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养”孩子重在养心
发布时间:2021-03-08 教育孩子笔记 中班孩子教育笔记 孩子挑食教育笔记话题背景
在教育急功近利的大背景下,“慢养”孩子成为热门话题。而慢养考量的是家长的耐心、信任、目光长远。
如何“慢养”孩子
话题发起人阿桃:“慢养”的前提是耐心。家长不能急功近利,让孩子得以享受童年的快乐,给孩子体验挫折与失败、自己找到正确方向的机会。
风中的歌:“慢养”孩子的过程,也是在不断修正家长教育方法的过程。
阿桃:“慢养”的基础是信任。即使目前孩子表现不如意,要相信孩子,放手让孩子去摸索。
海莉:观念有道理,做起来不容易。
阿桃:“慢养”的策略是目光长远。在起跑点,孩子找到成长的力量,和孩子一起赢在终点。
海莉:都想孩子学习能快速提高。
阿桃:考试高分是孩子学习能力强,家长能平和对待孩子,养的是孩子的心。
心在蓝嫣然:只要孩子尽力、快乐,就行。
“慢养”孩子 考量家长
阿桃:家长在工作中都不能数第一,凭什么要求孩子考前几名。
芊芊:有的家长就因为自己不优秀,就用孩子的优秀来炫耀一下。
风中的歌:家长要好好地修身养性,才能“慢养”孩子。
海莉:重点是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不能强压。
银堤漫步:家长不能太霸道。
摩卡:每次对孩子发了脾气之后,也意识到不全是孩子的责任,我有时对孩子也太挑剔了。
银堤漫步:多思,不要冲动,还要勇于认错。错了,对孩子说声对不起,孩子会认为你重视他。对孩子还要守信。
小草:孩子生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不要再给孩子压力了,让他们自由生长,快乐学习!
让宝宝开心:要让孩子有阳光健康的心理。
银堤漫步:还要经常和孩子一起运动,让他解压,比如打球和散步。
小草:心理健康比成绩更重要。
雨:心理健康对家长、孩子、老师都很重要。
梧桐:想要孩子心理阳光,我们做家长的心理首先要阳光。
摩卡:前两个周末,我们跟孩子打羽毛球、打篮球,让孩子教我滑滑板。感到孩子学习效率比较高。所以,以后,我也不再逼孩子必须写完作业再玩了。
“爱的名义”不能滥用
阿桃:家长是强势,我有时也觉得在以爱的名义,欺负人家小毛孩。
摩卡:在运动时,家长处于弱势,孩子作为教练教家长运动时,甭提多认真了。
浪漫之旅:我有时也欺负孩子,把他逗哭了,再哄哄他。
摩卡:儿子教我滑滑板,我做不好,孩子急了也说妈妈真笨,我也尝到了弱势的感觉,有时家长是需要体谅孩子。
静水流深:家长应该经常被欺负一下,才会体谅孩子。
摩卡:家长总要求孩子应该按照自己的要求做。
风中的歌:家长总是想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那一个,想没想过优秀的孩子都会有个优秀的家长,我们是不是个最优秀的家长呢?
神采飞扬:反思自己,改进教育方法,和孩子共同提高。
甜甜老爸:我绝不强迫孩子。孩子不能接受的,我就会调整目标、方式。
天乐:和孩子沟通其实很简单,把他们的认知水平看得低一些,地位看得高一些。而很多家长做的正好相反。认为是孩子就可以随意批评和责怪。其实,孩子身上的缺点都有大人的影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80后家长应重养又善养孩子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当年那些让人百般呵护的80后独生子女们,如今自己也面临如何当个好家长的问题了。
当我出席电子工业出版社举办的《做个80后好家长》新书发布会时,满眼望去,台下密密麻麻坐着的都是80后的家长们,在他们自己尚不乏稚嫩的脸上,写满了育儿的焦虑和不安。
当年这些80后独生子女们成长时发出的呼声:“不要抱着我们长大”、“给我们民主的家庭氛围”、“我们要玩”、“我们要找小伙伴”,等等。不知今天,这些80后家长们自己是否有兴致实践一下自己当年的成长愿望,不抱着自己的孩子长大,给自己的孩子家庭民主,让自己的孩子开心地玩,给自己的孩子找一个能一起玩的小伙伴?
家庭是每个人走向社会的窗口,家长被称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何当个好家长,这既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在中国这样的独生子女社会,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不仅两位年轻的家长要操心,孩子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也要操心。孩子们尤其是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在6个至亲家长的关怀下,不被抱大也难!
我经常在地铁上看到接送第三代上学的老人,他们接送的是一些在上幼儿园或学前班的孩子。那些孩子缺乏对家里老人的尊重,往往为了没有座位或吃什么东西的问题,与老人争吵、耍赖甚至踢打老人,老人只是无奈地笑着。这样的孩子,在家中的霸道可见一斑。
玩耍是孩子成长的阶梯
【很多父母缺乏科学的育儿教子经验,重养不善养,不会教育孩子的现象非常普遍。】
据东子在书中的描述,那些80后家长们也有一些优点,他们大多文化水平较高,许多人还接受过高等教育,喜欢看书或上网寻求教子良方,讲究科学育儿,科学教子,希望自己培养出健康、快乐、优秀的孩子。曾经为各种时髦消费大把花钱而不惜成为“月光族”的他们,如今大把大把地往孩子身上堆钱。他们一边嚷嚷着“要给孩子最好的”,一边又抱怨“如今的孩子真是养不起”。
东子认为,好家长是没有统一标准的。在孕育孩子时,你就开始爱他;当孩子弱小时,你守护他;在孩子需要你时,你在他身边;在孩子失落时,你鼓励他;在孩子犯错误时,你不会马上责备批评他,而是耐心地与他沟通;在孩子迷茫时,你引导他,帮助他;在孩子做好事时,你赞赏、认可他;在孩子获得成功时,你与他分享成功的喜悦……
80后家长要关注孩子在玩耍中认识和感知世界。东子认为,玩耍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勇敢品质,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有利于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品质。玩耍中有很多游戏需要和他人配合才能进行,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会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如何和别人合作。但凡游戏都有规则,不遵守规则,游戏就无法顺利进行。如果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能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在日后生活中他们就会有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游戏能加强孩子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学会妥协,学会坚持,学会互相谦让,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和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今天的孩子有卡通书看,有钢琴弹,有电脑上网,有外教陪着上外语课,能上绘画、舞蹈特长班,这些听起来都不错。而东子认为,80后家长应当让孩子按“儿童的方式”生活,应当接触大自然,可是他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今天的孩子缺少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缺少发自内心的快乐!我们小时候上树掏鸟窝,下河摸鱼,在田野上狂奔,在草地里翻滚,捉迷藏、丢沙包、滚铁环、拍三角、跳皮筋、打弹球……那种拥抱大自然的快乐,今天的许多孩子都享受不到。今天,孩子们的童年已经被家长的溺爱和期望占有,成了家长们望子成龙、互相攀比的牺牲品。80后家长应当意识到,让孩子们享受自己短暂而又不可或缺的“儿童生活”,光在嘴上呼吁不够,要从今天就开始实践!
孩子需要在经历中成长
【非智力因素是孩子成功最重要的因素,知识不够可以学,非智力因素却需要从小开始一点一滴地培养。】
在今天的家庭教育中,“坚强”是一个常常被家长忽略的词。很多家长以为,总有可以放手的一天。孰不知,坚强也要从小培养。东子解释说,在对父母的依赖中长大的孩子只会软弱。坚强不是长大后突然学会的,而是在经历种种困难、危险、挫折和失败的过程中形成的。
因此,在幼儿阶段,家长就应该通过有意识的引导、教育和磨炼,使孩子逐渐学会面对困难,面对危险,为养成勇敢坚强的意志和品质奠定坚实的基础。不经历摔跤,怎么学会走路?没有哭泣,怎么学会容忍?没有失败,怎么会享受成功?
东子在书中特别针对80后家长提出了一个观点:“宽容的孩子有未来”。我们都知道,宽容是一种修养,是一种美德。宽容,即原谅他人的过错,不耿耿于怀,不斤斤计较,要和和气气,做个大方和大气的人。有时,宽容不仅意味着不计较个人得失,还意味着能用自己的爱与真诚来温暖别人的心。遗憾的是,如今生活中的很多孩子总是与别的小朋友斤斤计较,结果是周围的小朋友仿佛都成了敌人,而自己却成了孤独的“小白鼠”。
要让孩子学会宽容,首先要让孩子有理智。人没有理智,就如同汽车没有闸,迟早要肇事。东子认为,人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才会天大地大。
没有人天生就是好家长。成为父母并不能让80后马上成熟,他们也需要在育儿中慢慢成长,慢慢学会如何当一个好家长。养育儿女的实践,是这些80后家长最好的实习过程,孩子的降生和养育,使他们真正懂得肩上“责任”的分量。
家长交流:“慢养”孩子考量家长
在教育急功近利的大背景下,“慢养”孩子成为热门话题。而慢养考量的是家长的耐心、信任、目光长远。
如何“慢养”孩子
话题发起人阿桃:“慢养”的前提是耐心。家长不能急功近利,让孩子得以享受童年的快乐,给孩子体验挫折与失败、自己找到正确方向的机会。
风中的歌:“慢养”孩子的过程,也是在不断修正家长教育方法的过程。
阿桃:“慢养”的基础是信任。即使目前孩子表现不如意,要相信孩子,放手让孩子去摸索。
海莉:观念有道理,做起来不容易。
阿桃:“慢养”的策略是目光长远。在起跑点,孩子找到成长的力量,和孩子一起赢在终点。
海莉:都想孩子学习能快速提高。
阿桃:考试高分是孩子学习能力强,家长能平和对待孩子,养的是孩子的心。
心在蓝嫣然:只要孩子尽力、快乐,就行。
“慢养”孩子考量家长
阿桃:家长在工作中都不能数第一,凭什么要求孩子考前几名。
芊芊:有的家长就因为自己不优秀,就用孩子的优秀来炫耀一下。
风中的歌:家长要好好地修身养性,才能“慢养”孩子。
海莉:重点是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不能强压。
银堤漫步:家长不能太霸道。
摩卡:每次对孩子发了脾气之后,也意识到不全是孩子的责任,我有时对孩子也太挑剔了。
银堤漫步:多思,不要冲动,还要勇于认错。错了,对孩子说声对不起,孩子会认为你重视他。对孩子还要守信。
小草:孩子生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不要再给孩子压力了,让他们自由生长,快乐学习!
让宝宝开心:要让孩子有阳光健康的心理。
银堤漫步:还要经常和孩子一起运动,让他解压,比如打球和散步。
小草:心理健康比成绩更重要。
雨:心理健康对家长、孩子、老师都很重要。
梧桐:想要孩子心理阳光,我们做家长的心理首先要阳光。
摩卡:前两个周末,我们跟孩子打羽毛球、打篮球,让孩子教我滑滑板。感到孩子学习效率比较高。所以,以后,我也不再逼孩子必须写完作业再玩了。
“爱的名义”不能滥用
阿桃:家长是强势,我有时也觉得在以爱的名义,欺负人家小毛孩。
摩卡:在运动时,家长处于弱势,孩子作为教练教家长运动时,甭提多认真了。
浪漫之旅:我有时也欺负孩子,把他逗哭了,再哄哄他。
摩卡:儿子教我滑滑板,我做不好,孩子急了也说妈妈真笨,我也尝到了弱势的感觉,有时家长是需要体谅孩子。
静水流深:家长应该经常被欺负一下,才会体谅孩子。
摩卡:家长总要求孩子应该按照自己的要求做。
风中的歌:家长总是想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那一个,想没想过优秀的孩子都会有个优秀的家长,我们是不是个最优秀的家长呢?
神采飞扬:反思自己,改进教育方法,和孩子共同提高。
甜甜老爸:我绝不强迫孩子。孩子不能接受的,我就会调整目标、方式。
天乐:和孩子沟通其实很简单,把他们的认知水平看得低一些,地位看得高一些。而很多家长做的正好相反。认为是孩子就可以随意批评和责怪。其实,孩子身上的缺点都有大人的影子。
育儿心得:培养孩子的信心很重要
育儿心得:培养孩子的信心很重要
我们中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往往是我们每个家长的共同意愿,当今社会用来形容有本事的人,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多才多艺。经过这次的港澳两地的论坛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在每个家庭中都有一到两个小宝贝,我们家也不例外,随着漫长的成长,小宝贝变成了一个,美丽大方的小姑娘,这七年就像放了一场电影,那一幕幕仿佛像昨天一样都呈现在眼前。
这七年的过程就像一张白纸,做父母的在上面写上了问答题,有打钩也有打叉,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不同的教育培育不同的孩子。
其实每个小朋友都希望得到大家的表扬和赞赏。倩怡也不例外,从一开始的看图写话,不知道从何下手,到现在,一看就会,这离不开表扬和认同,记得有一次,我要她写一篇文章“我的妈妈”,当时她哭着说:“妈妈,我不会写。”我找了一些题材给她看,然后我出去了,把门关上让她自己思考,过了40分钟,她低着头,样子不很好看{估计是怕受打击,又或是自己没信心},第一次拿了写好的文章给我看,其实,这次她写的不是很好,语句都不通顺,我拿着一看,笑着说:“哇,好棒哦!写的真好,妈妈都没有你这样的文采哦!此时,她的脸上笑容满面,后来她对她的小伙伴说:“我妈妈说我的作文写的很好,她都没有我写的这么好呢!”其他的小伙伴说:“你真棒,真了不起!”从那以后只要老师说要写作文,她都会把自己关进房间认真的写,写完了再拿给我看。但我看完了,我也会说,哦,又有进步了,你看,你多棒呀,我像你这么大时,我什么也不会。表扬对于倩怡来说,,是一种能量,培养她的信心很重要。
俗话说,生儿容易,养儿难,在倩怡的成长过程中,老师和父母是她的领航员,在她不自觉的时候,我们对她严格的检查督促;在她遇到困难时,我们及时的进行指导同时,我们也注重发现她的不足,特长和兴趣,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我们希望她今后的生活中,能因为有能力而更自信,能更多地体会到生活中的乐趣,我们深知孩子的每一次成长都离不开老师辛苦的培育,和滴滴汗水,在此我真诚地感谢,帮助我们孩子获得知识快乐的老师们!
是在养育孩子还是教育孩子?
父母在孩子的生命里,首先扮演的角色是物质的供养者,孩子作为一个有机体,需要吃、喝、呼吸、保暖等等物质条件的供应才能活下来,并逐渐发育成一个成年人。就像有机体需要物质供应一样,孩子的精神人格同样需要适当的养分才能发育成长。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在出生的状态,不是完整意义的人,经过二十几年的人化过程,才使他变成了人。”这句话提醒我们,把孩子变成人需要教化,需要按人的方式对其进行初始化。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说:“人作为一个精神的存在,要借由肉体把自己表达出来。”而印度狼孩的发现,更使我们明确了,人在出生的状态下,作为“精神的人”还是一粒种子,如果给它“人”的养分,它就可能发育成人,而给其“狼”的习性的熏陶,就可能使它发育成狼。
常识和经验都告诉我们,任何人其实都是两个人:即“肉体的人”和“精神的人”。决定一个人行为的原因是“精神的人”。一个孩子好学上进、学习自觉、体谅大人、帮助同学、协助老师等良好行为表现取决于他的“精神的人”状况,而与他的“肉体的人”几乎没有关系。同样一个孩子好吃懒做、无心学习、桀骜不驯、与人冲突、自私自利等行为表现,也是他的“精神的人”的状况决定的。一个人是好是坏,是高尚还是卑下,是伟大杰出还是平庸无为,是才华横溢还是愚笨迟钝,主要取决于他的“精神的人”的发育状况而与他的“肉体的人”基本无关。因此作为家长,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成长为杰出的人,我们教育孩子的重点就是按正确的方式培育“精神的人”。
通过多年的研究,我们发现,要把一个孩子培养成一个杰出的人,就必须给他的“精神的人”提供丰富的养分,使孩子的“精神的人”健康发育。为了区别物质供养,我们把精神的养分供应写成“精神供氧”,意思指给“精神的人”提供氧气。要使孩子的“精神的人”健康发育成长,在孩子生命之初,至少得有一个精神供氧者。
这个精神供氧者(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妈妈,少数情况下是爸爸,极特殊情况下是其他人),在孩子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站在他的背后,持续地给他精神供氧,他的“精神的人”才能发芽、发育并健康成长。也就是在一个孩子的最初生命里,至少有一个成年人,无条件地接纳他,无条件地爱他,用欣赏的目光关注他,不断地鼓励他,经常地表扬他,及时地确认他的优点,花大量的时间陪伴他等等。这样做的结果,相当于给孩子输入精神的养分。由于有人陪伴,因而消除了孩子与生俱来的恐惧。他感到自己是安全的,由于被爱和接纳,使他找到了“自我价值”,他的生命才打破原来的封闭状态开始向外扩张,就像小鸡冲破了蛋壳,种子冲破坚硬的外壳一样,他开始探究周遭的世界——学习与了解物质世界的知识;由于被鼓励和表扬,他不再害怕“人”——他开始产生与人交往的欲望。如果在孩子的生命初期,没有精神供氧者或供氧不足或供给有害成分(打骂或恐吓),那孩子的“精神的人”的发育成长就一定受到影响,致使孩子的外在行为出现偏差。
美国心理学家们在孤儿院中,发现那些没有父母爱的孩子,尽管物质生活一点也不差,甚至要好于那些家庭生活困难的有父母的孩子,可是他们明显存在行为的偏差:注意力不集中,无法正常与人互动,无法学习知识,情绪低落,与人冲突,不守规则等等。当心理学家招募女大学生志愿者,每周定期到孤儿院去给这些没有人爱的孩子洗脸、梳头、拥抱和亲吻等爱抚了一段时间后,这些孩子的行为偏差得到明显的纠正。
孩子在学校表现出多动的倾向,他不停地动,频繁地转换注意力在不同的事情上,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不停地和同学讲话和做各种各样的小动作;正规场合让他回答问题时,他唯唯诺诺不敢讲话,而私下里他却胡作非为,表现出调皮捣蛋;对自己和别人缺乏尊重,没有自律精神以适应学校有组织的生活等行为表现。并不是他的神经系统出了什么毛病,这实际上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化。这些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他没有被接纳、没有被关爱、没有被关注、没有被承认、没有被欣赏、没有被赞美、没有被鼓励以及没有被表扬。他的内心世界里由于缺乏接纳、爱、关注、承认、欣赏、赞美、鼓励和表扬等“精神营养”而导致他的“精神的人”营养不良。这种精神营养不良的直接后果是孩子的“自我价值”严重缺乏,导致孩子外表虽然长的与人一样,但是他的精神世界里的人,没有发育或发育畸形,他没有按“人”的方式来行为,他是一种“类人生物”——类似于人的生物。
要把孩子培养成为杰出的人,我们认为家长最重要的角色是孩子的精神供氧者。在与孩子一起生活的过程中,通过接纳、爱、关注、欣赏、赞美、鼓励和表扬等方式给孩子输入精神的养分,才能使孩子的“精神的人”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