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给孩子讲的数学故事:0不能作为除数
发布时间:2021-05-31 给幼儿讲故事 给幼儿园讲故事 简短的给孩子的一封信今年秋分过后还打雷下雨,少见!
雨后闺女无处可玩,等了很久也没有小朋友下来,只好跑过来和我一起遛弯。
闲聊中,我突然想起来小时候看的一个数学相关的故事。
“数学是科学的基础语言,简单的说,是一个描述科学技术的精确性语言。
你知道吗?数学家很不喜欢不确定性。
以前我们斗24的时候说过,没有答案也是一种答案,有多种解法的答案也是答案。但有几个答案,也是有限的,明确的,确定的。
但是你看:
15X0=0;
16X0=0;
17X0=0……
也就是任何数字和零相乘结果都是0;
那么,按照除法原理:0除以0,就可以是15,16,17……等等,无穷的答案。这给了数学家很大的烦恼。无穷的答案,不确定的答案,有时候就没法进行下一步运算了。
比如你要算:0除以0以后再加20。这就没法得到精确的结果,没有精确的结果就没有意义。
没有意义,数学家干脆就禁止这么干!
所以,因为0除以0的不确定性,也是数学家规定0不能作为除数的一个原因。
加上上次我给你讲的在欧洲0一度被禁止中说的原因,所以,数学家干脆规定:0不能作为除数。
然后整个算术运算,就稳定了。”
“上面是爸爸给你讲解的,最近做题又碰到了和0相关的运算了。0是一个很特殊的数字吧?
你看,0X3=0;0X4=0;0X7=0……0X任何一个数字都等于0;
还有:3X0=0;4X0=0;7X0=0……任何一个数字乘以0也都等于0;
你重新回到乘法原理,仔细想想,这是为什么呢?
上会我们说到,因为0除以0会有很多结果,所以,数学家干脆规定:0不能作为除数。
那么我们再思考下,3除以0;7除以0……9除以0,任何一个数字除以0,会是什么结果呢?
按除法原理,得到的这个结果,乘以0,都应该是0,乘法和除法的关系,你还记得不?YJs21.COm
可是,可是,我们明明是用一个很具体的数字去除以0的,为什么按出发原理,用乘法逆运算回来,永远只是得到0呢?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为什么呢?
所以啊,科学家们还是发现,这个0啊,一定作为除数,整个算术运算就乱了。
这更加坚定了,数学家们的决心,就这样规定了,全宇宙都用这个法则:0不能作为除数。”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爸爸给孩子讲的数学故事:三视图的故事
数学故事之三视图的故事
看闺女做数学作业,发现他们居然有学习三视图的基础内容。而我们小学时候,是没有这个内容的。甚至初中都没有涉及吧,初中只学过《平面几何》。看来教育专家们发现这个内容够简单的,现在让小孩子们小学就学习一点基础。
想了一下,闺女他们这么早就学习这个内容……挺好的,挺好的,对孩子早早建立空间想象力,很有帮助。
(读到这里,闺女问,什么叫空间想象力?我啰嗦了好多,结果她总结,我懂了,就是用二维平面,想象三维立体……晕,我以为你不知道二维、三维这个词的意思,才啰嗦的。)
我也忍不住给闺女扩展了一下,讲了讲:你知道吗?画三视图是一切工程技术的一个技术基础,所以理工科学校,进校的一个基础课程就有一门类似《画法几何与工程图》的课程。
简单的说,就是用平面图形来表示立体形状:就是从三个角度来看这个立体物体,把每个角度所看到的图片记录下来,组合起来,可以想象物体的样子。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了,你看看下面这个杯子。其实主视图和俯视图就能想象杯子的样子了,这个物体比较简单的。当然最简单的是一根棍子的三视图,主视图和俯视图都是一样的。
然后你看下面的零件就比较复杂了,你需要一点的想象力,才能从三视图还原立体零件的样子。当然,爸爸今天只是给你看看,了解了解,你知道机器中的每个零件,都有这么一个图就行了。
其实这个三视图的发明,也是有故事的。
你知道的,在数学中,关于图形的学问叫几何学,你们已经学过好几个几何图形的特点了。三视图是画法几何中的概念,这个画法几何是几何学的一个分支,三视图是它研究的主要内容,立体三个方向投影出图形来是它的基础。
基本认定法国几何学家加斯帕尔.蒙日(GaspardMonge)开创了画法几何。和很多数学家一样,这个法国数学家也爱画地图,1764年蒙日用自制的测量工具画出家乡城镇的大比例平面图,第二年呢,他接到一个任务,让他画他家乡小城的防御工程图,这个时候,只画一张从天空俯视的平面图就不行了,还需要立体的感觉,于是,这个数学家想到了三视图的办法来表示。后来他出版了一本叫《画法几何》的书,他就成了这个领域的奠基人。
当然出版时间很晚了,当时能这样画图,是高科技啊,而且因为军事原因,保密了,高科技都要保密的,你知道吗?
由于画法几何在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画法几何又被成为“工程师的语言”。爸爸前面说了,只要是学工程相关专业的,建筑啦,机械啦,修铁路啦……大家上学都要学这门工程师的语言,语言是用来的交流的,工程师的语言需要精确交流,数学就起了关键的作用。
今日思考题:如何画一根棍子的三视图?
爸爸给孩子讲的数学故事:一块钱哪里去了
这是一个经典的故事,小时候,也有人讲给我听:今天,爸爸讲给你听,你去思考思考吧。
一块钱哪里去了?
在一个音乐商店里,卖两种光盘,一种是音乐CD,30张一块钱卖两张;另外一种是MP3音质的,也是30张,但是呢是一块钱卖3张。第一天,这60张光盘全卖完了,一算账呢,30张一块钱两张的CD片收入15元,30张一块钱3张的CD片收入10元,总共是收到25元。
第二天商店老板又拿出60张CD片放到柜台上。老板想啊:何必要自找麻烦来分CD片?如果30张CD片是一块钱卖两张,30张是一块钱卖3张,何不干脆把60张光盘片放在一起,按两块钱5张来卖?这是一样的。
结果,当天商店关门时,60张CD片也全卖出去了,全按两块钱5张卖出去的,你算算,卖了多少钱?
是大,商店老板点钱时发现也只卖得24元,而不是昨天的25元,这使得他很吃惊。
你帮这个老板想想,你认为这一块钱到哪里去了?是不是有个伙计偷了?是不是给顾客找错了钱?
孩子的教育不能没有爸爸
现实的家庭生活中,相当大比例的妈妈承担了过多的教育责任。调查发现,从5岁孩子到初二的孩子,除了家务劳动外,妈妈排在第一位的都是“管教孩子”,而爸爸排在第一位的则是“看书报”或“看电视”,显然爸爸们为教育孩子投入的时间、精力相对要少。
爸爸和妈妈要分清各自的教育角色,不应单方独揽“大权”,只有在双方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对子女的教育影响力和谐互补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全方位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
改变旧有教导方式
现实的家庭生活中,相当大比例的妈妈承担了过多的教育责任。调查发现,从5岁孩子到初二的孩子,除了家务劳动外,妈妈排在第一位的都是“管教孩子”,而爸爸排在第一位的则是“看书报”或“看电视”,显然爸爸们为教育孩子投入的时间、精力相对要少。
甚至有的家庭在角色分工上,妈妈会自动将爸爸当作管教时的威吓对象,最常听到的就是,“你再不乖,爸爸回来会处罚你啊!”长久下来,孩子对爸爸产生恐惧、害怕的心理,不太敢亲近爸爸,把爸爸定位为处罚自己的人,父子间无法形成太过亲密的关系。专家建议,不要一味承袭旧有的教导方式,父亲的角色必须重新定位。
家庭内外事务要平衡
济南大成育婴师培训机构的马老师建议,新爸爸和新妈妈一样,学习育儿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不要把爸爸们排除在外。很多妈妈们从一开始,给孩子换尿布的速度就很快,给他洗澡时也很有条不紊,但这并不是你自己的事情。爸爸们也需要找到这些技巧,因为一个人照顾新生儿,工作量实在太大了。
马老师认为,在双薪家庭的趋势下,谁来作为主要照顾者不再是关键因素,照顾的品质才是最重要的。投入照顾的父母要能在家庭内外事务上取舍、平衡,以达到育儿照顾最佳状态。如果部分留守在家照顾的爸爸或妈妈,对自己的角色存在抱怨与不平,情绪波动影响照顾品质,孩子也容易对父母当时所扮演的角色产生混淆。
父亲是孩子走向社会的一座桥
金宝贝早教中心的指导师KELLY建议,从大多数的家庭生活来看,一方面爸爸们要在家里、家外创造一个包括物质、精神两方面的环境,给妈妈一个安心育儿的心情。家庭中男女分工协作,如果女性教育孩子的时候,要过多地考虑外在的经济原因,就会失去自己正常的心态。
另一方面,孩子越小妈妈的作用越大,孩子长大到五六岁的时候,爸爸的作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妈妈更多地代表自然、生理、心理,爸爸代表的是外在的秩序世界,他懂得社会上的竞争规则与价值标准。对社会的分工、变化,男性的感受要深一点,孩子多通过爸爸的肩头走向社会。因此,爸爸是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一座桥梁。孩子越来越大,对外界的认识要把握得越来越准确,只有父母通力合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KELLY提醒,父母分工合作的时候,要注意统一意见,不要有分歧,别给孩子任何不确定的答案,这会增加孩子的迷惘。
KELLY还建议,父母要注重孩子的社交,制造他们与其他孩子接触互动的机会,对于没有兄妹的独生子女,高质量的早教中心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早教中心,父母通过参与为孩子特别设计的适龄活动,不仅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让父母更加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特点,有利于他们课外的潜能开发。
孩子为何不愿和爸爸亲近?
很多妈妈都想知道,为什么孩子不喜欢爸爸?前几天,某妈一脸郁闷的找我:女儿不喜欢她爸爸,该怎么办呢?其实不只是这位宝妈,很多妈妈都有着同样的疑惑:为什么孩子就是不和爸爸亲?
有句话:美的千篇一律,丑的千奇百怪。形容喜好,也是这个道理。喜欢的,就是喜欢,不喜欢的,总有各种不喜欢的理由。但是,哪有孩子真的不喜欢自己的爸爸妈妈?
每个孩子都是渴望和父母亲近的。究其原因,还是出在爸爸妈妈自己身上。所有不受孩子喜欢的爸爸,都莫名的相似,他们身上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两点:
第一,对妈妈不够体贴。妈妈十月怀胎将宝宝生下来,孩子与妈妈的联系生来就比爸爸要密切。有《世上只有妈妈好》的儿歌传唱下来,却没有世上只有爸爸好的歌谣。所以,孩子向着妈妈,是情有可原的。
夫妻之间有些矛盾很正常,吵吵闹闹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当爸爸在吵闹的过程中伤了妈妈的心,孩子自然会讨厌爸爸。在这样的前提下,爸爸们还偏偏做出一些不是那么有风度的事。比如乱发脾气、不爱做家务、对妈妈恶言相向、抽烟喝酒、赌博……
尽管爸爸是爱孩子的,但是因为对妈妈不够好、让妈妈不开心了,孩子对爸爸自然没有了好脸色。童言无忌,孩子不会掩藏自己的情绪,在不懂事的情况下,就会说出“爸爸,我讨厌你”之类的话。
爸爸听了不是个滋味,脾气又上来,对孩子凶了几句,恶性循环,于是慢慢地就对爸爸没有任何好感了。这样的爸爸,你们还是收收自己的脾气吧!你难道不知道,自己作为家中的顶梁柱,一言一行都会对家庭造成很大的影响吗?
要想孩子喜欢自己,首先你得爱这个家,爱自己身边默默为家付出的妻子。
第二,是不懂怎样爱孩子,大多数爸爸都是这个类型的。有的爸爸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方法却不能令孩子接受。比如一下班,身上脏兮兮、臭哄哄的,却不洗脸不洗手,直接用自己带着刺人胡渣的脸蹭着孩子干净的小脸,还一个劲的要孩子亲亲爸爸。
讲真,你可能真的会吓到孩子!毕竟孩子都爱干净、漂亮、美好的事物,下次想要亲近孩子,先把自己拾掇得整洁一点吧!
有的爸爸性格比较严肃,无法建立与孩子革命的友谊。整天把“不许”、“不行”、“你必须听我的!”之类的话挂在嘴上,对孩子严格要求,孩子在父亲面前慢慢变得小心翼翼,不敢与爸爸嬉戏打闹。
其实,都是爱孩子,没必要整天端着,与孩子一起做做游戏、讲讲故事,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
有的爸爸从宝宝出生开始,就做甩手掌柜,认为带孩子从来都是女人的事。孩子的尿片,他没换过;孩子的奶粉,他没冲过;孩子最爱吃的食物,他不知道;孩子的朋友,他从没见过……
从不插手和过问孩子的生活,却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大声呵责他,这样的爸爸,性格幼稚,自大而又傲慢,试问哪个孩子会喜欢?作为爸爸,不仅是要为孩子提供物质条件,还要学会做孩子的朋友与导师才行啊!
有的爸爸,整天在外出差,难得回家一次,陪伴孩子的时间少得可怜,自然也就会与孩子生疏。其实,只要一回家,哪怕只有半个小时,也要与孩子聊会天、做会儿游戏,每次回来带个小礼品。这样长时间下来,孩子就会盼着爸爸回来,每到爸爸回家的时候,会比过年还让孩子开心。
第三,孩子不爱爸爸,不仅爸爸有原因,妈妈也难辞其咎。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不敢一个人睡,可怜兮兮地来到爸爸妈妈房间,想要和妈妈一起睡。
但是一张双人床,三个人睡太挤。这时候,“出局”的就成了爸爸。最后变成了妈妈和孩子睡,爸爸一个人抱着被子睡沙发,或者去孩子房间睡。
这种情况下,孩子对妈妈的依赖性增加,很难独立起来,爸爸对他来说,也成为了可有可无的存在。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忘记了自己除了是个母亲,还是个妻子,对孩子太心软,也不是件好事哦~
还有这样的情况。说多了爸爸是个育儿“废柴”,网络上也有很多调侃爸爸带娃的视频,于是,在妈妈的眼中,笨手笨脚的爸爸就失去了带娃的权利。
冲奶粉,你知道比例吗?知道水温吗?知道先放奶粉还是先放水吗?
换尿片,你知道什么时候该换吗?知道怎样不会侧漏吗?知道怎样孩子最舒服吗?
连奶粉尿片都搞不定,怎么放心把孩子交给你!
没错,这就是众多妈妈的心声。
没有生来就会做父亲的人,好爸爸也都是一路摸索着成长起来的。妈妈担心爸爸坑娃,一直不愿放手,不给爸爸一点机会,最后还要埋怨为什么孩子不喜欢爸爸,岂不可笑?
所以,孩子不喜欢爸爸,宝爸和宝妈都有原因。妈妈的态度影响孩子,让爸爸在生活中慢慢边缘化。爸爸的不当行为,也让孩子实在爱不起来。
要想孩子喜欢爸爸,要想拥有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庭,需要夫妻共同作用。爸爸改改脾气,多关心关心妻子和孩子,多陪陪孩子;妈妈学着放手,让爸爸多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来。
每天改变一点点,幸福就在不远方。毕竟,哪里有真的不喜爱父母的孩子呢?
爸爸带大的孩子为何更具潜能?
据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做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父亲是高山,母亲是大海,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各有优势,必须做到阴阳互补、平衡,防止出现“阴盛阳衰”的现象。
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
心理学专家认为,由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力水平更高,他们在学校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也容易成功。同在一个家庭,面对同一个孩子,两个大人的家庭教育却存在着许多差异。这除了与父母文化、修养差异有关外,更多的应是性别差异造成的。
那些宁愿在家里照顾孩子的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强的目的性。想要培养孩子哪些品质,发展哪些方面的才能,父亲心中一般都是有计划的,而母亲在这方面就要差一些。大多数母亲对孩子都是有较高期望的,但在实际教育中,母亲往往显得无计划。
父爱如山,母爱似海,父亲与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各有优势,必须做到阴阳互补、平衡,才能对孩子的成长有利。母亲们偶尔也要放手,让父亲们多照顾孩子,除了提高孩子的智商,也能令家庭关系更加和睦。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做家庭教育咨询来访者基本都是母亲,这就说明,在教育子女这个问题上是否出现了“阴盛阳衰”的现象。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以母亲为主的占50%,以父亲为主的占20%,平分秋色的占30%。当问及一些父亲淡出家庭教育的原因时,有的答:工作太忙,没时间管孩子;有的说:脾气不好,没法跟孩子生那个气……看来好象都有理由,其实他们忘记了古训“养不教,父之过”。
作为父亲,放弃教育子女的责任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我们的孩子现在受到母性教育已经够多了,婴儿时多是母亲喂养、照料;上幼儿园全是女老师的教育;小学、中学阶段基本上也是女老师教育为主;如果在家里父亲再放弃教育的责任,孩子从小到大都受到一系列女性教育,哪还会有阳刚之气?能不“阴盛阳衰”吗?
缺少男性教育,孩子的性格、情感、意志、思维方式等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有个男孩胆子特别小,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即使回答声音也像蚊子似的,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老师调查后发现,原来在家里孩子总是跟着母亲,母亲胆子很小,总怕孩子碰伤,因此对孩子“包着抱着”,孩子也就变得内向、胆小。针对这一情况,老师建议让父亲多和孩子接触,在家里以父亲的教育为主。于是父亲便常常带着孩子一起爬山、划船,他那不畏艰险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陶冶了孩子的性格。结果,孩子胆子越来越大,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
因此,主张家庭教育中必须强化男性的教育。男女之间的性格有所不同,从总体上来说,母亲比较温柔,父亲则具有阳刚之气。母亲的温柔、细致、耐心、体贴和父亲的豁达胸怀、豪爽性格在教育孩子上必须做到阴阳平衡。要改变男性教育不足,女性教育过剩这种状况,必须加强男性教育。
据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做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这项调查是他们持续了12年,从婴儿到十几岁的孩子各个年龄段进行跟踪调查所得出的结果。
我们并不否认女性教育的重要性,母亲以女性特有的感情细腻、做事认真仔细、性格温柔去影响孩子,通过讲故事、教唱歌、玩玩具等给了孩子很多的关怀与呵护,这是功不可没的。然而,缺乏男性教育往往会使孩子表现出多愁善感、性格懦弱、胆小怕事以及性格孤僻、自卑等特点。
男性教育恰恰弥补了这些不足。男性的特点往往是坚韧、大胆、果断、自信、豪爽、独立,这些对于女性来说略显薄弱,这就显示出了男性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一、教育内容上
父亲的知识面一般广于母亲,而且在史、地、哲上父亲往往精于母亲。因此,父亲给孩子讲得更多的是历史故事、各地民情风俗、英雄人物等。而母亲则一般都给孩子讲童话,涉及史、地、哲较少。这在拓宽孩子视野、丰富孩子知识上就稍逊一筹了。
二、生活习惯的培养上
父亲教育孩子要独立、果断,要具有勇敢精神和冒险精神。他们让孩子参与修理简单家电,让孩子大胆学骑自行车,带他们爬山、赛跑……而母亲总想保护孩子,不让他们受到任何伤害。她们不让孩子参加有一点危险的活动,她们总担心孩子会不小心碰着了、摔着了、累着了,她们使孩子更柔弱、更胆小一些。
三、教育方式上
父亲一般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做事,而母亲则比较喜欢帮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父亲对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态度一般都比较强硬,而母亲则时常心软。父亲带孩子上街,看的东西多,零食吃得少;母亲带孩子上街,看的东西不多,零食却吃得不少。
四、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较高
有些爸爸把教育宝宝的责任推给妈妈,自己则躲个清闲,其实这样做不好。若宝宝心里感到爸爸对他不负责任,有事时也不向爸爸征询意见,爸爸的威信就会越来越低。夫妻两人有分工可以,但在教育问题上要一致,不能把责任推给对方。夫妻双方都主动教育宝宝,宝宝才会感到爸爸对自己很上心,不敢钻空子。
从教育的方式上看,男性教育往往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男性倾向于自立
因此会教育孩子也要自立,父亲往往不是对孩子包办代替,而是鼓励孩子独立处理问题,因此对孩子溺爱的成分就比较少。有时孩子摔倒,并没有哭,可是母亲却赶紧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又是拍土,又是揉,硬是把孩子的眼泪揉出来了。而父亲往往不是这样,他们会说:走路怎么不注意,站起来,往前走,我相信这次一定会走好。孩子并没有哭,而是站起来就往前走,父亲在后面拍手说:真勇敢!真勇敢!从而使孩子充满了自信。
男性喜欢冒险
因此父亲对孩子的冒险行为也会适当给以鼓励,如果孩子从高台阶往下跳,母亲往往会严厉批评,可是父亲就不是这样,他会伸出大拇指,对孩子说:真棒!
男性爱运动
喜欢带孩子去跑步、游泳、攀岩、打球,这无形中就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力。
男性的动手能力比较强
让孩子劳动不只是扫地、擦桌子,而是和孩子一起用锤子、刀子等工具去修理东西,制作玩具,培养了孩子多方面的动手能力。
男性的探索精神比较强
和孩子在一起往往会搞些探索性的活动。如果孩子把玩具拆开,母亲往往会骂他一顿。而父亲却常常不以为然,甚至会和孩子一起拆玩具,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然后再教他把玩具装好。另外,父亲对新生事物比较感兴趣,这也会激发孩子对新事物的兴趣。
男性一般比较爱下棋
常常和孩子在一起下跳棋、军棋、象棋、围棋,可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男性不像女性那样爱干净
因此对孩子玩泥土、挖沙子往往抱支持态度。英国科学家发现,孩子太干净对身体并不好,他们的研究结论是“脏”孩子更健康。这是因为人如果太干净,很少接触细菌和病毒,体内无法产生抗体,一旦有大量病菌侵入就会被打倒,因此“一尘不染”对孩子成长并不是好事。这样看来男性对孩子卫生问题的宽松态度反而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男性比较喜欢劣性刺激
如困难、饥饿、劳累等等,认为这些是人生必有的经历,孩子碰到这些困难没有什么了不起,应该让他自己去克服。这样的劣性刺激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利。
……
实践证明,日常生活小事上孩子往往依赖于母亲,但是在生活的关键时期、重大问题上则依赖于父亲。母亲与孩子的谈话往往是细致的,而父亲与孩子的谈话则具有哲理性。在孩子的心目中母亲是水,父亲是山,山水相依,缺一不可。因此,教育孩子时,父母都应该负起自己的责任,但在时间上又各有侧重:在孩子小时,母亲应该多负些责任,因为这时候孩子需要细心的照料;孩子长大以后,父亲应该多教育,这是因为孩子大了心理特点有变化,照顾过细他反而会反感。
无论怎么说,父亲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能撒手不管,一定要负起责任。家庭教育呼唤男性教育,当父亲的一定要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
全职爸爸,给孩子不一样的童年
全职爸爸故事
2014年的父亲节刚刚过去。在中国的爸爸群体当中,有一部分人有着一个“特殊”的身份:全职爸爸。在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环境中,全职爸爸往往承受着比较大的心理压力。而爸爸与妈妈迥然不同的“带孩子”的方式,也让很多人看到爸爸在育儿过程和家庭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全职爸爸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全职爸爸们都有着怎样的育儿故事?他们的生活和心态如何改变?他们对孩子的成长起了怎样的作用?记者找到几位全职爸爸现身说法。
NO.1
最大的感受是累并快乐着
【爸爸档案】
姓名:邓先生
孩子年龄:1岁全职时间:9个月
“做了全职爸爸,最大的感受就是累,并快乐着。”家在北京的邓先生是一个1岁孩子的父亲,从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他就开始一个人在家带孩子,成为一名“全职奶爸”。“老人们不能帮我们带孩子,而和在家待不住的妈妈比起来,我更适合带孩子。更主要的是,我希望孩子在自己身边长大,经历孩子的每个第一次!”
邓先生说,第一次做爸爸除了心情有些复杂,最多的还是无从下手。“妻子在孩子满三个月后就去上班了,完全是我一个人带,刚开始真的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什么也不会,会也是马马虎虎。妈妈不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孩子吃奶不认奶瓶,最后用的办法就是等孩子饿了,在他睡着的时候用奶瓶喂奶。也许是孩子的本能,根本不用教就会用奶瓶了。”
邓先生说自己的育儿知识主要是从身边的家人、同事、朋友那里得来的,也从网上学了很多。有些东西他觉得别人说得不对,就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我不赞同按照书本养孩子”。慢慢地,他就成了一个“育儿达人”。
“说实话,从妻子怀孕开始,我就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了,知道养一个孩子不容易,但是到了现实中,还是有很多很多想象不到的问题。我现在没有一点儿自己的时间,饭都很少能按时吃,所有的活儿都得在孩子睡觉的时间里完成,真的很累很累。”邓先生感慨。
“做全职爸爸是非常累的,尤其在孩子这么小的时候。但收获也很多,孩子的每个第一次我都见证了,比如第一次翻身、坐、爬,第一次叫爸爸妈妈,经历这些真的很开心。”邓先生说,所以自己做全职爸爸的最大感受就是累并快乐着。
“做全职爸爸对于我来讲,完全没有心理障碍,我觉得我很适合,也是为了孩子好。我不会在意别人怎么看,毕竟日子是自己过的,不是给别人看的。”邓先生认为,做不做全职爸爸完全取决于你合不合适,而不是想不想的问题。“经济条件只是一方面,事业很成功的也有曾经做全职爸爸做得很好的,事业不成功的也不代表你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全职爸爸。”
【全职爸爸时间表】
9点左右:起床,换衣服,洗漱。
10点左右:吃饭。孩子现在吃的东西复杂多样,每天要换不同的内容,如南瓜、紫薯、山药等,搭配米粉或粥,另外每天还要吃一个蛋黄,吃完之后再吃奶,拍嗝。
11点左右:把孩子拉臭臭,洗屁股。
11点半左右:差不多该睡第一个觉了,很短,半个小时左右。
12点多:孩子醒了开始玩,同时要喂水,再吃几种不同的水果。
15点半:该睡第二个觉了,这个比较长,两个小时左右。
18点左右:带孩子去外面玩会儿。
19点半左右:妈妈回家了,开始喂饭,把各种蔬菜剁碎、虾或鱼或肉,每天不同样。
22点左右:给孩子洗澡。
22点半:哄孩子睡觉。
凌晨2点左右:还要喂一遍夜奶。
【妈妈说】
看到老公一天的时间表和他的忙碌,我感动得哭了。他的确很辛苦,我非常感谢他的付出。
——邓先生的妻子
NO.2
爸爸培养的孩子更自信坚强
【爸爸档案】
姓名:魏先生
孩子年龄:2岁多全职时间:2年多
与邓先生有些相似,家住武汉的魏先生成为一名全职爸爸,部分原因也是老人们无法照料孩子,同时希望能够自己带孩子。“我之前在广东做行政管理工作,老婆在武汉做钢琴老师,她的工作比较稳定。老婆怀孕后,我也想回武汉,于是就决定辞职做全职爸爸。”
魏先生的女儿如今已经2岁多了,邓先生所经历的一切他都经历过。“1岁之前确实是带孩子最累的时候,各种事情很多,觉也睡不好,很疲惫。1岁之后,孩子基本可以表达自己的诉求了,也能和别的小朋友互动了,照料起来就要简单一些了。时间宽裕一些之后,我还能做做兼职,补贴家用。”
“不是自夸,我的女儿在小区里面是比较成熟懂事的,学知识也很快。”魏先生有些得意地说,这让他很有成就感。“现在我隔几天就会带孩子爬爬山,有些山路看起来还有点危险。这就跟妈妈们带孩子很不一样,她们往往怕孩子磕着、碰着,对孩子寸步不离,不会让孩子做哪怕有一点儿危险的活动。”魏先生觉得在爸爸的培养下,孩子会更有自信心和胆量,更坚强。“我的孩子虽然是丫头,但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个女汉子。”
当然,做全职爸爸并不会一帆风顺,尤其在中国这样认为“男主外,女主内”的环境里,做全职爸爸要承受着不小的压力。
“其实,刚开始亲戚、朋友问我时,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全职爸爸,只是说先帮忙照顾孩子。”魏先生说,不过,双方父母倒是很支持他。“但是,做全职爸爸时间长了,每天都接触这些琐碎的事情,还是会有点郁闷,而且作为一个男人,还没有倾诉对象。小区里带孩子的大部分是妈妈,我也不好意思加入她们的群体。”
所以,有一段时间,魏先生也跟妻子吵过几次架。“看到别人的老公事业有成,我却没有大的事业方向,老婆有时候也有点儿不是滋味。不过两年多都挺过来了,我们也是都想把孩子带好。”
如今,魏先生已经开始帮妻子经营钢琴培训班,帮忙进行营销和财务、人员的管理,把他妻子的事业当成两个人共同的事业。“帮她做些事情,我的心情也会好一些。”
“我想,做全职爸爸就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面对各种困难,面对别人的不理解。如果真的把孩子带好了,那种成就感会让你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之前我总是感到不好意思,不想让别人知道我是一名全职爸爸。但现在我会定期在微信上分享我养女儿的事情和经验。我的亲戚、朋友也比较认可我做的一切。”魏先生说,虽然经历过一些波折,但让他重新选择的话,他还是会做一名全职爸爸。
【妈妈说】
感谢他这几年牺牲出去工作的机会,忍受社会压力和我偶尔的埋怨,感谢他为家庭所做的一切。也为我们没有错过孩子成长的任何阶段而感到自豪。——魏先生的妻子
NO.3
全职爸爸写书推广亲子阅读
【爸爸档案】
姓名:李一慢
孩子年龄:儿子上小学,女儿上幼儿园
全职时间:约2年
和前两位全职爸爸不同,新阅读研究所研究员、爱阅团发起人李一慢做全职爸爸时,儿子已经上小学了,女儿也到了上幼儿园中班的年纪。“我妻子当时已经做全职妈妈5年了,终于轮到我来做全职爸爸了。”李一慢笑着说,2012年,他正好和出版社签了出书的合同,这也是促成他做全职爸爸的契机。“当然,儿子上小学正是培养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我做全职爸爸也能对他有更多帮助。”
做全职爸爸后,李一慢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累,“比上班累多了。结婚10年了我都没下过厨房,做全职爸爸后把以前没做过的都做了。现在,我们家有自己的菜谱,我还会弄下午茶。”
李一慢说,做全职爸爸之后,他感觉重新找到了自己。“不管是关注孩子成长,还是进行亲子阅读推广,都觉得和自己心灵是吻合的。我又有了一次成长的感觉,很幸福,很快乐。”
“虽然我是全职爸爸,但我希望给孩子的感觉是爸爸又有了新的工作,写字就是我的职业和工作。”也就是在做全职父亲期间,李一慢写作并出版了《陪孩子走过学前六年——爸爸的陪伴无可替代》这本书。
对于爸爸们是否要做全职爸爸,李一慢的建议是短期还是可以的,尤其在幼小衔接的时候。孩子上小学后社会交往面一下扩大了,这个时期对他一些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上幼儿园期间,爸爸可以慢慢介入,要有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
“我想做全职爸爸,最重要的还是要攻克心理关和家庭经济关。”李一慢说,“我个人得到的其实很多是正面的信息,对于做全职爸爸,很多妈妈很羡慕,而爸爸们也很愿意与我交流。”
【全职爸爸时间表】
早上:送两个孩子去上学。
下午两点半:接儿子回家,买菜,做好做饭的准备工作。
下午5点:帮儿子检查一下作业,准备去接女儿。
女儿接回来后:做饭、吃饭。
晚上七点左右:妻子回来后,我就出门去咖啡馆写书、写专栏,大概八点半左右回家。
晚上八点半到九点半:和妻子陪孩子阅读、编故事、看电影、学英语的时间,每天都有不同的活动内容。
【妈妈说】
爸爸思维活跃,敢想敢放手,弥补了我的过于细腻。他的付出让我心情放松,少了焦虑。——李一慢的妻子
NO.4
边养孩子边筹备创业项目
【爸爸档案】
姓名:黄先生
孩子年龄:2个月全职时间:2个月
深圳的黄先生在今年4月份孩子出生之后,刚刚成为一名全职爸爸。在黄先生看来,做全职爸爸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一种牺牲。
“在妻子怀孕的时候,我看过很多育儿方面的书籍,也研究了不少国外的早教理论。我了解到0到3岁是孩子智力发育和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而且爸爸带孩子尤其男孩子,在其性格养成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所以我才下定决心,辞职做一名全职爸爸。”黄先生说,妻子也辞职做了全职妈妈。他们都辞职,对家庭来讲还是有不小的经济压力的。“但我们都还很年轻,有时间来摸索。何况孩子成长的时间是很短暂的,我们也想用这种方式来陪伴他。不过,妻子没怎么学过育儿知识,多数事情还是由我来做。”
“对我来讲,家庭生活才是生活的全部,工作只是让生活更好。但是我做全职爸爸,也不能说是为了孩子牺牲自己。”黄先生说,自己虽然做全职父亲,但也已经有了职业规划。“我辞职前是从事金融工作的,这个行业变化很快,各种法律法规出台也比较迅速,如果有几年的空白期,对职业生涯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现在我正在筹备着几个未来要做的项目,打算3年之后自己创业,那时我过的将是另外一种生活。这期间,我也没有丢下自己的兴趣爱好,宝宝睡着的时候还会去跑步。”
黄先生强调,做全职爸爸最重要的是深思熟虑,在思想上要想清楚想彻底,这个很现实也很关键。“当你真正想好了,决定要做这件事的时候,就要有决心,能坚持,既然选择了就要坚定地走下去,遇到困难也不要抱怨。很多人替你可惜的时候,只是站在他的立场,你才应该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那个人。”
【妈妈说】
他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有很大变化,待人接物方面更有耐心,做事情统筹安排比较合理,当然最满意的是他不再赖床了。——黄先生的妻子
我还是无法接受全职爸爸,尤其长期的全职爸爸。一个男人不管事业成功或者失败,如果没有自己的事业,可能会丧失很多魅力,这对妻子、对孩子来说,可能都是一种损失。
——冯女士,孩子家长
男士如果想做全职爸爸,从一开始就要和妻子达成共识的,不可勉强,没有这个基础的话以后会很累。此外,双方家人的接受也很重要。再有就是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能够不被外界所干扰,过自己的日子。
——张先生,43岁,全职父亲
爸爸带孩子乘车危险系数更高
据统计,在撞车事故中,未经约束的儿童受伤害的几率要高4倍以上。我国每年有超过1.85万名14岁以下儿童死于交通事故,死亡率是欧洲的2.5倍、美国的2.6倍,交通事故已经成为14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因。但是,很多家长仍对儿童乘车安全问题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儿童安全乘车行为上存在许多认识误区,也不知道不同年龄的婴幼儿该如何乘车,遑论对儿童乘车安全用品的了解。
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在5月16日至5月18日期间,南方都市报联合“汽车之家”专门针对有12周岁以下孩子的车主展开了“儿童安全乘车行为”调查,共回收7922份有效调查样本。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近四成车主认为10岁以下的孩子可以使用成人安全带,这一危险行为仍广泛存在;车内吃喝及独自随意坐在座椅上是儿童乘车时最常发生的危险行为;男性车主带孩子乘车时危险系数更高。
对于这些危险行为莫抱侥幸心理
●让孩子自己上下车
●车内堆砌过多的装饰品
●孩子乘车时玩尖锐玩具
●让孩子在车内吃东西或喝水
●把孩子长时间留在车内
●孩子把身体探出车外
●让孩子坐副驾驶位
●将孩子随意放在后座
●让孩子绑成人安全带
●乘车时逗引孩子
●抱着幼童乘车
这些配置/用品也能保护孩子
儿童安全带:购买儿童安全座椅之前记得要先了解接口模式。
护盘:护盘能防止安全带对儿童脸部与颈部产生伤害。
儿童锁:儿童锁闭合后,后排车门只能从外面打开。
气囊锁闭装置:安全气囊弹出的爆发力过强,一击足以置儿童于死地。使用气囊锁闭装置可以关闭安全气囊,避免弹出气囊对儿童头部造成致命的冲击。
自动落锁:车速超过一定值时,车门会自动落锁。
车窗锁止:按下车门锁止键后,四个车窗就只能由驾驶员操控。
车窗防夹手:使用防夹手功能后,车窗玻璃在上升过程中遇到阻力会自动下降。
车载安全急救包:里面通常有清创消毒用品、止血创口敷料、辅助工具、应急工具等物件。
车载热奶器:将车载热奶器的电源插头直接插入汽车点烟器即可,七八分钟后就能把牛奶热好。
这些调查结果让人一声叹息
结语:专家建议,140cm以下的孩子不要使用成人安全带,因为目前大多数汽车安全带完全是依据成年人的骨骼受力水平来设计和安装的,儿童由于高度不够,安全带肩带和儿童锁骨的位置不对应,车祸时会导致致命的腰部挤伤和脖子脸颊的压伤。
您有过哪些危害儿童乘车安全的危险行为?
结语:来自家长自身的安全意识不足及疏忽大意,是儿童乘车意外发生的最主要原因。调查中,除儿童乘车时吃东西或饮水、孩子把身体探出车外这两项危险行为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外,其他项目均是男性比例高于女性。爸爸在携带孩子外出时,首先需要加倍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务必改变马虎大意的习惯。
您认为以下哪两项车辆配置对儿童(12岁以下)乘车安全有提升?
结语:国内儿童安全座椅的实际使用情况不容乐观,全国适龄儿童外出乘车时安全座椅的使用率不足一成。目前,国内公众对儿童安全座椅的高认知度与低使用率同时存在,提高儿童安全座椅使用率急需广大家长朋友加强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