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宝宝有一个好性格
发布时间:2021-05-20 幼儿一个具体的活动设计方案 设计一个幼儿园教学活动方案 开学一个月幼儿园工作总结孩子身体的健康发育是爸爸妈妈很关心的一个问题。孩子是否优秀很多时候还要取决于孩子的性格。许多爸爸妈妈太宠孩子,平时犯的小毛病也不去追究,这对孩子的性格养成是非常不好的。因此爸爸妈妈从小就要开始培养孩子的性格。
1.不必斥责孩子
孩子还那么小,能故意犯什么弥天大错呢?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对很多的东西都充满未知,所以难免会犯错误,这些都是无心之过。如果这时候爸爸妈妈大声呵斥孩子,孩子的心里可能会出现一些阴影。
专家指出,孩子在六岁之前是比较敏感的,如果过于斥责孩子,会让孩子觉得害怕、痛苦,从而留下心理的创伤,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
2.不可一味地灌输知识
生活中经常听说,哪个孩子会背很多的唐诗,会唱很多的儿歌。事实上,提早给孩子灌输知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并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
三岁之前,知识的增长跟心里的成长比起来的话,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接受太多知识的话,孩子潜意识里面就会变得没有自我,会很少有自己的主见。心理上一旦产生偏差,对性格的塑造也会产生影响。
3.正确对待孩子的哭闹
有的爸爸妈妈见孩子大哭大闹就让孩子一个人呆着,事实上,这对孩子是一种心理伤害,孩子会觉得爸爸妈妈是不是不喜欢自己了。大人都会有闹脾气的时候,更何况是孩子呢?因此爸爸妈妈一定要有耐心,用正确的方式去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让孩子拥有一个好性格。??
4.向负面影响说“不”
说起负面影响,最常见的就是家庭关系不和,如果爸爸妈妈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会给孩子一种无力感。两边都是他最亲爱的人,孩子不知道要帮谁,心里会特别难受,也就不利于养成良好的性格 。
有一句老话说得好:“从小看八十。”的确是这样的,孩子小时候是什么样的,即使八十年过后,还是能够看到小时候的样子。因此,爸爸妈妈一定要好好教育孩子,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孩子能拥有一个好的性格。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如何让孩子用药好性格
如何让孩子用药好性格
会歌唱的孩子最快乐
人们常说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一点儿也不错。儿童医学研究发现,给患病的孩子听他们喜爱的歌曲,可以减轻他们的疼痛症状。对孩子来说,每当全家一起唱一首他喜爱的儿童歌曲,他都会很快乐。
在孩子面前尽量少些负面评论
成人们时常对各种人与事进行评论,其中不乏负面的东西。父母也许不会意识到这些评论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但事实上,它们会让孩子渐渐丧失对周围人和环境的信任,从而失去安全感,而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是不会快乐的。父母应该让孩子觉得世界是美好的,而人们本质上都是好人。
引导孩子与人和睦相处
与人关系融洽是快乐的一个重要条件。虽然父母不能支配孩子的社交活动,但却可以通过向孩子表露亲热满意引导他们与人相处。父母也可安排孩子常与别的孩子一起玩,像参加小组旅游,或带孩子到游乐场去与年龄相同的孩子玩,随时欢迎孩子的朋友到家里来玩。
家庭传统习俗会让孩子的快乐更“长久”
无论是每天共进晚餐,还是每年一起庆祝生日或节日,对一个家庭而言,没有什么比建立家庭传统更有价值的了。过春节时的饺子、鞭炮,或是过生日时的蛋糕、蜡烛,这些传统习俗都十分重要,因为它们赋予孩子生活的意义,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让孩子获得更“长久”的快乐。同样珍贵的是每个家庭独特的小传统,例如每个周末全家外出晚餐,每个月末全家一起看一场儿童电影,等等,这些熟悉而亲密的传统习惯会带给孩子强烈的安全感。
给孩子选择的自由
童年是一生中最快乐的时期。但有许多孩子却没有这种感觉,因为他们对一切事情都没有做主的份儿,比如穿什么衣服、留什么发式、什么时间可以玩耍等等都由大人决定。他们并不像成人认为的那样很愉快。当然,父母在大多数事情上不能不做主,但有些事情不妨让孩子决定。例如让两岁的孩子晚餐时选择他爱吃的黄瓜,而不是强迫他吃胡萝卜,或者让6岁的孩子选择他喜欢看的电视节目,让8岁的孩子自由地去交朋友玩耍等。即使在小小年纪,孩子也会知道选择能使自己开心。
宝宝性格孤僻家长该如何帮助他
宝宝性格孤僻怎么办?有些学龄前儿童性格较为孤僻,如果不及时纠正,在长大后就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所以,家长应从小就纠正孩子性格孤僻的现象哦。
宝宝性格孤僻的表现
1、言语及认识方面异常
表现为2岁以后不爱讲话,不爱与其他人接近、交往,对别人的呼喊没有反应,也不跟人打招呼。针对这种表现,家长应引导孩子多与小朋友一起学习和玩耍,培养孩子与集体相处的能力。
2、社会交往能力和行为异常
表现为对亲友无亲近感,缺乏社会交往方面的兴趣和反应,不爱与伙伴一起玩耍。为纠正这一行为,父母平时要经常在适当场合,培养孩子多发言,让孩子为客人唱唱儿歌,跳跳舞等节目,为孩子广泛地接触各种人创造条件。
3、不关心别人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过程的实现,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体验人和人之间的正常关系,有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有利于克服孤僻性情。
宝宝性格孤僻怎么办?知道了宝宝性格孤僻的表现,下面就来看看要如何纠正吧。
宝宝性格孤僻怎么办
1、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如果父母不和,经常争吵,孩子就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培养,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就会因此而沉默寡言、闷闷不乐,从而养成了孤僻。因此,家长应给孩子创造出一个和睦、融洽、民主的家庭,让孩子真正感到自己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让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体验到家庭的欢乐。
2、扩大孩子的生活空间
当前,由于家居条件、家庭结构等原因,家长常常把孩子关在家里,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孤僻。家长应让孩子从“自我”的小圈子走出来,让孩子多与邻居的孩子一起玩耍、游戏、生活。家长有必要利用节假日、业余时间带孩子到游乐园、动物园、公园等场所玩,带孩子去串门、走亲戚,减少孩子对不同人、不同情境的陌生感,增强其交往需要与兴趣,形成活泼、开朗大方的性格。
3、增强体质
孩子性格孤僻与体质弱密切联系。孩子体质弱,就会缺乏活动的耐性和持久性。这样就容易被同伴奚落和蔑视,处于这种状态的孩子会采取回避社会、回避人际交往,用孤僻来保护自己。所以,家长应多带领孩子投身到大自然去,去旅游参观、登山攀登、游泳、锻炼等。一来可以培养孩子勇敢、乐观的精神和持久性,二者可以增强孩子体质,使孩子能够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同伴间的游戏、体育活动。
4、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的自我封闭,无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会因此而产生孤独感,形成孤僻的性格。因此,作为孩子的第一位启蒙教师,家长应以身作则,在言行、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应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孩子耳濡目染,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一个良好的性格。
5、注意评价和态度
家长经常随意批评、否定孩子,甚至指责训斥孩子,孩子就会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会感到自己很笨和行为不好,这种自我体验几经反复固定下来,就会使孩子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都不行,谁都不如,从而一个人缩在一旁不敢出声、心情压抑。家长不妨采用一些肯定的评价,如“虽然你没有成功,但我仍要表扬你,因为你已经努力了。”“你一直在努力,再加把劲,一定做得更好!”这样注意评价和态度,多肯定和鼓励孩子,如爱抚、点头、微笑、夸奖等,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孩子自信、开朗起来。
6、增加孩子“参与”意识
孤僻的孩子多着迷于一些缺乏社会交往、社会交流的兴趣。如玩游戏机、看电视等,对周围的东西不闻不问,对社会、周围的人和事采取不参与的态度。家长有必要中断孩子的这些着迷的爱好,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鼓励孩子陪同父母外出采购、参与做饭或帮邻居取报、取奶、送信等,以让其与人进行交往及培养其助人为乐的品德。
如何培养宝宝的独立意识和性格?
如何培养宝宝的独立意识和性格?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很多父母都为孩子一手包办事情,让孩子失去了独立性。为了孩子的成长,培养孩子独立意识和性格还是很有必要的。
独立自主性是指在思考、想象和活动中,较显著地不依赖、不追随别人,能够相对独立地进行活动。独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它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质量以及孩子成年后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孩子一岁左右时,就可以进行独立自主性的培养。
首先,要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孩子。你要了解孩子在各个年龄阶段所普遍具备的各种能力。知道在什么年龄,孩子应该会做什么事情了,那么就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不依赖别人。你还要了解你孩子的“特别性”:知道你的孩子有哪些与其他孩子不同的地方,对这些特别之处,你要相应地采取特别的教育。如有的能力是你孩子的强项,那么你可以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他;若你的孩子生性敏感、胆小,那么你应该多鼓励他大胆尝试。
其次,在进行孩子的独立性培养的时候,要做到:
1、给予充分的活动自由
孩子的独立自主性是在独立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要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就应该为他提供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2、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你的爱,与他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从而使他对你和周围事物都具有信任感。因为独立自主性的培养,需要以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为基础。只有当孩子相信,在他遇到困难时一定会得到帮助,他才有可能放心大胆地去探索外界和尝试活动。因此,在孩子活动时,你应该陪伴在他身边,给他鼓励。
3、循序渐进,不随便批评
独立自主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切不可急于求成,对孩子的发展作出过高的、不合理的要求;也不能因为孩子一时没有达到你的要求,就横加斥责。请父母先冷静地分析一下孩子没有达到要求的原因,以科学的准则来衡量,然后再做出相应的调整策略。
孩子两岁是培养独立自主的关键期,要好好把握。
两岁左右,孩子的独立意识增强,什么事都要坚持自己做,拒绝别人的帮助。这是孩子心理发展的第一个“执拗期”。家长正好可以因势利导,把握孩子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适时地提供给他适当的帮助、指导和赞美,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快乐。
1、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好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自己就是一个处处依赖他人,对什么事都拿不定主意、动不动就寻求帮助的人,那你不要指望你的孩子能够独立自主。你的一举一动,还有你的品质,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所以,先从你自己独立自主做起吧!
2、创造一个安全的家庭生活环境
家庭环境安全了,同时教给孩子基本的安全常识,就免除了你担心孩子受到伤害的后顾之忧,也就不会过多限制孩子的活动,孩子独立自主性的发展就获得了机会和可能。教给孩子基本的安全常识,让孩子学会躲避危险,学会自我保护。让孩子在自由自在地玩耍和学习的同时,不会受到不必要的危害,为孩子独立自主性的发展提供安全的保障。
如何才能让宝宝双面归一
在家里像一个小皇帝,什么事情都得听他的;到了外面,却缩手缩脚,有人欺负也不敢吭一声。这就是所谓的双面宝宝——“在家是条龙,在外是只虫”。宝宝的双面性常常让爸爸妈妈感到疑惑:怎么家里家外有这么大的反差呢?怎么才能让宝宝双面归一?
镜头1:
“妈妈,快把电视调到少儿频道,我要看动画片,快点!”康康在家里整个一“山大王”,所有人的行为都要围着他转,如果稍有不顺心,康康就会乱发脾气,甚至还会打人。
镜头2:
康康在外面的表现却和家里判若两人。见到陌生人,话也不敢说一句,只是一个劲地往妈妈身后躲。小朋友抢走了他的玩具,他不反抗;小朋友欺负他,也不还手,十足的“老好人”。
行为解析——
很多家长认为宝宝“在家是条龙,在外是条虫”是没出息的表现,其实爸爸妈妈错怪了宝宝。这并不是他们没出息,而是不良的家庭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误导了宝宝。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家长的娇惯、溺爱、放纵,使宝宝在家中随心所欲,不懂得谦让,以自我为中心;但一到陌生环境,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变得无所适从,原先惯用的撒娇伎俩完全没了用武之地。这样的宝宝在家以外的环境中,完全丧失自信,自然成了一个缩手缩脚的小可怜。
预防针——宝宝还不是双面宝宝时
在宝宝不良的个性还没形成时,爸爸妈妈就应该提早打“预防针”——
第1针:不要溺爱
每个爸爸妈妈都爱自己的宝宝,但爱不等于溺爱。有时长辈们无原则的溺爱是导致宝宝不良性格的罪魁祸首,并且造成宝宝霸道、任性的个性。当宝宝已经有是非观念时,爸爸妈妈就不能一味满足宝宝所有的要求。
第2针:扩大社交圈
爸爸妈妈一定要尽量开扩宝宝的眼界和社交圈子,因为如果将宝宝仅仅局限在家庭生活中,他就无法学到更多社会交往的能力,也不知道应该如何与别人相处。爸爸妈妈可以带宝宝到小区的活动场地、公园、亲子园等人员众多的场所,鼓励宝宝与同龄宝宝或长辈接触,慢慢地培养宝宝的社交能力,帮助宝宝建立起社会交往的自信。
开药方——宝宝已经发展为双面宝宝后
宝宝一旦形成了双面宝宝的个性,爸爸妈妈应该及时“刹车”,纠正自己错误的教育方式,给宝宝的个性开出良方,让宝宝从双面转变成表里如一。
药方1——学会说不
爸爸妈妈在认识到宝宝的“双面”问题后,应该马上扭转之前对宝宝过于放纵的态度,要学会硬起心肠对宝宝说“不!”态度鲜明地拒绝宝宝的无理要求。
药方2——巧用选择题
当宝宝被拒绝后,一开始他会很难接受,可能还会大哭大闹地耍赖,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可以用选择题应对。爸爸妈妈出的两个选项都是自己所希望的,比如“宝宝可以在客厅玩,但声音要轻,不能打扰我”或者“你还可以去自己房间玩。”还有一个窍门是,两个选项中有一项是宝宝不会选的。比如当宝宝在地上耍赖时,妈妈就可以让他自己选择“要么你乖乖的,和我一起去超市买东西;要么你一个人在家里继续哭。”毫无疑问,宝宝一定会选择前者。
药方3——精神鼓励法
对于宝宝的行为,爸爸妈妈一定要实事求是地批评或表扬。还可以更多地运用“看得见”的精神鼓励,比如独立完成一件事,妈妈就可以在墙上为他贴小红花,这是非常有效的正面鼓励。
如何避免单亲家庭宝宝的性格缺陷
问:单亲家庭的孩子在性格上容易形成哪些缺陷?
王极盛(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教授,以下简称王):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上出现缺陷一般表现为两个倾向,一种是自卑、嫉妒心强;另外一种倾向是“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这样的孩子性格往往暴躁,有的甚至表现得很残忍。
还有些孩子性格具有双重人格,在家一挨训就唯唯诺诺,在外遇到弱小者就把在家受到的教育方式使用到别人身上,表现得暴躁凶狠。
问:单亲父亲家庭和单亲母亲家庭对孩子性格影响有什么不同吗?
王:单亲父亲和单亲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不一样,对子女性格形成产生的影响就会不一样。单亲父亲的教育方式以严厉惩罚型居多,所以单亲父亲家庭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暴躁性格,易酿成暴力事件。单亲母亲家庭成长的孩子由于母亲常常过分保护,过分干涉,过分溺爱,造成孩子性格自卑、任性、适应力差。这种性格有时也会产生暴力倾向,发生激情暴力,但人是很复杂的,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
问:作为离异双方中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一方,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王:首先,应该常常去探望孩子。不仅在生活上多关心孩子,更要注意和孩子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交流。离异家庭的父母亲常常有这么一种心理,觉得很久没和孩子见面了,一见面就带孩子去麦当劳、肯德基。其实孩子更需要的是贴心的交谈,孩子越大越是如此。其次,在看望孩子的过程中,最忌讳议论攻击另一方。因为这会使孩子从小就无法辨别是非,或偏听、忌恨父母中的一方。而且在这种环境中潜移默化长大的孩子,会认为人世间没有真情。连父母都在勾心斗角,那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友爱可言?这样的孩子比较容易具有暴力倾向,而且在出现暴力事件时,出手往往比较凶狠残忍。
问:学校教育对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有什么影响?
王:对于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学校教育非常关键。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都应该加倍呵护和关爱他们,不要有任何歧视他们的言行。还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爱心和上进心。如果小海的老师不是要他在外面罚站,而是换种方式再拉他一把,也许就不会出现今天的结果。当然,关心也要适度。单亲家庭的孩子非常敏感,过分的呵护和过分的冷淡都不提倡。
问:单亲家庭的孩子自身可以做些什么?
王:一定要自强自信自立,打掉自卑心理。要看到人的心理功能和心理水平是差不多的,当然这种思想不会在孩子心中自发产生,还需要学校和社会的输入。不过,孩子可以学习一些方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比如,经常在心里默念“心平气和”这样的话,或在笔记本上写上“制怒”等词,给自己形成一种自我语言暗示。在动作方面也有一些方法,如可以试试心情烦躁时把口张开,舌头卷起顺时针转10圈,再逆时针转10圈,这对缓解紧张情绪非常有效。其实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就像一生中难免会有头痛脑热一样,要认识到这是很正常的。不过大部分的心理健康问题是轻度的,可以靠自我调节解决。如果觉得自我解决不了,找学校的心理老师看看。确实严重的,应该到正规大医院的心理咨询室寻求解决。
如何让一岁宝宝集中注意力
首先父母需要真正了解一岁婴儿的心理特别和发展需要。例如,这一阶段孩子的注意力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表现在视觉方面,而是以更为广泛和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时婴儿的动作技能开始多元化发展,可以逐步坐立、爬行、扶物站立并且扶物走,抓握和摆弄物件的能力也发展起来。这使得其注意力的选择性不仅表现在选择性注视(即用眼看)上,而更多地表现为选择性够物、选择性抓物、选择性吸吮、选择性操作和选择性运动等方面。
这说明3个问题:
一、评价这阶段孩子的注意力是否集中,不能再以他是否用眼睛看不惟一标准了--这也是很多父母的误区。孩子用手抓、用嘴咬、用脚踢等等都表明他正在“专心研究”。
二、这阶段孩子的注意力选择范围大大扩展,他有了自己的选择余地,就不再只听命于您,因此不再是“你指哪儿他看哪儿”,由此许多父母就认定孩子为“注意力不集中”,这其实是天大的冤枉。
三、这阶段孩子的父母需要学会利用孩子这一刚丰富起来的注意力选择性,投其所好,培养和教育孩子,他指哪您就“打哪儿”,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非得让他听您的指挥。否则就是真正的拔苗助长。
如何让恶梦远离宝宝?
一、梦是孩子情绪的反映
一岁的孩子虽不善表达梦境,但是他们会做梦,当孩子接近两岁时,他就可以用语言来讲述对梦的回忆。幼儿做梦的内容并不复杂,白天受惊吓、被责骂、严厉的管教、突发意外等,到睡觉时便容易有做恶梦的现象。
无论是好梦还是恶梦,它都是为儿童设计一个允许表现和虚拟的舞台,去做他在现实生活中不敢、不做、不行做的事情。总之,梦是一种心理缓和剂,安全阀。
美国一位专攻睡眠方面的专家佩杰博士指出,受恐怖夜梦所影响的孩子,约占1——4%,发生在4到12岁。但若是持续性的恶梦,特别是孩子醒来之后仍长时间感到惊慌,恐惧,害怕,便是孩子承受过多压力的信号,父母最需要做的是鼓励孩子将梦境讲述出来,就会发现影响他情绪的重要线索。
二、学会倾听孩子的恶梦
佩杰博士解释:让孩子安心、以及适当的倾听、支持鼓励才是唯一的治疗方法,如果使用药物治疗,会进一步导致睡眠的失常与紊乱。
如果他的语言表达有欠缺,让孩子用纸和铅笔将恶梦描绘出来,
在倾听孩子的诉说或分析图画时,尝试将孩子从虚幻中拉到现实,向他证实:“一条蛇在你衣柜里是不可能的,根本不存在会吃小孩的大怪兽。”儿童心理学家还有更有趣的建议。爸爸走进卧室,连喊了3次“恶梦!恶梦!离开房间!”不要小看这种做法,孩子相信父母有力量解决一切难题。这是一种有效的游戏方法,不信你可以试试。比利时著名的儿科专家还想出另一奇招。他们用羽毛编织了一张网,取名为“捕捉恶梦神网”。当然,这只是一张象征性的网。网的制作非常简单:取一块钉着长钉的木板,长钉之间用铁丝网相连。然后把它放在窗前。然后告诉孩子,恶梦从此再也进不下房间了。
如何让宝宝平息愤怒?
生活中,免不了发生孩子脾气暴躁、反抗家长的事情。假如孩子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父母应先保持冷静,这样做有助于帮助孩子控制住他自己的情绪。
温柔地讲话。注意简化自己的用语,用克制平静的语气和孩子说话。你的话语越是简单,语气越是平和,对孩子传递的信息就越是清晰,对孩子的安抚作用就越是强大,这也是暗示自己不要被孩子的情绪同化的好办法。
给孩子提供限定的选择。如果孩子面临太多选择,也会变得急躁。例如不要对孩子说“你午饭想吃什么?”而是对孩子说“你想吃饺子还是面条?”
给孩子一些亲密的身体接触。让孩子坐在你的大腿上,或者亲密地坐在孩子身边,搂一搂他的肩膀,拍他的背。
让“激战”变成可笑的事,小家伙暴跳如雷的时候,为什么不和他一起跳呢?或者用录音机把他的哭闹录下来,放给他听。一旦小孩子觉得这事儿有点可笑,他就会学会控制自己。
从10倒数到1,这是一种能让孩子迅速平静下来的好方法,简单、有效。要慢慢数,期间无论如何不要提高声音。
孩子在第一反抗期发脾气是件很正常的事情,父母必须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要轻易妥协。不然孩子就会反复用这一招,他的反抗,就从无意识变成有意识。另外,威胁并不是一个安慰和控制孩子情绪的好方法,只会加剧亲子间的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