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的恶作剧你该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1-07-27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在幼儿园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孩子幼儿园不合群怎么办一个星期天,宝宝的妈妈有事要去同事家。宝宝缠着要一同去。妈妈因为路远而把宝宝留在家里。回来后,家里却不见了宝宝。妈妈屋里屋外、楼上楼下地边喊边找,惊动了邻居的爷爷奶奶,大伙一起找呀、喊呀,可就是不见宝宝的踪影。而当妈妈心急如焚,精疲力尽时,宝宝却若无其事地从大衣橱里走了出来,看着大伙哈哈大笑。
宝宝的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恶作剧,诸如此类的还有把水倒在火炉里浇灭炉火;故意把大人关在门外而不开门等等也都是恶作剧行为。
对待这种行为家长有以下几个观点
观点1弄清情况冷处理,熄灭孩子恶作剧的“热情”。
喜欢恶作剧的孩子一般比较机敏,大都具有强烈的表现欲,通常他们并无恶意,仅仅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逗人一笑,我的孩子就是这样。有一次,他把一根鸡毛插在我大衣的帽子里,不知情的我来到单位,被同事发现。我想到一路上行人看见我插着鸡毛满街走,真是很尴尬。回到家,儿子看见我帽子里的鸡毛没有了,急着问我:“妈妈,今天有什么事吗?”我佯装什么也不知道,儿子一直追问,我一直回避。他感觉很无趣,第二天,他又把鸡毛放在我的帽子里,我依然当做什么事也没有一样。几次之后,他再也不把鸡毛插在我的帽子上了。所以,面对孩子的恶作剧,家长不妨试用一下“冷处理”,不要和孩子计较。一段时间以后,孩子自己感到无聊,慢慢就会改了这个毛病。
(11岁男孩的母亲金惠惠)
观点2分清原因,对症下药。
女儿喜欢藏大人的东西。有一次,她把我的手表藏起来了。看我着急的样子,她主动来问我:“妈妈,你的手表呢?”我告诉她,手表被大灰狼拿走了。她不做声,我接着说,“不过,一会儿兔宝宝会帮我去找回来的。”过了一会儿,她跑来和我说:“妈妈,你的手表在这里呢!”我故作惊讶地说:“啊,兔宝宝真好,真乖,我们宝宝和兔宝宝一样好,是吗?”她点点头。看着孩子那双清澈的眼睛,我不禁想到:孩子都有着渴望被重视、被关心的心理需要,恶作剧有时便成为他们引人注意的手段。所以,关心孩子,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纠正孩子不良习惯的一种好办法。
(7岁女孩的母亲贺凌)
观点3体验后果,让孩子增长记性。
我认为有的孩子之所以爱搞恶作剧,是由于孩子往往在有意无意地捉弄别人的行为中体会到了所谓的“有意思”、“好玩”。我觉得教育孩子时,让孩子适当体验一下被捉弄的感觉,这比单纯说教的效果有时要好一些。我的儿子在学校经常把同学关进卫生间,老师和我一起教育他多次,效果不明显。为了惩罚他,有一次,我故意把他反锁在卫生间,任他怎样敲门哭喊,我都不理睬。
儿子哭着说:“爸爸,我以后再也不把同学关进卫生间了。”我让他通过亲身经历,懂得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正像他不愿成为被戏弄的对象一样,别人也没有理由去接受他的恶作剧行为。孩子从此收敛多了,现在再也不捉弄同学了。
(9岁男孩的父亲吴岳松)
观点4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我的孩子以前在发脾气时要扔东西。开始的时候她不是故意的,当她看见大人们着急的样子,她觉得很有趣,就变成故意的了,一不高兴就乱扔东西。有一次,她又在乱扔东西,我气极了,就和她一起扔玩具。看到我也扔玩具,她呆住了,我又二话不说,拿起扫把要把玩具扫掉,并对她说:“你既然不要玩具了,那它们就变成垃圾了,妈妈就扫掉它们。”她急了,连哭带喊:“我的玩具,我的玩具!”我明确地告诉她,让她整理好玩具,她哭着说:“妈妈和我一起整理。”于是我和她一起把玩具整理好。事后,我看她情绪稳定了,就对她说:“玩具是陪你一起玩的,你这样对待它们,它们会伤心的。妈妈扔你玩具的时候,你感到很伤心,也很难过。那你想想,你扔东西的时候,妈妈的心情怎样呢?”经过几次反复后,孩子扔东西的次数逐渐减少了,现在她再也不乱扔东西,也知道整理东西了。
(7岁女孩的母亲李萍)
观点5换个角度看待孩子的恶作剧。
我的孩子很顽皮,有时候在学校把同学的帽子或铅笔藏起来,有时候在家里的钢琴盖上撒糕点屑。我开始很恼火。在我责问他的时候,孩子反而笑嘻嘻地说:“爸爸,我藏一会儿就给他了。”“爸爸您瞧,我把我最喜欢的东西与您心爱的钢琴放在一起了。”我明白了,孩子这种“恶作剧”有时是好奇,有时仅仅是出于一种“爱”的表示,只是方法有待于改进而已。我没有责怪,只是轻轻告诉他,不要把糕点渣撒在钢琴盖上,可以放在盘子里。不要把同学的东西藏起来,同学会着急的。在我的关注下,孩子虽然还是那么顽皮,但没有再搞像这样的“恶作剧”了。
处理孩子的恶作剧行为时,家长要注意这样几点:
1、要从品德培养的高度来认识孩子的恶作剧行为。恶作剧行为往往是孩子无意间偶然的灵机一动,并不是其品德意识直接而真实的反映。但不重视它,任其发展,也将养成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这是处理这类问题的立足点。
2、要积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恶作剧的后果,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意识。恶作剧是一种非理智行为,其后果总是事与愿违。家长要向孩子讲明其危险,引导孩子认识这种行为不光对孩子自身有一定的危险,而且给他人也带来一定的损害,从而教育孩子从小树立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
3、要认真分析恶作剧的动机,注意区别对待。孩子恶作剧的动机有所不同,有的是对家长未满足其要求的报复,有的是出于对事物的好奇,也有的是认识上的局限,等等。因此,不可一概而论,而要区别对待,该批评的要批评,该引导的要引导,该教育的要教育。
4、发现孩子恶作剧时要及时处理,抓住时机,趁热打铁;同时要讲究场合,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乐于接受。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孩子爱缠人该怎办?
独生的儿童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容易产生缠人、磨人的坏习惯。比如:吵着要你帮他找玩具,帮他找出来了,玩了不一会儿,他又丢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绒线当球踢;你写东西他也要写,给了纸、笔还不干,又要抢你手中的笔等等,很容易让家长恼火,其实,孩子缠人是有一定的心理原因的:
1.是缺乏感情的表现。我们可以从婴儿的行为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婴儿啼哭,不光光是因为肚子饿的原故,有时看到大人从他身边走过来却不抱他,也会哇哇哭起来,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赶快抱他。这是一种感情需要。儿童缠人也出于同样的道理,问你要东西、跟你捣乱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你注意他,和他交流感情。这种心理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当有人陪、有事干的时候是不会磨人的,当他东张西望不只做什么的时候,就会来找你的麻烦了。
2.是一种心理依赖。有个性、活动能力强、会玩的孩子较少磨人。相反,过于娇生惯养,样样都由父母安排停当,会使孩子养成离开父母就无法生活的习惯。这种依赖性反映在情绪上,就是围着父母胡搅蛮缠,甚至被父母骂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稳了。这种情况正是儿童行为不独立、内心情绪不安定而采取的一种发泄。挨骂挨打反而转移了焦虑,被动地稳定了情绪。这就是许多家长常说的"孩子是贱骨头,好说歹说不行,骂一顿到舒服了。同时越是自卑的儿童越容易缠磨大人。
3.家庭成员的态度不一。请注意孩子专找宠爱他的人缠,也专找态度暧昧、容易妥协的人缠,因为经验证明,他们总是在责骂之后满足他的要求。
所以要分清情况分别对待。
首先,要使孩子不缠人,自己先不要撩孩子。这一点很重要,有的父母忙的时候恨孩子缠住自己不放。但仔细想想,当你和孩子一样闲得没事的时候,你是否主动先撩孩子呢?许多家长正是这样干的,这反映出你对孩子的感情依赖也够强的。这就形成了高兴起来撩孩子磨你,不高兴起来又恨孩子磨你。如果有这种情况,孩子缠人的情况就说不上改了,因为你们彼此都需要对方关注,都缺乏感情独立。
如果孩子是缺乏与父母的感情交流,因孤独而缠人的,需要父母从两方面去做,一是注意安排出时间与子女讲话,增加感情交流;另一方面教导孩子学会自己学习、游戏,逐步使孩子感情独立。因为要得到好处而缠人,要分清情况,应该满足,或者认为孩子磨了之后可能同意的事,要干脆利落地早答应;如果是不能同意的事,从头到尾态度要坚决,不给孩子有可趁之机。
以上都是缠人现象和现象的纠正。要从根本上纠正还取决于对儿童个性的培养。缠人表示孩子缺乏自立、情绪不定,改变这种个性的根本出路,是不要过分保护孩子,而应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多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尊重他的选择。这样孩子反而对自己的行为会作出负责的选择,再不会整天磨着你帮他干这干那,也不会不知深浅地提出无理要求。
孩子在公共场所吼叫该怎么办
在社会中,大声喊叫被认为是不礼貌和不合适的行为。与外界互动时,孩子需要学会遵守社会规范,同时需要学会尊重他人的需求和感受,适当地控制自己的音量,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孩子在公共场所吼叫该怎么办”,以供参考,欢迎收藏阅读!
孩子在公共场所吼叫该怎么办
1、抚慰孩子的心态
当孩子在公共场所大吼大叫,为了更好地防止不礼貌或拮据,很多家长会第一时间斥责孩子“不能吵”或是达到孩子的规定。前面一种通常于事无补,宝宝怎么讲也不听;后面一种很有可能会出现及时的实际效果,可是非常容易被孩子威胁,逼家长就范。家长最先能够挨近孩子,给孩子一个相拥,摸摸他的头,让孩子了解你一直在关注他,抚慰他使他静下心来。
2、将孩子带到一个安静的环境中
遇到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声尖叫,有的家长装作无事人一样,自顾自的玩手机,感觉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一样,对于别人异样的眼光无动于衷,认为这是孩子正常的表现,等到孩子大一些就好了。也有的家长选择大声呵斥教训孩子,让孩子闭嘴。
其实这两种办法都是有缺陷的,不管不问容易养成孩子大吵大闹的坏毛病,而大声训斥孩子,容易让孩子变得胆怯、懦弱。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做家长的先不要斥责孩子,而是赶紧平静的把孩子带到一个安静的环境中。这样做不会影响到别人,也不当着众人面训斥孩子,给孩子留下不好影响。同样,安静的环境也会让孩子冷静下来,利于家长更好了解原因。
3、给孩子提供选择
给孩子提供选择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可以让孩子更容易接受。例如,如果孩子不想待在公共场合,家长可以让孩子选择离开或者换一个安静的场所。家长也可以让孩子选择做一些安静的活动,例如看书、画画或听音乐等。这些选择可以让孩子觉得他们有权利决定自己的行为,并且减少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吵大叫的可能性。
4、教会孩子基本的礼貌礼仪
在平时的教育中,要教会孩子基本的打招呼、谢谢、没关系、公共场所不大吵大闹等等一些必要的礼貌用语和习惯,这样孩子将来才能成为一个高素质高情商的人。
孩子的成长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家长多一丝耐心,多一丝陪伴,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5、与孩子合作解决问题
在孩子大吵大叫时,父母可以与孩子合作,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如果孩子在商场大喊大叫要买玩具,父母可以与孩子商量,告诉孩子下一次可以购买玩具的时间,并提醒孩子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这样不仅能够解决问题,也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理解。
6、耐心倾听和理解
有时候,孩子的大声喊叫并不是因为他们要捣乱或者故意惹人烦,而是因为他们需要得到关注和关心。在孩子大吵大叫时,父母不要直接发怒或者批评,而是要耐心地听取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理解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处理情绪。
7、找出原因
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吵大叫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例如饥饿、疲劳、焦虑、疼痛、无聊等。家长应该尽可能找出孩子大吵大叫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如果孩子饿了,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小吃或水。如果孩子感到无聊,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玩具或活动,以让孩子分散注意力。这样,孩子就有可能停止大吵大叫。
对总打人的宝宝父母该怎么办?
导读: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您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否您家人经常会说或不经意对别人有这样的动作及语言,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是以模仿方式来学习的。
孩子总打人人怎么办?家长想帮助孩子纠正打人行为,却又不知道从何下手,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位家长的问题,也许会对您有所启发:
问:我儿子现在一岁8个月了,口齿很伶俐,很爱说话!可是最近不知道是怎么了,一有使他不如意的地方他就会大声说“打”,打妈妈,打姥姥,打小朋友,还掐。当然我承认这些话有可能是我们在教育他的时候无意中说过的,可我们认识到错现在已经不再说了,但他却越说越来劲了,据旁人说,当我(我是他妈妈)在他身边是他就会变得格外嚣张!!真是的!!其实我一点都不惯他啊!!有哪个朋友和我有共同经历呢?想听听你们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答:针对您家宝宝的情况:
一、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您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否您家人经常会说或不经意对别人有这样的动作及语言,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是以模仿方式来学习的。
二、就是您家宝宝和外界是否有团体的接触,因为这个阶段的宝宝有和其他小朋友交往的渴望,会产生交往方式的不正确,这一点对您的宝宝很重要,这是他接触外界学习东西的很好时机,也是锻炼的最佳阶段。
对您家宝宝状况给予正确交往方式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