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一吵架小孩就特别“懂事”
发布时间:2021-01-18 幼儿园小孩游戏 感恩父母活动总结 幼儿感恩父母活动总结不是有这样一句老掉牙的话吗?“即使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有100次离婚的念头和50次想掐死对方的想法。”相信这句话蛮多人认同的。
既然婚姻中夫妻吵架不可避免,那么,父母吵架如何不伤害到孩子,就是一个人人都需要学习的话题了。
首先,回答知乎上的那个问题。为什么父母一吵架,小孩就特别“懂事”?
我想,这个“懂事”是加上引号的,这很重要。“懂事”的孩子更倾向于对自己情绪的“压抑”,承担着敌意的重担和消极的情绪,攻击自身,又不能表达,表面上看是“懂事”的,其实却是一种内伤。
而且,我需要指出的是,知乎题主的“一?就?”的这个逻辑关系是不严谨的,甚至主观了。同时,这一部分表现出“懂事”的孩子,其实更令让人心疼,也更让成年人觉得惭愧。
凭什么父母就不能发生冲突,表达愤怒?而凭什么认为孩子就一定无法承受父母的任何争执?
不可否认,吵架对孩子的情绪是有影响的。心理学家担心在孩子面前的吵架会给孩子埋下情感心理的问题种子。更有研究指出,6-12个月的婴儿即便在睡着的时候,大脑都会对愤怒的语调有所反应,会变得更敏感。
可与此同时,英国学者TerriApter却在其著作中质疑:凭什么父母就不能发生冲突,表达愤怒?而凭什么认为孩子就一定无法承受父母的任何争执?
她在文中强调,不是所有的吵架都会让孩子受伤害,也不是所有的争执对孩子来说都是负面的。与此同时,父母如果一味地恐惧自己的争吵一定会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那么很有可能会产生“好行为综合征”。关系稍微紧张一些就会引发焦虑,于是父母之间学习用虚伪的微笑、隐忍的克制来掩盖。这样子表面上看不是“吵架”,但其实也不亚于“吵架”,敏感的孩子一样能看出这种不安“和谐”。
不知道怎么吵架的人,有时候也是辛苦的,因为内在会承担很多的委屈。孩子将来要面对的人,不会都是温和沟通的,有些时候孩子也需要通过捍卫自己,才能抵挡别人的侵犯。
如果吵架不可避免,那么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吵架”
我们往往都是担心“我们怎么对待孩子,要不要紧”?可是基本上很少人会问,“我怎么对待我的太太/先生,要不要紧”?
真正影响孩子的不是吵架,而是吵架的方式。研究婴儿依附行为有一个词叫“工作模式”,认为孩子的心智有一种他与他母亲的工作模式存在,这个模式可以告诉他,从母亲身上他们可以期待什么(Apter,2012)。假如一个先生不停地贬低他的太太,那么他们在一起的话太太就可能看起来很悲哀或者不开心。如果彼此结婚很久了,那么即使他不在,太太的表情也会看起来很哀怨。孩子很快就会明白这个关系:父母也有可能是蛮不讲理的野蛮人,用蛮不讲理的方式去对待人。因此,表面上看似“懂事”,抑或“暴力”倾向,都是孩子的一种内在防御和抵制。
让我们先看看研究中的危险炸弹例子:
——争吵中夫妻俩是否表现出轻蔑的态度?
——有没有取笑对方,把对方说得一无是处?
——夫妻是否喜欢冷战,让对方困惑而抓狂,最后相互不理不睬?
——夫妻是否各自拉孩子站队,向孩子哭诉,或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比如“你爸爸脾气很暴躁,你可千万不能学他”?
这些危险“炸弹”不仅仅会破坏夫妻关系的和谐,甚至也会让孩子卷入到成人情绪的漩涡里,这样方式的吵架对孩子来说则更是要害的。
普遍认为,孩子需要学习管理争吵,主要是要掌握以下的能力:如何捍卫自己的声音,同时照顾到彼此的关系。因此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知道争吵和争执并不会真的断了关系的连结,父母之间不会因为争吵,而不爱对方,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孩子这个能力的养成和练习一定最先萌发于家庭,不管是面对父母之间的争吵,还是手足之间的争执。
可是学习如何吵架,和管理如何争吵是非常难的事情。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千万不要让事情演变成和配偶互相大吼大叫或者拳打脚踢的地步。不管是不是真的隔离了孩子,孩子都会很敏感地学习到这些肢体冲突。
澳洲家庭咨询师SteveBiddulph认为,当你察觉双方的讨论即将演变出难以控制的时候:
1、告诉对方,你需要冷静一下。等到双方都可以坐下来理性讨论的时候,我们继续刚才的话题;
2、如果你觉得非常生气和难受,可以告诉对方,等我没那么激动的时候,大家继续刚才的话题;
3、你可以找个地方坐下来,或者去房间冷静一下;
4、在情绪失控之前就要立刻采取上述的做法,否则一旦拖下去,结果不容易控制;
5、当天稍晚要找个时间和对方聊聊。可以先搁置之前的问题,只是谈谈家人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性,问TA是否也觉得这很重要,然后跟TA解释想要和睦相处有时候必须妥协。然后,只要涉及安全、承诺、以及尊重其他家人权利等问题,你绝对不妥协。问TA当你要求TA安静下来时,TA愿不愿意配合。然后你们就可以休息一下,庆祝双方达成共识,或是回头讨论原本的问题。
不管是不是在孩子面前,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看到自己对于“争吵”的态度,是理智且冷静的,而且当父母之间面临必须小心处理的情况的时候,就要立刻停战。这不容易,但必须得学。大家互勉。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父母吵架对孩子伤害有多大?
网友“天天彤”:儿子今年上幼儿园大班,在老师眼里,他是个充满暴力的孩子。“幼儿园老师常常给我打电话,叫我管管儿子,甚至有一次还让我把儿子接回家,以后不要去上课了。”原来,儿子在幼儿园时,跟小朋友玩着玩着,就容易发脾气,乱扔东西,用脏话骂同学,有时甚至会动手。可是儿子长得白白净净,很讨人喜欢,看不出脾气这么差。我很伤心,可是老师也不会冤枉孩子。
心理老师解答:的确老师不会冤枉孩子,可是孩子为什么看上去没那么差的脾气,实际又是另一回事呢,我想原因就出在你和你老公的身上吧,你也说过常常和老公吵架,而且你老公吵架的时候还会骂脏话。试想想,这一切孩子都看在眼里,会有什么效果?
父母吵架对成人而言是很平常、能理解的,但对孩子而言,却是天塌下来了,他的安全感会受到很大冲击。网友林家媳妇对此直接指责道“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看看这个孩子的父母都是怎么当的啊”,网友御姐控坦言“孩子的性格一半先天一半后天发育的,这个孩子要改过来已经有难度了”……
所以,如果想要改变孩子,那么身为父母的你们是不是先从自身找问题呢?调查发现,与离婚相比,孩子对父母吵架的心理体验更为明显,受到的直接伤害更大。生活在父母经常吵架、打架的环境里,孩子又怎样会不受到影响呢?家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很多家庭琐事分不清是非对错。当各自总是试图据理力争的时候,就难有家庭的和睦。这个时候,家长们应该理性想想孩子了!
好父母就别怕孩子让你丢人
好父母就别怕孩子让你丢人在生活中,如果仔细观察,你就可以经常发现孩子让父母“丢人”的情况,特别是周围的眼光都聚集到你和孩子身上的时候,不少家长真希望地上有一个洞的。那孩子都做了什么?无非是当众哭闹了,或你说的孩子不听和执行,或说了让你下不来台的话,或和其他孩子表现不一致,或做了不符合成人道德观念的事情,等等。而最让人不可理解的是,只是自己的孩子表现的不如别人孩子“好”,有些家长就感觉丢人了!
对于这个问题,其根源何在?为什么家长非常在意孩子在外面的表现,难道就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如果孩子得到“赞许”和羡慕的眼光,就算孩子做错了,父母也是感觉挣得了脸面。而当父母觉得孩子犯错误,或得到鄙视的眼光,就不管孩子做的是否正确和恰当,立刻感觉到自己丢人了!为什么这样,其主要原因就是,家长根本就不看问题的实质,仅把孩子的表现,当成自己荣耀与耻辱的象征。
前几天,我应几个家长朋友的邀请,去参加一个儿童教育中心的体验课,有一件趣事是值得和大家分享一下的。当我掐点带着孩子赶到的时候,活动即将开始,可是场面上极其混乱。4岁左右的孩子们在教室里面大呼小叫地玩耍,当给孩子发完坐垫、老师准备开始的时候,许多孩子还不能安静下来。于是,老师开始利用“木头人”的游戏,收拢孩子,可依然有几个孩子满场飞,当然这也包括我的女儿,呵呵。
看到我女儿拿着垫子在地上玩,时不时还招呼几个认识的小朋友一起玩,老师不时地提醒孩子赶紧坐好,说老师马上要讲故事了。此时大家认为我XXX会怎么做?我当时是什么也没有做,只在旁观。而其他几位家长,按捺不住了,马上劝说自己的孩子踏实下来。而当老师真开始讲故事的时候,开头不久,所有的孩子都安静下来,能仔细听故事了。
今天在这里,我不想说老师的控制力能力问题,也不说其方法是否得体和恰当,我只想说的是:假若你也遇到这样的情况,绝大多数孩子已经听从老师的话,已经坐好的了,老师说“请小朋友安静下来”,并且老师的眼光无数次扫过你不踏实的孩子,其他家长也蔑视看你和欣赏看自己孩子的时候,你会脸红,感到丢人吗?会去强制自己孩子安静下来?还是先带孩子出门?
其实,这个问题,对于孩子而言,是非常简单的,从孩子的认知和道德上看,孩子们也是没有问题的。理论上,当一个4岁左右的孩子,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是比较拘谨的,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能在几分钟内适应。所以,孩子不是通过是相对安静和审慎,就是通过大声说话、捣乱来排泄自己的恐惧。如果带孩子去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上课,家长是应该提前半小时左右,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适应场地和结识其他孩子。
比较特殊的是,孩子遇到陌生环境,若有几个孩子是熟识的,则环境影响大为下降,孩子们反而会快速适应环境,并主动去发现、利用环境进行游戏。如果此时老师讲的没有趣味性,或想加以约束的话,孩子不仅“听”不到,还会认为这是非常好玩的事。此时家长想强行制止,是很有问题的,孩子可能变本加厉,或是影响到心情,导致后面的课几乎没有心思去听。所以,此时老师就显得很关键了,需要利用孩子最感兴趣的东西,抓住孩子的心。
说到这里,顺便说说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事例,很有意思,和大家分享一下:某男孩平时几乎不喜欢吃零食,某天看到另外一个女孩在吃零食,去要对方未给。于是这男孩就打了女孩几下,结果女孩反被其父母认为这个女孩小气,搞得男孩的父母难看死了,当着众人的面训斥男孩丢人!可问题是,这男孩的父母为什么感觉丢人?就是因为自己孩子打人,且对方孩子挨打,感觉自己没有教养好?
说实话,这男孩的父母是挺丢人的,只不过这个“人”,不是孩子丢到,是父母自己丢的。当问起男孩为什么打人,回答也简单,就是“饿了”!而男孩为什么饿,因为是男孩中午11点半吃的午饭,而事发时间是7点,孩子不饿真是见鬼了。虽然那个女孩不会分享有一定问题,但这么长的时间,男孩父母没有注意孩子需要进食,是不是问题更大呢?所以,孩子出问题了,就应该找问题的根源,而不要看表象。
孩子的所作所为,都是其天性的自然体现,成人的道德观在他们那里,是说不通的。做父母的忽视孩子的最基本需求,怎么还能要求孩子展现优良的精神?这个例子和我XXX亲自经历的实例,是很相像的,对家长而言,都是比较“丢人”的。但两个例子比较大的区别是,前者家长可以暂时旁观,因为孩子没有什么错误,而后者则必须向孩子承认错误了,说责任都是自己的,没有照顾好孩子是很丢人的事情。同时,非常重要的是,必须要求孩子向对方道歉。
所以,通过上面两个简单的例子,父母看待孩子的表现,不能是站在自己的“脸面”立场上。许多时候,家长一定要敢于“丢人”,而这种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帮助的。当家长认同孩子的情绪,很多事情就可以进行教育的了。而家长感觉“丢不起人”的时候,对自己、对自己的孩子都会失去耐心。当然,当孩子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就需要及时制止,一是防止事情进一步恶化,二是让孩子明白界线在什么地方。
不能否认,现在的父母压力比较大,自己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于是,不少就把希望寄托给孩子,给他们最好的教育,甚至从怀孕时就开始胎教,出生后进行双语教育,然后是无数的兴趣班,结果是想让孩子事事都做到最好。但这样的苛刻教育,促使孩子产生不现实的完美心理,对自我的价值心存疑惑。如果让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做事生怕自己给父母“丢人”,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心理疾病。
家长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孩子就是孩子,你不能总是用成人的视角来判断孩子。对孩子而言,成长和学习是第一位,在这个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出现成人眼中的“问题”也是非常正常的,家长不也是从这个过程中过来的吗?所以,当你看到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一定要耐心和静下心来分析原因,别担心自己已“丢人”了。否则的话,家长就被“耻辱”蒙住了眼睛,失去观察孩子背后原因的机会。
最后,我XXX稍微总结一下,当一个家长,遇到孩子让自己“丢人”的时候,其实不是坏事。一方面,很多父母感觉“丢人”,实际上是孩子的天性使然,是孩子正常和充满活力、探索的表现,也充分说明你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你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做一些预防,让孩子学会快速适应和正确应对。而另外一方面,这也可能是一个很强烈的信号,说明家长有忽视孩子的地方,或是自己教育不到位了,让你知道问题所在。(作者:XXX,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家园共育:过年这几天,9成父母因为这些事跟孩子吵架
年前年后,孩子放假了,家长也放假了。许多妈妈觉得,应该和孩子亲近亲近了吧?没想到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真叫人“过个年也不安生”。究竟是宝宝的那些行为点燃了妈妈的“火药桶”呢?
1.一逛街就乱要东西
薇薇妈妈在采购年货时,三岁的薇薇在零食区怎么都走不动道了,完全不顾妈妈的手推车里堆满了年货,接二连三地往上放零食。妈妈告诉薇薇:”只能拿一个零食。“但薇薇不乐意,又哭又闹,拉着手推车怎么都不走,让她非常难堪。
孩子咋想的:
凭啥你能买这么多东西,我就不能要?
育儿老师说:
即使在平时,宝宝有良好的购物习惯,懂得“一次只要一个”,但看着家长往购物车里搬这么多东西,也会疑惑:为什么你能买这么多东西,而我只能买一个呢?这时,家长需要耐下心来和宝宝解释:“过年的时候,超市、商店这些地方都不开门,因此,我们要把这段时间吃的用的都买出来,这些并不是妈妈自己的,而是家里所有人的。”
当然,孩子能明白这样的解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已经有了“不能随意要东西”的意识。如果孩子还没有建立这样的意识,就需要家长在进超市前和孩子约定:这次你可以买几样东西(包括玩具和食品等),并在购物期间坚决执行,用柔和而坚定地态度明白:用哭闹来要挟父母买东西是没有用的。2.零食不住嘴
每到过年期间,乐乐妈妈就要和儿子“斗志斗勇”——乐乐实在是太喜欢吃零食和糖了,在平时尚且可以控制,但过年期间,乐乐妈妈刚把零食和糖果摆出来,一转眼就少了一大半。乐乐妈妈只好在没来客人时把零食和糖藏起来,可是藏不住。这让她十分恼火。
孩子咋想的:
零食买回来不就是为了吃吗?难道还是摆设?
育儿老师说:
过年期间,家里用来待客的糖果零食对孩子来说是极大的诱惑。许多平时饮食习惯尚好的孩子都可能禁不住诱惑,大吃零食,以至于影响了正常三餐。但“藏零食”的行为往往更加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觉得零食来之不易,就更想吃零食了。
针对这一情况,妈妈大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零食盒:“你可以从准备明天待客用的零食里面选出来一部分你喜欢的,但明天你只能吃这些,不能吃外面的零食了,因为外面的零食吃完了,客人要吃什么呢?而且,吃那么多零食,有再多好吃的饭都吃不下去了。”道理需要跟孩子说清楚,但孩子选出来的零食怎么吃——是一早上都吃掉,还是在一天里匀着吃,则不要干涉,让孩子自己支配。有了自主权,孩子就不再对糖和零食有那么大渴望了。
3. 见人不打招呼
过年期间,菜菜妈妈很不高兴,因为四岁的菜菜不爱叫人。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大大方方地说“阿姨好”、“舅妈好”,可自己的孩子就是不张嘴,还往大人身后躲,弄得菜菜妈妈特别没面子,只好讪讪地说:“这孩子,怕生”。
孩子咋想的:
你是谁呀?我不认识你,你跟我没关系!
育儿老师说:
对孩子来说,家长的熟人并不是她的熟人,孩子会本能地树立起“防御机制”。遇见这种情况,家长不妨蹲下来,把对方郑重地介绍给孩子,并给孩子讲清楚这个人和你是什么关系。如果讲清楚后,孩子依然不愿意叫人,也不要逼迫她,更不要给她贴上“怕生”的标签,否则她就会觉得自己“怕生”理所应当。让孩子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可以让她给对方端水果,端茶水,让她参与到待客过程中,逐渐熟悉客人,最后让她和客人说再见。这时孩子往往就不会很害羞了。
4."人来疯"
饭饭今年快四岁了,让妈妈很发愁——一到家庭聚会这种人多的场合,饭饭就一会儿蹿到这儿,一会儿蹿到那儿,一会儿喊两嗓子,片刻也闲不住。眼看着亲戚朋友碍于面子不说什么,却暗暗皱眉,饭饭妈提心吊胆:难道自己的孩子真要变成别人眼中的“熊孩子”了吗?
孩子咋想的:
来了这么多人呀!好高兴!大家来看我啊!
育儿老师说:
“人来疯”的孩子通常有这些特点:热情、活泼、表现欲强,但不知道如何表现,也不知道怎么正确待客。这时,妈妈可以给孩子一个表现的机会,如给客人拿水果、递烟灰缸等行为,并对孩子的礼貌表现及时夸奖。这样孩子的表现欲望会等到满足,同时也能强化这种好的行为。
另外,家长可以安排一些事情给孩子做,如:你先去自己的而房间看一会书,过一会妈妈去叫你,你出来给客人表演个节目好吗?(但不要敷衍孩子,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满足孩子的表现欲,如果不允许就不能说这种话)。在客人离开后,要及时总结今天的表现,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不好的行为则要加以教育引导。
5.在逛商场或庙会时容易跑丢
豆豆妈常常戏称自己的孩子豆豆“撒手没”,因为豆豆看到什么感兴趣的东西,撒开妈妈的手就跑,拉都拉不住。因为这事,豆豆妈跟豆豆发了好几回脾气。孩子看着新闻里庙会很热闹,她也哭着想去,可豆豆妈硬下心来,怎么都不同意——万一孩子被人贩子拐走了可怎么办呢?
孩子咋想的:
这么多好玩的东西!嘿!你拦着我干嘛?我要去看看!
育儿老师说:
过年是孩子增长见识的好时机。但赶上那些“行动先于大脑”的孩子,还真是不放心带他出去玩,尤其是庙会、市场这种人又多又乱的地方。但强硬制止反而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效果并不好。其实,妈妈们可以尝试反其道而行之:“宝贝你要保护我呀,你放开我的手我就好害怕,你一定要紧紧牵着我的手呀……”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责任心被激发,紧紧牵着妈妈的手,或即使松手,也能赶紧跑回来“安慰妈妈”了。
不过,如果庙会或市场非常拥挤,到达了人挤人的程度,还是为宝宝准备防走失设备(背包、手环等)吧。
过年期间,妈妈和宝宝都放假了,接触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妈妈更容易发现宝宝的一些问题。所以,并不是宝宝在过年期间变了一个样,而是宝宝平时就这样,但在过年期间暴露出来了。但过年期间并不是一个矫正宝宝不良现象的好时机,一则家长们往往忙于家务或应酬,无暇慢慢教育孩子;二则为了避免“明火”,不少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会对孩子放松要求;三则过年的作息、活动和平日差异较大,并不是一个可以让孩子形成好习惯的稳定环境。因此,要想不和孩子起冲突,在平时就需要做好准备。
小孩子特别依恋母亲怎么办
快3岁的冬冬依恋妈妈。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就哭闹不止,幼儿园的阿姨、家里的保姆怎么哄也哄不住。有一天,妈妈尝试着编了一个故事讲给冬冬听,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故事是这么讲的:“有一个小朋友,妈妈给他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冬冬。可是,这个小朋友给自己换了一个名字,叫跟——屁——虫,小名叫虫虫。因为他总是像一条小虫子跟在妈妈的屁股后面。他到幼儿园,班上的同学就问他:“你就是虫虫同学吧。”冬冬想:班上小朋友的名字都挺好听的,虫虫这个名字多难听呀,以后妈妈不在的时候,我再也不哭了。于是,这个朋友就又变成妈妈的好冬冬了。爱听故事是小孩的天性,在他们心目中
,虚构的情节也是真实的生活,而且对故事的内容深信不疑,尤其是把他变成故事中的主角时,他对自己在其中的表现就格外关注,如果大家对主角的表现满意,他就会高兴和喜欢,并在实际生活中体现主角的行为倾向;如果大家对主角的表现不满意,他就反感就害怕,并在实际生活中避免主角的行为倾向。这种说话方式在运用过程中有极大的灵活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