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开学的第一天:《我交给你一个孩子》
发布时间:2021-03-03 开学第一天幼儿园工作总结 幼儿园开学一天的活动方案 开学第一课开学了,相信很多母亲都有如此的感受。不知道开学第一天有多少孩子哭了?
小男孩走出大门,返身向四楼阳台上的我招手,说:
“再见!”
那是好多年以前的事了,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小学的第二天。
我其实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样,再陪他一次,但我却狠下心来,看他自己单独去了。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作一把借来的琴,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归还期限的。
他欣然地走出长巷,很听话的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规蹈矩的模样。我一个人怔怔地望着朝阳而落泪。
想大声地告诉全城的人,今天早晨,我交给他们一个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
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守规矩沿着人行横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不要撞到我的孩子,我把我至爱的孩子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安的回来!
我不曾迁移户口,我不要越区就读,我们让孩子读本区的小学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小学,我努力去信任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的——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将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也要读报纸、听音乐或者看电视、电影。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中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猾诡诈?当我把我的交出来,当他向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呢?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你会给孩子一个无拘无束的童年么?
你会给孩子一个无拘无束的童年么?小文系列是2012年6月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儿童读物,作者王若文,1962年生于天津,加拿大英文教学专家。中文双语儿童文学作家。画家于鹤忱、徐威也是定居在多伦多的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和生活背景使他们对王若文笔下的故事十分熟悉,画笔下的人物和事物都非常传神,充满了浓浓的中国味儿。小文的两条神气的小辫子为人物添了不少神采,堪称画龙点睛之笔。
当时看到这套书的介绍,就很对我的胃口,我觉得小文甚至就有点像童年的我,只是我没有遇到小文那样的父母,但是因为我的家人没什么精力去约束我,而在学生时代,有几个同学呵护我,我也可谓拥有小文那样的童年。那样的无拘无束,想想就是幸福的。
因为老家有事,所以一直到现在才有空来仔细的看着套书,我收到的是“你还会说我漂亮吗?”这套书一共十本,每本的书名都是小文的一句话。如果从图画来看,真的更像我们小时候的样子,你看图中的妈妈穿着有点俗气的格子衣服和普通的妇女发型,小文梳着两个长长的羊角辫,我甚至感觉小文真的就是自己的缩影,但是自己没有他那么古灵精怪,一个挚友说的对,我觉得就因为童年的生活,及时我已经三十几岁了,但是各种性格几乎没什么改变,一直很真切的知道自己要什么,什么是自己需要的。所以我希望我的女儿也可以生活的更无拘无束,当然无拘无束不是什么都不管,而是不给孩子太多条条框框的限制,但是该有的规矩还是依然存在的。
“小文的妈妈很爱她,总是说她很漂亮。小文的爸爸很爱她,总是说她很聪明。小文的哥哥很爱她,总是叫他好妹妹。小文也爱妈妈、哥哥、爸爸。”多美的画面啊,但是有的时候,偏偏事与愿违,不如意的事情时有发生,这页的配图是小文正在给大家盛饭,弄得满桌子都是,但是这个并不是这本书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有一次啊,小文听大人说现在女孩子都时兴留齐眉穗,于是自己动手剪了个齐眉穗,可是剪得参差不齐,妈妈会怎么说呢?还有一次,小文把数字“4”写倒了,别的孩子都笑翻了,爸爸又是怎样说的呢?又有一次,小文玩玻璃杯,嘴被玻璃杯口压出了一大圈紫印,这可怎么出去见人呀。“这好办。”爸爸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你猜猜,爸爸的好主意是什么呢?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都相对一笑啊,哪个女孩子不爱美,哪个女孩子没有自己动手装点过自己,你们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反倒把自己装点的不敢见人的时候啊?我们来看看小文的父母是怎么呵护她的,希望我们自己也可以更好的去呵护我们的孩子。
随书来的还有一本2012产品推广手册,适合不知道该给自己的孩子看什么书的家长参考,很不错的一本读物。还有一本营销在线,这本书的封底就是小文的推荐,
给孩子一个劳动的岗位
儿子的学习很自觉,学习习惯也好,成绩在班级里名列前茅,耳边听到的几乎都是赞美之词,自我感觉教育很成功,真有点沾沾自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觉得不对劲,除了学习,儿子还有什么让人骄傲的?没有。自理能力差,做事速度慢,对劳动不尊重,听不得批评,经不起挫折......我开始反思:我到底要培养的是一个读书的机器,还是有着健全心理和人格的人?答案当然是后者。
有一天,我忽然看到对面与他同班的同学竟然在烧饭,感觉非常惊讶,才9岁就在烧饭了。我赶忙叫儿子:“你看,人家梦梦跟你一样大,都会烧饭了,你看你什么都不会做。”没想到儿子脱口而出:“你又不让我干,我怎么会做呢?”儿子随口一句话在我的内心引起了震荡:是啊,我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只知道让他学习、看书、长知识,他又怎么会有很强的自理能力呢?又怎么懂得劳动是不易的呢?又怎么让他改掉拖拖拉拉的毛病呢?我不由汗颜:孩子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并不是他的错,而是我的错啊!我们都知道:劳动可以使人具备美好的品质、情感;劳动可以培养生活的自理能力和独立的精神;在劳动中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又可以锻炼意志,养成吃苦耐劳的好品质;同时在做家务的过程里,可以培养一种责任感,珍惜家长对自己的付出,而这种对家庭的责任感最终会转移到学习上,使孩子对学生产生一种责任感。而我在干什么?竟然什么都不让孩子端手,这不是爱他,而是害他啊!
从那一天起,我努力改变着自己,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我就让他自己做,孩子不会做的就让他学着做。刚开始,也许觉得有点新奇,所以儿子很乐意地接受了,可是好景不长,没几天他就觉得厌烦了,又变得懒惰起来。我变得急躁起来,脾气变大了,喉咙变响了,心情也变差了,结果搞得孩子的脾气也更坏了。哎,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谈何容易啊!虽说自己是教师,道理可以说出一套套,可碰到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就理不清头绪了。后来我静下心来分析了一下,觉得还应该是自己的责任,我是太急了一点,一口想吃成一个大胖子,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调整了心态后我改变了策略,想到了一个激励的办法。我跟孩子商量:“有些事你自己做,我给你一定的奖励,好吗?”听到奖励,孩子满口答应,并提出了他想要的奖品。这时我告诉他:“这个奖品不是妈妈给你买,而是你自己挣钱买。”“自己挣钱买,怎么挣?”孩子很感兴趣。于是我给他列了一张单子,写明了要做的事以及付给他的报酬。计划就这样开始实施,一切都比较顺利,几个星期后孩子挣到了买奖品的钱,非常兴奋。我也很兴奋
,因为几个星期的锻炼让他学会了自己洗澡,自己整理课桌,也学会了没人陪伴,自己入睡。之后虽然没再付给他报酬,但学会的这几件事也没再让我操心。
忽然有一天,儿子问我:“妈妈,我帮你干家务活,你还能付我钱吗?”我想这一次是儿子主动提出来做家务,我得利用好这个机会,如果他能主动参与家务劳动,可以让他懂得尊重父母,只有尊重父母的人,才可能尊重社会上的人,才可能懂得社会责任,长大以后,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但他提出付他报酬,这是为什么呢?我得了解清楚再做打算。结果他说是在一篇文章中看到孩子做家务,家长付他钱,让他想起了他也曾经自己挣钱买奖品的事,感觉很有意思,所以想再尝试尝试。“那你想怎么用这笔钱呢?”“我想买喜欢的书,好玩的玩具,还有学习用品,多的就存起来。”“那你懂得怎么选择书吗?”“我知道你又担心我买没有用的东西,我不会乱花的,买什么我肯定要告诉你
给孩子一个选择的台阶
导读:在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能多站在孩子的立场想一想,采取一些他们能接受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和引导,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聂鹏翔小朋友入学到现在,他在生活活动的行为表现方面仍有些不适应,如午餐时挑食现象严重,如果碰上不喜欢吃的东西一口也不吃。我对他反复劝导,他低着头看也不看我。
又到午餐时间了,香香的饭、配上西红柿炒蛋,小朋友看见了都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咦,聂鹏翔怎么了?他用筷子拨弄着饭,眉头也皱了起来。我关切地走到他的身边问他:“怎么了,聂鹏翔?”他低头不语。“是身体不舒服了吗?”我伸手摸了摸他的额头,没有呀!刚才还和小伙伴们一起开心地户外活动呢?怎么一到吃饭时间,他就又犯愁了呢?“老师,我不想吃里面的西红柿!”噢,原来如此。我从他的父母亲那里得知聂鹏翔的偏食从小就开始,家人一直想要改变他的偏食现象,可在家中老是实行不了,他们希望老师能在学校里改变这一不良习惯,但我知道,习惯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能强加要求孩子,使他有心里负担。
何不换一种方法试试呢?比如允许他少吃一点呢?于是,我对聂鹏翔说:“这样吧,你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吧。”他听了我的话,马上点点头,拿起筷子吃起来,一会儿就吃下了半碗饭菜,还一边吃一边瞄我一眼,我只是高兴地对他拍拍肩。
从这件事中,我醒悟到:孩子不吃饭其实是有他的想法和原因的。满满一碗饭对他是来说是个心理负担,而我采取的是:给他一个选择的台阶,使他减轻心理负担,于是了他就能愉快而轻松地进餐了。
由此我联想到:每个孩子有他内心的想法和需求,而有些想法他还不善于用言语表达只好由行为表现出来。即使是外显的行为,每个孩子还会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而且在每个孩子的行为表现背后还有成人所不可理解的心结。现在我才对“站在孩子的角度和视角,看待一件事,换个位置或方式想一想,做一做。”这句话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如果,在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能多站在孩子的立场想一想,采取一些他们能接受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和引导,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给孩子一个安全的假期
给孩子一个安全的假期
春节来临,请家长对孩子在假期里的安全提高警惕:
一、防跌伤
不要让孩子攀爬桌子、櫈子、楼梯,阳台上不放置容易攀爬的物件,浴缸、浴室保持干燥,或铺上防滑垫。外出期间不在大马路上和小朋友打闹,不随意乱穿马路,爸爸妈妈酒后不要驾车,乘车(私家车或其他车)时孩子坐在后座较安全。
二、防疾病
节日期间暴饮暴食,会造成消化不良,拉肚子、呕吐等,都是因为吃太多油腻食物,节日里,好吃的东西很多,要知道控制孩子的饮食。对于胖宝宝千万不要因为过年放纵孩子的饮食,要告诉孩子不拿取随处可见的糖果、饮料、糕点,家里最好不备这些东西,荤菜不过量,不然的话,假期过后,体重又要增磅。
小心急性胃肠炎。节日里,家长都会准备很多食品,储存在冰箱里,时间久了,食品就不新鲜了,再加上节日里冰箱开门次数频繁,致使内部温度升高,令细菌大量滋生,污染食物,吃了这些食物很容易生病。鸡蛋放在冰箱里,也会污染别的食物。提醒家长,如果孩子腹泻严重,尽快送医救治。
防呼吸道传染病,比如:水痘、手足口病、腮腺炎、流感等,尽量不带孩子到人多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去玩,不带孩子到患病幼儿家中玩。
三、防烫伤
1、取暖的时候,要注意安全,比如热水袋,要选择质量好的,另外,不可以灌刚烧开的热水,热水袋灌满60%即可。
2、小心热汤、热茶、热饭、热菜烫伤孩子。
四、防火灾
外出时,要注意关掉所有电器开关、煤气灶开关。
五、防炸伤
春节期间,尽量不让孩子玩爆竹、鞭炮,小心炸伤。
六、防意外伤害
不让孩子玩刀、火柴、打火机、微波炉、电磁炉,药品、清洁剂放在孩子不宜拿到的地方。
给孩子一个完美的起跑
我们常会说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应该给孩子一个怎样的起跑线,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家长想让孩子多掌握点特长,让孩子学起了钢琴、小提琴;有的家长想让孩子多掌握点知识,早早地就让孩子背唐诗。在我看来,从小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这才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更会让他受益终生。
(一)不追求完美才能完美
一天,我到一个朋友家里去玩,正好朋友的孩子也在家里。朋友的孩子刚满五岁,我去的时候,孩子正在洗自己的袜子,我问朋友:“孩子还小,他会洗吗?”朋友说:“正因为不会,才让他从小学着洗。孩子嘛,就要从小给他们锻炼的机会。” 我又问:“你就那么放心,他能洗干净吗?”
朋友笑笑说:“这有什么不放心的。洗不干净怕什么。第一次洗不干净,不是还有第二次、第三次吗。总有一天,他会洗干净的。”我打趣道:“像你这样做父母的,我倒是很少见到,你是不是打着锻炼孩子的幌子来偷懒吧?”朋友也笑了,说:“这是偷懒嘛?不!我看倒是你在偷懒。我那次去你家,你的女儿要自己刷鞋,你为什么不让她刷?”
“我那不是看到孩子不会刷吗?就刷一双鞋,洗衣粉一个劲地加,几乎要把一袋洗衣粉都快用光了。有这样刷鞋的吗?再是她现在的学习压力也太大了呀。”我为自己辩解。
“你想让孩子一下子就什么都会呀。那怎么可能?孩子嘛,学什么都有一个过程,你总得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经历由不会到会、由做不好到做得漂亮的过程。教育孩子,就得放弃追求完美的思想。因为这样过于追求完美,就会让孩子失去很多学习体验的机会。比方说你吧,因为怕孩子刷鞋不干净或者说孩子用的洗衣粉太多,就剥夺了孩子学习的一个机会。像这样的事,我们平常见到的太多太多了,怕把手弄出血或者削出来的苹果样子难看,就不让孩子削苹果;担心孩子把菜炒糊了,就不让孩子学习炒菜……这样的事,你听过不少,恐怕你也没少听说吧?你以为这是为孩子好,是不是?你错了!你想一想,你的孩子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是个什么样的情景吧?走得摇摇晃晃,一不小心还会摔一跤,但是你并没有因为孩子学走路的时候样子不好看或者经常摔跤就不让孩子学习走路。孩子刚刚学习说话的时候,发出的音节含浑不清,你也没有因为孩子说得不好就不让她学习说话。为什么?因为孩子刚刚开始学走路和说话,他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得很完美,我们大人也都能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我们就能以极大的耐心鼓励孩子,孩子也就渐渐地学会了走路和说话。教育孩子呀,就得用这种方法,不怕孩子做不好,就怕孩子不去做!让孩子自己去大胆地尝试,这样孩子才能一步步地从不完美到完美。你呀,有时就是太追求完美了,反而束缚了孩子的手脚。你呀,应该转变转变思想了。”
朋友的这一番话,让我惊醒。回家以后就让孩子从刷鞋开始吧。哪怕孩子做得再不完美,却是他起跑的一个开端。作为父母,能替孩子遮挡一时,却遮挡不了永远。家长,既要为孩子遮挡风雨,更要让孩子经受风雨。放开手脚,让他们自己去尝试,让他们自己去经历,从错误中学习,从不完美中完美,这才是给他们一个最好的起跑线。
(二)人生的红灯不能闯
这也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真实的故事。已经好几年了,故事是老点了,但对我来说却是常读常新……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骑着自行车带着女儿出去玩。经过一个十字路口的时候,正好亮起了红灯。我一看岗亭上没有警察,车子一加速就冲了过去。这时,女儿在后面说话了:“爸爸,老师告诉我们红灯停,绿灯行。为什么红灯亮了,你也不停一停啊?”我无言以对,不知该怎样回答女儿的问题,最后只好撒了个谎:“爸爸没看见红灯亮了。”
走过去很远,心里琢磨着女儿话,不禁有点后怕:我确实闯了红灯,不仅是现实中作为交通标志的红灯,更是子女教育中的红灯。
“红灯停,绿灯行。”这大概是交通规则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了。一个几岁的孩子就已经在幼儿园里记住了这一条。可是这大概也是我们触犯最多的一条吧。想想看,每当红灯亮起时,摩托车、汽车大都能自觉地停下来,可骑自行车的和步行的却常常是猛闯一通,才不管你红灯不红灯呢,只要不叫警察抓住就行了。在这个时候,“红灯停,绿灯行”大概只是堆积在头脑中的一些语言符号而已,它根本不是约束自己行动的一种规则。生活中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也许这样的事情在平常也许算不了什么。但是如果家里有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你这样做,那就是闯了红灯了。
也许在总结起教育孩子的经验时,恐怕没有人不强调“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而有时候我们恰恰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忽视了“身教”的重要性。不是由于不知道它的重要性,而是一些不好的习惯已经深入到我们的内心,常常会在无意识中表现出来,而我们自己却浑然不觉。就像这一次我闯了红灯,并不是不知道不该闯红灯,但由于平时不当回事,习惯成自然。而我的女儿从幼儿园老师那儿学到并记住了这个规则。对她来说,红灯就应该停车。我闯了红灯没有停车对孩子来说就感到奇怪:为什么大人经常说红灯停绿灯行,看见了红灯却不停?幸亏有了女儿这一问,才使我意识到这个问题,使我还有机会补救。否则久而久之,女儿就会认为爸爸说一套做一套,那自然而然在她心目中也就没有了家长的威信,并且她也会仿效家长的做法,说一套做一套,那对她的成长会有什么好处?
平常常听一些家长说我们教育孩子时道理也讲了不少,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如何,不应该如何如何,可孩子就是不听。甚至越不让他做他非那样做。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家长说的和做的不一致,只重言传不重身教大概也是其中之一吧。你告诉孩子对人要有礼貌,不许骂人,可自己却脏话不断;你给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他要尊老爱幼,可你在公共汽车上看到有老人却不让座,甚至当孩子把座位让给老人的时候直骂孩子傻……有了这样的“榜样”,孩子还会听你的吗?孩子会照你“说”的去做,还是会照你“做”的去做?我们知道幼儿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需要我们不断地通过多次行动来强化。如果言行相悖,轻则孩子会无所适从,重则孩子就会说一套做一套,阳奉阴违。
幸亏闯了这个不该闯的红灯,才使我警醒以后再不能闯红灯,任何红灯都不能闯。回来的时候,又经过那个十字路口。正好又亮起了红灯。我问女儿:“红灯亮了,怎么办?”女儿回答:“红灯停。”
家长们,让我们好好地反思自己,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让孩子有一个完美的起跑。
给孩子一个缓冲时间
给孩子一个缓冲时间昨天一看时间又九点半了,赶紧让xx上床睡觉,xx当即就拒绝了,说还没玩儿够,我当即就想说:之前就说好九点半上床睡觉之类的话,想到一说肯定有怪孩子没按时上床的意思,自己也没提醒,家里增上也没弄个表啥的,小姑娘好像还不完全认识,咱所说九点半上床睡觉一说,好象也不能从根据来解决啥,忍着没说,换成了:要不你再玩三分钟,一会儿我叫你?xx马上说:“妈妈,再玩五分钟吧,一会儿叫我?”我同意了,便拿本书躺床上看去了,一会儿xx自己问:“妈妈,几分钟了?时间到了吗?”我说还差两分钟吧,到了我叫你,等我叫她时,xx开开心心的马上带着绘本上床了。
不仅上床睡觉这一类的事情,xx从奶奶回家也如此,什么时候说走她几乎都会说没玩够,尤其是表姐在时更是如此,只要说好钟表的长针到哪儿之后,她便自己会看,到时间大部门时间都能够起身穿外套,准备跟我们一起回家。
孩子是需要一个缓冲时间,或是给自己一个计划的时间,接受了事情安排后,便会按自己接受的时间进行。四岁多的孩子已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不是家长说啥就立刻认同的,她要做自己的选择,即使选择的结果跟家长的安排一致,孩子还是喜欢自己来做选择,更多是体现孩子的自我意识,要求父母更多的尊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