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批评不要随便出口
发布时间:2021-07-04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批评不要随便出口
今天阳光灿烂,孩子们在户外玩,一会儿陆秋彤跑过来说:孙老师,朱致远打我!我一瞧,朱致远撅着嘴,一脸的不高兴。我走过去:朱致远,注意点啊!显然我的语气有些不耐烦,因为朱致远平时总爱招事。又过了一会儿,邵敏琪跑过来对我说:孙老师,朱致远拧我。怎么又是朱致远。我心里嘀咕着。当我看到他时,他只是低着头,像是等待着我的批评。我扪心自问:我是否应该采用另一种教育方式呢?于是,我轻轻叫过朱致远:朱致远,刚才怎么了?他理直气壮地说:他们都抢我手里的玩具,我不给,他们就抢。我就不给!我看看他手里的玩具:呀,真好看,我也想跟你玩,好吗?他高兴地点点头。我一边和他玩,一边自言自语:如果想跟你玩的小朋友都加入进来,咱们更开心了。朱致远听了我的话,很快就把刚才那几个孩子找来一起玩了起来。听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我为刚才的教育取得成功感到很欣慰,同时我也意识到:这又是一次良好的教育契机。于是,我对孩子们说:玩具好玩吗?孩子们齐声说:好玩。朱致远有玩具让大家玩,咱们谢谢他吧。于是,许多幼稚的声音一起说:谢谢朱致远朱致远低下头不好意思地笑了。
这件事让我思考着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我们每天可能都在处理类似的问题,但每次我都没有认真想过:我平时的教育行为是否有问题?是否让孩子接受?孩子是迫于老师的严厉接受的,还是心甘情愿接受的?朱致远,你注意点啊!这句常说的话不是批评却暗含批评,暗中已经将朱致远放在犯错误的位置上。一时的效果换来的却是孩子与老师的陌生感,这样的教育不能深入孩子的内心。我们确实要思考:批评不要随便出口!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教育随笔:不再随便闹情绪
小班幼儿刚刚开学,难免会有闹情绪的,可是,小班幼儿在幼儿园里已经有一个月的时间了,可以说班里所有的幼儿应该都已经没有这种消极的现象了,可是我们班有个小女孩,每次来上幼儿园,早上都会出现闹情绪的现象。
我们平时观察她,发现她平时在幼儿园里各方面的表现都是非常好的,而且相比别的幼儿她的能力表现的还是很好的,而且特别的独立,想想,每天早上都是她的妈妈来送她,很少看到她的爸爸,可能是因为太过依赖她的妈妈了。
在平时,我尽量让她帮老师做一些事,并且在她做的很好的时候表扬她,这样是为了分散她的注意力,而且让她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现在,她每次来很少出现闹情绪的现象了,不过,相比以前的她进步已经很大了。
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急于结果,给孩子一个适应和改变的机会,孩子最终变得更好,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教育随笔:要不要谦让
我们班的孩子最喜欢区域游戏,这天孩子们正在“忙碌”中,响起了一片争吵声,我马上走近去一探究竟,孩子们便七嘴八舌的嚷开了:“老师我们小超市这里人太多了!是我们先来的,乐乐和越越他们是后来的,应该不在我们这一组。”还没等我说话,乐乐接着说:“我好久没玩小超市了,我想在这里玩。”原来孩子们是为了争取游戏资格而吵闹,看着大家僵持着,谁都玩不成,我就说:“要不你们再商量一下,那边的图书区,益智区也不错哦!”话音刚落,原本小超市里的浩浩和佳佳马上提出他们要去其他组,浩浩和佳佳刚走,其他的孩子也都高兴的玩了起来。
这个问题看似圆满的解决了,但是却引发了我深层次的思考。首先,我认为浩浩和佳佳早就选好了活动区,该退出来的不应该是他们。孩子们一旦在游戏和交往中出现需要协商和谦让的情景时,让步的总是这几个乖巧的孩子。长此以往其他的孩子就会觉得这些孩子就应该谦让,而不懂得理解他人的需要。
活动结束后,我先找来乐乐和越越告诉他们所有的事情都有规则要懂得先来后到,我组织全班幼儿讨论如何解决选择区域的问题,最后大家达成了共识,对待幼儿间的冲突教师也不要简单化,要看到其中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有针对性的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教育随笔:少批评,多表扬
教育随笔:少批评,多表扬
在幼儿园中,老师们总是喜欢安稳一点的孩子,因为这样的孩子听话、好管教,让老师省心,也能讨得老师们的喜爱,而对于那些“活泼爱动的孩子,则往往因为其“调皮惹事”,久而久之,则可能得到“另眼相待”的“特殊待遇”。但我觉得,对待那些“活泼爱动”的孩子,需要老师用心观察,找出有别于一般孩子的教育和教导方法,找准切入点,通过意识引导而使其行为上产生循序渐进的转化,逐步改变其过于“活泼好动”的习惯,使其融入班级整体活动中去。但对于我来说,我觉得活泼爱动的孩子在一些方面会表现出他的聪明的。
我们班其中就有这么一位——王宏宇,他不仅活泼爱动,而且常常给老师制造一些“小恶作剧”,比如,在大家一起游戏时,他往往会掉头大窜,让老师追来追去;教育活动中,他会钻到桌子底下与你玩“捉迷藏”;玩玩具时,他又常常将玩具仍满地,他简直就是一个“自由人
面对这样一位“自由人”,又该如何做呢?首先,我采用的方法是——找优点,并使其发扬光大。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很聪明,记忆力很好,而且非常在意老师的表扬和鼓励,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我还发现平时老师讲的常规他都能记住,于是我从这一点入手,平时多给予他表扬,在他表现好的时候多给他奖励,而他也会为了老师的奖励而做得更好,在这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的进步非常大,再也不往外面乱跑了,不再在桌子底下“捉迷藏”了,也知道了用勺子吃饭了,虽然他做得并不是非常标准到位,但孩子有了很大的进步,就是老师最欣慰的事情了,我想经长时间慢慢的培养,他一定能改掉那些坏毛病的。
记得一位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独特价值,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使美好的教育得以独特发展”。
教育随笔:批评孩子之后
批评孩子之后,您再次关注孩子的情绪了吗?
孩子们陆续吃完饭,开始擦嘴、漱口。我则站在活动室与盥洗室中间的门口看他们漱口。带了一上午的班,口干舌燥,于是我接了杯水一边喝水一边看漱口。在我一抬头喝水的一刹那,丫丫趁我不注意,把一大杯水倒进了垃圾桶。我非常生气,和她理论,她不但不听还很倔强的跑走了,我找到她,让她靠边坐着反思,惩罚她不许玩手头玩具。她哭了,大声说:“我不倒了还不行!”总之,这次我的态度让她也很吃惊,并且真得很伤心。
下午,我不带班,看着每个孩子都很可爱。看到丫丫,我想起了上午的事,我笑着问他:“你有什么想法吗?”她笑了说没有。我知道,我的意思她其实没懂。但我把这件事放在了心上,心想:不能让她这样的心情离开幼儿园。我利用在卧室做玩具的机会,把她叫了进来想和她沟通一下,了解一下她的想法。结果她说:“我不应该往垃圾桶里倒水,您下午都跟我笑了!”我吃惊的同时,感到很高兴。她竟然没有在意我批评他的话,而是记住了我和她的一个微笑,真是谢天谢地,因为我实在不想因为这样的事情让孩子心里有阴影!
孩子做错了事,我们经常会批评孩子,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但我们要认真对待这件事,不要乱发一阵火就算了,我们的表情和态度会给孩子造成不小的影响,尤其是心理上的。所以,每次批评完孩子以后,我们要记得给孩子释怀,不要让他们把这些事堆积在心里,时间长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没有好处。
教育随笔:“不要”男孩
孩子们都是喜欢游戏的。进入中班后,根据班级里幼儿的年龄特点,班级里新设了“魔法小丑蛋糕”和“玩转蛋糕”这两个角色区,孩子们十分喜欢玩这两个区角,每天到玩区角的时间时,就会有很多孩子来和我说“老师,我想去买蛋糕”“老师我想去做蛋糕”,等等。看到孩子这么喜欢玩,我也很开心。
班级里有个叫小语的小男孩,十分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比如在玩体育器械时,他就拿着沙包或者飞盘在旁边看着,请他回答问题也都不愿意开口,玩区角的时候也喜欢趴在自己的座位上,每每鼓励他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的时候,都会被一句“不想玩”“不要”给反驳回来,甚至会出现扔掉玩具的情况,慢慢的,我也不再强制他参与到小朋友的活动中了,就让他在旁边看着。在两个蛋糕店开设之后,区角游戏时,我发现小语会经常“游荡”在蛋糕店周围,在看蛋糕店里的小朋友在玩游戏,我也没有管他,就让他继续观看。到了收玩具的时候了,蛋糕店里的小朋友们收拾区角总是要慢一些,小语这下看不下去了,上前帮着一起收拾蛋糕,被我发现后,他还有些不好意思。这样的情况在几天后的区角游戏中有了进展,小语主动拿起区角牌,选择了“魔法小丑蛋糕”,在区角里充当了收银员的角色,但是观察后我发现他只是站在收银台前,按着收银机,见此,我扮演了一次小顾客,来买一次蛋糕,只见他拿起一个蛋糕用机器扫一下就给了我,我问“这多少钱,我不用付钱吗?”,他笑了一下说“一块钱。”我给了他一块钱,并说“这蛋糕我要带走,这样直接拿着好不方便呀”,他看了看没反应,我又说“你能帮我拿个袋子装一下吗?”他立马拿来一个袋子装好蛋糕,并装进去一个勺子,递给了我,我立马表扬了他。旁边的小朋友看见了,也来买蛋糕,小语玩的很开心。之后,我发现小语不再抗拒各种集体类的活动了,慢慢的开始很旁边小朋友有了更多的交流。
其实,孩子是个有着自己发展规律的个体,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给予孩子们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机会。
教育随笔:我不要吃
在给孩子分点心、水果时,总会听到孩子们会为了一块面包、水果而发生争执。一天,这样的事情又一次上演,我看到两个孩子紧紧的拉着半块苹果,说个不停。我轻轻地走到两个孩子的中间,摸摸他们的头说,“不是还有一块多吗,为什么你们两个都喜欢拿这块苹果。”两个人异口同声的说,因为这块苹果看上去光滑,可是哪一块苹果皮上一点一点,我不喜欢。听了孩子们的说法,我也开始仔细打量了这两块苹果。确实是和孩子们说的那样。
还有一次,老师的话音刚落,其他小朋友都拿着自己的点心津津有味地吃着——豆沙包,唯独轩轩一个人认真地看着这个豆沙包,不敢张嘴。我走了过去,“轩轩,今天下午的豆沙包很好吃,你怎么不吃啊?”“因为那只包子不好看。”我看着这个包子,有点纳闷。“那它哪里不好看,你能告诉我吗?”“它的上面有痕迹。”有了轩轩的提醒,确实豆沙包的表面上留下了深深的点心夹的痕迹。
从这两个孩子的事例中,我们完全可以明白孩子对任何物体都有审美的标准,他们会用特殊的方式去看待。每个孩子都有追求自主选择的权利。于是,我们也把这几个事例在班级交流日中和其他的老师共同协商这件事情。班级的老师通过共同沟通后决定让每个孩子自由挑选水果和点心。在一次次的实施中也发现他们并不会应为可以自由选择而将有苹果皮、包子等外观而影响食欲。其实在孩子的眼中的世界跟成人截然不同,他们看待事情的眼光和角度不一样。就像有的孩子觉得有痕迹的包子不好看,有些觉得这是包子衣服上的花纹。小小的事例,让我们可以感受到只有随孩子的意愿选择时,他们会更投入更用心。
教育笔记:《我不随便乱跑了》
教育笔记:《我不随便乱跑了》
这天下午,天气凉爽。
我带着孩子们从户外活动回来。刚一进活动室就听到有小朋友和我说“老师,梓逸跑步摔倒了!”我吓了一大跳,连忙过去查看。梓逸是在活动室的木地板上摔跤的,所以并没有哪里摔破了或是摔伤哪里了,不是很严重。
因为小孩子都是活泼好动的,他们最喜欢跑来跑去,不管是在活动室或是在户外活动场地,做什么事情都喜欢跑。每次看到我们3位老师都是胆战心惊的。从小班孩子们入园以来我们就和孩子们说过在幼儿园里做事情不可以跑来跑去,否则摔跤了就会受伤,有些摔伤了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可是到了中班下学期,就在我们天天的强调下有些孩子还是记不住。
在组织孩子们离园前整理衣物后我带孩子们上了一节健康课,主题内容,就是跑步摔跤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我找了张摔跤后头摔破需要包扎的图片;胳膊摔破了和摔断了需要缠绷带还有摔断胳膊、腿的X光片;摔跤后牙齿掉了这几张图片。
我请孩子们说出图片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情?我们怎样做可以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孩子们一个个都争先恐后地回答说做事情不可以跑来跑去。我说“你们都知道在幼儿园里不可以随便乱跑,否则一个不小心就会让自己摔跤,甚至可能让自己摔伤。可是总是有很多小朋友不听或是记不住,如果真的是摔跤受伤了怎么办呢?你就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医院检查,不能来幼儿园玩,行动上也会有些不便利。那我们以后做事情能不能跑来跑去呢?”“不能!”“对,我们做事情不要急,但是也不能太慢。老师给你的时间足够你去做事情了。如果你做事情的时间实在不够老师也会等等你的。以后我们在幼儿园做事情还要不要跑来跑去了呢?”“不要!”
果然,从那天起我再没有看到有小朋友在教室里或是去外面活动跑来跑去的现象了。我知道孩子们一定是把不能随便跑来跑去这件事情记在心上了。
教育随笔:不要随意吓唬孩子
教育随笔:不要随意吓唬孩子
幼儿正处在身体技能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发育过程中可能会对各种各样的事件产生恐惧,精神带来压力,会加剧他们的内心冲突,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失去平衡,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记得放学时有这么一幕:孩子不知为了什么拼命地哭,母亲在旁边哄他,无济于事。母亲显然用了不少办法:说好话;给他东西吃,但是都不管用。最后,母亲实在不耐烦了,大声说:"叫你哭!再哭我就走!让拐孩子的把你抱去!"这一下,孩子哭得更加厉害了。那位母亲二话没说,扭头就走,孩子见状,慌了神,赶紧追上去,边哭边喊:"妈妈,别走,不要扔下我------"
我看了这场面,心酸酸地。作为母亲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对待孩子非要来恐吓他吗?父母是孩子最最可信赖得人,孩子从出生起,就对父母有特别的眷恋,有一种安全感。那位母亲的恐吓话,殊不知给她的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是成人无法想象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所有的父母们,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要再胡乱吓唬孩子,给孩子以正确的评价,还给他们一片晴朗的天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