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儿童语言教育的三个培养误区

发布时间:2021-06-08

大班语言教案。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家长与教师需要多沟通交流,帮助孩子们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儿童语言教育的三个培养误区”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科学培养,避免误区毫无疑问,即使父母并不知道什么是“多元智能”,他们依然很注重婴儿的语言发展,但培养的方法要科学,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科研人员在研究中发现,在婴幼儿语言教育方面常见的有3个培养误区:

误区1

没有充分意识到孩子间的个体差异,从而互相攀比,使孩子在语言自然习得过程中产生了不应有的压力。

所有的婴幼儿在获得语言都经历了学听话、学说话,学认字、学写字,这四个阶段,但儿童到达某一语言发展阶段时的年龄不尽相同,这种个体间的差异是很大的。因此,父母绝对不能用其他孩子语言发展情况做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这样,只会给孩子自然习得语言制造心理障碍。

误区2

注重学习结果,不注重学习过程。

具体表现在:父母教给孩子某句话或某个字词后,更重视孩子是否尽快掌握了学过的内容(如会说了什么话、认识了多少字词),而不太关注孩子语言学习的兴趣和习惯。事实上,只要有了良好的语言学习兴趣和习惯,并且处于正常和适宜的语言环境,孩子最终会获得相应的语言能力。www.yJS21.COM

误区3

对孩子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过于较劲。事实上,孩子在学说话和认读汉字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准确的发音和认错字的现象是非常正常的,父母可以及时纠正,但不要过于较劲。其结果往往容易挫伤孩子的自信,降低语言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父母在孩子语言习得过程中要注意的是:创设良好的环境(语言示范),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模仿),给予充足的时间(练习),孩子就能够实现语言的自然习得。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幼儿早教应避免三个误区


儿童早教是年轻的家长都很感兴趣的课题,有的家长早早地把宝宝送进早教班,有的家长购买大量早教教材,潜心研究……专家提醒家长,早教是好事,但要注意别陷入这些误区。

什么是早教

所谓“早教”简单来说就是在孩子0-6岁,特别是0-3岁婴幼儿期大脑发育的快速增长期,挖掘其最大潜力,使孩子达到早慧的目的,同时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性格。

幼儿早教应避免三个误区

专家表示,目前家长对早教普遍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把早教简单地理解为“孩子智力的培养”

专家强调,这种想法是片面的。早期教育应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健康、聪慧、性格好”,而不是有些家长理解的仅仅为了智力发育好,人人夸孩子聪明,不参加早教班会让孩子低人一等。

2.对孩子的学习能力评估不足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太小不会学习,不给他们学习的机会。其实小孩学习的能力远远超过成年人,在孩子的眼中从来就没有“难易”之分,觉得好奇就接受,感到厌烦他们就拒绝。

人脑潜能的开发主要依赖早期,儿童大脑发育在6岁时基本完成,其中0至3岁是关键期,因为此时是脑细胞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脑结构的发育完成、脑功能的基本完善是在学龄前,尤其是3岁前。这个时期就是脑潜能储存及早期挖掘的关键期。

现在研究已经证明:4岁时孩子已发展出大约50%的学习能力,在8岁前会发展出另外的30%。在那短短几年里,大脑已经构建了主要的学习途径,摄取了大量的信息,孩子已经具备极强地学习能力。

3.对于孩子的培养过早定向

现在好多家长喜欢四处报培训班,孩子心理、生理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就不存在负担,但要注意方式方法。我们提倡的早教是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早教其实就是引导孩子快乐的玩耍,这样他们是乐意的,是不会产生负担的,对学习有趣的知识也不会感到困难。

“生活式早教”是最好的早教方式

“生活式早教”就是倡导“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对于0-3岁孩子来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在家人的陪伴下度过,所以家庭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也是开展早期教育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场所。

家庭对孩子心理品质和行为发展的影响是早教中心及幼儿园、学校等其他环境无法比拟的,带有“启蒙性、长期性、情感性、感染性”等特点。

孩子自发地专注于玩水、玩沙、玩米、玩牙刷、翻马桶盖、爬上爬下、翻箱倒柜、抓住扔掉,都是重要的学习过程,因此家长可以利用这些机会不失时机地帮助孩子成长。采取的融入生活、潜移默化的早教。在这些充满“早教元素”的日常生活和游戏玩耍中,孩子的各项能力都将得到锻炼和提高。

孩子孤独症家长的三个误区


他们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连最亲的父母都很难走进,他们外表看起来纯净、漂亮,但接触起来却像星星一样冷漠,不可捉摸。相对于大部分正常家庭来说,这些孤独症孩子的父母从孩子降生就伴随着普通人无法感知的艰辛和痛苦,每个孩子背后都是一个几乎被拖垮的家庭。如果家里的孩子不幸跟孤独症挂钩,家长可以做哪些弥补和努力?专家指出,一旦孩子患上孤独症,家长极易陷入三大思想误区,走出误区是关键。

误区1:不断求医寻偏方治疗

许多父母不愿意承认孩子已经患上孤独症这个事实,他们相信孩子可以痊愈,不断求医,千方百计找各种偏方、秘方给孩子治疗,让孩子受到很多无谓的痛苦。

虽然这是出于父母的一片爱心,但由于父母的态度给孩子一种缥缈的希望,随着希望的一次次破灭,也带给孩子一次次的打击和伤害。

你应该这样做→接受现实进而调整生活

福州资深特殊教育工作者、高级育婴师潘彩芸指出,孤独症孩子如果一直停留在医疗阶段,对于孩子以后的康复工作、教育及成长期都会受到连带的影响。

“家中有个孤独症孩子,多少会影响家庭正常生活,比如大量的医药费、父母的精力透支等,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长远的。”潘彩芸建议父母接受现实,并且适当调整家庭生活,做一个全盘的考虑和计划。如果在最佳时间内孩子得到专业的、科学的、有计划和有针对性的干预,大部分孤独症孩子是可以正常化的。“家庭固然要迁就孩子,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如何配合家人的生活,把影响减到最低程度。”

福建小风车儿童发展中心教学主任、心理咨询师谢巧菊则提出了特殊儿童家庭气氛的重要性。“父母的情绪与个性对孩子的心理与个性有很大的影响。如果能告诉孩子,‘不要怕,爸爸妈妈和你们在一起打这场仗,有什么困难我们一起克服!’这样的态度对孩子该是多么大的鼓励和安慰,当然,这些话不一定说出来,只要让孩子感受到就成了。”

误区2:老给孩子同情和特殊待遇

残障不是罪,谁也不愿如此,但很多父母得知孩子患上孤独症时,往往对自己有着自卑、内疚或羞耻等复杂心理,想以各种方式来弥补孩子。

于是,这些孤独症孩子在父母的庇护下,总是成为同情和怜爱的角色。由于潜意识里老把他们当作“病人”,所以父母对他们格外宽容,即使犯了错,也姑息了事。

你应该这样做→及早训练孩子独立

一个婴儿出生几个月后,父母就会训练他坐、爬、走路、说话,再大的时候训练他大小便、自己吃饭等等。其实,残疾孩子也一样,不要老把他当成病人,事事都照顾,这样反而助长了他们的依赖心理。

潘彩芸认为,家长应该有一套家庭使用的“规范”来引导孩子独立,即使是他们犯了错,也应该给予适当的批评,否则很容易养成自怨自艾或霸气十足的性格。

“当然,有时由于孩子身体不便,或有实际困难,父母可以从旁辅助,但要尽可能地让这些孩子可以自己处理日常生活,进而引导他上街、买东西、代办事情、坐公共汽车等等。父母要舍得放手,如果不能培养孩子自立,当有一天你不在他身边时,谁来照顾他?”

误区3:怨天尤人痛苦逃避

家庭破裂、倾家荡产、把孩子当弱智和精神病治、求学无望……孤独症孩子,从降生开始就伴随着痛苦。选择放弃还是艰难前行?在最初的打击过后,则是摆在每个家庭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专家指出,早发现早训练,可以改变孤独症孩子的命运。通过科学的培养,许多孩子可以具有语言和自理能力,有特殊能力的孩子加以培训还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但令人遗憾的是,相当一大部分家庭选择了痛苦和逃避,他们的麻痹大意,也在耽误着孩子的最佳治疗时机。

你应该这样做→接纳孩子并激发他的潜能

苦难在表面看来固然是种不幸,但是老天往往借此机会磨炼我们的信心,激发我们生命的潜能,说不定反而有更大的作为,甚至于成就。

在中外历史上,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司马迁、左丘明,比如美国的罗斯福总统、海伦凯勒、贝多芬等等。如果不是因为他们的缺陷,终其一生他们可能只是一个平庸的人,但因为这些刺激和打击,才使他们更加奋勇上进,刻苦自励,成为一代伟人。

当然,这些要落实到现实生活中要有着千百倍的坚强和勇气,但潘彩芸很坚定地想请这些父母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潜能,只要你引导有方,他们都有机会做得很好。像肯尼,虽然只有上半身,依旧可以骑摩托车、玩滑板、学好数学,其他孩子又有何不能呢?”

而谢巧菊也认为,“孩子既然不可避免地残障了,那么父母必须心平气和地面对,处之泰然。一个智商只有五十的人经过训练,也可以担负简单的工作,更何况其他。所以,父母对孩子要有信心,接纳他、相信他,相信在父母的鼓励和帮助下,必然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肢体残缺只是某些器官无法使用而已,并不可悲,也不可怕。只要你愿意相信他是位天生的冒险家,他就有能力在满园的荆棘中栽出新绿。否则一味地呵护,结局只会使他的内心跟着残缺。”潘彩芸最后这样告诫这些特殊父母。

培养宝宝睡姿的三个方法


妈妈们聚在一起讨论宝宝的吃喝拉撒睡时,纷纷抱怨宝宝的睡相太差。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现在宝宝睡相差是很普遍的现象,睡着以后挥拳蹬腿地大练“少林武当功”不说,自己还常常几个连滚就坠下床去了,有的时候甚至还会把睡在身边的爸妈给挤下床。

以前的宝宝睡相都很好,因为睡觉的空间很小。大多数宝宝都是和爸妈一起睡,靠墙睡在角落,爸妈一般也不会刻意给宝宝留出很大的空间,还有许多宝宝被打了蜡烛包,当然睡相很好。

打蜡烛包现在是不提倡的,四肢得到自由以后的宝宝睡在小床里就不老实了。

半夜里爸妈听到宝宝的头撞床栏,觉得心疼就把他移到大床上来睡。爸妈爱子心切,担心宝宝睡在中间会缺氧,自己就会贴紧床沿睡,把大片“中原地带”都留给宝宝,结果坠床者变成了爸妈自己。有的爸爸觉得三人挤一张床睡不好,干脆和妈妈分床,这样宝宝的空间就更大了。有的家庭怕宝宝坠床,甚至把席梦思放在地上,这样宝宝就可能入睡时在床上,天亮时却在屋角呼呼大睡。

怎样培养宝宝好睡相?

宝宝睡觉的空间太大是睡相差的一个原因。当宝宝会翻身、会爬行以后,爸妈提供的空间越大,宝宝睡着后的活动范围也越大。给宝宝相对狭小的空间,他反而会睡得踏实。

1.坚持让宝宝独睡

让宝宝独自睡在小床上,空间比较小就不可能乱翻乱滚,四周有护栏也不会坠床。如果担心宝宝头撞到护栏会痛,可以挂上床围。

2.睡得不熟别担心

睡眠有深睡眠和浅睡眠之分,新生宝宝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缺乏安全感,浅睡眠比较多。睡着后翻白眼、挥拳头、使力、蹬腿都是正常的现象,爸妈完全不用担心。当宝宝会认人以后,就进入第二个睡眠不安的高发时期,主要表现是浅睡眠的时候会哭着坐起来找人,这时只需让平时带他的人出言安抚或拍几下就会重新安睡。宝宝会翻身以后,特别是会爬以后,睡着睡着就坐起来,迷迷糊糊地从床头换到床尾去睡也是正常的,不属于梦游。

3.奇怪睡姿别紧张

很多宝宝会翻身以后,半夜里会突然趴着、蜷起腿、撅着屁股,像小青蛙一样。爸妈看到这种睡姿会觉得宝宝一定很难受,试图帮他改换舒服点的姿式,常常是不成功的。其实,宝宝自己知道怎样睡舒服,爸妈不用刻意去纠正他的睡姿,把他弄醒了反而不好办,双臂高举的“投降式”睡姿更是宝宝们的最爱请爸妈放宽心,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奇怪的睡姿会越来越少的。

孩子入园后常见的三个误区


选择到合适的幼儿园只是入园的良好开始,宝宝入园后爸爸妈妈们也要采用正确的方式帮助宝宝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哦!误区一:宝宝哭家长跟着焦虑宝宝入园时哭闹,许多家长也表现出焦虑的情绪,甚至一起哭,这样会让宝宝更紧张,越发不想上幼儿园。正确的做法:将宝宝送到幼儿园后,要微笑着与宝宝再见,然后立即离开。宝宝最开始入园,哭闹是正常现象,家长适当安慰后就可以走了,要相信老师有能力把宝宝哄好。误区二:宝宝入园家长躲在墙角看有些家长把宝宝送到幼儿园后,听到宝宝哭闹很不放心,便躲在墙角、门后、窗外看,或中途来看。如果被宝宝发现,只会强化哭闹行为,导致宝宝平静后又开始哭起来。正确的做法:面对宝宝的哭闹,家长们要做的就是不间断地送宝宝去幼儿园,上三天歇两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会使宝宝产生依赖心理,习惯用哭闹的方式解决问题。误区三:问宝宝在幼儿园有没有哭鼻子在与宝宝讨论幼儿园生活时,很多家长都会问宝宝有没有哭鼻子?是不是想妈妈了?独自去幼儿园,已经让宝宝觉得受了很大委屈,家长稍加强化,就会让宝宝伤心备至,更加对幼儿园产生逆反心理。正确的做法:对于初入园的宝宝,爸爸妈妈们要多与老师联系沟通,了解宝宝在幼儿园的行为和表现,以便回家后能与宝宝畅谈他们的幼儿园生活,密切观察宝宝身体与情绪上的变化,及时给宝宝心理安慰。要选择正面的话题,可以问宝宝在幼儿园有哪些高兴的事?今天做了什么好玩的游戏?引导宝宝发现幼儿园的乐趣。如果宝宝不愿意说幼儿园的事,也不要勉强他,在他愿意说的时候,会主动表达。

儿童早期教育的三个着重点


儿童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重视,那么,真正的早教该如何入手?为此,专家提出了三个着重点,希望能给关注早教的家长们一些启发。

1.身体方面。当前许多父母很早就开始了对孩子智力开发,然而大多数父母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即身体健康。0-6岁正是造就良好体能的关键时期,从儿童生长发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看,儿童的早期教育把体能训练放在首位是比较科学和恰当的。2.良好性格方面。应重视孩子优秀的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在家庭生活的琐事中,在点滴的小事上,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进行教育。比如孩子跌倒了,要让他自己坚强地爬起来,教育孩子不要怕打针之痛等。别小看这些随机教育,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会铸就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的性格以及较强的独立能力,使孩子的人生绽开绚丽的花。3.智力开发。当前许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时走进了一个误区,即认为教会孩子掌握一种乐器、学会一种技能就是智力开发,实际上真正的智力开发应让孩子开阔视野,多接触自然,多思考和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

培养孩子好习惯的三个办法


一切培养习惯的行为都要首先顺应儿童的天性,让他在愉悦感中去慢慢形成。习惯既是一种表达人与人之间差异的相对的行为,又有其普世适用的绝对的价值标准。

要养成学习的习惯,而不是在规定时间内做出学习样子的习惯;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在教条中刻板地重复某些行为的习惯;要养成好的品行习惯,而不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世故习惯……

面对一个有无穷可能的孩子,成年人应该有敬畏感,不要以为自己吃的盐多,就具有了指点孩子一切的能力。

——尹建莉

在我接触到的众多案例中,我发现很多家长都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情感习惯,等等。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认可“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这样的教导。

既然习惯最终会决定命运,那么,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拥有光辉的前程,好习惯的培养怎能不重视、不从小抓紧呢?于是乎,家长认真地制定出详细的作息时间表和学习计划表,有的还看似很民主地与孩子协商,征得孩子的同意后,由家长督促孩子身体力行地严格按计划执行。孩子执行得好,家长暗自欣慰:我儿未来无忧也!一旦孩子稍显松懈,甚至完全颠覆计划,家长便焦虑不安:天哪!这样下去还了得?将来还怎么成为人上人?不行!绝不能让孩子我行我素!

于是,家长采取各种办法试图把孩子拉回“正道”上。

办法一、讲道理,好言相劝:

“好习惯对你很重要,你一定要保持好习惯啊!”“这些计划可都是经过你同意的,你怎么能失信呢?”

办法二、行使家长的强制执行权。

力图摒弃孩子沾染的“坏”习惯,坚决地让孩子执行原规定,以剥夺孩子的其他权利相要挟。

办法三、怒斥甚至打骂。

软硬兼施好像都没有什么大的作用,因为无论哪种办法,孩子感受到的是不被理解、是被控制、是恐惧、是内疚、是无助、是愤怒……孩子年龄小尚无能力反抗,只能屈服,等到不满的情绪积累到青春期,很可能大爆发,那时亲子关系将遭到严重损害。难道我们培养孩子好习惯就是为了让他们失去快乐吗?这显然与我们的初衷是相背离的。

我们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本意是希望孩子好。但很多家长并不清楚好习惯的本质涵义,而只是为了好习惯而好习惯,所以屡屡让所谓的“好习惯”成为束缚孩子心灵的枷锁。问题出在哪里了呢?

1.家长不清楚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培养好习惯最主要目标,是帮助孩子培养出会使他未来人生美好顺利的品格——自制、负责、自主和爱心,即他是怎样的人,涉及一个人的能力和无能之处、他的道德架构、人际关系,以及如何做事。当他需要表现时,是如何达到要求的?他懂得爱人吗?他能负责任吗?他有抉择的能力吗?他对人有同情心吗?他能够发挥才干吗?他会解决问题吗?他能处理失败吗?

但是,不能教条化地理解上述目标,说到底教育的本质是使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一个不依附于他人而能为自己负全责的人,一个自然而成熟的“人” 。

有些父母很少考虑培养孩子好习惯的终极目标,仅仅依据其原生家庭的规则,或者教条化了的育儿理念,便要求孩子必须遵守。有些规则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合理的。

比如,有的家长认为必须让孩子养成懂礼貌的好习惯。家长的初衷是希望孩子懂得尊重别人,从而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然而,家长有没有想过,我们做到尊重孩子了吗?

看到孩子面对陌生人,没有主动开口打招呼,家长就着急地催促孩子:“快喊阿姨!”“快说谢谢!”生怕别人说孩子没礼貌,生怕自己被人认为教子无方。

见到陌生人,孩子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观察和确定面前的这个大人对自己有没有威胁,这是孩子自我保护的本能。还没等孩子做好心理准备,家长就突然打断孩子的这个审视过程,孩子是什么感受呢?既感到茫然无措,又害怕父母对自己不满,害怕失去父母的爱。我们家长无视孩子当下的感受和需要,逼迫孩子去做他暂时无法做到的事,这是尊重孩子吗?如果孩子很少感受到被尊重,他如何学会尊重别人?

还比如,有的家长要求孩子洗脚后必须自己洗袜子,哪怕孩子生病或者特别困也不能有例外;有的家长要求年幼的孩子独睡,不允许孩子害怕,无视孩子偶尔想与父母同睡的请求;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必须9点前入睡,不管在家里还是在亲戚家或在旅馆……规则里一旦出现“必须”的字眼,就很容易让自己和孩子陷入僵局,从而产生焦虑感,甚至强迫性行为。

2.培养好习惯,却没有遵循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

孩子从七八个月开始,特别喜欢扔东西翻东西;孩子自我意识萌发时,不许别人共享自己的东西;当三岁幼儿无法分辨幻想与现实时,往往会编织想象中的故事……家长若认为孩子有不爱惜物品、不懂得分享、撒谎等坏习惯,因而去阻止孩子,那无疑将破坏孩子与生俱来的心智和成长的动力。

另外,孩子的成长并非一成不变。有时乖顺懂事,有时刁蛮叛逆;有时彬彬有礼,有时鲁莽顶撞;有时关心小朋友,有时却喜欢挖苦别人……这都跟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有关,与习惯无关。所以,真正懂得孩子的家长会允许孩子犯错误,允许孩子的行为有反复,而不总是用“习惯”来框制他。

因此,家长有必要学习和了解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规律,即使不了解也没关系,只要尊重和顺应孩子的天性,做到不破坏,就已经不错了。

3.

家长不知道孩子要在高度的自律下才能养成真正的好习惯。

自律就是在内在的驱动下而采取的行为,即“我想要这么做,因为这么做对我有好处”。因为有强劲的内驱力,所以孩子的好习惯才可能长久地持续下去,且不易受外界的干扰。

如果好习惯要靠外在的压力与控制,即“你要我这么做,我因为害怕而不得不这么做”,那么,这样的习惯不会持久,而且压制越深,反弹越甚。一旦外力的监督减弱,孩子的行为就可能报复式地反弹。

举个例子,家长要求孩子控制好玩电脑和学习的时间。在有家长监督的情况下,孩子遵守得很好;一离开家长的视线,孩子便疯狂地玩电脑。有的孩子在小学中学阶段,玩的时间被大大压缩,学习的时间大大增加,结果成绩自然是很优秀,但考入名校后却再也不肯好好学习了,开始疯玩起来。孩子振振有词地说:“我要把玩的权利夺回来!”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其基本需求,一旦被压制到一定程度,他就要加倍弥补回来。

那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律呢?怎样让孩子内化好习惯呢?

最重要的还是要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生命成长密码自由地发展自己。尽管孩子的某些行为不符合我们成人世界的规则,但只要意识到那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必经阶段,与他将来会成为怎样的人没有任何关系,那么就放手让孩子做真实的自己。

家长能够处理好自己的家庭关系,并全然地陪伴孩子,关注他、理解他、欣赏他,孩子感受到了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接纳,他的内心才能建立起安全感。因为安全,孩子的内在是踏实的、开放的,不必卷入父母的关系中,不必担心父母嫌弃他或不爱他,他才能把全部的精力用于发展自我上。

若只从习惯上下功夫,意图矫正孩子的行为,效果基本不明显,而且也不会长久。

4.家长担心孩子若不严加管教,一旦养成坏习惯,长大后就可能变成社会的害群之马。

孩子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往往并非习惯本身的问题,而是孩子心灵的问题。孩子心灵的问题又源于家庭问题。

孩子长期受到父母的忽视或责罚,他对爱与归属感的需求无法在家里得到满足,于是,一方面借异常行为来发泄内心的空虚与不满,一方面向外界寻求心理补偿,这时就容易走上歪路。也就是说,一切问题源于不良的关系而非行为本身。因此,只要家庭关系正常,亲子互动良好,我们就根本不用担心孩子会变成坏孩子。孩子的不羁行为有可能就是他那个年龄段正常的表现。家长要多陪伴孩子,多与孩子玩耍、交流,多尊重和理解孩子,相信他一定能成长为一个成熟而完整的人。

有一对夫妇就做得特别好。他们的儿子从小就是个淘气佬,隔三差五地捅娄子,学习成绩也不好,邻居和老师都拿他没办法。可就是这个出了名的调皮小子,竟然在高考结束后被北京大学录取了。这实在让周围的人匪夷所思、刮目相看。

人们在震惊之余也很好奇:这个孩子是怎么考进北大的?他的父母在教育他的过程中,又有什么样的高招呢?

父母的观点是,孩子调皮一点,野一点,是孩子的天性使然,与道德无关,所以不需要阻止。如果对孩子的行为反应过激的话,孩子往往容易变得敏感胆小,继而形成退缩行为。他们做到了无条件接纳孩子。

后来,孩子上初中时,父母发现孩子在桥牌方面特别有天赋,对决中,连某些成人高手都不是他的对手。父母便全力支持孩子的这个兴趣点。孩子上高中后,学习成绩也因此突飞猛进,最后考入了理想的大学。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下,无忧无虑地成长。他回忆起小时候都是美好和快乐的感觉。

当然,我并不是说培养好习惯不重要,相反,我也很重视孩子好习惯的养成。但问题的关键是,好习惯只有在孩子心灵自由的前提下才能内化为孩子美好人格的一部分。我们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体察孩子的心思,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相信孩子纯真的本质,理解他、尊重他、支持他,顺其自然,让孩子心灵舒展地做自己,尽情绽放生命的光

儿童早期教育应掌握三个重点


目前许多家长都意识到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那么,真正的早教该如何入手?

身体方面。当前许多父母很早就开始了对孩子智力开发,然而大多数父母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即身体健康。0-6岁正是造就良好体能的关键时期,从儿童生长发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看,儿童的早期教育把体能训练放在首位是比较科学和恰当的。

良好性格方面。应重视孩子优秀的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在家庭生活的琐事中,在点滴的小事上,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进行教育。比如孩子跌倒了,要让他自己坚强地爬起来,教育孩子不要怕打针之痛等。别小看这些随机教育,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会铸就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的性格以及较强的独立能力,使孩子的人生绽开绚丽的花。

智力开发。当前许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时走进了一个误区,即认为教会孩子掌握一种乐器、学会一种技能就是智力开发,实际上真正的智力开发应让孩子开阔视野,多接触自然,多思考和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

现在已经有很多的家长给孩子实施了早教,针对一些家长在孩子早教中出现的一些误区,在此也给大家一些建议:

1.养护和教育分不开:孩子的早期的教育和养护、保健是分不开的。孩子最初的发展能力是最快的,对他的一生影响重要,机会决不要错过。在养护时,与宝宝进行语言和感情的交流,就可以促进宝宝语言和情感的发展。早教不是教孩子知识和技能,而是引导宝宝感知、认识的过程,宝宝爬、站、走都是一种教育。

2.包办、放任都不可取:包办孩子应该学,应该做的事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比如看孩子在游戏中表现不佳,有时家长会为了自己的面子,三下五除二帮孩子弄好。这点阳光宝贝的专家们认为是不可取的。因为孩子自己探索成功是最高兴的,孩子探索时,反复的过程是必须的。意识到包办不好,于是年轻的现代父母又走了另一个极端:放任。任孩子自由发展,把孩子往玩具中一扔了事。1岁左右,正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时期,如果不管理孩子,孩子很有可能养成有头无尾,不认真做事的坏习惯。

3.给孩子思考的机会:现在有很多父母有时在孩子的教育上会急于求成。拿生活中常见的情况举个例子:自己的孩子的东西被其他孩子抢了,第一位母亲对孩子说,他抢你的,你也抢他的;第二位母亲让孩子要大度点;而第三位母亲让孩子自己想该怎么做。阳光宝贝专家分析:“第一位的母亲的做法不太可取,如果所有的母亲都这样教育孩子,将来孩子将生活在什么样的人际环境之中;第二位的母亲没有给孩子思考的机会;还是第三位的母亲做法比较可取,给了孩子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

家园共育《儿童语言教育的三个培养误区》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大班语言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幼儿早教应避免三个误区 儿童早教是年轻的家长都很感兴趣的课题,有的家长早早地把宝宝送进早教班,有的家长购买大量早教教材,潜心研究……专家提醒家长,早教是好事,但要注意别陷入这些误区。 什么是早教 所谓“早教”简单来说就是...
    2020-12-31 阅读全文
  • 孩子孤独症家长的三个误区 他们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连最亲的父母都很难走进,他们外表看起来纯净、漂亮,但接触起来却像星星一样冷漠,不可捉摸。相对于大部分正常家庭来说,这些孤独症孩子的父母从孩子降生就伴随着普...
    2021-12-22 阅读全文
  • 培养宝宝睡姿的三个方法 妈妈们聚在一起讨论宝宝的吃喝拉撒睡时,纷纷抱怨宝宝的睡相太差。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现在宝宝睡相差是很普遍的现象,睡着以后挥拳蹬腿地大练“少林武当功”不说,自己还常常几个连滚就坠下床去了,有的时候甚至还...
    2021-04-08 阅读全文
  • 孩子入园后常见的三个误区 选择到合适的幼儿园只是入园的良好开始,宝宝入园后爸爸妈妈们也要采用正确的方式帮助宝宝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哦!误区一:宝宝哭家长跟着焦虑宝宝入园时哭闹,许多家长也表现出焦虑的情绪,甚至一起哭,这...
    2020-01-11 阅读全文
  • 儿童早期教育的三个着重点 儿童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重视,那么,真正的早教该如何入手?为此,专家提出了三个着重点,希望能给关注早教的家长们一些启发。 1.身体方面。当前许多父母很早就开始了对孩子智力开发,然而大多数父...
    2021-04-04 阅读全文

儿童早教是年轻的家长都很感兴趣的课题,有的家长早早地把宝宝送进早教班,有的家长购买大量早教教材,潜心研究……专家提醒家长,早教是好事,但要注意别陷入这些误区。 什么是早教 所谓“早教”简单来说就是...

2020-12-31 阅读全文

他们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连最亲的父母都很难走进,他们外表看起来纯净、漂亮,但接触起来却像星星一样冷漠,不可捉摸。相对于大部分正常家庭来说,这些孤独症孩子的父母从孩子降生就伴随着普...

2021-12-22 阅读全文

妈妈们聚在一起讨论宝宝的吃喝拉撒睡时,纷纷抱怨宝宝的睡相太差。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现在宝宝睡相差是很普遍的现象,睡着以后挥拳蹬腿地大练“少林武当功”不说,自己还常常几个连滚就坠下床去了,有的时候甚至还...

2021-04-08 阅读全文

选择到合适的幼儿园只是入园的良好开始,宝宝入园后爸爸妈妈们也要采用正确的方式帮助宝宝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哦!误区一:宝宝哭家长跟着焦虑宝宝入园时哭闹,许多家长也表现出焦虑的情绪,甚至一起哭,这...

2020-01-11 阅读全文

儿童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重视,那么,真正的早教该如何入手?为此,专家提出了三个着重点,希望能给关注早教的家长们一些启发。 1.身体方面。当前许多父母很早就开始了对孩子智力开发,然而大多数父...

2021-04-04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