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毛毛虫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1-05-17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户外活动时候,孩子们都在草地上自由地玩耍……
突然,孩子围在了一起,“你们在做什么?”“老师,一个毛毛虫。”只见一只黑褐色的毛毛虫在草地上不断地蠕动着。“哎呀,恶心死了,快踩死它。”云朵尖声叫嚷起来。“别,别,别……”子峰赶快拦住了其他小朋友,“你们看,毛毛虫已经‘死’了。”只见毛毛虫在孩子们手中青草的推动下,蜷缩着身体,一动也不动,好像真的死了一样。“它没有死,它在装死……”万子豪大声说道。“它为什么要装死?”看孩子们的兴趣那样高,我顺势问道。“它怕我们弄死它,所以要装死,等我们走了,它就又活过来赶快逃走。”“那好,我们谁也不碰它,看看它到底会怎样?”孩子们围在毛毛虫周围,一声也不吭,静静地看着毛毛虫。果然,过了一会儿,毛毛可能感觉到没有了危险,慢慢地把身体伸直,又继续向前蠕动。“活了,活了。”孩子们大声欢呼起来,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随着一个孩子手中青草的拨动,毛毛虫又蜷起身体,不动了。在我的引导下,子峰找了一个矿泉水瓶,在上面扎上气孔,把毛毛虫带回了教室。在幼儿的注视下,毛毛虫上演了、从不断蠕动到假死,又从假死到不断蠕动的过程。在演示过程中,我又告诉幼儿,像西瓜虫、小刺猬、壁虎等都是用假死、断尾巴等方法来进行逃生的。YJS21.Com
小小的毛毛虫,让孩子们进行了一次别开生动的活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可见,只要有心,教育无处不在。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教育随笔:飞舞的小毛毛
飞舞的小毛毛
户外活动时孩子们正玩得起劲,"张老师快看,我抓到一个小毛毛。"随着喊声,孩子们都拥到丽洁面前。"什么东西我看看。"孩子们像发现了奇宝,都争抢着看。我走到孩子们中间,丽洁把攥紧的小手松开了,原先是一颗蒲公英种子。
我问小朋友:"这是什么?""羽绒服里的小毛毛。""迎春花""棉花""小鸟身上的羽毛"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我告诉他们这是蒲公英的种子。同时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它的形状与颜色,孩子们认真地看着。丽洁说:"它像小伞。""它是白色的""小朋友说的很好,它是由伞形的绒毛组成的,每一缕绒毛下都有一粒种子,容易被风吹散,随风飘落到陌生的地方生根发芽,长成新的蒲公英。"在孩子们的提议下我将这颗蒲公英种子放回空中,孩子们望着飞舞的小毛毛甭提有多高兴了。
借着户外活动的机会,孩子们认识了蒲公英,增长了知识。作为幼儿教师应多留心观察抓住每一次教育机会,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
教育随笔《空中飞舞的小毛毛》
户外活动时孩子们正玩得起劲,突然我听到有人喊:“魏老师快来看,我抓到一个小毛毛。”随着喊声,孩子们都一窝蜂地挤过来。“什么东西呀,让我看看。”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开始猜测它是什么东西。“这是什么呀?”还没有等我开口说话,孩子们:“这是柳树上毛毛”“这是棉花”“这可能是小鸟的羽毛吧”。听着孩子们大胆的猜测我的内心是高兴的,同时又觉得这是一个很好地教育契机,随即我问孩子们,这是从哪里来的?刚才有人说这是柳树的毛毛,柳树的毛毛到底长什么样?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这是从天上飘下来的,因为墙外面有柳树,所以我觉得它是柳树的毛毛。听孩子这样说,我内心很震惊它的观察和推理能力,但是同时我又问,还有什么植物也是这种白白的绒毛?孩子们议论了半天,在这种吵闹的氛围中我没有制止孩子们的讨论,我只是耐心等待,等他们像我求助,最后他们实在想不出来就问我:“魏老师,这到底是什么呀?”“其实呀这是蒲公英的种子,柳树上的绒毛和它长的很像,但是又不一样,它们都是随风飘荡,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你们仔细观察观察它的形状与颜色。”孩子们一个个认真的看着。有人说“它像小伞。”有人说“它是白色的”,我及时的鼓励孩子们:“小朋友们观察的真仔细,其实它是由伞形的绒毛组成的,每一缕绒毛下都有一粒种子,容易被风吹散,随风飘落到陌生的地方生根发芽,长成新的蒲公英。”孩子们听了我的话一直在议论,老师那我们能不能把这颗蒲公英的种子放回空中去呢?让它在另外的地方长成新的蒲公英,我听到孩子们这样问我,我急忙回应它们:当然可以呀,你们的想法简直太棒了,随即我将手里的这颗种子放回空中,孩子们望着飞舞的种子特别高兴,此刻我的心里也高兴极了。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应该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我很庆幸我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白色的绒毛到底是什么,而是让孩子们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我才能挖掘孩子内在的观察力、表达力和推理能力,对于孩子的表述我们应及时进行回应,并通过不断提问和引导,让孩子通过讨论研究找到答案,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增强自信心。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求教师灵活运用这些策略,能建构有效的师幼互动,教师根据幼儿在生活中所提出的问题,做到有效的回答和幼儿形成互动,运用语言、肢体、表情等激发幼儿互动关注幼儿作为学习者的需要,创设有利于幼儿主动发起互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成长。
幼儿园里的“毛毛虫”
伴随着春天的到来,幼儿园里户外活动的时间逐渐多了起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而且还会有很多“意外收获”。一日户外活动时间,一阵春风吹过,幼儿园里几棵高大的毛白杨树上棕色的长长的花果纷纷落下,草地上和操场上也落了许多。慧敏跑过来拉着我的手说:“老师,老师,你看这儿有好多毛毛虫!”,我心里暗自发笑:“孩子们把它当做了毛毛虫!”
我说:“是毛毛虫吗?”王允谦小朋友说:“都是那台挖掘机惹的祸!”(前几天幼儿园里水管改道有台挖掘机则在此施工,他肯定以为是挖掘机把“毛毛虫”从地里挖出来了。)看着他那一脸认真和自以为是的样子,且有一丝挖掘机干了坏事的表情,我觉得他好可爱!为了给挖掘机正名,我又问:“你们再看一下,是毛毛虫吗!”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是”“你们看一下看他会动吗?”慧敏说:“老师,我不敢拿!我顺手捡起一个,让孩子们观察,告诉他们这只是毛白杨的花果,里面还有它的种子呢!当几个男孩把它放在地上,发现它确实不会动时,慧敏才敢拿起它。孩子们抬头看看近10米高的毛白杨,再看看地上的“毛毛虫”,心中大概还是有些将信将疑吧!
此时,一阵微风吹过,又有些许花果从树上飘落下来。此时我才发现,孩子们的身高和成人相差太多了,视角也有所不同,他们并不能像我一样将毛白杨的花果下落的情景一览无余,将过程看得那么仔细,可是孩子们的心底已埋下了一颗探索的种子,这比什么都珍贵啊!
孩子们,等你长大了,而老师步履蹒跚时,你还会将你美妙的发现告诉我,让我和你一起分享吗!
树上有许多毛毛虫
户外活动时,孩子们有的跳绳,有的拍球;有的踩高跷;还有的在树下做游戏。玩得正起劲时,建宇突然叫起来:老师快看,树上有许多毛毛虫。随着喊声,孩子们一下子围过来,像看宝贝似得,昂着头踮起脚,争着抢着往树上看。我走过来抬头一看,原来是满树的柳絮毛茸茸的。乍一看真有点像毛毛虫。
我问孩子们:树上是什么呀毛茸茸的。有的说是羽绒服里的毛毛,有的说是棉花;有的说是小鸟身上的羽毛;还有的说就是毛毛虫;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着。我抚摸着孩子们的头说:你们很有想象力,但这不是羽毛,也不是棉花,更不是毛毛虫,这是“柳絮”。说着我随手摘下许多柳絮分给孩子们,同时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柳絮的形状与颜色。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议论着。陈晨说:“柳絮的样子呈絮状,像棉花散开的样子”。琪琪说:“它身上有白色的毛。”我走到孩子们中间说:你们说的非常好,柳絮是柳的种子,它身上长满了茸毛,被风一吹,就会漫天飞舞。
孩子们望着我,眼里充满疑惑。于是,我把柳絮放在嘴边使劲一吹,柳絮上的茸毛立刻飞起来。有的落在孩子们的头上,有的落在他们的身上。孩子们高兴的跳着,叫着。他们的笑声随柳絮飘得很远。
借着户外活动的机会,孩子们认识了柳絮,并知道了柳絮是柳的种子。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一定多留心观察,抓住每一次机会丰富孩子们的知识经验。
游戏随笔:剪羊毛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玩了一个游戏,名字叫做《剪羊毛》,大家玩的好开心。在游戏开始前,尝试让孩子们猜一猜是谁在叫呢?在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孩子们对于羊的知识还是都有一些的,因此,很顺利的理解了游戏内容。接着,我讲述了游戏的规则,孩子们都是充满兴趣的看着我,当我的身上夹满夹子后,孩子们都笑了,觉得很有趣。
在我示范了一遍游戏以后,孩子们都是跃跃欲试的举着手“我来!我来!”为了维持课堂纪律,也为了让幼儿更好的了解游戏内容和游戏过程,因此,先请个别幼儿进行演示。在看到孩子们都遵守游戏规则,就让孩子们进行了游戏,游戏反复进行。
这个游戏过程都很顺利,孩子们兴趣很高,通过此次的《剪羊毛》孩子们学会了如何使用夹子夹物体,如何将夹子取下来。有趣的游戏使孩子们的兴致高昂,在游戏中学习如何使用夹子,既有趣,又好玩,学得也开心呢?在快乐的气氛中,游戏要结束了,可是有些孩子还想玩呢!
教育随笔:我的故事
教育随笔:我的故事
我和孩子的故事,当我在写下这个题目时,我的心头不禁涌动着一股温情,我和孩子共同度过的每一天,此时此刻都是鲜活的跳跃着。记得刚迎接你们的时候我质疑过自己,我没有带过小班我会带吗?他们哭怎么办?他们不肯吃饭怎么办?他们不肯睡觉怎么办?我能帮助孩子们成功度过开学的分离焦虑吗?每天睡觉都会问一遍自己。但其实到真正见到他们以后自然而然的疑惑都消失了。每个孩子几乎都是自己亲手抱进来的,他们对你的情感,就像是自己妈妈一样,你对他们的情感就像他们都是自己的孩子。即使再苦再闹都拥入自己的怀抱,抱着他们告诉他们爸爸妈妈睡觉起床吃完点心就来了。从开始的陌生也渐渐地消失了。现在总是觉得孩子们都可爱的很,贴心的很,用陈老师的话通俗的讲就是:“赖利头的儿子总是自己的好。”
虽然已经是下学期,总觉得他们什么都不懂,每次受伤跌倒,总是想我像妈妈一样抱抱他们,哄哄他们,才会安静下来。今天正好中午讲到孩子们你们马上就要升到中班咯!以后就是中班哥哥姐姐了,以后要给小班弟弟妹妹做榜样!孩子们眼睛里满眼的期待。睿睿问:“老师,中班以后是不是就是大班。那大班以后呢?”我说大班以后你们就要离开杨老师虞老师了,你们就要去小学上一年级了。说着孩子们都开始擦眼泪了,豆豆冲上来就对我说:“杨老师我不要离开你们。”说完一把把我抱住开始哭,孩子们见豆豆冲上来抱着我都冲上来了,好几个宝贝在偷偷抹眼泪。带着我也留眼泪了,虽然离毕业还远呢,但是孩子们的重感情把我触动到了。原来孩子们这么爱我!
班里我印象最深刻的的是墨墨,她对我就像对妈妈一样,喜欢和我闹。喜欢和我做游戏,总喜欢和我谈话,拽拽我的衣服,摸摸我的手。有时候护送孩子们上厕所的时候,她总是牵着我的手,并和其他小朋友说:“我要和杨老师牵手”记得有一次,下课后我们一起排队去小便,这时她的小手早就牵好了我的手一起去,当我从厕所里出来,她和其他小朋友争先恐后的抢着牵我的手,于是我牵着她的手问:‘‘你们都小便了么?’’你说:“没有”“那么你到厕所里干什么了”,她害羞的笑了笑说;“我要是不快点,其他小朋友就和我抢牵你的手”我看了不禁一愣。只是想牵老师的手,就陪老师走一趟,这是多么天真的孩子呀!所以我才像自己孩子一样爱他们,呵护他们。他们的想法是那样的单纯,做法又是那么的幼稚,只是想和亲近一下。
我再和他们一起回想了刚刚进幼儿园的样子,好多宝贝都是躲在我的怀里哭泣的样子,是呀,你们离开妈妈的怀抱多么需要温暖呀,哪怕只是牵你们的手,摸摸头,亲亲你们的小脸蛋,都会让你们无比满足和快乐,由此我觉得作为老师,不能总是以老师的身份去教育孩子,而是根据他们的心理情绪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从心里爱老师,爱上幼儿园,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她每天都会开开心心的来到幼儿园。
教育随笔:我的教育故事
教育随笔:我的教育故事
人生在世,匆匆几十年.幸福最重要.世间总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一个幸福的老师。
有时候幸福感源于幼儿真诚的爱与关心的师幼交往中。当教师给予孩子爱时,孩子也以一份真诚的爱来回报老师。对于老师的付出来说,孩子的爱是最大的安慰和补偿,也是她们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的重要原因。有一位老师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春天的中午,孩子们正沉睡在梦乡里,我在办公桌前写活动计划。因为吃了感冒药,头沉得抬不起来,不知不觉趴着睡着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听见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在议论:“刘老师休息了。”“刘老师咳嗽好厉害。”“你们别吵了,把刘老师吵醒了。”“我妈妈说,感冒要多穿衣服,刘老师趴着睡觉,不冷吗?”“我去给她披件衣服。”这时,几个幼儿来给我盖衣服了,我没打算“醒”来,我不想让这种被关爱的感觉这么快跑掉。我静静地趴着,默默地享受着这份由孩子向我诠释的幸福。孩子们带着体温的衣服包围着我,我在这份呵护中被深深感动了,我的内心得到了爱的满足。世上其他的一切在那一刻对我来说都不重要了……孩子的爱是满足教师爱的需要的重要途径。与成人之爱相比,孩子的爱更显得真挚和纯洁,更接近爱的本质。这就是为什么孩子的爱能有那么大的魅力的原因。不过,得到孩子爱的前提是教师对孩子的爱和喜欢,因为“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些本来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幸福的人”。还是看看下面两位老师的感受吧:
“慢慢地给孩子的爱多一些,孩子的回报也多一些。”“自从踏入幼儿教育这一行,整日与孩子为伴,心中时常为孩子而感动,为他们的纯真、为他们的热情。和孩子相处,不需要伪装,只需要用自己最自然的一面。你付出了,自然会有回报;你爱孩子,他们自然也会爱你;你尊重他们,他们也会尊重你。”
有时候幸福感源于幼儿的天真无邪。
天真无邪是儿童身上最宝贵的品质,是拯救异化的成人生活的一剂良药。幼儿的天真无邪使教师因看到了人性最本源的美而体验到一种幸福。许多老师谈到了源于幼儿天真无邪的幸福感。
一位老师说:“工作中还有幸福,因为我们工作时面对小朋友,不存在勾心斗角,对象比较单纯,心情比较放松。而且小朋友也很有趣,特别是他们身上经常发生一些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我觉得特别有趣。比如说,我班上有个小朋友不怎么来上幼儿园,家里人非常宠爱他,有一天他来到幼儿园,玩积木时不小心把积木弄掉到地上了,他穿的衣服很多,弯不下腰,这时他喊我们班性格较犟的一个幼儿帮他捡,那位幼儿就帮他捡了,他对帮他的那名幼儿说‘谢谢’,对方说‘不用谢’。当时我看了觉得特别有趣,因为我以为那个幼儿不会帮他捡的,谁知他帮他捡了,并发生了这样的一幕很有趣。”
另一位老师说:“工作中也有快乐,小孩蛮可爱的、蛮天真的;自己也挺喜欢小孩的,觉得小孩好玩。跟我妈一起上街时,看到小孩,我就不自觉地走过去摸摸她的头,我妈还说:‘你在幼儿园还没烦够呀!’上课时,小孩也蛮好玩的,他们的有些行为让我觉得好意外。”
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教育对象,有的老师能从幼儿身上获得幸福感,而有的老师获得的却是苦恼呢?其主要原因在于老师如何看待幼儿、如何与幼儿交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内心生活时刻给我们带来满意和不满意、高兴和苦恼、忧愁和欢乐、疑惑和诧异、宽慰和愤怒。在儿童世界给我们带来的极广阔的情感领域内,有愉快的和不愉快的、高兴的和伤心的曲调。善于认识这种和谐的乐声,是教育工作者精神饱满、心情愉快和取得成功的最重要条件。”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令自己心烦的人,那么你就会感到心烦;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可爱的天使,那么你就会变成快乐的天使。
如何获得幸福感呢,如何才能从孩子身上获得幸福感呢?
我认为要以欣赏、审美的眼光看幼儿。长时间和幼儿在一起,教师有时会不自觉地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看幼儿或者把幼儿仅仅看成是自己的教育对象。以欣赏的、审美的眼光看幼儿就是要看出幼儿身上的优点,把幼儿看成活生生的富有灵性的个体,完全地接纳他,而不是带着自己的有色眼镜来审视他。完全地接纳幼儿意味着教师所持的是一种宽容的态度,意味着教师对儿童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而这种尊重和理解本身也会给教师带来幸福。在访谈中,许多老师谈到了随着自己对待孩子方式的变化而体验到的幸福感,如一位老师说:“做了母亲之后,对孩子不像以前那么严厉,也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对幼儿更加宽容了,不易发火,所以孩子给自己的爱多了,工作也感到更幸福了;在做母亲之前,只是以老师的身份自居,对孩子较严厉,但也得不到孩子的爱,感觉并不幸福。”
我们要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老师们常习惯于带领幼儿做这做那,在与幼儿的交往中使用命令的口吻较多。也就是说这种师幼交往更多的时候是建立在工作关系上的,这种交往的特征是不平等、没有感情,有着明确的功利目的——完成预定的教育任务。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对老师产生几分畏惧,对老师敬而远之,并封闭自己的心灵,不敢言说自己的所思所想。这就等于是教师亲手剥夺了让自己感受另一个心灵的机会。因为缺少与幼儿心与心的交流,教师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最终也会变得干涸,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幸福可言了。因此,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教师只有放下自己的角色面具,以真实的自我与幼儿交往,和孩子打成一片,才会发现幸福和快乐就在自己的身边。我们在访谈中也发现,凡是能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孩子交往的老师,都能体验这种交往带给她的幸福。
蚂蚁与毛毛虫的战争(小班)
小班的孩子正处于好奇心非常强的阶段,什么东西到了他们的眼中都成了被观察的对象,由于近期温度过高,下午我带孩子去树林乘凉。一到树林孩子们就像放出笼的小鸟四散飞奔的到处都是。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树下找着什么东西,有的在围着树爬上爬下,不一会就有几个调皮的男孩过来,什么也没说清楚就拉着我走,我问什么事呀,孩子就说:“到了你就知道了。”把我给蒙住了!到了我才发现原来原来是一堆蚂蚁在围攻一只毛毛虫。孩子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都在讨论着蚂蚁在和毛毛虫发生战争,我们看看说能获胜。硕硕是个非常细心的小男孩他蹲在那一动也不动,不一会就把他看到的情景讲述给其他小朋友。只听到他在说:“别吵你们看最前面那个蚂蚁在指挥那
,其他蚂蚁在与毛毛虫打架。过了好一会毛毛虫终于不动了,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跟我说蚂蚁胜了。我问为什么小小的蚂蚁能战胜这么大的毛毛虫,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说话的,突然月轩说:”我知道为什么“?达达也抢着说:”我也知道了“,因为他们人多啊。我纠正说不是人多是同伴多,孩子都噢噢的!像个智者似的。孩子们通过观察懂得了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