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敏感孩子需要细心对待

发布时间:2021-08-02 平等对待学生 怎样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笔记

生活形形色色,孩子也各有不同,有的孩子很安静,有的孩子就很敏感。敏感的孩子有很多优点,比如他们体贴人,富有同情心,乖巧可爱,但这样的孩子,因为善于观察,感受也比别人多,情感丰富,心理脆弱,就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家长们就得有加倍的耐心。

很早以前我就发现,桐这孩子心思细腻,会察言观色,有时我们还没有说话,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他就明白你要干什么。这样的孩子,往往自尊心特强,如果对他打骂,可能会让他严重受挫,进而引起不良的心理反应。

上周日带桐在金宝贝上音乐课,原本好好的,他突然哭了,抱出来哄一会儿再带他进去,又好了。当时我非常生气,心想这孩子咋这样啊,别人都在好好上课,他为什么莫名地哭,搞得我这么难堪。YjS21.COM

回家,过了一段时间,看他玩得比较高兴的时候,我问他,上音乐课时为什么哭啊,桐说:“宝宝睡觉了,我不想睡觉,一下就哭了。”明白了,原来是那天中午为了让他睡觉,外婆态度凶了一点,上课时,老师恰好又做了一段哄宝宝睡觉的手势,这孩子一下想到自己,难过了。

我慢慢给他解释,卸掉他心里的包袱,他也逐渐理解了那只是游戏。然后我又告诉他:“宝贝,上课的时候,我们哭好像有点打扰别人。就像你在讲话时,妈妈都一直在听,没有打扰你,不然你会不高兴的,对吧。”桐点头应允,答应我以后上课遇到问题,会先问问我,不再哭了。

非常感谢我大度的儿子,没有怨恨妈妈在金宝贝里不好的态度,愿意让妈妈分享他的不安。虽然他说以后上课不哭,但真的会不会哭,我不确定,毕竟他是孩子,不可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我呢,必须做到,下次他再哭,不可盲目训他。

了解儿子的性格特点后,我特意买了一些儿童情感教育绘本给他,通过书中的故事告诉他如何处理情绪,在平时与他的交谈中,我也会给他强化一个观点,高兴、不高兴或者害怕,都可以告诉妈妈,妈妈是他的好朋友,会帮他的。目前看来,这种方法是有效的,桐正从一味地哭,转变为正确表述自己的情绪,有人分享,心里没有包袱了,他就快乐起来了。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关于孩子的心理需要


导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清楚孩子的心理需要是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并且满足孩子的需求,使得孩子健康地成长。

1、被爱与价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而接纳,孩子才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爱时,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念。

2、安全感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信任别人的,对他人不信任则无法和人建立友谊,社会化的过程也受到阻碍,还可能造成疑心病,成为刚愎自用的人。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会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他的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3、常规

常规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墙壁,它给生活一个界限及广度。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所以常规是安全感的来源,常规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

4、新的学习经验

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其心智能力的发展是其生理学方面的成熟加上后天学习经验而达成的。从出生起,儿童必须有切合其能力的学习机会以学习新的经验,才能发展出正常的智能、语言、人际关系技巧、情绪感受、表达能力和人格。

5、鼓励

在儿童的教养过程中,鼓励的重要性大过其他方面,因为缺乏鼓励是造成儿童偏差行为的基本原因。所以说,有偏差行为的孩子也就是一个受挫折的孩子。每一个小孩子都需要持续给予鼓励,就如同种子需要水一样。如果没有鼓励,孩子无法成长及发展,也无法获得归属感。鼓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强调给予孩子一种自我尊重及成就的感觉。

6、责任

儿童需要责任感,让他负责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如穿衣、收拾玩具、扫地等,可以帮助他了解自己的重要性,建立自信心,学习互助的精神及确立责任感。

7、认同的楷模

儿童良好品行养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活中有良好楷模供他学习认同。因此,父母不但要多跟子女接近,而且要注意身传言教的影响,使自己的言行对子女产生正向认同的作用。

8、尊重

民主的生活建立于互相尊重,如果只有一方表现尊重则是不平等的。父母必须尊重孩子和他的权利。唯有对孩子的能力有信心,才能对孩子表现尊重。尊重孩子是表示把他当作大人一样有权利做决策。但是,权利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做任何大人做的事情,而是使孩子了解在家庭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而每一个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权利。

孩子需要玩伴


导读:大小不同的孩子在相处过程中,大孩子会用语言要求小的孩子合作;小的孩子会通过表情、手势和简单的音调作答,并在心中默默地背诵大孩子的话。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会说许多话,会把不同家庭的习惯用语不假思索地说出来,使其他孩子学会各种不同的讲法和语气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六位长辈关怀的中心,往往得到过分的帮助,从而形成了“小皇帝”“小公主”的特殊地位。在进入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社交圈时,很难懂得什么是谦让,什么是互相照顾。

因此,在孩子开始有与人交往的意愿时,父母就应努力给他创造一个不分年龄、不分性别的孩子的社交范围。大大小小的孩子经常在一起玩耍,或有机会生活在一起,很自然就形成了兄弟姐妹的关系,年龄大的孩子会处处以哥哥姐姐的身份要求自己,逐渐忘掉在家时接受帮助的特殊地位。

小的孩子会用感激的态度服从大哥哥大姐姐们的要求,大孩子不会像父母那样全面包办,他们会要求小的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跑到角落捡皮球,把玩具放进盒子里等。如果不服从,在玩耍时就不让参加。这比父母打屁股还要厉害,因为大人在打孩子后会给予安抚,而大孩子的命令“不和你玩”则是让小孩子最伤心的惩罚。为此,小的孩子必须“听话”,不敢再像在家里那样,以发脾气来要挟大人。这样,不同年龄的孩子都可在交往中得到很有效的锻炼。

大小不同的孩子在相处过程中,大孩子会用语言要求小的孩子合作;小的孩子会通过表情、手势和简单的音调作答,并在心中默默地背诵大孩子的话。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会说许多话,会把不同家庭的习惯用语不假思索地说出来,使其他孩子学会各种不同的讲法和语气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一岁半到两岁的孩子还不会用语言表达很复杂的意思,往往是用单音加手势来表达,有时连自己的父母都费解,孩子也因着急而发脾气,人们称之为“反拗期”。这种单音加手势的独特表达方式恰好能被刚刚克服语言困难的三四岁的孩子们理解。因此,小孩子可以在哥哥姐姐的理解和帮助下表达意愿,也就不会发脾气,这是大人所不能办到的。在混合年龄孩子们的社交圈里,孩子们的沟通不成问题了,由于语言而引起的“反拗期”就迎刃而解。

在一些家庭化的社区生活或幼儿园中,孩子们会把大人按年龄分别加以血缘关系的称呼,比如爷爷奶奶、大姨小姑、叔叔伯伯,使孩子在与成人的交往中也加上许多自然亲情的关系。这一关系有利于孩子以一种热情、友善、积极的态度与别人交往。

在国外,父母经常会为孩子约邻居或朋友家的孩子一起活动,为他们创造更多的群体生活机会。在充满爱心和互相关怀的气氛下,孩子们独立性强,不但能自己服务,也能帮助别人。当他们上幼儿园和上学时就会比较容易适应集体生活,而使孩子更积极地从集体生活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孩子逆反家长需要正确面对


导读: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是孩子成长之路的必经阶段。这个时候,家长要正确面对,帮助孩子度过这个逆反期。

古希腊有一个神话,宙斯给一个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个盒子,盒子里装着人类的全部罪恶。和其他孩子一样,潘多拉也是很好奇的,加上宙斯给她盒子时告诉她,绝对不要打开。正因为这样,潘多拉更想看看盒子里的东西。她打开了盒子,结果人类所有的罪恶都跑到了人间。孩子到了一定的时候,往往产生一种与爸爸妈妈相抵触的情绪:他们心里有什么话也不愿向父母说,对于爸爸妈妈的批评和劝导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甚至产生抵触、不顺从的情绪。其实这种逆反心理就是你说正,却使我产生一种负的感觉;你本来想叫我向东,我却偏偏产生一种向西的要求;你不许我这样做,倒反而使我增强了想这样做的欲望。事实上,孩子在这个年龄只是追求自己的独立人格而已,并不像有些父母想的那样存在很强烈的逆反心理。只要父母指导得法,是完全可以顺利地度过这一危险年龄的。

对策如下:

1.不要抱有成见

预想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情绪的父母实际上是在挑起这种情绪。父母不要一看到孩子们有独立意识的迹象便极力压制,担心稍有让步,就会导致孩子走上歧途。父母反应越激烈,越过分,孩子们就越会坚持己见。家长可分为三种类型:放纵型、专制型和权威型。

一个孩子要参加周末聚会,放纵型的家长会说:“好吧,但不要呆得太晚。”放纵型家长要么对孩子漠不关心,要么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取悦他们。

而一位专制型家长的反应则是:“不行。你还太小,不能参加这种活动。”他们把孩子看得死死的,事无巨细,全由他说了算。

权威型的家长考虑孩子的意见后,决定:“你知道我们周末的作息安排。我们是10点熄灯,你如果10点前回家,就可以去。”

孩子们喜欢权威型家长。这些家长给孩子们以负责任的自由,同时又不超出纪律约束的范围。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比其他两类家长都大,因为他们不对孩子的每个行动指指戳戳。

2.把握重要问题

不要对孩子的每个细枝末节都指手画脚,这只能使孩子们反感。你儿子留了披肩发或是你女儿用了一种新的化妆品,你最好还是把这当作一种无害的时髦而予以接受。

3.不要盲目责怪孩子

有时,看起来“逆反行动”是针对你的,但实际上也许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有一家人一向在星期日早上10点钟去爷爷奶奶家看望老人。一天,儿子却宣布他要晚起,不参加次日的“集体活动”了。他的父母本来可以大发其火,把此举解释为青少年对家庭的抵制。但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心平气和地问明了原因。原来,孩子前一天为了学校的校报忙到很晚,实在是太疲倦了。

于是家人便把去爷爷奶奶家的时间改为下午2点。

4.建立统一战线

孩子有时会更喜欢两位家长中的一位。一位父亲也许会为女儿的亲密行为而“硬”不起心肠,并允许她享有母亲所反对的“特权”。同样,当父亲要为某件事而斥责儿子时,母亲也许会为儿子辩护。对孩子的不同态度会导致父母之间的冲突。因此,在处理孩子的某个问题时,你应同你的爱人多商量,决定你们在哪些方面互相让步。然后,一起向孩子说明你们的决定。

小孩子有四种心灵需要


导读:过分保护、同情、控制和支配孩子,均是不尊重的行为。负责任的父母应以友善和严谨的态度,给予孩子选择自由,同时让孩子亲历此抉择的结果。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没有谎言,没有欺骗,一切都直来直去,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妈妈对他们的行为缺乏敏锐触觉,则可能引起不良的行为问题,如能小心参考下列四点,则有助于了解他们的心理。

四种心理需要

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

2.被接受、被尊重;

3.得到别人的赞赏;

4.在家里有地位。

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为表现,来取悦父母得到赞赏,从而满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点。当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

四种不适当行为

第一种:引起注意。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注意,才会感到自己被父母重视。而当孩子不能从好的行为取得父母的注意,便会用不对的行为来达致目的。

第二种:争权力。像成年人一样,孩子觉得自己是重要的,需要得到别人尊重和接受。当孩子觉得父母用权力来支配自己,就会以反抗来表现自己的能力。父母愈是行使权威,孩子的反抗就愈大。

第三种:报复。孩子在与父母争权力的过程中,往往是失败者;便转用报复的行为来刺伤父母的心。孩子觉得这样才令父母知道他的重要。

第四种:自暴自弃。当孩子觉得自己全无价值,就连对抗和报复的勇气也失去,则会透过表现无能来逃避别人对他的要求。

过分保护、同情、控制和支配孩子,均是不尊重的行为。负责任的父母应以友善和严谨的态度,给予孩子选择自由,同时让孩子亲历此抉择的结果。

相关推荐

  • 耐心对待孩子 一般而言,孩子6岁以后就应尽量减少体罚,而到了12岁就应完全停止了。 6岁以后,多数孩子已经进入学校了,独立自主意识有了较好的发展,自尊心越来越强,开始努力地做事情,渴望着凭借自己的能力、勤奋,不断带...
    2020-11-17 阅读全文
  • 孩子搞破坏,家长需谨慎对待 导读:孩子小,处在好奇好动的时期,免不了要搞一些破坏行为,家长对孩子的破坏行为不能一概否定,需要谨慎区别对待。 幼儿教育中有人倡导“无错”原则,认为孩子是没有过错的,不应该一味批评。同时也有人认为,孩...
    2021-09-13 阅读全文
  • 幼儿园教育笔记对孩子要细心耐心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幼儿教师,我们更需要观察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和行为,而教育笔记可以帮助老师归纳总结教育经验,有关于幼儿园教育笔记记你知道哪些呢?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幼儿园教育笔记对孩子要细心耐心”,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2022-03-13 阅读全文
  • 不要侵犯孩子的“敏感区” 凡是发育正常的孩子,大多五六岁时就开始对某一方面表现出特殊的敏感和强烈的好奇。这时候孩子的内心是十分的敏感的,对外界环境会产生一种防范意识,形成自己的“敏感区”。倘若父母能迅速及时地捕捉孩子的“敏感区...
    2021-10-09 阅读全文
  • 育儿心得:孩子需要爱心 育儿心得:孩子需要爱心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需要爱心,在幼儿园学习和生活的孩子们更需要爱心,记得一位名人以前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作为幼教老师,教育好孩子是我们的...
    2020-07-16 阅读全文

一般而言,孩子6岁以后就应尽量减少体罚,而到了12岁就应完全停止了。 6岁以后,多数孩子已经进入学校了,独立自主意识有了较好的发展,自尊心越来越强,开始努力地做事情,渴望着凭借自己的能力、勤奋,不断带...

2020-11-17 阅读全文

导读:孩子小,处在好奇好动的时期,免不了要搞一些破坏行为,家长对孩子的破坏行为不能一概否定,需要谨慎区别对待。 幼儿教育中有人倡导“无错”原则,认为孩子是没有过错的,不应该一味批评。同时也有人认为,孩...

2021-09-13 阅读全文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幼儿教师,我们更需要观察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和行为,而教育笔记可以帮助老师归纳总结教育经验,有关于幼儿园教育笔记记你知道哪些呢?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幼儿园教育笔记对孩子要细心耐心”,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2022-03-13 阅读全文

凡是发育正常的孩子,大多五六岁时就开始对某一方面表现出特殊的敏感和强烈的好奇。这时候孩子的内心是十分的敏感的,对外界环境会产生一种防范意识,形成自己的“敏感区”。倘若父母能迅速及时地捕捉孩子的“敏感区...

2021-10-09 阅读全文

育儿心得:孩子需要爱心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需要爱心,在幼儿园学习和生活的孩子们更需要爱心,记得一位名人以前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作为幼教老师,教育好孩子是我们的...

2020-07-16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