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惩罚调皮的孩子要讲究策略

发布时间:2021-03-15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幼儿园说课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1.实施时间。

像治病一样,晚治不如早治。对儿童而言,延迟几小时的惩罚基本已不能防止同类错误的发生。

2.强度。

对孩子而言,不能简单地认为惩罚强度与抑制不良行为的效果成正比。过轻会让孩子萌生满不在乎的“油条”心态,过重则容易引发其不良焦虑及憎恨、远离的反应。

3.连贯性。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不能有时候毫不留情的惩罚,有时候又熟视无睹,这会让孩子无所适从,错误行为也难以消除。非连贯性惩罚不会给孩子留下“记忆”,反而使孩子的错误行为得到“强化”,甚至使这些行为变成习惯,导致极端“反抗”以后的惩罚。

4.说理性。(励志的句子 DJZ525.coM)

只有说明道理才能达到治标又治本的彻底效果,原因是说理不仅能使孩子清楚他们为什么不能做某事,同时还能使孩子知道,违规受惩罚完全是自己造成的,从而萌生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自觉性。

最后,家长仍要注意,惩罚只能视为一种不得己而用之的教育手段,教育孩子,还应以多鼓励、表扬为原则。惩罚不能是单纯的体罚或责骂,这需要家长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把惩罚孩子变成个人的发泄行为。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惩罚孩子家长是怎样讲究技巧


孩子犯错了家长要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呢,有没有什么秘诀的方法可以帮助家长更好的教育惩罚孩子的方法。家长可以通过我们上面的内容来帮助家长了解惩罚孩子并不是意见容易的事情。

1.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2.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3.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4.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

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5.罚了又赏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

6.及时惩罚莫迟疑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7.最忌讳讽刺挖苦

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8.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到“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是因为家长的唠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

9.就事论事莫牵连

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讲,孩子最厌恶家长“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怎样想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10.事后说理不可无

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将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惩罚孩子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错下去将有什么后果。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惩罚孩子并不像是家长原来所认为的,使用正确的方法更利于孩子的理解自己到底错在哪里了,应该怎样改正,这样的方法效果会更明显。家长可以多了解一下其中的道理,让孩子可以承受住更多的内容。

孩子的教育策略 "惩罚"与"管教" 区别有多大


孩子的教育策略 "惩罚"与"管教" 区别有多大

当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惩罚和管教是有着巨大差别的!惩罚,通常来自父母沮丧、绝望的感受。而管教是将重点放在教给孩子新的技能上。当孩子犯错误时,他们更希望得到爸爸妈妈的帮助、引导和教育。而我们用各种办法,希望孩子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但结果通常都不如我们所愿。

1.先说说什么是惩罚?

惩罚是一种父母的干预行为,是对孩子的冒犯予以惩戒。它通常来自于父母沮丧、绝望的感受。会给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我很糟糕!”

通常情况下,问题的焦点在父母,他们想极力地控制孩子并向孩子证明“不论你喜不喜欢,我都要管你/对你负责!”。这种专制的父母通常是用惩罚的方法对孩子。当孩子问为什么不能做一些事情时,他们听到的答案通常是——“因为我说不能做就不能做!”类似这种回答会传递给孩子——你们的意见无关紧要,你们自己没能力做任何决定!

惩罚中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打屁股。如果一个小孩打了他哥哥,然后又被父母打了屁股,他只能从这个关系中学到——“因为我是个坏孩子,所以妈妈打我。”

2.难道惩罚孩子有错吗?

惩罚的确有错!

第一、孩子并不能从惩罚中学习正确的行为。比如,上面那个案例,一个小孩打了他哥哥,然后自己又被打,他下次还是不知道当自己生气时该怎样对哥哥表达。

第二、惩罚还会让孩子觉得他们无法自控。他们的行为和情绪需要爸爸妈妈来管理,自己没办法控制。

第三、惩罚让孩子缺乏良好的判断力和决策力,因为父母通常会代替他们做决定。

第四、当孩子常受到惩罚时,他们会变得充满敌意和攻击性。因此,当他们受罚,他们会将火力集中在对父母的憎恶和愤怒上,而不是想想该如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3.什么是管教?

管教是将重点放在教给孩子新的技能上。比如,如何应对自己的行为、解决问题、情绪管理等。管教重在训练孩子从错误中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管教技能中包括“暂时冷落(time out)”。比如,如果一个小孩很生气还扔玩具,他就得被“暂时冷落”,让自己冷静下来。“暂时冷落”的目的是教给孩子在感到烦躁时如何平复自己的情绪。因为只有这样,将来他们才能在不良行为(扔玩具)爆发前找到适合自己情绪缓解的方法。

当孩子学习从行为中做选择时,管教起决定作用。比如,当孩子面对负面结果时,他们会对结果和时间特别敏感。比如,一个孩子晚饭没吃完,父母就不允许他吃餐后甜点,但会告诉他怎样才能在明天的晚餐后吃到美味的甜点。管教包含了很多积极的方法来激发孩子新的技能。管教还有助于培养积极的亲子关系,家长会对孩子的日常行为予以正面和积极的关注,以减少他们那些刻意寻求关注的错误行为。

总之,管教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它在向孩子呈现我们父母的渴望,就是让他们时刻都能感到安全。

惩罚孩子别说“不要你了”


“你再调皮,妈妈就不要你了!”这是很多家长在教育不懂事的孩子时经常说的一句话,甚至有的家长还故意藏起来,直到孩子停止了某种行为后,妈妈才出现在孩子面前。然而,这个被很多家长惯用的招数,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伤害,甚至不亚于对孩子体罚。

心理学家认为,家长假装遗弃孩子的做法,大大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会强烈地依恋父母或其他的养育者,这种依恋关系会让儿童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他们在探索外部世界时,会有一种安全感做支持。同时,当他们遇到危险,感觉到恐惧的时候,父母的怀抱又会带给他们抚慰和保护,为他们再一次去探索外部世界提供支持。良好的依恋关系,是孩子在与父母或抚养者的接触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如果假装遗弃孩子,那孩子会认为,最值得信赖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护自己的人没有了,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很大的伤害。心理学大量研究表明,依恋关系遭到破坏的儿童,均会出现行为退缩、敏感、自卑、多疑、情绪不稳定、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等表现。

当然,家长并不是真的要抛弃孩子,只是想通过骗孩子来达到让他听话的目的。但是,对于不懂事的孩子来讲,是无法区分家长的表面行为与内在动机的。两岁左右的幼儿,对别人情绪的理解很有限,他们往往通过别人的面部表情、外部行为去认知别人的情绪,而对成人一些复杂的内心体验难以理解,他们会把爸爸妈妈的离开,当成是真的离开。

因此心理学家建议,在惩罚孩子的时候,也要在保证孩子安全感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将得不偿失。

调教顽皮宝宝的6大策略


家中有个顽皮的孩子会让人焦头烂额,面对顽皮的孩子,家长该做什么呢?开始时,不要立刻限制孩子的活动,此时能做的也许只是需要一点点特别的关注。当你冷静下来后,不妨试试下面的策略,总有一个会见效的。

★适当丢脸策略

如果孩子早上起床后因为磨蹭或打闹而耽误了上学的时间,不妨就让他穿着睡衣去学校。父母还可以当着同学的面,给孩子大大的分别拥抱和响亮的吻别,对6岁以上的小“男子汉”来说,这个方法特别有效。

★挨饿策略

如果孩子经常不吃完饭菜,那么索性饿他一顿。在直接送孩子上床前,让孩子看着父母把他喜欢的饭菜吃光。

★零用钱策略

从小就可以给孩子一些零用钱,但是当他做错事的时候,必须受到扣钱的惩罚。如果孩子实在很顽皮,当月的零用钱被扣光甚至要倒扣时,你可以让他先欠着钱,然后拿走他最喜欢的玩具作为抵押。一直到下月“发薪日”,他还清了欠款才能赎回玩具。

★劳动策略

不要担心自己在奴役孩子,要尽早培养孩子为别人服务的习惯。对小孩子来说,煮简单的食物、打扫房间、帮父母拿拖鞋和啤酒是光荣的任务。

★“失去”策略

如果孩子老是学不会自己收拾玩具,那么就给他一个最后通牒。如果24小时内还不整理干净,那么他将永远失去这些玩具,而且父母也不会再给他买玩具了。如果孩子还是不听话,那么就要把最后通牒执行到底,因为一旦食言,孩子将永远不会把父母的话当真了。采取这个策略前,父母要先考虑清楚,是不是真的舍得把自己花钱买的玩具扔掉。

★罚站策略

在家里设立一个受罚点,而且最好是在能看得见客厅或厨房,甚至是游乐室的地方。当孩子顽皮做错事的时候,他必须站在那里反省,同时看着没有犯错的兄弟姐妹游戏、吃饭。

《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家长讲座—对孩子表扬惩罚有讲究


【教学目的】

帮助家长澄清对奖励和惩罚常出现的的错误认识,认识到科学使用表扬和惩罚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掌握表扬和惩罚孩子的原则及方式方法,使之能有效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表扬、惩罚的有效策略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讲授法、谈话法等。

【教学准备】

1、调查摸底,收集咨询问题。

设计调查问卷,提前一周发给家长,指导家长填写并上交。

2、归纳整理,筛选问题。

对回收的家长问卷进行分析,归纳整理,筛选出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问题,作好回答的准备。

3、选定3-4名家长做好发言准备

,作为课堂主要提问人,以带动其他家长思考并踊跃发言。

4、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用案例导入新课

案例一:《表扬孩子不管用怎么办》(见教材第一册第117页)

案例二:《孩子不怕惩罚怎么办》(见教材第一册第128页)

出示案例方式:请家长分别扮演妈妈、孩子和爸爸进行对话。

引导家长思考讨论:1、案例1中的孩子听见妈妈表扬他穿好褂子是什么反应?为什么在妈妈的继续表扬下却不愿意穿裤子了?2、案例2中的小朋友为什么面对惩罚有这样的语言和举动?

3、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遇到过这类困惑吗?

二、播放课件展示问卷调查结果。

1.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你常用哪些奖励、惩罚的方法?(表扬91%、给奖品78%、奖零花钱60%、带孩子出去玩87%、批评90%、打40%、行动限制48%或其它38%)

2.在你惩罚孩子的时候,孩子有些什么反应?(反抗75%、哭泣70%、自我封闭30%、说谎68%、承认错误80%或其它40%)

3.你对孩子的奖惩方法能收到好的效果吗?你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哪一种?(精神奖励,如拥抱等;说理;行动限制等。)

4.在奖励或惩罚孩子时你遇到了哪些困惑,请你提出一个以上的问题。(孩子做错了事情死不承认;刚批评完又犯同样的错误;做事情输不起,往往怕做不好而放弃去做等。)

5.在奖惩孩子方面你有哪些好的经验愿意与其他家长朋友一起分享?

三、结合案例和调查结果,分析、归纳、总结对孩子表扬惩罚的艺术。

(一)关于表扬

1、表扬的作用及意义

案例:妈妈和家长会

一位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三分钟都坐不了。”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然而,她还是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别的家长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在第二次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到医院查一查。”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眼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看到诚惶诚恐的儿子,她又振作起精神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一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说这番话时,他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了开来。第二天上学,儿子上学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危险。”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中学。”

高中毕业,儿子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手里

惩罚孩子的十个妙招


1.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2.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3.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4.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

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5.罚了又赏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6.及时惩罚莫迟疑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7.最忌讳讽刺挖苦

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8.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到“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是因为家长的唠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

9.就事论事莫牵连

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讲,孩子最厌恶家长“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怎样想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10.事后说理不可无

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将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惩罚孩子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错下去将有什么后果。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惩罚”孩子也有智慧


有个孩子,3岁前以爷爷奶奶带为主,两个老人很宠孩子,家里条件很好,孩子从小要什么都满足。有时候不给,孩子一闹东西就到手。孩子3岁后以妈妈带为主,他还是用对付爷爷奶奶的方法对付妈妈。

妈妈再打,他也要坚持到最后答应他的条件,妈妈又是讲道理,又是打,却没有任何用处。问题就是妈妈的态度不坚决,讲完了、打完了,最后还是满足了孩子的要求……所以说,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微妙的家教艺术。

只有拥有了惩罚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罚了又赏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及时惩罚莫迟疑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最忌讳讽刺挖苦

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到“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是因为家长的唠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

◇就事论事莫牵连

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讲,孩子最厌恶家长“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怎样想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事后说理不可无

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将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惩罚孩子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错下去将有什么后果。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惩罚也是需要技巧的


近期,有很多关于孩子被家暴的事件,贵州毕节4兄妹的悲惨事件中,也涉及到了家暴事件。愤怒的父母总会说,孩子犯了错,不打怎么行?不给他点惩罚以后还会犯!调皮捣蛋的孩子有时会让人很无奈,为了让孩子“记住”,进行打骂,但遗憾的是,没过几天,孩子依然会继续犯错!

面对这样的孩子,愁坏了很多家长,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我们不提倡体罚,不提倡家暴,惩罚完全可以采取和缓一些的方式。

惩罚,要对孩子明确的说明原因

孩子犯了错,我们会认为他是知道错在哪里的,但是事实上,他们能感受到的是家长脸上表情的变化,认为自己是做了让家长不高兴的事情,却并不知道自己究竟是错在哪里、应该如何改正。所以,当孩子做了错事,父母需要明确说出原因、明确给出答案,而惩罚措施,可以是让孩子按照正确的、合理的方式去做一遍,并且在不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的情况下,让孩子自己尽量去承担过错的后果。

原则,适用于所有人

很多时候孩子会较真,为什么家里其他人做了同样的事情没有受到惩罚,而我却要面壁思过?他们会怀疑父母是不是不喜欢自己,是否有偏见,三番两次接受这样“不公平”事件后,孩子有可能变得叛逆,挑战所有人的心理底线,以此来确定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位置。家庭中一旦确定了某一项规则,就需要全家人都遵守。如果有人触犯了原则,惩罚措施可以由大家商议,同时记得也给孩子参与权。

带着你的情感,但千万不要带上情绪

很多家暴发生时,家长都是带着极强的愤怒情绪,这个时候的体罚完全变成了变相的发泄情绪,这样的行为只能拉大亲子间的距离,对孩子的成长起不到任何正面作用。当孩子犯了大错时,父母应该先冷静下来,然后告诉孩子错在哪里,并向孩子表明自己的内心感受,自己依然爱他。之后再让孩子承担责任、弥补过错,相信孩子以后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

注重孩子成长,而非惩罚本身

每个孩子都会犯各种大大小小的错误,这其实很正常,孩子们正是在犯错误的摸爬滚打中逐步成长的,我们要注重“吃一堑,长一智”,丰富认知体系,增加生存技能,这也是惩罚的初衷。如果我们过多地注重惩罚的方法、惩罚的形式,一犯错,就先强调要惩罚,那么,不但不会促进孩子成长,还会让孩子的安全感受挫,他们会害怕惩罚本身,进而采取撒谎等其他方式来逃避,孩子的行为问题也会变得更多。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每个孩子也都会犯错误,我们需要用小惩大诫的方式,让孩子逐步成长,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让孩子明确社会规则,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能以自己舒适的方式适应社会。

相关推荐

  • 教育孩子要讲究策略方法 教育孩子具体方式方法上面要讲究策略,讲究灵活,有的报纸文章上写: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也就是一个太厉害,一个太温柔。应该是两个人要厉害都厉害,教育孩子家人应该是一致的,这就...
    2020-09-19 阅读全文
  • 惩罚孩子家长是怎样讲究技巧 孩子犯错了家长要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呢,有没有什么秘诀的方法可以帮助家长更好的教育惩罚孩子的方法。家长可以通过我们上面的内容来帮助家长了解惩罚孩子并不是意见容易的事情。 1.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
    2021-03-22 阅读全文
  • 孩子的教育策略 "惩罚"与"管教" 区别有多大 孩子的教育策略"惩罚"与"管教"区别有多大 当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惩罚和管教是有着巨大差别的!惩罚,通常来自父母沮丧、绝望的感受。而管教是将重点放在教给孩子新的技能上。当孩子犯错误时,他们更希望得到爸爸...
    2021-05-24 阅读全文
  • 幼教随笔:教育孩子要讲究策略方法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当中克服片面性,要全面,勤思考,三思而后行。也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好孩子。 教育孩子具体方式方法上面要讲究策略,讲究灵活,有的报纸文章上写: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
    2021-08-12 阅读全文
  • 惩罚孩子别说“不要你了” “你再调皮,妈妈就不要你了!”这是很多家长在教育不懂事的孩子时经常说的一句话,甚至有的家长还故意藏起来,直到孩子停止了某种行为后,妈妈才出现在孩子面前。然而,这个被很多家长惯用的招数,对孩子的心理发展...
    2022-01-20 阅读全文

教育孩子具体方式方法上面要讲究策略,讲究灵活,有的报纸文章上写: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也就是一个太厉害,一个太温柔。应该是两个人要厉害都厉害,教育孩子家人应该是一致的,这就...

2020-09-19 阅读全文

孩子犯错了家长要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呢,有没有什么秘诀的方法可以帮助家长更好的教育惩罚孩子的方法。家长可以通过我们上面的内容来帮助家长了解惩罚孩子并不是意见容易的事情。 1.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

2021-03-22 阅读全文

孩子的教育策略"惩罚"与"管教"区别有多大 当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惩罚和管教是有着巨大差别的!惩罚,通常来自父母沮丧、绝望的感受。而管教是将重点放在教给孩子新的技能上。当孩子犯错误时,他们更希望得到爸爸...

2021-05-24 阅读全文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当中克服片面性,要全面,勤思考,三思而后行。也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好孩子。 教育孩子具体方式方法上面要讲究策略,讲究灵活,有的报纸文章上写: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

2021-08-12 阅读全文

“你再调皮,妈妈就不要你了!”这是很多家长在教育不懂事的孩子时经常说的一句话,甚至有的家长还故意藏起来,直到孩子停止了某种行为后,妈妈才出现在孩子面前。然而,这个被很多家长惯用的招数,对孩子的心理发展...

2022-01-20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