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让孩子学会珍惜

发布时间:2020-12-03 教育孩子笔记 让幼儿园安静的游戏 幼儿园孔融让梨说课稿 让孩子学会珍惜**的玩具实在多。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给**买玩具,曾经我是比较限制的。因为我怕**买的玩具太多,他不懂珍惜,觉得什么都来得很容易,那我就成为了溺爱他。

但现在,我对**买玩具的要求比较开放。他要买玩具而我也买得起,我就会给买。能做到这一点起码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他不会因为渴望一个奥特曼玩具就被陌生人骗走。而更大的价值在于,对**买玩具的态度进行观察后,我发现,玩具本身对**有一点吸引力。但这个吸引力很小。重点在于这个过程,他可以感受到,他的愿望和需要,父母是重视的,愿意尽力给予满足的;买玩具时,一般情况下,他想挑多久,那就可以挑多久,要买什么样的他是有自主权和选择权的,他享受到我自己说了算的感觉;挑玩具的过程中,父母是在陪伴的,有时候还会有一些指导和讨论。

因此,我的观察是,玩具不是**真正想要的,但是通过买玩具这个过程可以享受到的爱与重视,是他想要的。

教会孩子珍惜也很重要,不过,如果我们对孩子提出买玩具的要求总是拒绝的话,他有什么可珍惜呢?珍惜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拒绝吗?

父母愿意不愿意给孩子买玩具,这是一回事;买了玩具后,孩子如何对待玩具,这其实是另一回事。前者如果做到了,那才有基础来带着孩子了解珍惜这个问题。

我让**自己管理玩具。如果没有好好管理,就要承担一些责任。我也尽量陪他了解玩具的玩法,并争取把玩具的作用发挥出来。还有在**买玩具的时候进行一些指导提一些建议。不过,表达对孩子重视的机会和方式很多。还有比给孩子买玩具更好很多的。事实上,我认为孩子对玩具的真正需要是很小的。就像我们大人,会需要很多张床吗?需要很多只碗吗?有人会说,女人就需要很多包和衣服和鞋呀。这没错的,但是,假如这个女人根本不懂什么是美丽,对于如何进行着装的搭配毫无概念,那再多包和鞋和衣服,又有什么用呢?

孩子向大人讨要玩具,其实只是需要重视,需要玩。

大人常常是各行各领域的专家。孩子其实也是。他们是玩的专家。玩是他们活着的第一责任与需要。

对**来说,玩的时候有父母参与似乎是最重要的。如果在父母参与的情况下,又能照顾他的兴趣爱好,那就堪称完美。有一次我和老猫带着**去一个岩洞里“探险”,一年多后他仍然念念不忘。在探险过程中,**的冷静与配合也让我极为难忘。

让他一个人玩也有一些很好的选择,比如玩水,还有玩面粉,另外还有玩沙子和泥巴。我还准备让**种花种树玩。我记得小时候我种过一盆小葱,感觉太美妙了。

更大一些了就让孩子们自己找朋友玩。

父母陪孩子玩,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孩子带着父母重返幼年世界,而不是由父母带着孩子进入成年世界。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珍惜孩子在跟前的幸福


是否应该放宽入学条件的问题最近引起多方关注。绝大多数评论者的视角,明显集中于公共管理,以及6周岁线是否会影响儿童的学习,而往往忽略什么是童年的乐趣,什么是童年的幸福。

中国的传统,历来注重早慧。不过这种传统,与其说出于尊重知识,莫如说迫于无奈,是一种相当功利化的选择。慧者,不能作聪明讲,而应解释为参与标准化考试的能力。即整个社会是“利出一孔”的,除了做官,劳动者被普遍地歧视,在经济上被歧视,劳动换不回与劳动价值相匹配的报酬,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对公共事务及个人事务的发言权。对于普通人家,通向官场的路径,基本只剩下科举一条路。新中国建立后,在计划经济时代,参加高考,还在民间形容为“跳农门”、“找铁饭碗”。至于这样的早慧模式,是否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根本是无暇顾及的。

今时今日,还多了一种无奈,即父母亲工作繁忙,不得不早早把孩子送进幼儿园里去。

传统和现实决定了,谈论童年的乐趣、童年的幸福,首先是在公共管理角度上,尽可能保证天下的孩子以及他们的父母有追求童年乐趣、童年幸福的资格。要努力使整个社会从单一价值追求的束缚中挣脱出去,实现“万类霜天竞自由”般的多元化社会结构,通过对法律法规、典章制度体系实施的改革改进,保证任何一个群体在个人事务以至公共事务上的平等话语权,不会在政治上受到歧视;通过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保证任何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能够被公平承认,公平地获取到报酬,经济上不歧视,利出多孔而不是“利出一孔”,生存压力就不会那么大,就会更加注重孩子童年的乐趣、童年的幸福,而不是千方百计训练应付标准化考试、在特定的选择过程中脱颖而出的能力,也就不会变态般地追求早慧。

其次,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应借鉴发达国家做法,通过普发儿童补贴,或者通过延长带薪产假、期间薪酬由财政补贴给用人单位等种种办法,保证天下的儿童及其家长有追求与保证童年乐趣、童年幸福的物资条件。

在此前提下,就可以对义务教育法的相关条文实施修订,在条文上明确:凡未满6周岁的儿童,不得进入义务教育的学习阶段。参照古今中外的经验,这个年龄界线,确实划得不晚。

龙应台的散文名篇《目送》中有这样的感慨:“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从这个角度上想开去,孩子不能稍早几天入学,不仅不会影响他未来的发展,而且是上天对家庭的恩赐,意味着在“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之前,有更多朝夕相处的时光。珍惜这童年,珍惜这缘分,珍惜这幸福。

育儿心得:珍惜孩子的兴趣


育儿心得:珍惜孩子的兴趣

周末,宝爸常去三星体育场踢场足球。我呢,偶尔去做个观众,当回啦啦队,顺便带上俩宝,让她们跑跑步、踢踢球,运动运动,多跟大自然接触。小孩就该释放她们玩的天性,彻彻底底、放放松松、无忧无虑的奔跑嬉戏。很多宝宝在沙坑玩沙子,也有宝宝骑自行车玩、滑板玩……这时候,有一个男孩一溜烟地爬上了观众席上的铁杆,并大声呼唤同伴,这一呐喊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小朋友的目光,小点的目不转睛、羡慕不已。大一点男小孩,兴趣立马调上来,跃跃欲试,然后…

我观察,这时会有两类家长:一类呢,赶紧阻止自己的宝宝参与任何有可能会有危险运动。家长的这种心情都能理解,但温室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你家小宝宝的每一个成长过程都是她自己独一无二的经历。你这样做,剥夺了她享受过程的权利,并且你不可能永远能像现在那样庇护她。倒不如教给她保护自己的技巧,让她学会在这个体育项目上自我保护的本领来的有用。

另一类积极鼓励,希望宝宝能接触新鲜事物,勇敢挑战、抗拒胆小。这些家长的教育思想我认为很好,适当的尝试有助于小朋友发展兴趣,并从中学习其中的道理,比如:重力、摩擦力、体力、安全知识等等。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科学知识,当我们的宝宝玩的开心、兴奋的时候,完全可以利用这点,慢慢跟她讲解其中的奥妙,培养她的兴趣。长此以往,点滴积累,如果以后在学习中遇到这些内容她们一定会比其他小朋友学的更快更好!

兴趣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开始。有人总结世界上数百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功因素,其中之一就是他们对所研究的科学事业内有浓厚的兴趣。所以要使宝宝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就要善于培养、呵护、珍惜儿童的兴趣。千万不要轻易抹杀宝宝的兴趣,这将对她得未来造成很大的影响。

珍惜、呵护孩子的好问精神


小孩子好问是求知欲旺盛的表现

小孩子经常向家长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在逛公园时问“大树的影子,为什么比大树长呀?”坐火车时问“窗外的大树,为什么向后跑呀?”水壶里的水开了,问“为什么咕嘟咕嘟地冒泡呀?”打开冰箱问“为什么电冰箱里会结冰呀?”等等。遇到什么事都好问个“为什么”,追根寻源,弄个明白,这是孩子的天性。

在家长没有琐事缠身,或心情好有兴致的时候,一般还乐意回答孩子提出的种种问题,能耐心地给予解释和说明。而在家长心烦意乱或有事情缠身,或不知道问题答案的时候,往往很不耐烦,甚至粗暴地训斥孩子:“去去去!你怎么那么多的‘为什么’?别烦我!”无名火把孩子弄得个莫名其妙。这是很不应该的,也是很有害的。

其实,孩子好提问题,希望弄清楚“是什么”或“为什么”,这表明孩子有好奇心,兴趣广泛、浓厚,爱动脑筋思考问题,求知欲旺盛。

学问,学问,勤学好问。

常言说:学问,学问,勤学好问。只有求知欲旺盛,善于思考、好学的人,才会好问。古今中外,凡是在学业或事业上成功的人,一般都是既勤学,又好问。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经根据自己做学问的经验,提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主张,把“好问”看成是一种美德。据记载,孔子“入大(太)庙,每事问”,能身体力行,给弟子们做出好榜样。当别人讽刺他时,他还坚持认为“不知而问”是一种美德。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得意门生颜渊,不仅能做到“学而不厌”,虚心向他的老师孔子学习,并且还能做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寡”,向在学问上不如自己的人求教。因此,受到孔子的赏识和赞扬。

古今中外的学问家,都特别推崇“好问”的品质。

清朝文学家郑板桥说:“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清朝著名散文家刘开撰写过一篇专门论述好问的文章,名为《问说》。文中说:“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并且也主张:“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

要特别珍惜、精心呵护孩子的好问的精神。

好提问题是一种很好的品质。家长能耐心地、准确地回答孩子的问题,不仅可以使孩子获得知识,还会使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进而激励孩子好学、多思。家长应当鼓励孩子好问,珍惜孩子好问的精神,并且要有意识地培养好问精神。

在清朝,有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名叫戴震。他一生在许多学术领域内都很有成就,是著名的汉学家、哲学家、数学家、训诂学家、教育家。戴震并没有什么天赋的才能,开化得也比较晚。据记载,他九岁才会说话,十岁入私塾读书,是智力发展较为迟钝的孩子。然而,他的记忆力却很强,文章只读一遍,就能背诵下来。这是为什么呢?看看下面的故事,就明白了。

有一次,私塾老师讲《大学章句》这本书。老师说:“这一章叫《经》,是记载孔子的话,由他的学生曾子记录下来的;以下十章叫《传》,是曾子本人的见解,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的。”

戴震听了,有所不解。于是便问道:“老师,你这样讲,有什么根据呢?”

“这是朱熹说的呀!”老师理直气壮地说。

“老师,朱熹是什么朝代的人呀?”戴震又问。

“是南宋时期的人哪。”

“那么请问老师,孔子和曾子又是什么朝代的人呀?”

“他们二人都是周朝时期的人呀。”

“周朝和南宋,这两个朝代相隔多少年呢?”

老师屈指一算,说:“差不多有两千多年。”

“既然相隔那么多年,朱熹所说的有什么根据吗?”

戴震一连串的提问,把老师都给问住了,老师无言以对。但老师并没有生气,反而很高兴,热情地称赞他说:“你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

教育者要以豁达的心态对待孩子的好问精神

学生把老师给问住了,老师为什么不但不生气,反而赞扬学生呢?这不仅是因为戴震好问,求知欲旺,更重要的是因为戴震善于思考,思考得深刻。他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水平是很高的,没有做深入的思考,是提不出来的。戴震能提出那么多的问题,表明他不满足于“知其然”,而是还要“知其所以然”,不囫囵吞枣地死记硬背现成的结论,而要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他这种“打破砂锅纹(问)到底”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因此,受到老师的高度赞扬。

家长应当像那位私塾老师那样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即或是被孩子给问住了,也要热情鼓励孩子好问的精神,保护孩子的好问的积极性。因为孩子提出的问题能把老师和家长给“难”住了,反映孩子思考的问题有深度,这是好事。家长可不要由于被孩子给难住了,碍于自己的面子而伤害孩子。

记得我国著名桥梁学家茅以升先生,当年在唐山一个铁路学校任教时,他考学生,不固守传统的考试方法,老师出题让学生回答;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叫学生出题,由老师来回答。老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深、浅、难、易程度,给学生打分。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刻,就给打高分;提出的问题肤浅,就给打低分;如果学生提出的题把老师给难住了,就给打满分。这种别出心裁的考试方法,极大地鼓励了学生努力学习、深入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家长也要以这样的态度,可不要随意打击孩子好问的精神。家长必须明白,扼杀孩子好问的精神,很容易,一次就够;而要重新唤起孩子好问的精神,那可就难了。家长可要小心翼翼,精心呵护孩子好问的精神

育儿心得:珍惜孩子的好奇心


育儿心得:珍惜孩子的好奇心

女儿有四岁多了,她在茁壮地成长。以下是我四年来积累的点滴小经验,自己觉得很好,故记下来和朋友们共享:

1、珍惜孩子的好奇心,认真解答他(她)们的提问。最好在他们第一次对某个事情产生疑惑时,就帮助他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可以让他们在认识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少一些混沌不清,少走一些弯路,便于他们更快地认识这个世界,为进一步认识这个世界打下基础。

2、多带孩子到人多的地方去玩,多带他们参加一些酒宴、聚会,有助于培养孩子活泼、外向的性格,为孩子形成良好的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打下基础。

3、学会对孩子说“不”。对孩子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要坚绝地说“不”。当大人养成这个习惯后,孩子自然就会接受大人的拒绝了,不会再通过又哭又闹的方式要胁父母满足他们的要求。因为在经过两三次的父母坚定地拒绝后他们知道哭和闹是没有用的,就不会再使用哭闹的方法了。

4、从两三岁时起,当孩子说不想吃你做好的饭菜时,表现出挑食的苗头时,一定要坚定地对他说:“煮什么就吃什么,不然就没东西吃。”这句话说多了,并且父母在行动上也贯彻下来后,孩子就会接受这个观点。只要饭菜不是煮得特别难吃,孩子都会把每顿饭吃完,离挑食的毛病远远的。

5、从两岁起就可以教孩子数数了。先数1到10,学会数后,再学数10到20,然后10到50,10到100。再告诉他百、千、万的概念。当他掌握了这些时,有事没事时多让他数数。比方说,他想要你开电视给他看,你就说,从1数到100我就开给你看。为了看上电视,他就起劲地数。或者他要你讲故事给他听,你就说从1数到200就讲故事,他肯定也会起劲地数。通过这些方式,数字会在他幼小的脑海里不断地加深,对他以后学数学很有帮助。学会数200后,就可以教他加法和减法了。

6、对于年幼的孩子要让他们玩,尽量让他们多出去玩,感受四季天气的变化,让身体适应天气的变化。只有多玩,玩得尽兴了,他们就会产生对学习的兴趣,会把学习识字、写字、数学、英语也当成一种玩,会对学习永葆兴趣。

7、多给孩子讲一些与实际生活真相相符合的儿童故事,就像这个博客里我记下的益智幼儿故事集里那些故事样。少讲一些虚无飘渺、过于浪漫、与生活真相相差太远的神话传说、一千零一夜那些故事,那些除了养成孩子爱幻想的个性,可能并不能带来更多益处。

相关推荐

  • 珍惜孩子的问好 楚楚是我班一位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她每天像一只欢乐鸟高兴地入园,愉快地离园。可楚楚小朋友这几天焉焉的提不起精神,早上入园时她那清脆、悦耳的“老师早”、“老师好”听不到了。楚楚的一反常态令我疑惑,究竟是...
    2020-12-09 阅读全文
  • 让孩子学会谦让 星期三下午的早点是吃橙子。在孩子们吃水果的过程中,我偶尔会有意无意地渗透一些相互“谦让”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孩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先拿的总拣小的。但是,也出现了这样两个问题:洗...
    2020-08-14 阅读全文
  • 案例:珍惜孩子的创造力 在一次美术活动中,有个孩子把苹果画成了方形,理由是不想让苹果滚到地上。当美术老师看见他所画的画时,他并没有批评孩子,而是鼓励性的对他说:“你真会动脑筋,想办法,希望你能早日发明、培育出方苹果!”我们在...
    2021-05-15 阅读全文
  • 珍惜孩子在跟前的幸福 是否应该放宽入学条件的问题最近引起多方关注。绝大多数评论者的视角,明显集中于公共管理,以及6周岁线是否会影响儿童的学习,而往往忽略什么是童年的乐趣,什么是童年的幸福。 中国的传统,历来注重早慧。不过这...
    2021-04-02 阅读全文
  • 育儿心得:珍惜孩子的兴趣 育儿心得:珍惜孩子的兴趣 周末,宝爸常去三星体育场踢场足球。我呢,偶尔去做个观众,当回啦啦队,顺便带上俩宝,让她们跑跑步、踢踢球,运动运动,多跟大自然接触。小孩就该释放她们玩的天性,彻彻底底、放放松松...
    2020-09-11 阅读全文

楚楚是我班一位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她每天像一只欢乐鸟高兴地入园,愉快地离园。可楚楚小朋友这几天焉焉的提不起精神,早上入园时她那清脆、悦耳的“老师早”、“老师好”听不到了。楚楚的一反常态令我疑惑,究竟是...

2020-12-09 阅读全文

星期三下午的早点是吃橙子。在孩子们吃水果的过程中,我偶尔会有意无意地渗透一些相互“谦让”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孩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先拿的总拣小的。但是,也出现了这样两个问题:洗...

2020-08-14 阅读全文

在一次美术活动中,有个孩子把苹果画成了方形,理由是不想让苹果滚到地上。当美术老师看见他所画的画时,他并没有批评孩子,而是鼓励性的对他说:“你真会动脑筋,想办法,希望你能早日发明、培育出方苹果!”我们在...

2021-05-15 阅读全文

是否应该放宽入学条件的问题最近引起多方关注。绝大多数评论者的视角,明显集中于公共管理,以及6周岁线是否会影响儿童的学习,而往往忽略什么是童年的乐趣,什么是童年的幸福。 中国的传统,历来注重早慧。不过这...

2021-04-02 阅读全文

育儿心得:珍惜孩子的兴趣 周末,宝爸常去三星体育场踢场足球。我呢,偶尔去做个观众,当回啦啦队,顺便带上俩宝,让她们跑跑步、踢踢球,运动运动,多跟大自然接触。小孩就该释放她们玩的天性,彻彻底底、放放松松...

2020-09-11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