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儿子做朋友
发布时间:2021-04-09 幼儿园做教案 朋友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朋友教案因为担心到青春期的时候,儿子会把自己封闭起来,和家长缺乏沟通而走弯路,因此从儿子2、3岁大,我就尝试着和儿子平等交流,蹲下来,和儿子一样高,做他的朋友。
首先,尊重是前提。传统家长制教育:我是家长你得听我的。在孩子小时候还行得通,当孩子大一些,有了自己的思想,就和家长有了距离,说深了叫代沟。因此,我一直在我家推行民主教育。说白了:谁有道理听谁的。孩子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任何时候,家长不能乱发脾气,要学会倾听,有时候你认为就是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往往孩子有他自己的道理。听并且去理解他,适当地提一些建议,或者举出两三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自己去选择最好的。尤其当我错怪孩子的时候,一定低头认错,向孩子道歉。知错就改、尊重孩子的妈妈,最终能成为儿子的好朋友,孩子敢于向妈妈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其次,要蹲下来和孩子做朋友。不管多忙,我每天都要抽时间和儿子聊天、交流。别认为孩子的世界很幼稚,要有耐心去倾听孩子每天的快乐和烦恼。认识他的每一个朋友,陪他一起乐或者悲伤。哪怕是一些在大人眼中无关痛痒的小事。态度要真诚,千万不要敷衍孩子。如果孩子发现你对他的话题其实并不感兴趣,下次他就不再有兴趣和你交流了。陪儿子玩一些幼稚的游戏,分享孩子的快乐。你会发现,孩子带给你的快乐比你付出的辛苦多得多。
第三,努力去理解孩子。教育要以表扬、鼓励为主。我家小孩子并不是多聪明的孩子,但他踏实好学,并且自尊心强。我就利用他的特点,当他做对一道奥数题,我马上夸他聪明,当他考了好成绩,我就夸他真棒。而当孩子考了一个不好的成绩,他的心里压力是很大的。不要急于去批评他,帮他分析原因,找出下次要注意的问题,确保下次不犯同样的错误。我会鼓励他,相信他很棒,下次一定能考个不错的成绩。教育有时需要善意的谎言,儿子在我的鼓励下,一直信心十足地努力提高自己,他坚信:自己就是最棒的。因为妈妈不会骗人的。
还有,要树立家长的威信。仅仅和儿子做朋友或者做游戏,儿子只会乐于和你沟通,但未必会接受你的指导。这时,家长一定要树立威信,让孩子觉得听了妈妈的话一定没错。在一些小事上尊重他的错误决定,让他有个小教训,然后适时地告诉他妈妈的建议有多么正确和重要。在知识上不断丰富自己,给孩子必要的指导。我儿子无论校内还是校外的功课,我都尽心去辅导。我上学时学的是俄语,于是我就和儿子一起学英语,毕竟大人理解能力强,我能帮助和督促他。奥数是我的强项,但有时也常常遇到很难的题,一时转不过来,我就一直努力地思考,直到得出正确答案。孩子在我的感染下,也很努力地学习,家里学习气氛浓厚。不仅如此,业余时间我也在不断充电,加强自己的业务知识。孩子对于妈妈的好学十分钦佩、近乎崇拜。
当然,为了做到这几点,我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我的努力都有了回报,孩子每天放学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给妈妈打电话,说说今天学校里的事;孩子的学习十分优秀,并且努力做到精益求精;孩子能持之以恒地保持各种业余爱好;孩子无论在学习还是在身体、思想各方面都在健康的成长;孩子学会了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处理问题;有时候孩子会纠正妈妈的一些错误;甚至有时孩子还会拉着我聊一些社会、人生的大话题。前两天,我和爱人讨论一篇论文,儿子在一边玩电脑。当我们结束讨论的时候,儿子悄悄对我说:“妈妈,我能和您聊会儿天吗?你们刚才谈得真棒,我想和您再聊聊刚才你们说的话题。”我很惊讶,但也很乐意满足孩子这样的愿望。
我不敢说我的教育是成功的,毕竟我的孩子还在成长的路上。但起码我的孩子是快乐的,乐于和我沟通的。我愿意把我的经验和大家分享。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注意多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做孩子的好朋友
由于工作的原因,很多家长平时都很忙,经常会加班加点,有时候回到家,孩子早已入睡了。但是还是建议各位家长多抽出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
每天坚持和孩子一起做游戏,使孩子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培养孩子的毅力和吃苦的精神,同时也给孩子很多间接的知识。从小女儿就喜欢看书,两岁左右,我们就经常带她去图书馆,一起去书店挑选她喜欢的书,在寻找喜欢的书中,树立孩子的正确价值观。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会陪孩子看一会书,起初是我给她讲故事,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渐渐演变成了,她给我讲故事。最近常常和女儿玩一种游戏叫“我是小老师”……在这样的游戏中,我们看到了孩子的成长,以及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孩子变得更有自信了,作为家长,我们对女儿的学习生活更放心了,对学校的教育也有了基本的了解!而女儿对这样的游戏更是大有所爱!活动拉近了我与孩子的距离,促进了我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孩子愿意和我交流,把心里话对我说,增进了我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李开复教子经:做孩子的朋友
做孩子朋友的第一步:没有被惩罚的威胁
我两个女儿喜欢逛街,我也培养自己去逛街的习惯,她们喜欢台湾年轻的歌手,我也跟着听呀!无论是歌星、青少年偶像、新计算机游戏,我都会花一些时间去了解。如果你要做孩子的朋友,那只有你学习他的语言,他们是不可能会来学你的语言的。如果你不学新知识,你就不能理解现在孩子的所思所想。
把孩子当作朋友,和他谈心。可以告诉他你每天经历的事,也可以问他他一天经历的事。如果他告诉他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情,不要训话,不要生气,多听少讲。当他认为和你聊天没有“被惩罚的威胁”时,他才会无所不谈。刚开始时,如果他有点不敢讲时,先对他保证不要生他的气。
其实父母亲要做孩子的朋友,定义就是无话不说。你要让他对你无话不说,前提是他要对你有足够的信任,“说了以后你不能骂我,不能批评我,不能认为我很坏,很不好”,最多你是听我倾诉,或帮我开导,而不是一听就要处罚。
我的为人处世很多是学自我的父亲母亲,但是父亲在世时,他没有和我很亲近。在他过世之后,我只能通过我的母亲、兄姐来理解他的想法或为人。我想这是中国常见的父子关系。我感觉到,父亲是很了不起的人,但没有机会更多认识他,因为这份遗憾,我尽量花时间陪我的小孩,而且尽力做一个可以和她们说心里话的父亲。我希望我的孩子长大以后,无论他是否成功、我的教育是否成功,我总希望我的孩子能够把我当作朋友。
当孩子和好朋友吵架时
当孩子和好朋友吵架时我们住的这个地方,晚上一帮老太太闲着的时候在广场上一起跳舞锻炼身体。地方也比较大一点,夏天凉风习习的,非常的舒服,也成了小孩子的天地。小朋友们可以在广场上尽情的玩,跑等。我也经常带**出去玩,让孩子能接触更多的人。还有就是我们几个妈妈也可以一起聊天什么的,孩子们就自己在那里玩,也不用管。
最近**是比较别扭。可能觉得有点孤立吧。几个小朋友都没有跟他玩,有时候玩一下又被别人叫走了。所以她就剩下自己玩了。前天晚上,**跟小朋友去玩了,我们几个妈妈也照样就在一旁聊天,突然**大声的哭了起来。嘴里还喊着:“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我不知原委就问,为什么要回家啊?告诉妈妈好不好?她不回答,还是哭喊着要回家,以前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就算是吵架了也不会那么的激动,那天任凭怎么问,她谁也不理,只管叫回家。没有办法,只能把她带离开广场。
一离开广场,**就的哭声就变小了。但是还是不停的掉眼泪。我把她带到小公园里面,跟她说,我们在公园玩一会好不?她开始还是说要回家。可是我不想让她回家,因为当时回家了,她等会高兴了还是会想下来玩,何况那时候还早。还有就是我不想让她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就当逃兵。于是我还是跟她说我们在公园玩一会吧,公园可好玩了。有那么多的好玩的。见她没有那么大的抵触的情绪了,我就自作主张的坐在公园的凳子上,抱着她。还是想问问原因。可是她还是不说,我就跟她玩,见她开心了,于是我又问,她还是不说。我突然想,我不能再问了。如果继续问下去。我会把她心里的伤口给划得越深(也许这样说的有点过了吧,可是一时找不到适当的词语来形容),反而放大了她的痛苦。让她沉浸在自己的忧伤里面。既然孩子不愿意说那我就不问了。
后来才知道是因为**骑了别的小朋友的自行车摔倒了,小朋友在一旁并没有鼓励她还说让她别玩了,让她回家,估计是觉得太委屈了吧。
我继续跟她在公园里面玩。一下子这里一下子那里,**玩的非常的开心。见到她开心了我想我还是应该带她跟小朋友们一起去玩。毕竟孩子是不会记仇的。
我提议:“我们去广场玩好不好?”
“不想去广场玩”
“为什么,那里有跳舞的,可好看了?”
“我不想跟XX玩。”
“你们是好朋友啊,好朋友要一起玩啊。”
“我不跟她是好朋友。”
“为什么”
“她刚才骂我了”
“好朋友有时候会一起开心的玩游戏,不开心的时候也会吵架啊?”这是我从一本幼儿书里面看来的,书上的东西**比较听一些。
“我就是不喜欢跟她玩,不跟她是好朋友。”
“那你跟谁是好朋友?你想跟谁玩呢?”其实我是想让她说其它的小朋友的名字
“我跟妈妈是好朋友,我喜欢跟妈妈玩。”
.........
过了一会儿,一只很大的会飞的蚂蚁飞到她玩的地方,吓得她不敢玩了,我建议她回家她不肯,于是我就建议她去广场找小朋友玩,她还说她不想跟XX玩,我说那我们还可以跟别的小朋友玩啊。
她没办法只能去广场玩,结果去了以后总想着要抱着,我很累,也不想老是抱着她,刚好她说饿了,我就去买了点饼干来给她吃,顺便让她跟小朋友一起分享了才又玩到一起去了。
与孩子做朋友的三个法宝
1.爱
孩子的异常行为通常是在寻求父母的爱。一旦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就会敞开心灵,教育就会变得十分轻松。
为人父母几乎都是爱孩子的。但是,是否让孩子感受到了呢?是否用语言、用态度表现出来了呢?如果觉得在育儿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这就证明没有很好地将自己的爱传递给孩子。
2.严厉
对孩子赏识和宽容,并不意味着一下都批评不得。要提醒的是,家长不要随自己的心情有时批评有时不批评,只要孩子一违反了原则就要批评。
当然批评也要有诀窍。时间控制在1分钟内;就事论事地批评;批评孩子做的“行为”。批评之后不要还是愤怒的样子。孩子反省后要给予安抚,激励孩子改正错误的决心。
3.信赖
育儿要接受孩子所有的现状,家长不要以居高临下的眼光看待孩子,要经常告诉孩子,你在爸爸妈妈身边,爸爸妈妈就感到很幸福了,会与不会都没有关系。
“怎么说你都不懂,你真是很没用!”这样的语言是很伤孩子心的,当感到被轻视的时候,孩子心灵就会封闭起来,什么也不想做,大人也一样。相反,如果感到被信赖被认同时,会做得比原来更好。
暑期和孩子一起做做亲子功课
时值暑假,孩子们的时间较为充裕。家长不妨选择与孩子一起做做“亲子功课”,增进亲子关系,帮助孩子成长。
亲子游:旅行中的“十万个为什么”
与孩子一起旅游,是暑假重要的亲子活动之一。但是,合格的亲子游并不只是带着孩子爬爬山、趟趟水。家长应该学会让孩子“带着问题去旅行”,增加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拓宽孩子的知识面。
出游前,家长应先做足功课,了解目的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并讲给孩子听。游览景点时,家长应结合实例为孩子进行讲解,必要的话可以请一位专业导游。
旅行结束回到家,家长可以适时地询问孩子一些问题,加深孩子对景点的印象;还可以让孩子做个小导游,为家人或朋友介绍旅游景点,锻炼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或者让孩子写一篇日记,锻炼他的写作能力。
如果家长的一些提问孩子解答不了,家长也不要着急,可以尝试与孩子一起寻找答案,或是鼓励孩子独立寻找答案,如查询相关书籍、使用网络搜索引擎等。
“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会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带着问题去接触自然,孩子会成长得更快。”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新安县教育局原副局长许建国说。
亲子阅读:与孩子一起陶冶心灵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家教专家胡社功认为:“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家长可以利用暑假较为集中的时间,与孩子共同阅读书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培养应首先从兴趣入手,家长可以尝试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如果孩子喜欢历史,就可以让孩子阅读历史类的书籍。
如果孩子对读书十分抵触,家长则可以采用一些小技巧来吸引孩子的注意。比如,家长可以选择一本情节比较生动的故事书,挑孩子在身边的时候,自己先读。读到比较好笑的情节,家长可以笑出声来;读到优美的段落,则可以朗诵给孩子听。
当孩子有了阅读的兴趣后,接下来,家长就该着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了。
每天晚上7点~9点,是阅读课外书的黄金时段,家长可以选择与孩子一起阅读。一般来说,习惯养成的周期是21天。坚持21天后,孩子就会习惯在每晚的7点读书。
读书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孩子的年龄作出调整。小学低年级的孩子,阅读时间应在30分钟左右;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则可以阅读1个小时;中学生的阅读时间可以定为1小时~2小时。
每天读书后,家长还应与孩子交流读书感悟,比如询问孩子对书中哪一部分印象最深;如果让孩子写这个故事,他会怎么写等。
如果孩子表现很好,家长可以给他适当的奖励;如果孩子出现厌倦情绪,家长则应该与他交流,看看是不是读的书不合孩子胃口或是读书时间不合适。
亲子舞蹈:健身交流两不误
每到暑期,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舞蹈班去学习。有的家长希望孩子通过学习舞蹈塑造体形、培养气质;有的家长希望孩子能走专业路线,成为专业舞者;也有的家长则希望孩子通过跳舞强身健体。
但是,一名家长的职责绝不仅仅是为孩子交钱报班这么简单。“家长对孩子所学项目的重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进步空间。”洛阳市星光国标舞培训学校校长马晓华说。
在执教过程中,他发现那些受到家长关注的孩子,进步得更快。“现在,不少家长选择和孩子一起学舞蹈,他们还会与孩子相互‘切磋’。有的家长甚至已经成为‘半专业’的国标舞评委。”马晓华说。
来看这样的场景:妈妈和女儿一起舞蹈,或认真地为女儿纠正舞姿,多么温馨。跳舞结束后,家长还可以与孩子互相交流对音乐的理解和对舞蹈的感悟,激发孩子学习舞蹈的兴趣。
亲子舞蹈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家长应多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遇到问题与孩子商量着解决,切不可急躁。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将影响孩子的一生。这个暑假,让温馨的“亲子戏”精彩上演,让原本高高在上的家长,成为孩子的铁哥们儿、好姐妹吧。
经验:让孩子尝试和老师交朋友
老师也能成为朋友,以前不敢想,现在是现实。
爸爸东子:
师生交往是老师与学生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作用。师生交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情感交流的最好方式。学校里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来实现。良好的师生交往,可以促进孩子健康心理的发展。
学生需要母爱、需要友爱,同样也需要师爱。在校园生活中,学生们伴随着师爱成长,在教师的关爱下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得到发展。因此,爱是师生交往的基础。
说起师生交往,我想起了依依在她的《玩过小学》那本书里写的《美丽的田老师》。
田老师是依依刚刚成为小学生时的第一个班主任,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所说的“美丽”,可不仅仅是指老师长得漂亮,还表明老师有一颗美丽的心。
依依在文中写到:“我感觉到,每天都能看到田老师,真是件让人开心的事情。她不但人长得漂亮,而且说话声音柔柔的,脸上总是挂着甜甜的笑容,就连看我们时的眼神都充满了关爱。田老师还喜欢和我们一起玩,这对于好玩贪玩的我来说,真是求之不得的。下课了她并不急着回办公室休息,而是带我们到操场上玩各种游戏。跟着她,总有玩不尽的花样,总有止不住的欢声笑语。后来我和别的小朋友玩的许多游戏,都是从田老师那里学来的。”
因为孩子喜欢田老师,所以特别喜欢上田老师的课,也喜欢上学,喜欢这所学校。每天都开心地背着书包往学校跑,放学了要和田老师说好几遍“老师再见”,才肯跟妈妈回家。
刚刚升入二年级不久的一天,依依放学回到家里,妈妈问她眼睛怎么又红又肿的,孩子忍不住大哭起来:“田老师要生小宝宝了,她要走了,她再也不给我们上课了!”经过我和她妈妈的一通劝,眼泪是不再流了,可孩子依然很伤心。
新换的老师,同学们一点也不喜欢。因为心里一直在想念着田老师,总觉得新老师太严厉,不如田老师那么爱她们。后来经我再三做工作,孩子才渐渐接纳了这个确实有几分严厉的老师。
从依依上学第一天起,我就告诉孩子,要爱自己的老师,尊重并理解自己的老师。
写到这,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发生的事:那一天依依返校(自2009年上高中后她就开始住校)前,流露出对语文没兴趣的情绪,我感觉事关重大,就向她了解详情。孩子说语文老师对她不好,她不爱学这门课了,因为开学两个多月了,老师从来都没有让她回答过问题。由于没有感受到来自老师的信任、温暖,冷遇中的依依渐渐对语文失去了兴趣,因此学习成绩直往下落。
虽然语文不是依依的强项,但是一直以来她都是很有兴趣学的,尤其是不断有文章发表,还出版图书,孩子对语文更是兴趣盎然,并由此想将来从事与文字有关的工作。可是对语文没了兴趣怎么能行啊?即使将来不从事文字工作,对一门重要的学科失去兴趣,也不可能学到应有的知识。为此,第二天我来到学校,找到她的语文老师,了解了相关情况。
从语文老师口里得知,依依的语文成绩一般,学习状况一般,作文一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总体印象这是个很一般的孩子。当然,她也不知道依依上高中以前的一切,甚至她还以为依依十六七了,以前的语文和作文都一直很差。由于啥都一般,所以这个老师就没有把依依“放在眼里”,以至于上课时依依无数次举手,都不给她回答问题的机会。自上学以来,孩子一直很活跃,尤其是课堂发言,一直是最积极的一个,而几乎所有的老师也都喜欢让这个“小不点”发言。听了语文老师这番话,我感到震惊:依依怎么突然变这样了?!
通过对孩子的进一步了解,我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缺乏沟通,导致恶性循环。
老师认为孩子一般,甚至不是好孩子,由此冷落依依。依依由于受到冷落,进而学习的积极性受挫,由此失去学习兴趣,最终导致成绩下降……
最后我让依依尝试和老师交朋友,主动找语文老师沟通,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后多向老师请教。同时我也告诉孩子,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如我们想象的一样,一是性格有差别,二是教育思想有别,但是无论怎样,你主观上要一如既往地对所学科目有兴趣,并投入热情。
后来,依依和语文老师作了交流沟通,改善了师生关系,由此孩子对语文的兴趣又上来了。过了一个月后,依依和班里的语文课代表做了互换,依依由原来的英语课代表改当语文课代表,那个同学由原来的语文课代表改当英语课代表,而且得到两位任课老师的赞同。就这样,孩子又喜欢上了语文和语文老师。
女儿范姜国一:
要说和老师相处的事,我记忆最深的还是在乡下求学时的那个班主任温老师。
我刚转到新学校不久,班上又来了一名同学,他比我们班最高的同学还要高一脑袋,和我这个“小不点”比,就更是“高不可攀”了;再说年龄,他14岁,我9岁。可老师竟然安排他和我同桌。
最初,我并没有在意和他同桌,本来我旁边就是空着的,新来的同学没地方坐,暂时坐在我旁边也是理所当然的。可是,他在我旁边坐了一个多星期,我越来越觉得和他同桌太不合适。第一,他上课总有听不懂的地方,于是总是问我老师说什么,而那时我也刚来新班级不长时间,老师的一些方言土语我听着也费劲,不仅回答不了他的问题,而且还不能专心听课;第二,他很淘气,上课不时地做小动作,不是铅笔掉地上了,就是橡皮找不到了,晃动着身子到处找;第三,他还总欺负我,伸长了胳膊占了大半个桌子,挤得我缩在桌子的一角,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我开始盼着老师调座位,可是等了好几天,也不见老师有调座位的意思。我想这件事不能就这么等下去,可是怎么办呢?虽然我和班主任老师还不很熟,但我还是想找老师谈谈我的想法。
在心里想了很多遍要说的话,那天一下课,我追着老师来到教室外:“老师,我们谈谈好吗?”老师愣了一下,笑着问:“你要和我谈谈?我们谈什么?”
“老师,我想请求您给我换个同桌!”接着我把理由详细说给老师听,最后还加了一点:“他是班里个子最高的,却坐在第一排,不仅挡着后面的同学,而且看起来也不整齐呀。”老师静静地听着我说,最后点点头说:“你说得有道理!”说着老师还拍了一下我的肩膀,“那我今天就给你调一个新同桌。”
我高兴地跳着说:“谢谢老师!”心里却在说:哇噻!事情解决了!
果然,再上课的时候,老师把他调到了后面,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个个头和我差不多高的小女孩。我冲她笑着,心里甜滋滋的。嘻嘻,当时的我是不是也很有本事呀。
2020家长要在学习上与孩子做朋友
一日,与朋友聊到孩子学习的事。说她自孩子上学以来,放弃了读书写作的习惯,每天坚持不懈地陪着孩子读书学习。可孩子从成绩并没有见好,反而出现极度厌学情绪,对学习没责任感。“我又当老师又当学生,以前当儿子的老师,现在,他上四年级了,也有遇到无法解答的,又当起儿子的学生,可为什么他的成绩一直不见好?”她沮丧地说。“错就错在你不该当孩子的老师,也不该当孩子的学生。”她大惑不解,问我原由。我说——
第一,不要当孩子的老师。
首先,容易养成粗心的毛病。有家长验收每天的作业,从而做作业马虎,不认真细致,不严肃对待,只求快速不求准确,作业含金量不高。考试时因粗心而犯的低级错误,就往往和平日养成的粗心有关。
其次,不利于培养学习责任感。家长经常检查督促,认为学习不是自己的事,而是父母的事,是为父母学的,以致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正确。因而,没有了责任感、自觉性,很难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独立性。家长总抱怨孩子学习没有自觉性、积极性的原因其实就在这里。
最后,容易造成思维的惰性。有家长作孩子的学习“拐杖”,一有不懂就问,一有错误就马上得到纠正,使孩子不愿独立思考,不愿克服困难,没有钻研精神,长此以往,使思维萎缩,思考能力退化,抑制了思维的敏捷性、活跃性、灵活性等的发展。
第二,不要当孩子的学生。
首先,牺牲自己不可取。自己的事业让位于孩子的学业,跟踪孩子学业,陪着孩子共进退,也许小学阶段还说得过去,到初中阶段就说陪不起了。因为现在的课程、教材难度、深度较之以前都在加大。家长的年龄也不饶人,学起来也会力不从心,苦不堪言。其次,给孩子造成思想压力。孩子看家长和自己一起勤读、苦读,虽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催促、激励孩子学习的作用,但同时也在给孩子思想压力,看到父母学得苦,觉得学习是苦差事;看到家长过于关注学习,短期还好,长期这样下去,会让孩子感觉不自由、不自在。有一种被控制感、压抑感。
最后,不利于孩子自主学习。现在的教学进度,课程安排家长是不了解的,家长在辅导或陪读的时候容易把自己的主观意图强加给孩子,干涉孩子正常学习计划。弄不好是瞎指挥,反添乱,帮倒忙。
那么,是不是该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不管了呢?也不是。不当“老师”,不当“学生”,而当孩子学习上的“朋友”。
第一,寻找“链接”,扩展知识,鼓励阅读。学了《爱迪生》,就找名人传记给孩子阅读;会学了《赵州桥》,就利用互联网查找关于古今中外有关桥的知识;等学了朱自清的《春》,再推荐《匆匆》、《荷塘月色》;和孩子一起讨论书中情节,交换“奇谈异论”。
第二,活学活用,锻炼思维,书本联系生活。学了斤、两等计量单位,就叫孩子去买菜;学了四则运算,就和孩子一道做一本家庭财政收支报表;学了种子如何发芽的自然课,就和孩子一起养花种草,细心观察,培养兴趣。
重视孩子学习,又不拘于书本,看似不管孩子学习,实则在生活中处处学习。与孩子玩学习,与孩子共享学习,这种朋友式参与、玩耍式学习更容易让孩子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