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记忆型阅读扼杀想象力?
发布时间:2021-01-04 幼儿想象力的活动方案 幼儿园为什么不放寒暑假 为什么幼儿园不放暑假不少朋友因为知道我读书比较快,经常问,你读那么快,能记住吗?我先是愕然,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记住?继而的是释然,在一个以死记硬背为基本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国家,问出这样的问题是基因使然。我的意思是说,死记硬背的学习基因,无意识地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
我敢打赌,在西方国家,无论你读书多么快,没有几个人会问你:“Did you keep them in mind?”这句话说出来一听,就知道很搞笑。他们不会问这样的问题,他们会问:“What is your reflection on that book?”他们期待你的观点,不是你背下来多少你读过的内容。
西方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There is no more Learning:Education is a Strictly“MEMORIZATION”System now.”教育早已经沦落为生产“死记硬背”呆子的标准化生产线。连西方的教育家都在抱怨他们的教育沦落为“记忆训练系统”,我天朝的境况可想而知喽。YjS21.com
提问、质疑、怀疑能力,比能记住多少知识重要一万倍。
小时候我们天生都是科学家,我们在提问中学习,我们问天为什么是蓝的,为什么会下雨。10万个为什么,这是孩子的发问,也是一种学习模式。但学校教育反而让我们停止发问,我们的脑袋用来装答案,并且及时清空——为了下一次考试腾出地方。
所以,你看,问出:“你能记住吗?”这样的问题一点也不奇怪,对么?我们进学校之前是个问号,进了学校慢慢变成了句号。失去质疑精神是“记忆型教育”对孩子们好奇天性最大的扼杀。
左脑思维型民族通常严谨,盛产逻辑严谨的哲学家、工程师。如德国人、日本人。右脑思维型民族通常浪漫,多孕育多才多艺、多愁善感的艺术家。比如法国人、美国人、英国人。
中国人,少数精英左右脑都很发达。但多数人,如无特别训练,多数在初中之后彻底变成左脑型。左脑用来储存知识,右脑用来胡思乱想。
咱们中国人多数是左脑型,经由中高考“升华”后,变成了缺乏严谨逻辑思维的左脑型,就剩下了左脑的“死记”功能。右脑很少用,没有太多世界级的文学家、音乐家、艺术家便是证据之一。
刻意培养出来的左脑型国家通常害怕差异,认为差异就是大逆不道、离经叛道。看一个国家人们穿的衣服便可窥豹一斑这个国家人们是左脑型还是右脑型。
从这点讲,中国确实进步了不少。但从根上,我们距离“百花齐放”还很远。对比一下国内国外的《好声音》选手便可知。中国的歌手通常很自豪地说,他们说我的声音特别像谁谁谁,西方的歌手说,我之所以是我是因为我的声音独特。中国文化讲究一致性(Conformity),也叫趋同文化。
不会读书的人就是只用左脑记忆,很少用逻辑去质疑,用右脑想象的人们。所以,“记忆型”阅读教育是导致人不会读书的病原体之一。
那么应该如何读书呢?没有一个老司机会死记具体的路,老司机把握的是大方向。大方向对了,走那条小路都无所谓。读书也一样,读书要先见“森林”,再见“树木”。不能死记“树木”,忘了“森林”。
更加重要的是要“读而思”。边读边提问、质疑。读书最大的益处是激发想象力和灵感,不是看谁记住的知识多。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就是要:边学边思!
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是“记忆型”阅读教育导致的知识权威主义。知识权威主义把一切与“记忆”储存相异的“信息”视为敌人、洪水猛兽。
“记忆型”阅读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是非黑即白型。脑子里只有与“记忆”相符或者不相符两个非黑即白的二元判断标准。世界实际上是多元的,到处都是悖论。
所以,一位哲学家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我们每个人都一样,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相符者“昌”,不相符者“亡”。“记忆型”教育培养不出批判精神的个体,因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个体一定对“记忆型”教育嗤之以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注意,古人说的是熟读,没让你背熟。肯定有人要出来反驳我了,难道背诵没有一点意义?我的答案是:是的,几乎没意义。
你肯定接着问,那为什么那么多牛人能背诵很多名篇,名句?我的答案是:能够背诵是熟悉之后自然而然的结果,而不应该在一开始就成为目的。背诵是八股文化,不是创新基因。
阅读的真正意义之一是Make invisible visible(见所不能见)。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我们大部分人要经历人生三阶段:一、单纯阶段;二、犬儒阶段;三、知道世界的真相却仍然热爱生命,于黑暗中看到光明。
读书的意义之一便是这样,看到黑暗,并于黑暗里看见更大,没有雾霾的蓝天、白云、阳光。
(原文题目:我们为什么缺乏想象力)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幼儿园教识字被告 扼杀儿童想象力赔偿千万
在本地一个网络论坛上,最近有几个家长讨论暑期辅导班的事情,并相互比“晒”小学一年级新生开学之前先学会了什么:学会了100以内加减法,认识了500以内的汉字,背上了20首唐诗……言语间,充满着“赢在起跑线上”的自得。
当这些年轻的父母像“晒幸福”一样,自豪地显摆自家幼儿的“成就”时,我感到一股莫名的悲哀,为这些自作聪明的家长,也为那他们那无辜的孩子:那些100以内加减法、500以内的汉字、20首唐诗等“知识”,过早地教给孩子就成了一把把“剪刀”,将他们想象的翅膀一一剪掉了,他们失去的是天空,得到的却是池塘!
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怎么认识的。伊迪丝说:“是薇拉小姐教的。”这位母亲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象力,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就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劳拉三世幼儿园教她识读了26个字母,伊迪丝便失去了这种能力。她要求该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理由是幼儿园老师过早过多的知识灌输,扼杀了伊迪丝的想象力。 该诉讼最后获得胜诉,幼儿园赔偿伊迪丝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
100 以内的加减法,即使没人教过些时日也会弄懂;三字经、唐诗、宋词,到那个学龄段自然就有人教,我们何必吃力不讨好地越俎代庖?1988年1月18日至21 日,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聚会。 在会议期间,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回答:“幼儿园。”“您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科学家耐心地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老科学家所说的,没有一个是具体的知识,全是受益终身的习惯——习惯收获成功,收惯收获命运,我们应从中得到启迪。
令人欣慰的是,在“晒成就”的贴子里,也有不少父母表示开学之前让孩子学会了摆放碗筷之类的小家务,这才是培养孩子的科学方法!更令人高兴的是,日前,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规范学前教育办学行为和纠正“小学化”倾向的通知》,规定幼儿园不得教奥数珠算,甚至拼音汉字也不允许教!这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官方发文,应该对热衷于“早教” 的家长是个提醒:要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之“本”,不要追逐个别哗众取宠知识之“末”;要努力培植孩子做自由翱翔的天鹅,别自拿剪刀将孩子整成家鸭。
什么样的家庭早教扼杀了孩子的未来
引言:当孩子想给交不起学费又体弱多病的同学捐款的时候,你问他是不是学校规定必须做的,还问学校规定最少捐多少?你在一点一点砍去孩子身上善良的本性。买东西时别人多找了钱,你拖着孩子快速离开。同事得罪了你,你指使孩子偷偷拔掉他自行车的气门心。
好比我们父母身上藏着许多把刀,提醒提醒大家,一起来看看,这些刀,你也有吗?
第一刀:砍去民主,种下强权的种子
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里家长也就是家里的皇帝。早教网,他们说一不二,强行决定孩子应该怎么样,不能怎么着。但在家庭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做到最基本的民主呢?比方说涉及孩子利益的事情家长有没有征求过孩子的意见?当家庭内部出现争执的时候,无论有没有道理,家长总是习惯于用简单粗暴的办法,以“都是为了你好”的名义来代替孩子做出决定。
第二刀:砍去爱心,种下自私的种子
当你为如何抚养年迈的父母而与你的兄弟撕破脸皮,为分父母的那点遗产又与你的姐妹大打出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有一双惶恐的眼睛正疑惑地看着你的表演?中国式育儿的十大错误>>
当你看到小偷在撬邻居家的门,拉着儿子匆忙离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儿子的另一只手握成了拳头?当女儿告诉你小区花园的水龙头坏了,你是提上工具就去修理或者立即给物业打电话,还是告诉她不要多管闲事?你假装没有看见公共汽车上站不稳的老人,当孩子想起身让座的时候,你却用眼神去制止他。
你的这些表现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的一部分,你的每一个行为都在一刀刀砍去孩子的爱心,而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自私的种子。
第三刀:砍去诚实,种下说谎的种子
孩子一旦明白说谎就可以不挨揍、早教网,不挨骂,或者可以让皮肉之痛尽可能迟一些来临的时候,他就可能慢慢变成说谎专家。小孩子说谎都是被逼出来的。如果我们说实话可以得到实惠,那谁还愿意冒险去说谎呢?很多的孩子都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大人可以说谎,而小孩就不能呢?小孩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说明他已经发觉了大人是经常说谎的。我们给孩子的解释往往是辩解说我们的谎言是“善意”的。但对孩子来讲,善意的也好,恶意的也罢,那都是谎言!
第四刀:砍去冒险,种下平庸的种子
孩子要下河游泳不是教会他怎样保证自己在水里的安全,而是简单地拒绝--理由当然是危险。孩子要登高也是安全的原因不被允许。孩子都十多岁了,还不敢一个人到门口小卖部去买瓶酱油,因为大街上是危险的。不会自己削苹果,因为刀子是危险的。二十岁的孩子还不会开火做饭,因为煤气是危险的。
是啊!现在的社会有些乱,出门有危险,在家也不安全。但俺们就这样一直抱着,他们又如何能长大呢?一点点危险都不能经历的孩子肯定是平庸的。危险处处存在,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教会孩子识别危险,处理危机!
第五刀:砍去守纪,种下违法的种子
孩子自己过马路很少会去闯红灯。早教网,孩子骑车也会规规矩矩地在自行车道里行驶。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就背“红灯停,绿灯行”的口诀。可是当他们跟父母一起上街的时候总是被大人拉扯着不走人行横道线,不走地下通道,也不走人行天桥,而是翻栏杆、横穿马路。大人的借口是我忙,赶时间。殊不知这一刀让孩子体会到的是规则是可以不遵守的,自己的利益大于规则的严肃性。
亲子阅读是什么?
当今社会,亲子阅读已经被很大一部分的准家长们所认可和推崇。相信很多家长都有一个相同的问题,如何科学有效的和孩子一起阅读呢?父母应如何正确选择孩子阅读的书籍呢?亲子阅读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准父母们快来一探究竟吧!
什么是亲子阅读
亲子阅读,就是父母与孩子一起阅读。孩子和父母通过书和阅读建立联系,增进沟通,丰富孩子的课外阅读。宝宝与父母一起阅读,可以共同汲取知识,共同进步,孩子与父母的沟通增加了,感情也会递增,可以共同收获读书带来的欢笑与共鸣。通过亲子阅读,可以让孩子更勇敢、有自信、对知识的渴望,最后收获快乐的果实。
亲子阅读的好处
关键期:
3-6岁是父母培养儿童阅读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儿童的语言能力开始慢慢形成,孩子开始接受新的知识,认识他们眼中的社会,所以父母要有效利用这一时期,充分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当然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可以适当阅读,但是要慢慢培养,不可过分要求,太心急。
好处:
1.亲子阅读可以有效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锻炼他们的口才和表述能力,拓宽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的情操,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爱好和习惯。
2.亲子阅读可以培养孩子独自思考的能力,锻炼他们的思维,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在小时候就奠定了基础,对以后的学习和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3.亲子阅读可以让小朋友更喜欢与父母交流,体会到他们对自己的亲情和爱,感受到母爱和父爱的伟大,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这对宝宝的心理健康很重要。
4.亲子阅读可以通过很多方面开发孩子的脑力。阅读不但可以增加阅读方面的能力,还可以全方位的激发孩子的各方面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起着启蒙的作用。
5.亲子阅读可以促进思想乃至心灵上的交流,产生共鸣,从小培养,到长大后,孩子会更愿意与父母分享自己的思想,更愿意交流。
亲子阅读的现状
1.对亲子阅读的理解有偏差
有研究结果表明,不到一成的父母认为亲子阅读只对学龄前的儿童有效果,孩子上学念书以后,会自己学习,所以父母不应该陪伴,不然会造成过度依赖父母。因此大多数父母在孩子上小学前会一直和孩子一起阅读,等孩子一毕业,父母的读的参与和热情就会大打折扣而逐渐消失。
2.读书的氛围和环境不够
现如今,大多数人讲究装修的好看和高贵,华而不实。而书房则过多的起着装饰的作用,缺乏实用性,导致孩子不能安静的学习,所以家长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舒服、光线充足的阅读环境非常重要。可以选择一个采光很好的位置,摆放一张书桌和一个孩子够得着的小书架,供孩子自己选择和阅读,尽量营造一个轻松安静的氛围,孩子会更有兴趣阅读。
3.阅读材料的选择不科学
父母为孩子挑选阅读的书籍,应该根据孩子的喜好和需求,还应挑选这个年龄段孩子可以看得懂的书籍,不要以为可以无限地开发孩子的智力,而盲目选购过于专业的书籍。可以带儿童一起去选购,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在这基础上,再自己判断可否购买。选择的书籍的范围不应局限于某个方面。
4.共读的时间不够
如今,随着世界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的收入水平的提高,父母也不断增加对孩子的教育与能力培养的投入。报名各种课外班,学习奥数,舞蹈,乐器之类,培养各方面的能力。但是越来越少的父母能花费足够的时间与孩子一起阅读,有时候常常会被一些电子设备所取代。所以,父母每天应保证不少于10分钟的共读时间,与孩子一起进步。
5.父母共读的方法不科学
父母时常根据自己的心情来决定是否共读,导致了共读的不稳定性。有时候兴趣高涨,心情好时,会愿意花费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然而比较劳累或者没有兴致时,常常会出现拒绝与孩子一起阅读的情况。父母应多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应认识到共读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读书方式。只有坚持,才能收获共读带来的好处。
如何选择亲子阅读书籍
选择阅读书籍应根据宝宝的年龄划分:
1周岁前
1岁以前的婴儿还是懵懂时期,拿到什么就喜欢塞在嘴里,喜欢乱扔,所以应选择清洗方便和灭菌的无毒合成树脂或布制成的书籍。这些书籍也比较结实,不容易被撕破。这时期的婴儿对颜色的灵敏度很高,喜欢彩色的书籍,所以父母可以挑选那些文字不多。但是有很多鲜明的图案和插画的书籍,他们不但能培养孩子的语言水平,还可以引起婴儿的注意,增加他们的兴趣。
2周岁前
父母可以买一些耐翻阅的卡片式书籍给孩子,文字较少的儿歌类图书,或内容简单的童话书都是合适的选择。
3周岁前
3岁的宝宝已经有着不错的理解能力,对事物也有自己的认知,这时期应该尝试给孩子选择情节较丰富但容易理解的故事书,最好还有注释。开发孩子脑力和动手能力的图书或者启发性的书也是可以选择的。
3-6岁
这时期的孩子已经逐渐开始懂事,也有自己的思维了,对事物有着自己的想法。可以尝试着挑选较为复杂的书籍,百科全书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你是否善意地扼杀了孩子的理想?
父亲和孩子坐在一起看电视。孩子见屏幕上的那个律师很有威严和气派,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一会儿引经据典,一会儿举例说明,说得大家个个点头称是。敬佩之心不禁油然而生,便转身对父亲说:“爸爸,我以后也要当个律师。”
父亲立即说:“好啊!我支持。不过,当律师可不是很容易的,必须熟悉很多法律法规,许多条文都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如果磕磕巴巴,谁会请你呢?可你,现在连书都懒得背。你想当律师,从现在起,我看就要每天背一首诗,先把记忆练练好。”
听父亲这么一说,孩子就不做声了,心里却在想:那我还是不当律师算了。
后来,孩子看一部反映特警战士的纪录片,看到激动处很是来劲,对旁边的母亲说道:“妈妈,我以后也要当特警。”母亲说:“好啊!我赞成。不过现在你必须好好读书,因为特警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不但现在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跌打滚爬,有不怕吃苦的精神。你呀,一点苦都吃不起,体育成绩也一般。以后,每天早晨早点起床,好好去锻炼锻炼。”
孩子经母亲的这一番教育,想当特警的念头一下子荡然无存了。
孩子在接触各种新鲜事物时,会自然而然地萌发自己的理想。对孩子的理想,父母如果觉得是合理的,就应给予支持,不是简单地说句好,也不是马上提出要求,并要孩子为实现理想去奋斗。支持是讲究方法的,是必须充分考虑孩子的心理准备和接受能力的。
父母从主观上说,他们对孩子的理想都是热情支持的,但从客观效果来说,实际上都是扼杀,最终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完全相反。而产生这样的结果,也是好多父母自己始料不及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理想,但理想的确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即从有一个初步设想到牢固树立的过程。在它的萌发之初,需要点拨和引导,需要精心呵护,对孩子的理想,不理不睬是错误的,拔苗助长也是错误的。
对孩子刚刚萌发的理想之苗,动辄苛以参天大树般的要求,这无异于拔苗助长。如果我们都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理想之苗,那么,也许孩子永远也不可能树立稳固理想。
怎样才是对孩子理想的真正支持呢?真正的支持应该建立在对孩子的充分理想和尊重的基础之上,必须以孩子的现实准备为前提,然后进行适当的启发和诱导,不是说教,不是命令,也不是趁机提条件。
比如,当孩子提出以后想当律师时,你不妨这样说:“看来,当律师倒是很不错的。那你说,那个律师为什么说得那么好,让那么多人都敬叹不已?不知道他小时候读书怎样?”让孩子自己去思索;或者也可以这样说:“想不到你想当律师,这个理想好!我支持。孩子,你想想,当律师需要什么才能?”
对孩子的理想,父母要一点点地培养扶持,要细心浇灌滋润,不要一见小苗,就立即倾盆大雨,恨不得让它明天就成为一棵大树, 这是不切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