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教育 堪称全球第一的秘密
发布时间:2021-04-25 大班第一学期班务计划 大班第一学期家长会 开学第一课世界前三大新闻通讯社路透社怎么也想不到。他们传送给全球新闻界使用的两张照片,竟然活生生被一个13岁的芬兰中学生拆穿。
2008年8月,路透社转用俄罗斯电台影片,刊登两张俄罗斯潜艇在北极海底下插国旗的照片,住在芬兰北方小镇的少年塞罗丁看到报纸后。觉得怪怪的,于是动手找资料,确认这张潜艇照片是翻拍自电影“泰坦尼克号”里面的一个片段。路透社被迫认错道歉。
这就是芬兰教育为什么能连年惊艳全球的原因:小孩会主动想、主动问、主动找答案。
OECD评比,芬兰两届称霸
自2000年开始,经济合作组织(OECD)每3年举办一次15岁学生能力评估测验“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ISA),芬兰青少年连续两届在阅读与科学两项评比中称霸,解决问题和数学能力则位居第二。
“芬兰能,为什么瑞典不能?”谈到芬兰的优异表现,瑞典教育部次长欧斯博格(BertilOstberg)不无感慨。尽管瑞典中学生在PISA的表现仍高于平均水平,瑞典民众显然不够满意,毕竟,芬兰30年前启动教育改革时,还是向瑞典取的经。
不光是瑞典,在教育投注最多经费的北欧国家丹麦和挪威,以及美国、韩国、日本、英国、南非等各国教育机构与领导,也跨海特聘芬兰教育专家,为他们的教育体系把脉、开药方。美国杂志《经济学家》更在2007年发文建议,欧洲领导人应暂时放下所有活动,“回芬兰的学校上课。”
教育已然成为芬兰最成功的出口产品。
九年义务教育,经费政府出
绿荫盎然。这栋原本是工厂的白色建筑物,还维持干净朴实的样貌。掌舵基础教育的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教委会),就隐身在首都赫尔辛基市区这片幽静的小区里。
20世纪70年代初期,教委会扛下芬兰独立建国后最大规模的改革重担,他们的使命是提供高质量的9年一贯义务教育,训练出能够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下一代。
教委会决定采用“综合学校”的模式,让7—15岁的中小学生,不分年级,都待在同一所学校学习。在9年一贯教育中,学生课本、交通和午餐费用,全由政府负担,经费则由中央政府出资57%,地方政府分摊43%。这个决策延续30年至今,不因政党轮替而改变。
坚持平等精神,一个都不能少
当其他国家还在施行精英教育时,芬兰却反其道而行,绝不标榜精英,坚持每一个小孩公平受教,“一个也不能少”。
从制度设计到资源分配,芬兰教育从平等出发。60万中小学学生,分布在4000所综合学校,平均每校约150人,班级人数不超过20人,小班小校的制度有利于“无一人落后”,没有贵族和平民学校之分。翻开芬兰各种教育文宣,从不高调“快乐学习”,对他们来说,有了公平,快乐就不是问题。
只是,北欧国家都强调平等,芬兰能以黑马之姿脱颖而出,关键就在于用了对的策略。
芬兰不是砸更多钱办教育,而是选择“专注”策略,把资源配置在“最需要的地方”,也就是初级中学和学习迟缓者身上。
在OECD国家评比中,芬兰是运用教育资源最有效率的国家之一。不同的是,在大多数国家,高等教育学生平均分配到的经费最多;反观芬兰,投资在初级中学生的经费,每人平均达8200美元,在所有就学年龄中最高。
绝不放弃学习慢的孩子[实用申请书 373939.CoM]
提升学习迟缓者的学习能力,是芬兰专注策略的另一个重点。
专门负责特殊教育的教委会顾问寇依薇拉(PirjoKoivula)指出,教委会的目的是让“每个”小孩都具备基本能力,当学生出现短暂学习困难时,老师会立即提出矫正计划,在课堂上或是放学后进行个别辅导,费用由政府负担。
芬兰有将近20%中小学生接受额外学习辅导,OECD国家平均只有6%。曾经当过特教老师的寇依薇拉边看数据边说,在老师早期介入辅导后,有轻微学习障碍的小孩都进步很快,一两个月之后,就不再需要“补救”。
采用资源专注的策略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芬兰学生的学习表现并没有明显城乡差距。在PISA测验中,芬兰校际差距全球第二小,不到5%(差距最小的是人口仅30万的冰岛)。不论是首都赫尔辛基,或是偏远北极圈的中学,测验成绩相差都不大。
“排名”、“资优”犯大忌
“芬兰没有坏学生,即使最差的学生也很好。”以培育师资闻名的约瓦斯其拉大学(UniversityofJyvaskyla)教育研究所所长瓦里亚维(JouniValijarvi)直言,芬兰15岁以下人口逐年减少,将资源导入需要辅导的小孩身上,可以创造最大的国家利益。
且慢!学得快的人要怎么办?会不会是另外一种不公平?芬兰人自有他们的逻辑:“学得快的人可以自己学,学得慢的人更需要帮忙。”
“宁可让学得快的人等,也不能让不会的人继续不会。”芬兰反对对学生进行任何形式的“分类”或“排名”,说“资优”和“精英”是犯大忌,更没有“能力分班”这回事。
28岁、在赫尔辛基大学任职的海蒂回忆,她念中小学时数学很好,但老师从来不会公开说她功课好,只是私下偷偷塞几本进阶数学让她自己看。
最能展现教育平等价值的,是芬兰政府对移民子女一视同仁的态度。不论是否有芬兰国籍,移民子女都能免费上学,政府还额外拨预算让他们学习母语,每周上两堂,为期4年。
全球最严格的师资标准
在专注的策略、平等的核心价值外,芬兰教改能够一路顺畅无阻至今,还必须归功于一群高素质的专业教师。
自1979年开始,教委会就定调,中小学老师属“研究型”,必须具备硕士学历,这几乎是全球最严苛的规定。师资教育从原本的3年,延长为5年,高中生毕业申请师范学校时,除了要看在校成绩,还必须通过层层面试,确认有教学热诚与创新思维,才能挤进录取率仅10%的师范窄门。
专研师资培育的赫尔辛基大学教授坎萨宁指出,芬兰师范体系的唯一任务,是培育有能力的老师,并发展必要的专业质量,以确保教师生涯能够持续进步。换句话说,在芬兰,老师必须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意愿。
“有能力学习,才有能力创新教学,教育才会不断提升。”培育无数教师的瓦里亚维比喻,在芬兰,老师是一种“最爱学习的动物”。
芬兰老师爱学习出了名,大学暑期班开课,座中最多的是中小学老师。芬兰教育部长现在最头痛的是缺老师,好学的老师都跑去继续念博士;芬兰企业也喜欢雇用老师,跟政府抢人。据芬兰第一大报《赫尔辛基邮报》调查,芬兰年轻人最向往的行业就是当老师;中小学教师受民众敬重的程度,甚至超过总统和大学教授。
芬兰老师教的不是“知识”,而是“学习怎么学习”。小孩问问题,老师不会直接讲出正确答案,而是给他一个方向,自己去想、去找、去学。
挑高的天花板下,淡色木地板上,穿着各色袜子的脚丫子跑来跳去。赫尔辛基郊区小学教室里十几个小孩,华裔的Tina趴在桌上自己看书,对面的Sarka在画画,有的玩玩具、有的写作业,教英文的老师拿着颜色图卡,蹲在两个小孩前面继续比划。
没有吵闹,也没有不耐烦,老师不必时时刻刻盯着,每个小朋友都有老师为他们量身订做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
尽管门槛高,又受欢迎,教师在芬兰并非高薪工作。在OECD的调查中,不论是新进或资深者,芬兰教师平均薪资都比先进国家和欧盟平均要低,甚至比不上国民所得较芬兰低的韩国与西班牙。
留着一把大胡子,在中学教物理已24年的史亚力屈指计算,他每月收入扣税之后,大约有2000欧元,跟大学毕业生差不多。“做老师不是为了钱,是因为我们真的相信这份工作对芬兰很重要。”史亚力深信,师资即国力,老师愈好,国家就愈强大。
强调学习,而非竞争
严格要求师资质量,芬兰政府也相对给老师和学校最大的教学自主权。教委会和教育部每4年制定并公布核心课程纲要,其他如征聘师资、经营管理则由各校自治,举凡班级大小、课程内容、学生课表,甚至是每年上课几学期都由学校全权负责;至于要教什么、怎么教、用什么教科书,则由老师自由选择。
芬兰中小学并没有全国一致的联合评量,学校也很少有考试;芬兰官方也不进行教师评鉴。被问到是否要考核教师表现,任职教委会长达30年的资深顾问劳卡南几乎动了气,反问:“为什么要评鉴老师?”他骄傲地说,芬兰根本没有不好的老师,每个老师都很自律,不需要打考绩。主管教育的中央教育部或地方政府,并不实施学校评鉴制度,对学校有绝对信任,再小的学校,也拥有绝对行政自主权。
赫尔辛基市内的拉托卡塔诺(Latokartano)小学,决定在校内推行不分年级上课,180个学生,每个人有自己的课表,有的人8点半上学,有的则是9点或9点半,大家放学的时间也不一样。
学校事务的决策机关是董事会,七位董事中,有一位教师代表、一位职员代表,其他五位由家长与当地小区选出。董事会决定学校课程方针和预算使用,及聘用教师。
拥有法学和教育双硕士学位的校长亨卡拉透露,每学期初,班级老师会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坐下来讨论小孩的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评量不是根据和其他人的比较,而是看是否达成最初设定的目标。他们没有成绩单,只有学习报告。
“我们强调的是学习,不是竞争,芬兰绝对不会用竞争来刺激质量。”说得一口流利英文,亨卡拉再三强调,在芬兰,教育的目的是学习,而非竞争。
全世界最爱看书的国民更重要的是,芬兰教育还有一笔他国难望其项背的幸运资产,那就是他们有一群热爱阅读的国民。
芬兰人在家阅读的传统已传承400多年,是全世界最爱跟图书馆借书的人,每人每年平均借17本书。根据调查,41%的芬兰中学生,最常从事的“休闲活动”就是阅读。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有对的策略,用了对的人,芬兰教育怎么可能不好?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芬兰对学前教育非常重视
据芬兰媒体20日报道,芬兰儿童学前教育的形式主要是让孩子在游戏玩耍中学习今后上学后所需要的技能。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大大缩小了学龄前儿童个体之间的能力差异,取得了良好效果。它可以使孩子为正式接受教育做好充分准备,三分之一的孩子在上一年级时已能进行初级阅读。
芬兰在对全国2000名儿童的成长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后发现,学前教育对儿童成长影响很大,为期一年的学前教育使孩子的技能有所提高,而且还培养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孩子们刚开始接受学前教育时,个人技能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学前教育专家迈娅—克里斯蒂娜。莱尔卡宁说,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首先是孩子所居住的地方不同;其次是家庭背景不同;第三是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不同。但是在学前教育这段时间里,那些技能较差的孩子会慢慢跟上其他孩子,孩子们在能力方面的差异会明显缩小。
研究表明,学前班老师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如果老师能力强,并能对学前班的孩子倾注足够的时间,关注孩子的变化,并对每一个孩子予以鼓励,孩子的学习兴趣将会大大提高。
孩子的一个小秘密
Mary:Wake up! Wake up!
Donald: I want to sleep another ten minutes.
Mary:You will be late for school.
Donald:It just 6:30 A.M.
Mary:But you are always too slow.
Donald:When I get up. I need to eat. What’s for breakfast?
Mary:Toast, egg and milk.Now, you can watch Studio classroom on TV.
Donald:I don’t want to watch it today.
Mary:All right. You need to get up.
Donald:Ok... Ok...
Mary:Let’s go.
Mary每天的工作:“醒醒,起床了。”
Donald翻过身去闭着眼:“我还要多睡10分钟。”
Mary:“你上学会迟到的。”
Donald瞄时钟:“现在才6:30。”
Mary:“可是你总是慢吞吞的。”
Donald施展拖延战术:“若我起来,会想吃东西。早餐是什么?”
Mary:“吐司、蛋、牛奶,现在起来还可以看到《空中英语》。”
Donald还想赖床:“今天不看。”
Mary坚定目标:“可以呀,但是你必须起床。”
Donald继续睡:“好啦,好啦!”
Mary干脆一把抱起:“走吧!”
* * *
Donald小时候总是全家第一个起床的人,专门扰人清梦。刚上幼儿园听到wake up和get up的动作命令,这下可好,他回来马上就派上用场,学老师叫他们结束午睡的口吻,念得既标准又清楚,加上权威的语调,再附带拍打的动作,一大清早,把我从睡梦中唤醒。
他把wake up和get up这两个词在生活里应用,给我很大的冲击。当你觉得需要用的语句,你就一定会记下来。从此我开始有DIY自己建立美语环境的想法。每个人都知道,学好语言的方法,就是要有环境。不过说起来简单,真要去做,最初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又不住在国外,经济能力也有限,做美语环境要从哪儿着手?时间空间又很小,我和一般的职业妇女一样,从公司下班,直接回到家里又继续加班当妈妈,很难想像还有多余的心力来安排额外的学习。
没关系,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与其伤脑筋,不如就从一天开始,除了wake up以外,接触到别的东西,我让他尽量用英文教我,初期一天可能只用到五六个像是telephone、televis ion、I、you、mom(电话、电视、我、你、妈妈)之类的单词。
过了几天,效果比我想像的好,餐桌上的水果已经大部分都能用英文了。因为午餐时间,老师会先用英文告诉大家盘子里是什么,晚上回来聊到学校的事,问他吃什么,他就说出来。我发现原来自己家里的冰箱就装满了现成的教具,绝对胜过课本里一堆单调的图片。
所以现在和Donald一边聊一边讲的水果名称,我一下就记得了。在家说习惯了,有次去市场,竟然指着西瓜对老板说watermelon,还来不及更正,老板听了马上手比个12,用英文说tw elve,告诉我一斤12块钱。看吧!卖东西最需要沟通的是价钱,老板他不需要知道2000个黄金单词才开口,做生意自然就记得数字怎么说怎么用了。我点点头,他称好收了钱,还补上一句Thank you。整个过程中,他说的英文比我还多呢!
最近Donald上学的新鲜感过去了,每天Donald和Mary仍旧上演赖床的戏,只是角色互换,颠倒过来,变成我催他,而内容除了wake up,他慢慢把所接触的其他的单词都用进来,早上的conversation就越来越长,用这招他可以赖得更久一点,像是今天这篇在他半睡眠状态下对话的例子,已经演变成共有十来句之多。
衣袖卷高的“秘密”
该午睡了,我来到媛媛的身边帮助她脱衣服,外面的毛衣一脱下,我不由得一愣:只见她棉毛衫袖子卷得高高的,卷到了胳膊肘上面,怎么会这样?我环顾四周,发现许多小朋友也有类似现象。
衣服的袖子怎么会卷到胳膊肘上面的?带着这个疑问我便特意去留意小朋友们在园内的活动细节,以期找到其中的答案。整个晨间活动没有发现什么特别,该喝牛奶了,小朋友纷纷卷起衣袖准备去洗手。嫒嫒走到我跟前说:“老师请您帮我卷卷袖子。”我便习惯性地帮她把里外衣服的所有衣袖卷到了胳膊肘上面。洗完手出来,媛媛一边把外面衣服的袖子往下拉一边走回座位。看到这个细微的动作,我顿时明白了里面衣服袖子卷高的“秘密”,自己的脸也立刻红了起来。
由于年龄的缘故,小班幼儿一般不太善于主动和老师进行交流,沟通,而大多数教师比较注重教学活动的开展,却往往忽视幼儿的日常生活细节。一次不经意的发现让我看到了教师工作中的不足,也明白了做一个幼儿教师的责任:照顾幼儿要从小处,从细微处着想,要用“心”去做。今天我们偶尔发现了衣袖卷高的“秘密”,说不定以后还会发现其它什么“秘密”呢?
零岁宝宝的秘密
每个宝宝从出生开始即显现不同的特性,直到长大呈现不同的人格物质。这些特性的养成,有些是与生俱来的质,有些是后天学习得来的。所以是否成为一个快乐的宝宝,还要视他是否处在足以令人快乐的环境。
婴儿是否能了解大人的行为
专家表示,很多人都觉得宝宝还不会说话之前,看起来傻傻呆呆的。事实上,曾有研究显示,让刚出生的宝宝在母亲的怀里,听母亲的心跳、声音,比较能让宝宝安静,这是因为听力在胎儿时期就已开始发育,胎儿对周遭的环境已逐渐反应。等到宝宝出生后,虽然他不能明白大人讲话的意思,但从音调、表情、动作,就能感受到大人的情绪及对宝宝的情感。
宝宝为什么哭
使宝宝哭的原因很多,包括尿布湿了,肚子饿了、生病、要和人一起玩、周围环境让他不便服了需要引起注意等。宝宝哭闹,同时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宝宝借着哭闹的动作,测试大人的反应,以确定周围环境是温暖的或是冷漠的,以及自己的角色是否重要。经过多次的尝试后,才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信赖感。
有一些人认为,不要每次在小孩哭闹时都抱他,以免使他有依赖感。这是传统的想法,也是以大人的立场为出发点,因为他们须为生活奔波劳苦,没有时间、精神置于照顾小孩身上,所以希望小孩好带、不干扰生活。
小宝宝眼睛不能看得太远,尤其是刚出生的宝宝,能见度大概只有大人抱起来,宝宝与大人的脸的距离,所以抱着小孩时,互动、刺激都比较多。小宝宝是能够感受到大人的情绪的,有些大人虽然在照顾他,但是很烦躁,讲话的表情、抱的感觉,都会让小宝宝感到不舒服,也就很容易哭。一个经常被注意、被疼爱的宝宝,是比较不会哭的。
所以大人在面对宝宝哭闹时,要查明原因,不要不理他。抱小孩,是亲子互动中最让宝宝及母亲愉快的经验。
另外宝宝哭闹常常也与缺乏安全感有关。一般来说,宝宝在四到五个月后开始会怕生,一岁多以后会害怕与熟悉的人分开,会有分离焦虑的情形。一些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这些特性,在宝宝四到五个月在后,昼夜周期较稳定,作息较为正常,即想要将宝宝托给别人,自己重回职声,不巧此时的宝宝开始会怕生,产生适应上的困难。而有些母亲则在宝宝一岁多的时候做这样的选择,使宝宝产生很强烈的分离焦虑。
宝宝为什么喜欢笑
有一种说话,认为宝宝的笑,只是面部神经肌肉的反应,意义不大。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一般来说,宝宝在五到六个星期开始对周围的环境有微笑的反应。如果是平时与大人玩耍时的笑,例如,他知道听到声音后,母亲就会走过来,在他听到声音后就会笑,这表示对周围环境的愉快反应,而不只是单纯的肌肉神经运动。
宝宝很喜欢与大人玩耍、被大人逗弄,这是因为他们需要感情的互动。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除了饮食外,感情的交流也是一种养分。逗宝宝的方法很多,例如用手在宝宝的肚子上抓痒,或是用纸或毛巾将自己的脸遮住再打开的躲猫猫游戏,都会逗得宝宝很开心。
想要拥有快乐的宝宝,一定要常和宝宝一起玩,爹妈要享受和宝宝一起玩的经验。在愉快环境中长大的宝宝,如果他是内向的孩子,也是正面情绪较多,较不会退缩的小孩。
宝宝的学习是全方位的
宝宝的学习不只是认知的学习,有些父母在宝宝很小的时候,就会让他学习认识字卡。其实学习是多方面的,生活中还包括有社交应变能力、审美能力、听音乐等全方位的学习,比较小的宝宝,借由发出什么信息,大人才会知道他的需要。如果大人对他发出的信息没有反应,宝宝就无法得知该如何表示,外界不会知道他的需要,他的学习机会就被剥夺了。
另外赞美与鼓励也是一种学习,可以建立宝宝的自信。但方法要得当。例如,曾有位母亲表示,她平常都是以半成品鼓励的方式教育小孩,但后来她发现这样的方法不管用了,因为她的小孩对玩具的需求愈来愈大,后来甚至连电动小汽车都无法满足他。
其实给宝宝鼓励,不一定要用物质,如果与宝宝关系亲密,一个拥抱、一个亲吻或一个赞许的表情,都能使宝宝得到很大的满足。
另外有一种说法为不可以赞美宝宝,也不可以说宝宝不好。这又是别一个传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可能源于古时候医药不发达,以为随便称赞小孩可爱、长得漂亮或是说他很胖,会有不好的后果,可能千万身体不健康。从医学的观点,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人口密集,本来就很容易互相传染疾病。要避免生病,少带宝宝到公共场所,而且家人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还有人认为时常赞美小孩,会将他宠坏,将疼爱放在心里就好。其实疼爱要说出来,要让宝宝接收到赞美与肯定。而如果担心会宠坏小孩,父母就要将规则定得很清楚,虽然现代社会,许多父母已与孩子打成一片,如同朋友一般,但是父母角色仍很重要。他们是朋友、导航者,也是定规则的人。
如今对孩子的期许,很乖和老实已不是最重要的,有信心、有活力和创造力,可能更为重要。所以赞美与肯定,是宝宝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宝宝学说话由与大人互动开始
宝宝学说话,有些从单字开始,有些从单字开始,有些则从很短的短句开始。先会讲单字的宝宝开始说话的时间较早。而这些单字与短句往往与日常生活有关,它们大多是一些动词,例如吃、走、玩、不要等生活用语。
宝宝会讲话,一般是指有意义的发声。他们在学会讲某个字前,一定都是先听懂它,才逐渐会使用。当大人与宝宝一起玩时,通常都是语言和动作并用,久而久之,他们无形中就会学到那些字的意思。所以如果希望宝宝早点开口说话,预备动作很重要。俗话说:生一个小孩后,要讲三年的呆话。刚开始的时候都是父母亲在自言自语,但一定要有这样的过程,才能对宝宝的语言学习有助益。
宝宝的自信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
要帮助宝宝建立自信,第一步是父母无条件的爱。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避免说一些恐吓的话,父母不应该在孩子不乖或成绩不好时不爱他,而是应该管教他。
这样的道理可能很多父母都明白,但这样的话仍然很容易脱口而出。使得孩子以为他必须达到父母的要求,才会有价值。如此会减低他的自信心。
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在出生时就已经有一个范围,但如果在年细时期给予足够的显示,文化刺激度不够的孩子,在语言、认识的发展上都较迟缓。所以不仅应于日常生活中加强亲子互动,也应注意互动的品质。良好互动的生活习惯,在孩子整体学习上极为重要,也为他们的人生创造一个好的开始。
解读宝宝“恐惧”的秘密!
洗衣机、抽水马桶乃至街坊邻居的宠物狗,这些在你眼里司空见惯的东西对于一个1岁大的小宝宝来说,也许就像是侏罗纪公园里那些奔跑的怪兽。周围的世界,既充满惊喜也带来莫明的恐惧。
如果说有一只“野兽”徘徊在你的卧室,你会不会莫名惊诧?当然,那个发出怪声的东西实际上只是你家的吸尘器。但对于一个1岁的小宝贝而言,它可能就是一个要随时会跳起来捉住他、咬他的怪物。至少,14个月的嘟嘟就应该是这么想的。嘟嘟的妈妈觉得又好笑又无奈:“每当我用吸尘器给家里的地毯吸尘时,嘟嘟就会声嘶力竭地大叫,跺脚,那恐怖的样子真是让我不知道该怎么劝他!”>>>[宝宝]
让宝宝度过恐惧心理
恐惧心理动物、惊雷乃至哪怕是相貌最和善的陌生人,都可能让1岁的宝宝受惊吓,甚至大哭。
动物、惊雷乃至哪怕是相貌最和善的陌生人,都可能让1岁的宝宝受到惊吓,甚至大哭。不过家长们也不必因此而过度担心,这时候的孩子对满是新鲜、稀奇“怪物”的世界产生恐惧(有时候还伴随着猎奇)的心理,是很普遍的,这是孩子认知发展的一个健康标志:这意味着小宝贝从此可以从记忆里获取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判断,以预测未来的动向——比如预知曾经向他咆哮过的狗可能再次向他吠叫,从而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能感知恐怖)意味着孩子已开始能对他所不熟悉的东西产生知觉。当被暴露在与以往不同的或奇怪的事物面前时,1岁多的小宝贝心里会感到脆弱和不安全。”明尼苏达大学婴幼儿发展训练中心的副主任,阿米·苏斯曼-斯蒂尔曼博士这样说道。
孩子因恐怖而焦虑的程度部分地取决于他天生的气质与脾性。但是,不管你的宝贝是一个勇敢的小探索者,还是一个羞怯的小乖乖,家长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正视孩子的忧虑,并且给他提供足够的保证,让他感觉安全。下面是一些经常会遇到的状况,希望这些化解的方法能够帮得上你的忙。
恐惧之一:妈妈不见了
“妈妈!妈妈!”苗苗终于还是发现妈妈不见了!尽管家人在妈妈上班准备离开的时候,拼命分散他的注意力,逗他玩耍,敏感的苗苗还是发现了妈妈的离去。叫“妈妈”对于一个1岁的孩子来说已经是熟练之功,于是苗苗伤心地大哭,嘴里一直喊着:“妈妈……”
1岁左右的宝宝最为恐怖的事情,莫过于妈妈从身边离开。
如何化解:所幸,这种在孩子15~18个月时将达到极致的“分离焦虑”不会永远存在。此前,你要让孩子学着适应你的暂时离开并与你平和地道别。临走的时候,不妨亲亲他,告诉他你要去哪儿、什么时候会回来,不要因为觉得可能孩子不懂就省略这些“仪式”。美国天佩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助理教授,凯瑟琳·赖麦里博士建议说:“与孩子分手的时候,让孩子拿着他最喜欢的玩具,并保证说你会想他。或者答应他,你回来时会和他一起搭积木
>>>克服宝贝心理恐惧的八件事
恐怖之二:巨大的声响
轰隆隆……又一声响雷!闷了好几天的暴雨也哗哗地下起来。果果从前一次闪电就开始变得有些惊惶了,他指着窗外,拼命向大家“诉说”,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或要发生什么。雷声巨响,果果一下扑进了妈妈的怀里,还好奇心不减,偷偷看着巨响后的暴雨。
生活里充满了各色1岁宝贝闻所未闻、惊心动魄的巨大声响。这些小不点儿可不明白这些可怕的怪声是从何而来的。
如何化解:这时你要告诉宝宝噪音不会伤害到他。同时,简单地向他解释这“怪声”的来源。如果孩子讨厌或恐怖的是家庭用具,比如吸尘器所发出的声音,那么,你不妨展示给孩子如何开和关这些东西,让他觉得自己可以控制这个发出怪声的“怪物”。平时,你也可以用噪音来与孩子玩些游戏,比如和宝宝一起用敲锅或罐的方式来模仿雷声,同时告诉他下雨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声响。
育儿经验交流:孩子不吃饭的小秘密
育儿观念:孩子不吃饭的小秘密
前些天去接女儿回家,因有事去得有点晚,到金砺的时候学校正在开晚饭,于是就在教室里看她们吃饭,当我看着她端那么一大碗饭菜的时候,我不禁暗自担心:能吃得完这么多吗?因为女儿在家的时候一直吃饭吃不好。一班小朋友就在座位上整齐安静地吃着饭,而我就在一边和老师聊聊天,不一会儿,女儿就把一个干净的碗送到了回收盆里,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她能吃完那么多的饭菜!当然,还有些男孩子吃完还会要第二碗,看着她们在幼儿园吃得那么的香,我不禁感慨,女儿回家后不吃饭一定是有原因的。于是,我开始细心关注女儿回家后的一举一动。
虽是吃过晚饭回的家,可是从进家门开始,女儿不断地在找好吃的东西,先是把家里的糖果抓了一把放在口袋里,然后,奶奶又把早已煮好的鸡蛋弄过来了,再有就是水果和饼干。真不敢相信,她小小的胃里能装下这么多的东西?有了这些观察,我回想每次接女儿回家的情景,其实她每次回来都是先吃零食吃饱了肚子,然后再到餐桌边上的,这样又怎么能吃得下饭菜?本来就好些天没吃这些玩意了,当然是禁不起诱惑的,而在幼儿园里,每天的饮食是有规律的,自然就可以吃得好。
有了这些观察和结论,现在接女儿回家的时候,我就先在车上和她讲道理了,问她自己回家吃不好饭的原因,一步步引导她自己说出来是因为零食吃多了,最后达成协议拉勾,晚饭前不能吃零食,并和爷爷奶奶一起讲清楚,在饭前得先把零食收起来,这样,孩子在家也能做到和学校一样的吃好饭了!
感谢金砺幼稚园,谢谢大十班所有老师对我女儿李语岚的细心教育!
家园共育: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不哭的奥秘!
9月开学季即将到来,又一批小朋友将迎来他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刻——第一天上幼儿园。
这真是一个让妈妈和老师们头痛的日子呀,幼儿园里哭闹声一片,宝宝抱着妈妈不肯分离……可是妈妈们有没有想过,宝宝突然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要开始人生一段正式的“社交生活”,心理上是不是已经充分准备好了呢?
其实,有很多关于幼儿园的绘本,可以让宝宝提前从心理上去熟悉幼儿园的生活,其中一些关于第一天上幼儿园的绘本,更是专门抓住了宝宝可能出现的害怕、紧张、害羞的心理,小朋友上幼儿园,除了离开熟悉的家和爸爸妈妈的怀抱,需要重新适应的还有幼儿园里的一套新规则,这也是小朋友第一次踏入集体生活的社交环境,算是初步迈入小社会。
为了帮助幼儿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在入园初期,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送入园后赶快离开入学第一天父母可先陪孩子与其他同伴一起玩耍半小时,待孩子情绪相对稳定和适应后再离开;第二天则减少到20分钟,直到孩子能完全适应为止。
当老师接过宝宝以后,父母最好马上离开,不要在幼儿园逗留,更应避免出现宝宝在里面哭、父母在外面“哭”的情况。
2、尽早接回宝宝
为了减少宝宝刚入园时的恐惧心理,在前两个星期可以稍微早点接宝宝,让他感受到父母并没有忘记他。
回家路上,最好用关爱的语言与宝宝交流,询问他在幼儿园进行了哪些有趣的活动,分享他的快乐,使他从内心感受到被爱。
3、帮老师多了解宝宝
不同的宝宝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父母要及时和老师沟通,便于老师更多地了解宝宝,更好地照顾宝宝。例如,有的宝宝一哭闹就要小便等等。
隐瞒孩子潜在或已经表现出来的生活中不好的习惯或性格,非常不利于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教育。
4、精神准备至关重要
家长接送孩子路上以及在家里交谈时,不要使用类似“宝宝哭得好可怜,妈妈好心疼,怕不怕啊……”之类的语言诱发强化孩子的不良情绪。
应该辅以夸奖、鼓励、正面积极引导为主的语言暗示。比如:“老师夸宝宝了,表扬宝宝只哭了一小会儿,宝宝真棒”、“幼儿园玩具真多啊”、“幼儿园有这么多小伙伴啊……”
解读宝宝“恐惧”的秘密
洗衣机、抽水马桶乃至街坊邻居的宠物狗,这些在你眼里司空见惯的东西对于一个1岁大的小宝宝来说,也许就像是侏罗纪公园里那些奔跑的怪兽。周围的世界,既充满惊喜也带来莫明的恐惧。
如果说有一只“野兽”徘徊在你的卧室,你会不会莫名惊诧?当然,那个发出怪声的东西实际上只是你家的吸尘器。但对于一个1岁的小宝贝而言,它可能就是一个要随时会跳起来捉住他、咬他的怪物。至少,14个月的嘟嘟就应该是这么想的。嘟嘟的妈妈觉得又好笑又无奈:“每当我用吸尘器给家里的地毯吸尘时,嘟嘟就会声嘶力竭地大叫,跺脚,那恐怖的样子真是让我不知道该怎么劝他!”
恐惧心理动物、惊雷乃至哪怕是相貌最和善的陌生人,都可能让1岁的宝宝受惊吓,甚至大哭。
动物、惊雷乃至哪怕是相貌最和善的陌生人,都可能让1岁的宝宝受到惊吓,甚至大哭。不过家长们也不必因此而过度担心,这时候的孩子对满是新鲜、稀奇“怪物”的世界产生恐惧(有时候还伴随着猎奇)的心理,是很普遍的,这是孩子认知发展的一个健康标志:这意味着小宝贝从此可以从记忆里获取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判断,以预测未来的动向——比如预知曾经向他咆哮过的狗可能再次向他吠叫,从而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能感知恐怖)意味着孩子已开始能对他所不熟悉的东西产生知觉。当被暴露在与以往不同的或奇怪的事物面前时,1岁多的小宝贝心里会感到脆弱和不安全。”明尼苏达大学婴幼儿发展训练中心的副主任,阿米·苏斯曼-斯蒂尔曼博士这样说道。
孩子因恐怖而焦虑的程度部分地取决于他天生的气质与脾性。但是,不管你的宝贝是一个勇敢的小探索者,还是一个羞怯的小乖乖,家长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正视孩子的忧虑,并且给他提供足够的保证,让他感觉安全。下面是一些经常会遇到的状况,希望这些化解的方法能够帮得上你的忙。
恐惧之一:妈妈不见了
“妈妈!妈妈!”苗苗终于还是发现妈妈不见了!尽管家人在妈妈上班准备离开的时候,拼命分散他的注意力,逗他玩耍,敏感的苗苗还是发现了妈妈的离去。叫“妈妈”对于一个1岁的孩子来说已经是熟练之功,于是苗苗伤心地大哭,嘴里一直喊着:“妈妈……”
1岁左右的宝宝最为恐怖的事情,莫过于妈妈从身边离开。
如何化解:
所幸,这种在孩子15~18个月时将达到极致的“分离焦虑”不会永远存在。此前,你要让孩子学着适应你的暂时离开并与你平和地道别。临走的时候,不妨亲亲他,告诉他你要去哪儿、什么时候会回来,不要因为觉得可能孩子不懂就省略这些“仪式”。美国天佩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助理教授,凯瑟琳·赖麦里博士建议说:“与孩子分手的时候,让孩子拿着他最喜欢的玩具,并保证说你会想他。或者答应他,你回来时会和他一起搭积木。
恐怖之二:巨大的声响
轰隆隆……又一声响雷!闷了好几天的暴雨也哗哗地下起来。果果从前一次闪电就开始变得有些惊惶了,他指着窗外,拼命向大家“诉说”,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或要发生什么。雷声巨响,果果一下扑进了妈妈的怀里,还好奇心不减,偷偷看着巨响后的暴雨。
生活里充满了各色1岁宝贝闻所未闻、惊心动魄的巨大声响。这些小不点儿可不明白这些可怕的怪声是从何而来的。
如何化解:
这时你要告诉宝宝噪音不会伤害到他。同时,简单地向他解释这“怪声”的来源。如果孩子讨厌或恐怖的是家庭用具,比如吸尘器所发出的声音,那么,你不妨展示给孩子如何开和关这些东西,让他觉得自己可以控制这个发出怪声的“怪物”。平时,你也可以用噪音来与孩子玩些游戏,比如和宝宝一起用敲锅或罐的方式来模仿雷声,同时告诉他下雨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