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法国的印象
发布时间:2021-04-25 学前教育的读书笔记 学前教育笔记学前教育法国的印象
2013年初,笔者有幸随《早期教育》编辑部幼教考察团前往法国,参观了巴黎的爱米阿拉户森等几所幼儿园,也与法国同行进行了交流,对法国学前教育有了初步的认识。
一、普惠性的学前教育体制
(一)非强制性的免费教育yjs21.COm
在法国,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义务教育阶段为6岁~16岁),但却是是初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法国对3岁~6岁幼儿实施非强制性的免费教育。所谓“非强制性”是指家长有权决定是否让幼儿进入幼儿园接受教育,但年满3岁的幼儿家长只要有需要,政府及公立幼儿园就有责任让幼儿接受免费教育。
在法国,年满3岁的幼儿家长可直接向当地政府部门注册登记,由该部门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分配到学区的指定园所,如果家长想选其他公立园,则必须经过政府部门严格的审核,一般来说没有特别充分的理由不能择校。在公立幼儿园,家长只需要承担幼儿的午餐费、校外托管费等非常有限的费用(月均60欧元左右),而这部分费用主要用于支付校外托管人员工资(法国幼儿在园时间为8:00—16:30,放学后有专人负责看管没有接走的幼儿,这些人具备相应的资质,被称为 “启动活动的人”)及组织幼儿外出时的所需设备费用等。
幼儿入读私立学校则需要家长向学校提交申请,学校有权决定接受与否,通常由校长通过约谈家长以及综合考察再决定是否录取。私立学校的学费每月大约300欧元--600欧元不等,这些费用主要用于维护校舍和宗教教理教育,而所有维持学校运转和教学工作的费用都由国家和市政府或地区行政机构负担。
在法国,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其教育都必须遵照国民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展开,但课程内容以及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则由教师决定和自主编制。私立幼儿园的课程内容除了大纲所要求的内容外,还会增加一些内容。因此,尽管私立学校费用较高,但很多家长还是愿意送幼儿去读私立学校。一方面私立学校办学有特色、教学内容相对丰富,另一方面公立学校教师有时会因参与罢工等社会活动而影响教学。
(二)制度保障下的高入园率
法国幼儿的入园率一直高居世界前列。据有关资料统计,早在1992年,法国4岁~5岁儿童的入园率就达到100%,3岁儿童的入园率也高达98.8%,2 岁儿童的入园率达到34.4%。如此高的入园率与法国政府对学前教育的保障有力是分不开的。除了非强制性的免费教育,法国学前教育机构的覆盖率也很高,遍及全国城乡各地。据统计,每2000人的社区中就有一所学前教育机构,政府不仅积极筹办公立母育学校(幼儿园),也鼓励和扶持私人或私立学校办园。不仅如此,办学形式也多种多样因需而设,如幼儿园、幼儿班、托儿所、保育所、流动车等,满足了不同层次家长的需求。其实,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在法国是有史可循的,法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保护和教育幼儿法令的国家,从1835年政府颁布《关于在各县设立初等教育特别视学官的规定》至今,法国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保障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如1975年颁布的《哈比改革法案》有效地促进了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1995年颁布的《幼儿学校教学大纲》进一步确定了法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动向。在这些法律制度的保障下,法国的学前教育得以持续稳步地发展。
(三)措施完善的全纳式教育
全纳式教育是法国学前教育的重要特色。为了保障残障、智障、贫困等弱势群体儿童受教育的权益,法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法国权利与资助委员会(CDA)规定:应家长的要求,幼儿园有义务接收年满3岁的残疾儿童,并且按照委员会制定的针对性方案,单独或集体对他们辅导和帮助;对于学业有困难的儿童,每周有2学时的专门辅导课;对于贫困家庭的儿童,政府则通过“收支对应”的方式减免或免家长的相关费用,如政府将幼儿园伙食费分为不同等级,家长根据自己家庭人均收入缴纳相应等级的伙食费。
(四)公私并举的办园形式
法国的幼儿园分公立和私立两类,并且大多附设于学校内,独立园很少。其中,公立幼儿园约占70%,由国家承办;私立幼儿园约占30%,多数为天主教会学校。不论公立幼儿园还是私立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均由国家承担(其中公立学校教师月工资比私立学校教师仅高出l00欧元左右)。法国的幼儿园之间没有等级划分,其办学质量及声誉完全取决于督学的督查与评估。法国政府明确规定私立学校必须保有足够的生源,否则会被关闭,但如果附近的公立学校因为生源缺乏而停办,则私立学校也随之关闭。此举旨在避免私立学校的垄断办学,保障公益性质的学前教育发展。同时,这也防止一些家长从幼儿园阶段就进行择校。
(二)制度保障下的高入园率
法国幼儿的入园率一直高居世界前列。据有关资料统计,早在1992年,法国4岁~5岁儿童的入园率就达到100%,3岁儿童的入园率也高达98.8%,2 岁儿童的入园率达到34.4%。如此高的入园率与法国政府对学前教育的保障有力是分不开的。除了非强制性的免费教育,法国学前教育机构的覆盖率也很高,遍及全国城乡各地。据统计,每2000人的社区中就有一所学前教育机构,政府不仅积极筹办公立母育学校(幼儿园),也鼓励和扶持私人或私立学校办园。不仅如此,办学形式也多种多样因需而设,如幼儿园、幼儿班、托儿所、保育所、流动车等,满足了不同层次家长的需求。其实,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在法国是有史可循的,法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保护和教育幼儿法令的国家,从1835年政府颁布《关于在各县设立初等教育特别视学官的规定》至今,法国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保障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如1975年颁布的《哈比改革法案》有效地促进了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1995年颁布的《幼儿学校教学大纲》进一步确定了法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动向。在这些法律制度的保障下,法国的学前教育得以持续稳步地发展。
(三)措施完善的全纳式教育
全纳式教育是法国学前教育的重要特色。为了保障残障、智障、贫困等弱势群体儿童受教育的权益,法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法国权利与资助委员会(CDA)规定:应家长的要求,幼儿园有义务接收年满3岁的残疾儿童,并且按照委员会制定的针对性方案,单独或集体对他们辅导和帮助;对于学业有困难的儿童,每周有2学时的专门辅导课;对于贫困家庭的儿童,政府则通过“收支对应”的方式减免或免家长的相关费用,如政府将幼儿园伙食费分为不同等级,家长根据自己家庭人均收入缴纳相应等级的伙食费。
(四)公私并举的办园形式
法国的幼儿园分公立和私立两类,并且大多附设于学校内,独立园很少。其中,公立幼儿园约占70%,由国家承办;私立幼儿园约占30%,多数为天主教会学校。不论公立幼儿园还是私立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均由国家承担(其中公立学校教师月工资比私立学校教师仅高出l00欧元左右)。法国的幼儿园之间没有等级划分,其办学质量及声誉完全取决于督学的督查与评估。法国政府明确规定私立学校必须保有足够的生源,否则会被关闭,但如果附近的公立学校因为生源缺乏而停办,则私立学校也随之关闭。此举旨在避免私立学校的垄断办学,保障公益性质的学前教育发展。同时,这也防止一些家长从幼儿园阶段就进行择校。
法国是个艺术气息浓郁的国家,各种展馆、博物馆比比皆是,世界各地、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更是不计其数。首都巴黎更像是一个露天博物馆,卢浮宫、埃菲尔铁塔以及整个塞纳河沿岸,美轮美奂的建筑、雕塑让人目不暇接,如此丰富的艺术资源是法国艺术教育最好的保障。
从托儿所到中小学校,法国在教育的每个阶段均对艺术教育非常重视,教育部对艺术教学的定位就是:人文教育的宗旨就是从孩提时期起,给予他们在艺术与文化方面基本的知识与能力,学会判断、培养品位、积累艺术修养,为每个人形成自己的文化内涵奠定基础,并为其走向开放的世界准备条件。因此,辗转各个展馆便随处可见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教师的带领下,或驻足于名画、雕塑前专注地欣赏,或聆听教师的讲解,或边讨论边记录,感受艺术大师们传世之作的熏陶、洗礼。
法国教育部艺术教育大纲明确规定:幼儿园阶段的美术教育重点是引导儿童观察和触摸各种形状物体和材料;鼓励儿童进行视觉和色彩的探索,并适当培养印制、绘制、着色和拼贴能力;通过展示和讲解不同的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空间,从自然的角度,引导儿童学习空气、土地、水、火、树木、房屋等概念。基于此,幼儿园不仅提供丰富的材料以丰富表现形式,增进幼儿对材料的体验,还经常安排幼儿外出参观、走进大自然,拓展视野。走进法国幼儿园,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艺术氛围,活动室及走廊的墙壁上、空中到处都展示着幼儿的作品。在材料的运用上,各种废旧材料以及自然物应有尽有,如瓶盖、纸筒、石头、树枝、松果、羽毛等;在表现形式上也是不拘一格,平面的、立体的、装饰的、涂鸦的……风格各异,所有幼儿的作品无不彰显着独特的个性与自由的情感表达。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国外学前教育的原则
尽管世界各国关于学前教育的方法、形式繁多,但是其基本的教育原则大体上是一致的。现概括如下。
一、使所有幼儿均能适应的原则
这是学前教育最基本的原则。因为幼儿能否适应学前阶段的教育,直接关系到以后学校教育的成败。因此,许多国家特别注意研究每个幼儿的家庭经济情况、社会地位、父母的职业和文化素养等因素对幼儿的影响,然后根据幼儿不同的经历、素质、独创性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自然会提高每个幼儿对教育的适应性。
二、促进思维的原则
学前教育一方面要适应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帮助幼儿掌握越来越复杂的思维方法。要多让幼儿接触实际,观察事物,并加以集中、分类、比较。鼓励幼儿经常反复思考一个问题,这是一种奠定思考方法基础的手段。
三、依靠自身发展的原则
真正的教育并不是强加于人的。学前教育只能在幼儿毫无对抗情绪的情况下进行,促使他们自愿地得到发展。汇集各种知识、印象,在自己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世界,这一活动过程是在成人指导下,靠幼儿自身的努力完成的,任何人都无法取代。因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创造各种能给幼儿带来新感受的环境,以帮助他们从各种感受中获取新知识。为此,许多国家址分重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幼儿广泛持久的兴趣。这是幼儿自我教育的动力。
四、重视能力培养的原则
学前阶段,应该让幼儿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周围五彩缤纷的世界,逐渐丰富感性知识。知识只有成为智力活动的推动力才具有价值。因而,教师不应该反精力放在毫无意义的知识罗列上,而应该明白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发展幼儿的注意力、感觉能力、知觉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等。
五、面向未来的原则
今天的学前教育不可能给予幼儿解决未来社会问题的答案。但是,必须考虑怎样才能使幼儿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思考,发现并鼓励他们的新想法,在创造性方法的运用中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
六、追求人格平衡发展的原则
追求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良好的个性,是当前世界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学前期是幼儿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许多国家提出“学前教育应为幼儿未来的人格形成打下基础,只有基础牢固,人格才能得到均衡发展。”幼儿的个性是在社会团体中,依靠集体的力量得到发展的。心理学家瓦伦说:“幼儿的‘自我’只有处在与他人的‘自我’相互作用的状态下,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给予幼儿个人活动机会的同时,应给予他们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并教给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方法。
韩国幼儿园主要招收三到五岁的幼儿,学前教育虽不是义务教育,但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学前教育的目的是:使幼儿在身心两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发展,为入小学做好准备,为将来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理想、有修养的新一代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前教育的任务是: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幼儿对社会、对集体、对别人、对自己的正确态度,激发幼儿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对创造的强烈愿望,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幼儿的情操,发展幼儿的美感。
国外学前教育的错误观点
国外学前教育有四种错误的观点:
1、学前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别让孩子呆在家里,长期跟着妈妈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其实这种说法不对,那些被送到托儿所的日托的孩子,极易发生反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他们过分活跃,不能集中精力学习,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做事笨拙,心情浮躁。
2、妈妈上班幸福,孩子入托也幸福
“妈妈被禁锢在家里,不能工作是不幸的。”其实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工作的妈妈,尤其是那些孩子被送托的妈妈,与那些呆在家里看孩子的妈妈相比,心情更紧张,更不幸。似乎有这样一种相关性,就是妈妈工作的小时数越多,孩子的IQ下降的越多。最近在英国和法国所进行的几次调查表明:有80%的妈妈愿意在家里带孩子而不愿意去上班;75%的儿童愿意在家玩而不愿意入托。不幸的是,现在家庭的财政压力迫使越来越多的妈妈去上班挣钱,这对妈妈和儿童来说都是不利的。
3、学前教育并不妨碍妈妈与儿童之间的关系
调查研究表明:那些入托的孩子(尤其是男孩),与妈妈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太稳定,这种母子之间的稳定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从小与妈妈关系密切的孩子,一般来讲,要喜欢交往,在处理问题时,不畏缩,不犹豫,更自信,更有技巧,能够寻求帮助,忍受挫折。所以,很明显,孩子由妈妈一手养大并没有什么不好。
4、最好是政府为愿意入托的孩子办高质量的育儿机构,使孩子受到良好学前教育
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实际的。目前就有很多出色的学前教育机构,设施很好、工作人员与儿童的的比例很高、职员也很敬业,但就是达不到那种比较高的学前教育水平。其实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的较简单办法,就是设法让家庭的财政压力降下来,使那些愿意在家里带孩子的妈妈,能够如愿,家庭经济生活不受影响。
从国内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看国外学前教育
这些年,在大城市上小学变得越来越难,本应该寓教于乐、轻松自在的幼儿园出现了"小学化"的倾向。家长们也是带着小朋友投身各种辅导班、特长班之中。有专家指出,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来讲,要谨慎看待这种"学前教育义务化"。
■ “剥夺想象力”的幼儿园教育
而在美国,40多年前的一起案子则对幼儿园教育影响深远。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母亲给3岁的女儿买回了生日蛋糕,当妈妈取下蛋糕上的樱桃时,女儿指着原来镶嵌樱桃的凹陷处不断喊叫英文字母"o"。事后,这位母亲把女儿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类似的"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而自从幼儿园教她26个字母后,孩子便失去了这种能力。这位母亲要求该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赔偿孩子精神伤残费。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听起来可能有些难以置信,但是在美国,最后这位母亲竟然胜诉了。
■ 结构型的知识教育和放养型教育
随着全球的经济市场的竞争,使一贯具有满足感的美国民众开始感受到了压力,于是对上幼儿园孩子的压力也开始增大。许多幼儿园5岁的儿童的生活也就因此开始改变了,原来的无忧无虑、天真烂漫自由的童年,开始搀入了基本的数学和识字的内容与有结构性的教育。有的甚至还留家庭作业以及进行考试。30年前美国的幼儿园的孩子当中只有5%的会识字算术,十年间比例上升到30%,近期的统计显示90%的幼儿园的孩子会识字以及做简单的算术。儿童教育部门对5岁的孩子开始接受有结构性的教育,表示是最佳时机,因为根据孩子们的大脑组织的生长和发展,在这个年龄对接受有结构性的知识是最敏感的时期,所以对孩子今后的记忆和逻辑思维有正面的帮助。
但是儿童健康与心理部门则反对,他们认为这个时期培训孩子接受结构型的知识教育限制了孩子从社会当中独立思考和摄取知识的能力,对孩子今后社交能力和做独立决定能力都会造成伤害,从家长的角度也反映不一,有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今后能够在学校中学习成绩优异,所以希望孩子能够在幼儿园就开始接受早期教育,于是就为孩子专门选择有教育课程的幼儿园。但是也有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年龄更成熟的时期再开始接受有结构性的教育,于是坚持让孩子到不推进任何教育的幼儿园去,有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获得两种不同的培养机会,就在一个星期之内安排一两天到传统幼儿园,无忧无虑的玩耍,另外一两天再有教育课程的幼儿园去认真的学习。
国内那些试图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家长,希望孩子能早点学小学课程,但是早开花不一定早结果。加拿大早教专家认为,幼儿期是动作能力均衡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时期,如果过早认字、写字和计数,会耗费幼儿的体力和脑力,延缓他们的动作甚至智力发展。
■ 各国早期教育的观点
而韩国的教育学家则主张让孩子慢慢长大,等到孩子想学的时候才让他开始学习,先观察孩子,发现孩子对某些事情感到好奇时,在后面轻轻推他一把即可。此外,要多让孩子接触无所不包的大自然。
德国的家长和幼儿园的做法是通过简单的数字类游戏、下棋、走迷宫、搭积木、玩魔方培养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德国幼儿园的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不分班,不同年龄的孩子混合在一起,这样孩子们可以学会与不同年龄段的人相处,学会不分大小平等对待,网上有人说,德国禁止学前教育,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德国所禁止的实际上是帝国时期的那种收费高昂的贵族学前班。德国幼儿园不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前教育,不注重技能型的特长教育,而是让孩子在寓教于乐中学会一些生活的基本尝试和简单的社会规则。
在幼儿园里,老师也会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尤其会和孩子一起制作一些简单的小玩具、小作品之类的东西,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而且经常会让他们把自己做的东西带回家送给父母,分享自己的成果和快乐。除此之外,幼儿园也会经常组织一些户外的参观活动,比如说参观巧克力博物馆,让他们知道自己平时吃的巧克力是怎么产生的,既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又学到了知识。德国幼儿园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脏”,加引号的,平时孩子们非常的规整,比如说玩具玩完之后一定要放回原处,衣服和帽子要挂在指定的位置,但是孩子们在动手的时候,比如说画画,就会把自己抹成一只小花猫,尤其是户外活动,但凡天气允许都会让孩子们在外面玩耍,又是沙子,又是土,一个个又都成了小泥猴,总之德国幼儿教育归纳起来就是顺其自然,秉承天性、合理引导寓教于乐。
中国的一些家长带着孩子投身各种辅导班、特长班,其实,家长累,孩子更累,小小年龄就有了厌学情绪。而澳大利亚的幼儿园主张--孩子最重要的事就是玩好。
澳大利亚幼儿园里的孩子们学业压力非常的小,平时主要的任务就是玩,甚至小学低年级同样也被澳大利亚人视为是幼儿园的延续,因此平时回家也没有什么作业,孩子在幼儿园里玩好很重要,在玩的过程当中不知不觉的也会获得一定的知识,但是任何的幼儿园都不会像小学、中学那样为了获取特定的知识而制定教学大纲。
法国高质量的幼儿教育
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应该是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密切合作。在法国,这已成为幼教工作者的共识。为了提高幼教质量,幼儿园几乎都成立了由家长代表及教师组成的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一年如开二、三次会议,讨论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教育计划、环境布置、活动安排等问题,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为了帮助幼儿尽快走出家庭,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教师做了大量工作,一面在幼儿园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幼儿充分地与人、与物相互作用,使幼儿喜爱幼儿园;另一方面,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教育,欢迎他们来幼儿园参观、访问、学习。
父母也把教育子女看作是自己神圣的职责,他们主动参与、大力支持幼儿园教育。如早上送孩子入园时,家长都直接把孩子送到班上,和教师、其他家长、小朋友交谈,并和小朋友游玩一会儿以后才离开,以消除孩子的分离焦虑,使孩子能以良好的心境开始在园的一天生活;在下午接孩子回家时,父母也不是接了就走,而是主动与教师交流情况,请教问题,以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