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流行“全职爸爸”
发布时间:2021-04-30 幼儿园爸爸教案 幼儿园爸爸活动方案 幼儿园爸爸的教案养儿育女在美国曾完全被当成母亲的职责,后来,女权主义者从男女平等、提高妇女地位的角度出发,呼吁父亲多分担育儿义务。
可是,近二十年来,心理学家与儿童发展专家逐渐发现,父亲分担育儿职责,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某些作用甚至是母亲无法替代的。父亲分担育儿职责因而成为一种时尚,在关心子女成长的中等收入家庭中尤为流行。
在美国,很少见三世同堂的大家庭,祖父母没有抚养孙辈的义务。又因为佣工贵,只有极为富裕的家庭才请得起保姆,因此育儿的担子只能落到父母身上。
已婚美国人休闲活动通常以家庭为主体,周末在餐馆、购物中心、各种游乐场所,到处可见抱着、用小篮提着、背着、或是推着孩子的大男人。甚至在一些学术会议上,我也曾多次见到妈妈专心开会而爸爸在旁照顾婴儿的场景。
爸爸们做的还不止这些,有的爸爸与妻子平分育儿任务。一个著名的例子是我很喜爱的一本育儿杂志的编辑──特丽莎和弗莱德。他们两人是真正的合作者:两人在杂志上的署名是“联合编辑”,在生活中则联合育儿,每人都上两星期班,在家带两星期孩子。两人轮换,所以他们的一双女儿常问:“这周是爸爸还是妈妈?”从这种安排里,他们觉得获益匪浅:他们得以亲身体会不同环境中的父母的感受,促进了他们的编辑工作。更重要的是,他们觉得孩子从这种安排中获益良多。孩子吸取双方的优点,充满了活力。
据报道,有两百万美国父亲选择留在家里带孩子,而让妻子去工作养家。有的家庭这么做是因为妻子收入比丈夫高,如妻子是律师而丈夫是教师;有的是因为丈夫更有耐心,更喜爱教养孩子的经历,这些“全职爸爸”乐此不疲,还利用互联网互相鼓励,组织“全职爸爸协会”呢!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美国幼儿园给爸爸妈妈的备忘录
如果能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站在他们的角度去了解事情,将胜于只给予物质的满足。女儿在美国念幼儿园时,曾由学校带回来一张给爸爸妈妈的备忘录,读后深感其中有许多重点正是自己需要被提醒的。这些并非金科玉律,却能使为人父母者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记于下,或许也能作为你的参考:
1.别溺爱我。我很清楚的知道,不应该得到每一样我所要求的东西。我只是在试探你。
2.别害怕对我保持公正的态度。它反倒让我有安全感。
3.别让我养成坏习惯。在年幼的此刻,我得依靠你来分辨它。
4.别让我觉得我比实际的我还要渺小。它只会让我愚蠢的装出超出我实际年龄的傻模样。
5.如果能够,请别在人前纠正我的错误。你私下的提醒,会让我更加的注意自己的行为。
6.别让我觉得我犯的错误是一种罪。它会降低我的人生价值观。
7.当我说「我恨你」的时候别太沮丧。我恨的绝不是你,而是那降生在我身上的压力。
8.别过度的保护我,怕我无法接受一些「后果」。有的时候,我需要经由痛苦的方式来学习。
9.别太在意我的小病痛。有时候,我只是想得到你的注意。
10.别唠叨不休,否则有时候我会装聋作哑。
11.别在仓促或无意中做下允诺。请记住,当你不能信守诺言时,我会是多么的难过。
12.别忘了我还不能把事情解释的很清楚,虽然有时候我看起来是有能力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不能事事正确无误的缘故。
13.别太指望我的诚实,我很容易因为害怕而撒谎。
14.请别在管教原则上前后不连贯、不持续。它会使我疑惑,而对你失去了信任。
15.当我问问题的时候,别敷衍我或拒绝我。否则你会发现我终将停止对你发问,而向它处寻求答案。
16.别告诉我说,我的害怕很傻、很可笑。如果你试着去了解,便会发现它对我是多么的真实。
17.别暗示或让我感觉到你是完美、无懈可击的。当我发现你并非如此的时候,对我将是一项多么大的打击。
18.别认为向我道歉是没有尊严的事。一个诚实的道歉,会让我对你更接近,对你感觉更温暖。
19.别忘记我最爱做实验
中国的爸爸“弱抱”了吗?
前一段时间接受记者采访,谈论“中国爸爸弱抱了”话题,在网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网友给我发来了邮件,或者微博留言:一些网友表示非常赞同我的观点,应该提升与孩子的陪伴质量,学会更好的表达爱;有些家长,应该是孩子的爸爸,非常直接问我应该如何抱孩子!忍俊不禁之余,还是对这位父亲的改过态度深表欣赏!事实上,很多中国的年轻父亲他们缺少现实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唯一的印象便是父亲对自己的教育。我在采访中也说了,中国式父爱充满了深沉与内敛,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家庭文化,父父子子,父亲与孩子之间似乎还存在着一种等级的隔阂,父亲不愿意或者说不习惯走下神坛,与孩子成为生活中的良师益友,这也是导致父爱缺位或父教缺位的深层原因。
虽然是一位中国的父亲,但是我非常喜欢和孩子亲近,我不仅通过拥抱的方式表达对女儿的爱,我还会陪孩子一起聊天、一起阅读、一起游戏、一起做家务、一起撒欢……在互动中才能体现出父亲的爱,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父亲的爱。我为什么会抱自己的女儿呢?这个问题其实和我的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我的父母是做彩扩与名片生意的,在我四五个月的时候,父母便将我托付给了我的爷爷奶奶。他们工作很辛苦,我与他们一周只能见1-2次面,这种情况一直到小学六年级才缓解。印象最深的是小学三四年级时,我总会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丁字路口,向西远眺,每一次看到自行车的车把,我都默默许愿,希望那辆自行车上坐着爸爸或者妈妈……当我讲到这个故事时,我的母亲总会发出啧啧的感叹,然后说道,当时确实忽略了你的感受。事实上,阿德勒说的没错,受到的挫折,总会补偿回来。正因为我缺少陪伴,所以我努力争取给我女儿最好的陪伴,正因为我意识到了陪伴的重要性,我才坚持了8年做一件我认为最有价值的事情——亲子教育。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曾经在景点合影的时候将我抱起,在公交车下车的瞬间将我抱起,在生活中是很少有拥抱的镜头的。而父亲呢?父亲一次都没有抱过我!他像大多数中国父亲一样含蓄而深沉,他们爱的那样静悄悄,沉甸甸,就是“看不见”!所以在小学、甚至高中阶段,我与父亲的对话很少,他不知道和我说些什么,我也不觉得应该和他交流什么。直到大学,我开始学会正视他的双眼,向他询问人生的道理,他也变得愿意交流,但仍然显得不那么自然。如今,他成为了爷爷,他可以轻松的拥抱自己的孙女,向孙女询问幼儿园的生活——可是,他却不知道,我,他的儿子,至今也在渴望着他的拥抱。我在一个角落里,撇着嘴笑,心想有多少父亲不了解孩子的渴望呢?
缺少拥抱的第一个特点,便是缺乏安全感与自信心。虽然自己考取了二级心理咨询师,但根本无法“根治”这个心理缺陷。当我有了孩子之后,我对孩子的陪伴实际上也是对自己心灵的修复。我为她发明了120种亲子游戏,其中的第一个游戏便是“爸爸游乐场”!我便在这里回答了那位年轻父亲的提问——如何拥抱孩子?父亲是孩子的第一个玩具,要想让孩子喜欢你,首先你得豁的出去!我把几种抱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1、熊抱与公主抱。这是最基本的两种抱姿,不用过多解释。
2、骑马马。父亲欠我一个,而且就我现在的份量,恐怕他已经无法补偿了。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安全。曾经有一个爸爸没有扶稳,孩子从他的身后脱手,导致孩子摔成重度残疾。可以说任何亲子游戏都是建立安全原则基础上,如果没有十足的保险,或一个人没有能力操作时,就不要尝试任何有难度的动作。
3、千慧抱。我的女儿叫千慧,这个姿势的发明是我和她的“专利”。这种抱的姿势是孩子与大人面对面,孩子的双腿挎着大人的脖子,大人搂住孩子的腰部与臀部。当我与很多家长描绘这个抱姿时,他们都觉得不可能完成,事实上孩子们通常都喜欢这个姿势。
4、海盗船与人工摩天轮。父亲首先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到“我是孩子的最佳玩具”状态。海盗船就是父亲将孩子“公主抱”,即将孩子捧在胸前,然后左右摇摆,幅度从小到大。人工摩天轮是双手抱住孩子的腰部,在身前“画”大圈。一边做动作,一边可以唱一些简单的儿童歌曲,让孩子仿佛身临其境。
5、攀登爸爸。这个游戏已经成为了我的“代表作”儿童脱掉鞋子,爸爸双手拉住孩子的双手以确保安全,孩子从父亲的腿部蹬踏,直到前胸,最后站在爸爸的肩膀上。游戏的收尾动作是爸爸要把孩子抱下来,抱在自己的怀里。
希望我的方法能够给爸爸们一些启发,爱孩子,从拥抱开始……
个性化教育案例:博士生辞职当“全职爸爸”
“现代私塾”理念一:在游戏中学知识
昨天中午记者来到袁鸿林的家时,他刚刚带女儿小逸从海盐著名的园林“绮园”回来,正在吃午饭。从今年7月起,袁鸿林几乎每天都会带女儿去绮园逛一个上午,一边玩,一边给女儿上课。“绮园风景优美,到处都是绿色,这么好的环境下,孩子一边玩一边学,学习的兴趣也特别高!”袁鸿林解释说。
袁鸿林称之为“现代私塾”的培训教室显得有点乱,随处可见各类幼儿书籍和碟片,内容有英语、日语、古汉语等,角落的小书桌上还摊着纸笔砚墨,墙上贴着小逸平时写的字、画的画,桌子底下还竖着一块围棋棋枰。记者发现,在采访的两个多小时内,小逸先后读过英语、日语、汉语拼音、写过毛笔字,最后还拿起小提琴拉。每样东西“玩”的时间都不长,但却都有板有眼。袁鸿林说,他就是这样让女儿慢慢“玩”出学习兴趣来的。
“现代私塾”理念二:多种语言一起教
5岁的小逸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她与父亲之间时不时就冒出几句“I’mcoming”、“Ok,noprob-lem”这样的日常对话。袁鸿林说,女儿的语言能力比较强,在10个月大时就能说一些话了。由于他自己英语比较精通,因此他在小逸两岁时,便有意识地教女儿说英语。“最开始我也不教她什么ABC,我只是买来英文歌曲的磁带,反复地放给她听,然后慢慢地教她唱。小孩子很喜欢唱歌,平时几乎曲不离口。学会一首后我又教她下一首,等两个月后她的英文歌模仿得有些基础了,我才慢慢带她入门。”
有很多教育专家不赞同孩子太早接触外语,对此袁鸿林却有自己的想法:“孩子就好像是一台计算机,母语是贮在内存里的,而后期学的外语好比是存在硬盘里,内存的调用速度要比硬盘速度快得多,因此如果在孩子小时候将第二外语和母语共同放进‘内存’,那将来对外语的应用有很大好处。”
袁鸿林认为,3-8岁的孩子在听力、语言模仿能力、思维兼容性都处于最佳阶段。另外由于语言是高级思维的载体,这一年龄段学习外语,不仅是语言能力的提高,而且是思维能力的提高。现在,小逸已能阅读《新概念英语》第二册中的课文,差不多相当于高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另外,袁鸿林已开始着手教她日语的日常对话。记者发现,袁鸿林在教女儿记忆日语单词时,经常随机问她同一意思的英文单词是什么,小逸几乎不用想便答了上来。“在几种语言间随时转换,让孩子习惯用外语的思维思考问题。”再过一段时间,袁鸿林考虑要教女儿第三门外语:法语。
“现代私塾”理念三:懂心理再教孩子
除了外语,袁鸿林还带领女儿广泛涉猎书画、音乐、古汉语等领域。这外人看来似乎有些“填鸭式”的教育,在这对父女间却进行得特别顺利。
翻开他为女儿制定的每天学习和活动安排表:英语两小时,日语、汉语、小提琴、绘画、各科知识(含算术、讲故事)各半小时,文化娱乐(含看电视、碟片)一个半小时,户外游戏及体育活动3小时。为了弥补自身知识结构上的缺陷,袁鸿林还准备过段时间教女儿上网,在网上学习各名校名师的课程。“我不强迫她去做什么,而是慢慢引导她这方面的兴趣。”袁鸿林的诀窍很简单。
袁鸿林最初带女儿接触书画时,给她买来一大叠宣纸和笔墨,然而他并没有要求女儿每天练多少个字、画多少幅画,而是任着性子让女儿涂鸦。在女儿涂鸦的同时,袁鸿林则在一旁写字、画画,并拿出齐白石等名家的画作给女儿看。慢慢地,等小逸在对艺术有了一定的感觉时,袁鸿林才开始给女儿讲述一些书画技巧。“这段过程差不多有一年。”袁鸿林说。现在,小逸即使有时画上了瘾
“80后”全职爸爸童心未泯却富责任心
随着越来越多的“80后”年轻人步入婚姻殿堂并“升级”为父母。“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观念慢慢被打破,“80后”一代中出现了甘当全职爸爸的现象。
在一些人眼中,“80后”年轻人大多玩心重,给人留下玩世不恭和不负责任的印象。但事实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升级为父亲的“80后”也懂得在童心未泯和负起家庭责任之间寻找平衡点。
住在广州越秀区的李元就是一位“80后”全职爸爸。李元说,因为夫妻双方父母都有工作没时间带孩子,所以他们只好自己“摸索”,但想到妻子既要带孩子又要忙家务还要上班,根本兼顾不来,于是他们便商量好暂时由李元来当全职爸爸,等孩子上幼儿园了再出去找工作。
李元说,虽然在家带孩子琐事繁多,但看着孩子一天天在变化,觉得挺有趣的。“我是典型的‘80后’,爱玩,喜欢自由,还有点童心未泯,一点都不像长辈那样有着‘严父’或者‘慈父’的形象,所以我更想跟我的孩子做朋友,一起玩乐,应该说当下‘80后’的父亲都有这种特点。”
在广州一家公关公司上班的“80后”职员郑彩霞告诉记者,她的孩子今年1岁了,一直都由丈夫全职照顾着。她说:“没想到有了孩子后丈夫开始收心了,还主动提出照顾孩子替我分担重任,之前我一直担心如果辞职回家照顾孩子,以后很难再找到薪水这么丰厚的工作。”
美国曾有研究资料表明,男性的思维方式与女性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更易成功。这一点也是郑彩霞希望让丈夫照顾孩子的原因之一。
“受传统观念影响,我们‘80后’的孩子大都由母亲带大,其实父亲带出来的孩子也许会更好,这个观点正确与否就交给‘80后’的全职爸爸们去实践和验证吧。”郑海霞说。
中国好爸爸的8个标准
在中国大多数家庭,教养孩子主要是妈妈的责任,事实上父亲如果肯多花时间,孩子的人格会更健全和优秀。虽然没有不想当好爸爸的男人,但你知道怎么做才称职吗?近日美国“心理中心网”列出好爸爸的8个标准,爸爸们可以对照看看是否合格。
1.多花时间陪孩子。培养感情是需要时间和精力投入的,如果你能陪在孩子身边,和他们一起玩乐,听他们说话,他们会记住你的爱,感激你的付出。如果你总是很忙,无论你有何借口,孩子们都会觉得被忽视。
2.以身作则。一个好父亲会从点滴小事中给孩子展示什么是诚实、谦逊与责任,让他们明白这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品德。
3.全家一起做饭吃。现今,做饭不再只是妈妈的义务,父亲也要学习烹饪,同妻儿共享其中的乐趣。餐桌也是全家交流的好场所,孩子们可以谈谈自己的生活,家长也可以赞美他们并给出建议。
4.经常赞美孩子。男性通常不太擅于表露情感,但事实上孩子很在乎大人的关注和赞赏。多表达对孩子的喜爱,哪怕只是一个拥抱、拍拍后背、亲亲脸。
5.尊重孩子的母亲。无论你们夫妻关系如何,都应该给你的妻子以应有的尊重。父母的行为对孩子会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目睹父母相敬如宾,孩子也会感到自己得到认可、受到尊重。你和妻子之间的相互尊重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日后的择偶观。
6.定下规矩,奖罚分明。现代育儿观念的一大误区是,很多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明确界限。父母应该给孩子立下明确清晰且奖罚分明的规矩。既让孩子懂得了“无规矩不成方圆”,又能让孩子感受深深的父爱。
7.做个亲切有耐心的老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最好老师。从孩子很小时,就要耐心倾听他的想法和难题,从日常事例中教给孩子基本生活经验。
8.给孩子读书。书本是激发孩子想象力的最佳选择。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可以读故事给他听。培养其阅读兴趣有助于改善个性及促进身心发展。
你是好爸爸还是“坏”爸爸
下列场景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如果你已为父多年,请回忆一下当你遭遇同景时,曾经如何选择;如果你初为人父或是将为人父,请认真学习,不要让孩子看到“坏”爸爸的一面。
场景1:爸爸是不是理智?
晚上,爸爸加班回到家,看到妈妈正在孩子边上焦急地唠叨:“就知道玩,那么晚作业还没完成。”
“坏”爸爸甲:
把孩子训一顿,再责备妈妈“只顾看电视剧,那么晚了才想起管孩子”。
“坏”爸爸乙:
拉开妈妈,急什么,我小时候作业都不做,现在不好好的吗?
好爸爸:
好好宽慰一下妈妈,孩子贪玩是正常的行为。然后亲自陪孩子一起做几道题,同时会有几句夸在点子上的鼓励,让孩子快乐地继续面对作业。
点评:妈妈很容易因为孩子眼前的问题而焦虑不已,常常在教育上出现不够合理的言行,在这时候,男人的理性和大局观该发挥作用。相对妈妈而言,好爸爸更能从孩子长远发展考虑,理智地面对问题,找到更理想的方式来处理眼前难题。
场景2:爸爸吝啬拥抱吗?
孩子把小朋友的贵重玩具弄坏了,哭着回家。
“坏”爸爸甲:
把孩子一把拉过来,大骂一顿,甚至还会动手打。
“坏”爸爸乙:
无所谓的样子,“多少钱?买个赔人家不就得了吗?”
好爸爸:
把孩子拥抱在自己怀里,听他倾诉事情的经过和感受,然后一起讨论和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
点评:
不少爸爸十分吝啬自己的拥抱,在保持所谓严父形象的同时,错失了最简单有效的亲子沟通方式。需要提醒的是,不仅在自己想拥抱孩子的时候拥抱他,更要在孩子需要拥抱的时候,展开自己宽厚的胸怀。
场景3:爸爸有没有童心?
孩子绕着爸爸,恳请爸爸能陪着玩。
“坏”爸爸:
拿着报纸不耐烦地说:找你妈妈去,小孩子的游戏爸爸可不会。
好爸爸:
放下手里的报纸,“好啊,咱们来玩什么呢?”
点评:很多爸爸说,“我说过多少遍了,他听过就忘”。想让孩子真正接受自己的想法,就必须先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先走进孩子的世界,再给予引导。在游戏中,与妈妈的爱心不同,爸爸的“童心”会是孩子更大的福音,因为爸爸往往会在游戏中更投入、更当真,更像一个优秀的玩伴。
场景4:爸爸舍得花时间吗?
周末,爸爸又要出门加班了,面对望着自己的孩子——
“坏”爸爸:
“爸爸要去赚钱了,让妈妈带你出去玩吧,想去哪里、想吃什么、想要什么都行。”
好爸爸:
“爸爸会尽快回来陪你的,还会把我看到的很有趣的事情告诉你,好吗?”
点评:
因为很少有时间陪孩子,使得很多爸爸会用物质来补偿自己的歉疚,而那并不是孩子的需求所在。爸爸更阳刚的气质、更宽阔的视野,是妈妈很难替代的。爸爸们,请给孩子你的时间,而不是用时间去换来你认为更有用的金钱。
分析点评:专家共话奶爸
某幼儿园园长何敬红:胆和力有绝对优势
作为一线幼教工作者,我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父亲对孩子的养育至少在4个方面比母亲更有优势。
一是运动机能。比如跑步,母亲总是喜欢站在原地等孩子跑过来,而父亲会和孩子比赛谁跑得快,显然更能提高孩子的运动能力。母亲大多谨慎,担心孩子爬得太高,动作太大,而父亲则会鼓励孩子做一些大动作,调动他全身的运动细胞。
二是胆量。父亲比母亲更善于培养孩子的胆魄,以及勇于探索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三是语言的简练性。男性的思维相对来说更为直接敏锐,说话会抓重点,言简意赅,而母亲经常让孩子觉得“啰嗦”。父亲经常和孩子交流,非常有助于孩子发展阅读表达能力。
四是“干脆”。父亲不大会很“粘”孩子,有助于孩子尽快摆脱对某一位家长(多半是妈妈)的情感依赖。一直粘着大人的孩子客易性格懦弱,变得太“嗲”。
父亲既然重要,那么他具体应该对孩子做些什么呢?我的建议是:1、每天挤出15-30分钟陪孩子一起阅读;2、双休日节假日和孩子一起参加体育运动;3、经常陪孩子一起登楼,培养体力和毅力;4、小孩进入小学阶段后,父亲一周至少要有一次,以朋友的角色和孩子聊天谈心。
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小文:“父爱如山”是误导
我们曾经在家长群体中做过问卷调查,在被问到“你认为孩子在家中最乐于接受谁的教育”时,十有八九的父亲竟然都回答“母亲”。即便那些自认为陪孩子时间较多的父亲,也大多是带孩子去看电影、吃饭,很少参与孩子自身的游戏活动。不难看出,我们身边很多做爸爸的,主动放弃了养育孩子的机会。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经过了解后发现,父亲们不是不爱小孩,而是受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较大。比如“男主外,女主内”。有些爸爸会认为一直在家带孩子有损“男人的尊严”;又比如“父爱如山”。很多家长认为做父亲就应该像“高仓健一样冷峻”,把对孩子的爱深深地藏在心里。这其实是错误的想法,《背影》是写给成年人看的,并不适合幼儿和少年。青春期以前的小孩,不管男孩还是女孩,都十分需要父亲的亲近和肢体接触,所以这一阶段的父亲们,请不要吝啬你们的拥抱。
现在的幼儿园、小学,在女教师占绝对多数的背景下,父亲更应该主动表示父爱。因为家庭教育的5分钟,往往等同于学校教育的45分钟。
汽车和浴室最适合亲子
对于一个男孩来说,父亲是一生的榜样。如果父亲和小孩关系太疏远,孩子便会找到另一个男人,或是舅舅、或是外公、甚至是隔壁的大哥哥作为自己的成长榜样。那么父亲何苦不去行使自己的职责呢?而对于女孩来说,一个好父亲往往会成为自己将来择偶的标准。因此做父亲丝毫马虎不得。
父亲像是外出捕食的老鹰,能把世界上最新的知识和资讯带回家,“哺育”羽翼未丰的孩子;父亲又像是一个家庭公关,靠父亲来协调孩子、母亲、祖辈之间的关系,再适合不过了。
父亲和孩子进行互动交流的最佳场所,我经过实践和研究后发现有两个:一是自备车,父亲单独开车接送孩子时,可以利用路上的时间和孩子说很多话;二是浴室(仅限父子)。这两个空间有一个共同点:相对封闭,没有干扰。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很容易说出平时不愿吐露的真心话。
外国爸爸的哄婴儿五个绝招
忙碌的爸爸偶尔信誓旦旦带一次宝贝,谁知小宝贝偏偏不给面子,即便抱在怀里依然哭闹不休。做爸爸的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惶惶然不知如何应对。现在来见识一下西方宝宝的爸爸是怎么做的?
1、给宝贝来个“空中飞毯”
“空中飞毯”游戏非常简单,就是将宝贝轻轻地抛向空中,然后接住。这是一项宝贝非常喜欢,爸爸也乐得尝试但是让妈咪提心吊胆的游戏。有心的爸爸可以通过添加一些别的有趣的游戏元素,让“空中飞毯”游戏摆脱单调乏味的境地,让宝贝玩得更加有滋有味:抓住小宝贝的两只小胳膊,让宝贝骑在爸爸脖子上,轻柔地迈着舞步前后左右摇晃着走上几圈,然后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将宝贝扔在空中接住,再扔在空中接住,如此反复。还可以将宝贝放在膝盖上,一边哼唱一些柔和的曲子一边轻轻地跺脚、颠脚、左右摇晃双腿,或者将双腿前伸,降低膝盖的高度再将膝盖抬起来……这些不断变化的花样会带给宝贝很多新奇的感受,让他很快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忘记挂在小腮帮上的眼泪。
2、展示惊人的表演绝技
变换说话的声调、拍手、跺脚、砸舌、敲打宝贝附近的家具或者将物件扔在硬表面上会发出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响声。
这些不同寻常的响声可以有效地吸引宝贝的注意力,让哭闹的宝贝很快安静下来。对着宝贝做鬼脸,将东西放在头顶,故意让它坠落,然后假装很沮丧地将它捡起来,再让它坠落,如此反复。让宝贝看到爸爸平时难得一见的笨拙可笑的模样,一定带给他很多意想不到的快乐。爸爸的演技即便不怎么样,也要尽量将每个动作做得十分夸张、怪异,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吸引并安抚哭闹的宝贝。
3、做个“摇滚”爸爸
哼唱一些流行歌曲,并模仿摇滚歌星的动作可能让宝贝感觉十分好奇。Lanigan常常通过哼唱PatsyCline的《疯狂》—一首很美但是比较沉闷的歌曲来安抚他的小宝贝。RayCharles的歌曲也都不错,可以担当安抚哭闹宝贝的重任。不过宝贝感兴趣的并非歌曲本身,而是爸爸那些奇奇怪怪的动作。要做个宝贝喜欢的“摇滚”爸爸,千万不要盲目地模仿某个歌星,而应该根据宝贝的喜恶选择适合宝贝的歌曲。比如有的宝贝喜欢《与成功相逢》,而另外一些宝贝则可能喜欢《安静吧,我的宝贝》。
4、发挥婴儿背带的大用场
将哭闹的宝贝放在那种前置背带里,让宝贝感受爸爸的体温,倾听爸爸的心跳声可以有效地缓解宝贝的哭闹。如果再带着宝贝走上几步,也许过不了几分钟,宝贝就会在背带里安然入睡。
5、让宝贝哭得淋漓尽致
有的时候,无论怎么安抚,宝贝都会哭闹不休。这个时候,如果宝贝没有身体上的疼痛,也不是因为饥饿、疲乏、尿湿等原因哭闹,并且他也拒绝被爸爸搂抱或者摇晃,那么宝贝可能仅仅是想通过哭泣来发泄一番。如果碰上这种情况,无法忍受宝贝哭闹声的爸爸最好戴上耳塞,并尽量控制自己心中的怒火,给宝贝一个哭泣的机会。一旦宝贝哭够了,他的情绪也会随之变好。
爸爸必须与宝宝交流才能赢得信任
令人尴尬的情况:爸爸从妈妈怀里抱过来平时难得一抱的宝宝。谁料宝宝的脸立刻“晴转雷阵雨”,一下子哭得声泪俱下。爸爸怎么也哄不住,妈妈帮着也哄不住。无奈,爸爸只有把宝宝送到妈妈怀抱,不料宝宝一到妈妈怀里就立刻笑得灿若桃花。
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婴儿对世界的认识必须通过成人这个“中介”才能实现,如果儿童不和成人交往,他的心理就不能正常发展。在婴儿的发展中,妈妈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妈妈是婴儿一切生理需要的满足者,通常也是婴儿与客观世界接触的“中间人”。而与妈妈相比,爸爸对婴儿的关注的时间明显少得可怜了。爸爸一般都把精力放在事业上,最多也不过是到婴儿的小床前去逗一逗,爸爸也很少想到抱一抱小宝宝。有时回到家里,孩子已经睡着了,爸爸只能爬在小床边仔细地端详端详。爸爸的粗心使他们主动减少了与宝宝亲近的次数。
爸爸应该这样做:
1.与妈妈一起出现在宝宝的视野中。
因为在宝宝最初成长的视野里,看到最多的是妈妈的脸。在婴儿的印象中,这张脸总是布满了温柔的微笑,“这个人”总会适时地满足她的各种各样的需要。久而久之,宝宝就对“这张脸”、“这个人”给予了全部的信任。爸爸也应从此入手,尽量多和妈妈一起逗宝宝玩。也可以尝试着在妈妈的指导下去满足一下宝宝的需要,时间长了,宝宝就会增加对爸爸的信任。
2.尽可能多抱抱宝宝。
因为只有当婴儿被成人抱着的时候,她才感觉自己是安全的,而这种安全感是她进行一切活动的必要前提。所以不论工作有多忙,下班后有多累,也别怕叫醒宝宝难以入睡带来的确烦恼,爸爸都应该一回到家就抱着宝宝,用手拍拍她,轻轻地抚摸她,和她做一些简单的游戏。这样既能使宝宝高兴,也能使爸爸在和宝宝的玩乐中放松一下疲惫的精神。经常性的身体接触会使宝宝增加对爸爸的信任。
3.多与婴儿进行“口语交流”。
任何刺激,包括动作的、声音的都能作为和婴儿进行交往的方式。婴儿听到了成人的话以后,就会产生与成人进行交流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正是婴儿学习语言的动力。爸爸的与妈妈不同的声音常常会令宝宝感到兴奋,久而久之,她会对这种声音产生亲近感,从而对发出这种声音的人产生亲近感。
总之,爸爸要得到婴儿的信任,就必须肯花一定的时间去和宝宝交流。通过身体的、语言的接触和“交流”逐渐赢得宝宝的信任,一起成为和妈妈一样的“可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