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笔记—用孩子的视角去思考问题
发布时间:2020-12-07 送孩子去公立幼儿园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送孩子去私立幼儿园育儿笔记—用孩子的视角去思考问题
昨晚,多多爸对着电话狠狠地咆哮了一番。
起因是,晚上喝奶,妈妈告诉我,多多说幼儿园一个叫豆豆的小朋友咬了他的手指。
我过去一看,果然在多多的右手大拇指虎口处,有着一圈紫色的牙印。心疼得不行,于是和多多爸说起。结果多多爸看后,要求立马给幼儿园老师打电话。
我觉得也有必要,因为多多也没说清楚怎么一回事。看了下时间21:40,老师应该还没有休息,于是拔通了多多主班老师文文的电话。
文文老师听我问起多多手指被咬的情况后,她说今天多多确实是被豆豆咬了,事情的经过是中午吃饭的时候,豆豆和多多并排坐在一起,豆豆不吃饭,多多于是用手指着豆豆说“你要吃饭,小朋友都要吃饭,你不能不吃”。结果豆豆一把抓住多多的手就是一口咬了下去。
文文老师说到这儿,多多爸就说要把电话给他,其实现在回过头来想,当时打电话过去,我也没搞清楚自己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只是想着能够了解一下多多被咬的情况。在文文老师说明了事件的经过后,我其实也不知道该怎么问下去,或者说应该怎么沟通下去了。刚好多多爸说要电话,于是我就把电话转给了他爸爸,可没想到多多爸抡起电话对着文文老师就是一顿子质疑与咆哮,并且接着又打电话给了园长。
我能理解先生的行为,可是他这种做法我确实不太赞同。
我劝多多爸叫他别说了,可他当时正在气头上,根本就听不进去,我越劝他,他在电话这头说的话就越过份。
多多这几天有些感冒、咳嗽,睡觉老是因为鼻子不通,睡不安稳,老是一会儿醒来,一会儿又哼叽哼叽的,听到我和他爸爸在房间这边说话太大声,于是哭得就更厉害了。我只好先过去陪多多睡觉,让他爸爸继续和老师宣泄他的不满。
来到多多房间,我自己觉得我能稍微冷静一点了,于是一边给多多摸背,一边把文文老师说的经过说给多多听,“多多,是不是豆豆不吃饭,你用手指着他并且说了他,于是他就咬了你啊。”多多“嗯”了一下。我又问“你觉得豆豆为什么咬你啊?”,过了好长一会多多才回答“不知道。”我又接着问“如果你不用手指着他,豆豆是不是就咬不到你了啊?”多多很快的点了点头。于是我又说“多多,下次豆豆再不吃饭,你看到了,是应该说他,因为豆豆不吃饭确实不对,但是你可以不用手指着他说,这样,他是不是就不容易咬不到你的手啦?”多多又点了点头。
安抚了多多,我开始考虑近段时间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些变化,以及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处理对待这些变化。
一、多多的个性
3岁2个月的多多是一个特别有原则的小孩。有一次,文文老师在多多的成长手册上写道,说是上蒙氏课,老师先说把小手放在膝盖上,结果后来再说的时候说成了请小朋友把手放在腿上。多多立马就站起来说“你说错了,小手放在膝盖上,不是腿上。”这是一件事,另外平时,我也注意到,在对一个事物、一个事情的判断上多多很是有原则,他认为不对就是不对,他不想吃的东西不吃就是不吃。
比如,对于吃的东西,他往往都是先用舌头去感受一下,他认为能够接受,他就吃,如果他接受不了,我们大人认为再好吃的东西他也不吃。在对待玩具上也一样。一个新玩具,大人描述得再好玩,再有意思,多多也总是自己先观察,与玩具保持一定的距离,先看先听,然后再慢慢靠近去摸去抓,遇到他喜欢的再把它给拆掉。
多多的这种有原则,不太依靠大人的描述去认识事物,而是依靠自己的视角去了解生活的这种方式,撇开好还是不好这个层面来说,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小小年纪就能表现出较强的坚持与定力我个人认为其实也挺难能可贵。
既然多多是一个习惯并且喜欢用自己思维去判断、解决事情的一个孩子,是不是对我们父母而言,一旦他发生什么事情,我们更多的时候是不是更应该地站在他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呢?
二、关于幼儿园
最近发现,多多远不象刚进幼儿园那会愿意和我聊起幼儿园的事情了。以前,我说到他的同班同学的名字,多多会表现得特别兴奋。可现在,一问他幼儿园的事情,比如说问到他在幼儿园开不开心,和哪些小朋友做了游戏等,他全部用“不知道”,“没有”来答复我。这几天,一问起幼儿园,他干脆就说,“我什么也不知道”。说这句话的时候,多多还表现出有些小得意的神情。
多多爸一直觉得,应该是幼儿园存在问题,多多不想去,或者说在那儿不开心所以才有这样的表现。可我觉得,是不是多多把幼儿园的生活与家庭生活分得很清楚,在他小脑袋里也有这样蒙胧的意识,幼儿园就是幼儿园,幼儿园里发生的一切事情,不管是开心的还是不开心的都存在于幼儿园那个特定的环境里。回到家,家里又是另外一个环境,在家里,他就想和亲人开开心心地粘在一起,不想把两个环境混到一块,所以他不太乐意在家里提起太多关于幼儿园的事情。
另外,对于不想回答我们有关幼儿园的这个事,是不是多多觉得爸爸妈妈每天一回来就问他在幼儿园的情况,让他有些不耐烦?或许他回家看到爸爸妈妈,就想我们能去抱抱他,亲亲他,陪他一起玩玩积木,打打仗。不愿意让我们把太多关注点放在他幼儿园的事情上。其实小孩子的这种想法不是没有可能,设想一下我们自己,每天回家,父母老问,你今天工作得怎么样啊,有没有什么好玩的事啊?想必我们自己也会很烦。令我们烦的可能并非工作本身,也并非不愿意和父母聊工作,而是觉得如果把聊工作变成工作一样的事情每天都得回家向父母汇报,那就确实有些受不了了。
既然孩子不愿意过多地讲幼儿园的事情,但是父母又想了解这方面信息,希望能够与孩子沟通更为顺畅,那是不是可以通过别的渠道去进行获取。比如多点时间与老师进行沟通,多点机会与孩子的同学朋友进行接触?如果通过这些方式了解到,确实幼儿园里的某件事情有必要和孩子进行沟通,是不是可以不用刻意地去向孩子提起,而是通过其他一些孩子能够接受,并且愿意与你沟通的方式去进行。
三、教育反思
考虑完多多的变化之后,发觉作为多多的爸爸妈妈,我们自己其实应该好好反思。每个孩子都有他特定的个性与思维方式,但是我想也可以把它们分成两大类:一类孩子可能在对这个世界进行认知的过程中,更多地借助于他身边大人们的判断与经验。另一类孩子则可能更愿意用自己尝试的方式去对生活进行认知。当然这两种对世界认知方式并非绝对,也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好与坏,它就像两条抛物线,既有交叉,又有分离。对于多多来说,可能更多的时候偏向于第二类。所以,作为多多的父母,我们是不是不应该用我们成人的思维去替他思考问题,去帮他解决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而应该按照他自己的思维、视角去看待事情,去引导他处理发生在他身上的事。当然了,如果确实有一些问题,是多多目前依据个人力量没办法解决的,那我们再去给予帮助。但这种帮助也是为了让多多明白,生活中有些事情并非靠他自己就一定能办到,他也需要得到亲人、朋友的帮助,遇到他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也必须懂得求助,懂得不同的事情应当向不同的人寻求帮助。
22:30左右,多多睡着了,我回到房间,多多爸已经打完了电话僵坐在床沿上,想必他也是想了很多很多。看着他那一副“气”尤未尽的样子,不禁觉得有些好笑。
不管怎么说,我想这个事确实给我也给多多爸好好地上了一课。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育儿心得:孩子的教育问题
育儿心得:孩子的教育问题
“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是心存敬畏的”,这是朋友曾经说过的话。没想到优秀如她,在这个问题上竟然是这么谨慎。那么对于我们大多数平凡普通的父母,需要更多的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了。孩子,是生活在未来世界的个体,他们存在无限的可能性,我们对待一个未来世界的智慧生物能不谨慎吗?
世面上有很多育儿方面的书籍,也有诸如“狼爸”、“虎妈”这类的育儿心得,但我们要扪心自问,我希望带给孩子什么,我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对于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我希望孩子能成为他自己,而我,是帮助孩子寻找自我的一盏灯。
父母天生是父母,不需要上岗证,不需要专门知识和技能,然后我们就拥有了一个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要知道,孩子只是借助于我们的身体来到世界的,他们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不属于任何人,他们不该成为任何人达成愿望的载体,他们只要成为他们自己就好了。人生的很多不幸在于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要什么,自己能干些什么。我们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寻找自己,有些人找到了,有些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没找到。那些找到自我的人,于是收获了幸福,即使没有世俗的成功,但是幸福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找到自我,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找到自我,收获幸福,而我能做的就是给予最大的支持。支持的一层含义就是尊重,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尊重孩子自己的节奏,我相信每个孩子的花期不同,给予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小时候,宸明有段时间不愿意分享,把自己的东西护得死死的,我会告诉他分享的快乐,但是从不强迫他分享,其他小朋友找我帮忙,我也只会说:“那是宸明的东西,你要跟他商量。”我相信总有一天宸明会自己愿意分享东西。真的没过多久,宸明出去也会大方的分享玩具了,而且他不会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他知道那不是他的东西。几个月的时间,让孩子自己去学习物品归属概念,学会与其他小朋友相处。在兴趣班的选择上,我也是全部尊重宸明的选择。英语兴趣班在离家比较远的地方,因为宸明选择去那里,即使小区里就有一个英语班,接送方便,但我们还是尊重宸明的选择。我们要做的只是支持他。每次去上课都要走20多分钟,我们陪着他坚持了2年多,而且我们还会一直坚持下去。
支持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平等,把孩子放在同等高度,平等对话,平等对待。孩子虽然小,但是也是有思维有情感的独立个体,有时候我们认为的思想幼稚,只是因为我们没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小王子》这本书我很喜欢,里面有段话:大人热爱数字,如果你对大人说:‘我看到一座漂亮红砖房,窗台上摆着几盆天竺葵,屋顶有许多鸽子……’那他们想象不出这座房子是什么样子的,你必须说:‘我看到一座价值十万法郎的房子。’他们就会惊叫:‘哇,多漂亮的房子啊!’所以,虽然是大人,我也还是认真的思考宸明的话语,认真的和他交流讨论问题。当然,平等是相互的,同样他也要平等的对待我。每天晚上我都和他下一局国际象棋,说好规矩,落棋无悔,否则我一样会翻脸走人。
被人尊重和平等对待是每个人都希望的,我觉得孩子从小被这样对待,会更有尊严感和自信心,才会更加从本心出发去寻找自己。龙应台的《目送》让我动容,终有一天,我们的孩子都会远行。我希望宸明你能拥有独自飞行的翅膀,砥砺前行的勇气,而我只是留在你身后的一束目光,永远追随着你的身影。
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阳光很好,与xx一起玩沙,路过的街坊说,呵,陪宝宝在玩沙呀,真不明白沙有什么好玩的。
是呀,我们不明白,沙有什么好玩的。而孩子们可能也想不通,为什么妈妈们会不许我们玩沙。
忽然的想起件事。有次,我在厨房做饭,xx趴在房间窗台上看外面的汽车,xx说,妈妈我看不到。我想都没想,直接应,怎么会看不到呢,正对着窗户呀!xx很急切的应,就是看不到嘛,你要过来看下嘛,来嘛。没办法,一边放下手中的活一边唠叨,“怎么会看不到呢,妈妈这里正好看得到呀!”可是真的走到xx趴的位置看,却只看到那辆车的一角。我原以为,厨房与书房的窗户方向是一致的,那么看到的东西肯肯定也是一样,可是我却忘了窗户的位置与角度问题。
想到这样一个故事。文学家鲁迅有一次在家里请朋友吃饭,有道菜是鱼丸子,海婴面前有一小碟,海婴夹了一个吃,觉得味道不好,就嚷着说菜坏了。大家听了,便从大盘中夹了来吃,味道是新鲜的,便以为是海婴糊闹,不再理他。而鲁迅却认真对待,把海婴盘子里的鱼丸夹起来尝,味道果然是不新鲜的的。
鲁迅说,孩子说的话,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突然的反省。在很多时候,见到家长们都习惯这样教孩子,这个玩具不是这样玩的,这样会坏,该这样这样玩。吃饭时间你必须吃一碗饭。。。。。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以自已的立场与角度去教导孩子,而我们忘了,在引导孩子培养一个良好生活习惯的同时,我们与孩子间有着最基本的大、小,高、矮的区别。
曾经听同事与我抱怨,他家宝出门时不愿牵着她的手走路,要自已一个人走。我什么话也没说,只是要她把一只手臂举起来,说走一会路给我看。而不一会儿,她便说,这样走路好累。我说,你几分钟不到就累了,如何要宝一直这样牵着你的手走路。如同一样,他牵着你的手便也是举着手走路呀。
“孩子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鲁迅如此说。
做为家长的我们,很多时候有些习惯性思维,便是以为孩子们这个也不懂那个也不明白,从而安排与指责一系列事情,这个玩具不是这样玩,不能坐地上不能趴地上。。。而我们压根就没有看到,孩子或许把玩具翻过来摇来晃去只是对里面的声音好奇,他想知道声音是从哪里出来的;孩子们坐地上或许只是因为他蹲着累了,或者他只是想更清楚的看看搬食物的蚂蚁。。。
我们,在学习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父母之前,首先要做到的怕就是学会角色互换了。能做到在人际交往中,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看到一体的两面的我们。也要做到在孩子教导过程中,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或许我们也看到个不一样的世界,而我们,或许会更快乐!
让孩子自己去处理问题
让孩子自己去处理问题节前,带xx去梦清园玩,以奖励他钢琴练得努力。
看到有蹦床玩,才后悔没带钱出来,于是两个人再打道回府取钱,回家的路上,他走不动了,中途坐了下来,我说:你走路都走不动,等会儿怎么玩蹦床呢?他答:我走是走不动的,不过玩是玩的动的。
我大笑,孩子的大实话真好,连听的人都觉得爽。
好不容易取来了钱,结果玩的却不痛快,时间已经是下午4点多了,天气有点凉,蹦床上只有两个6、7岁的女孩,而且是结伴的一对姐妹淘,等于是两个人包了场,诺大的游乐场上只有她们俩,看见来了xx这个“外人”,很不爽,联合起来跟他过不去,最后还向她们的妈妈哭诉,倒打一耙,说xx欺侮她们。
我一直远远地坐着打毛衣,只当没看见,xx起初为自己分辨,最后选择退出不玩了,即使退出了,两个女孩还不放过他,对着已经在独自玩小火车的xx大声嘲笑,xx只是不搭理,只当没听见。
终于又来了一个男孩子,xx找到了新的玩伴,发挥了他的自来熟天性,又上去玩得兴高采烈,全然忘记了刚才的不痛快。
xx下来的时候向我诉说两个女孩的不是,我只是轻轻一句话:他们是女孩,你是男孩,不要跟她们一般见识。
从头到尾,xx没有跟两个无理的女孩子吵架,也没有向我讨救兵,更没有闹情绪,只是在她们向自己的家长告状时为自己辩解了一句。他自己化解了这场不愉快,并且找到了新的乐子去玩。
在我的观念里,男人是应该大度一些的吧;还有,不管男人还是女人,做人不必为了一些小事动气,最终伤害的是自己的肝,何必。
以孩子的思维想问题
妈妈:“宝宝已经四岁了,你可以自己睡了.”
孩子:“爸爸都那么大了,为什么不自己睡?”
偶然在读博客的时候,被这一对话激起很多的思考。孩子单纯的脑袋里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语出惊人,这绝不是什么偶然,也并非什么病态。孩子的思维方式单纯到让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能简单地只看到一面!
孩子考虑事情很简单,所以问出的问题也很简单,但是大人却想得很复杂,所以本应简单的答案,经过大人曲线式思维的加工,变得就复杂了,而小孩就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答非所问”中长大并变成大人一代又一代的继续。这是大人对孩子思维的影响。至于小孩的思维,那是人本有的纯真,也就是所谓的“性本善”只以事论事,不会考虑事情所发生的客观存在的环境。也可以说他们只是以大人的问而答,答而问,或者是见而谈,所以其实往往答不出孩子提问的我们,其实是复杂了现象,同时也就复杂了自己的思维。从而会对孩子的教育收到影响和限制!
观点:孩子的思维方式是活跃而单纯的,在受了框架教育的人们可能真的无法去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奇奇怪怪的问题!往往被问的哑口无言!其实,孩子这样是他成长的经历,他们在不断地提问中,慢慢的长大、慢慢的成熟!所以作为家长要是遇到让你哑口无言一对的问题时,尝试着和孩子站在一起去看问题,或许孩子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