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不必揠苗助长,宝宝成长有规律

发布时间:2021-01-04

幼儿园宝宝游戏。

幼儿的教育向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时发现孩子不良的习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不必揠苗助长,宝宝成长有规律”,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一位朋友是幼儿园园长,最近比较苦恼,因为有好几位家长投诉幼儿园不教写字、算术,整天光带着孩子”瞎玩”,一位奶奶甚至说:“我孙子都上了一年了,交了那么多钱,也不会写几个字,你们这不是误人子弟嘛!”

其实,家长们有所不知,正规的幼师在岗前培训的时候,会被再三强调:严禁幼儿园教育出现“小学化”倾向。为此,国家还专门制定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倡导顺应幼儿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

但现实是,年轻父母们聚在一块,聊来聊去都是“拼孩子”。“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无数父母心中难以动摇的“真理”,于是,孩子小学还没上,各种学前的拼音班、速算班、识字班就铺天盖地而来了。

父母为孩子着想的苦心,大家都理解,但是,如果违背了孩子成长的规律,做的越多害孩子越深!

一、可以早“拿笔”,不必早写字

6岁之前的儿童,手指发育不完全成熟,一些精细的动作还需要慢慢练习。让孩子拿着笔,轻松地涂涂画画,做一些把虚线图案描成实线的游戏,都能很好地锻炼孩子的精细动作能力,也能培养孩子对“拿笔”的兴趣。

而写字,对孩子的结构把握能力、空间感受能力、手关节技巧都有一定要求,过早接触的话,很容易养成错误的执笔、书写习惯,甚至可能引起孩子手指变形。所以,学前的孩子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很好了。

二、过早接触小学知识,当心孩子大脑被“修剪”

美国心理学家托尼·琳达,提出过“大脑修剪理论”:当人们长期进行一项单一学习活动的时候,大脑中那些活跃的细胞、神经可能会变得更“茂盛”,而那些不常活动的细胞、神经则可能会被“修剪掉”一部分。

这种现象本是一种正常身体机能,但如果发生在孩子身上,后果却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孩子大脑中各个区域的细胞、神经都处在发育生长阶段,某一部分过早地遭到“修剪”,会影响孩子大脑的均衡发展,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极为不利。

三、当心“三年级效应”

有些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非常优秀,但是上了三年级之后,成绩不断下滑,甚至出现厌学情绪。这就是“三年级效应”。

深究背后原因,往往是过度的“学前教育”惹的祸。孩子在幼儿园时期,过多地接触了小学知识,当孩子上一、二年级时,自己觉得什么都会,于是就很容易走神,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养成了不良学习习惯。而这些潜在问题,往往在三年级集中爆发出来。

四、6岁前,更适合“直观经验”

学习的内容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简单地说,孩子把手伸进冰水里,直接感觉到冰水很凉,他以后就记住这种感觉了,这就是“直接经验”;但是,冰水的温度是零摄氏度这样的知识性,孩子是无法直接感受到的,只能靠别人告诉他,这就是“间接经验”。

6岁前的儿童的学习,本应该以“直接经验”为主,让孩子去触摸、品尝、观看生活中不同物品的不同形状、手感、味道、颜色。

但是现在很多幼儿园的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却过早地开始灌输知识,并用贴花等奖品诱导孩子学习,既没有充分发展孩子的天性,也没有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

五、6岁前,孩子该学什么

1、身体、心理健康发展

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多锻炼身体,保持好个人卫生;

能够良好地跟周围的人相处,学会相互分享、相互帮助;

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具备基本的安全常识。

2、阅读、交流、表达能力

能够独立阅读一些简单的故事绘本,并养成固定、自觉的阅读习惯;

能连贯、流畅地把书中、生活中的故事向他人表述。

3、融入集体,基本礼节

在同龄人的集体活动中,能够积极参与,跟其他小朋友很好地配合,不胆怯退缩;

懂得尊敬朋友、长辈,有礼貌。

4、好奇心、探知欲

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感兴趣,有主动询问的习惯;yjs21.COM

有自己动手一探究竟的欲望。

5、对艺术活动的兴趣

开始接触一种或者集中艺术活动,了解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比如乐器、舞蹈、歌唱、体育运动。

但要注意,让孩子接触一些基本知识就可以,不要进行太难、太艰苦的训练,否则很容易让孩子心理受挫,甚至身体受伤,留下终生遗憾。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宝宝小毛病不必过分担心


啃脚丫、舔舌头、瞥眼睛……看到孩子这样,妈妈们心里直打鼓: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儿童发育问题专家认为这几种情况家长不必担心。

一、“天呀,他总是喜欢尝他的脚丫子!”

出现年龄:4个月

小婴儿的眼睛和头的活动方向通常能透露出他的兴趣所在。从婴儿开始注视着自己的手时,我们可以推断,他现在开始对了解自己充满兴趣。

接着,孩子会发现他自己有脚,然后,他会把脚抬起来放到嘴里“尝尝”,去感觉,去体验,然后再放开。这样的行为能帮助他形成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及动作机能的控制感,增加他们的信心和对环境的信任。

二、“不停地跑,还经常会撞墙!”

出现年龄:2岁

淘气的2岁,也是探索的2岁。当他掌握了走和跑的技能,有了行动的自由后,就开始东奔西跑。

有着天生探索热情的他,看到什么东西,就想马上把它抓到手里,感受一下那到底是什么。

他跑的时候直冲目标而去,根本不会注意周围环境。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眼睛对距离的判断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很容易一下子就撞到墙上。

三、“不停地说‘不’!”

出现年龄:2岁

2岁,正是“控制与反控制”的阶段,他要通过自己的发声来得到他想要的。比如,从外面玩回来,孩子把衣服脱了随手扔在地上,爸爸说:“你把衣服挂起来。”孩子就会大声地说:“不!”

不要苦恼,这是宝宝的“第一反抗期”到了。说不,正是孩子自我意识出现的标志,他在试图控制周围环境。父母可以温和而坚定地坚持你的要求,这正是规则建立的开始。直到3岁,淘气的孩子又会变“乖”。孩子的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比如他会由淘气到安静,然后再淘气,再安静……这个过程将会一直持续到十几岁。

四、“他变成了小话唠!”

出现年龄:4岁

4岁,正是一个不停说话的年龄。在幼儿园里,课堂休息时间往往充满了孩子的喧闹声。正是在不停地讲话中,孩子练习着语言,学习着游戏规则,释放着情绪压力。

如果你嫌他“唠叨”,而让他冲着墙说,那么,你将错过一个听孩子讲话的机会。作为父母,不管多忙都需要学会倾听孩子。这会帮助你了解孩子的情绪、需要等内心世界。

五、“开始舔舌头!”

出现年龄:5~6岁

5岁的孩子不像4岁那样唠叨不停,相对安静了下来。在5岁半的时候,他们会有一个变化,经常把舌头伸出来舔嘴唇下方——尤其是做作业的时候。

6岁的孩子,还是喜欢动舌头,但是舌头是在嘴里面,舔着外侧下牙床来回运动。也许你还会听到很多奇怪的声音。注意看孩子的嘴!这时候孩子进入了换牙期,中间的门牙掉了,封不住唾液,所以就会出现吸唾液的声音。

看看6岁孩子用过的铅笔,大都是被啃过的。此外,他们坐在桌旁吃饭的时间也比较长。这是因为吃饭时他总想说话,但是因为没有门牙,饭粒就会因为张口说话掉在饭碗里!

六、“他怎么总是瞥眼睛?”

出现年龄:6~7岁

四五岁的孩子刚进入一个新环境时,眼睛会四处转着看:多美丽的房间,我愿意多待一段时间!

但到6岁,孩子的眼睛就会向上瞥着,趁人不注意时再扫上两眼。比如,老师问他:“你的作业呢?”他说:“我忘了。”然后眼睛就会向一边瞥去。

7岁的时候,和他说话时,他的眼睛瞥向一边的角度会更大。老师在黑板上写很长的字,孩子都可以看到。直到8岁,孩子的眼睛才像又会“运动”了,可以转了。到8岁以后,跟孩子说话的时候他会直直地看着你。

儿童教育要尊重成长规律


每年“六一”儿童节期间,儿童的教育问题都会引起家长、学校和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

最近这些年,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儿童教育领域有了一些可喜的新变化,为学龄儿童减负的实际行动就是有目共睹的重要成果之一:书包的重量有所减轻,家庭作业有所减小,五花八门的考试有所压缩,各种补课行为和课外活动的频度也有所降低。

可惜好景不长,儿童减负工作还在渐进中,另一种比书包过重、作业过多、活动过频的压力来势汹汹,让刚透了口气的学龄儿童重新陷入负担过重的“水深火热”之中。

出人意料的是,这种来势汹汹的压力,恰恰来自当初为儿童减负喊得最凶的家长们。一到周末,家长们忙着把孩子往乐器、书画、舞蹈、英语、演讲、作文、礼仪培训班上送。有的家长甚至让孩子同时读二到三个培训班,美其名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那些明星赶场子一样参加培训的孩子,顶着残月出去,披着星光回来,一脸的疲惫,看着都心疼,不知这些孩子的家长作何感想。

笔者并非全盘否定各类课外培训班,而是家长们要充分尊重孩子们的意见,在不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下,选择适合孩子的某项课外培训,对孩子的成长才有积极的意义。

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儿童教育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竞争力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质量,怎么重视都不过分。但现实中,很多好的教育政策、教学措施、优教案例,却难落实、难推行、难发挥积极有效的影响力。

造成以上窘境的原因较多,有主观的、有客观、有家庭的、有学校的、有社会的,在此不予罗列。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大多数家长对儿童教育问题的功利心太重,不尊重儿童作为人生特定阶段的成长规律。

中国式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意愿,已在不知不觉间,把孩子当成了实现自我期望的工具和载体,甚至把自己没能实现的人生目标,一股脑儿全压在孩子身上。

殊不知,正是在这种望子女成龙成凤的思想主导下,各种操之过急、矫枉过正、拔苗助长、适得其反的教育手段竞相出台,孩子们非但没能受益,反而尽遭其罪。

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有了叛逆情绪、有了孤僻性格、有了攀比享乐的扭曲价值观、有了唯我独尊的“小皇帝”“小公主”意识……

每个人都要经历儿童阶段,我们也曾为父母的主观武断而无奈和伤感过,没想到等自己做了父母,却好了伤疤忘了痛,不愿意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上设身处地想一想。

淘气贪玩是儿童的天性,不能必欲除之而后快,应该顺其自然加以引导,让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和兴趣爱好有更好的发挥空间,而不是自以为是地横加干预或严加管束。就像一棵树,只要没病虫害,树杆也端正,适当给点水和阳光,它自然会成材;就像一朵美丽的花,你一直守在它身边,总感觉盛开的速度太慢、盛开的方式太丑,给足了时间和空间,反而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过犹不及,对儿童的教育,何尝不是如此。童年和少年是生命的春天,青年是生命的夏天,中年是生命的秋天,老年是生命的冬天,这是必须遵从的生命成长规律。

家长们少一些自作聪明的主张和自以为是的武断,在孩子们的内心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无拘无束中感知生命和世界,让他们逐步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快乐成长,孩子们的未来一定会比我们主观设计的更加完美。

家长必读:六岁宝宝成长教育有诀窍


6岁的幼儿宝宝已经到了要上学的年纪,这个时候对于宝宝的养育常识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家长们学会正确的养育常识,可以帮助宝宝在这阶段健康快乐的成长。一起来看看啦~~六岁宝宝成长教育有诀窍!

膳食方面

满六岁时,男孩的体重达16.0~29.9公斤,身长106.4~125.8厘米。女孩体重15.0~26.2公斤,身长104.8~124.5厘米。饮食安排时应注意营养素的平衡,保证热量及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荤素要搭配,米面要交替,品种要多样。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后,适当加一些零食,并且要注意防止孩子养成挑食、偏食的毛病。

起居方面

父母要保证孩子该阶段的睡眠时间有10到12个小时,给孩子置办衣服时要选择舒适性高并且便于运动和穿脱的衣服。培养孩子养成每天早晚刷牙的习惯,居室内要保持通风、清洁。

学前准备

孩子对于上学抱的期望有很大差异。因此,开始上学前让孩子谈谈他们的期望,使他们有机会以更具体的方式来思考这些愿望,同时把这些期望和孩子过去的经历联系起来,这会对他们有很大帮助。

教养策略

为孩子创造与小朋友交往的机会,鼓励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可以经常带孩子去小朋友聚集的游乐场所,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该阶段还可以培养孩子对表演的兴趣,挖掘孩子的意识潜能,使其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品质。

家长须知:孩子8岁前的成长规律


孩子的成长,是否有可预测的规律?耶鲁大学格赛尔儿童发展研究所对此进行了40余年的研究,跟踪了数千位孩子的真实成长,发现人类行为的发展完全是有章可循的,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中,在动作、语言、社会行为和情绪发展各个方面的表现和特点,是完全可以准确预测的。

孩子成长中每一年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于1-8岁孩子最不可错过的、最重要且美好的时刻,以此让父母来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做出合理又合时宜的预期,特别是当孩子遇到困难和麻烦的时候,了解了这些规律,父母心理就会踏实很多,更少一些焦虑。

一岁:培养安全感不可错过

很多父母在孩子一岁时就抱着很高的期望,甚至开始对他进行各种技能和思维的训练,其实,科学实验证明,孩子在一岁半前行为和智力水平基本上和猩猩一样,太早训练并没有益处。

而父母该做的,其实是多陪孩子玩就好。这胜过任何生硬的知识,因为他在这里已经学到了更宝贵的东西,他知道自己有人疼爱,知道自己是父母最珍贵的宝贝,知道有人会帮助他,还知道这个世界的一切都那么美好。

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每天都经历着挫折和困难,小小年纪,要千方百计的做自己力量所不能达到的事情。他们特别喜欢有人在他们身边,注意他们的举动,逗他们开心,和他们说话,以及用一切最自然的方式跟他玩闹,才会有安全感和亲熟感,成长起来也才会更顺利。父母最应该做的,是耐心的包容孩子,培养起他一生的信赖感和幸福感。

两岁:培养幽默感不可错失

“幽默感”是彰显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人的幽默感起步是比较晚的。到了两岁时,孩子的幽默能力有了初步的表现,但显得很稚嫩。比如说当他看到不一致、不协调的事物时,会感觉很好笑,还会故意把夹克反过来穿,以寻找乐趣。

两岁半,则到了培养孩子幽默感的最佳时期。他离开自我的圈子,融入了人群中。别人笑的时候,他也会跟着笑。当他和成人及小朋友们在一起时,他仍会主动向成人微笑,以此作为和成人交流的方式。对另外的小伙伴,他的交流方式多半还是肢体语言,很少去讲话。孩子主动和大人说话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是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让别人注意一下他的行为、他拿的物品、他做的趣事或他完成的作品。

父母要注意拓展孩子的兴趣,增添幽默的情境,较强的幽默能力,可以为他们排除许多紧张和困扰,可以使孩子受用一生。

三岁:培养创造力不可错过

孩子的创造力萌芽发生在他三岁时,他们的创造力就来源于好奇心和活泼好动的特质,只要有合适的环境和机会启发他,潜能自然会得到最大的发挥。

让孩子去编故事、画彩笔图、揉泥巴,并给予他鼓励,是培养他创造力的好方法。可以给他讲故事时故意不讲结尾,让他自己来编;把杂志上好玩的图片剪下来,让他根据图画自己编故事等。这些做法都有助于孩子积极思考,进而开发他的想象力,尤其是增强他的逻辑观念。

还可以假设情形让他自己想象,比如在他身上又多了两只手会怎么样。把几件物品摆在他面前,先让他看一会儿,再蒙上他的眼睛,让他讲刚才看到的东西。让他动动手、动动脚,比如表演骑自行车、烤面包等也是不错的法子。

除了让他用眼睛来观察世界外,还让他用嗅觉、味觉或触觉来感知,你可以做“触觉袋”(不透明的购物袋即可),让他伸手去摸袋子里的东西,再告诉你他摸到了什么。种种花草、养养小动物,经常带他去郊游,同样也都能很好地启发孩子的创造力。

四岁:语言表达力飞速成长

语言是四岁孩子的最爱之一。他爱说话、爱韵文、喜欢说悄悄话,喜欢唱歌,甚至喜欢吼叫。喜欢把词绕来绕去,甚至还喜欢跟他的玩具说话。在遣词造句上,他们喜欢夸大,很多时候遭到父母谴责的“撒谎”,其实只不过是他想要添油加醋地夸大一下而已。

当然,有些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开窍的时间要慢一些。不过,这种从谬误到开窍的过程是孩子的成长阶段之一,父母只需好好珍惜,不必为此担心。三岁之前,请不要去纠正孩子在语言使用上的错误,否则孩子会因为害怕说错而感到焦虑,甚至会出现结巴或者干脆不肯说话的问题。你可以用正确的说法重述一遍他的话,但是,你不要特意强调孩子的错处。

四岁也是一个爱问问题的年龄。他们有着无穷无尽的“为什么”,一部分是为了渴望知道新的东西;一部分是为了好玩,瞎聊下去;还有一部分则是表达抗拒不从的意思。当然最主要还是用来求知的,所以请尽量满足他们。

四岁的孩子不仅仅喜欢问你问题,也很喜欢把他知道的消息告诉给你。他的语言已经颇为丰满,和别人的对话,不但实实在在丰富了他的生活,而且更增进了他和别人之间的交情。

五岁:亲子关系最亲昵融洽

五岁孩子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量力而行,与人相处和谐亲密。这个阶段格外爱恋妈妈,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让妈妈开心,妈妈的话对他来说就是金科玉律,来自妈妈的赞扬和肯定,对他来说非常重要。

尽管时时显得相当有自信,可是他仍然十分需要妈妈的肯定,很愿意妈妈时常在他的耳边说她有多爱他。他一方面心里笃信“我喜欢你,你也喜欢我”,另一方面却又常常去问他妈妈:“你爱不爱我?”

正因为五岁孩子认为妈妈肯定和自己心连心,所以,有时候他会误以为妈妈应该知道他的所思所想。当他跟妈妈说话的时候,常常没有足够的耐心把该说的话全都说出来,然后又倒过来生妈妈的气,因为妈妈居然没有一下子听明白他想要说什么。做妈妈的脑筋要转得足够快才行。

虽然偏爱妈妈,但这并不意味着爸爸就该受到冷遇。孩子往往也非常喜欢自己的爸爸,以爸爸为荣,喜欢有爸爸陪伴在身边。

家长须知:孩子8岁前的成长规律

六岁:内心矛盾最为突出

可能是母子之间纠葛最多的年龄,五岁的时候,妈妈是他整个世界的中心;到了六岁时,他世界的中心则变成了他自己。孩子在寻找他的中心点,随着他越来越成熟和独立,他就越发想打破旧的平衡,建立属于他自己的独立王国。

一方面喜爱妈妈、需要妈妈,离不开妈妈的挚爱与接纳;另一方面,他又渴望自己能够独立起来,因此常常又会推开妈妈,搞得不管是自己还是妈妈的日子都十分挣扎。

爸爸也很受六岁孩子的热爱,孩子不但热切地希望得到爸爸的陪伴和关注,而且一旦得到就会如获至宝。许多孩子更害怕爸爸的不认可,而不是妈妈的不认可;他更敬佩的人是爸爸,相信爸爸什么都知道。

与六岁孩子相处,爸爸需要更多的耐心,比如他们半点都输不起的“球风”或者“棋风”,常常到父母的抽屉里“偷”些小玩意的“不够诚实”。因为他们跟爸爸之间的纠葛通常都没有和妈妈那么深,往往对爸爸怀有一份敬畏之心,因此当孩子大发脾气或者母子间将要出现大麻烦的时候,爸爸登场亮相,往往能解救全家于水火。

七岁:抽象思维开始发展

这是一个以思考为特征的年龄段,在这个内向的、审慎的阶段,父母所看得见的孩子心智的运作,也许比他一生之中的任何其他阶段都要多。

开始显露抽象思维的痕迹,七岁的小学生对一个词的写法和意义开始感兴趣,而且开始喜欢用带图像的字典,他可以指出两个不同的物体有哪些相同点。他开始把思考和自己的头脑联系起来:“你必须用你的脑袋好好想想”,“我的脑子里跑出这么个想法来”。

许多七岁孩子的思维已经处于“试运行”阶段的尾声了。在“试运行”阶段,孩子认为自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而且认为任何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东西。他也会把有些事情的发生理解成跟他的意愿有关:“我想要下雨,就下雨了。”他甚至还相信物体和自然现象都会跟人一样有情绪,有思维;也会以神奇魔力来看待很多事情。

一旦到了“具体运行”阶段,也就是从七岁左右开始,孩子既可以看到物体之间的相同之处,也可以看出它们的不同之处。他能明白容器形状的改变并不会造成量的改变,也开始理解数量的意义。如果你把10个石子摆成一排,另外再把8个石子稍微拉开一点也摆成相同长度的一排,他也能分辨得出哪一排石子数量更多。

八岁:热衷思考思维活跃

虽然父母不能苛求八岁的孩子事事做到完美,然而这个时候他的表现已经相当不错了。在智力、体能和性格上,都有了很多好的改变,八岁的他呈现出阶段性和自己的风格。

在对时间的感知上,他们懂得守时,会关注和时间有关的事件;对空间位置有浓厚兴趣,变得非常喜欢地理;很喜欢阅读,阅读的重点偏重于印证他已经知道的东西;算数能力则参差不齐。

思维和语言全面发展,判断能力增强,可以运用简单的逻辑得出一定的结论,做简单的演绎推理。另一个重要的思维层面的改变是:八岁的孩子不再像过去一样相信万物有灵,现在他越来越认识到大自然的客观力量;在语言方面典型的八岁孩子十分健谈,虽然还做不到彻底的诚实,但他已经能够分得清幻想和现实。

八岁孩子能够接受死亡的概念;不再笃信圣诞老人的存在;对好坏的概念更清晰,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以父母的准许与否来判断好坏;他们虽然已经更愿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是通常来说,他的第一冲动仍然是去怪罪别人。

孩子的能力获得是一件极其自然的事情,不要奢望孩子照自己的设想发展。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孩子成长进程的快慢都各有不同,不是所有的孩子在那个年龄段“都会”或者“应该”那样。

“拔苗助长”之悔


“拔苗助长”之悔

今年,优美一同在小姨的金果果艺术幼儿园上学,终于在同一个班级上课了,她们无比开心,每天都盼着见面,也没有了以往上学的恐惧了,或许是因为小姨在幼儿园,或许是两人在一起,总之一切总算雨过天晴了。

因为怕两人坐在一起爱打闹,上课会开小差,所以我希望老师将她们分开坐。老师也是这样做的,但听说,只要不注意,她们俩又会不由自主地坐在了一起。老师说,两人很是在乎对方,如果批评小优,小美就会帮忙;如果批评小美,小优也会生气。呵呵,没想到两人出门在外倒是很团结,就是在家却总是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宁愿把玩具给别的小朋友玩,也不愿给彼此,唉。

小优上课,反应敏捷,表现活跃,总能跟着老师互动,还比较大方。但小美就稍逊一些,反应也敏捷,只是不敢大声说出来,与老师互动较腼腆。

其实小美现在课堂上的胆怯也与我有关,以前她比小优还要大胆一些,都怪我在她读幼儿园时的一个错误决定。当初选幼儿园,跑遍了大半个纸坊,最后决定在哆来咪幼儿园,就是看中那里的老师热情有礼,耐心细致,年轻有朝气,幼儿园的园风,园貌也还不错。(小优爷爷因嫌离他家远,没有在此读,而在原金果果幼儿园就读。)本来小美也没上过幼儿园,就报读了小班,可是开学那天,送小美到教室,整个教室哭声一片,此起彼伏,有的小朋友竟然两岁不到,小美一进去就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我想小美本来也不适应,小朋友一哭更是引起了她的共鸣,于是我突然决定让她读中小班,说了半天,老师终于同意了,就这样只上过两天学的小美便进入中班学习了,因为中班没有小朋友哭,她也没有哭,我总算放心了。只是经常听外公说她每天临睡时都哭着说明天不上学,早上起床也不肯上学,一个学期下来,只有星期五放学是最开心的,在中班的一个学期里,她虽然也学到了一些知识,但感觉她变得胆怯了,话也少了。我也隐隐觉得她是不是读中班,压力太大了,因为毕竟年龄也太小,一点基础也没有,而别的小朋友都是上了一年小班的,相比而言,不论行为能力,生活习惯,还是学习习惯,都比同班小朋友要弱一些,因此她会慢慢变得不自信。我很后悔让她读中班,虽然当初的选择并不是为了拔高,只是出于让她不哭,早点适应,但一不小心还是掉进了拔苗助长的圈子里。幼儿上学不适应,哭闹,是她们成长的必经之路,还是不要一步就跨过了,虽然小孩子不学爬行也会走路,但即使会走,他的行走稳健吗?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今年小美依然和小优一起读中班,我并不希望她们在幼儿园里学多少知识,写多少字,我只希望她们在幼儿园里快乐成长,能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快乐,学得快乐。

每次接优美,我都会对她们的老师说,如果我们优美每天回家都是快乐的,上学都是开心的,课堂上是自信的,你们幼儿园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育儿不能拔苗助长


育儿不能拔苗助长

今天用童车推着孙子出去溜达,回来的时候,看到一位年轻的母亲,用一种带子牵引着孩子。细看那带子做工还很精细,说明是商品(不知道是什么人为了挣钱而发明的)。带子有两个套,套在孩子两个腋窝下,大人往上提着,这样孩子就被迫直立着。看那孩子不情愿的被大人提着托托捞捞往前走,脸上满是不情愿的表情。我看看车上的孙子,心里疼起那个与孙子差不多大的婴儿来,于是追其根来:“你这是干什么啊?”

那位年轻的母亲满脸通红的告诉我:“都16个月了,还不会走,一般大的孩子都满跑满颠儿了,只好用这个方法了。”我又好气又好笑对她说,你忙什么啊,到会走的时候就自己走了。又问她孩子到医院检查没有。她说检查过了,发育一切正常。我告诉她,每个孩子发育情况不同,有的先会走,有的牙齿出得快,有的先学会说话,只要没毛病,顺其自然好。她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解下那条带子,把孩子抱在了怀里。

我孙子可可也遭受过类似不公平的待遇。她妈妈在网上和书上查了好多资料,看到可可到正常会爬的时候没爬,她着急了,说可能缺钙,还要到医院检查,我没让。结果,十几天过后,爬得比同龄的孩子都快。到了出牙的时候,他妈妈又着急了,又要采取什么措施,我还是说不着急。孙子也争气,小牙不出则已,一出就是上下八颗。十一个月左右,她妈妈又犯嘀咕了:怎么还不会走啊?说也怪,他妈妈这话没说几天。可可的奶奶--我老伴,一天发现一个很大的惊奇。她告诉我,刚才可可离我有四五步远,我低头擦地的时候,也没看到他爬,不知怎么突然扑到我怀里了。我猜孙子又给我们惊喜了。就抱起他放到他奶奶说的沙发角落边上,然后,就用他喜欢的玩具逗引他。果然,他趔趔趄趄猛跑几步奔过去。这一下,我们都高兴地欢呼起来。他也高兴地拍着一双小手乐得十分开心,大有十足的成就感。这就所说的由爬行动物变成直立行走的“人”了吧。这都是自然的过程。

孩子成长还是应该顺其自然好,孩子没发育到那一步,拔苗助长的做法,有伤孩子的自尊心。也对他的成长不利的。婴儿天赋禀性、成长环境和其他一些外界条件不同,必然在发育上呈不同状态,只要没大毛病就不要心存什么疑虑。也不要和周围的同龄孩子攀比,更要用冷静的科学的态度对待那些所谓的育儿书籍和网上的一些育儿方法。再说,那些育儿方法参照的地域也不相同,他们所谓的科学方法有多大参考价值,应该持一种谨慎的态度,古代“一母生十子,九子不相同”的说法,告诉我们育儿方法要结合实际,讲究区别,不能盲目仿效和使用。

家园共育《不必揠苗助长,宝宝成长有规律》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宝宝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宝宝吃手有规律 导读:在矫治过程中,妈妈爸爸的态度要和蔼,语言动作要轻柔,以关爱鼓励为主,不要大声呵斥、打骂宝宝,宝宝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以表扬。 宝宝刚出生时,口唇接触妈妈的乳头就会自发地作出吃奶的吸吮动作,这是一种...
    2021-08-07 阅读全文
  • 宝宝吮手指不必太担心 导读:吃手是宝宝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发展阶段和心理需求。大部分是一种一贯性的行为,长大后也不大会养成吃手的习惯。爸爸妈妈要做的只是经常帮宝宝洗手,保持宝宝的手部卫生,以防细菌入侵引起宝宝的胃肠道感染。 “...
    2021-08-06 阅读全文
  • 宝宝小毛病不必过分担心 啃脚丫、舔舌头、瞥眼睛……看到孩子这样,妈妈们心里直打鼓: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儿童发育问题专家认为这几种情况家长不必担心。 一、“天呀,他总是喜欢尝他的脚丫子!” 出现年龄:4个月 小婴儿的眼睛和头的活...
    2021-04-04 阅读全文
  • 儿童教育要尊重成长规律 每年“六一”儿童节期间,儿童的教育问题都会引起家长、学校和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 最近这些年,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儿童教育领域有了一些可喜的新变化,为学龄儿童减负的实际行动就是有目共睹的重要成果之一...
    2021-04-03 阅读全文
  • “丑态”不必掩饰 “丑态”不必掩饰 一次上课我讲大灰狼的故事,当讲到大灰狼的怪声音时,我伸出手臂,用表情和动作来表现大灰狼恶狠狠要吃人的样子。突然,教室里进来一位幼儿家长,为了掩饰自己的“丑态”我赶紧收回动作,以简单...
    2021-03-01 阅读全文

导读:在矫治过程中,妈妈爸爸的态度要和蔼,语言动作要轻柔,以关爱鼓励为主,不要大声呵斥、打骂宝宝,宝宝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以表扬。 宝宝刚出生时,口唇接触妈妈的乳头就会自发地作出吃奶的吸吮动作,这是一种...

2021-08-07 阅读全文

导读:吃手是宝宝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发展阶段和心理需求。大部分是一种一贯性的行为,长大后也不大会养成吃手的习惯。爸爸妈妈要做的只是经常帮宝宝洗手,保持宝宝的手部卫生,以防细菌入侵引起宝宝的胃肠道感染。 “...

2021-08-06 阅读全文

啃脚丫、舔舌头、瞥眼睛……看到孩子这样,妈妈们心里直打鼓: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儿童发育问题专家认为这几种情况家长不必担心。 一、“天呀,他总是喜欢尝他的脚丫子!” 出现年龄:4个月 小婴儿的眼睛和头的活...

2021-04-04 阅读全文

每年“六一”儿童节期间,儿童的教育问题都会引起家长、学校和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 最近这些年,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儿童教育领域有了一些可喜的新变化,为学龄儿童减负的实际行动就是有目共睹的重要成果之一...

2021-04-03 阅读全文

“丑态”不必掩饰 一次上课我讲大灰狼的故事,当讲到大灰狼的怪声音时,我伸出手臂,用表情和动作来表现大灰狼恶狠狠要吃人的样子。突然,教室里进来一位幼儿家长,为了掩饰自己的“丑态”我赶紧收回动作,以简单...

2021-03-01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