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更幸福的10类妈妈
发布时间:2021-04-03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让幼儿园安静的游戏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乐观的妈妈
遇到不好的事情,总带领孩子往好处想的乐观妈妈,一定会培养出孩子在困境中寻找希望的不屈精神。
爱学习的妈妈
充满书香的家庭自然会熏陶出爱读书的孩子;勤学好问的妈妈,也会示范给孩子“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的道理。
大胆的妈妈
从来没有玩过碰碰车,也不敢去碰撞的妈妈,面对儿子的坚持,义无反顾地坐了上去……一个大胆的妈妈,不会培养出胆小的宝宝,也不会影响男子汉性格的培养,还会让孩子自由地翱翔!
不唠叨的妈妈
孩子一天的生活中,充斥着上百个命令。或许我们可以说话直截了当或简短些,变命令为“请求”,不那么频繁地提出要求,或是用动作代替言语等等。一个不爱唠叨的妈妈,更容易让孩子产生积极的情绪!
不焦虑的妈妈
孩子和妈妈心灵是相通的,妈妈焦虑,一定会被孩子感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允许孩子慢慢来的不焦虑妈妈,会经常收获惊喜,也会不断增加宝贝的自信!
心灵手巧的妈妈
我有个万里挑一的心灵手巧的妈妈,她总是可以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条,把饭菜制作得让人垂涎三尺……于是,全家因为心灵手巧妈妈的原因,生活得真是幸福!
“懒惰”的妈妈
“不用你帮,你告诉我怎么用就行了。”这是被“懒惰”妈妈“逼”出来的孩子,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好妈妈一定要懂得“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善解人意的妈妈
善解人意的妈妈是温和的,不暴躁的。她允许孩子犯错误,允许孩子表达消极情绪,允许孩子“反抗”自己,她会用积极的养育原则激发孩子内心的合作愿望,培养出内心坚强、性格优秀的孩子!
有自我价值的妈妈
一手打造6个博士的全惠星博士这样说:“父母一定要让自己成长,不断想办法提升自己的人生,让自己有价值。这样,当孩子需要帮助时,我们才能担当起有意义的角色,而不是陪着孩子一起发愁。”
一个不断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妈妈,既能给孩子带来榜样的力量,又能比较容易地感受生活的幸福,如果妈妈感到自己不幸福,那就很难培养出一个幸福的孩子。
健康的妈妈
一个身体健康、内心坚强的妈妈是孩子一生的福气!所以,凡是做了妈妈的女人们,都要对自己负责,照顾好自己,这样才是对孩子、对家庭负责的表现!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妈妈越自私,孩子越幸福
妈妈越自私,孩子越幸福
1
送女儿上学,经常会碰到她的一个同学。
那个小姑娘太引人注目了,各式各样精美的衣服把她衬托的就像可爱的小公主。背的书包,头上的发卡都是名牌的,一看都价值不菲。
每次接送她的都是一个衣着非常朴素的女子,在小女孩光鲜亮丽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朴实,我一直以为是小姑娘家的保姆。
后来慢慢熟悉了,才知道,原来竟是小姑娘的妈妈。
这个妈妈说,她有两个孩子,为了全心全意照顾孩子,她没有上班,虽然不舍得对自己花钱,但是对孩子的投资毫不犹豫;
女儿琴棋书画都在学,儿子现在上中学了,刚给他报了个假期海外游学班。
“我觉得做父母的辛苦一点没关系,但是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孩子从小过上最好、最幸福的生活。等他们长大后,我和她爸再慢慢享福。”有一次聊起来,这个妈妈这样说。
事事都是孩子优先,即使是把自己的生活水平降到尘埃里也要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
孩子穿的光鲜亮丽,自己却衣着朴素,疏于打扮;
带孩子出门坚决打车,自己出门再冷再热也要倒公交;
孩子在家,荤素搭配,孩子不在家,泡包方便面,热热剩菜就是一顿饭;
花高价送孩子学舞蹈学钢琴,却不舍得给自己办张健身卡;
孩子在家像个少爷公主,自己却像个保姆.........
可是,这种辛苦,真的能够给孩子幸福吗?
2
说说我妈吧,和千千万万妈妈一样,为了孩子,做着默默无闻的供养。
你问她有多节省?她不化妆,也不买护肤品,剩饭从来舍不得倒。
她和我爸都有工作,我家经济条件不算太差。
但是,家里花钱从来都是紧着孩子,自己过的抠抠索索。
比如,小时候我和我弟喜欢吃三黄鸡,我妈从来都是只买半份,回来给我们吃,她和爸爸一点都舍不得吃。
你觉得我们会吃的很香?
不,每次我们吃着肉,他们就着咸菜啃馒头的时候,我心里都很内疚和不安。
所以,我很少主动提要求。
我经常在想,偶尔买一只三黄鸡,一家人快快乐乐的吃,肯定不会对家庭生活质量造成多大影响;
或者哪怕就是半只三黄鸡,家里每个人都吃,即使是我和弟弟少吃几口,也会让我们踏实很多、快乐很多。
直到现在,我妈的生活方式,也是我的枷锁。给她的钱,她不舍得花,说要给我存着。
每次我一花钱,再想想我爸妈对自己的穷酸,像无形中背负了一套道德枷锁,感觉自己不孝至极,尽管我的钱是我一分分努力赚来的,可是花的仍是如此内疚和不安。
父母与孩子是一体的,如果父母承担所有的苦只为了给孩子乐,相信大多数孩子都不会愿意享受。
何况,这种全身心付出的爱里会有太多的控制,更多的期待,而这期待里面,还有害怕被辜负的脆弱。
所以如果我和弟弟有一点表现与父母的预期不那么相符时,我妈妈就会开始痛说家庭史,讲述她和我爸为我们的辛苦付出,这些给我和弟弟带来巨大的成长压力。
一个背负着整个家庭的辛苦,在负罪感中长大的孩子,哪会过的幸福?
3
再说说我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吧。
她订婚时我陪她买订婚衣服,五百块钱买了条裙子,男朋友说钱比较紧张,先不要买外套了,她二话不说就接受了,转身陪男友买了一套二千多元的西服,并且所有都是刷她的卡。
婚后,她像保姆似的承担起了家里的大小事务。
尤其是有孩子后,全面开启省钱模式,放弃了对生活品质和对生活情趣的追求,伺候着一家老小。
可一切辛苦并未换来老公和其他家人的尊重,经常言语中带着对她的轻视和不满。
虽然她经常会抱怨老公和女儿不知道心疼她,我们也劝她,“你得多爱自己一点才行。”
但是她仍是自我评价过低,觉得女人不就应该这样吗?并且缺乏改变和反抗的勇气。
而她的妈妈也是在家里全身心的付出,丝毫不考虑自己的人。
即使她以前对妈妈有些同情和轻视,但是自己成家后却走不出不知道怎么爱自己这个怪圈。
家庭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她,让她一定程度上也觉得女性的付出是理所当然,承担更多责任甚至被轻视的时候,并不觉得有什么明显不对。
所以,若想让孩子在婚姻中快乐幸福,你就得让孩子看到你自尊自爱快乐幸福模样,让孩子明白婚姻、家庭生活的正常模式是平等相爱的,不存在理所当然的谁伺候谁,谁顺从谁。
4
多年前我表姐跟她女儿的对话,一直让我印象深刻。
她女儿特别喜欢表姐一个精致的手表,非常想要。
表姐蹲下来对她说:“宝贝,妈妈爱你。但是这个是妈妈的表,是妈妈努力工作,送给自己的礼物,我希望你也努力,长大后有能力买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
表姐每年给她女儿买生日礼物的时候,都会给自己买一件。
因为表姐想让女儿知道,妈妈爱你,妈妈也爱自己。
表姐曾给女儿写过一段话:
“孩子,我愿意呵护你一生。但是你不是我生命的全部,因为你终将会长大,会有自己的世界,所以妈妈也不应因为你而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为了你,我会比以前更加努力,但也绝不要亏待自己。”
在她女儿眼里,她是个积极努力的妈妈,所以她女儿也十分优秀,不仅学习好,而且懂礼貌,心灵手巧,爱助人。
去年她女儿参加工作了,送给表姐的礼物就是用工资买了一款昂贵的包包,她说:“我一定得非常努力,让自己优秀才行,不然,哪能买得起配的上我妈妈的礼物呢?”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一本书,他每天都在翻阅和效仿。你爱你的孩子,必须先学会爱你自己。不管任何时候都不能为了别人放弃了生活,放弃了宠爱自己的权利。
幸福是一种能力,它似乎可以传承,却永远无法给予。
而这种能力来自于我们从小到大的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里,来自于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里。
只有热爱生活、宠爱自己,你待人处事、优雅智慧才会无形中传染给孩子,让孩子在今后哪怕平凡的生活也能保持着感受幸福的能力。而这些远比牺牲自己成全孩子的苦情戏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益。
最好的爱就是和孩子一起快乐的成长,随着孩子的成长也在不断提升自己。
不管孩子能够走得多高多远,你还能光彩熠熠和他站在一起的模样才会让他觉得更自豪和幸福。
妈 妈不在,孩子更乖?
妈妈不在,孩子更乖?**马上两周十个月了。从出生到现在,他与我的分离情况如下(指夜晚不和我一起睡而由他人带):
大约一周二的时候,断奶期间,放在保姆家三天;
两周岁之前,偶尔一两次,我有事,晚上将他留在保姆家没有接回来;
去年国庆节,我和姐姐妹妹一起去桂林旅游,将**留在我妈妈家过了四天;
去年年底春节前,两周二三的时候,**先随公婆回乡下老家五天;
今年4月底,**再回爷爷奶奶家呆了一整周。
几乎每一次的分离,他似乎都表现得比较适应。没有出现大家想象中的哭闹不休。即使有哭,也很快能在安抚下平静下来。而且,没有和妈妈在一起的**,表现也真是可圈可点,活泼可爱,会自己玩,而且也很守规矩。相比我带着他的时候,似乎更成熟懂事得多。
于是,每一位临时养育者,尤其是我的公公婆婆,最爱说的话就是:“你不在,孩子更乖!你看你一出现,他就又爱哭又不听话!”
果真,妈妈不在,孩子更乖吗?
应该说,我不在的时候,**确实是很“乖”的。有礼有节,活泼可爱,很会自己找乐子。妈妈不在,孩子为什么会更“乖”?其一,因为孩子其实最懂得审时度势,他会因为妈妈的不在而更注意自己的行为,以求得别人的接纳,保证自己的安全;其二,妈妈不在,意味着孩子有了体验另一种生活的机会,这个机会让孩子欣喜,他们会在享受新奇的生活时暂时忘记妈妈;其三,妈妈是最坚强的依赖者,也可能是孩子一切问题的包办者。当妈妈不在时,孩子失去了依赖,于是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自我安排。
不过,这只是表象,也只是短时的。
**离开妈妈去保姆家断奶,过程很顺利。但至今,他都留下一个“顽疾”,只要喝牛奶,妈妈一定要陪在他身边,提供肚脐让他抚摸。这个让我倍感尴尬的习惯,是对我采取不人性方法断奶的最大惩罚。除此之外,只要有些时间没看到妈妈,或者是被我训斥批评,他也总是通过抚摸我的肚脐缓解焦虑寻求安慰。他的这个习惯足以说明,那三个晚上的分离,给他留下了伤痕。而不是什么妈妈不在他也很乖。
把**偶尔送回婆家,我可以获得难得的休闲,和老猫去过过二人世界,也可以和朋友去狂欢一番。不过我发现,这样的闲瑕时光,我还是得买单。因为**会在从别处回来我的身边之后,让我付出加倍的辛劳。最典型的表现是,他变得不肯和妈妈有须臾的分开。哪怕是从床到衣橱这样的咫尺之遥的分离,也能让他失声痛哭。夜间转醒的次数也明显要增多。通常,他离开一周,回到我身边后也需要经过一周后才能重回过去的模式。我戏称**这是在索求“补偿”。这也是我不在时,**很乖,但我一出现,他就变得爱哭爱闹的原因。他在发泄我不在时的委屈和不满,同时,又在索回妈妈每天应该给他的幸福与关爱——妈妈对孩子来说,是个“大宝库”,一旦妈妈出现,孩子总会想着要过来取点什么才高兴。这种“妈妈不在,乖,妈妈回来,闹”的现象,能说明的只是,孩子没有真正适应与妈妈分开。
所以,绝不意味着为了让孩子更乖,可以让妈妈缺席。
事实上,孩子是终究要与父母分开,独立生活的。但是,何时分?如何分得更没有“后遗症”?很值得思考。
我个人的经验告诉我,孩子起码要在三周岁之后,与父母分开才比较可行。而且只能是短期、适当地分开。
前一次,我和老猫把**送回婆家,准备让他在爷爷奶奶家呆几天。临到我要走时,大家都很担忧:**能同意吗?**的两个表哥们甚至开始出各种主意:舅妈,我们带他去玩,然后你赶快躲走……公公也说:“我看根本留不了,他肯定会闹……”婆婆更是很着急,因为她担心**不肯留下的话,我们肯定会带走他,那她又要空欢喜一场。
结果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我抱着**和他轻声交流了几句,然后,他主动去找奶奶抱起,和我愉快地说再见。**的表现让公公和婆婆都挺吃惊,觉得我似乎施了什么魔法一样,把**如此轻松地“搞定”了。其实,所谓的魔法,就是我一贯以来坚持的给孩子安全感。我认为,有安全感的孩子,分离会容易得多。当然,这种安全感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时半会,而需要持续而真诚的给予。
而妈妈,是最能给孩子安全感的人。那是无法缺席的。更确切地说,对孩子来说,就算妈妈不在眼前,那也一定是在心底的。
一旦孩子能够做到妈妈在也一样,妈妈不在也一样(或者妈妈不在,但稍加安抚就能自如,事后也不会索要补偿),那我想这个孩子应该是长大了。
假如孩子仍然是妈妈不在,乖,妈妈一回来,闹,那么,只能说明,孩子还没有真正做好准备太长时间地与妈妈分离,不可强迫。
假如在特殊情况下,父母必须把孩子临时寄给别人代为照顾,那么除了要提前做好与孩子的沟通(哪怕几个月大的孩子,也得履行这一过程),在接回孩子之后,还要对孩子的缺失感进行充分的补充与满足,而不要一味地批评孩子“妈妈不在,不是好好的吗?回来了你反而更闹!”
妈 妈们,让孩子自己来
妈妈们,让孩子自己来昨天去观看xx幼儿园“六一”儿童节表演,是中班跟大班的一场表演,表演后,幼儿园组织大家自助餐活动,一方面让家长对幼儿园的伙食有个了解,另一方面,也多些家长跟孩子一起的亲子活动。
陪xx去拿食物,到排除的地儿,老师倡导让孩子自己排除、自己取食物,xx马上响应,说:“妈妈,请回座位耐心等待!”咱多听话呀,马上回去,拿手机想对现场拍个照啥的,巴不得别让我陪着呢,等我回到排除的地儿,xx已经被挤出来了,看着她老师又把她拉回队伍中,看第一张照片,家长们不放心自己的孩子排队、取食物呀!还听到发放食物的老师一面抱怨,说:“请家长回到座位处,平时孩子们很遵守规矩,看现在乱的!”
我只顾着自己玩儿,再回头看时,小丫头已经取好食物出来了,我一看餐盘有三种,有一半是空的,跟在她身后回去了,xx倒挺公正的,肉串是爸爸的,西瓜是我的,她自己留的是蛋塔,看着xx爸那不满意的表情我明白,人家是觉得我没帮xx多取些食物,让他那宝贝妞多吃些,我连汤都没帮着打,我只当做没看见,不理他那表情,既然活动主要是针对孩子的,家长更多的是陪伴的作用,又何必参与太多呢,孩子能做的为什么要帮助?在xx爸的再三催促下,咱还是顺从的去帮xx打了碗汤回来,回到座位再看,xx爸跟xx已经去取第二次了,看他那非要去帮助的劲头,可见家长是多么觉得自己帮助的必要性,我还只能无奈的看着,唉!
总听到一些家长说,孩子不遵守规律,上小学后的孩子没有家长的监督就不写作业啥的,但没听到家长反思过是什么造成这种状况的?在需要孩子自己排除、取食物的现场,多少家长在老师的再倡导下仍不遗余力的去帮忙,家长们遵守规矩了吗?自己不遵守规矩的情况下却要求孩子遵守规律,这有道理吗?孩子在没有家长的监督下不写作业,也许孩子已经把写作业当做了是为家长而做了吧?难道这帮忙取食物不是家长代做的吗?孩子一直以来习惯了自己的事情有家长代做,起码得帮助做,他怎么会有主动性呢?孩子长大后怎么能承担起一个家的责任,能履行社会责任呢?孩子的是一生是他自己的,再有权势的家长也无法替他度过一生,何不给孩子他体验生命历程的自由,其中的味道由他自己来品味呢?
育儿心得:妈妈越自私,孩子越幸福
育儿心得:妈妈越自私,孩子越幸福
很多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全身心地付出,甚至牺牲了自己基本的需求,可是这样给孩子的爱,孩子真的会感到幸福吗?如果这份爱是牺牲父母自己换来的,孩子会感到压力和愧疚,甚至觉得被控制。所以说,我们需要做“自私”的父母,这种自私是尊重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当我们学会照顾好自己,我们才能更好地照顾孩子。
送女儿上学,经常会碰到她的一个同学。那个小姑娘太引人注目了,各式各样精美的衣服把她衬托得就像可爱的小公主。背的书包,头上的发卡都是名牌的,一看都价值不菲。
每次接送她的都是一个衣着非常朴素的女子,在小女孩光鲜亮丽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朴实,我一直以为是小姑娘家的保姆。后来慢慢熟悉了,才知道,原来竟是小姑娘的妈妈。
这个妈妈说,她有两个孩子,为了全心全意照顾孩子,没有上班,虽然不舍得对自己花钱,但是对孩子的投资毫不犹豫,女儿琴棋书画都在学,儿子现在上中学了,刚给他报了个假期海外游学班。“我觉得做父母的辛苦一点没关系,但是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孩子从小过上最好、最幸福的生活。等他们长大后,我和她爸再慢慢享福。”有一次聊起来,这个妈妈这样说。
事事都是孩子优先,即使是把自己的生活水平降到尘埃里也要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孩子穿得光鲜亮丽,自己却衣着朴素,疏于打扮;带孩子出门坚决打车,自己出门再冷再热也要倒公交;孩子在家,荤素搭配,孩子不在家,泡包方便面,热热剩菜就是一顿饭;花高价送孩子学舞蹈学钢琴,却不舍得给自己办张健身卡;孩子在家像个少爷公主,自己却像个保姆.........
可是,这种辛苦,真的能够给孩子幸福吗?
-02-
说说我妈吧,和千千万万妈妈一样,为了孩子,做着默默无闻的供养。你问她有多节省?她不化妆,也不买护肤品,剩饭从来舍不得倒。
她和我爸都有工作,我家经济条件不算太差。但是,家里花钱从来都是紧着孩子,自己过得抠抠索索。比如,小时候我和我弟喜欢吃三黄鸡,我妈从来都是只买半份,回来给我们吃,她和爸爸一点都舍不得吃。你觉得我们会吃得很香?不,每次我们吃着肉,他们就着咸菜啃馒头的时候,我心里都很内疚和不安。所以,我很少主动提要求。
我经常在想,偶尔买一只三黄鸡,一家人快快乐乐地吃,肯定不会对家庭生活质量造成多大影响,或者哪怕就是半只三黄鸡,家里每个人都吃,即使是我和弟弟少吃几口,也会让我们踏实很多、快乐很多。
直到现在,我妈的生活方式,也是我的枷锁。我给她的钱,她不舍得花,说要给我存着。每次我一花钱,再想想我爸妈对自己的穷酸,像无形中背负了一套道德枷锁,感觉自己不孝至极,尽管我的钱是我一分分努力赚来的,可是花得仍是如此内疚和不安。
父母与孩子是一体的,如果父母承担所有的苦只为了给孩子乐,相信大多数孩子都不会愿意享受。何况,这种全身心付出的爱里会有太多的控制,更多的期待,而这期待里面,还有害怕被辜负的脆弱。所以如果我和弟弟有一点表现与父母的预期不那么相符时,我妈妈就会开始痛说家庭史,讲述她和我爸为我们的辛苦付出,这些给我和弟弟带来巨大的成长压力。
一个背负着整个家庭的辛苦,在负罪感中长大的孩子,哪会过得幸福?
-03-
再说说我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吧。她订婚时我陪她买订婚衣服,五百块钱买了条裙子,男朋友说钱比较紧张,先不要买外套了,她二话不说就接受了,转身陪男友买了一套二千多元的西服,并且所有都是刷她的卡。
婚后,她像保姆似的承担起了家里的大小事务。尤其是有孩子后,全面开启省钱模式,放弃了对生活品质和对生活情趣的追求,伺候着一家老小。可一切辛苦并未换来老公和其他家人的尊重,经常言语中带着对她的轻视和不满。
虽然她经常会抱怨老公和女儿不知道心疼她,我们也劝她,“你得多爱自己一点才行”,但是她仍是自我评价过低,觉得女人不就应该这样吗?并且缺乏改变和反抗的勇气。
而她的妈妈也是在家里全身心付出,丝毫不考虑自己的人。即使她以前对妈妈有些同情和轻视,但是自己成家后却走不出不知道怎么爱自己这个怪圈。
家庭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让她一定程度上也觉得女性的付出是理所当然,承担更多责任甚至被轻视的时候,并不觉得有什么明显不对。
所以,若想让孩子在婚姻中快乐幸福,你就得让孩子看到你自尊自爱快乐幸福模样,让孩子明白婚姻、家庭生活的正常模式是平等相爱的,不存在理所当然的谁伺候谁,谁顺从谁。
-04-
多年前我表姐跟她女儿的对话,一直让我印象深刻.
她女儿特别喜欢表姐一个精致的手表,非常想要。表姐蹲下来对她说:“宝贝,妈妈爱你。但是这个是妈妈的表,是妈妈努力工作,送给自己的礼物,我希望你也努力,长大后有能力买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表姐每年给她女儿买生日礼物的时候,都会给自己买一件。因为表姐想让女儿知道,妈妈爱你,妈妈也爱自己。
表姐曾给女儿写过一段话:“孩子,我愿意呵护你一生。但是你不是我生命的全部,因为你终将会长大,会有自己的世界,所以妈妈也不应因为你而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为了你,我会比以前更加努力,但也绝不要亏待自己。”在她女儿眼里,她是个积极努力的妈妈,所以她女儿也十分优秀,不仅学习好,而且懂礼貌,心灵手巧,爱助人。
去年她女儿参加工作了,送给表姐的礼物就是用工资买了一款昂贵的包包,她说:“我一定得非常努力,让自己优秀才行,不然,哪能买得起配得上我妈妈的礼物呢?”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一本书,他每天都在翻阅和效仿。你爱你的孩子,必须先学会爱你自己。不管任何时候都不能为了别人放弃了生活,放弃了宠爱自己的权利。
幸福是一种能力,它似乎可以传承,却永远无法给予。而这种能力来自于我们从小到大的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里,来自于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里。
只有热爱生活、宠爱自己,你待人处事、优雅智慧才会无形中传染给孩子,让孩子在今后哪怕平凡的生活也能保持着感受幸福的能力。而这些远比牺牲自己成全孩子的苦情戏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益。
最好的爱就是和孩子一起快乐地成长,随着孩子的成长也在不断提升自己。不管孩子能够走得多高多远,你还能光彩熠熠和他站在一起的模样才会让他觉得更自豪和幸福。
妈 妈“懒”一些,孩子更独立一些
妈妈“懒”一些,孩子更独立一些四岁的xx有一个事情很让我捉急,那就是他在家从不自己吃饭。爷爷奶奶在家就是爷爷奶奶喂,我在家就是我喂,并且吃得还不好。他心情好或者菜对他的口味就能吃够一碗饭,否则就是几口了事。我们在屁股后面追着追着他也就敷衍着吃上几粒饭。为此,我当然少不了要吼他骂他哄他甚至打过小屁股,收效甚微。
放暑假那天,我问了一下xx的老师,他在学校吃饭的情况,又说了一下在家里的情况。老师说在学校吃肯定是自己吃,这么大了,但xx吃得也不算好,有时候吃的多有时候吃得少,但总体来讲速度很慢。我也记得我问过xx,他说他是吃得慢,到后面老师就把饭倒掉了。我倒是不知道老师倒掉的是不是他碗里没吃完,可以肯定他在学校没吃饱。因为每天放学,爷爷奶奶去接他的时候,他总是说饿了,要先喝一瓶奶,然后在回家的途中买个包子或粽子什么的吃。老师听了我讲xx在家不自己吃饭的情况后就告诉我“你们太勤快啦,懒一点,没人可依赖,他自然会自己吃的。”
我想这也是很有道理的嘛,于是在我自己带孩子的这段时间就决定不再那么“勤快”了,变“懒”一点。中午我把饭买来或带他到小饭店吃(因为上班不可能回家做饭),然后分给他一碗饭一些菜,规定他自己吃完,强调妈妈没有时间喂。同时和他说好“如果不吃完,也没关系,但是下午要等到我六点下班,然后回家买菜再做饭,至少七点半才有得下一餐吃。”我告诉他至少有六个小时的时间没有吃的,如果不吃饭一定没有力气玩。他倒是吃懂了,知道我在办公室并没有准备其他的吃的(就带一瓶奶,一个梨做为零食),也不可能出去买(因为我告诉他我如果上班时间随意出去的话要被扣钱),于是他非常努力地自己吃。
除去在肯德基和麦当劳吃的(吃小鸡块和薯条,他都是自己吃),每天他都是自己吃饭。第一次给他吃面条,其实他不太会用筷子,我把面条夹断成适合他入口的长度,让他用勺子,果真还是吃了不少。第二次吃炒饭和汤,满满地吃了一碗饭和半碗汤。晚上在家,我一般先把他吃的菜炒好,乘好饭,让他坐着自己吃。因为他知道我还要炒我和他爸吃的菜,所以没有时间喂。他吃没吃完我都不再喂,反正一切看他自己。当然吃得好我会表扬他,也会给点实在的他喜欢吃的东西作为小奖励。没吃好也不多给零食补充,多晚睡也只能喝一次奶。这几天下来,我倒是发现他在吃饭这个事上,好了很多很多。不但自己吃,也没有把周围弄得一团糟,还比以前我们喂的时候吃的量更多。
看来妈妈忍得下心,懒一点,可以让孩子养成自己动手的好习惯。不但吃饭问题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些天xx也学着自己洗澡了。
自己洗澡是他提出来的,我放好水,然后他自己洗脸,洗头,洗澡。我在旁边看着,除了让我帮他擦背之外(他擦不到),其它的我想帮他都不让我帮,只不过我必须坐在旁边告诉他哪里还不干净,泡泡没冲掉。等他洗完,我再用水给他冲一下,然后抱他到床上擦干水,衣服他也可以自己穿好,已经坚持了一个多星期了。虽然我帮他洗几分钟就可以搞定,他洗至少二十分钟才洗完,我也很乐意这样“懒”下去,有什么比孩子自己成长,独立更美好的事情?
孩子一天天长大,总有一天会离开我们的“看护”。从他走路要扶,要牵到完全可以自己跑;从妈妈帮他刷牙到自己刷得满地泡泡,喝下漱口水;从把屎把尿到现在自己坐马桶冲马桶;从我们一口一口喂饱他到自己吃饭……他在慢慢长大,而父母要做的,便是慢慢放手,让孩子渐渐独立。
妈妈让孩子自信的十条建议
1、每天至少对孩子说一次“我爱你”。
2、赞扬你的孩子某一件事情完成得很好,无论是家里的事或是托儿所的事都可以。
3、花一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做做开心小游戏,哪怕几天内加起来的时间只有10或15分钟,但所花时间的质量往往比时间的长短更重要。
4、去看看孩子的舞蹈表演、讲故事比赛等等,妈妈的出现会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关心。
5、创造各种家庭活动项目,比如小朋友聚会或全家外出旅游,并让孩子在这些活动中承担某些特殊的任务。
6、孩子们喜欢别人需要他的感觉。给他们分派任务,如自己整理床,或打扫家具,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很重要。
7、尽可能创造让孩子阅读的机会,同时要鼓励孩子提问并发表孩子自己对故事的看法和评论。
8、要让孩子自信,妈妈自己首先要表现得非常自信,避免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或问其他的人“我这样做可以吗”。
9、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倾听最重要。孩子有着太多的话要对妈妈说。你的倾听会使孩子认为你很在乎它的观点和看法。当然,你要尽可能的与孩子保持平等和亲切和蔼。避免说一些如“不是现在,宝贝,你看妈妈正忙着呢!”之类话。如果你确实不能马上听孩子的述说,也应换一种方式说,如“现在不是最好的交谈时间,我们改一个时间,行吗?”接着安排好时间。
10、妈妈应履行对孩子许下的诺言,假如你对他们没有实现你的诺言,孩子们会感觉似乎他们自己做错了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