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让父子关系更亲密的方法

发布时间:2021-07-05 让幼儿园安静的游戏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 家庭教育方法

让父子关系更亲密的方法

什么有的爸爸会和孩子不亲,那是因为从小开始,照顾宝宝的就一直是妈妈,所以爸爸想要和孩子亲密起来,就得从宝宝小时候换尿布开始培养亲密的亲子关系。

让父子关系更亲密的方法:

1、从学习换尿布开始

宝宝每天需要更换很多次尿布,因此,爸爸要把这个机会善加利用。每天换尿布的时间,也是爸爸和宝宝建立亲密关系的大好时机。

2、留一些自由空间给爸爸和宝宝

爸爸回家后要多和宝宝接触,与宝宝说话、玩游戏,帮宝宝洗澡、冲奶粉等。刚开始如果宝宝对爸爸不太亲近,爸爸可以和妈妈一起照顾宝宝,比如妈妈给宝宝洗澡时,爸爸可以帮忙拿东西,同时学着逗乐宝宝。

3、共同分享喂食与哄睡

爸爸也可以在妈妈给宝宝喂奶的时候,参与到照料宝宝的生活中来。如果宝宝是全母乳喂养的,那么爸爸也同样可以参与进来。比如喂完奶之后的安抚、轻拍等动作,就可以交给爸爸去做。爸爸还可以在宝宝吃完奶后,用自己的手指头按摩宝宝的小脚丫,让宝宝享受散步的感觉。

4、让爸爸和宝宝身体更亲近一些

购物的时候,让爸爸抱着宝宝,或爸爸背上一个育儿袋,这样可以让宝宝和爸爸保持身体距离上的亲近。这种身体距离上的亲近可以很自然地拉近他们之间的关系。

给宝宝换衣服也是一个好时机。尤其到了晚上,妈妈感到疲劳快散架的时候,爸爸才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性。爸爸能够给宝宝洗个澡,把衣服穿的整整齐齐的然后再带着宝宝出去走走,这时候妈妈可以舒服地打个盹儿,或者从容地做点自己想做的私事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亲子关系:28个方法,让孩子更有自信


自信,对孩子的未来非常重要。以下打造自信宝宝的28个方法,非常有效,你不妨试试。

1.

认真对待孩子的要求

当孩子在客厅站着满怀期望地提出:“妈妈,我要喝牛奶。”你在厨房做饭一时不能满足他,告诉他具体时间:“妈妈把米饭蒸上,就去给你拿,好吗?”经常忽视宝宝的需要,会让他因不被重视而失去信心。

2.

给孩子自己做选择的机会

周末带孩子出游,征求他的意见,但不要问“你想去哪里”,而是这样问“你想去动物园还是博物馆”,给他选择的范围,让他自己做出选择,会增添对自己的信心。

3.

不要嘲笑孩子

孩子刚学说话,你教他“大西瓜”,他却说“大西抓”。不要嘲笑他,也不要当时刻意强调,换个时间再教他。在孩子语言学习期,你的嘲笑会使他丧失学语言的信心和兴趣。

4.

认真对待孩子的提问

孩子提出问题,你要耐心倾听,如果你回答不了,老实告诉他,千万不要假装知道。让他知道任何人都有做不到的事情,打消他对别人的敬畏心理,从而增加自信。

5.

让孩子感觉自己被需要

用商量的口气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把报纸拿给妈妈,好吗?”让孩子知道被人需要,是提高他自信心的最好方法。

6.

在家中陈列孩子的作品

让孩子在家中最醒目的墙面上张贴他的涂鸦之作;在柜子上为孩子做个陈列架,陈列他的小制作。荣誉感最能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7.

给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领地

给孩子一个房间,没有条件的,可以给他房间的一部分,让他有一个自由玩耍、不受束缚的小天地。因为拥有自己的“领地”的他心中充满骄傲感,这会让他平添自信。

8.

妈妈的宽容是培养孩子自信的土壤

不要总是因为孩子房间里或者桌面上很乱而责备孩子,而是教他自己收拾散落的玩具,并且跟他一起做。妈妈的宽容是培养孩子自信的土壤。

9.

不要拿孩子和其他孩子比

不对孩子说:“妹妹已经会数数了,你还不会,你可真笨!”哪怕他真的比别的孩子差。总是拿比他强的孩子和他比较,最能挫败孩子的自信。

10.

让孩子偶尔当当家

带孩子去超市,把待付款交到他手里,让他交给收银员。他还不会算账,但至少让他知道钱能买东西。逐渐让孩子自己掌握零用钱,让他当家,会增加他生活的自信心。

11.

让孩子选择自己的衣服

给孩子购买衣物,让孩子自己挑选颜色和款式。也许他选的颜色你并不喜欢,但不要否定他的眼光。孩子的意见被尊重是他自信的开始。

12.

和孩子平等相处和交流

和孩子一起看他喜欢的动画片,和他讨论喜欢的人物和台词,对他的观点表示感兴趣。平等的相处和交流是给他自信的阶梯。

13.

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让孩子独立清洗自己的小袜子、小手帕,哪怕洗不干净。孩子的自信来自于每件小事中你对他的认可。

14.

鼓励孩子表演特长

当孩子表演背诗、讲故事和唱歌的时候,给他打拍子,表示应和。锻炼他敢于从容登台表演,就是锻炼他的自信心。

15.

让孩子多和同龄人玩耍

让孩子接近陌生小朋友,积极鼓励他与各种年龄的人自由交往。培养他的社交能力其实就是在培养他的自信心。

16.

帮助孩子制定计划,并提醒他执行

比如帮孩子制订练琴计划,制订计划时和他协商时间。执行时提醒他“宝宝,我们现在该练琴了,对吧?”让他养成按计划做事情的习惯。做事胸有成竹,做人才能充满自信。

17.

不要制止他探索他感兴趣的东西

孩子玩可乐瓶、鞋盒等各种废弃物,不要武断制止他。孩子喜欢探索他感兴趣的东西,你制止他的兴趣,也就挫伤了他探索的信心。

18.

帮助孩子发挥个性中积极的方面

帮助孩子发挥个性中积极的方面,让他成为有个性的人。孩子是急性子,就锻炼他做事的速度;是慢性子,就锻炼他的条理性。强迫他改变秉性会让你对他失去信心,更让他失去自信。

19.

教他从小认可自己的长相

比如告诉他虽然他不是大眼睛,但小眼睛只要有神就很好看。很多不自信往往源于对自己相貌的不认可。

20.

尽量让孩子在生活中脱离依赖

上幼儿园要准时,争取让闹钟叫醒他而不是妈妈一遍遍呼唤。生活能自理的孩子才能在没有依靠的处境中充满自信。

21.

让孩子从小见多识广

带孩子旅游时多给他讲述所遇到的动物、植物、地理、典故等各种知识。见多识广才能自信倍增。

22.

当孩子遭遇挫折时,帮他分析

孩子遭遇挫折,用缓和的语气同他一起分析这次经历,下次就不会有同样的错误。重新鼓起他的自信心,尤其重要。

23.

玩游戏时遇到困难,鼓励孩子自己解决

孩子在拼七巧板时遇到困难,要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些困难。实在想不出办法时,你可以侧面指点。战胜困难可以让他自信倍增。

24.

当孩子有进步的时候要具体表扬

和孩子相处时,经常寻找值得赞许的具体理由,用赞许的语言鼓励他,但不要空洞地表扬孩子。可以说:“宝宝知道自己小便了,有进步嘛。”不要说:“宝宝你真聪明,妈妈好喜欢你。”具体的称赞给他自信,空洞的表扬会让他自大。

25.

重视自己对孩子的承诺

本来并不想带他去麦当劳,却随口答应他去,承诺了却不去实现。你的失信让他失去自信,也失去对你的信任。

26.

支持孩子的梦想

向孩子提供书籍和材料,支持他干自己梦想做的事。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才干和能力,他才会更有自信。

27.

不用辱骂来惩罚孩子的过错

辱骂不仅打击孩子的自信,还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28.

父母努力做受人尊敬的人

父母在社会中受人尊重,能大大增长孩子的自信心。父母应遵循合理的行为标准,努力做个受人尊敬的人。

另类育儿法,让亲子关系更融洽!


作为父母,教育孩子是不是一定要一本正经?其实,你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另类的育儿方法,这些新的方法能从新的角度,给孩子更有效的影响。

照顾宠物:培养起责任感

父母平时会教育孩子宽容、忠诚的好品质,但常常由于概念抽象,使得孩子难以理解和接受。

其实在这方面,宠物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专家认为:“养宠物可以培养孩子照顾另一种生物的责任感。照顾狗、猫等,可以让孩子懂得什么是责任感。”

譬如,当家里的小狗每天下午3点准时出现在门口等候小主人归来时,孩子就不难理解什么叫忠诚了,这远胜于给他上几堂道德课。而且,小狗会不断将这个道理演示给小主人看。再比如,孩子有时会抓住小猫咪的尾巴虐待它,但事后,小猫还是不计较地和小主人一起玩。父母可以通过这件事教会孩子什么是宽容,同时告诉他对待别人的错误也要学会宽容。

当然,如果父母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养宠物,可以让孩子参与和邻居一起遛狗,或者在放假时让孩子给学校养的小豚鼠做个窝。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学会助人为乐,同时明白,对别人好,别人也同样会对你好。

直面失败:向天空大声呼喊

父母常常会鼓励孩子要树立远大的志向、拼搏向上,但面对他的失败,更多的常常是责怪和不知所措。

其实,孩子失败时也正是最需要亲情的时候。比如孩子参加比赛输了,此时最好的做法是,赶快让孩子离开现场,带他到一个只有你们两个人的地方,这样可以不让他在众多小伙伴面前失态而尴尬。然后,不妨让孩子发泄一会儿,并用温和而同情的目光安慰他的愤怒和失望的情绪。

同情可以使孩子感到被人理解,等他冷静下来,你就可以和他深入交谈了。这时千万不要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或者“你不应该为此灰心”之类的话,此时的他不需要大道理,也不需要模糊的建议。不妨对他说:“下次再输的话,你可以朝着天空大喊一声。”此类实际的建议,远比那些空洞的说教对孩子的身心更有帮助。

健康示爱:当着孩子轻歌曼舞

不少父母会认为,夫妻间在家的亲昵行为应该避开孩子,否则会对孩子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专家们却认为,父母间的相爱,反而对孩子的情感教育有益。

如果你们晚上想在家的客厅里跳一会儿舞,完全可以当着孩子的面进行,因为,让孩子看到你们的轻歌曼舞,拥抱甚至亲吻是非常重要的。如今孩子经常接触到一些不太恰当的性信息和表达爱意的方式,父母有义务让他们看到健康的爱情是什么样的。

对于孩子而言,习惯于父母的亲密举动会使他们与周围朋友间的关系更融洽,尤其是对他们将来与所爱的人生活会更有指导意义。

身边的故事

佳佳是一个争强好胜的小男孩,凡事总想当第一,但只要碰到一点困难,又非常容易退缩。

佳佳和妈妈在院子里比赛拍皮球,看谁拍的次数多。有时妈妈故意让着佳佳,佳佳就非常高兴,可只要让他输几次,他就不高兴了,“我老输,你老赢,不玩儿了!”几乎成为佳佳的口头禅。和爸爸下跳棋也总是爸爸让着他,如果输了,佳佳就会把棋子一扔:“又输了,不玩儿了。”

在外面和小朋友玩游戏,佳佳也总想比别人好,想着赢,一旦输了就不高兴:“不玩儿了,不玩儿了!”

佳佳这么脆弱,妈妈真担心佳佳长大后成为不经风雨的孩子。

专家诊断

幼儿大都有争强好胜之心,如何帮助幼儿正确面对失败和挫折,是家长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

由于家长对幼儿的期望值较高,或幼儿不愿落后于同伴,独生子女受到家庭过多的迁就等原因,使幼儿在面对失败时表现出脆弱、不自信和逃避,缺乏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让幼儿学会应对失败,应从培养幼儿坚持不懈的品质以及勇敢的精神做起。

亲子关系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亲子关系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

“我们自己想象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然后再想象出对付孩子的办法”,这是非常可怕的育儿观。那么,什么是正确的育儿观呢?——其实,我想说的是:亲子关系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大家都听过“性格决定命运”,那什么决定性格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我们童年遭遇的亲子关系会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成为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一整套内在的关系模式就形成了我们的性格,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母婴依恋关系奠定了孩子的生命底色。童年的关系模式,与我们今天的事业,婚恋,亲子关系,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这么说好像人生是决定论,实际上亲子关系决定的是我们人生的起点。

孩子需要被看见

我们先说说孩子的“存在感”。存在必须在关系中才能产生。如果婴儿对妈妈笑,妈妈没有反应,婴儿就傻掉了。他会想,“我存在吗,妈妈存在吗,这个世界怎么了?”如果婴儿的各种反应得不到妈妈的回应,那婴儿会活在一个感觉里,就是整个世界都是支离破碎的。

那么,通常的回应有哪几种,并分别有哪些后果呢?

第一个就是重复对方话语中跟情感有关的词。

比如说宝宝跟你说,“妈妈,这个小狗好可爱啊!”那妈妈可以回应说“妈妈看到了,真可爱!”

这就是重复他说的话。重复对方表达出来的情绪或者你感受到的情绪,去确认它,彼此都会很幸福。

第二种是无关反应。

比如一个小孩子说“妈妈,我刚才看见了一只狗,好可爱的!”有的妈妈会说:“你作业写了没?”

如果孩子在最初和妈妈的沟通中,经常得到无关反应,那么,长大后,他就会感觉到跟别人沟通是一种很愚蠢的事情,于是变得冷漠。当然,他也可能会非常聪明,在自闭在自己的世界中的时候,思路很清晰,但他觉得跟别人聊天是很无聊的事情。

第三种是情感逆转。

“妈妈,这个小狗好可爱啊。”“报纸上刚报导一个人因为狂犬病死了!”等等类似这种反情感的话,你们会感觉到你的能量出去了,被活生生地拧回去。

当我们成年之后,我们不会记得这个愤怒的,但这个愤怒一直藏在心理,后来就会通过情感逆转表达出来。

第四种,就是不想回应。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做过一些恶梦,比如自己掉坑里了,或者是遇到其他的危险,就会呼喊“妈妈”,但是妈妈没有回应。这让孩子会感觉“要死了,妈都不会来救我”。

如果你想暂时自己存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意回应孩子,你可以跟孩子说,“我知道你想跟妈妈互动,你的要求很好,但由于妈妈自己的原因,妈妈想自己待一会,这不是你的错。半个小时后妈妈再陪伴你好吗?”

控制是最坏的教育

下面,我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些儿童的行为习惯:

1.孩子吃手指,要不要制止?

首先,孩子为什么吃手指,有人研究发现胎儿在肚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吃手指了。婴儿觉得把手举起来,然后还可以放进嘴里,他会非常喜悦,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是一项壮举。

孩子在1岁之前,探索世界的工具就是嘴巴,他会把所有的东西放到嘴里去试探。有的家长很紧张,其实孩子是非常非常小心的,处在全然的觉知当中的,只要他们不被打扰,就不会有什么问题。我们只要保证周边的环境安全卫生,就尽量让孩子们自由探索。

如果孩子在1岁之后,它还要吃手指,那怎么办?答案还是:不作为,就让他吃。有可能是因为口欲期尚未探索够,有可能是通过吃手指弥补对母乳不够的缺憾。无论什么原因,我们只能深深的允许而不是制止。有的孩子就是比别的孩子行动得晚,那是因为你的孩子有独特的特点,不要把他纠正成流水线产品,千篇一律,孩子所有的东西都是需要我们呵护的,而不是去改变。

2.怎样让孩子避免危险?

只有我们体验过了,我们的智力才会发展。我爸爸对我很好的一点就是爸爸很少用结论吓唬的方式教育我。我小时候跟他一起钉钉子,刨木头,这些看似危险的动作成了我童年有趣的回忆。

孩子天然地处在觉知当中,他不会有事没事把自己弄伤了。比如小孩爱玩刀,我们可以跟他一起去摸刀,慢慢地去摸它,慢慢达到伤害的临界状态,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这种感觉。有过刀子体验的孩子,外出时被绳子缠住,他才会寻找类似刀子的尖锐物品去割断绳子,这就是智力发展。而只学习过刀子很危险这个结论的孩子,是没有能力自救的。

如果我们只是学到了一些结论,我们的智力是没有发展的,我们发展的是恐惧和制约。妈妈时刻处在焦虑当中,孩子觉得探索新世界是件很恐怖的事情,摸索新事物觉得危险,孩子从小学会了恐惧和制约。

控制就等于扼杀精神生命。你如果管他吃饭,他觉得吃饭就是痛苦,你如果要管他学习,他觉得学习就是痛苦。我控制你,你的意志就不存在了,存在的就是我的意志。你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就会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痛苦。

3.要不要给孩子定规矩?

很多家长问我,要不要给孩子定规矩,当时我想的是法律说合同的主体是要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平等的人,才能定合同。孩子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人,怎么跟你定合同呢?怎么跟你定一个交换的条件去执行?这是不合理条约。规则的意义就是维护双方的感受。

有的妈妈问我,她的孩子都会刷牙了,还要她帮忙一起刷。我问她和孩子一起刷牙的过程中,你们的感受是什么,她说都很开心啊,我说这有什么问题吗?孩子如果学到遵守规矩等于难受,那他以后怎么自觉遵守这个规则呢?如果这个规则让孩子很开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结果。规则就是这样产生的,两个人的感受都被照顾到,这个时候的规则就等于舒服,当没有人监管的时候,他还是会愿意遵守规则的。

4.孩子有了坏习惯怎么办?

每一个乖孩子都很可怕,他们一生都在按父母的规矩做事,他们自认为是乖孩子,别人一定要爱他。当他们遇到巨大挫折,再乖也没人爱,乖的逻辑被冲击到崩塌,会发生很可怕的事情。

我有一个朋友,要离婚,他说我过去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安排的,我想做一件父母没有安排的事情,那就是离婚,他其实不是没有感情了,就是因为他被压制的太久了。

任何控制都会遭遇反弹,不管是多么正确的控制。每一个顽固坏习惯的背后,都是匮乏爱的痛苦呐喊。

如果你的孩子存在一些坏习惯,你可以告诉他“宝贝,你不管怎么样,都是我的孩子,我知道你的生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我没有能力理解,但是我可以陪伴和看见。”

每个灵魂降生到世界上,都有一个使命,这个使命不需要任何督促,只需要爱和自由,他自然就会体验。

家长应该给孩子怎样的爱?

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对他是最好的。我们有多少人是活在焦虑中,就是因为现实跟我们想象得不一样。

为什么说要信任,因为大家看一下这个寓言,干旱时节,小树为自保把叶子蜷缩起来。园丁A看到表象理解本质,及时补水;园丁B什么也不管,小树熬到雨季也活下来了。园丁C学了很多知识,认为树叶伸展是健康的正确的,所以不辞辛劳把叶子一片片掰开——结果可想而知。

我们可以不懂得教育,我们不需要成为心理学家才能生孩子,但是我们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就是你永远不比孩子更知道什么对他来说是最好的。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我们对自己的觉察体验有多深,就会有多谦卑。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如果你把全部的认知教给孩子,孩子最好也不会超过你了。

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爱与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亲子关系更加亲密的秘诀--仪式感


在《小王子》中,狐狸和小王子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狐狸说:“最好还是在原来的那个时间来。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小王子问:“仪式是什么?”

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仪式感带给孩子安全感

安全感仅次于生理需求,是孩子基本的心理需求。有了安全感,才有了获得社交能力、成就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可能。

如果孩子缺乏安全感,常常会表现出不自信,常常粘着大人不放,睡觉不安稳,在陌生环境中有咬手指、拉衣角等小动作。成年后容易紧张和彷徨不安,甚至会觉得世界不公平,愤世嫉俗。

仪式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当因事物的不确定性而产生恐惧时,可以通过一些仪式来降低内心的不安,给孩子以确定感和秩序感,满足孩子最基本的安全感需求。比如孩子生日时,请小伙伴们来一起参加生日party,用吹蜡烛、切蛋糕、收礼物这些小仪式,让孩子感受大家的关注,培养孩子对人和环境的安全感。

仪式感让孩子感受美

再小的事,只要带着仪式感去做,就能保持一份敬畏心,甚至获得一些超越性的价值。

就像狐狸从三点开始期待小王子的到来,在等待中细细品味幸福的滋味,感受幸福来临之前的惴惴不安,发现幸福的双重美感。

体味生活美感的过程,孩子会接收到更多的信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感受过生活中更多美好之后,孩子更容易形成积极乐观的性格,拒绝麻木的生活态度。

仪式感是一种文化传承

在时间的坐标系中保持生活的仪式感,能让仪式发挥承载文化符号的功能。

文化传承可以大到国家和民族,国庆时天安门广场的阅兵式,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而吃的粽子,中秋节一边赏月一边给孩子讲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都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港湾,家庭生活中的仪式感,可以让孩子更深切的理解家长的用心良苦,是亲子感情交流的纽带,是孩子出发的起点,将来无论孩子走到哪里,对家庭一个又一个仪式的美好记忆,永远是孩子前进的力量源泉。

仪式感对孩子的成长是如此的重要,爸爸妈妈们可以在属于孩子的特殊日子,送给孩子一份小礼物,作为成长的纪念品,培养孩子的仪式感,引导孩子用心体会幸福!

相关推荐

  • 亲子关系:28个方法,让孩子更有自信 自信,对孩子的未来非常重要。以下打造自信宝宝的28个方法,非常有效,你不妨试试。 1. 认真对待孩子的要求 当孩子在客厅站着满怀期望地提出:“妈妈,我要喝牛奶。”你在厨房做饭一时不能满足他,告诉他具体...
    2021-07-21 阅读全文
  • 另类育儿法,让亲子关系更融洽! 作为父母,教育孩子是不是一定要一本正经?其实,你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另类的育儿方法,这些新的方法能从新的角度,给孩子更有效的影响。 照顾宠物:培养起责任感 父母平时会教育孩子宽容、忠诚的好品质,但常常由于...
    2021-04-06 阅读全文
  • 亲子关系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亲子关系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 “我们自己想象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然后再想象出对付孩子的办法”,这是非常可怕的育儿观。那么,什么是正确的育儿观呢?——其实,我想说的是:亲子关系比教育...
    2021-06-30 阅读全文
  • 亲子关系更加亲密的秘诀--仪式感 在《小王子》中,狐狸和小王子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狐狸说:“最好还是在原来的那个时间来。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
    2021-07-21 阅读全文
  • 改善亲子关系的方法 理想中的亲子关系,应该是像朋友那样彼此知心、互相关心,把人性、尊严、平等放在至高的位置。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并不是一味迁就孩子,面对孩子的缺点,家长要采取冷静态度,充分了解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要求,给予...
    2021-07-28 阅读全文

自信,对孩子的未来非常重要。以下打造自信宝宝的28个方法,非常有效,你不妨试试。 1. 认真对待孩子的要求 当孩子在客厅站着满怀期望地提出:“妈妈,我要喝牛奶。”你在厨房做饭一时不能满足他,告诉他具体...

2021-07-21 阅读全文

作为父母,教育孩子是不是一定要一本正经?其实,你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另类的育儿方法,这些新的方法能从新的角度,给孩子更有效的影响。 照顾宠物:培养起责任感 父母平时会教育孩子宽容、忠诚的好品质,但常常由于...

2021-04-06 阅读全文

亲子关系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 “我们自己想象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然后再想象出对付孩子的办法”,这是非常可怕的育儿观。那么,什么是正确的育儿观呢?——其实,我想说的是:亲子关系比教育...

2021-06-30 阅读全文

在《小王子》中,狐狸和小王子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狐狸说:“最好还是在原来的那个时间来。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

2021-07-21 阅读全文

理想中的亲子关系,应该是像朋友那样彼此知心、互相关心,把人性、尊严、平等放在至高的位置。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并不是一味迁就孩子,面对孩子的缺点,家长要采取冷静态度,充分了解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要求,给予...

2021-07-28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