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的几个应对之策 购房小心3大陷阱
发布时间:2021-03-05 幼儿园说课稿有几个环节 幼儿故事3岁 幼儿园五大领域的说课稿开发商的“购房可上名校”承诺如何保证
问题1:开发商的“购房可上名校”承诺如何保证
读者:我买一家楼盘的房子时,售楼小姐说这家楼盘是学区房,小学和中学都是一家名校的分校。尽管售楼小姐讲得言之凿凿,但是我还是有些不放心,害怕她“忽悠”我,或者将来就读政策有变,上不了这些名校,请问我应该怎么办?
支招:购房前,如果学校已经建成,应先到学校详细咨询一下,要了解清楚是否与开发商所承诺的一致。如果学校还未建成,可让开发商出示与学校的招生协议,并将可以在这些名校分校入学作为购房合同条款写入合同。
买房后仍有可能无法就读
问题2:买房后仍有可能无法就读
读者:我的孩子现在上幼儿园,我打算在一个名校的学区内买一套房子,但我同事买学区房时曾发生纠纷,买二手学区房要注意什么?
支招:如果确实是学区房,最主要的有两个风险:一是户口迁入问题,如果原房主户口不迁出,孩子就无法入学。因此在购房合同中要增加卖房人的户口应在付清房款前迁出的约定。
买卖双方如果仅口头约定迁出户口,卖方户口却迟迟不迁出,由于户口管理政策的限制,此项约定无法强制实施。因此,应约定付清房款前迁出户口。
另一风险是原房主户口虽迁出,但由于违反学校规定,孩子也无法就读。购房前先了解原房主户口内是否还有在读的学生,因为一般名校都有每个户口只能允许一名孩子就读的规定。
可以到具体学校的综合办公室输入房屋地址查询,确保该房名下没有学生正在该学校上学,只有前任房主的子女已经毕业,方可接纳新房主的孩子。
另外,有些学校还有户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限制和入学前多久取得户籍的限制等,购房人对学校的这些规定应该了解清楚,以免房子买了却仍然不能让孩子就读。所以,在签订二手房协议时,要将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并在合同中体现出来,明确责任。
学区调整 学区房变成“非学区房”
问题3:学区调整学区房变成“非学区房”
读者:我有个同事买了一套学区房,事先各方面都咨询过的,这套房子确实在某名校的学区内,但是今年她儿子到了入学年龄,前去报名时却被告知,学区有了调整,小孩不能进入该学校就读。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买二手学区房时如何才能避免发生这样的事情?
支招:学区房受学校招生政策影响很大。例如,某小区可能在某一阶段属于某名校学区,但过了这个阶段也许就不再是学区房。现在很多学区划分非常复杂,即使在学校周边的房子也有可能不属于该学区,一定要打听清楚。同时,由于政策和城市发展因素,一些学校施教区域会不断调整,原来的学区就可能变为非学区。买二手房遇到这样的事情,高价买了学区房却上不了名校,损失就大了。遇到这样的“雷区”,只能在购房合同中事先约定由卖房人给予一定补偿,因为除此之外似乎并没什么好办法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您了解幼儿学前教育的4大陷阱吗?
记者最近走访了一些小学以及一年级新生家长,了解到,哪怕是最普通的公办小学,在二期课改后,在新生入学的家长会上都会或多或少地要求孩子具备一定的识字量,拼音也要有一定的基础。家长们注重孩子的学前教育也已是趋势。但很多家长,只有孩子到了高年级,回头看,才会发现其实他们当时所做的学前教育努力,陷入了不同的陷阱。但就算是意识到了,往往也很难再有机会来纠偏,因为年轻父母大多现在都是一个孩子。让我们来看看有哪些陷阱,从而可以避免在先:
1.现在,大部分妈妈给孩子选择学前班,如识字班、拼音班、英语班等等。价格昂贵不说,有时还不在家附近。花在路上及堵车的时间,累计起来,非常的惊人。且还不论很多父母全程陪同,等在教室外所耗费的时间。
2.学龄前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一对十几甚至几十个小孩的学习方式,很难确保孩子的持续集中注意力。孩子们更多的是喜欢一些老师亲和的教学方法或者有很多同龄的玩伴。至于学习效果好坏,就无从考察了。
3.授课式的学前教育最大的缺陷在于可能会破坏孩子的学习胃口,认为学习就是一种任务,从而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对孩子升上小学后都起到长远的影响。
4.最关键的是,没有培养起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这一点,对大一点孩子的家长来说,都深有体会。因为随着小学,初中,高中,孩子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和其是否具备自我学习能力及习惯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其实,学前教育没有对错,关键看家长采取什么方式。对于幼儿来说,寓教于乐是根本的学习方式,应该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有趣的事,而且是可以自己主动学习的。
家庭教育误区之怜悯缺陷
孩子们对大人的态度是很敏感的,即使这种态度没有表达出来。所以,我们如果对他们怜悯,他们就认为自己更应怜悯自己。如果他们为自己难过,他们的不幸就更严重了:他们不是面对困境想办法补救,而是依赖别人的怜悯,等着别人来安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失去越来越多的勇气和解脱困境的意愿。
怜悯对孩子是有害的,即使这种怜悯是无可非议的、可以理解的。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对许多事情的态度都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形成的,如何对待挫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孩子遇到不顺的事情时,如果我们对他们表示怜悯,认为他们真是可怜,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孩子就更加为自己感到难过,这无疑会加深孩子对自己遭遇“不幸”的感觉。他们会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应受到安慰和补偿,生活欠了他们一笔债,父母或其他的人应当来偿还。这样,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他们不是想办法克服,而是坐以待毙,或向他人转嫁自己的苦恼。最糟糕的是这种挫折在情绪上的反应会不成比例地加大,一个小小的挫折,孩子感受起来就像他的整个生活都被破坏了一样。
孩子的这种感觉与反应是细微的,但是日积月累起来就会形成不良的定式。当意外的、更大的事情发生时,他可能变得怨天怨地,毫无能力。
孩子经受的任何一次受挫都是对孩子的承受力进行培养的绝好机会。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疾病与事故,将影响孩子一生对待挫折与伤痛的态度。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身有残疾的孩子,而真正能使他们活得充实、自信的家庭并不多。成功地救助自己的残疾孩子是每个真诚父母的美好愿望,而实现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次车祸使莎莎失去了一条腿,她才年仅11岁。从医院回来后,她用拐棍帮助行走。莎莎在医院理疗科学习了很长时间怎样照顾自己,怎样借助于拐棍行走。医生还特意嘱咐让妈妈鼓励莎莎自己照顾自己,不要为她做过多的事。而妈妈却为女儿伤心,总想替女儿干点儿事来安慰自己,从感情上弥补对女儿的不足。她把能干的事全替女儿干了,帮她换衣服、洗澡、洗衣服,帮她把饭送到房间里,有时还帮她梳头。妈妈干得越多,莎莎就干得越少。莎莎干得越少,就越对自己没有信心。她慢慢地只待在自己的房间里,什么都无心干。就这样,莎莎从一个总是笑嘻嘻、勇气十足、自己帮助自己的孩子变成了常常发脾气、唉声叹气、无能为力的孩子。
对于身体有残疾的孩子,父母或其他人自然会生起怜悯之心。但是我们应当克制这种怜悯,因为它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心理负担,为自己的处境担忧。他们的注意力不是放在如何用毅力来恢复功能,照顾自己,而是不断地寻求慰籍、帮助,似乎只有当父母或其他人围着自己团团转时,才能填补自己内心因恐惧、自怜引起的空虚。事实上,孩子们从本性上是有足够的毅力和勇气与困难搏斗的,他们要用奋斗来弥补自己的缺陷。如果父母或旁人一再怜悯或过多帮助孩子,孩子往往会丧失信心,停止努力,这对身体恢复不利。这就是为什么专业医护人员并不事事呵护,而更注意精神上的鼓励,可这常常被不理解的父母们认为是冷酷和缺乏爱心。
孩子们的人生还有很长的路途要走,做父母的都希望他们能幸福健康地生活。身体上的缺陷无法弥补,但如果他们有强健有力的精神支柱、健康的心理、战胜困难的毅力与决心,不自怜自惜,可以想象这样的孩子成长起来后,会比在父母怜悯、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要有能力和幸福得多,父母对他们的爱的意义也表现得要深远得多。
生病的孩子需要我们成人的照顾,我们不能逼一个发高烧的孩子自己去照料一切,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在情感上,孩子也需要我们理解他们所遭受的痛苦,需要我们给予他们足够的注意。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的态度,我们不能怜悯他们,不能让他们感到自己的病痛要由别人来承担,而自己不应承受任何痛苦,克服困难的责任是父母或其他什么人的。
生病的孩子更需要道义上的支持,让他们知道有人关心他们,理解他们所遭遇的一切,鼓足勇气,因为战胜疾病主要还要依靠自己。疾病并不给他们任何理由卸掉自己生活的重担,他们必须承担力所能及的劳作。疾病很容易削减人的信心,使人感到无能为力。在这种时刻,父母不能用怜悯来挫伤孩子们的勇气和毅力。正确的态度是关切、帮助而不包办,用鼓励来代替不必要的服务,使孩子尽快适应或恢复正常生活。
爱也会成为孩子成长的陷阱
有一则名叫《幸福的小狐狸》的寓言,说的是一只老狐狸带着一只小狐狸生活在一个山洞里。老狐狸是小狐狸的爸爸,小狐狸的妈妈不幸死在猎人的手里,于是老狐狸就带着小狐狸躲进了这个山洞过日子。
由于小狐狸的妈妈死得早,老狐狸对小狐狸更是疼爱有加。
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老狐狸看着小狐狸酣然入睡的样子,眼泪就会止不住地往下流,想起了自己的妻子对它的微笑,还想起了原来一家三口过着那样幸福的日子,又想起它们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一切让它的心痛如绞。每当这个时候,老狐狸就暗下决心,要让小狐狸成为天底下最幸福的狐狸,不让它吃一点苦,不让它受到一点伤害,即使是自己粉身碎骨也要做到。
老狐狸每天都生活在惊恐之中,害怕猎人伤害小狐狸,害怕其他动物袭击小狐狸,害怕食物不合小狐狸的口味……所以,每当老狐狸外出捕食时,都要把小狐狸关在洞里,把洞口封得严严实实,看不出任何痕迹,然后拼尽全力去捕捉小动物,回来后总是满载而归,小狐狸就这样在爸爸的呵护下,幸福而又快乐地生活着。
有一天,小狐狸实在无法忍受自己待在山洞中的孤独,趁着老狐狸出去捕食的时候,打算偷偷溜出山洞,自己捉一只小兔子,等爸爸回来让它看一下。
没想到小狐狸刚露出头,就看到一只大灰狼眼睁睁地瞪着它。小狐狸没有见过这种场面,吓得晕了头,没向洞里跑,反而跑出了洞口。
由于小狐狸每天待在洞里,所以跑起来实在是太慢了,不一会儿就被凶恶的大灰狼给抓住了。
过多的爱没有让小狐狸得到保护,反而让它失去了应变和逃跑的本能,最终没有逃出危险而葬身狼腹。
很多父母也像这只老狐狸一样犯了“爱心”的错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做一切,过分照顾,过度保护孩子。
一位母亲为他20岁的孩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儿童问题专家。
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您是不是不再给他买带鞋带的鞋子?母亲点了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弄湿了衣服,您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近洗碗池?母亲点头称是。专家接着说,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您嫌他笨手笨脚,对吗?这位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专家又说道,孩子毕业去找工作,您又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和权力。这位母亲更惊愕了,从椅子上站起来,凑近专家问:您怎么知道的?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母亲问,以后我该怎么办?专家说,当他生病的时候,您最好带他去医院;他要结婚的时候,您最好给他准备好房子;他没有钱时,您最好给他送钱去。这是您今后最好的选择。
没有父母希望得到这样的答案。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存在着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就是那些过分庇护孩子的父母亲自挖掘的。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从而也失去了长大成人的权力。
美国的学区房居然也得靠抢
北京实验二小的学区房房价卖到了每平方米最高30万元人民币。不过,岂止实验二小学区房的房价高企,只要与重点中小学沾边的学区房,每平方米一二十万元人民币早已司空见惯了。于是,有人感叹,如此高昂的教育投资,倒不如选择送孩子到美国读书呢。
但是,到美国读书更离不开学区房了。确切地讲,学区房的概念就是“舶来品”。之前,国内中小学就是划片就近入学,并没有学区的概念。所谓划片,就是将学校周围的某些街道、居民区指定为招生的范围。如今,社会上很“国际”地将划片的范围统称为学区。
实际上,国内所讲的“学区”,与美国的学区有着本质的不同。美国学区最大的特点是,每个地方的学区办学经费,主要来自该地区的地产税和部分商业税。也就是说,每个社区的教育质量是由社区居民自己买单的,而且是项必须长期缴纳的费用,只要拥有房地产,无论该家庭有没有学龄孩子,都要缴纳这份税收,终身不能免除。
所以,美国的“重点”学校对学区内房价贡献非常大,同样条件的房子,在好的学区和一般学区的价格可能会相差一倍。因为学区内优质中小学资源丰厚,必然吸引更多注重教育的富有家庭搬来定居,带给更多的税收,商业氛围更活跃,房价水涨船高。而房价上涨,地产税相对变高,学校就能争取到更优的教育资源及各类设施,提升质量,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不过,现在的美国“重点”中小学的学区房的房价也是一路飙升。个中的原因,就是“中国人来了”。
笔者的一位朋友是“美国人”的父亲。当初,“重金”送夫人前往美国生子的目的,就是期望自己的孩子不必遭受国内幼升小、小升初乃至中考、高考的煎熬。现在孩子5岁了,朋友便萌生了前往美国挑选一处好的学区购房,以便将来孩子顺利入读当地的“重点”小学。
原先,朋友相中了一处学区房,附近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名校。然而,朋友还没有等到联系上卖主讨价还价,就被告知房子已经售出了。与房屋中介一打听,原来那套学区房竟然有十几个买家同时在抢,最终一位中国买家以高出卖主开价十多万美元的价格抢走了。而且,那位买家还是一次性现金支付。
朋友对同样来自中国的竞争者的“大手笔”十分感慨。但是,房屋中介讲的另一件事情则更让他咂舌。原来,房屋中介曾经代售过另一处学区房,结果吸引来了6位买家。卖家一时难做决断。于是,卖家竟然想了一个办法,就是让6为买家分别写一封信,说明自己为什么要买这个房子。卖主最终选择将房子卖给了一位孩子有入学需求的买主。
其实,到美国购买学区房的中国买家未必都有子女有入学需求。其中,很大一部分买主还是出于投资房地产的目的。随着居留在美国、投资移民美国、出生在美国的“中国人”人数逐年增加,这些“中国”家庭必然为子女选择美国优秀的中小学,那么这些中小学所处的学区房价自然存在升值的潜力。那些见识过中国学区房房价飙升的中国人,当然不会放过投资美国学区房的新商机。所以,美国学区房遭遇中国买家的“疯抢”也就不足为奇了。
与国内划片入学政策不同,美国学区制的入学条件还是非常人性的。只要家长在学区内拥有房产的所有权,子女理所应当地就读学区内的中小学。如果家长在学区内没有房产,也不要紧,可以让孩子寄宿于学区的人家中,邀请房屋拥有者作为孩子的监护人,一样可以办理入学手续。甚至,家长只要租住学区的房子也能实现孩子就近入学。如此灵活的入学方式,无疑也增加了中国投资人依托美国学区房获利的途径。
不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美国的学区制只适用于美国的公立学校。而美国的公立学校除了交换生的形式外,并不直接招收非美国的学生。而且美国的居民区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就是“人以群分”。尽管美国禁止各种各样的“歧视”,但在居住区方面“歧视”非常明显,由此形成了非常鲜明的族群特色。
通常情况下,白人居住区一旦搬来了一两户其他族裔的邻居,那么整个居住区的“原住民”有可能会出现逐渐搬离的情况。这种情况对于原有学区的办学质量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
应对孩子“哭”三大误区
孩子一哭,家长就头疼,处理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有三大误区,家长是绝对不能犯的!否则,孩子有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或者成为小霸王!
误区一:孩子一哭,就采取“冷处理”:不理会孩子,让他自己停止哭泣
很多家长发现这招非常有用,孩子在自己面前哇哇大哭,只要家长不理他,或者走开,孩子马上就不哭了,于是,每当孩子哭,家长就会走开,让孩子自己擦干眼泪,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坚强,让孩子学会独立。如果孩子一哭,家长就跑过去,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依赖家长。
其实这是十分错误的,因为特别是年幼的孩子,表达能力不强,只能通过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他哭,可能是他肚子饿了,可能是他生气了,可能是他冷了……这些都是孩子给家长的信号,希望家长留意自己,如果家长此时对孩子的哭泣置之不理,那么就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直接影响他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为什么孩子看见家长不理会之后,就不再哭了呢?孩子是绝望了!他想:“我能够告诉爸爸妈妈的,就只能用哭的方法了,我哭,我大哭!但爸爸妈妈还不理会我,我能有什么法子呢!我只能不哭了……”而且很多家长认为这样做可以让孩子变得坚强和独立,其实学龄前的孩子都是十分依赖家长的,因为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都不完善,要求这么小的孩子坚强和独立,实在是不应该!而且只有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关注,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孩子才会变得坚强和独立。
误区二:不准孩子哭,因为哭是懦弱的表现
有些家长认为哭是懦弱的表现,特别是对男孩子,认为男孩子就应该坚强,正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孩子一哭,就马上制止,或者转移他的注意力。
心理学认为,哭能很好地调节人的情绪,哭是最好的心理治疗。而且,真的不哭就代表坚强了吗?如果强忍情绪,压抑下去,积累到一定程度,情绪是会爆发的,这样对人的伤害是十分大的。而且孩子可能因为服从家长的权威,说不哭就不哭了,将难过的情绪压抑到内心深处,但压抑了情绪,并不表示情绪消失了,日积月累,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
面对孩子的哭泣,家长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让孩子哭出来,发泄情绪
我们经常会发现,孩子大哭一场之后,情绪就会变得非常好,刚才还伤心欲绝,一会就又欢呼雀跃的了所以,面对孩子的哭闹,妈妈不要担心。但是,也不是说,孩子哭的时候,就不管他了,此时妈妈应该陪伴着孩子。如果妈妈这时的心情也不好,就什么都不用说,在旁边陪着孩子就好,但是千万别丢下孩子走开,千万不要让他忍着不哭,要他马上恢复平静。
在孩子哭时,多抚摸和拥抱孩子
在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妈妈和孩子在身体上的接触,对缓解孩子的情绪,非常有帮助。比如孩子哭的时候,我们可以抱着孩子,还可以轻轻地抚摸或是轻拍他的后背……这样的做法,会帮助孩子尽快化解不良情绪。
帮助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
比如孩子因为妈妈不同意带他去吃麦当劳而哭闹的时候,妈妈可以说:“你现在一定很想去吃麦当劳,可是我们约定一周才能去一次,今天去不了,真遗憾,我也替你感到很伤心。”这样帮孩子说出来,孩子心里就会感觉好受一些。或者可以鼓励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说出为什么会不开心,为什么要哭,家长此时要耐心地倾听,不要作太多的批评。逐渐地,他也能够学会,用语言代替哭泣来表达情绪。
误区三:孩子无理哭闹,家长只好“妥协”
孩子缠着家长要买东西,家长不肯买,孩子就大哭大闹,家长心疼,只能买给孩子,或者孩子故意在公众场合大哭,家长看见周围有这么多人,觉得不好意思,就向孩子“妥协”了。
对于孩子无理的哭泣取闹,家长不应该纵容,否则他会变本加厉!以为哭是一个很好的手段,能够逼着家长满足自己的要求!第一次他试过奏效,他就会试第二次……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认为哭闹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家长就越来越没办法了,而且对孩子的性格发展也十分不利。
所以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家长应该“坚定立场”,并且告诉孩子:“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我说了不买就是不买!”,不能因为孩子的眼泪而心疼,更不应该因为面子而纵容孩子,要知道,这样会对孩子的性格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孩子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小霸王!
朋友买了1000多万的学区房以后……
朋友买了1000多万的学区房以后……
这几天,有两位朋友陆续买了苏州的学区房,100多平,1000多万,不能按揭,必须全款。
于是,在朋友圈里积极筹款,有位朋友问我,你们家有没有学区房?
我笑笑说没有,以前我根本连生孩子的念头都没有,怎么会去买学区房呢,再说,我也没有这个实力啊,太贵了。
朋友听了很替我着急:
别看灵宝现在才几个月,眨眼就到了上学的年纪了,你得想办法买套学区房啊,房子好坏不重要,大小也不重要,但你得有一个啊!
我说我不想给自己这么大的压力,那些重点学校的学区房,有的已经接近2000万了。
朋友劝我:
这不是为了孩子吗?我们总要把孩子的路铺好吧,等她长大成人,你就会觉得值得了。
我笑着谢谢她的好意,但真的没有那种想法。
我认识一位妈妈,他们夫妻俩的月收入一万出头,但每个月花在孩子身上就接近一万了,所有一应用品全部都是进口的,她经常和我感慨养孩子太费钱,经济压力太大。
而她自己,鲜少买衣服,鲜少买化妆品,两个人能省则省,日子过得非常苦哈哈。
我经常劝她,孩子的生活是个无底洞,量力而为就行,别让自己压力太大。
她不认同:
你要知道现在的形势,有些奶粉是便宜,但是安全吗?我敢给孩子吃吗?我必须给孩子买进口奶粉,我才安心啊!
关于这点,我完全理解,吃进嘴里的东西,安全第一,这些钱,省不了,但养孩子并非只有奶粉一项。
她家的孩子衣服都只买品牌的,而且一买好几身,玩具也是进口的,尿不湿也是进口的,光这几项一个月就好几千的开销。
加上孩子的早教,其他杂七杂八的费用,一个月一万有时候都扛不住。
夫妻俩不敢旅游,不敢请假,不敢生病,过得焦虑不堪。
父母一心给孩子最好的生活,这种心情我完全理解,但我始终不太赞同。
记得刚有灵宝时,很多人对我说:你就做好为孩子付出的准备吧。也有很多人提醒我,别一心只想着自己,多为孩子考虑。
先生当时也跟我讨论过这个话题,他问我穷养还是富养?
他说:我要带灵宝看遍世界,吃遍世界美食,让她去见世面,以后不会被男人两个面包就骗走了,那样我绝对吐血啊!
我白了他一眼:
那可不一定,万一她见惯了这世间繁华,到时候看见一个凤凰男,心生好奇,哭着喊着要跟人家走,你更吐血。
他说:那就穷养,我把她下放到贫困山区,让她以后看见穷小子就吓跑。
我哈哈大笑:
那她很有可能一支口红就被人骗走了,谁叫她从小穷惯了呢!
先生垮着脸问我那到底应该怎么养。
我说:
平常心养,既不故意克扣她,也不超能力富养她,我们过什么日子,她就过什么日子,我们有什么样的经济能力,她就过什么层次的生活。
当时很多人断定,我不可能这么理智的,到时候看到那个粉粉嫩嫩的孩子,你恨不得把全世界的好东西都给她,你能忍受别的孩子有的,你家孩子没有吗?
说说我们的现状吧!
灵宝出生以后,在吃上我还是比较精心的,毕竟她还小,吃到肚子里的东西,马虎不得,但也不是挑最贵的,而是适合她就好,在其他地方,更坚持平常心对待。
比如她的衣服,我一般只备三四身,够换就行,等长个子了,穿不上了,再添一两身。
连我妈这么节省的人都说:我们灵宝的衣服还真心不多,一个抽屉都放不满。
然而我看见很多家庭,孩子的衣服多得不行,往往还来不及穿,就穿不上了,完全是一种浪费。
对于孩子的玩具也是,看见哪个好,就买回来,结果一大堆东西其实没什么用。
如果听到别人说什么东西很好,就一定会让自己的孩子拥有,没有就觉得自己的孩子已经落后别人了。
如果家里经济条件很好,其实也没什么,不过是多花几个钱而已,但如果家里条件一般,非要超能力去养育孩子,真的得不偿失。
父母因为养育孩子经济压力太大,变得焦虑不堪,内心缺乏安全感,这种情绪再传递到孩子身上,一家人的情绪都处于紧绷状态。
前几年,关于穷养还是富养一直争论不休,最后大家得出富养要在精神上富养,可是关于物质,还是没有一个定论。
在绝大多数家庭里,都是这样的现象:生怕孩子受委屈,最好的东西,先紧着孩子,一家人都可以勒紧裤腰带,但孩子的生活非富即贵。
去年,有位收入不错的妈妈感慨一个月收入3万,都应付不了孩子的暑假,什么夏令营啊,补习班啊,兴趣班啊,一个月就花了35000。
然后,这位妈妈就上了热搜,很多父母发出了同样的感慨,觉得压力很大,可是又不得不这样做,因为父母是孩子的起点啊,不能让自家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所以很多父母,面对孩子时有很强烈的负罪感,比如自家经济条件不如别人好,没有给孩子准备好房子车子,工作太忙,陪伴太少。
可能我比较自私吧,我实在产生不了这种感觉。我认真工作,追求自我,因此少了陪伴孩子的时间,这原本就正常。
孩子是父母人生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富豪能大手一挥,给孩子一套别墅,中产阶级能够经常带孩子出国,工薪阶层能够让孩子衣食无忧,本来就没有可比性。
否则,普通富豪看见超级富豪,觉得自家孩子受委屈了;中产阶级看见富豪,觉得自家孩子受委屈了;工薪阶层看见中产阶级,觉得自家孩子受委屈了。
于是,充满了愧疚感:都是爸爸妈妈没本事,让你受苦了。
孩子最不需要的就是父母的愧疚感,她需要的是父母心态平和,积极生活,相亲相爱,更需要父母身体力行地让她知道: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是最富的人,所以有些东西无法给你,我们也不是最穷的人,你不必自卑,你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里,我们很幸福。
当你有了愧疚心,孩子会第一时间感觉到,他会觉得谁都欠了自己,他不会再感恩任何人,只会觉得自己得到的不够多。
可以说,父母的愧疚心是养白眼狼的温床。
当然,父母也不应该有施恩之心,认为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以后你必须听我的,你的人生由我安排,你必须出类拔萃,晚年加倍奉养我,才算我没有白养你一场,否则你就是大不孝。
养育孩子,父母的平常心实在太重要了,父母拥有平常心,才不会充满焦虑,不会过高要求孩子,不会攀比失衡,不会患得患失,才是孩子真正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