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案例:理解每一个孩子

发布时间:2021-06-01 幼儿一个具体的活动设计方案 设计一个幼儿园教学活动方案 开学一个月幼儿园工作总结

孩子的需要

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倾听自己的心声,是孩子们的一种需要。为此,我班创设了动物角,并准备了许多自制玩具和小朋友们聊天,其中有小猫、小狗、小猪等,可不知为什么,却没有人光顾这个角

于是,我与孩子们进行交谈。“他们都不会动”,“我喜欢活的小动物。”……

原因找到了,孩子们需要的是自己喜欢的倾诉对象。于是,我和朱老师商量让幼儿带来里两条泥鳅,生物角终于发挥了作用。

教师要了解孩子的需要,并从孩子的需要着手,使每个区角都成为孩子们的成长乐园。

孩子是教师的一面镜子

一天,汤文建的妈妈送女儿来幼儿园,汤文建站在门口大声的向正在指导幼儿活动的我问好。孩子的话音刚落,便传来母亲对儿子的轻声教诲:“离老师这么远喊话,多不礼貌。”听到这句话,我马上联想到迎送孩子的时候,我常常是忙着手头的事,离孩子很远漫不经心的喊着:“你好!”“再见”……

虽是生活中的细微小事,却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教师的言行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大声对幼儿讲话,不经意间将垃圾扔到地上,都在影响着我们的孩子,孩子就是教师的一面镜子。

教师应多关爱每一位孩子

许嘉琪小朋友是我班中途转来的幼儿,个子矮小,不起眼的他并没有引起我太多的关注。然而,一天,他爸爸的一句话却让我对自己的失职感到惭愧,他说儿子最近告诉我“爸爸,人活着真累”小小年纪竟然说出这样的一句话,着实令我大吃一惊。之后,我便对他进行了细心的观察,我发现上课提问他时,他不敢直视我的眼睛,甚至会因回答不上问题而流泪。下课,他不和其他小朋友们交往,常常自己闷坐在那儿,大小便不敢告诉老师,针对这样的一个儿童,我及时对他进行了一番特殊的教育;人说教师的爱是教育中最宝贵的营养,沐浴在爱的甘露下的幼儿才会有安全感;于是我加倍关心爱护他,常常和他拉家常,夸他可爱是个好孩子……这样他对我已没有那么恐惧了,集体活动时,我鼓励孩子们和他交往,让他融入集体生活中去。平时,我尽量发现和表扬它的优点,让他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于明凯小朋友有了很大的进步,性格活泼开朗了许多,集体活动时也能主动参加,上课勇于举手回答问题,表现的很有上进心。看到他一天天在进步,我由衷的感到

高兴。

幼儿的变相询问

幼儿大多爱告状,告状的次数多了,便觉得心烦,有时对幼儿的告状,我心不在焉的说声:“好”便敷衍了事。后来我发现对于孩子的告状,不应把它当作坏事,从孩子的告状中,可以了解到其他孩子的活动情况,如果我们教育方法得当,还会提高教育效果。

吃饭时,有的幼儿告状,“××小朋友坐得不好”“××小朋友说话”“××打××”“××出去玩了”,当幼儿告状以后,发现老师“毫无反应”之后,坐得不好的、说话的、打架的幼儿更加肆无忌惮了,连告状的幼儿也坐不住了,出去玩的幼儿也逐渐多起来了。我逐渐明白了,原来幼儿的告状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询问,或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当她告诉老师“××坐得不好时”,其实也是告诉老师“我做得很好”,如果老师这是不及时表扬、批评,幼儿便认为老师可能让说话,告诉老师“××出去玩了”如果老师不及时批评,幼儿便以为只要吃完饭就可以出去玩。

所以,我们老师一定要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啊,及时明确的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当幼儿抱怨别人不守规则,要求使其遵守规则时,教师应支持孩子,明确每一个人都要遵守规则,并及时肯定其积极方面,以强化起积极行为。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案例:托班案例给孩子一个空间


给孩子一个时空,让他们自己去安排(小小班)

活动内容:区域活动

观察对象:扬扬、小雨等七八名幼儿

提供材料:各种区域材料

案例记录:

教师:“现在我们到区域去活动,你们想做什么?扬扬,你想做什么?”

扬扬:“我想插小人和摆青蛙。”

教师:“今天扬扬想做两件事了。等你做好了两件事情,和我们说一下好吗?”

教师:“小雨,你今天想做什么呢?”

小雨:“我想用雪花片插花。”

教师:“插好了,给老师看好吗?”

小雨点点头。

老师依次有问了约七、八个孩子想做什么,并分别针对孩子的不同情况,对幼儿想做的事情给予了不同的指导。

案例分析:

小小班幼儿大多数时间是在区域活动的。区域活动的主旨在于给孩子提供一个开放的时空,在这个时空中教师提供符合幼儿需要和兴趣又保证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的学习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区域安排自己的活动,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操作去感知问题,思考和探索答案。

给孩子一个权力,让她自己去选择(小小班)

活动内容:户外活动

观察对象:侯伊平

提供材料:小鼓、汗巾

案例记录:

户外活动的时间到了。走出盥洗室的

幼儿准备外出,我准备着小鼓、汗巾和放衣箱,有些幼儿问我要不要穿外套,我转过身说:“如果觉得冷就穿上,如果觉得不冷就不要穿,不过,老师觉得今天外面的阳光还是挺暖和的。”结果很多的孩子都没有穿外套,而平平则坚持穿上自己漂亮的粉红色的棉衣。

操场上,太阳高高地悬着,孩子们跑着、跳着、笑着,已是津津的了。有的孩子开始脱衣服,平平仍穿着她那漂亮的棉衣。“平平你不觉得热吗?”看着平平的表情,我又补了一句,“不热,是吗?”游戏继续进行着,间隙,又有一些孩子开始脱衣服,只穿了薄毛衣。

当转到另一个地方游戏时,平平忍不住脱掉了漂亮的外套。

案例分析:

孩子的选择是广泛的、生活的、学习的、与人相处的,从重大的到无关紧要的。平平很钟爱她的新外套,而在教室里却没有机会展示,平平的心里多少有点失落。户外活动,恰是好机会,却不料跑、跳中会那么热,出那么多的汗。经验表明,孩子在运动中流汗是必然的,我当时没有强制平平脱掉外套,而是给了她权利力尊重了她的选择。同时,我也相信平平的这次经验一定是深刻的。

案例:对《解放儿童》的两点理解


最近读了刘小东老师的《解放儿童》,发现他对于传统教学有着不少独到的思考。他反对把学习作为学前教育的目的,更是对某些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小学式的教育提出鲜明的反对意见。在这次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班的过程中,我也有幸聆听了一些幼教专家的亲自授课,获得了最前沿的幼教资讯。在这里,就将自己对《解放儿童》这本书的两点理解作简短阐述。

到底在幼儿园里要不要学习?

在《解放儿童》中,刘小东老师明确提出,“学前儿童的学习主要是亲历、体验,主要表现在他的生活乃至于学习是诗性的,游戏的,童话的,梦想的,艺术的,好奇的,探索的。”也就是说,孩子的学习事实上是存在的,不过,它并不是学前教育的目的,它只是儿童了解周围世界的桥梁,是帮助儿童建构自己将要变成的那个成人的手段。

在教育普及的今天,大多数幼儿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前儿童的专业教育机构——幼儿园中度过的。学前教育的第一线实施者——幼儿教师对“学习”的理解,就直接影响着孩子们幼年生活的方向。非常让人欣喜的是,在我们正在实践中不断领会、贯彻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地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幼儿园的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总则部分)“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是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教育评价部分)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当前的教育趋向并非是要求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会多少本领和知识,而是引发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和探究习惯的养成。

所以说,学习,在幼儿园里是可以存在的。只是,它绝不是我们实施教育的目的。通过学习,幼儿可以对周围世界产生更加敏感的发现,可以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了解世界的方法,从而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所以说,学习,是帮助幼儿建构自己完满人格过程中的有效手段;健康的成长,才是我们进行学前教育的真正目的。

教师扮演怎样的角色?

在《解放儿童》之《中国儿童教育的抉择》中,刘小东老师写到:“……相应的教育便是,把成人世界的东西搬到儿童脑瓜里,儿童不会什么便教什么,儿童不能做什么便偏要他学什么、做什么。”在这样的情境里,儿童的教育者——教师,不去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不去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只是凭空想出自己愿意教给,或者不如说是塞给幼儿怎样的教育内容,实际上扮演的是填鸭者的角色。

在《纲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语句:“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适当引导……关注幼儿在获得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这字里行间表达的,就是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下,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早就摒弃了《解》书中提到的那种填鸭者的角色。而怎样扮演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样的角色,也绝不是我们讲讲、说说那样简单就可以做到的。在这里,我想用一个也许并不太恰当的比喻来说明引导者这个角色:在许多发型发布会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模特儿项上生辉的发型,很少是规规整整,一丝不乱的,反而看似凌乱,却往往能博得一片喝彩。这样的设计,外人看似简单,不经意,其实它的背后,倾注了设计师很多的思考。要知道,刻意的凌乱,比刻意的整洁更难做到。在教师发现幼儿需要怎样的引导的时候,我们肯定不能单刀直入地告诉孩子:“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我们应当在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兴趣需要,已有经验等诸多因素,通过实施教学,提供材料或实践机会等多种方式,给予幼儿隐性的,却是能实在地推动幼儿内在性成长的指导。孩子感觉不到教师生硬的指挥,却在教师精心创设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获得成长的养分,这,应该就是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做到的吧。

最后,用一句古诗结束这一篇读后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希望我们的教育能象温和的春雨,滋润孩子们的心田,不让他们在小小的年纪感受到什么压力,让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中舒畅地呼吸,健康、快乐地成长。

案例:对一个“调皮孩子“的个案分析


背景资料

林子,男,五岁。由于父母整天忙于生意,林子平时少有人管,常常一个人独自玩耍。在幼儿园里行为习惯很差,是全园有名的‘‘调皮大王”。因此,老师建议他在小班再读一年。就这样,这个“调皮大王”就留到了我班上。

入园实录

记得他第一天刚进班那会儿就让你有点招架不住。在短暂的来园十分钟内,林子机灵得如泥鳅般穿梭于教室的各个角落,似乎对什么都不陌生,就像在家,里一样无拘无束。看着他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我真是无可奈何。

也许是对这一特殊孩子特别关注的缘故,每天,林子的一举一动都在我的视线范围内:做操时,他会以小便为由偷偷地溜回教室玩一会儿玩具;户外活动时,他会趁你不注意爬到滑梯上转一圈再下来;午睡时,他会像小乌龟一样把脖子伸得老长老长;上课时,他会钻到桌子底下和你“捉迷藏”……他的自由散漫、调皮捣乱已经到了无人能及的地步。可是,既然林子已经成了班上的一分子,总不能让他一直自由下去吧,我该怎么办呢?很庆幸,后来的自主性游戏活动让我找到了帮助林子的办法。

案例一:卖菜喽

又到了自主游戏时问了,孩子们像往常一样投入到游戏活动中。林子也不例外,选择了他喜欢玩的“菜场”游戏,当起了“营业员”。游戏一开始,他就忙活起来,将各种蔬菜摆放出来,还细心地整理着篮子中的蔬菜。准备工作完毕后,他便开始叫卖:“快来买呀,我的蔬菜又多又新鲜,好好吃呀。”他响亮的叫卖声吸引了好多“顾客”前来购买。

“你好!请问你要买什么?”林子主动地向顾客问好。

“我要买萝卜。”

“哦,萝卜很好吃的,吃了还不咳嗽呢。你要买几个呀?”

“两个。”

“好,马上给你。”林子说完,麻利地拿过两个萝卜放到了“顾客”的小篮子中,还微笑着对“顾客”说:“欢迎你下次再来。”

分析与思考

别看林子平时吵吵闹闹,在游戏中却完全变了一个人。他不仅语言表达能力强,而且善于与同伴交往。那热情的招呼,那熟练的动作,让站在一旁的我很是感动。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他总是与调皮捣乱联系在一起呢?细细分析,这与他好动、自控能力差有关,而以前总是要求他安静地做一些他不喜欢、不感兴趣的事情,难怪他要捣乱呢。看来,只有找到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他才会充分地表现出出色的一面。我想,要让林子尽快地融人到集体中,感受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分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佳办法就是让孩子在最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学会自我控制,学会正确地与同伴交往,让孩子在“虚拟的小社会”里渐渐地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案例二:我是鸡宝宝

今天的音乐活动是学习歌曲《鸡宝宝的摇篮》,歌曲中“鸡妈妈”和“鸡宝宝”的形象孩子们很喜欢,他们一边演唱一边做动作,兴趣盎然。一向调皮的林子也显得更为活泼和兴奋,只见他在椅子前来回走动,还时不时地插嘴、做鬼脸,逗小朋友发笑。对他的故意起哄,尽管我不停地用眼神、动作、语言暗示他,但他丝毫不予理会,依然我行我素。就要开始表演了,为了增强表演的兴趣,我从表演区中拿出一条黄色的纱巾围在头上,并让孩子们猜一猜“我是谁”。头脑灵活的林子脱口而出:“啊,是鸡妈妈,鸡妈妈。”说完,跑

上前一把抱住了我的腰。看他如此喜欢和兴奋,我灵机一动,煞有介事地说:“是呀,今天鸡妈妈要找乖巧听话的鸡宝宝,然后带着他一起出去玩呢。”听我这么一说,林子显得异常听话,马上乖乖地坐回椅子上,、一边有节奏地演唱歌曲,一边积极地做模仿动作。看到林子这么乖巧,我便学着“鸡妈妈”的样子拥抱他,在他的额头上亲了亲说:“你真是我的好宝宝,鸡妈妈可喜欢你了。”林子一听更开心了,用手紧紧地搂着我的腰,粘在我的身上,嘴里还不停地喊着“鸡妈妈、鸡妈妈”。就这样,林子完全融进了“鸡宝宝”的角色中,先前的调皮和不守规则早已无影无踪。在接下来的表演中,林子表现得更投入了。

分析与思考

“鸡妈妈”和“鸡宝宝”是小班孩子非常熟悉也非常喜欢的形象,音乐活动本身的氛围也是宽松和愉快的。林子是一个很感性的孩子,情绪的外露和冲动使他沉湎于游戏中,当我用纱巾围住头扮成“鸡妈妈”时,林子顿时进入到了游戏情节,他的顺从、乖巧、投入在游戏中表现得一览无余。因为孩子都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做一个听话的“鸡宝宝”,得到“鸡妈妈”的喜欢,同样也是林子的愿望和渴求,在这一表演游戏中,他的这种愿望得到了满足。可见,游戏让林子的不良行为得到了控制和转变,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动的事情呀。

案例三:卖面包喽

今天的午点是奶油包,香喷喷的,孩子们可喜欢吃了。由于班内人数多,孩子们需要按组轮流洗手,然后到餐车前去拿点心吃。可心急的林子早已按捺不住,在餐车前转来转去,盯着奶油包直流口水。当林子的小手不由自主地碰到餐车上的奶油包时,同伴不满的声音出现了:“你还没有洗手呢!”“你插队!”……原本安静有序的队伍也乱了开来。看到这样的情形,我故作惊讶地说:“咦?今天的面包店怎么没有营业员呀?怪不得闹哄哄的,谁来做营业员卖面包呢?”话音刚落,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林子也大声喊着“我,我,我……”我故意左看右,然后一把抓住林子的小手,说:“嗯,林子现在站得最神气,就由林子来卖面包吧,不过你要先去把小手洗干净。”被选中后的林子别提有多开心了,洗完手回来得意地站在餐车前叫卖起来。

说来也怪,前来买面包的孩子一个个都自觉地排好队,还主动地与林子交流,一切都那么井然有序。直到还剩最后一个面包时,林子高兴地喊:“老师,这最后一个面包是卖给我的。”我笑着点点头,林子呢,已经迫不及待地拿起面包吃开了。

分析与思考

看着林子津津有味地吃面包的情景,我的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暖流,多可爱的孩子呀!爱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在林子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着香喷喷的奶油包,林子原本是那么按捺不住,可是当进入“卖面包”的游戏后,他完全投入了,是那么认真专注,那么有始有终。看来,林子对游戏的情有独钟是无人能比的,当他进入到游戏中时,会很快地与角色融为一体,从内心来调整、控制自己的行为。我暗自庆幸,情急之下生成的“卖面包”游戏,不仅让孩子们产生了新鲜感,玩了一次好玩的游戏,还自然地约束了林子这样不守规则的孩子,使他的不良行为得到了纠正。

作为教师,看着孩子能走出“无助的阴影”,享受童年的欢乐,真有一种无可比拟的成就感。通过对林子半年来的观察、记录和思考,我的最大感触是,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富有个性的个体,我们不能要求他们整齐划一地发展。其实,每个孩子的独特行为背后都有其特殊的原因,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了解,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最大限度地给予宽容、理解和支持,孩子就会朝着你期待的方向发展。

相关推荐

  • 关爱每一个孩子 琪琪由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原因,在班里孩子们对她或多或少有点儿歧视。户外活动时,琪琪的鞋子掉了,浩宇抬脚踢到一边,炎炎捡起来又扔出去,琪琪只是静静地站着;在音乐课上,孩子们都跟着我唱歌词,琪琪很认真也...
    2021-01-29 阅读全文
  • 妈妈一定要理解孩子 导读:妈妈和孩子心连心,妈妈一定要了解自己孩子的心思,做个心思缜密的妈妈。 孩子的世界是精彩的、变幻的,只有走进去了,才能聆听她们的心声,发现她们的聪慧。 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经常把最新的教育理念实施...
    2021-10-01 阅读全文
  • 倾听孩子,理解孩子 1、耐心地听一听孩子的心声:孩子做错的每一件事,都是有原因的。表面看是孩子忘了收好玩具,而实际上可能与老师提供的游戏时间、游戏材料有关。时间短,孩子没尽兴,自然忘了收;玩具太多,玩不过来,自然摆一地。...
    2021-11-24 阅读全文
  • 理解孩子,帮助孩子 理解孩子,帮助孩子“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随着幸福拍手歌的响起,又是孩子们载歌载舞、展示自己才艺的圣诞节到了. 当小朋友都乐呵呵地手舞足蹈的时候,家长们有没有发现,有些孩子身体很灵活,蹦来蹦去...
    2020-11-28 阅读全文
  • 理解孩子,接受孩子 一天早晨,一个小朋友的妈妈问我:“老师,谁是徐佩瑜?”“怎么啦?”“昨天我的孩子说徐佩瑜打她了,这两天也不愿意来园。”就在这时,徐佩瑜进来了。“佩瑜,你来了?”我很自然地和孩子打招呼,那位家长也迎上去...
    2021-12-17 阅读全文

琪琪由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原因,在班里孩子们对她或多或少有点儿歧视。户外活动时,琪琪的鞋子掉了,浩宇抬脚踢到一边,炎炎捡起来又扔出去,琪琪只是静静地站着;在音乐课上,孩子们都跟着我唱歌词,琪琪很认真也...

2021-01-29 阅读全文

导读:妈妈和孩子心连心,妈妈一定要了解自己孩子的心思,做个心思缜密的妈妈。 孩子的世界是精彩的、变幻的,只有走进去了,才能聆听她们的心声,发现她们的聪慧。 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经常把最新的教育理念实施...

2021-10-01 阅读全文

1、耐心地听一听孩子的心声:孩子做错的每一件事,都是有原因的。表面看是孩子忘了收好玩具,而实际上可能与老师提供的游戏时间、游戏材料有关。时间短,孩子没尽兴,自然忘了收;玩具太多,玩不过来,自然摆一地。...

2021-11-24 阅读全文

理解孩子,帮助孩子“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随着幸福拍手歌的响起,又是孩子们载歌载舞、展示自己才艺的圣诞节到了. 当小朋友都乐呵呵地手舞足蹈的时候,家长们有没有发现,有些孩子身体很灵活,蹦来蹦去...

2020-11-28 阅读全文

一天早晨,一个小朋友的妈妈问我:“老师,谁是徐佩瑜?”“怎么啦?”“昨天我的孩子说徐佩瑜打她了,这两天也不愿意来园。”就在这时,徐佩瑜进来了。“佩瑜,你来了?”我很自然地和孩子打招呼,那位家长也迎上去...

2021-12-17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