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如何辨别孩子撒谎
发布时间:2021-05-17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教育孩子笔记 怎样教育孩子虽然说当家长的要多信任自己的孩子,但孩子的有些谎言是不能置之不理的。不管是否要严重对待,起码你要有判断孩子有没有撒谎的本事。
1、奇怪的眼神交流撒了谎的孩子通常都不敢与家长进行眼神交流。
当然这只适用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那些15岁以上的孩子已经有很高的情商了,他们能够很好的伪装自己,就算与家长对视也不漏痕迹。
事实上,家长还是可以从对视的时间长短来做出判断,时间太长或太短都很有问题。
2、重复问题撒谎的另一个标志就是重复问题,因为编故事总是需要时间的。
比如说,你可能问孩子放学后干嘛去了,他们很有可能这样回答:“啊,我放学后干嘛去了?我放学后……”(W286.COM 迷你日记网)
3、孩子不自觉的摸脸孩子不自觉的摸脸、抓耳朵或是摸鼻子都有可能是撒谎的标记,还有舔嘴唇也是一条很常用的线索。
4、说话断断续续不连贯孩子说或断断续续是非常明显的撒谎标记。
5、反应不正常孩子在撒谎时通常都会反应过激,极力证明维护自己。
6、摆出一些奇怪的姿势孩子突然背着手站在你面前或是用很不自然的姿势表达什么事情,那他很可能是在撒谎。
7、老眨眼眼睛通常会泄露一个人的秘密。孩子说话时老眨眼或是眼睛一动不动的盯着你都说明有事发生。
8、坐立不安,有些焦躁孩子跟你说话时总是在拨弄手指,四处张望,有点心不在焉慌慌张张也是说谎的表现。
9、话特别多孩子一旦说了谎,就总想着让你相信,所以可能补充许多小细节来证明自己。如果孩子总是在某件事儿上喋喋不休向你证明什么,那他很有可能撒谎了。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如何面对孩子的撒谎
如何面对孩子的撒谎
生活中常常会碰到孩子撒谎的现象,尽管经常说,不能撒谎,不要撒谎,可不是就这样简单的几句话,孩子就真的养成了不撒谎的好习惯了。当然,孩子的性格是各异的,就象有的孩子不会撒谎,有的孩子却撒了谎都不脸红;有的孩子撒谎是属偶然性的,有的孩子却是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那么,面对生活、工作中的这种情况,要如何正确对待呢?回顾一些成长足迹,总结一些工作经验,觉得不妨试试如下一些方式:
一、让孩子了解撒谎的坏处
可以通过电影和文学作品让孩子了解撒谎的坏处。其实“狼来了”的故事真的是很经典,这样的故事要多讲一些,并且适时的提醒说谎的坏处。
二、了解孩子撒谎的真正原因
撒谎其实并不是天生的本性,而是源于一些特殊的原因。或是受到影响,或是为了逃避责任,或是为了一份“好心”……其实有时往往就是身边的大人让孩子在无形中学会了撒谎,从他第一次尝到“甜头”开始,他便开始学习撒谎,所以,决不能让孩子以撒谎形成习惯,要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那么一切就会迎刃而解了。
三、要树立良好榜样
身教胜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人要做到不说假话,说出的话,作出的承诺一定要实现。坚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如果说过的话不兑现,那么很可能孩子也会跟着你说谎的。
四、耐心对待、及时表扬,帮助孩子远离撒谎
当面对孩子的撒谎,不要只是一味的责备,先要找出撒谎的根源,寻找说服教育的方法。可以用形象的例子让他了解撒谎的不良后果。当孩子有了点滴进步时,要及时表扬给予一定的信任,让他觉得诚实可信的人在朋友心中是多么重要和高尚。那么相信,他会逐渐的跟撒谎说BYE—BYE的。
当然,教育孩子是需要循循善诱的,也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是只要坚持,以正确的方式和一颗热情的心,那么结局总应该是美好的。
家长必读:9大妙招辨别孩子是否撒谎
虽然说当家长的要多信任自己的孩子,但孩子的有些谎言是不能置之不理的。不管是否要严重对待,起码你要有判断孩子有没有撒谎的本事。
1、奇怪的眼神交流撒了谎的孩子通常都不敢与家长进行眼神交流。
当然这只适用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那些15岁以上的孩子已经有很高的情商了,他们能够很好的伪装自己,就算与家长对视也不漏痕迹。
事实上,家长还是可以从对视的时间长短来做出判断,时间太长或太短都很有问题。
2、重复问题撒谎的另一个标志就是重复问题,因为编故事总是需要时间的。
比如说,你可能问孩子放学后干嘛去了,他们很有可能这样回答:“啊,我放学后干嘛去了?我放学后……”
3、孩子不自觉的摸脸孩子不自觉的摸脸、抓耳朵或是摸鼻子都有可能是撒谎的标记,还有舔嘴唇也是一条很常用的线索。
4、说话断断续续不连贯孩子说或断断续续是非常明显的撒谎标记。
5、反应不正常孩子在撒谎时通常都会反应过激,极力证明维护自己。
6、摆出一些奇怪的姿势孩子突然背着手站在你面前或是用很不自然的姿势表达什么事情,那他很可能是在撒谎。
7、老眨眼眼睛通常会泄露一个人的秘密。孩子说话时老眨眼或是眼睛一动不动的盯着你都说明有事发生。
8、坐立不安,有些焦躁孩子跟你说话时总是在拨弄手指,四处张望,有点心不在焉慌慌张张也是说谎的表现。
9、话特别多孩子一旦说了谎,就总想着让你相信,所以可能补充许多小细节来证明自己。如果孩子总是在某件事儿上喋喋不休向你证明什么,那他很有可能撒谎了。
育儿心得:如何应对孩子撒谎
育儿心得:如何应对孩子撒谎
昨天晚上儿子在校门口玩的时候另外一个小朋友不小心用陀螺打到他的后脑勺,估计可能打的挺疼的,我儿子一下子就嚎哭起来了,说实话,我也有点害怕,别有什么脑震荡之类的。他要求今天不上幼儿园,我就同意了,他看我很紧张,就觉得可以用头疼这个方式来要求更多。
今天早上起床,他就说他头有点晕,不想起床,不想上幼儿园,我说好,我说昨天说好了不去幼儿园,妈妈不撒谎,既然答应了你就一定不会反悔的。我不知道他是真晕还是假晕,就说,那妈妈带你去医院检查一下。他不同意,我心里猜,可能是假晕。然后我就说本来明天我们约好了和大娃一起走玻璃栈道,如果你头晕,那明天也只能在家休息了。他一听,马上说,我明天不晕了啊。我说。如果你真晕,我们就去医院拍片,如果你不去,就说明你是撒谎的。他顿时就哭起来了:“我只是想看看妈妈紧张不?”“你撒谎是不想去幼儿园?”“嗯?”“为什么不想去幼儿园?”“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不和我玩。”“那我打电话问问老师为什么小朋友不和你玩。”“小朋友要和我玩。只是和我坐一桌的小朋友不和我玩。”“那我去问问张玥为什么不和你玩。”“她们要和我玩。”“为什么撒谎?和谁学的撒谎?”“爸爸学的,他每次说话都不算话,说的陪我玩,结果就是玩手机。”
忽然觉得言传身教多么重要,回想以前,每次出差,为了安抚儿子,都会答应给他买玩具,但是从来没买过,出差回来也没见他问,以为小孩子说过就忘了,其实现在看来,他并没有忘。只是他已经形成了妈妈没做到也没啥,可能这也不是不对,所以他潜意识里也会这样做。
他爸爸也是,很多时候为了安静的看手机,会答应他很多事,但是从来没做到,而当儿子要求他兑现时,他就高压压回去。时间久了,孩子就觉得,说话不算话,撒谎其实也是可以的。
和他爸爸谈了下这个情况,我们达成协议:
1、轻易不要许诺一些根本完不成的愿望。
2、在孩子面前答应了的事一定要做到,哪怕是一件小事,也要完成,要给孩子做一个说话负责的榜样。
3、大人之间也要说到做到。
4、周末不玩手机。
今天下午上幼儿园之前他要求我在他上衔接班的时候坐在他教室外面等他,我答应了,本来是个权宜之计。但现在,我决定要去陪他,哪怕家里一堆的事等着我做,我也要放下所有的事去实现我的诺言,钱少点可以吃差点,但是孩子的品性一旦养成,毁的就是他的一辈子。
儿子,妈妈愿意和你一起成长。
孩子撒谎你简单粗暴了吗?
说到撒谎,我们都会想到一个代代相传的故事——《狼来了》,这是多数人对于诚实的第一节课。当我们从听故事的人成为了讲故事的人时,有多少人可以挺直腰杆地说自己从来没有说过任何谎呢?但有时谎言确实可以避免一些没有必要的麻烦和误会,所以聪明的人类把“善意”这两个字放到了谎言的前面,和其他的谎言加以区分。
其实,说这个的目的只是想告诉家长,我们的教育不是要做得让孩子一句谎话也没有(当然,这也应该很难做到),而是让孩子有说谎的底线和自我的道德要求。
好了,言归正传,接下来我们说说要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谎言”。
1、全面了解事情真相
我们不能对孩子的谎言视而不见,但更不能冤枉了孩子。即使刚才他的谎言让你都快气疯了,但在你抓狂之前请将整个事件了解清楚,不能因为一个人的话而确定整个事件,要问事件里所有的人以及孩子,全面了解事情。
2、了解原因,对症下药
你问清楚之后可能更生气了,因为他真的骗了你,但在你二次抓狂之前请再了解一下原因吧。他为什么这么做,Why?如果都不知道自己生了什么病,那怎么能知道要吃什么药呢?
以下几点请对号入座:
1、他知道自己做错了害怕惩罚。
2、他想要你满足他的某种愿望。
3、他为了满足你让你高兴,从而自己得到表扬。
4、他希望引起你的注意,得到更多的关注。
5、他分不清楚想象和现实的区别。
好了,找到了病因,那我们来开药方。为了让各位更清晰的了解病症,我接下来给大家举例说明。
案例一
4岁的梓莫在幼儿园把不想吃的芹菜,偷偷倒进了垃圾桶,却告诉老师芹菜是自己吃完的。在老师问为什么这么做时,梓莫说:我怕批评我,我不想被批评。
分析:
对于孩子的错误可以进行适当的惩罚,但是惩罚目的是让孩子不再犯错,孩子因为惩罚而选择了说谎,就失去了惩罚的意义,反而加重了错误。这个年龄孩子即使有基本的是非观念,但更在意自己是否会受到惩罚。家长需要做的是教孩子正确处理事情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坚持正确的是非观。
建议:
⑴问孩子这样做是对还是错,与其让他人评价行为,不如让孩子自我评价。
⑵肯定孩子刚才的评价,并进行心理引导:“既然你知道这样做不对,我相信你刚才选择这样做时一定很难过很害怕。我也相信你以后不会这样做了。”
⑶给孩子这件事情正确的处理方法,因为这次说谎事件的根源是孩子不会处理这个问题。“以后你不想吃的东西,和吃不了的东西,一定提前告诉我,你也可以自己盛饭,吃多少盛多少。”
⑷后续完善:进行珍惜粮食的教育,同时引导孩子接受不喜欢的食物,比如了解芹菜的生长过程,去采摘芹菜,家里买种子种植一棵芹菜等。
案例二
5岁的初初想要一个芭比娃娃,但是妈妈没有同意,于是初初找到爸爸说:“妈妈让你帮我买一个芭比娃娃。”于是,爸爸晚上回家就带回了初初想要的芭比娃娃。
分析:
孩子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说一些无伤大雅的谎,是这个年龄经常出现的问题。而问题的根源是教育环境不统一,父母对于这种“小事”不重视。
建议:
⑴把用这种方式要来的东西没收掉,或者放置在家里显眼的位置用透明的盒子装起来。并告知孩子“妈妈并没有说过让爸爸给你买玩具,你是不是记错了呢?尽管玩具买了回来,但是在我没有同意的情况下,这个玩具还是不能玩。”但没有必要一定要揭穿孩子,让孩子明白这种方式得不到满足就可以了。
⑵父母之间多沟通,对孩子的物质奖励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建立原则如:一个月一个玩具等。
案例三
4岁的橙子从幼儿园回来说:“刘老师今天表扬我吃饭很好!”但第二天妈妈无意中和老师提到时,刘老师说的是橙子最近吃饭都不好,昨天没有表扬。
分析:
就像父母知道孩子喜欢什么一样,孩子同样也能发现父母喜欢什么,孩子无意中发现父母听到自己受表扬了很高兴,也会为了讨父母开心说一些谎话。
建议:
⑴告诉孩子:“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妈妈都爱你,就算是被批评了,做错事了妈妈一样爱你。你受到批评一定很难过,但告诉妈妈之后可能就没有那么难过了,希望你可以告诉妈妈,就像你受到表扬时一样。”
⑵家长约束自己的言行。不管孩子说自己受到表扬还是批评,家长都不要过于高兴或生气。在孩子受表扬时,鼓励孩子坚持,同时提醒孩子如何做到更好;在孩子受到批评时,鼓励孩子继续努力,同时对其它方面进行表扬,助孩子平衡自信心。
案例四
3岁半的晓晓上幼儿园后,妈妈总是会问她:“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呀?”妈妈最近发现,在自己做饭时或做自己的事情时,晓晓就会走过来说:“今天嘟嘟打我了”但是和老师了解情况后发现嘟嘟今天都没有来幼儿园。
分析:
父母对于一些事情过度的关注,对孩子来说变成了“求关注”的方法。孩子第一次无意识地用这种方式得到关注后,在想得到关注时就会自然地想到家长的关注点。孩子很可能并不认为自己是在说谎。
建议:
(1)越是重视的事情,越不要表现得过于重视,避免孩子产生压力,或者拿这个做文章。
(2)平时多陪伴孩子,不要让孩子孤独到需要用这种方式才能得到关注。
(3)给孩子正确“求关注”的方法。比如:“告诉妈妈我想让你陪陪我。”
(4)换位思考。告诉孩子“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不要说,因为对方小朋友知道了会难过的。比如你没有打人,嘟嘟说你打他了,你开心吗?”
案例五2岁半的小丫一大早和妈妈说昨天爸爸答应今天带她去游乐场玩,但是昨天爸爸没有在家呀,但小丫哭闹着就说在家答应了的。
分析:
孩子出现想象、梦境和现实混淆的情况大多发生在3岁前,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以无意识思维为主,这属于孩子发育过程出现的正常情况。
建议:
对于梦境和现实建议助区分,对于想象和现实建议家长在适当保留想象力基础上帮助孩子加以区分。如小丫属于前者,妈妈可以让爸爸帮助孩子区分。再比如:孩子告诉家长:“这个玩具一定是昨天圣诞老人送给我的,他一定来过我家,还喝了我汽水。”这属于想象和现实的混淆,但是没有必要纠正。
3不贴撒谎的标签当知道了病因,拿到了药方,你可能就没有那么抓狂了。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在刚才的问题处理中都没有强调或者批评“孩子你说谎了,你为什么说谎骗人”,只是在找原因、解决问题。
因为6岁前的孩子许多谎言并不是有意的,甚至有时候他自己都不知道这是说谎。反而家长刻意的批评,下定义,贴标签会造成孩子后期说谎行为。同时,6岁前的孩子没有自我评价的能力,有人说他是说谎的人,他就会认为:哦,我是个说谎的人呀!
6岁前的孩子接触的事情少,处理事情方法少,可以先适当教孩子处理事情的正确方法,较少批评孩子的说谎行为,多用一些:“你是不是记错了,你想清楚了再告诉我吧。”“真的是这样的吗?我觉得有点不对耶?”“不说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这件事情发生过吗?”如果到了有必要批评时,这时的严肃批评也会更有威慑性。
4、以身作教
看到以身传教,你可能会说:我一直不和他说谎的呀!但我想说:NO!那是你没有发现。比如你答应了孩子去公园,结果你太忙忘记了;答应了孩子给买东西,你却以为就是随口一说,都没有当一回事儿;答应了明天可以不去幼儿园,但当第二天太阳升时还是把哭着的他送了过去……这些你答应了却没有做到的,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在骗他,都是谎言。
如果你做不到就不要答应,如果答应了确实没有办法实现了,一定要和孩子道歉,不要用“哄”的方式来教育——你现在哄他,他长大就会骗你。
5、故事的引导
之前说过6岁前的孩子最适合故事教育,同样说谎问题也可以用故事解决。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是:绘本故事,如《狼来了》《不要说谎哦》《不是我》等。
第二种是:家长自身的故事引导。
如:妈妈小的时候,也说过谎,我把外婆的发卡弄坏了,外婆问我是不是我弄的,我说不是,后来外婆什么也没有说,一开始我可高兴了,觉得外婆没有发现,但是过一天我自己心里可难受了,外婆那么相信我,我还骗了外婆,所以我就想受批评就受批评吧,总比心里难受好呀,后来就告诉了外婆,外婆说其实她早就知道了,只是想让我自己说出来。
这段案例中的内容也是我最后想和大家分享的,不要告诉孩子所有的谎言都能被发现,因为这是不可能的。当孩子有一次没有被发现之后,就会一发不可收拾。
在之前有说过,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有谎言的底线和自我的道德要求。你说的谎话有时候可以不会被揭穿,甚至没被发现,但是当你说谎时,你心里一定不好受。用潜移默化的心理教育让孩子对自己有要求有约束,这样才是“诚实教育”最根本的方法。
歪歪兔情智乐园幼儿早教产品通过综合训练+亲子绘本+关键期早教指南+情智DVD,每月一套幼儿早教主题产品,从关键期的6大领域发展为重点,同时配合关键期的能力训练和各个阶段的行为习惯能力培养等想结合,培养宝宝好习惯好性格。
父母学堂:如何正确面对孩子撒谎的问题
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当孩子在三岁左右时会出现一种很常见的现象—“说谎”,比如说会炫耀的跟他人说“奥巴马来我家做客了”、看到别人在玩飞机时会说“我家有一个比你更大的飞机,比你的好玩多了,还能在天上飞很长时间呢!”、再比如说“XXX老师打我了”而且形容的活灵活现,让人不禁引以为真等等。用我们成年人的认知,这叫“说谎”,可是如果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又不是“说谎”,而是自我陶醉、自我麻痹、自我逃避的一种方式,为了便于统一,我们姑且暂时称之为“说谎”,不过“此说谎非彼说谎”。
3岁左右的孩子,对于事实和虚构的界线还不能很好的分清,头脑中经常产生许多极其生动、逼真的现象。他喜欢夸大其词,有时还会用虚构的言辞来抬高自己,虚荣心得到满足,或者用幻想的语言作为未能实现的愿望的补偿,作为克制和掩饰自己失望心理的手段。这种与想象、愿望、压力有关的说谎,具有自我陶醉、自我麻痹、自我逃避的特点,能使孩子获得象征性、代偿性的满足。
导致孩子说谎的原因也有很多,但有时孩子说谎不符实际,尤其是3岁左右的孩子,因为此时的孩子有以下几个特点:1、容易受成人的暗示影响
如有的家长问孩子:“你洗过手了吗”?孩子虽然没有洗,但因受到暗示,会说“洗过了”。特别是当孩子说老师打他了,这个时候的我们,不要为了让孩子说“真话”而一个劲的盘问,盘问来盘问去只想得到自己“想要”而又最不想要的那个答案,那样只会让孩子把谎话编得越来越圆。
关于跟孩子的沟通大多家长缺乏技巧,就比如每天离园时,很多家长都会问“你今天学什么了”,让孩子无从说起一样,因为一日生活皆课程,而课程都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玩”跟“学”的界限是我们成年人的认知。
2、把想象当成现实
孩子总爱把想象的事当成真事讲给别人听。这是由于孩子认知能力差,分不清哪些是想象,哪些是事实。想象力丰富,并且带有夸张性。如在图片上看到飞船,他非常喜欢,现象自己能乘上飞船多好,就会对别人讲“我已经乘过飞船了”。
3、认为不现实许诺是可以的
由于这时期的孩子对许诺的概念不清楚,他不知道“不实现许诺”是说谎。
4、记忆力不清
这时期孩子的记忆是以具体形象为特点,而记忆的方法又是以机械记忆为主。所以,往往因记忆模糊而讲出不符合事实的话,被误认为孩子说谎。
让我们分析一下这个案例:周日,一个平时难得见一次爸爸的男孩,见到爸爸后说老师打他了,爸爸听到后火冒三丈,详细用“引导式”询问打的过程,“打哪里了?打了几次?打的疼吗?”之后就怒气冲冲的在班级微信群里质问老师。
三岁前的孩子是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最需要的是妈妈呵护;三岁后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则最需要最渴望的是爸爸的陪伴,那种新奇、刺激、强壮、豁达都是最吸引男孩的因素。一个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难得见一次的情况下自然会有亲近甚至是“献媚”的表现,希望以此赢得爸爸的关心和关注,有时只是需要爸爸倾听而已,有时也会希望爸爸帮助解决一些“难题”,比如“不喜欢吃青菜,老师非要吃”等。
作为家长我们去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生养了孩子,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多陪伴孩子,关心孩子每一个关键点的心理所需,看破孩子的每个“小心思”,巧妙而不漏痕迹的协助孩子解决,同时又要给孩子以自由,给孩子一个施展、锻炼、成长的空间和机会。家庭对孩子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学校和社会,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来自于原生家庭的影响是终身的、很难改变的,特别是爸爸对儿子的影响,兴趣、性格、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等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听到孩子对自己的倾诉后,其实,我们可以把问题缓着来解决,既然孩子没有伤势,也不是当下伤害正在发生,那就先跟孩子玩玩游戏等玩的开心了,再兜着圈的问问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最喜欢哪个老师、最喜欢吃什么饭菜等;然后再后续观察孩子和老师的相处,是否亲密开心。再或者私下跟其他老师或园长沟通都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虽然当下出现了很多幼儿园虐童事件,但是我们还是要始终相信美好是盖过邪恶的。童年时期,我们给孩子心灵种下什么,就会收获什么,埋下了冲动、暴躁、粗暴、怀疑的种子,就会让孩子远离平和、幸福、充实和信任。
幼儿教育是需要家庭、幼儿园、社会密切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社会大环境,但是我们可以跟学校和班级一起营造小的“氛围”,如果老师和家长之间失去了最根本的信任,如果老师失去了批评和表扬的教育权利,如果老师受到家长的干扰而失去了教育孩子的平常心,那么,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将会空谈一场、一事无成,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