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私怎么办,这几招来帮你
发布时间:2021-05-08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在幼儿园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孩子幼儿园不合群怎么办现在很多家庭里面就只有一个孩子,不管孩子提什么要求,大家都会想方设法满足他,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变得以自己为中心,不懂得和他人分享,以后会变得非常自私。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多加注意,不要让孩子养成自私的坏毛病。
1、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
爸爸妈妈有时候会发现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在和自己出门的时候,如果孩子看上什么东西,不管价格如何,他就会一直让爸爸妈妈给自己买。
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但是很多的爸爸妈妈拿孩子没办法,孩子一哭闹就给他买了。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孩子以后看到什么东西都想要,完全不考虑可行性。因此,爸爸妈妈要学会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不惯养溺爱他们。
2、引导孩子孝顺老人
长辈们都非常宠爱孩子,会满足孩子提到任何要求,这样就会让孩子变得自私。
爸爸妈妈从小就要教育孩子,让孩子明白尊重他人,学会孝顺老人。在公共汽车上,爸爸妈妈要教会孩子给老人家让座。一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爸爸妈妈要教导孩子先让长辈吃饭,不要自己把好吃的全部吃掉了。这样的良好教育会让孩子变成一个大方的人。
3、让他们交朋友,与朋友分享
爸爸妈妈可以多让孩子跟同龄人进行交流,做游戏,玩玩具,在孩子玩的过程中要让孩子懂得分享。在养成习惯以后,孩子日后就会把快乐与朋友一起分享,不会变得自私了。
4、让他们做家务
家务劳动是家中每个成员的责任,因此,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孩子能够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样孩子以后会更加有责任心,会更有担当。
大家都不喜欢和一个性格自私的孩子交朋友,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从小教育孩子,让孩子养成懂得分享的性格。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教你几招应对粘人的孩子
教你几招应对粘人的孩子**进入十个月后,开始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分离焦虑:原来送保姆家的时候,他似乎很无所谓,只要有东西玩,谁抱皆可,但是后来却不行,经常在保姆要来抱他的时候,他会拼命地搂住我的脖子,双脚也紧紧地盘在我身上,然后哭。
相比我和保姆的“交接”,考前两天去他姑姑那时的这种焦虑感更加明显。他只要我和他爸爸抱,除此之外不接受任何人。“粘”得不行。甚至我抱着他时,让他站在椅子上一小会,我好喝口水都不行。只要发现我试图转个身或者手离开他,他立即会从他注意的事情中回过神来,紧紧缠住我。他在姑姑那里的一天半里,是他出生至今,哭得最多,表现最不好的一天半。也是在他满月后,第一次让我感觉当妈妈当得疲惫不堪和狼狈不堪。
**为什么突然如此之粘?
第一,**现在处于分离焦虑明显的时期。从过去很乐意和陌生人相处变成现在的强烈抗拒。
第二,姑姑那里,对**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而且那个陌生环境非常嘈杂,人来人往,莫说小孩子不适应,就算是我们成年人,长时间处在这个环境,也会感觉很不适。(小超市和麻将馆开在一起,人声嘈杂;门外就是街道,车来车往。)**不喜欢。很明显,只要到那里,他就表现得很烦躁,警惕性特别高。
第三,气候不适应。暴雨、炎热、闷……天气的不好,让大人烦躁,小孩子恐怕更不舒适了。考身上的痱子一直没能彻底消除,一哭便痒,痒了又抓,抓了又疼……
第四,长牙不适。
为了缓解我的疲惫,考的两个姑姑几次强行把他从我身上抱走,试图吸引去别处玩。但是,考并不为之所动,注意一下玩的东西后还是会转过头来找妈妈。而且哭得更加厉害。
事实上对于强行抱走,相信孩子“过一下就没事”的看法,我并不认同。
粘着妈妈或者某个人,在我看来,这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缺乏安全感的时候,孩子只能“盯”着他最相信的那个人来寻找最后的一点点安全感,这是孩子本能的一个反应,而不能说成孩子不乖或者其它。强行把孩子抱开,造成的结果只是加重孩子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固然有的时候孩子是被新生事物给吸引开了,但并不意味着这个方法缓解了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只是这些感觉被暂时冲淡。有可能在孩子心里留下了一些痕迹,他会在有过被强行抱走的经历之后,提高警惕性,表现得更加粘人,更加焦虑和缺乏安全感。
可是,妈妈也不是铁人,我就先是无奈,随之就感觉有些沮丧。当然还觉得很疲惫,甚至烦躁。因此,总得想个办法来解决孩子的“粘人”状态。我的体会是:
第一,在孩子分离焦虑明显期,尽可能不要带他到陌生环境,特别是不要久呆在陌生环境。如果到了陌生环境,一旦发现孩子不适应,可以换到他熟悉的环境中来。
第二,尽可能多地陪孩子。这种陪,不仅仅指妈妈在孩子身边,而且还要有所行动,比如陪孩子玩玩具,带孩子去玩,给孩子唱歌,讲故事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慢慢地,经常地告诉他:明天,妈妈要上班,你要去和保姆阿姨在一起。我发现,如果白天我自己带他的时间多,他晚上会睡得很好,而且不会频繁找奶吃。虽然喂饭显得不太好喂,但孩子是快乐的。
第三,学会辨识孩子的撒娇行为。我相信十个多月大的孩子懂得撒娇了。我家**会很快乐地玩一阵子,但他也会在玩的过程中想到妈妈,于是一定要找到妈妈,并且会要和妈妈腻一阵。这时候,妈妈别拒绝。孩子只是要“加油”一下。停下手里的活,陪陪他吧,别总是责怪他粘你。
第四,有度地使用“强行抱离”的办法。孩子有时候确实没办法讲理。因为你也不知道他(她)为什么会这样,他们还会有很多我们一时解读不出的行为和表现,而且,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孩子有时候就是“不乖”,谁让他们是孩子呢?而我们,就因此而疲惫不堪。这时候,只能动用“强行抱离”的办法,好让体力和精力都被透支的妈妈稍微休息一下。但这个强行要有个过程,要有所试探。比如可以由妈妈先陪着孩子玩一玩,说说话,或者喂一次奶,然后再告诉孩子,妈妈要离开一会,过多久来抱你,并且让孩子和准备抱他的人熟悉一下,等等。否则,只会让孩子感觉被伤害,哭闹得更厉害,而且,这一次强行抱离成功了,但下一次可能更艰难。有的人会对我这种说法很不以为然:“都照你这种说法,谁有办法?要就要干脆点!小孩子懂什么,一会就忘记了!”那么,我觉得当妈妈的可以自己尝试一下,也许,你会发现,确实和我说的一样。:)事实上,我觉得每一次和孩子分离时,渐进性地分离都要比“干脆分离”方法更好一些。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总是生活在焦虑和惊恐之中。
对我来说,也许育儿过程中最累的阶段来临了。还有很多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我必须调整状态,迎接挑战。
教你几招让孩子乖乖听话
教你几招让孩子乖乖听话现在的孩子全是独生子女。在家是小太阳,星星、月亮、围着转。在幼儿园也常常骄横,受不了气。老师有时也管不住他们。如何能让这些孩子乖乖地“听话”呢?有些巧妙的手段能让孩子就范。
1.引导法:孩子在干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想让他干另外一件事就必须让另一件事情的吸引力大过他正在干
的事。这样他就会转过来听你的话。
2.联想法:你要他做的事情他若不感兴趣,你就可以想方设法让这件事和他喜欢的事情挂钩。这样他就会
做了。如吃饭,你可以把嘴巴比做挖土机,吃饭就像挖土机在挖泥土。
3.激将法:先称赞他的力量或聪明,再让他做老师要求的事情,他们就会很努力的做。
4.竞赛法: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用比赛的方法促使他干完某件事情。注意你要让他多赢点,但是不要赢得
太轻松。
5.榜样法:就像猴子学样一样的道理。让幼儿跟着老师学做,再适当地帮帮他。
6.以退为进法:如果孩子正做的事情很难收手,不如说玩泥工。老师可以答应他再做一会儿,但是要有时
间限制。
以上这些小策略混合着用效果会更好的。
教你四招 帮你赢得孩子的尊重
要让孩子尊重你,你首先得尊重孩子。具体怎么做呢,这里有三个秘诀,帮你赢得孩子的尊重。
秘诀一:多商量,少命令
比如提醒孩子该做作业了,可以这样说:“到时间了,你是不是该做作业了?”而不要直来直去地说:“别看电视了,快去做作业!”
再比如请孩子给家长做一件事情,可以这样说:“你能帮我把那件衣服拿来一下吗?”而不要说“把那件衣服给我递来。”
如果孩子帮你做了,你还要记得说一声“谢谢”。这样,孩子就会感觉你很尊重他,心情会很愉快,而且也很愿意听家长的话。
秘诀二:多引导,少训斥
家长对待孩子,要像对待成人一样,不要有一点错就总是板着脸指责他,而是应该委婉地指出来,尽量避免伤害他的自尊心。
如孩子的作业字迹太乱,家长可以这样说:“你做作业的速度挺快的,真不错。不过,要是能再把字写得整齐好看一点就更好了!我相信你要是认真写,一定能行!”家长切不要在作业本上指指点点,愤愤地说:“你看你,这写得像什么字呀?乱七八糟的!”
有的家长可能会这么认为:把孩子当一个成人,委婉地给他指出缺点,他能改吗?若有这份觉悟,他还叫什么孩子?
其实相反,家长越是尊重孩子,孩子就会越自尊,越是自尊,他就会越会注意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更加赢得别人的尊重。因此,委婉地指出孩子的缺点反而会比赤裸裸的训斥效果好得多。
秘诀三:多和孩子交朋友,少窥探孩子的隐私
很多孩子都特别反感家长翻看自己的书包,偷看自己的本子。而家长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想借此了解自己孩子的所思所想,担心孩子有什么事瞒着家长,有利于及时教育。家长的想法没有错,因为孩子毕竟是需要父母的教育引导的。但是,难道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解孩子吗?有!那就是多和孩子交朋友。
只有以交朋友的态度和孩子相处,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尊重和信任,他们也会越来越信任父母,就会把父母当成倾诉对象,而不是保密对象了。
记住,即使再小的孩子,也理应得到尊重!
专家支招----孩子讨厌画画怎么办
宝宝的烦恼
“妈妈,画什么好呀?” “画什么都可以呀。” “你说什么都可以画,可是什么也没有呀。” “怎么会没有呢,花儿、房子,不是什么都有吗!” “可是,我画不出来。” “怎么画不出来呢!” “我讨厌画画儿!” “丽丽可会画画儿啦,是吧。” “我不会画。” “你是好孩子,快画吧。” 儿童的心理 孩子最怕听大人说“随便画点什么吧”之类的话。“妈妈老是说画什么都可以,什么都有,可是我想画的东西,什么也没有。”这是儿童的心理。 不能强求或强制儿童表达出心中的东西。儿童心灵里的东西,只能等待它顺其自然地表达出来。 虽然孩子在思索:“我画什么好呢?”可是如果没有一种强烈的热情和愿望:“我就想画这个”,那他是画不出来的。 一般来说,当儿童亲身经历了某些有趣的、令其兴奋的事情之后,会产生把它画出来的激情。搜索枯肠、挖空心思地去想画什么时,是什么也画不出来的。 特别是孩子受到催促时,画画儿的情绪会消失殆尽。尽管妈妈说:“不是什么都有么?”可是“想画的东西却什么也没有!” 专家支招最好的办法是不要直接催孩子画画儿。与她谈一些回忆往事的话题。例如:“昨天的运动会,多有意思呀”。或者帮她回想和小朋友在沙坑里玩的情景。于是,当时的愉快感受和高兴的心情重新掠过心头,想作画儿的欲望马上就出现了。
儿童画画儿与学生绘画不同。命令他画眼前的事物,引不起他的画兴来。当什么事物使他情绪高涨,或心里感到兴奋时,画意才开始萌动。 所谓指导儿童绘画,不是指导绘画本身,而是唤醒他的回忆。如果母亲能够提供一个有趣的话题,那就可以了。但不是单由母亲一方提供建议,而是通过与孩子进行愉快地对话,在恰当时机捕捉话题。这是一个诀窍。
当孩子当众“出丑”,你该怎么办?
你的孩子,当众犯错时,你会怎么对待?
6月17日,在从日本东京飞往美国加州圣何塞(SanJose)的飞机上,11岁的女儿和我刚刚用过午餐,那小小的餐桌上堆满了用过的餐巾纸、饮料杯、纸餐盘、饮料吸管等等,看上去一片狼藉。
正在看书的我突然感到腿上不仅凉凉的,还好像有什么东西往下滑,然后听到有东西撞到金属的声音。抬头一看,原来是大书虫女儿在过读书瘾,看到有趣的地方,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打翻了餐盘。餐桌上剩下的食物和用过的餐具,一并从我的腿上洒落在地上的行李车架上。
餐盘撞击行李车架的声音,惊醒了许多半入梦乡的乘客。百无聊赖的人们把瞳孔都放大了。那个瞬间,我和女儿同时被推上了飞机的直播现场。
现在我想问你,你小时候当众出过“丑”吗?你还记得你的父母当时是怎么反应的吗?事隔多年,我仍记得我小时候出丑时母亲那咬牙切齿、面红耳赤的神情。
飞机仍在继续飞行着,时光交错,在乘客的注目礼下,我突然想起了杰森(Jason),那个当时只有4岁的小男孩。
有次去Jason家,他看见来了很多人,忘乎所以地大叫着跑来跑去,一会儿把椅子撞的七扭八斜,一会儿打翻水杯,在父母的央求并威胁下依旧摇头晃脑不消停。到了吃饭的时候,Jason竟疯到把自己的饮料倒进我儿子的杯子里,儿子奋起反抗:“你太过分了!”
Jason爸早已忍无可忍,连拉带拖地把他带到另一个房间。尽管他压低嗓门,但声音还是从门缝飘了过来。
“你让老子的脸往哪里放?再这样下去,非打死你不可!”
“啪……啪……”先是听到巴掌声,接着是Jason歇斯底里地喊叫着:“哇,姥姥,哇,姥姥,爸爸打我呀!”
只听爸爸威胁道:“叫,再叫就往死里打!”
听到这话,Jason真的不叫也不哭了,可是坐在我身边的姥姥却再也坐不住了。
“哪有这么管孩子的,吓着孩子怎么办?”姥姥正要去救外孙,被Jason妈一把拦住了:“妈,饶了我吧,小心我老公又埋怨你娇惯孩子!”
老人极不情愿地坐下来:“唉,这孩子脾气倔着呢,哪肯受一点儿委屈!”
老人无奈地摇了摇头,不好意思地朝着我咧了一下嘴,叹着气:“算了,今天就让人家爸爸管吧,王老师,吃菜。”
老人边说边往我的碗里夹菜。饭桌上的局面很难再轻松起来,大家都在“皮笑肉不笑”,个个看上去“心不在焉”。我想了想,也许作为客人,Jason爸会给我面子的。我站起身:“让我去瞧瞧。”
从门缝望进去,Jason爸阴沉的脸是铁青的,他用极为蔑视的眼神注视着Jason。小Jason低着头,眼睛睁得大大的,向上挑着盯着爸爸,毫不示弱!
那情景让人不寒而栗。
我推开门:“Jason爸,我儿子也是小题大做,别太难为Jason了。”
我话音刚落,Jason爸转向我怒气冲冲地说:“这孩子特没记性,每次家里来人,他都给大人丢脸,今天我要让他明白这样做的后果!”
听他这样说,我只好默然离开。
Jason父母喜欢烹饪,他们还喜欢收集各地的菜谱,尝试作不同风味的佳肴,为了请我们,他们早在两天前就开始各种准备,结果到了品尝的时候,大家的食欲被“父训子的课堂”给搅得无影无踪。
后来,又有机会和他们在一起聚餐,小Jason还是一样地不守爸爸的规矩。其实,我那会儿也同样用威胁、惩罚的方式来让女儿明白出错的后果。可是孩子依旧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目睹Jason的不改,体验自己孩子受罚后的照旧,我终于明白:“每次孩子出丑,我用的都是同样的方法,威胁加惩罚,还总是期待着不同的结果!”
明白这些后,我决定在孩子出错后,平静地问自己两个不同的问题:
1.我能不能让孩子明白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2.我如何利用孩子出错的机会,教孩子怎么对待他人的错误?
这两个问题帮助我把“孩子打翻盘子的事情”解释为“一个教孩子做人的机会”。
游离的思绪返回机舱内。望着地上的残局,带着女儿能从我的反应中学会处理困窘场面的希望,我轻松又夸张地说:“哎呀?!你这一激动,感染着所有的垃圾都跟着跳起舞了,看样子你得收拾到明天啦!”
平日里,女儿最不高兴的事就是收拾碗筷。听到我的话,她如释重负认真地收拾起来,看到我没有帮她的意思时有点儿困惑,但没说什么。乘客们好像也如释重负,各自回到自己的世界里。
正在女儿手忙脚乱地收拾残局时,一位漂亮的黑人空姐过来准备帮忙。我拉住她,悄悄耳语:“让她自己处理这事,请不要帮忙!”
空姐不解地望了我一眼,若有所思地离开了。不一会儿,她拿来了很多餐巾纸给女儿用。
女儿不仅没怨我不帮忙,她收拾时还几次对我说:“真是对不起,妈妈!”
当她把一切整理停当回到座位时,我问她:“感觉怎么样?”
女儿盯着我:“太感谢你没有让我当众难堪,你的理解实在太重要了。”边说边用力握住我的手。
“是你自己有责任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你一定为此感到骄傲,是吗?”听到这话,女儿的脸上出现了她常有的自信的样子!
后来,在机舱过道上遇见了那位空姐,她好奇地问我:“请问你是那个女孩的妈妈吗?”
我说:“是的。”她竖起大拇指:“你女儿有你这样的母亲很幸运,长大后,会感激你的,我为她祝福!”
女儿这次“出丑”,我没有感到难堪,而是因势利导,把出丑解释为引导女儿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机会,实实在在地教孩子一招!既维护了孩子的尊严,孩子自己也收获了为自己过错负责的骄傲。我的我际关系直接影响着我和孩子的关系,给孩子面子,孩子积极担当!
思考:
孩子当众“出丑”时,更需要爱、理解和引导。如果为了面子训斥孩子的话,弄得所有在场的人都不知所措不说,还失去了教孩子正确面对错误,处理错误,负起责任的机会,更重要的是:
1.把孩子和父母的距离拉远了;
2.当别人出丑时,孩子不知道如何对待。
孩子出错,是孩子学习成长的最佳时机。希望孩子多出错,希望父母能够引领孩子在出错中积累经验,培养担当的好品质。
教育感悟:
“人生须知负责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梁启超
孩子太不听话了,你会怎么办?
听到这个问题,很多家长第一反应就是“不听话就大声训斥,再不听就打屁股”。
打孩子似乎依然是家长们心中最有效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但是在孩子的接触范围越来越广,心智发育越来越成熟的现在,打孩子并不会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会让他产生很多的负面情绪,对孩子的身心成长带来很大的不利。
1.打孩子为宝宝做了打人的榜样
家庭是教会孩子如何处理争端的训练营,打孩子会给孩子一个错误的示范,即处理争端可以用侵害性的方式。
2.打孩子会影响孩子的自我判断和评价
父母花大心血对宝宝自珍自爱的培养,容易在呵责和责打中消失,使孩子认为自己是坏孩子。
3.打孩子贬低了父母的价值
贬低了父母的角色,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畏惧,却同时削弱了持久的威严和孩子的敬重。
4.打孩子损害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情
打孩子使得父母和孩子之间形成了鸿沟,之间的亲情受到了消极的损害,甚至影响到家庭关系。
5.打孩子可能会导致虐待
体罚是逐渐升级的。当你以为打屁股只是“小小的”惩罚,但却可能在你强硬的手和孩子坚决的态度之间角力过程中,
升级为对孩子的虐待。打屁股实际上很有可能是虐待的前奏。
6.打孩子并不能改进孩子的行为
打孩子的目标是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
正确的制止孩子错误行为的方法是,要在孩子的内心建立起他自己不再去重复错误行为的坚定信念,
即鼓励孩子形成内在的自我控制。
但打孩子并不会在形成内在控制力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而只会增加孩子的屈辱感。
7.打孩子激起父母及孩子心中的怒火
孩子们依靠自己独特的对公正的判断方式,常常觉得打孩子是不公正的。
不公正感会加剧孩子心中的屈辱感,伤害其自尊心,从而导致孩子心中的怒火增加。
8.打孩子给孩子留下痛苦的回忆
孩子闹孩子被打的记忆将会破坏原本对于成长经历的美好回忆。这对人一生的心里感受而言并不美好。
9.打孩子存在长期不良影响
除了会对孩子的肉体形成创伤,其危害还包括引起交际障碍、心理困扰,引起父母与子女沟通障碍,对他人实施侵害性行为增多等长期性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