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谁来做披萨
发布时间:2021-06-02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教育随笔:谁来做披萨
烘培坊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区域,连续几天都人员爆满,常常超出规定的8个人。大家都对游戏同样地充满期待,而参与人数又是有规定的。既不想浇灭孩子们的游戏热情,又不能制定了规则而不去执行,正当老师都左右为难时,这群聪明懂事的孩子们,让我看到了他们自己的不同解决方法。
那天下午我们班进行了区域活动,就在孩子们都进人各自区域活动的时候,不一会儿就听见从小厨房传来了孩子们的争吵声:“我要做一个披萨,是我先拿到的。”“不行,我也要做一个披萨。我都没有做过!”原来是乐乐和兜兜为了谁先做这个披萨争得面红耳赤。只见乐乐将做披萨的机器紧紧的抱在怀里不撒手,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让谁。在活动之前老师已经给小朋友们说了,不能抢玩具,要一个小朋友玩完让下一个小朋友玩,要互相谦让。因此我并不打算介入孩子中,而是躲到了不远处暗暗观察,看看他们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一会儿芊芊过来了,她看着争吵的两人想了想说:“你们俩别抢了,一人玩一会儿吧!”这时乐乐也提出:“你先玩吧,等会再给我玩!”兜兜对乐乐说:“那我们一起来玩吧。”两个小朋友又变成了好朋友一起制作批萨。
通过这件事情我看到了孩子们在这一个片段中的成长,他们用自己的行为、想法触动着我,也影响着他们自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圆满地解决了“谁来做披萨”这个问题。往常只要孩子们出现一点问题我们就会出面制止,不让事情继续发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在发生问题时多一些等待,多给孩子一点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他们比我们想象中更加充满智慧。[励志的句子 djz525.COM]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教育随笔:选择谁呢
教育随笔:选择谁呢
一次,在上海的一所幼儿园里,我观摩了英国插画大师科奇•保罗执教的“小贝挖宝”活动。活动开始前,大师需要从上课的孩子中选出一位来当“模特”,只见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看到这种“壮观”的场面,大师面露难色。停顿片刻之后,他眼睛一亮,问孩子们:“今天有没有人过生日?”只见一个男孩高高地举起了手,说:“今天是我的生日!”可还没有等他的话音落下,旁边的另一个孩子站起来大声说道:“不对,你刚刚过完生日!”两人的对话惹得现场听课的教师哈哈大笑。到底该选谁来当“模特”呢?茫然的大师把选择的难题交给了班主任教师。年轻的班主任教师立刻回应,一抬手便指定了一个小姑娘来当“模特”。于是,在其他孩子的叹息声中,大师开始上课了。
虽然我只是坐在下面听课,但是有一个问题始终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这位班主任教师是依据什么选择的呢?我不禁联想到另一个场景:早晨升国旗时,教师发现升旗手因病缺席了。“让我来吧!”好几个孩子跳跃着,争先恐后。教师的目光扫了一圈,用手一指,说:“你去升旗吧!”只见那个被选中的孩子兴奋地奔向升旗台,其他的孩子则悻悻然沉默不语。之后,落选的孩子们照常唱国歌、做早操,丝毫没有异常。看来大家都已经习惯于这样的选择与被选择了。
确实,作为教师,我们经常会遇到“选择谁”这样的问题。同一个提问,选择谁来回答?每日升旗,选谁来担任升旗手?值日生工作该由谁先来做?游戏中出现争执时,该听谁的?谁来定规则?这类选择折射出不同班级的不同文化氛围,而和谐的班级风气与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息息相关。
当然,我们可以采取“轮流制”进行选择,如“轮流回答”“轮流表演”“轮流游戏”等,让孩子们轮流当值日生、升旗手,这样一个也不漏,一个也不少,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关注。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皆大欢喜的方法确实能够做到满足每个孩子的需求,促进每个孩子的发展。
但是,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件事都适合采用“轮流制”的办法,如同本文开头大师遭遇的选择谁当“模特”之场景,显然就无法“轮流”。但毕竟面对了,那么,该如何解决才好呢?
当下,诸如“以儿童发展为本”“让每一个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等教育理念都已被教师熟稔于心,在国家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反复强调要理解与尊重儿童,出现了许多如“保护”“接纳”“允许”等词语。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听听孩子们的心声呢?
幼儿园的屋顶农场丰收了,教师带领中班的孩子们去挖土豆。孩子们一边收获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一边大声嚷嚷:“发财喽!发财喽!”土豆被挖出来了,教师让孩子们数一数究竟有多少个土豆,接着又说:“你们有38个人,一人一个土豆还有多的,怎么办呢?”孩子们回答说:“今天没来的小朋友,我们给他们留着吧。”教师又说:“但还是多了2个呀!”一个孩子想了想说:“婷婷和朗朗营养不良,让他们多吃点。”孩子们纷纷表示同意。
原来,一旦让孩子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立刻会收获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现孩子想法和愿望的方法,才是真正能让孩子“口服心服”的办法。
在大师的课堂上,面对选择的难题,或许年轻的教师更在意的是在那一刻快速作出决定,让现场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故此情此景尚属情有可原。但我还是建议事后教师要记得“关注”,不仅应该有目的地去观察孩子们的反应,更应该深入思考,找寻今后应对此类“选择谁”的棘手问题的适宜方法,以此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
无论是皆大欢喜的“轮流制”,还是出自孩子的“口服心服”法,对于一位幼儿教师而言,我相信只要心中装着孩子,时时倾听孩子的心声,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
教育随笔:看谁滚的远
看到我准备的小圆柱、瓶子、长条木质积木等,孩子们的兴致来了。郑瑞问:“老师,你拿来这些东西干什么?”明博说:“我看是要做游戏吧。”杨浩成说:“老师,做什么游戏啊,我想做。”我说:“今天这些圆柱宝宝和瓶子宝宝要出门去玩,他们要比赛,看谁滚的远,我们来试一试。”
孩子们分组选好材料,开始操作。第一次操作,区一根表面光滑的的长条木制积木、一根表面粗糙的的长条积木,用小积木搭成两个高度一样的斜坡,将两个相同的空瓶放到坡道上,从上面滚下,观察哪个瓶子滚的远。第二次操作,选择相同表面的坡道,搭建两个高低不同的斜坡,将两个装有相同水量的瓶子放在坡道上,同时从上面滚下,观察看哪个滚的远。孩子们非常认真的操作着,一边操作一边讨论,观察后得出的结果是:同样的瓶子在同样高度的斜坡上滚动,光滑的坡道滚的远,粗糙的坡道上滚的近。同样重量的瓶子在高度不同的坡道上,高的坡道滚的远,坡道平的滚的近。第三次的操作活动开始了。将装有相同体积的水和沙子的瓶子,放在坡度相同、表面光滑程度相同的的坡道上,看哪个瓶子滚的远。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得出结论:不同的瓶子在相同的坡道上滚动,平子重的滚的远,瓶子轻的滚的近。
我又让孩子们利用班里的比如圆柱形彩笔筒、小圆柱积木等会滚动的物体,继续探索滚动的速度与摩擦力、斜坡角度及物体重量的关系,孩子们忙忙碌碌,不亦乐乎。活动结束了,孩子们意欲未尽,还在谈论着观察中的发现。
简单的操作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在探索、观察中了解了科学现象,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从而形成热爱科学的良好品质。
教育随笔:找谁都一样
教育随笔:找谁都一样
过完3岁生日的凯凯9月1号准时到幼儿园报到了。从他家长的言谈举止和孩子的一言一行中可以看出:这孩子在家中一定保护的太好,恐怕受不得半点委屈。果不其然,开学两个星期了,小朋友都知道自己有固定的座位,上课、睡觉时不能随便讲话等规则。只有他,今天坐这儿,明天坐那儿,高兴的时候,就来两嗓子。
这天上课,一开始时凯凯坐的好好的,在听完一个故事后,他唱起了我们刚刚教的《拍拍小手》,虽然吐字不是很清楚,孩子们却一下子被他“吸引”住了,有几个还跟着他一起唱了起来。我不得不停下讲课整顿纪律,好不容易,孩子们都静下来了,凯凯又开始了他的“教室大游荡”。看着他小小的身影,我轻轻地说“凯凯,坐到座位上去。”“不坐”凯凯头也不回的回答。“快去坐,别的宝宝要坐你的椅子啦。”“不坐,不坐”。我只得强行把他摁到椅子上,可我还没转身,他又离开了椅子。没办法,我把椅子端到前面说“凯凯不想坐椅子了,老师把椅子收回来。”没想到,小小人一下子被激怒了,一边哭,一边追在我后面“啪啪”的打着我屁股,嘴里还一个劲得说“不坐,不坐”。凯凯萌萌的样子把孩子们逗笑了,而我,在那一刹间几乎要放下绷着的脸,抱起他说“咱不坐就不坐”可是想想班级常规的建立,想想孩子的未来,我还是硬下心来说“不坐,椅子就不好拿走”
在和我纠缠一阵后,凯凯把目光转向班里另一位老师——韩老师身上,他快速跑过去:“抱抱”韩老师平时最见不得孩子哭,看到凯凯这模样,韩老师不假思索的丢下手中活就准备抱他,我连忙假装咳嗽一声,在我示意下,韩老师说“老师要抱听话的宝宝,不听话的宝宝我是不会抱的”说完,韩老师装着急忙到外面干活的样子走出了教室。凯凯求助无望,只能站在那儿流泪。我心疼啊,但我知道绝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就前功尽弃。大约过了5分钟。凯凯走过来搬起小椅子走向自己的座位。打这以后,凯凯上课时再也没有离开过座位。
人们常说人生就是一场戏,而小班新学期常规的培养又何尝不是一场戏呢?你是否感觉孩子们很聪明,当你严肃地批评一个犯错误的宝贝时,他的眼睛不会盯着你,而是班上另外的老师。因此,常规建立之初,班级老师的要求要一致。我们应该明确地告诉孩子“犯错误看谁都没用,哪个老师都批评。做了错事没关系,要敢于承认,改正了就是好孩子。”
教育随笔:受到表扬可以做得比谁都好
在上学期的一个星期一早上,我一早就来到教室,看着一个个孩子高兴地入园,心情特别好,他们的笑容就能给我带来好心情。但有一个小魔王却能把我的心情从高山带到低谷去,那是我们班上的“调皮大王”张**,平时他总有使不完的精力,每天爬高爬低,把玩具扔满地,还会在上课的时候发出尖叫声,就是他所谓的动听歌声。我对着他可是苦恼极了,不知该如何让他乖乖地坐着上课。所以,每一天的好心情一遇到他的捣蛋就会变成坏心情啦。张**来到幼儿园,他像往日一样,跟我说声老师好后,还拉着我讲他星期天的开心事,说到高兴时还要亲着我来说。我边听心里期盼着他今天能乖一点,别惹什么麻烦。张**讲完后,走回位置坐了下来。
小朋友们都在玩玩具了,张**却坐在我的身边,一会问我渴吗?一会问我累吗?渴了给我斟水,累了给我捶捶背。我心里想:今天张**真好!上课了,我发现张**的脸蛋红红的,但眼睛却认真地看着老师,还积极地举手,没有唱他的动听歌曲,也没有捣乱,我一连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了他两次,他非常高兴。我心里特纳闷的。下课后,我走到王**身边,摸摸他的头,老天啊,好烫啊,我明白了,原来张**发烧了,难怪今天这么安静,他是没啥力气动来动去了。
当张**妈妈来接他去看病时,他积极地喝了水,当*妈看到时.告诉我们在家非常不愿意喝水。喝完水后他不愿走,他对妈妈说:“老师今天表扬了我两次哦,我不走,我还要表扬!”我鼻子一酸,抱着王路平说:“张**乖,你回来后老师还要表扬你!”他这才听话地走了。
教育随笔:谁的嘴巴本领
每次吃饭都好像是文静的一大难题,每天都是她最后一个把饭吃完,现在是冬天了,饭到最后都是冰冰凉的,吃了很容易生病,所以我也想过一些办法来激励她快点吃,但是都没有起到多大的效果。
午餐时间又到了,孩子们都一个个洗手拿筷子开始自己的午餐,每个孩子都在认真的吃着,只有文静一会儿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话,一会儿在玩弄自己的筷子。“文静快点吃哦,今天如果小朋友都吃完了你还没吃完,老师就带其他的小朋友去睡觉,让你一个人在这吃了,吃不完不允许睡觉。”我走到她旁边生气地对她说。过了一会儿,大部分孩子都吃完饭后,可是文静的碗里面的饭才吃了几口。“你的饭怎么还有这么多?别的小朋友都吃完了呢,今天就不能睡觉了?”我故意跟她说。文静只是看了看我,没吱声。旁边的仇薇也还没吃完,我突然灵机一动“你和薇薇比赛看看谁的嘴巴本领大好不好?”薇薇点了点头,文静虽然不说话,但是她还是低头一口一口地大吃起来。虽然后来她还是输给了薇薇但是吃饭比开始还是快多了。
下午吃点心时,文静突然走到我面前“老师,我和薇薇比赛,看看谁的嘴巴本领大好不好?”“好啊,等一下我来看哦。”没过多久,文静就走到我面前“张老师,我吃完了。”“原来你的嘴巴本领这么大呀?”听后我用一种较夸张的口气对她说,并奖励了她“笑脸花”。她高兴极了。
跟她奶奶入园交流中,知道文静在家吃饭也很慢,总是由奶奶喂着吃,针对这一情况,与奶奶达成共识,奶奶在家尽量不喂,鼓励她自己吃,在幼儿园老师用一些表扬鼓励方式引导她。在这以后,文静吃饭再也不是最后一个了。
教育随笔:还有谁要上车
背景:
教学进行到“车子叭叭叭”的主题,主题活动中有一个故事——《还有谁要上车》,主要内容是讲小动物们要乘车外出,每一个要上车的乘客都请求司机等一等,因为还有自己的朋友也要上车,直到所有的小动物们都来了,车子终于开动了。
故事里人物的对话简单、重复,一遍遍非常有礼貌地请求司机等等自己的好朋友,我看到故事中有发展幼儿社会性的教育价值,就在故事教学后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实录一:
我扮演司机,邀请我的好朋友曹鑫雨当乘客,曹鑫雨上了车,我问他:“我可以开车了吗?”曹鑫雨说:“能不能等一等,因为我的好朋友李俊承昊也要上车。”“好吧,我们就等等他吧。”我回答说。李俊承昊来上车,我问他:“我们可以开车了吗?”李俊承昊说:“能不能等一等,因为我的好朋友聂可欣和安宸乐也要上车。”我说:“可以啊,我们一起等一等。”……第七个孩子上了车,我问他:“我可以开车了吗?”他点点头说:“可以开了。”我就带着一车的孩子在教室里转了一圈,全班的孩子都很开心,没有玩到的孩子强烈要求下次一定要等他。我们就一直玩,直到所有的孩子都至少玩了一遍。
实录二:
班里孩子喜欢玩开汽车游戏,他们把体操圈当作方向盘,举在胸前,边跑边喊:“嘀嘀叭叭,汽车开来啦!”一天,“马路”上突然出现了一辆由两个小朋友一起开的“汽车”,只见他们把自己套在同一个圈里,一个在前,一个在后。新的玩法立刻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新奇之余,孩子们说:“我们也要一起开汽车。”经过讨论,我们把两人一起开的“汽车”命名为“朋友车”。
实录三:
杨乐怡问潘梓语:“我先当司机,好不好?等一下我们交换。”潘梓语想了想说:“好吧!”李暄毅对毛毛说:“毛毛,你先当司机吧!”“好的,谢谢。”毛毛很有礼貌地回答。我见状都给予了表扬。
闫嘉轩和闫吕祎好久都没有商量好,因为两人都想先当司机,谁也不让谁。我轻轻地走过去,指着已在行驶的一辆辆“朋友车”说:“瞧,很多朋友车已经开起来了。如果你们都只想着自己先当司机,游戏就玩不成了。如果你们谁能等一会儿当司机,朋友车就能开起来了。”闫吕祎看着正在行驶的其他“朋友车”,露出羡慕的眼神。过了一会儿,闫吕祎说:“我让闫嘉轩先当司机,等会儿我再当。”我立即给予了肯定。
分析与反思:
从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来看,小班幼儿往往比较关注自我,较少关注同伴,交往范围小,缺乏主动交往的技能。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要想促进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首先要让他们结交同伴,和同伴一起玩,学习关注同伴,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学习轮流、谦让、交换、配合等交往技能。因此我在日常活动中有意地创设了一些游戏情境,让幼儿随着游戏的发生、发展,抓住契机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小班幼儿的交往刚刚开始,他们还不知道如何主动结交同伴,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幼儿比较被动。这时,我利用游戏引导他们愉快地寻找自己的交往对象。“还有谁要上车”的游戏使幼儿有机会结交平时不太交往的同伴,有利于扩大他们的交往范围。
我在观察中发现,在玩朋友车这一游戏过程中,一些幼儿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运用交换、轮流的方法顺利地分配角色。这时,我会立即给予表扬,这样做既有利于巩固幼儿的良好行为,也有利于其他幼儿模仿学习。也有的幼儿会坚持要自己先当司机,有的幼儿则想当然地认为汽车应该朝自己想要去的方向开,由此不断与同伴发生矛盾,导致游戏无法顺利进行下去。这时我抓住矛盾冲突,积极引导,以此作为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学习交往技能的良好契机。事实上,这对幼儿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过程,幼儿可以借此克服自我中心,学会延迟满足,调整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如果教师只凭借权威加以干涉,无论替哪个幼儿作决定都是不可取的,因为它不能对幼儿学习交往产生促进作用。
一辆“朋友车”自然地将两个幼儿联系在了一起,他们共同经历了“朋友车开起来——朋友车安全开——朋友车快乐开”的过程。随着游戏的展开,我利用不断出现的交往契机加以引导,促使幼儿的认知水平得以提升,经验得以丰富,交往能力得以提高。
教育随笔:咕咚来了
《咕咚来了》这个故事想必许多人小时候都看过或听过,对此故事的趣味以及荒诞还记忆犹新吧。故事讲述的是个充满了神秘气息的大森林,里面住着许许多多的小动物。可是有一天,这些小动物们却被“咕咚”,一个奇怪、可怕的声音震住了,“是什么怪物?”“咕咚来了!”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地引发了所有动物的奔跑……到底发生什么了呢?走进这个故事,你就会知道答案。
小小的故事不仅充满了趣味,还隐含了大大的寓意,给幼儿带来趣味的同时也能引发幼儿的思考。
在和幼儿一起进入《咕咚来了》这个主题的日子里,我们首先从故事入手,让幼儿倾听故事、熟悉故事和复述故事,了解动物的对话、感受动物们的情感,为故事表演做一个前期的铺垫。在故事的王国里畅游过后,幼儿对故事里的咕咚发生了兴趣。什么是咕咚?咕咚长什么样?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学习,幼儿不仅了解木瓜的结构、特征、以及用途,还可以凭借《木瓜恰恰恰》这首好听的乐曲和打击乐器好好地玩一玩。
教育随笔:冬天来了
在《冬天来了》这一主题中,有一篇散文----《下雪了,真好》,散文语言优美、篇幅短小流畅,很适合孩子品读。但散文中的一些句子却是小班孩子较难理解的,比如:“麦苗说:真好真好,我有白棉袄了,青蛙说:真好真好,我们可以冬眠了、、、、、、”还有那句:“小朋友说:真好真好,我们可以打雪仗了”散文中所描述的这些情景,对于中大班孩子来说,也许并不陌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但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有关“雪”的经验,在他们的生活中还是欠缺的。为了完成目标中激发幼儿对雪产生向往之情,了解冬雪的特征等,丰富孩子对“雪”的相关经验,则是进行这篇散文之前必需做的。
通过谈话、图片、视频,孩子们了解了下雪的情景,也间接地唤起了他们生活中的零星记忆,但记忆中的事情和现实体验毕竟是两回事儿,所以我们都盼着下雪,希望西安能好好下一场雪,让孩子们见识一下真正地雪。终于盼来了---西安下了第一场雪。一个早上,操场上薄薄的盖了一层雪,虽然小的可怜,但也足以激发孩子的兴致,为了不辜负这场雪,我带孩子们第一个冲上操场,在孩子们的一片惊叹声中,我和孩子们一起踩雪、团雪、打雪仗,奔跑在操场上。那个早晨,因为我们,寂静的操场沸腾了,因为我们,洁白的世界留下一串串零乱的、欢快的印记。借孩子的光,年龄不小的我们也疯玩了一把,好像回到久别的校园,重温了童年最为美好的记忆,我想,有了这样的生活体验,孩子们一定会真正体验到什么是“下雪了,真好”。
同时,为了让家长了解我们的活动,我们及时上传了孩子们活动的照片,希望家长配合我们带孩子一起在雪中玩玩体验四季的变化,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