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听话 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发布时间:2021-05-27 简短的给孩子的一封信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教养笔记教孩子听话 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每个孩子都会有情绪。一种孩子喜欢把自己的情绪释放出来。我曾看到过一个孩子为了和别人争抢玩具,大哭大闹,满地打滚。这样的孩子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做父母的也常常束手无策。
还有一种孩子从小就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把所有的坏情绪都憋在心里。就像桃桃,看起来特别懂事,很乖,再难受也憋在心里。
很多爸爸妈妈很喜欢这样的孩子,因为不用大人操心。但是孩子不说,并不代表负面情绪不存在。他们只是把负面情绪全部压抑在心中,默默受着摧残。而且,负面情绪不会永远都被压抑在心中。情绪就像一座火山,当内部压力越来越大,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
常常听到有妈妈抱怨,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彬彬有礼,甚至内向孤僻。但是一回到家,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变得暴躁易怒,经常对着父母家人大吼大叫。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大,这种变现就越明显。
在外面是个内向的“乖”孩子,但是回到家就变成了无理取闹的熊孩子。因为,孩子需要为自己的负面情绪找到一个发泄口。小的时候,父母可以轻松地运用暴力来压制孩子的情绪。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种压制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电视上,常常看到一些有行为问题的中学生骂母亲、打父亲,他们的情绪失控绝不是一是一日造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问题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慢慢积累起来了。
父母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有一种天然的恐惧。
我们总是觉得孩子发脾气不仅仅给是一种困扰,可能也说明了父母教育的失败。好像孩子一发脾气,就是我们做父母的失责。但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误解。
心理学家曾说过:“情绪本身并不伤人,它会升起,也会消失,是个自然流动的过程。只有当情绪的天然流动经常被阻塞,才会在心里形成创伤。”
所以,如果我们发现了孩子的负面情绪,正确的做法不是无视它,更不是运用暴力去压制,而是应该试着去倾听、去理解,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被父母所接受。
这样孩子的情绪才会流动起来,才会慢慢平复下去。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
每个孩子都会有情绪。一种孩子喜欢把自己的情绪释放出来。我曾看到过一个孩子为了和别人争抢玩具,大哭大闹,满地打滚。这样的孩子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做父母的也常常束手无策。
还有一种孩子从小就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把所有的坏情绪都憋在心里。就像桃桃,看起来特别懂事,很乖,再难受也憋在心里。
很多爸爸妈妈很喜欢这样的孩子,因为不用大人操心。但是孩子不说,并不代表负面情绪不存在。他们只是把负面情绪全部压抑在心中,默默受着摧残。而且,负面情绪不会永远都被压抑在心中。情绪就像一座火山,当内部压力越来越大,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
教孩子听话 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常常听到有妈妈抱怨,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彬彬有礼,甚至内向孤僻。但是一回到家,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变得暴躁易怒,经常对着父母家人大吼大叫。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大,这种变现就越明显。
在外面是个内向的“乖”孩子,但是回到家就变成了无理取闹的熊孩子。因为,孩子需要为自己的负面情绪找到一个发泄口。小的时候,父母可以轻松地运用暴力来压制孩子的情绪。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种压制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电视上,常常看到一些有行为问题的中学生骂母亲、打父亲,他们的情绪失控绝不是一是一日造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问题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慢慢积累起来了。
教孩子听话 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父母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有一种天然的恐惧。
我们总是觉得孩子发脾气不仅仅给是一种困扰,可能也说明了父母教育的失败。好像孩子一发脾气,就是我们做父母的失责。但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误解。
心理学家曾说过:“情绪本身并不伤人,它会升起,也会消失,是个自然流动的过程。只有当情绪的天然流动经常被阻塞,才会在心里形成创伤。”
所以,如果我们发现了孩子的负面情绪,正确的做法不是无视它,更不是运用暴力去压制,而是应该试着去倾听、去理解,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被父母所接受。
这样孩子的情绪才会流动起来,才会慢慢平复下去。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
教孩子听话 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可惜的是,大部分父母面对孩子的情绪,都做错了。
有的父母会无限制的去满足孩子的无理取闹:你想要吃的,给你;你想要玩具,给你;你想出去玩,给你;……
一句话,只要你不发脾气,你想要什么都满足你。但是时间久了,爸爸妈妈就会发现,尽管我们对孩子予取予求,但孩子的脾气非但不小,反而越来越大。
还有一种父母,会采用暴力威胁的方式来处理孩子的情绪。
“你再哭,你打你了!”
“妈妈不喜欢哭闹的孩子,你这样妈妈就不要你了!”
于是孩子因为害怕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看起来孩子变“乖”了,但是他们依然无法和情绪共处。
那么如正确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呢?
首先要教会孩子正确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尽管情绪是人自然的感受,但人并不是天生就能分辨和表达自己情绪的。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表达能力并不完善,很多时候甚至说不清楚自己的感受。
愤怒、忧伤、恐惧、紧张……等等负面情绪在他们的口中往往都被简化成了“不开心、不高兴”。
在这样情况下,要让父母处理孩子的情绪真是难上加难。因此,平常爸爸妈妈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尝试这去表达这些情绪。
我们平时和孩子聊天时,可以尝试用更细腻的词汇去和孩子沟通。比如:“车上人太多了,妈妈有些烦。”
或者“刚才妈妈没有看到你,有些儿紧张。”
或者“刚才的比赛输了,妈妈觉得很不甘心。”
或者“明明阿姨长得真好看,妈妈真羡慕。”
……
同时,国外也有一些不错的绘本,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菲力的17种情绪》,通过生活中的场景来让孩子明白17种不同的情绪。这都是爸爸妈妈帮助孩子情绪管理的好工具。
第二步,爸爸妈妈要学着接纳孩子的情绪。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共情。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混淆了孩子的行为和情绪的界限。比如,有个孩子撒泼耍赖,想要抢别人的玩具。这个时候,孩子的行为是不能接受的,但是他难受、渴望的情绪却客观存在,需要被大人所接纳。
这时候,有两种错误的做法:
1、“不行,别人的玩具不准拿,你再哭我就打了!”——行为和情绪一起否定。
2、“好好好,别哭了,妈妈给你买一个一模一样的行了吧。”——接纳孩子错误的行为,却无视他的情绪。
真正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接纳孩子的情绪,但否定他错误的行为。——“妈妈知道你很难过,妈妈也知道你刚才玩得很开心,但是这不是我们的玩具,我们不能拿。”
这时候可以也给孩子一个拥抱,或者其他肢体上的安抚,来平复他的情绪,但绝不能在孩子错误的的行为上妥协退让。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同情他、理解他,但是有些规矩却必须要遵守,不管你如何哭闹撒泼都没有用。
温柔地接纳孩子的情绪,但在原则和底线上寸步不让,这才是我们应该给予孩子的真正的爱。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养出一个听话的孩子是最大的失败
获得奖励、逃避惩罚,是孩子“听话”的唯一动力
普天下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各有不同,但是“听话”是从未被撼动的亘古不变的标准。
“宝宝,你真听话!”——这是我们挂在嘴边不经思考的表扬。
“宝宝,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这是我们脱口而出不容置疑的批评。
“你家宝宝真是个听话的孩子!”——这是我们对“别人家的孩子”带着羡慕的表扬。
“老师,今天宝宝在学校‘听话’了么?”——这是我们对孩子表现最大的期望。
“听话”真的那么好么?
当然了!
在家听妈妈的话,让吃饭吃饭,让睡觉睡觉,让穿衣服穿衣服,妈妈带娃得省多少事啊!
在学校听老师的话,让玩什么玩什么,让跟谁玩跟谁玩,让玩多久玩多久,让不玩马上就撒手,老师带孩子要是都这么听话,三五十个也不在话下啊!
总之,我们要求孩子听话的对象是“照顾者”,或者说,“对他影响力大”的人。
谁有“权威”,我们就让孩子听谁的。我们只要不断的坐在那里发号施令就行了。
让孩子“听话”的受益者,也是他们。
孩子听话,给我们带来的麻烦就比较少。
无论听谁的话,反正不能听“自己”的话。
因为让孩子做主是件太麻烦,太耗费精力的事。
而我们能要挟孩子听话的手段,无非是“奖励”和“惩罚”,也就是胡萝卜加大棒。
听话就奖励,不听话就惩罚,为了奖励,或者为了逃避惩罚,这是孩子“听话”的唯一动力。
听话的孩子,只会成为“被幸福”的人
好景不长。
十年之后,家长退位。
同伴关系,成为孩子生活中影响最大的力量。
同学约我课间去抽烟,说特别刺激。如果我不跟他去,他以后该不带我玩了。
去吧!
高中的师哥约我跟他出去过夜,如果去了就会送新款苹果手机给我。
去吧!
二十年之后,随着孩子进入社会,他的生活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更多的权威。最爱的偶像号召大家去外地看他的演唱会,要花费一个月的生活费,还要逃课。可是,他是让所有人痴迷的人啊。
去吧!
单位领导说,这次涨工资没有我,但是希望我以后能承担更多的工作。他要是对我不满意,万一开除我怎么办?
接受吧!
妈妈说,这个男孩很好,有钱有车还有房,虽然我心里有自己更喜欢的人,但是我挑的人怎么可能比妈妈挑的更好?
认了吧!
于是,我们会看到很多,“被幸福”的人。
他们从小听话,一路顺遂,在别人的眼里万事具足——好工作,好婚姻,好生活,但是他们就是不快乐!
他们学了老师建议的专业,做着爸爸托人找的工作,搂着妈妈做主选定的媳妇,抱着因为丈母娘催促所以不得已生下的孩子,干着老板指派的任务,生活仿佛没什么可抱怨的,但是生活仿佛也没什么可兴奋的。
他们总是没有感觉。
因为,他们过的是他爸爸妈妈丈母娘老板的人生,不是自己的。
所以他的生活总是牵动着爸爸妈妈丈母娘和老板的喜怒哀乐,顺了他们的心,会奖励房子。不遂他们的意,会以死胁迫。爸爸妈妈丈母娘和老板的人生跌宕起伏活色生香的。不仅活了自己的一辈子,连自己孩子女婿员工的一辈子,也活到了自己身上。
但是“听话”的那个他自己,因为不被允许发声,所以从婴儿时代,就被关在一个套子里,没机会长大。
人而为人,终此一生,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成功?家庭?金钱?
拥有这些,而感觉不到快乐的人,充斥在大街小巷。仿佛永远置身在浓重的雾霾中,辨不清面目,看不到方向。
一个“听话”的孩子,过的是别人的人生。
做自己人生的主人,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自己做选择,这个动作本身,比做出的选择是什么,对不对,都更重要。
因为“选择是否正确”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一个再主观不过的结论。
因为所有的“幸福”,不过是自己的一种感觉。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看似“人生赢家”,却行尸走肉。
有人每天苦逼创业,却意气风发。
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不幸?
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
从小听话,被父母安排吃饭睡觉,安排玩具课外班,安排小学中学,安排大学专业,安排结婚生子的人,很多会在中年的时候忽然觉醒,在生命过半时回首自己的前半生,发现虽然意义重大,却都是对别人而言。
而自己,仿佛从来没有活过。
很少有人,能够像画家高更一样,35岁的时候,辞去股票经纪人的工作,告别美丽的妻子和家庭,远遁到他最爱的“茂密的植物、永远蔚蓝的天空、慷慨的大自然、简朴的生活”的南太平洋的小岛上去画画,过“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即使到最后,因为医疗条件简陋,高更因病死于神秘原始的塔希提岛,但是“军人马革裹尸还”,画家长眠于画中,还有比这更好的结局么?
无论你认为“好”,还是“不好”,这是他自己的选择,这就够了。
否则,世界上不过再多一个长吁短叹行尸走肉的股票经纪人罢了。
是的,我们很难做出这样的选择,在中年危机,重新回顾自己没有主权的一生的时候,我们最常做出的“改变命运”的“示威”就是——出轨。
出轨是最能让生活发生戏剧性变化,而最便捷,成本最低的方式。
也是对自己前半生“听话”的生活的一种抗议。
一段新的感情,一个新的人,一个新的希望。人生仿佛重新焕发了生命。
通常,最多支撑一年半载。这个雄心勃勃的“重新开始一段自己选择的生活”的努力,会被呼啸而来的丈母娘的哭诉,老婆要自杀的威胁,还有孩子哀怨的眼光消耗殆尽。
他依然还是习惯“听话”的。
他习惯听任何人的话,唯独不会听自己的话。
更何况,所谓婚外情,也不过是对自己“听话”的人生的一次补偿的尝试而已,未必有深厚的感情基础和继续抗争的动力。
所以,不了了之,一切又回到“听话”的轨道上来。
这,是很多人的的人生。
这可能也是,一个“听话”的孩子的人生。
允许孩子“不听话”,Ta才有机会“听自己的话”
别再以“听话”为标准,教育孩子了。
别再以爱为名,夺走他对自己生命的自主权。
允许孩子解决自己的问题,当他的行为对我们没有实质的影响的时候,给他更多的允许。
当他的行为的确影响到我们满足自己的需求的时候,让他自己找到解决方案,而不是蛮横的要求他,必须按照我们说的做。
让他自己处理和小伙伴的争执。
让他自己决定要不要和第一次见面的阿姨打招呼。
让他决定要不要去学画画,钢琴和跆拳道。
让他拥有自己选择朋友的权利。
让他拥有大哭的权利。
允许孩子“不听话”,这样他才有机会“听自己的话”。
相信我们不是孩子的救世主,孩子有能让自己的生命充满意义的智慧。
看到孩子在“不听话”背后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和自主的权利吧!那正是他生而为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最终目的。
和孩子说话是一种艺术
和孩子说话是一种艺术,需要独特的方法和技巧。
我们试着从下面两个例子窥知一二:
例一:孩子从幼儿园回来......
妈:“你回来了?”
子:“我回来了。”
妈:“今天在幼儿园都做了些什么?”
子:“没做什么。”
妈:“吃什么点心?”
子:“忘记了。”
例二:孩子从幼儿园回来......
妈:“嗯!宝贝,让妈妈看看!(专注地看了孩子一会儿)今天一定玩得很快乐。”
子:“对呀!我和刘承翰两个一起玩搭积木,我们搭了一座动物园,然后,把许多玩具关进去当动物,很好玩哦......”
妈:“哇!听起来真的很好玩,可惜我没有玩到。”
子:“没关系!下次我教你玩。”
两个例子都是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妈妈的动机同样是想要了解孩子今天过得好不好,做了些什么事、玩得快乐不快乐,但是结果却相去甚远。所以造成这样的差异,当然不全是因为问话技巧的不同,其中也包括长久累积下来的沟通模式,亲子(即双亲与孩子)关系的亲密度,孩子说话的意愿,以及在幼儿园的感受等因素。然而,不可否认,问话的技巧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与孩子说话的第一个秘诀,就是把自己也变成孩子,走进他的世界,和他融成一片。因此,父母是否拥有一颗赤子之心,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秘诀是和孩子密切相处,多关心孩子,了解其想法和需要。要了解孩子,就要多跟孩子接触,从他们的语言及行为中了解他们的想法、喜好、内在需要。
第三个秘诀是注意孩子的反应与态度。现代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说话时,常常会急着表示自己的意见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话做,最好不要有意见。所以,往往没有很仔细地把孩子的话听完,也忽略了孩子的反应。但是和孩子说话时,如果不了解他们的想法及立场,而让孩子感觉与父母沟通会令他不舒服,他们自然而然会避免接触,凡事不愿意向父母透露,亲子间的代沟必然越来越深。
第四个秘诀是体会孩子感受。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他细腻的小心灵会难过半天。假如这个时候孩子向父母哭诉,父母却只是一味地告诉他“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你真没用,还敢哭”,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一点都不能体会他的感受。若父母能以同情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孩子,适时安抚他、给予些亲情慰藉,相信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第五个秘诀是了解孩子的发展有度。明白孩子的发展程度相当重要,因为如果父母尽说些孩子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一些孩子达不到的要求,相信不但孩子觉得辛苦,压力大,亲子间对话也势必难以搭得上线。
第六个秘诀是回答孩子的问话。孩子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问:“妈妈,你要不要去买菜?”这个问题的真正意义其实是:“妈妈,我想跟你一起去买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要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听了必定会很高兴。
此外,对于孩子所提的知识性问题,父母也要慎重回答,或带着孩子一起寻找答案。这样,孩子以后不论碰到什么问题,都会主动向父母询问。
第七个秘诀是避免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你真笨”,“你太让我失望了”等带有指挥、命令、警告、威胁、责备、谩骂、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
第八个秘诀是经常变换新鲜的话题,引起孩子的兴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发生的什么事?”“你知不知道为什么小孩子最喜欢恐龙?”“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来到地球......”等话题,相信会比“今天过得好不好?”“快乐不快乐?”更吸引孩子。
第九个秘诀是充实孩子的生活经验。亲子对话的题材,往往来自生活之中,因此培养孩子一颗敏锐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带领孩子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车子的颜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说话内容(百货橱窗、林林总总)都可以成为谈话的素材。善用你的巧思去开发吧!
“听话”就是好孩子吗?
“听话”就是好孩子吗?那天我因为有事要先从婆家回来,**则和老猫次日再回,要走的时候,两三个人过来向我出主意:“叫人把**抱开,你偷偷走……”结果我非常不领情地说:“不,我要和他告别后再走。”对方非常不解:“那你怎么走得了?你儿子那么粘你,他肯定会哭啊!”我说:“没关系,就算他哭我也得和他说再见。”那几个人对望一下,满脸惊讶。
就像他们无法理解我一样,我也很难理解他们。
比如**玩沙子。在他们看来,孩子们这样玩,就要“讲”。而且现在不快点讲,“长大后成习惯了,谁也讲不听,谁讲也不怕,到时候你就知道哭了!”
老猫堂哥的大女儿,已经小学快毕业了,听说也是“不是一点点不听话”,“没有人讲得听,不敢讲,讲了就要生气。”
而堂哥的小女儿,一个三周多岁的小女孩,叫她和**一起玩,她只是有些新奇地看着**玩这玩那,却不肯参与;看到**玩任何一个玩具,她就一定要赶快拿走,于是,她也被戴上了“不听话”的帽子。
老猫的大舅妈的孙女,显得比较乖巧。我亲耳听见她的奶奶拖住试图走出去听听鞭炮响的她,说:“你要听话,不听话奶奶不要你了!”
婆婆对于我们不把**留在乡下让她带非常不满,跟老猫不服气地说:你妹妹两个儿子都是在我这里带大的,他们现在不是非常听话,又会读书?
听话与否,成为他们评价育儿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
可是,我觉得这个标准实在太可怕了。更可怕的是,在那里,大家对这个标准的认识,竟然那么整齐划一。为了成为大人眼里“听话”的人,这些孩子们放弃了自我,努力地钻到那个大人为他们设置好的套子里。如果偶尔有些孩子,比如堂哥家的大女儿,对别人的否定试图抗争,就被视为“无可救药”。他们的进步是不再崇尚打孩子,但依然信奉的“该讲的要讲”。这里所谓的“讲”,其实就是指板起面孔厉声训斥。
有很多家长对孩子“恶习”难改很是纳闷:一直有讲啊,讲不听啊!没有人注意到了在听话背后,孩子们那缺失了的安全感,更没有人想得通什么叫尊重孩子。在他们看来,孩子就是要教育,而所谓的教育,就是“讲”甚至“打”。要及时“惩罚”。
因为人微言轻,而且也不自信,所以实在不敢对他们提什么建议,只是在心里想,要“改变”这些孩子们可能也很容易,尊重他们的需求,还给他们本该拥有的自由,就足够了。
孩子不听话是因为家长“不会听话”
“当他是学龄前儿童时这样做,当他十几岁后,还会愿意和你谈话。你会对自己的表现非常满意。”
——————————————————
让父母与孩子保持密切关系的一项最重要的技巧是倾听,而不是教育、建议或提供解决方案。
这些东西不仅孩子不需要,还会阻碍他们形成自己的想法。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你聚精会神的倾听。
有时,你需要倾听他的语言;
有时,你需要观察他行为传递的信息。
优秀的倾听者需要倾听弦外之音。
要想孩子“听话”,首先家长要——“学会倾听”
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倾听者,只需培养优良习惯。但是,与所有习惯一样,倾听习惯需要实践。那么,如何培养倾听习惯呢?
1.记住闭上你的嘴
“倾听”的字母还可以组合为“安静”,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2.当你与孩子沟通时,一定要专心
面对孩子,你是否随口应付、被迫答复、被动反应?如果是,按下你内心的暂停键。(是的,有时,你的确需要按下这个暂停键。这一过程仅需3秒钟时间。)停止工作,深呼吸,然后合上你的笔记本。看着孩子的眼睛,专心倾听。
3.注意孩子开始讲话的方式,然后做出回应
你必须具有很强的自律精神,才能迫使你将注意力从手头工作转移到孩子的问题上。这是一个重要信号,孩子可以据此判断,在他需要你的时候,是否可以信赖你。孩子主动发起的讲话比你的询问重要得多,例如,你可以借机了解今天学校发生的事情。
4.如果你现在不能听他讲话,应该这样答复他
“我听到你对这事感到愤怒,我希望我们能够认真讨论。不过,现在我需要安排大家去上学,所以暂时还不能和你讨论。我们可不可以定一个时间,就在今天晚饭后讨论怎么样?”然后,一定不要忘记你的许诺。按时和他讨论。这样,你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
5.要全神贯注
现在是你倾听孩子讲话的时间。工作问题可以先放一放。孩子能够感受到你是否在真正倾听。他可能不会流露出来,但是当你假装倾听,实际心不在焉时,他的自信心会受到伤害。
6.为了开启对话,要积极确认并反映他的感受,不要进行判断或给出建议
“你对弟弟非常生气”和“你似乎担心今天的野外旅行”,这些都是开启对话的方法;“你必须努力和弟弟相处”和“不要过分担心野外旅行,你必须去”,这些都会结束对话。
7.提出非判断性问题,鼓励孩子给予真实答复
“今天午饭时你和谁坐在一起?”或者“拼写测验怎么样?”比“今天上学怎么样?”要引出更多谈话内容。以“为什么”开头的问题常常让孩子处于戒备状态:“你为什么穿那个?”与“对于今天的野外旅行,你认为大多数孩子会穿什么衣服?”相比,后者效果要好得多。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你聚精会神地倾听。
8.不要急于提出方案或建议
这意味着,你必须控制自己对问题的忧虑。你的孩子需要一个宣泄的机会,否则他无法更好地思考。然后,他还需要一个思考解决方案的机会,在此基础上,他才能培养自信和能力。
9.确保话题的安全性
如果内心忧虑,人们是无法认真倾听的。如果他们感到不安全,他们通常会退缩或攻击,大脑的思维功能则会随之关闭。如果你看到孩子表现出愤怒、恐惧或悲伤的情绪,要及时与他重新建立联系。告诉他,同时也告诉你自己,你非常爱他,你有责任找到一个适合所有人的解决办法。
10.通过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孩子感到对话的安全性
不要过于掺入个人色彩。首先,深呼吸一下。如果你感到负有责任(“我原本可以阻止这件事!”)或者恐惧(“我不敢相信这种事发生在我孩子身上!”),你要努力镇定下来,将你的感受放在一边。现在不是分析你的时候,内心忧虑于事无补。事实上,无论你的孩子在讲什么,你都可以稍后再处理自己的感受。提醒自己,现在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处理好这些棘手的感受。当他心情稳定之后,帮助他制定正确的行动计划。
如何让孩子听我讲话?
父母们提出的一个最常见的问题是,“我如何才能让孩子听我讲话?”孩子的头脑中有很多想法,从午饭时和谁坐在一起到足球选拔赛,再到最新的计算机游戏。在他们的名单上,父母的座次相当靠后,让我们颇为尴尬。即使蹒跚学步的孩子,关心的事情也与我们不同。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在此时此刻洗澡!
当然,向我提出这一问题的父母们并未真正思考倾听话题。他们希望弄明白的是,如何让孩子照他们说的话去做。那么,秘诀是什么?先建立联系,再试图纠正。下面,我们详细讲述一下具体做法:
●在你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之前,不要开始讲话
主动与孩子接近,轻轻触摸他。看着他的眼睛,直到他抬起头来。然后,开始讲话。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你不能这样做,务必确保吸引他的注意。例如,当你正在开车时,可以这样说:“我能告诉你点儿事情吗?”
●不要重复讲过的话
如果你已经问过一遍,孩子没有做出回答,不要简单地重复。你没有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此时,你应该重新返回第一步。
●言简意赅
大多数父母讲话太多,弱化了要传递的信息,失去了孩子的注意力。当你向孩子作指导时,要尽量言简意赅。
●从孩子的视角看待问题
如果你正忙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你的配偶命令你停下来做另外一件对你不重要的事情,你会有何感受?你是否会不予理睬?但是,如果你赞同他的观点,效果就会大为不同:“我知道,现在很难停下来,亲爱的。但是,我需要你……”
●寻求合作
没有人喜欢听他人颐指气使地下达命令。所以,要语气温和,给出选择。“现在该洗澡了。你是想现在去,还是过5分钟去?好的,说定了,5分钟,好吗?我们拉钩。”
●要安慰,不要责备
当我们情绪波动时,孩子就会关注我们的情感,忽视我们传递的信息。如果你的目的是让大家都上车,不要浪费时间思考你第一次要求时他们为什么不听你的话。这样做,只能让大家心情更加糟糕,包括你在内。你该深呼吸一下,帮助孩子准备上车。上车之后,你可以让他们帮你想办法如何准时走出家门。
●设定例行活动
例行活动越多,你作为操练官的可能性就越低。如果孩子在做日常活动时你为他们拍了照片,并将它们张贴在一面小小的招贴画上,经过一段时间,他会对这些事情担负起责任来。你的职责仅限于提出问题:“离开家之前,你还要做什么?我们来检查一下。”
●做专心倾听的榜样
如果孩子向你讲述白天发生的事情时,你的眼睛却在盯着自己的电话,你这是在告诉他如何处理家庭交流。如果你真的希望孩子听你讲话,就要放下手头的事情,专心听他讲话。这只需几分钟时间。
当他是学龄前儿童时这样做,当他十几岁后,还会愿意和你谈话。你会对自己的表现非常满意。
【编者说】
1、只有我们先学会了“听话”,孩子才有可能变的“听话”;只有当我们开始从“上帝”的宝座上走下来的时候,放弃了命令、安排,才有可能与孩子更好的建立起连接,而只有先建立了连接,才能有更好的沟通与合作
试想一下,一个对你既不理解、又不尊重,完全无视你内心感觉的人,你还愿意与他沟通、合作么?你心中不会对他的命令与安排产生敌意与抵触么?甚至在对方和你说话的时候,你心里都在小声嘀咕着诅咒他……可以想一想自己的童年,或许就会有一两件记忆深刻的事情令你难忘,虽然那时的你还小,不明白自己为什么那么愤怒与不满
同理,如果你能想通自己的感受,那就可以深刻的体会孩子的感觉了。并不是孩子不想“听话”,而是被家长的行为推到了那个“不听话”的位置上了
请永远记得:孩子是一个有自主意识、思想的,独立的人
2、很多时候我们情绪失控,不能保持平静的状态面对孩子的问题,是因为自己的大脑自行运转机制所致。惯性思维会使得我们忽略了眼前这件事并没有多么严重、糟糕,而是联想起以前一系列孩子令你不满意的事情,甚至预想出可怕的未来,这些联想叠加在一起,就会使你变的焦躁不安,愤怒指数直线飙升!进而失控爆发
所以,面对孩子的问题时,记得时刻提醒自己,别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你要做的只是处理眼前这件事,而不是制造激化矛盾或是发泄自己的情绪
3、聊起孩子不听话的问题,我听过太多父母的头疼抱怨,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和孩子很好的沟通、合作呢?除了今天文中讲到的尊重、倾听,还涉及到家长的说话语气及方式,是父母一定要了解的!奶爸就介绍给你看两篇专门讲语气与方式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