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给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
发布时间:2021-04-13 简短的给孩子的一封信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笔记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新学期开始了,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托班的孩子每天都能高高兴兴地来园、开开心心的学习了,而且各方面能力都在不断的增强之中。午餐的菜肴中有鹌鹑蛋,在分菜的时候,老师很焦急,想着要快快帮孩子们将蛋剥好,大家都不会自己剥蛋呢。
老师刚想给奕奕剥蛋时,奕奕竟然说:"项老师,我自己会剥的。"
"你真棒!"老师对奕奕竖起了大拇指。老师转身刚想给怡怡剥,只见怡怡正努力试着自己剥着呢,虽然剥得有点儿困难,但她最后仍是自己剥完了。于是,老师不再试着给孩子们剥蛋,而是观察着孩子们,当个别幼儿真得碰到困难时才进行指导帮忙。
由此可见,习惯于服侍孩子,不仅不是一个为他们服务的举动,而是一个危险的举动,因为它容易窒息孩子们有意的自发的活动。不动手做的孩子永远是不知道如何做的。老师在工作中,应该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去锻炼。一个好的老师不在于为孩子做了多少事而在于教会孩子做多少事的方法。(教师范文大全 wWW.JK251.COM)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宝,什么都不让孩子做。事事为孩子包办,其结果是,孩子们应当具有的自我探索性活动都变成了爸爸妈妈精心照料下的被支配性活动。如果孩子缺乏独立的尝试机会,他们就会变得事事处处都依赖爸爸妈妈。久而久之,孩子会丧失独立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与能力。
其实,孩子是很具有创造力的,如果家长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也就让孩子失去了创造的机会。很多时候,孩子内心还是渴望能够自己去尝试,比如案例中的奕奕宝宝。家长老师不应该过分地保护孩子,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在锻炼的过程中,孩子的独立能力和创造力都会得到提高,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相信孩子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很多家庭给孩子使用一个打不破的专用碗,孩子进餐就使用这个碗,这样做是基于担心孩子把碗打破。
周周没有固定的碗,我们一直是给周周使用和我们一样的瓷碗。周周打破过一次碗,那是在大约两岁多的时候,周周端着瓷碗吃饭,一不小心,碗掉到了地上!这是周周第一次打破碗,她非常惊恐地看着满地的碎片,哭了。当孩子看见一个完好无缺的碗由于自己的不小心变得支离破碎时,心中一定是非常懊悔和自责的,他们喜欢完整,不喜欢破碎。我宽慰周周,“没关系,我们一起来打扫碎片就行。”
我的宽慰让周周放松了许多,我们一起清理完碎片后,我又给周周拿了一个瓷碗,并鼓励周周自己想办法,要怎样才不会打破碗。周周见我如此信任她,又给她一个瓷碗,非常开心,笑容回到了小脸上。这一次,她是非常小心地把碗放到桌子上,左手小心翼翼地扶着碗,唯恐再一次把碗打破。在那以后,周周很少打破碗。相反,那些平时用不锈钢碗或者是塑料碗的孩子很容易打碎碗,因为他们的家长不信任他们,没有给他们用过瓷碗,令他们没有“陶瓷易碎”的经验。
在孩子第一次打破碗的时候,没有一个孩子是故意的。碗被打破了,可能是由于他们小手的笨拙,没拿稳才会打破。他们打破一次碗后,就会小心翼翼地使用他们的碗,想办法不再把碗打破。倘若因为孩子打破了一只碗就不给他们使用瓷碗,或者根本不给他们机会使用瓷碗,那么孩子感受到的就是家长的不信任,他们会觉得,“我可能只会给爸爸妈妈添乱,损坏爸爸妈妈的东西,我真是太不能干了。”久而久之,这种不被信任的感觉会让他们怀疑自己,变得不自信。
我们成人在单位有了失误,如果主管再给我们一次机会,修正失误,会不会感受到主管对我们的信任?我们的心里会不会心存感激,从而更加努力工作,弥补失误?倘若主管不再给机会,而是把事情交给别人,我们是不是会觉得非常挫败,觉得主管不再信任自己?孩子的内心和我们一样,他们能觉察到我们的细小行为流露出的信息,只是他们不会表达,但是其影响会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心里。
我们不仅让周周用瓷碗吃饭,而且让周周帮我们收碗。这项工作在周周2岁的时候就开始了,第一次让周周收碗的时候,我的心里有些打鼓,担心她没走稳摔倒了,摔破几个碗是小事,倘若让碎瓷片割破脸就糟糕了。我偷偷地跟在周周身后,准备在周周要摔倒的时候随时保护。谁知周周发现了我,把我赶开,“不要妈妈保护!”是啊,既然让她收碗,为何又不相信她,还要亦步亦趋地跟着呢?我意识到自己太紧张了,揪着心退到了一边。第一次收碗,周周其实也是紧张而又激动的。她小心翼翼地两手端着碗,慢慢地一步一挪往前走,从餐厅到厨房,只有几步路,周周却走了差不多1分钟!当她踮起脚把碗放到了厨房的案板上时,周周激动地大喊起来:“我成功了!”“成功”这个词是周周最早学会使用的词之一,她也早早体验了“成功”的感觉。如果决定让孩子做某件事,就不要怀疑孩子是否能做好,一定要相信孩子,真正地放手。不要把紧张和担忧挂在脸上,而要埋藏在心里。
不过,在做某些可以预见可能产生危险后果的事情之前,家长一定要事先检查,排除隐患,尽可能避免危险的发生。比如2岁孩子收碗,一定要确保地面不潮湿,孩子的鞋是防滑的,挪开周围的障碍物,以防孩子万一摔倒磕伤。
孩子的潜力是巨大的,实践证明,很多事情孩子是可以做到的,只是家长没有相信他们,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机会。
锻炼孩子的创造精神,就从现在做起!
孩子的潜力和天分要由父母来开发,那么,父母在孩子启蒙时期应该用什么方法让他们发散思维?用怎样的言行影响孩子拥有创造力?这可是一门学问!这次的每日芝士就给大家提供几个方法,帮家长开启孩子的创造力!
1.孩子爱问为什么
孩子的小脑袋里总是藏满了问题,当他们皱着眉头,一脸急切地来问“为什么”时,我们自然的反应就是尽力给他们答案。提供答案固然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识量,但是如果孩子总在被动地接受这些彼此孤立的知识,思维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如果换一种对答方式:“你认为呢?”“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我也不太清楚答案,我们可以讨论一下”,就能帮助孩子探索得更多。孩子在思考这些问题时需要回想以前的经验进行推理,这能帮助他们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习能力。
2.张开想象的翅膀
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期,在我们看来,孩子的想象也许有些可笑和不切实际,但一旦他们可以“异想天开”,不按部就班地人云亦云,可贵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就开始形成。
3.用新眼光看新事物
如果说4是8的一半,通常人们会回答说:“是。”如果接着再问:“0是8的一半,对吗?”经过一段思考的时间后,大多数人才同意这一说法(8是由两个0上下相叠而成的)。这时如果再问:“3是8的一半,是吗?”人们很快就会看到将8竖着分为两半,则是两个3。
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让孩子用新的眼光来重新认识身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孩子一旦习惯于这种思维过程,当再次遇到不熟悉的问题时,他就会想到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为自己遇到的新挑战、新情景或新问题找到解决方案。
4.开启孩子的感知世界
孩子只有在他们自己支配和主宰的环境中创造的火苗才能被激发出来,所以,我们要尽量提供给他们看、摸、尝试、学习,及自我表现和动手操作等多种机会,这会大大开启他以前没有尝试过的想法与念头,是提升孩子创造力的一个关键。
为了给孩子提供这样的机会,我们的责任是:
给孩子提供一个不受时间、空间和材料限制的,有挑战性、有吸引力的环境。所有活动的选择都要与孩子特定的年龄和发展阶段相适应。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活动是操作性和开放性的,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多为宝宝交友创造机会
随着宝宝的长大,他们也需要交友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圈子,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1岁以后,会坐会爬的宝宝,活动能力加强,他的“领地”从家里向外扩张。这时,他们像大人那样,开始寻找与自己有相似之处的人交朋友。一个12个月大的宝宝,如果想和另一个拿着玩具小车和红皮球的宝宝交朋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也拿一个玩具小车和一只红皮球。这是这个年龄宝宝的表达方式——“我喜欢你,我们有很多相同之处呢。”
当然,不是所有的宝宝都用模仿别人的方式来交朋友。有的宝宝会爬向其他宝宝,盯着他,碰碰他,发出怪声,甚至打他一巴掌。这是宝宝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注意我!我对你很感兴趣哦。”
当看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小朋友时,宝宝的眼睛会放光,行为也随之发生变化。大孩子会用嘴巴说,而小宝宝则是用整个身体传达自己的兴奋。他们扭动着身子,伸出手臂,手舞足蹈,再也不肯安静下来。
这个时候,爸爸妈妈的任务是为宝宝安排好交友“小约会”:安排合适的场所,约好小伙伴,准备好玩具。
与其他宝宝“约会”的小贴士:
1、两个人玩正好。3岁以下的宝宝最好是两个人一起玩,如果有三四个宝宝,他们就不会相互接触了,所以每次最好只给宝宝安排一个“约会对象”。
2、时间短点比较好。2岁以下的宝宝与其他宝宝玩耍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个小时。如果你感觉到宝宝情况不妙:累了、烦躁了或是身体不适,那就赶快结束吧。
3、喜欢的比较好。为宝宝选择他喜欢的伙伴进行“约会”,别为了图方便,把你好朋友的女儿请来和宝宝一起玩,即使宝宝不喜欢她。
4、中间吃顿小点心。如果宝宝们在一起玩得太兴奋,可以给宝宝们吃些有营养的小点心,好让他们调剂、休息一下。
5、事先计划好“节目”。安排一些宝宝可以共同参与的游戏,如:玩具汽车比赛、用蜡笔涂鸦、赛跑等。
6、不要过量。如果你的宝宝在与其他宝宝玩耍时比平时更具侵犯性,老是哭,或是不太兴奋,这可能是宝宝在抱怨:“太多了!”,我们总以为和别的孩子玩得越多对宝宝越好,其实并非如此。
2岁的宝宝正在发展“自我”概念——“‘我的’就是我拥有的,我曾经有的,和我想要的”,所以如果在游戏时宝宝常常会与别人争夺玩具,父母不必为此担忧。冲突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是非常正常的,从成人的视角,我们觉得这是自私、吝啬,而对于2岁宝宝来说,对玩具的激烈争夺只不过是社交的一种方式。
给爸爸妈妈的建议:
★要注意宝宝的安全,但父母的角色不是调停纠纷的法官,而是要帮助宝宝自己解决问题。你可以给宝宝其他的玩具玩,或是建议他等其他孩子玩好了再玩,但不要把玩具从一个孩子手中拿走给另一个孩子。
★别指望宝宝们一直玩得很融洽,特别是其中一个累了或是身体不舒服时。但有时候宝宝们玩得不好只是一个信号:他们彼此不喜欢。年龄相当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一拍即合。当孩子们玩不来的时候,父母不要强迫他们。让他们分开一段时间,几天或几个星期以后他们也许又会成为好朋友。
★害羞是友情萌芽的障碍。如果你发现,你的宝宝高高兴兴坐在一旁,自己玩或是看着别人玩,你可以帮助宝宝“打破坚冰”。但是专家提醒,父母最好是帮宝宝创造交往情境,而不是帮他找朋友。
3岁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和社交技能的完善,孩子间的友谊达到了更高的水平。他们交起朋友来更老练了,一起玩玩具、做游戏,也学会了轮流。当宝宝试着独自爬向其他的小朋友时,请给他正面的赞美和积极的鼓励,因为这是孩子学习独立与自信的机会。让宝宝深切地感觉到探索世界的愉悦,及与人相处的互动,会带给宝宝极大的满足。
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不要太勤快、太慈爱啦
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不要太勤快、太慈爱啦,女儿正值青春期,耳朵总是分泌油脂,上个月嚷着耳朵疼,我带她到市立医院看了看,医生说耳朵里有耵聍(耳屎),取出来就可以了,但是有些硬,需要香油泡一泡才能取出,于是我和她专心对付耳朵,三天以后去医院,医生用小工具一吸,就轻松地去除了,我给她描述看到屏幕上放大以后的“惊心动魄”的感觉,她笑着说我太夸张。
没过多久,女儿又说耳朵痒,这次爱人带萌萌去医院。回来后,爱人汇报:“没啥,医生说油脂分泌多,容易痒痒,不需要治疗。”他笑着喊萌萌:“你这个小兔子,兔耳朵变成油耳朵啦!来来,炒着吃吧!”萌萌做个鬼脸,两个人就嘻打哈笑起来。
前两天,萌萌还是说耳朵痒,每次痒起来抓不着挠不着的,很不舒服。我征求她的意见:“要不,我再带你到二院去看看?看有什么好办法?”她同意了
,第二天大清早我们就来到门庭若市的二院去了,果真,人很多,没到八点就挂到了36号。好在我们已经预料到会有等待的时间,所以她带着Kindle阅读,我带着一些资料,在候诊室耐心等待着。
大约四十分钟以后,机器喊号,我们按要求来到耳鼻喉的一诊室,轮到萌萌时,她坐在观察椅子上,女医生询问:“你哪里不好?”我正要插嘴讲述她的情况,她却先我一步把自己的情况清晰地告诉了医生:“我之前耳朵疼,里面有耵聍,到医院去,医生取出了耵聍,但是我的耳朵还是痒,大致每天痒三次,一次痒十几分钟……”我惊喜地看着她,表达得如此清楚,传递的信息也很明确,医生最喜欢这样的病人。女医生又问了几个问题,我都想插个嘴,可是都没插上,人家医生根本不理我,萌萌也不需要我帮忙。最后医生检查了一下,告诉萌萌这没有什么,如果实在痒就滴两滴药水。到自助缴费机上刷医保卡的时候,我还没有看明白怎么操作,萌萌就提醒我注意这注意那,让我省了不少事。
从医院出来,我赞扬她很能干,她先是对我的表扬很感谢,而后撒娇说:“萌萌只要和妈妈在一起,就成了低能儿,什么也不会了。”这话是第二次听了,值得反思。前一段时间去长岛,萌萌也说了这样的话,不过她说:“和妈妈在一起,萌萌一直都是小朋友,享受一下!”我哈哈大笑,的确,我带萌萌出去,基本都是我照顾她多一些,我告诉她今天我想插话,结果医生不理我,我只好闭上嘴巴。萌萌说:“是吗,我还以为是你想锻炼我呢?”我翻了个白眼,表示“无语”。萌萌说:“爸爸和你不一样,完全不一样,爸爸和我出来,基本上都是我做,他等着我。”上次去医院,萌萌自己挂号、自己看病,凡是她能做的都是她去完成,爸爸毫不操心,只是耐心地等她。萌萌说上次她爷俩去西安旅游,也大抵如此。听了萌萌的描述,我暗暗佩服爱人,看来我要向他学习“懒”一些,“被动”一些,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不要太勤快、太慈爱啦!
通过这件事,我找到了自己的差距,有些顿悟了,于是迅速调整我的行为,学会了对闺女说这样的话:“行,这事你给我办了!”“这事交给你了哈,我是不问了!”我发现效果很好,事实证明,交给她的任务都完成得不错,哈哈,我更轻松了!
育儿观念:给孩子创造与同龄孩子玩耍的机会
育儿观念:给孩子创造与同龄孩子玩耍的机会
子豪一直喜欢自己在家玩,不喜欢下楼去找同龄小朋友玩。每次从幼儿园回来后直接回家,怎么哄都不下楼,看到其他孩子都是玩到天黑都不进家的样子,我一开始还觉得有些庆幸觉得这样更省事。甚至觉得这样孩子可以有时间读更多的书。可是随着孩子日渐长大,我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个问题,孩子不会跟同龄人交往,在家里大人都是对他无限度的容忍,包容比较多,可是跟同龄小朋友接触就不一样了。每个人在家里都是小皇帝,这些小皇帝在一起该怎样相处他必须学会。孩子毕竟是社会人,将来接触的最多的还是人,所以必须让孩子尽早学会与人相处。另外不知在哪里看到过说“孩子必须多跟同龄孩子接触他的身心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虽然在幼儿园每天都能接触许多小朋友,可是在幼儿园集体活动比较多,孩子很少有自由玩耍的时间,都是老师组织的集体活动,不能很好地锻炼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
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时,孩子已经不愿意下楼去玩了,而且孩子越大每个孩子都有了固定的玩伴,形成了小集团的形式,好像子豪也很难再融进去。有时我能感觉到孩子想跟小朋友们玩,可是他不会表达再加上自己本身有些任性,根本没办法跟别人好好相处。越是这样孩子就更加没有自信,害怕被排斥更不愿意跟别人接触了。上次跟早教中心的老师接触时,老师告诉我如果长时间这样的话孩子会朝着自闭的方向发展。这可把我吓坏了,为了改变孩子的这种状况我还打算去他们早教中心上课。可是经过这一周的沉淀和思考,我觉得早教中心的人说得有点危言耸听。子豪不是不喜欢跟人交流,跟我在一起时总是滔滔不绝地说着幼儿园的事。他只是跟同龄孩子接触少,比较任性,不会合作,当务之急我应该给孩子找到合适的玩伴,让他体验到跟同龄孩子在一起的乐趣,他自然就愿意跟小朋友们玩了。
这几天我就有意识地在给子豪寻觅合适的玩伴,想办法给他创造条件跟小朋友接触。昨晚我做了披萨,我特意多做出一个披萨,晚饭后我问子豪:“子豪,一会儿咱们去给郑旭(楼下小男孩,比子豪大一岁)送披萨吧,让他也尝尝好吃不?”子豪说:“好的。”结果下楼时碰到了于靖宇(也是同楼的小男孩,比子豪大一岁)妈妈,我们就去了于靖宇家。结果到他家后两个孩子很快玩到了一起,一直到九点半子豪还迟迟不肯回家,直嚷着明天还要一起玩。直到第二天还还喊着要去找于靖宇玩,看来孩子并不是不想跟小朋友玩,而是缺少玩伴,在这一方面我这个当妈的就要想办法创造条件啦。
周六子豪跟我去学校补课,正好同事家孩子二年级的小女孩也来了,虽然他们年龄上有差距,可是令人意外是两个孩子玩得特别好。一直到晚上九点了,子豪还不远意让小姐接回家,还非要让小姐姐去我家住。虽然家有俩宝,但还是深深感觉到现在孩子对朋友的渴望。想想我们小时候放学后一大帮孩子满村子乱跑,比现在这些生活在科技发达的孩子们来说要幸福许多。
从孩子忘带东西说起,别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
每天上午,学校的保安师傅都会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任务,就是穿梭在校园各个班级,把一些文具、水杯、跳绳之类的东西,送到它们的小主人手中。这些物品不是学生丢失在校园的,而是早上孩子忘记带了,家长送到学校门卫的。我在校门口值日的时候,好几次碰到有家长匆匆把东西送来:“老师,我孩子忘记带笔袋了,能帮我带进去吗?”“我孩子的语文书忘带了,麻烦你帮我带进去。”……一个下雨天,一个奶奶手里拿着一把尺来了:“我孩子是一8班的,尺子掉在家了。”我说:“没事的,他自己会想办法解决的。”“他会被老师批评的,回来要哭闹的!你帮我带给他吧!”“那你放在保安室,写个名字贴在上面,呆会我帮你叫人带进去。”可她却不放心,手里拿着直尺,不停地拉着进校园的孩子问:“你是几班的?你认识某某吗?”连问了几个孩子,都不是同一个班的。最后,我请一位老师帮忙带进去,她才放心地离开。
感慨家长对孩子真是“尽心尽责”:尽心尽责地帮他们“处理麻烦”、“解决后顾之忧”。这样做,家长真的是在帮助孩子吗?看似帮助孩子解决了问题,实际上却是在帮孩子逃避责任,逃避了自己因马虎大意可能受的批评,逃避了他本来要承担的责任。试想:每次忘记带东西,总会有家长及时帮他送来,哪个孩子会自己用心去准备所需要的物品?因为有坚强的后盾,所以他们就永远用不着学着准备自己的东西,反正到时候会有人送过来。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如果孩子永远不用为自己的丢三落四付出代价,他永远都学不会自己打理好自己的东西,什么事情都要靠别人操心。
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如果孩子忘记带东西了,但又必须要用,那他就面临着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考验,不同的孩子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法:有人会开口问同学借,有人会向老师求助,有人会用其他物品代替,我就见过一个忘带直尺的孩子,连线时用铅笔来代替直尺,也连出了直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与人沟通的能力、巧用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而家长们这一“送”,剥夺了一个绝好的、锻炼孩子的机会。
追根究底,还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爱太狭隘、太片面,认为不让孩子受半点挫折,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就是爱孩子,及时帮孩子解决“后顾之忧”是爱孩子。真正的爱孩子,是做对孩子成长有利的事,做能让孩子早日独立、自主的事。
孩子的成长,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大自然中,狐狸妈妈把刚长大的小狐狸赶出窝去,老鹰把小鹰扔下悬崖逼它学会飞翔,小黄羊生下几分钟就得站起来跟着妈妈奔跑
,否则就会被狼吃掉……动物都明白这个道理:要早日让孩子学会独立,学会生存的技能,不要依赖父母。可我们人类却舍不得让孩子在风雨中锻炼。在我们许多家庭里,家长过多地收权,过分地揽权、霸权,抑制了孩子的个性发育,影响了孩子的心理成长。家长始终把孩子攥在手掌心,老是担心这个,担心那个的,孩子不仅缺失了自由成长的机会,而且自我保护本能也逐渐退化。
爱孩子,就别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
爱孩子就要学会锻炼孩子
爱孩子就要学会锻炼孩子,过分娇惯,有百害而无一利。作为家长或老师,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走自己的人生,那怕他时常摔跤,我们只需远远地看着,在心里为他加油喝彩。
当看到这段文章时,觉得每个做家长或老师的都能做到。想到每年新生幼儿入园时,一个个孩子拉着家长的手,哭着不肯让家长离去,有的家长只好留下来再陪陪孩子,老师亲切的对家长讲,你们放心上班吧,我们会照顾好他们的,可是有的家长还是不忍心离去。这其中的滋味只有轮到自己才真正体会到。
我的孩子今年三岁半了,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龄了。开学第一天,我和孩子早早来到幼儿园,孩子表现很好,和我挥挥手,就和其他小朋友玩去了。我有点不放心,站在那里没动。孩子见我没走又跑过来,对我说:“妈妈你回去吧,我没事。”当我再次和儿子挥挥手,转身离去时,才觉得心里怪怪的,那份难舍的亲情,瞬间体会得淋漓尽致,想到别的家长不肯离去时的情景,我还错怪他们对老师的不信任。直到今天,当我送自己的孩子上学时,才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滋味。
“爱孩子就要学会锻炼孩子”我把这句话牢记在心。相信所有的家长都能做到:每个孩子都是最棒的,相信他们,他们会做得更好,哪怕他们会时常摔跤,我们只会远远望着,为他们加油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