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自己去处理问题
发布时间:2020-12-07 送孩子去公立幼儿园 送孩子去私立幼儿园 带孩子去幼儿园工作总结 让孩子自己去处理问题节前,带xx去梦清园玩,以奖励他钢琴练得努力。看到有蹦床玩,才后悔没带钱出来,于是两个人再打道回府取钱,回家的路上,他走不动了,中途坐了下来,我说:你走路都走不动,等会儿怎么玩蹦床呢?他答:我走是走不动的,不过玩是玩的动的。
我大笑,孩子的大实话真好,连听的人都觉得爽。
好不容易取来了钱,结果玩的却不痛快,时间已经是下午4点多了,天气有点凉,蹦床上只有两个6、7岁的女孩,而且是结伴的一对姐妹淘,等于是两个人包了场,诺大的游乐场上只有她们俩,看见来了xx这个“外人”,很不爽,联合起来跟他过不去,最后还向她们的妈妈哭诉,倒打一耙,说xx欺侮她们。
我一直远远地坐着打毛衣,只当没看见,xx起初为自己分辨,最后选择退出不玩了,即使退出了,两个女孩还不放过他,对着已经在独自玩小火车的xx大声嘲笑,xx只是不搭理,只当没听见。
终于又来了一个男孩子,xx找到了新的玩伴,发挥了他的自来熟天性,又上去玩得兴高采烈,全然忘记了刚才的不痛快。
xx下来的时候向我诉说两个女孩的不是,我只是轻轻一句话:他们是女孩,你是男孩,不要跟她们一般见识。
从头到尾,xx没有跟两个无理的女孩子吵架,也没有向我讨救兵,更没有闹情绪,只是在她们向自己的家长告状时为自己辩解了一句。他自己化解了这场不愉快,并且找到了新的乐子去玩。
在我的观念里,男人是应该大度一些的吧;还有,不管男人还是女人,做人不必为了一些小事动气,最终伤害的是自己的肝,何必。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自从家中有两个孩子之后,他们之间的感情倒是随着时间的流失而增加:天天玩在一起,乐在一起,吵在一起,闹在一起。而我随着日子匆匆而过,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体会:当孩子们之间发生小摩擦的时候,作为成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不作为,相信孩子的智慧,也相信孩子与生俱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孩子们自己去想办法处理、解决就好。
两个同龄的孩子在一起,发生争执的几率特别大。当初姑娘刚到家里来的时候,两个孩子一起玩着玩着就会忽然听到一个孩子高声吼,另一个孩子不甘示弱的声音。过一会儿,十有八九就会过来一个孩子眼含热泪开始“告状”。
在最开始我想象中的处理方法很简单:一来姑娘刚来是客人,二来姑娘是女生,所以作为东道主和男生的儿子来讲,适当的让着姑娘也就是了。
但是事情却非我想象中的那般简单。前几次儿子在我的游说中勉强的点头认同或隐忍不语或直接去做别的事情避开“战场”。可是一来二往几次之后,当再我笑眯眯的告诉儿子我的如上理由时,却激起儿子更大的情绪反弹,他脸红脖子粗的对着我和姑娘嗷嗷大叫:“为什么我要让着她?凭什么我要让着她?明明是她做的不对,你为什么我要让着她?”我有些差异儿子的反馈,在我们两个相处的时候,儿子真的很少如此这般激动且咄咄逼人的模样。
我伸手抱着儿子,企图让他平息一下心中的怒气。没有想到儿子在我怀里眼泪夺眶而出,这样啜泣的他也是我很少见到的。母子连心,我知道他一定是委屈到了极点。
这时的我也彻底冷静下来,想起儿子在幼儿园的时候放学和小朋友之间发生了小的摩擦,我基本上都是采取“不参与”的模式,儿子自己到能够进退自如,伸缩有度。我是一直不赞成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战争”当中的,孩子有自己的是非对错观,他们自会解决自己的问题。但如若家长一旦“正式”介入,成人处理孩子之间的事情只会更加复杂不会简单。而往往孩子之间的小摩擦都是一些简单的事情而已。
再仔细想来,从儿子最近的表现来看,他一贯的安全感似乎消失了不少。原来的我是全心全力去陪伴他的,而如今忽然在他的世界里多出一个姑娘,所以他自然认为自己就会少一份妈妈的爱。这是孩子的正常心理,而我却忽视了!
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其实在孩子之间,家长越是不作为,孩子才能够有所作为。如若家长对孩子发生的事情,事事都要管,事事都想管,一来束缚了孩子的手脚,二来本没有参与到孩子的“战争”中,却要为孩子的是非做出个公断,这样对孩子真正情感的处理本就无济于事。
之后我和孩子们之间经过商讨后达成共识的约定:如果他们之间再发生任何争执,我都任由他们自己解决。如果是前来“告状”,那么“告状”的人需要讲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被告状”的人“事件阐述”或“自我救赎”,把自己被告状的问题解释清楚。在这个时间段对方发言自己都不能够插话,只有等他们彼此都听过对方的“委屈”后,再问他们两个应该如何解决。
通常事情到这一地步,两个孩子都差不多可以握手言和了。如果“战事”继续升级,由文斗变成了武斗,那么先动手的那个人直接没有理由接受惩罚就好。孩子们之间,要么靠智慧,要么靠能力,动手是最无效的表现。当然,针对孩子世界随时出现的武斗,哪些身体部位不能碰,哪些部位需要重点自我保护,也都要提前给孩子讲讲清楚。
经过几次的磨合之后,两个孩子已经学会了自我解决发生的矛盾和争执,而我偶尔侧眼旁观,发现两个孩子最终是有商有量、有模有样的在企图解决问题,这样就好。
让孩子自己去发现
儿子快6周岁啦,但还不会嗑瓜子。上次朋友聚会,他看到与他同龄的,甚至比他小的弟弟妹妹都能自如地嗑着瓜子,很是羡慕,于是便嚷嚷着要学嗑瓜子。朋友们听了,一齐上阵指导他。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还亲自示范给他看。儿子学学这个又仿仿那个,一段时间努力下来,他不是把瓜子肉和壳一起咬烂,就是壳留在嘴里了,但瓜子肉却吐出来了。小家伙越学越觉得心急,最后看着壳肉不分的一堆,差点就要哭出来了。真是狼狈啊!
今天,家里来了朋友,一边拿出瓜子水果招待客人,一边和朋友看新买回的电影碟片,为了不让儿子吵着大家,我就抓了一把瓜子让他在边上自己嗑。电影情节感人,一时竟忘了关注儿子,看到大约一半光景,转头看看边上的儿子,却发现了一个意外的惊喜——他正有滋有味地磕着瓜子,小嘴里还时不时地吐出瓜子壳来。咦
,上次怎么教也教不会,怎么这次自己就学会磕瓜子啦?再仔细看桌子上的碎屑:一堆瓜子壳里,有壳肉相连的,也有嚼碎的,但越到后来的壳就越完整——看来,儿子在自己摸索着嗑瓜子。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暑假,带儿子去小区游泳池游泳。由于我自己也不会游泳,所以每天只能让他带着游泳圈在池里自己玩。时间久了,他发现一些小哥哥小姐姐都不用救生圈游,而且还能在水里练闷气。他便也要求拿掉游泳圈,还自己抓着池边练闷气。我不懂游泳方面的技巧,所以只让他自己去尝试,我只在边上关注他的安全。小家伙自娱自乐了几天,新的惊喜一波接一波地来,他不但学会了在水中闷一小会儿气,还能憋着气一个猛子扑腾二三米远呢!
这两件事串到一起,给了我启示——在孩子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把我们认为最好的方法传授给孩子,让他摸仿着做,但结果却事与愿违。究其原因:这些方法适合你,但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孩子!相反,如果我们放手让孩子大胆地去摸索和体验,孩子就会凭着他天生的灵性和才智,不断地尝试去寻找自己的感觉,从而获得成功。话又说回来,既使没有成功,所有的尝试对孩子来说,依然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让孩子学会自己去尝试,自己去发现,这才是最重要的吧!
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生活
这里我要强调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父母千万不要自以为是。父母的苦恼在于:我是为你好,你怎么这么不懂事?父母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孩子年龄越大,参与意识越强。《儿童权利公约》就强调:要根据儿童的成熟程度去听取他的合理意见。很多父母会说:孩子容易冲动,他一定要做的事如果不可行的,怎么能让他去做呢?
父母说的不是没有道理,我的经验是:父母的生活经验丰富,知道做某事的后果是什么,但不要用简单的命令去制止,而是要把可能出现的后果告诉孩子,建议他不要做。但有的孩子还是坚持要去做,那么如果不是很危险,就可以让孩子去做或是有限度的同意。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
摘自《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看到这一段,我深有体会,讲几个小故事给大家听吧。
故事一:前几天带着三周岁的儿子到同事家去吃晚饭,吃过饭,儿子提出要上厕所,因为地形不熟悉,我带他去了卫生间。完了之后就不肯出来了,因为有机会可以和“水朋友”亲密接触了,这个机会他是决不会错过的。他说,我要洗手。我就一个人出来了,但叮嘱他:(1)水最好不要溅到地上,因为弄湿了人要滑倒的;(2)时间不要太长,否则手要起褶皱的。哦,儿子答应的很爽快!过了三分钟,儿子还是不肯出来,孩子他爸不高兴了,在客厅里大叫,好了,洗好了就出来,否则打屁股了。儿子应都没应。我走进一看,儿子拿着他们的牙刷在擦洗手盆。我耐心的问:儿子,你在干吗?儿子说,我在洗洗手盆。我又问,那洗好了吗,呦,真干净呀!我们把东西整理好到外面去吧。受到了妈妈的表扬,儿子抬起头来,得意地朝我笑了笑,一会儿就乖乖地跟我出去了。
故事二:吃晚饭的时候,同事家的客厅里开着空调,把暖气排在了阳台上,我想看看外面是否下雨时去了阳台,那可真像在锅炉里蒸呀,连气都喘不过来。儿子本来赤着脚板在客厅里跑来跑去,忽然看见玻璃门外的阳台上有几双拖鞋。儿子跑过来和我说,妈妈,我要穿拖鞋,阳台上有的。我的第一反应是马上告诉儿子我的经验:外面很烫,你不要出去了。我的同事更绝,说:这门打不开!对于这两个建议儿子一个都不采纳,还是要去。我说,那去吧,看看阳台上热不热?儿子屁颠屁颠的去了,打开了门,连弯腰拿拖鞋都不愿意,就退回来了,嘴里还在说,好热,好热。后来我问他还去吗。儿子说不去了,太热了。
故事三:史迪文满一个月了,我是他父母的媒婆,理所当然的被邀请到酒店喝满月酒。小孩子就是这样,吃了一会儿,就下桌了。瞧,小孩子的相处能力强吧!五六个孩子已经玩在一起了,其中有我儿子,还有比我儿子大四个月的李易哥哥。本来他们就已熟悉,他们追赶着,笑着,摔倒了笑着再爬起来,有时候他们的摔倒还是故意的呢!看着他们玩的开心,我和李易的妈妈也在一旁乐。但这时出现了一幕:一个老奶奶也跟在这些孩子后面跑。原来是奶奶心疼孙子了!累不累呀,不要跑了,要摔倒的!你怎么能跟着他们跑呀,你要小,他们要大。(据我目测,这孩子可能比我儿子小六个月)但这孩子不听,还是照跑。他奶奶一开始跟着跑,后来发动了孩子的妈妈,把他架了回去。这孩子离开这块小小的属于孩子们的娱乐场地的时候,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他是老大的不乐意。
讲这些发生在我儿子身上或周围的事情,其实我想说的是,留给孩子一些空间,让孩子们自己去体验生活吧!品尝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孩子们会更健康茁壮地成长的!
让孩子学会自己理财
让孩子学会自己理财转眼间,xx小朋友已经六岁了,变成了大姑娘,当孩子渐渐长大的时候,很多事情也开始接触起来。以前年龄小,所以每次出去玩或者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都是爸爸妈妈带着出去买。因为慧爸特别喜欢宠着xx,所以,基本上只要我们条件允许范围内的,都会给xx去买。而xx也养成了,想要什么东西都会让我们买的习惯。
13年对我们家来说是动荡的,一年搬了两三次家,所以接触的人也不一样。因为住在一楼,所以来往的人很多,旁边很多的小朋友也会到家里来玩,小孩的交际能力真强,很多我们都不认识的人她都认识了,然后都一起玩。而且很多小孩都是没有人管的,父母做生意或者上班忙,直接就把孩子放家里自立或者吃饭的时候就叫上。平时手上也会给些钱。然后孩子们都自己去商店买东西。所以看见别的小朋友手上有钱,xx也经常说:妈妈,你给我点钱吧。我想买xxxx,我一直都觉得孩子这么大了,也是应该要接触钱了,要不等到自己想放手的时候,她连钱怎么用也不知道,现在少给一点慢慢的教反而还好点。于是每天也会给个一两块钱给她,然后她会跟着旁边的小朋友一起去买东西。
刚开始的时候,她会自己跑过来跟我说:妈妈,你看我买了xxxx,是多少钱的东西,她连角和元都分不清楚,五毛钱总是说五块钱,一块钱还是一块钱,不过都有小朋友带着,回来后跟她一起玩的哥哥会告诉我多少钱一样,然后找了多少钱。我想,这样起码让孩子把圆角分能分清楚了。不过慢慢的去的次数多了,看见好玩的东西多了,xx每天都要花四五块钱去买一些没有用的东西,可能她觉得好玩,但是买回来一小会就不能玩了。而且,经常去买了,家里乱七八糟的东西多了,看着也不懂得珍惜了,于是就会说:这个不好玩,这个已经有点烂了,这个不喜欢,于是都给扔了。
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我觉得她这种行为已经造成浪费了,而且现在还那么小,她的钱全部都用来买一下海绵宝宝啊,色素糖果,口哨一类的,这样可能会让她大手大脚的习惯以外对身体也不好。于是决定跟她约法三章。我跟xx说:我现在可以给你钱,但是每天只能给你一块钱,你想要什么东西你可以自己买,而且,你花了这一块钱,不可以再跟我说想要买这个或者那个,除了平时妈妈自己要买的水果干果,还有衣服之类的东西,其它的东西你都得自己买。她问我:“那我想买QQ糖可以吗?”我说可以,“那我还想买星球杯呢?”“也可以,只要是用你自己的钱就可以,妈妈是不会出一分钱的”“那如果我买了星球杯还想吃奶片呢?”“那你就等明天或者后天了,反正你如果自己手上有钱就可以买,没钱你就不能买”刚开始的时候不懂,觉得每天有钱就好。可是后来发现一块钱实在是买不了什么,用完了就没有了,于是又跟我要,我当然不同意了。坚持了几天下来,她也知道我不可能给她钱了,于是也不跟我要了。但是家里如果爸爸有零散的硬币或者一元的纸币都会让爸爸给她。慧爸有时候也同意,有时候不同意,反正xx是只要能给她的都要。
有一天,xx看见了一个米奇的大娃娃,非常喜欢,嚷着让我给她买,我说:妈妈没有钱,而且妈妈的钱都是用来做生活费的,你如果想买的话,你就把钱自己存起来,这样每天一块,两天就两块,很多天以后你就有很多钱了,到时候你想买的话你就可以自己买了。孩子总是记不住,但是说多了,她就知道了,也不再看见什么东西就要买了。而且每次都会说,妈妈我好喜欢XXXX呢,是不是等我把钱自己攒够了就可以自己买了啊?我说对啊,到时候你可以自己买。其实很多时候孩子都是一时喜欢,并不是什么东西都要买回来,但是如果经常买习惯了,她就会觉得什么东西都要。自从现在给了孩子这个观念后,xx很少说要买这个那个了,当然,我们也会看她平时的表现而给她适当的奖励,偶尔也会满足一下她或者趁着节假日送她一些她喜欢的小零食。让孩子学会自己理财,以后她才会自己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