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案例:尊重

发布时间:2021-06-09 幼儿园案例 小班教育笔记案例 幼儿园案例游戏

在一个半月的辅助保育工作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孩子的权利得到尊重。

过去,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不要说给孩子的权利了,就连大人的权利也没有得到尊重啊!

"养不教,父之过";"教法"嘛,打是疼,骂是爱。结果呢,"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现在想想,这些真是封建的余孽,害人不浅。那时候,我们听到美国子女起诉父母虐待罪的时候,简直像在听天书一样,大惑不解。后来出来留学,听到儿童权利保护条约,听到日本是世界上第四十几个签约国,而中国是第一百多个签约国时,才开始了认真的反省。

我打工所在的松江保育院小班,共有22个孩子,四个专职的老师,加上我,共五个大人。在日本,只有东京地区,一个大人平均负责五个孩子,其他地区条件要差很多。这四个老师中,两个是幼儿园师范毕业的,相当于我们的大专水平,两个是大学毕业的。她们对自己的学历并不以为然,对自己的工作倒是蛮自豪的,她们认为坐办公室工作的那些女事务员很"可怜"。

从第一天起,我就发现有个叫金子的小朋友有点儿怪。他对周围的反应很奇特,动作也不协调,不过和其他小朋友倒还玩得来。一问才知道,小金子得过脑炎,医生说要像对待普通孩子那样对他,这样可以尽快帮他恢复正常。看似漫不经心的保育活动中,充满教师的苦心。吃饭时,他的身旁一定有个"奶妈"。他自己吃饭喝汤时,如果没有洒出来,就会得到鼓励;玩累了,一定有个"侍卫"背着,免得摔跤。他很容易摔跤,其他小朋友习惯性地给他当"拐杖"。在那厚厚的保育记录里,记下的是生命的搏斗以及友谊和尊严。

还有一个叫铃木的小男孩,超胖超高。130公分高,30公斤重。他的心理年龄却只有三岁。当他躺在地上乱哭乱喊时,我真想走开,但是我的四个同伴无论是谁,总有办法使他安静下来。直到现在,身材瘦小的虎野老师背着人高马大的铃木君的样子,还不时地在我的眼前晃动。

像金子、铃木这样的小孩的情况,我们或叫"弱智",或叫"畸形",而日本语中的汉字我认为这起码体现了一种市民社会里人与人的互相尊重。,叫作"身体障害者"。我们叫"瞎子"、"盲人",日本以前也这样叫过,现在他们叫"眼睛不自由的人"。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我们叫"老头儿"、"老太",他们叫"高龄者",也有的叫"银发族"。这种称谓的细微差异是十分耐人寻味的。难道你不认为语言的变迁反映了一种社会的进步和价值观的升华吗?!我认为这起码体现了一种市民社会里人与人的互相尊重。(wWw.977139.Com 高分范文网)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案例:尊重与发展


纲要点击:

《纲要》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镜头一

“老师,今天我们太高兴了!”

一次户外活动时,小朋友们玩切西瓜的游戏,老师却发现周波小朋友玩了一会儿就走开了。于是就请他们和大家一起来玩,可孩子们却说不爱玩。这么有趣的游戏他们怎么会不喜欢呢?老师走到游戏着的孩子们中间,高兴地说:“你们玩得真快乐,我也参加好吗?”小朋友们听了都高兴地围过来,有的拉老师的手,有的牵老师的衣襟;有的让老师当切西瓜人,有的让老师大西瓜。孩子们玩的开心极了。站在一旁的小朋友先是专注的看,没过多久就全部参加到游戏中来了。游戏结束时,杨禹小朋友还天真的对老师说:“老师,今天我们太高兴了。”

镜头二:

“老师,我是真的有小便!”

诚鑫是个令老师头痛的孩子。每次同伴们都在专心地操作活动,惟独他安静不下来,东张西望还嚷嚷要小便。老师并不理他,因为老师认为,诚鑫常常是没事找事,不让他去也不会尿裤子。而此时,莹莹也小心地说:“老师,我也小便。”老师点点头,莹莹就去了卫生间。诚鑫又说:“老师,我是真的有小便!”“等会吧,你先把这个做完。”诚鑫无奈地坐下了。

二、分析

《纲要》的最终目的是创造高质量的幼儿教育,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充分肯定了幼儿教师在教育、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在这两个不同的教育案例中,教师对儿童的态度、耐心是不同的,导致的教育结果也绝对不会一样。我们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不难发现,幼儿对教师态度的体验是最敏感、最细微的。当教师以亲切、活泼、愉快的态度与幼儿交往时,幼儿的情绪会极度兴奋和愉快;当教师以沉闷、焦虑的态度与幼儿交往时,幼儿的情绪会极度抑郁。

案例一中的老师知道亲切和蔼的教育态度是诱发幼儿良好情绪和情感的纽带。幼儿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下,才能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灵活敏捷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孩子们在与老师的愉快交往中,由衷地发出:“老师,今天我们太高兴了!”的感叹。而案例二中的诚鑫不会因为“等一会儿”而安静下来,相反会从“与莹莹不平等”的比较中,体验无奈,滋生愤懑之情。

三、反思

1、尊重幼儿,平等相待

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与对象交往时,往往先在心理上将对方归人某一类别,然后再确定对待的方式。师生之间的交往也是如此。诚鑫和莹莹都要小便,但是由于老师将诚鑫列入了“就爱没事找事”一类,而将莹莹列入了“胆小、听话”一类,在这样印象支持下,面对两个孩子的相同需要,老师作出了不同的判断和处理。老师对待诚鑫的方式可能是下意识反应,也可能是用心良苦,但是,不能排除这有可能是老师在消极心态指导下的消极对待。

幼儿是与成人平等的、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情感、爱好和兴趣、要求与愿望,教师要尊重幼儿人格和自尊心,平等相待,给幼儿以应有的地位和权利。我们提倡“微笑服务”“蹲着与幼儿说话”等教育行为,要求教师要理智地去爱每一个来自不同家庭、能力性格兴趣各异的孩子,把对孩子的爱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细节。让幼儿生活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感受老师爱的温暖,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这既是老师的重要责任,也是对儿童权利的最大尊重。

2、轻松愉快,和谐发展

作为老师,不仅要把幼儿作为一个年幼的个体来培养,而且要把幼儿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个体、未来社会成员来培养,对儿童一生的学习和发展负责,为其一生成长奠基。随着教育的发展,当前教育的任务不能只重视幼儿智力的开发,更应该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因为,幼儿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学习的效果是不同的。不少心理学家对幼儿在不同情绪下学习词汇、语言、进行智力操作的实验结果都说明,愉快和兴奋是幼儿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恐惧和紧张对儿童智力发展不利。愉快的情绪往往能促使儿童学习,不愉快则导致各种消极行为。

试想,诚鑫在老师消极对待下,对老师失去了信任和亲近感,参与各类活动的兴趣会下降,自我调控能力会降低。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会严重影响他社会性行为及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健康。

当教师对幼儿的某一行为及时表现出高兴、鼓励、赞赏的态度时,大多数幼儿会整天处于一种良好情绪状态中,表现为轻松、愉快,愿意听老师的话,做事注意力集中,有积极性等。如果老师多给诚鑫情感上的理解支持,从不同的角度寻找他闪光的一面。哪怕是老师无意中流露的一句关怀的、鼓励的、赞赏的话,也会使他从中受到莫大的鼓舞,感到无限的快乐。

所以,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孩子,接纳每一个孩子。“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案例:尊重孩子,更要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


2001年9月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就像一面镜子,时刻在提醒着我们,如何才能做好新世纪合格的幼儿教师。

在《新纲要》中,有很大部分涉及到了教育评价的内容,这使我想起了上海市教研室周老师曾讲到的一个小故事。在一次小班活动中,两名幼儿互相争执,在争吵中矮个的幼儿吃了点亏,顺势便倒在地上大哭起来,但此时在一旁的班主任并没有马上去安慰孩子。事后,周老师向班主任询问了这件事情,班主任的回答很令人意外,她说:“孩子哭是孩子所特有的年龄特征,与其马上去安慰孩子,还不如让孩子哭够了之后再想一想今后如何避免出现此类情况更好,作为老师只要有正确的引导就可以了。”

这位老师的回答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确实幼儿之间的争吵、纠纷是幼儿人际交往中的矛盾表现,在争吵甚至打闹中,幼儿便有了观察和分析的机会,有了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并在观察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与同伴相处的技巧,如果此时的老师只主观的采取制止或安慰的做法,很可能会让孩子失去一次锻炼的机会,大大抹煞了孩子主观能动性的发展。

其实,带过小班的老师这样的体会肯定会更多些。如:刚入园的幼儿由于的年龄小,语言能力、交往能力都很弱,因此喜欢某一位同伴时常常会咬一口或打一下,此时较多的老师往往会采取训斥的办法,同样也忽略孩子的年龄特征,而这种做法是与《新纲要》所提倡的原则相违背的,作为老师首先要关心尊重孩子,而尊重孩子更要尊重孩子的年龄特征。试想,孩子的小嘴巴还不会说,当然最直接与同伴交往的方式便只有咬一口或打一下了,所以在评价孩子的行为时,老师一定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要把孩子的年龄特点放在首位,关注发展的特点与倾向,避免用划一的标准去看待每一个孩子,承让和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差异。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要想让每一位孩子长大成材,我们每一位幼儿教师一定要在活动中时刻以《新纲要》为镜子对照自己的行为,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年龄特点,让每一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案例:尊重差异教育无痕


这个案例中,教师的出发点是很好的,对于没有达标的孩子采取了个别化的指导。但是,这么做真的有必要吗?我们该拿什么来衡量孩子的发展水平?那一系列由我们成人制定的指标真的适用于每一个孩子吗?

如这位教师所言,每个孩子的能力发展都存在着差异性,因此我们要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所谓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是说我们的教育应该根据每个孩子的能力结构、发展水平的差异给予他最需要和最合适的教育。试想:当别的孩子都沉浸在快乐的游戏中时,这些受到老师“特别照顾”的孩子将作何感想。这样的情景或许已经在孩子们稚嫩的心灵上刻上了深深的烙印——我是个差学生,而学习是个沉重的负担。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藏,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面对孩子间的差异,我们应持一种理解的态度,并寓教育于无痕之处。这就是教育者的宽容和智慧。针对案例中的情况,教师完全可以在平时的幼儿园活动中,看似不经意地请这几位孩子来和自己一起玩拍球,或者请他们来一场比赛。如此,在帮助孩子练习拍球之余,也给了他们拍球的热情和动力。

案例分析:尊重孩子的想法


案例:

阿铭年龄虽小,却是班上的“捣蛋鬼”。这不,大家都在画可爱的樟树,阿铭却把画面弄得乱糟糟。旁边的小朋友告诉我:“老师,他在画鬼,乱七八糟!”我看了一眼,确实很乱,不过阿铭很投入,一边画还一边自言自语呢。我想:这不正是《纲要》提倡的“自由表达表现”吗?只是画面实在太乱了,不过他心里肯定有他的想法。于是我走过去轻轻地问:“阿铭,你肯定在画一个有趣的故事,能告诉我你画的是什么吗?”阿铭脱口而出:“迷宫。”我继续问他:“哦!你这个迷宫好复杂哦,颜色挺漂亮的,怎么走啊?”阿铭摇摇头:“不知道。”我提示他说:“一定要有出口才能玩哦。”阿铭说:“我不会写起点、终点”原来他是不会写字!看来他的确是玩过迷宫,说明他不是在乱画画,只是没按老师的内容画。于是我说:“我教你写吧!”按照他的意思,我在左上角和右下角分别写了“起点”、“终点”,然后对小朋友说:“阿铭不是乱画画,他画的是迷宫。阿铭会教你们玩的。”阿铭神气极了,认真地把作品装在作业袋中。

分析:

虽说画画是孩子们的挚爱,可阿铭画的画却不敢“恭维”,他的绘画水平达不到五岁小朋友的要求,处于涂鸦期的绘画水平,喜欢在自言自语的乱涂乱画中寻找快乐和满足,带有纯粹的游戏性和随意性。但他的语能力和思维水平又达到了五岁孩子的发展要求。因此,当老师问他画的是什么时,他表现出了表达自己意识并企图和成人或伙伴交流思想的意图,并依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迅速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在老师的支持、引导、帮助下,由“乱七八糟”的图画变成了一个饶有趣味的智力游戏图,激发了他的自信心和对绘画的兴趣。

反思:

对这类幼儿,老师要在尊重幼儿的想法以及个性表达的基础上,引导他按照活动要求完成作品。相信有了老师的激励和引导,阿铭一定会在绘画活动中体验成功,享受快乐的。

相关推荐

  • 案例:尊重与卑展 《纲要》充分肯定了幼儿教师在教育、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个地位,“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 一、案例描述 “老师,今天我们太高兴了!” 一次户外活动时,小朋友们玩老鹰捉小鸡的...
    2021-05-18 阅读全文
  • 案例:尊重孩子,更要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 2001年9月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就像一面镜子,时刻在提醒着我们,如何才能做好新世纪合格的幼儿教师。 在《新纲要》中,有很大部分涉及到了教育评价的内容,这使我想起了上海市教研室周老师曾讲到的一...
    2021-05-20 阅读全文
  • 案例:尊重差异教育无痕 这个案例中,教师的出发点是很好的,对于没有达标的孩子采取了个别化的指导。但是,这么做真的有必要吗?我们该拿什么来衡量孩子的发展水平?那一系列由我们成人制定的指标真的适用于每一个孩子吗? 如这位教师所言...
    2021-05-31 阅读全文
  • 案例分析:尊重孩子的想法 案例: 阿铭年龄虽小,却是班上的“捣蛋鬼”。这不,大家都在画可爱的樟树,阿铭却把画面弄得乱糟糟。旁边的小朋友告诉我:“老师,他在画鬼,乱七八糟!”我看了一眼,确实很乱,不过阿铭很投入,一边画还一边自言...
    2021-06-02 阅读全文
  • 案例:尊重孩子的兴趣取向 本周四,我在本班开了一节音乐活动《小猫》,整节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性很强,能跟着我积极模仿小花猫,并且快乐的学唱歌曲。活动中,我安排了许多表演内容,这样能满足小班幼儿的身心需要,在唱唱跳跳中熟悉歌曲旋律,...
    2021-05-27 阅读全文

《纲要》充分肯定了幼儿教师在教育、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个地位,“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 一、案例描述 “老师,今天我们太高兴了!” 一次户外活动时,小朋友们玩老鹰捉小鸡的...

2021-05-18 阅读全文

2001年9月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就像一面镜子,时刻在提醒着我们,如何才能做好新世纪合格的幼儿教师。 在《新纲要》中,有很大部分涉及到了教育评价的内容,这使我想起了上海市教研室周老师曾讲到的一...

2021-05-20 阅读全文

这个案例中,教师的出发点是很好的,对于没有达标的孩子采取了个别化的指导。但是,这么做真的有必要吗?我们该拿什么来衡量孩子的发展水平?那一系列由我们成人制定的指标真的适用于每一个孩子吗? 如这位教师所言...

2021-05-31 阅读全文

案例: 阿铭年龄虽小,却是班上的“捣蛋鬼”。这不,大家都在画可爱的樟树,阿铭却把画面弄得乱糟糟。旁边的小朋友告诉我:“老师,他在画鬼,乱七八糟!”我看了一眼,确实很乱,不过阿铭很投入,一边画还一边自言...

2021-06-02 阅读全文

本周四,我在本班开了一节音乐活动《小猫》,整节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性很强,能跟着我积极模仿小花猫,并且快乐的学唱歌曲。活动中,我安排了许多表演内容,这样能满足小班幼儿的身心需要,在唱唱跳跳中熟悉歌曲旋律,...

2021-05-27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