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不要让“规矩”磨灭孩子的个性
发布时间:2021-05-02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教育随笔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教育随笔:不要让“规矩”磨灭孩子的个性
笔者经常到一些幼儿园参观,在大部分幼儿园里面,教师上课时,孩子们总是坐得端端正正、整整齐齐,小手背在背后,见到人来,头都不扭一下。面对此情此景,园长总是向笔者称赞这些孩子是多么听话、多么乖。然而,看着这么小的孩子如此整齐划一地坐在小板凳上,笔者不免担心起来,这样的整齐,让孩子失去了个性,还是不要的好。
每个幼儿,可以说都是一张白纸,教育将会为他们画上绚烂的色彩,其中也包括孩子的个性。幼儿时代,孩子都是活泼好动的,面对一个班二三十个孩子,教师要让他们整齐划一,实属不易,需要经过严格和长期坚持的训练,这个训练过程,对孩子来说恐怕是一道十分难过的坎。(作文5000网 wWW.zw5000.COM)
一些家长也向笔者反映,说孩子去了几天幼儿园就不愿意去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幼儿园要接受整齐划一的训练,孩子坐不住。受到教师批评后,便对幼儿园产生了恐惧心理,不愿意去上幼儿园了。
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十分有好处。但如果为了整齐划一的坐姿,对孩子进行严格训练,笔者认为,可能有些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事实上,幼儿园里主要以活动为主,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游戏来体现,真正需要孩子整齐划一坐在那里听课的时间很少。但为什么一些幼儿园要对孩子进行如此训练呢?目的就是满足一些家长的要求,还有就是给上面来的领导参观时看。这种带有功利性的训练,对孩子个性培养十分不利。
个性培养,是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使命和责任。笔者认为,最好的开始就是从孩子的幼儿时代启动。在幼儿时代,由于孩子心智发展远未成熟,是否听话、是否乖都不重要。幼儿教育工作者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不同个性和特点,都应该包容并认可。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通过游戏等活动进行适度引导。
幼儿园教师对孩子的要求多了,规矩多了,孩子的成长就不会快乐,就会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笔者认为,要求幼儿园的孩子整齐划一,是“小学化”倾向的表现,无外乎就是让孩子们多听教师讲知识,这种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做法,是应该予以纠正的。
也许,在许多人看来,幼儿整齐划一的坐姿问题,是个小事,不值得这样上纲上线,但笔者认为,从长远看,这却是大事,是事关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大事,怎能不认真对待和高度关注呢?也许,在教师看来,孩子听话、很乖,管理起来方便、简单,不用那么费劲,也不用花那么多心思,想那么多办法。但笔者认为,虽然管理起来简单了,但孩子磨掉的个性却永远找不回来了,这损失,往往是难以弥补的。
学前教育要尊重幼儿成长规律,这话说起来轻松,但做起来实属不易:一方面,取决于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另一方面,取决于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为此,笔者认为,幼儿园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强制性的要求孩子,规矩越多,越不利于孩子天性的发展。只有顺应教育规律,培养孩子的个性才能有所保障。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教育随笔:规则的重要性
在上午的集体活动“钻山洞”中,小朋友分组进行活动,在玩一玩塑料圈的游戏中,探索钻圈的方法,有三位小朋友在我的指导下示范钻圈,孩子的示范过程还没有结束,其他旁观的孩子就忍不住自己开始进行游戏了,原本排好的队伍一下子变得乱糟糟的,这时我停止了游戏,并向幼儿说明了游戏规则,活动开始前大家大家先排好队,等小朋友示范结束后再进行游戏,小朋友的示范刚刚结束,其他小朋友就一拥而上,我只能再次中断游戏,告诉他们要一个一个轮流进行。
4~5岁幼儿的规则意识刚刚开始萌芽,他们还不能控制自己,遵守游戏规则。每当幼儿在运动中发生争抢的时候,都要及时制止,并提出规则。同时还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及时调节活动的内容。我在幼儿进行活动中,根据幼儿的神情动作,进行相应的帮助和指导,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路线,使每个幼儿都挑战了自我。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规则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规则,不成方圆。
教育随笔:请不要让孩子等太久
我们常常会听到某某网站的点击率很高,点击率高说明被众人关注度高!在这里,我借用一下“点击率”这个词,相信不仅我们班,每一个幼儿园的班级里都会有几位点击率很高的小朋友,这些孩子在集体活动上、游戏中、吃饭睡觉上厕所几乎每一种活动中都需要老师不停地去点击他,他们的名字随之而然地天天挂在老师的嘴边,渐渐地老师和他们的交流多了起来,老师对他们的关注也多了起来,这时,那些乖巧,安静的孩子在做什么,他们心中又在想些什么呢?最近我发现,调皮、好动的孩子时刻需要老师的点击,那些安静、乖巧的孩子亦然,每一位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似乎都喜欢老师去点击他,表现好也罢,表现差也罢,他们就是喜欢自己的老师多看她一眼,对他笑一笑,聊聊他们的事,哪怕老师不经意的摸摸他的头,孩子就会高兴地蹦来蹦去。我们常说,老师不仅是孩子的老师、父母,更重要的是要做孩子的好朋友,然而有些时候这似乎有些纸上谈兵,这样说有些过,毕竟我们也在尽力地为孩子做了很多,可是,我们关注一些孩子的同时,是不是也忽视了另一些孩子,那么如何游刃有余地游离在个别与集体的教育之中呢?有时候思绪会很乱,思考一点问题,却发现,好多好多的画面,感触同时油然而生,让我很难一时间缕顺清楚,然而此时我只想记录和表达的一点就是:请不要让孩子等太久,每一位孩子都需要老师的“点击”!
给我这种内心的触动是来自我班的彤彤。她是一个安静的小女孩,胆子很小,不敢大声说话,平时进行活动时也比较被动。为了帮助她提高主动性,我和班上的老师没少下功夫。在没有更深的了解彤彤之前,我一直认为,彤彤这么安静,一定是个不善表达的孩子。有一次接到彤彤妈妈的电话,在电话里通过妈妈的讲述,感觉彤彤完全不像在幼儿园时的安静和不善言辞,妈妈说完后,我就开始寻思自己对彤彤的了解是否全面准确,我开始进一步地了解她、发现她,一有时间我就走到她跟前,跟她说说话,没有目的,就是瞎聊,聊着聊着,说着说着,我发现彤彤原来这么能说,我加大观察的马力,在日常活动中,她有丁点的进步,我就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将她一个闪光点无限地扩大。渐渐地,我发现在课堂上,彤彤举手次数多了,游戏中,彤彤也积极了,教室里也常常听到彤彤的声音和笑声了,她奶奶送她入园时也常说:“每天回家都很开心,说老师表扬我了”
彤彤的变化,给了我意外的收获与惊喜!都说每一位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的确如此,但有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只要我们老师有心、用心,就不会有被忽视的孩子,不是吗?想要做好,确实很难,但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每一位孩子都在等着我们,请不要让孩子等太久!他们需要老师的点击!
教育随笔:“不要”男孩
孩子们都是喜欢游戏的。进入中班后,根据班级里幼儿的年龄特点,班级里新设了“魔法小丑蛋糕”和“玩转蛋糕”这两个角色区,孩子们十分喜欢玩这两个区角,每天到玩区角的时间时,就会有很多孩子来和我说“老师,我想去买蛋糕”“老师我想去做蛋糕”,等等。看到孩子这么喜欢玩,我也很开心。
班级里有个叫小语的小男孩,十分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比如在玩体育器械时,他就拿着沙包或者飞盘在旁边看着,请他回答问题也都不愿意开口,玩区角的时候也喜欢趴在自己的座位上,每每鼓励他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的时候,都会被一句“不想玩”“不要”给反驳回来,甚至会出现扔掉玩具的情况,慢慢的,我也不再强制他参与到小朋友的活动中了,就让他在旁边看着。在两个蛋糕店开设之后,区角游戏时,我发现小语会经常“游荡”在蛋糕店周围,在看蛋糕店里的小朋友在玩游戏,我也没有管他,就让他继续观看。到了收玩具的时候了,蛋糕店里的小朋友们收拾区角总是要慢一些,小语这下看不下去了,上前帮着一起收拾蛋糕,被我发现后,他还有些不好意思。这样的情况在几天后的区角游戏中有了进展,小语主动拿起区角牌,选择了“魔法小丑蛋糕”,在区角里充当了收银员的角色,但是观察后我发现他只是站在收银台前,按着收银机,见此,我扮演了一次小顾客,来买一次蛋糕,只见他拿起一个蛋糕用机器扫一下就给了我,我问“这多少钱,我不用付钱吗?”,他笑了一下说“一块钱。”我给了他一块钱,并说“这蛋糕我要带走,这样直接拿着好不方便呀”,他看了看没反应,我又说“你能帮我拿个袋子装一下吗?”他立马拿来一个袋子装好蛋糕,并装进去一个勺子,递给了我,我立马表扬了他。旁边的小朋友看见了,也来买蛋糕,小语玩的很开心。之后,我发现小语不再抗拒各种集体类的活动了,慢慢的开始很旁边小朋友有了更多的交流。
其实,孩子是个有着自己发展规律的个体,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给予孩子们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机会。
教育随笔:不要随意吓唬孩子
教育随笔:不要随意吓唬孩子
幼儿正处在身体技能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发育过程中可能会对各种各样的事件产生恐惧,精神带来压力,会加剧他们的内心冲突,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失去平衡,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记得放学时有这么一幕:孩子不知为了什么拼命地哭,母亲在旁边哄他,无济于事。母亲显然用了不少办法:说好话;给他东西吃,但是都不管用。最后,母亲实在不耐烦了,大声说:"叫你哭!再哭我就走!让拐孩子的把你抱去!"这一下,孩子哭得更加厉害了。那位母亲二话没说,扭头就走,孩子见状,慌了神,赶紧追上去,边哭边喊:"妈妈,别走,不要扔下我------"
我看了这场面,心酸酸地。作为母亲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对待孩子非要来恐吓他吗?父母是孩子最最可信赖得人,孩子从出生起,就对父母有特别的眷恋,有一种安全感。那位母亲的恐吓话,殊不知给她的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是成人无法想象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所有的父母们,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要再胡乱吓唬孩子,给孩子以正确的评价,还给他们一片晴朗的天空吧!
教育随笔:不要违反规则
教育随笔:不要违反规则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活动之一,游戏可以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到很多知识。可是在每次活动中,总有一些孩子有意或者无意的去违犯游戏规则。
今天的户外活动中,我们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时,大部分幼儿都手拉手围成圆圈作粮食囤,四名幼儿在圆圈里面扮猫,其余的幼儿扮老鼠在圆圈外面。老鼠要设法钻进“粮食囤内偷“粮食”(皮球),幼儿把偷到的“粮食”放到老鼠洞中。
游戏开始了,扮猫的四个幼儿非常灵敏,四个幼儿东窜西蹦,玩得热火朝天。这时一只球正好滚到作粮食囤的李光浩的脚边,李光浩顺势把球踢出了圈外,这个动作正好被我看见。于是在下一轮的游戏中,我让李光浩和另三名小朋友扮猫。我和小朋友一起拉手作粮食囤。这时,正好有一个皮球滚到了我的脚下,于是我也一脚把皮球踢开了,这是立刻有几个坚持正义的幼儿大声喊道:“李老师犯规了,李老师犯规了”。这时,我故意做出检讨的样子,低下头说:“我不是故意的,我错了,”。显然理李光浩也看见了我的举动,脸儿刷得就红了。我大声喊道“李光浩,我不犯规了,你快点捉老鼠。”
在接下来的几轮游戏中,李光浩小朋友东非常遵守规则,一次也没有犯规。
孩子在游戏中有意或无意的不遵守规则时,需要我们及时提醒,只要我们提醒的方法得当,他们很快就会改正。
教育随笔:不要让孩子在等待中度过
教育随笔:不要让孩子在等待中度过
早上,做完操回到教室以后,要填写当天的人数表并上交,不能组织孩子们进行活动,于是,我就让孩子们休息一下,我对孩子们说:“刚才我们小朋友做操都累了,现在,我们休息一下,马上再上课。”说完,我就让小朋友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休息了,然后我就开始填写报表。
我正在填写的时候,还没有填完呢,这时候,马天翼小朋友说话了,他说:“老师,我不累了,我不想休息了。”听完后,我也感觉到,让孩子们这么休息着,其实是让孩子们在等待时间。而且对于孩子们来说,没有任何活动的休息,也是比较无聊的。
那怎么办呢,总不能就放任孩子们在教室里自由活动,这样对孩子来说,是比较危险的,对了,我们平时不是学习了很多儿歌、歌曲、还有游戏吗?我可以请一个小朋友来带领大家一起复习,或是做游戏啊。想到了,就去做。
我就说,那不休息了,我找一个小老师来帮助我带领其它小朋友做游戏,孩子们的情绪都很高,一个个都举起自己的小手,争着要当小老师,我就对大家说了,我要请表现好的小朋友,没有大声喧哗,没有到处跑,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哗”所有的小朋友都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我就找了一个小朋友上来当小老师,并且告诉他们,小老师的名额是不固定的,在游戏的过程中,谁的表现好我会看情况更换小老师的,整个游戏的过程中,孩子的表现都非常的好。
其实,有很多时候可能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等待,只会让孩子渐渐的失去兴趣,而我们只需要做一些简单的改变,就可以让孩子充满着激情,让孩子们自己说说故事,复习复习歌曲、儿歌,做做游戏。这样孩子们的情绪会好很多,会有助于孩子们一天的学习情况,所以,请不要让孩子在等待中度过。
教育随笔:让孩子学会说“不”
作为老师,我们在组织集体活动时,尤其是某种观摩活动或者公开活动时都特别希望孩子们表现的很听话,不出状况,以此来保证活动按照自己设想的来。作为家长,大多数人则希望自己的孩子常常受到表扬,成为众人眼中的“好娃娃”、“乖宝宝”。所以,我们生活中有一部分孩子就会被贴上“好娃娃”的标签,她们从此不敢说不。
用孩子的话来说,云朵是我们班大多数孩子的偶像。她会唱歌,能跳舞,画画也不错,还可以讲很多故事。可是在她的脸上我们很少能看到笑容,也从来不会和其他小朋友打打闹闹,更不会多和老师说一句话。为了让她能多和小朋友、老师交流,我们经常会表扬她或者做一些其他事情鼓励她。久而久之,我们不仅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云朵反而表现的更听话了,或者说,更安静。
鉴于此,我们和孩子的家长进行了交谈,她妈妈说,孩子在家里也是很听话,对于她的安排从不会反抗,在亲戚朋友面前大家也是一再的表扬云朵怎么怎么乖等等。每个周末,孩子都要去好几个补习班,学习唱歌、跳舞、演讲、画画等。交谈之后我们知道了,云朵被“好娃娃”给绑架了。她时时处处都得以一个好娃娃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会拒绝,不敢反抗,典型的“奴仆型”孩子。
其实,作为一个大班孩子,正是爱玩、爱闹,和父母撒娇发脾气的年龄,可是云朵却乖的出人意料,长期被“好娃娃”的标签绑架到没有了自我,长此以往,对孩子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害无益。我们和家长共合同做出了决定,引导云朵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让她学会说不,减少她的补习班类型,让她自主选择喜欢的舞蹈班去学习。等到快要毕业时,云朵已经变得相当开朗了。
云朵的故事告诉我们,孩子不是越听话就越好,我们要给孩子引导他们成才,同时也要让孩子学会倾诉和发泄,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要用心去倾听孩子的内心,不要被表面的乖和不乖所欺骗。当孩子在叙述一件事的时候,我们要耐心的听完孩子所说的话,而不要从中打断,或者过早的判断,下定义。只有通过孩子的倾诉才会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倾听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接纳,老师的接纳会让孩子乐于表达,当孩子说完了自己的想法后,老师再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孩子就会容易接受老师的建议。
比如有一次我们班一个男孩入园结束后就拿出300元给我们看,当时我们都愣住了,但是经过询问之后才知道,他喜欢老师,想给老师送礼物。我们就告诉孩子,喜欢老师有很多种表达方法,比如:给老师一个拥抱,一幅画等等,因为这个孩子很擅长画画。但是不能拿家长的钱。之后,孩子变得特别喜欢和老师交流,也没有再从家里拿过钱。
当然,我们也不能事事全让孩子做主,这样可能就成了祸害,让孩子变得任性、不可理喻等。这就需要我们作一名时时留心观察孩子,适时用心和孩子分享的老师。让我们一起加油,从今天起,学着做一名这样的老师吧!
教育随笔:不要小瞧了孩子
今天冉冉有一个让大家惊讶甚至佩服的地方。昨天傍晚放学之前,我们布置了一个树叶添画的回家作业,还帮每一位幼儿准备好了材料。今天早上交上来后,发现冉冉居然交了三幅树叶添画。一问,原来一副是爸爸做的,一副是妈妈做的,一副是冉冉自己完成的。昨天晚上还下着大雨,他们三个人吃好晚饭一起去摘树叶,一起去买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回家一起做。创意都是自己想的,冉冉的画都是自己完成的,并没有大人帮忙。这是怎样的教育方式啊!我们都很佩服!是啊,本来树叶添画这个作业是有一定难度的,除了动脑还要动手。有些家长就一手包办;有些家长就照着我们给的例子依样画葫芦。可是冉冉一家却别出心裁,交上了令人满意的作业!在“树叶添画”这个事件上,冉冉父母的教育方法真的很好。知道一个小孩子自己动手确实有点难度。可是如果爸爸、妈妈、宝宝每人一份,一起围在桌子边,一起动手做,遇到问题可以一起商量但是自己动手。孩子一个人做会没劲,都是家长做那孩子能学到什么呢?可是冉冉他们一起做,就有很大的区别了。不仅完成了作业,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自身产生自豪感;还增进了父母,孩子之间的感情,这可以一次难得的亲子活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