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年龄段儿童房布局(图)
发布时间:2021-04-10 三分钟儿童故事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 儿童歌谣对于父母们来说,培养自己孩子的自主性,激发他们的潜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而现在的父母倾向于提早让孩子独立,拥有自己的空间。一个舒适、度身定做的儿童房,除了必要的家具,还需要很多细节的配置。
0~3岁关键词 感知色彩
用壁纸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充满童趣的世界,将会给孩子每一步的成长都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0~3岁这个年龄段是宝宝视觉发展的关键期,宝宝会对形状复杂、色彩鲜艳、有视觉深度的图形越来越感兴趣。
选择样本:绿色基调鲜艳,长期对视也不会产生视觉疲劳。方块、心型、圆形图案交错排列,可以锻炼孩子的形状意识。小蜜蜂造型也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YJS21.Com
3~6岁关键词 符合身高特点
3~6岁是孩子大脑飞速发育的时期,为了满足他们的求知欲,选用自然景观或动物造型的壁纸,可以开发宝宝的学习能力。在墙面装修中要尽量吻合孩子的视角,儿童房墙壁的腰线应该降低到40cm至50cm。
选择样本:孩子平视方向的腰线图案丰富,小熊、兔子描画得栩栩如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故事想象力。腰线上方图案相对简洁,但整体有呼应。
6~12岁关键词 性别区分隐私意识
6~12岁是孩子自我意识、隐私意识萌发,也是性别区分的重要时期。男孩房间的壁纸应以青色系列为主,女孩房间的壁纸则选择柔和的红色系列。黄色系列的壁纸色彩则不拘性别。
选择样本:蓝、黄相间的壁纸比较中性,男孩、女孩均可采纳,适合铺放在书房里,有让他们镇静专心的效果。
儿童配饰不应忽略的益智伙伴
在教育发达的欧美国家,父母更注重儿童的个性塑造和创造力培养,因而在儿童房装饰、儿童配饰等家居产品设计方面,善于通过主题化的设计,将儿童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各种装饰品中,从而达到益智目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不同年龄段儿童送玩具的艺术
一般来讲,孩子们最最钟爱的礼物莫过于玩具了,其实选择适当的玩具给孩子也是一件令许多家长感到为难的事,下面我们将根据孩子的年龄为您提供一些可行的参考建议:
出生~4个月
应选择体积稍大、色泽鲜艳或带有声音的玩具,比如拉绳米奇、小龟牙胶、小熊维尼宝宝成长纪念册等
5~10个月
选择能抓住手里摇晃、发出声响、能够活动或局部能动的硬塑玩具。婴儿摇铃三件套装、宝宝活动架、滚珠屋、维尼音乐床铃、天线宝宝故事书系列等。
11~18个月
选择机动的、有响声的玩具
男孩子选择小天平、套圈恐龙、摇控汪汪狗,可以给女孩子买双层娃娃床、蜗牛、魔力花园等
18个月~3岁
选择模拟实物的玩具,帮助孩子了解事物的属性和特性。给男孩选择飞扬车、七彩保球龄、大象沐浴座等。给女孩子选电子医生车、音乐梳妆台、电子救火车等。
4~5岁
选择带有简单情节的玩具。男孩选机器人、积木车等,给女孩选厨房七件套、欢乐彩泥等。
5岁以上
选择一些智力型玩具。
男孩选工具箱、小熊维尼画册礼盒,女孩选儿童家具、拱形积木、迪士尼公主故事集等。
不同年龄段儿童如何选择动画片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所看的动画片要有区别:
1岁~2岁
这一时期,孩子的感知能力还比较差,无意注意的时间也很短,可以适当地看些主题单一、情节简单的动画片,画面色彩要比较鲜艳,配乐要优美,要短小。这个时期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可以让幼儿看一些有助于语言开发的动画片。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幼儿看动画片的时间不宜过长,要保证他们有充分的休息时间。
2岁~4岁
这一时期的儿童开始具备了较强的心理活动能力,大多数儿童开始注意周围的事物,动画片这种形式越来越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建议家长为孩子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神话故事、古老的童话、有关动物植物的故事,一方面满足其旺盛的好奇心,一方面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动画片里的人物要形象可爱、性格鲜明,情节要简单、紧凑,矛盾冲突激烈,也要画面色彩鲜艳,配乐优美,具有欣赏性。
4岁~6岁
形象思维进一步发展,他们喜欢娱乐性、趣味性比较强、人物形象和情节都较简化、动作比较夸张的动画片。这时候的儿童语言理解能力已经发展得较好,家长可以引导他们看一些科普性质的动画片,扩大儿童的知识面,开发儿童智力。
学龄儿童阶段孩子的成长特点
孩子的成长历程很漫长。有人曾经问我,孩子多大了,才算是长大了?
我说,只要妈妈还有力气,或者更夸张一点说,只要妈妈还有一口气在,孩子就不算是真的长大了!
面对这么漫长的成长岁月,从6岁到12岁,也就是在行家的专业术语中所谓的学龄儿童阶段,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哪些特点呢?
第一,孩子从上小学开始,才面临真正意义上的“竞争”,而且这个竞争的结果是可以用考试的分数来量化的。
它并不像在幼儿园里那样宽松,虽然也有竞争,但成果的优劣只是由老师的喜好来评判。所以,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在面对如此残酷、如此一翻两瞪眼的竞争结果时,他幼小的心灵绝对是需要父母的引导和保护的。而且,孩子在这个时期所建立的“自我图像”,也会对他日后面对竞争情境时的性格造成决定性的影响。
第二,从幼儿阶段进入到学龄儿童阶段之后,孩子的生活从本质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前是“游戏性质”的生活,现在则转变为“工作性质”的生活。还没上小学之前,孩子不管是去上幼儿园还是在家里背古文,都是在游戏的氛围下进行,老师虽然也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但父母和老师都不会以太认真的态度去严格执行。可是上了小学之后,各种活动都变得严肃起来,上课得规规矩矩地坐着,必须专心地听老师讲课,回家得按规定写作业,还得参加实打实的考试。所以许多孩子在这种生活本质上的转变中遇到了调整的困难,为日后的低成就埋下了伏笔。
第三,从认知和思维方面来说,学龄儿童已经从“直觉思维期”进入到“具体运用期”。
也就是说,很多事情已经不需要完全靠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来获知,而是可以从别人的说明、解释、举例中获取新知。这种认知和思维上的转变,意味着他的世界正在逐渐放大,知识结构也在逐步通过不同的触角而形成。所以如果能在这个阶段开发孩子的认知能力,帮他建立起良好和富有创造力的思维模式,那么将来他在面对更为严苛的学习挑战时,自然就会容易得多。
第四,从生活和活动的范围来说,学龄儿童的活动重心已经从家庭扩展到社会。
除了日趋沉重的学习压力之外,又要开始面对除了家人以外的“复杂”人际关系,例如班上可能会有喜欢欺负人的同学,可能会有喜欢跟老师打小报告的同学,可能会有爱表现、争强好胜的同学,因此,许多孩子在学校里的行为表现会和在家里截然不同。如果在这个阶段,爸爸妈妈没能察觉孩子在学校里和同学之间有互动上的困难,让他不得不独自承受人际关系方面的挫折,那么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或情绪障碍,就有可能跟着他长大,甚至影响到日后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和社会化的发展进程。
第五,孩子上小学之后,是最初开始和爸妈较劲的阶段,也是开始出现矛盾的阶段。
我曾经在一场对妈妈们的演讲中,弄哭了许多妈妈。我说,我们对孩子的“钳制”,大概最多只有6年的有效期。6岁以前,孩子总挂在嘴边的是“我妈妈说”;6岁到12岁,管用的是“我老师说”;12岁到18岁,变成了“我同学说”;18岁以后,又变成了“我女朋友(男朋友)说”;结婚以后,毫无疑问当然就是“我老婆(老公)说”了。
所以,孩子把崇拜的眼神转向他人,对父母来说是个令人难过但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实,而许多亲子之间的矛盾,其实也就是“主权之争”下的衍生品罢了!
第六,孩子6岁以后,在“心性发展”上也有明显的转变。
孩子在幼儿时期的“性蕾期”一度萌芽的对性的兴趣,到了学龄阶段会暂时被搁置一边。表面上,他们会开始排斥异性,喜欢和同性的朋友在一起,此外,也会表现出对性的厌恶。所以这个时期又叫做“同性期”或“潜伏期”。在这个阶段中,孩子会开始模仿父母中与自己同性的一方,建立起所谓的“同性认同”。因此,男孩和爸爸要好,一起去打球、钓鱼、看球赛,向爸爸学习男人的事情;女孩则跟随妈妈去买菜、逛街、打扮,向妈妈学习如何做女人。这些都是心性发展的特点,也都是为接下来的青春期做准备。所以孩子如果能够在这个阶段充分地作好同性认同,对将来的性别发展会有很好的帮助。
当然,孩子到了10岁左右,心性发展又开始产生微妙的变化。他们会表现得更排斥异性,甚至会出现嘲笑、捣蛋、捉弄等行为。其实,这些心性反应都是在为进入青春期而进行的自我防卫准备。在心理上,他们已经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会被喜欢的异性吸引,但与此同时,他们又被这莫名其妙的感觉吓到,不知道应该如何去面对或处理它,所以就只好用更激烈的反应来隐藏内心的焦虑了。
另外,女孩的心性发展要比男孩快上一两年,身体的发育也来得较早,男孩在情绪和心理上多少会因此受到威胁,所以更会用激烈的行为来保护自己,但是,这些再正常不过的行为却很容易受到师长或父母的误解。如果我们能理解孩子“不正当”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不仅能减少对孩子的伤害,也能减少父母对自己“教子无方”的自责和挫折感。
事实上,绝大部分孩子的成长都是在健康平和中度过的,而且只要我们稍微留点心,适当地关注一些,就能听见很多爸爸妈妈以过来人的身份,带着五味杂陈的心理,先叹口气,然后告诉你这句话:“孩子的成长真快,一眨眼,他就长大了!”
十种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哭闹应对办法
当你的孩子在发脾气的时候,它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会情绪崩溃,会大哭大闹。
情绪崩溃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也是让人讨厌的事情,但是这个是避免不了的事情,任何人的童年都会经历,简单的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或者让他改掉坏脾气。
1~4岁之间的孩子还没有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他们往往遇到不开心不顺意的事情总是去哭,是什么让他们开始发脾气?其实往往都是在大人看来简单不过的事情:没有得到它想要的!
1~2岁的孩子哭闹是他想要传达给父母自己的感受,因为没有语言表达能力,大人也不理解他们的意图,他们只能用哭闹来解决,他们的哭闹基本都是最简单,我想喝奶,我要换尿布,玩具在哪里?
3~4岁的时候,发脾气是为了权利斗争,自己不开心了!他们已经有“自我”这个意识,他们知道了自己的需求、欲望,而他们没有观念意识,一旦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就会哭闹。
那怎么阻止孩子哭闹呢?下面的十个方法,百试百灵。
一、忽略孩子
孩子覆盖大脑的前额皮层,是决定和判断的区域,但是在孩提时代的时候它大脑的推理部分还没有发育完全,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哭的时候你和它”好好说话“的时候它不听。打一个比方,如果一个人不会游泳,此时他溺水了,你是先救他还是先教他游泳?
让孩子一个人”冷静“一会儿,会让情况变得更好,然后你就可以孩子在正常的情况下谈了,一句老话:“光打雷不下雨”,不要心疼孩子哭,如果你次次都满足孩子耍小脾气时的无理要求,那么他一定会“骄横”
二、给孩子一些空间
有时候孩子的哭闹,是他受了委屈,觉得愤怒,他不会哭泣所以让他泄愤,这是最好的方式,(但是要确保他愤怒发泄的方式不会伤害到自己或他人)因为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如何以非破坏性的方式发泄,有父母的帮助,他会逐渐的变的更理性,不会以一个哭闹的方式战胜你。
三、转移注意力
和孩子在逛街的时候,孩子看到了某个玩具,家里已经有了,但是还在哭闹想要这个怎么办?给他找一个能让他转移注意力的事物,他要玩具,你答应孩子如果你今天不买玩具的话,妈妈会很开心,妈妈开心了,就会给你做好多好吃的。 孩子的兴趣转移非常的容易,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孩子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都会被其他事物所吸引。
四、与孩子沟通
1~4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并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图,词汇量特别的少,如果父母两个人同时问孩子问题,孩子有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毛毛三岁了,看动画片看着看着哭起来了,妈妈怎么哄也没用,爸爸过来问毛毛,为什么要哭啊?毛毛说,熊大被光头强打死了。
爸爸说,毛毛乖,熊大没有死,熊大被打飞了,那个不叫死,叫飞,懂了吗?
生活总是比戏剧更荒诞 孩子想表达的事情由于认知不足,并不能表达出来他的真实意图。
五、拥抱
孩子有时候哭闹,可能只是被吓到了,拥抱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它真的能让孩子安定下来,不止是孩子,夫妻之间有时候遇到情绪不佳的时候,给对方一个大大的,牢固的拥抱,比一切安慰都管用。 给予一个拥抱,比给予一个可以拥抱的人有用得多。在拥抱孩子的时候不要哄孩子,不然你会陷入无休止的困境中,正确做法是抱着孩子,让孩子感到安全,感到你的拥抱有力量,你在关心他,既是是孩子做错了,有时候孩子只是需要一个安全的地方让他们的情绪宣泄出来。
六、食物
孩子不爱吃饭,挑食是很多家长会遇到的问题,但是仔细想想,孩子不吃的那些食物,真的是因为不好吃吗?有时是你做出了让步,让孩子吃其他的食物来获取营养(不吃蔬菜,口臭,体重超标的孩子不在少数吧)
零食虽然没有太多的营养,但是总能解决孩子们的口腹之欲,也解决了他哭闹的问题,给孩子养成一个习惯,零食不可以经常吃,在三餐时间要正常进食,如果你没有按照这个时间来吃饭话的,你就会有饥饿感,慢慢的孩子就会养成正常吃饭的习惯。
七、激励行为
比如带孩子在图书馆看书或者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他们总是按耐不住好动的心,活泼好动,成了别人眼中的“熊孩子”,请千万不要以“他还是个孩子”为借口,你会处于被动的状态,你要正确的告诉他:如果你不继续吵闹的话,爸爸妈妈一会儿带你去吃冰淇淋,这种小激励完全是正常的,但是你要根据你的接受条件来谈。不要胁迫,也不要发脾气,等你的孩子在哭闹的时候,这种激励方式是最有效果的。
八、陪伴着孩子
现在的家庭父母基本都在忙工作,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孩子哭闹或做出令人不解的行为,有时只是为了引起你的关注,陪伴是和孩子一起互动,例如最简答的做游戏和讲故事,有些父母觉得吃饭的时候沟通两句就算关心孩子了,别逗了,你那叫陪着,不叫陪伴。留守儿童的犯罪案例绝大部分只是为了让人引起关注,证明自己的存在。
九、微笑
最怕在公共场合发脾气的孩子,打孩子的话,孩子会哭的更厉害,不作为的话,尴尬的是父母。你可以对孩子说,你继续哭下去的话,别人怎么看你呢?其他小朋友会不会和你一起玩?
十、离开那里
孩子哭闹有时是因为很小很小的事,比如一颗糖掉在了地上,只需要把孩子带离这个场景,让他不再继续看到糖果掉在地上引起难过,切换一个场景,直到孩子平静下来。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真正科学地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划分发展阶段,迄今尚未适当解决。目前社会公认的有如下几种划分。
按生理特点划分:新生儿(0~1个月),乳儿期(1岁以内),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12岁>,少年期(11~15岁),青年期(14~17岁),成年期(18岁以后)。
按教育学制划分:先学前期(托儿所,3岁前),学前期(3~7岁),学龄初期(6~12岁),学龄中期(11岁~15岁),学龄晚期(14岁~18岁)。
按儿童活动形式的转变划分(苏联心理学家达维多夫):直接情绪性交往活动(0~1岁),摆动实物活动(1~3岁),游戏活动(3~7岁),基础学习活动(7~11岁),社会组织活动(11~15岁),专业学习活动(15~17岁)。
按智慧或认识结构的变化划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智慧阶段(2~7岁),具体运算智慧阶段(6~12岁),形式运算智慧阶段(11~17岁)。
按儿童行为模式和心理社会因素等综合标准划分(精神分析学派埃里克森):信任与怀疑(1.5岁前),自主与羞怯(0.5~3岁),主动与内疚(3~5岁),勤奋与自卑(6岁到青春期),同一性与角色分离(11~17岁)。
以上各种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划分,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其片面性。正确的划分标准应根据在一定的社会教育条件下儿童表现在认知、情感和活动几个方面以及生理发展水平上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
分年龄段培养孩子财商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财商”已成为与智商、情商并列的三大不可或缺的现代社会能力。理财专家建议,家长应针对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进行理财教育,培养孩子的财商,让他们正确认识、应用并管理金钱。
家长应用游戏、亲身体验等寓教于乐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财商”培养,并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按一定的步骤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
3岁左右,家长可拿不同面值的货币让孩子识别,让孩子对钱有初步认识;4岁,通过游戏或带着孩子花钱,让孩子了解不同货币之间的关系;5岁,带着孩子一起劳动,让他们知道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6岁,孩子已会运用简单的加减运算,可以与孩子玩开商店的游戏,让孩子扮演营业员;7岁孩子开始有独立意识,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商量,了解孩子的想法,引导他们如何使用零用钱。
8岁孩子想要的东西越来越多,零用钱可能会超支,可以鼓励孩子通过各种合理的途径来挣点零花钱,例如安排额外家务,参加比赛等;9岁孩子的独立能力更强,事先让孩子列好一定时间内的开销计划,判断是否超支,与孩子一起进行支出调整;10岁可以帮助孩子算账,让他们了解节约的好处,培养储蓄观念。
11岁孩子开始有品牌观念,家长可以让孩子计算买一件品牌产品要花费几个月的零用钱,有没有同类替代产品,价格相差多少;12岁孩子进入高年级,有一定的理财能力,父母可以为孩子开设银行账户,通过利息收入让孩子明白存钱罐里的金钱与银行里的金钱的区别;13岁以后孩子的理财意识已逐渐成行,可帮助孩子购买一点债券、基金定投等金融产品,让他们了解投资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同时,还能带来更多的回报。
10种适合幼儿各年龄段的玩具
以下介绍10类适合婴幼儿各个年龄段的启智玩具,可参考选用。
1。响环:3个月的婴儿就能一手握着“响环”玩。他们开始尝试触觉、感觉、视觉或味觉的作用。用手摸摸,体会手上感觉如何;用眼睛看看玩具的各种色彩;用口尝尝玩具的味道;摇动“响环”时的声音又可训练婴儿的听觉。这类最简单的玩具就是婴儿开发智力的第一步。
2。球:6个月的婴儿对能动的一切都感兴趣,能滚的彩色球对他们最有吸引力,用手一推球就会向前滚,婴儿还会爬着追逐小球,如果妈妈能陪着他们一起玩那就更妙了。
3。积木:8个月的婴儿已有了不少的发现,他们已认识玩具、家具等多种用具,他们了解到有些物件是软绵绵的,有些是硬邦邦的,有些有棱有角,有些是圆滚滚的。面对积木,婴儿会开始运用两只手,使两块积木上碰发出响声;一个叠在另一个上面就会比单独一块积木高;而且还可以用积木叠成多种不同的形状。
4。复合形状盒:这是用来训练小孩观察物品形状的玩具,通过这种玩具,孩子可以认识一种形状的开口只容许同一形状的物品通过;了解生活用品各种不同的形状,而这18个月大小的婴幼儿较合适。
5。玩沙:所有的幼儿都爱玩沙、玩水。18个月以后的幼儿已经懂得不能随便把什么东西都往嘴里塞,这时就可以提供各种小工具,如小铲、小耙、小桶等让他们玩沙了,让孩子把沙堆砌成各种形状,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
6。娃娃:两岁的幼儿已经开始有个性表现了。这时他们已能表达自己的喜爱和厌恶。如果有了娃娃玩具,特别是女孩子她们就可以像妈妈对待自己那样对待娃娃了,为娃娃洗脸、穿衣、喂食、赞扬或责备娃娃了。
7。叠杯:对一个两岁的幼儿来说,叠杯玩具是最变幻无穷的游戏,既可叠成高塔,又可缩成一只单杯,还可把小积木或其他小东西藏在叠杯内再寻找一番。通过这类游戏,孩子们能够知道有些东西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却是实际存在的。
8。图画书:两岁的幼儿已经通过眼、口、手认识了不少物品,如果能在图画书中找到自己认识的物品,那该是多大的乐趣啊!当然,父母还可以通过图画书教导孩子认识更多的事物。这类画当然是线条简单,色彩鲜明,一眼就能认出是什么来。
9。玩具车:到了两岁末,幼儿已能基本控制自己身体的各部位,可以驾驶“小车”了,可以开快、开慢,也可以骑“大马”了。如果“小车”还能载上他们自己的一些小玩具,而自己又能充当运输司机,那真是其乐无穷了。
10。拉着走的动物玩具:幼儿拉着能走动的“动物”会让他们着迷。他们慢慢会理解这一根绳子原来还有这样的牵动力量,这比那些用干电池的电动玩具车还更有启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