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尊重孩子不能光说不做!

发布时间:2020-11-26 教育孩子笔记 幼儿园不能教哪些内容 中班孩子教育笔记 尊重孩子不能光说不做!今天儿子竟然冲我发了三次脾气。第一次,我清扫时将他的积木碰倒;第二次,我将他的炒菜作料(一小盆干白菜和干芹菜叶)倒掉;第三次是他要出去玩,我告诉他先等等,妈妈还没收拾完。结果第一次,我冲我说:“妈妈,你为什么这么不小心,请说对不起”;第二次,他火了说:“妈妈,你为什么把我的东西倒掉呢?”第三次,因为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他有些生气地将收音机的频道调成乱音,声称要吵死我。

第一次碰倒他的积木,我不是故意,但我因为儿子没看到,所以没有道歉,他看到后让我说道歉的话,我郑重地道歉:“对不起,妈妈不是故意的,请原谅妈妈!”儿子这才高兴地说:“行,我原谅你了,这才行!”我很高兴看到儿子能为自已的权利勇敢地提出自已的要求并让比自已强大的妈妈道歉,这说明孩子的自主意识再成长。

第二次我将的炒菜作炒倒掉,是因为它放了很久,我因为放在家中碍事就扔掉了。结果儿子当仁不让,高声质问:“妈妈,你什么把我的东西倒掉呢?”言外之意,我没经过他的同意扔掉了他保贵的东西,尽管这东西在我们眼里一钱不值。我意识到我又犯了错误,赶紧上垃圾箱里将它们拿回(我倒时放到一个塑料袋里),并真诚地说:“妈妈又犯错误了,没有征得你的同意就将它们处理掉,现在又找回,请原谅妈妈!”儿子破涕为笑:“那是我炒菜的宝贝呢,下次不能扔掉!没事儿了!”他像个小大人似的看起来好像很大度呢。

第三次因为我正忙,想打扫完再带他出去玩,但他认为错过时间,阳光就没了。过后我仔细想想觉得儿子说得有道理,家务活是永远也干不完的,可以回来再接着做,但是外面的阳光,尤其是冬天的阳光短暂即逝,是不会等我们的。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小家伙竟然会用这种方法来表达自已的不满。(群学网 Qx54.CoM)

和儿子三次交锋,我‘败’了两次,第三次还是因为我们沟通不好,我只是生硬地拒绝而没有告诉他拒绝的原因。我口口声声尊重儿子的人格,但实际上我并没有真正做到,在心里仍把他当作一个孩子,没有把他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尊重他。其实小孩子无论多小都有自已的个性和主张,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不错,无论孩子长到多大,在父母眼里都是孩子,但是孩子长大后我们又苦于他人格上的不独立,处处啃老人,不能独立地存在于社会,其实放远处想想,童年时我们并没有给孩子多少人格上让他自已独立的机会。这三个小事,我是想得多了点,但是孩子从小看大,你给他一个怎么样的环境,他就会长成什么样,你尊重他,他长大后就会尊重自已和别人,这是对等的。

尊重孩子,不能光说不做!落到实处,落实到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上才行呀!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育儿知识:请尊重孩子的不分享


育儿知识:请尊重孩子的不分享

“把你的玩具给小朋友玩玩吧。”

当你对孩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你知道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吗?

“这是我的玩具,不给你玩!”

当孩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你知道应该怎么对待吗?”

“我的,你的,我们的……”当宝宝开始使用这些关系代词时,说明他的物权意识正在发展中。

有一首美国儿歌《幼儿所有权法则》特别有趣:

如果是我喜欢的,就是我的;

如果东西在我手中,那就是我的;

如果能从你手中夺过来,那东西就是我的;

那东西我刚拿过来,就是我的;

如果东西是我的,不管怎样它永远不会看来是你的;

如果我在搭积木,所有的积木都是我的;

只要看来像我的,那就是我的;

如果是我先看到的,那就是我的;

你的玩具放回原处时,它自动变成我的;

如果东西损坏了,那就是你的。

这首儿歌反映的正是宝宝们有趣的物权观念。

培养孩子的“物权”观念,能够让孩子学会区分自己与他人的界限,逐渐拥有自尊自主的意识,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维护自己的权利,尊重别人的物品,对孩子顺利步入社会,在交往中受到欢迎有着积极的意义。

那么,每个年龄段的宝宝的物权意识究竟有着怎样的不同?父母该如何应对呢?

0到1岁:我的东西谁都可以玩

顺顺8个月了,一天阿姨带着哥哥来家里玩,哥哥看到顺顺的足球,非常绅士地问:“我可以玩你的足球吗?”妈妈连忙回答:“玩吧玩吧,顺顺还不知道护东西呢!”看哥哥把足球踢上踢下,顺顺也高兴地手舞足蹈。

宝贝这个阶段正在努力探索自己的身体,努力弄明白自己的身体是自己的,动作是自己的,至于身体之外的东西,我暂时还顾不上,所以孩子的东西谁都可以玩。尽管如此,孩子还是喜欢有同伴的环境,看到别人玩,他也会高兴地大笑,他会明白“原来这个可以这样玩”。

1到2岁:我喜欢的就是我的

小区里的小朋友都在一起玩,1岁多的润润看到大哥哥玩的玩具车,拿着就走,嘴里还喊着:“润润玩,润润玩!”大哥哥连忙跑过来说:“这是我的!”拿走了玩具车,润润委屈地大哭起来,又试图去拿,被奶奶抱开了。

这个年龄的孩子,有了一定的独立意识,也能区分出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但是还分不清楚“你的”“我的”的界限,在孩子的心里,只要喜欢的东西,就可以伸手拿。所以父母要多告诉孩子“这是哥哥的,不是润润的”。慢慢地,孩子就会建立起“你的”“我的”的界限。

有时候孩子拿不到他想要的东西,内心会有些失望,甚至哭闹,其实孩子失望的过程也是感受“你”“我”的界限的过程。父母只需要安抚孩子,让他接受这种小小的失望。

另外,要让孩子明白“借用”的概念,懂得尊重别人的物品,去别人家里做客或者要玩别人东西前要先询问,经过别人的允许才可以玩,而且玩完了要记得归还并且致谢。

2到3岁:我的东西你不能碰

迪迪和妈妈都热情好客,经常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可最近不知道怎么了,小朋友来了,不管玩什么玩具,迪迪都会第一时间把玩具拿走,并大声说:“这是我的!”去小区广场玩也是,什么玩具都看得紧紧的,不肯分享。爸爸妈妈担心孩子这样交不到朋友,很着急,告诉迪迪不可以如此“自私”。但迪迪仍然我行我素。

2岁以后,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东西是自己的,因此想捍卫自己的权利,开始进入了“物权敏感期”,对于孩子的这个特殊时期,想给父母以下几点建议:

●“物权期”是所有孩子都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可能有些孩子表现强烈些,而有些孩子表现温和些。父母对孩子的这一表现要采取尊重并接纳的态度,要知道,这是让孩子明白自己与自己的物品之间的关系的最好机会。告诉孩子,他的衣服、玩具、图书等都属于孩子自己,自己要管理它们,并有权决定是否分享。只有孩子拥有了物权安全感,才能获得良好的自尊,也才能更好地分享,避免给孩子贴上“小气”“自私”的标签。

●可以鼓励和倡导孩子分享,也可以为孩子做出分享的榜样,让孩子感觉到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绝对不能强迫孩子,也不能给孩子提条件或者增加任何压力,更不要为了成人之间的面子而替孩子做主把孩子的东西赠予别人。决定是否分享是孩子的权利。

●有一些成人喜欢逗孩子,经常拿走孩子最心爱的玩具,看孩子大哭的反应,觉得“好玩”,这其实会严重损害孩子的安全感,父母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不要顾及成人之间的面子,要坚决加以制止。

●给孩子一个专门的柜子或者抽屉,让他存放自己心爱的物品,如果遇到小朋友来做客,可以提前跟孩子打好招呼,允许孩子把自己最心爱的玩具收起来。

●如果孩子愿意分享食物或者玩具,成人不要拒绝,要欣然接受并稍微夸张地告诉孩子,非常喜欢,或者很享受孩子的分享。

教育孩子不能说的话


1、不说类似“学习是一件很难的事,是很痛苦的事情,必须刻苦努力”的话。

作用:人具有逃避痛苦的本能,你说学习是一件很不容易、很痛苦的事情,需要“头悬梁、锥刺骨”,就会在孩子心中留下学习是多么可怕的事,在孩子心中就会产生害怕、远离学习的本能反应,一想起学习来,不痛苦也痛苦了,怎么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反之,你在孩子心中播种下学习就象游戏一样,他就会象做游戏一样有兴趣对待学习。

2、不说类似“你是我的希望,我全靠你了,你能行吗?”的话。

作用:一是避免把家长自己的压力传导给了孩子,防止孩子认为如果我不好,家长就没有希望了,多大的压力。二是避免你能行吗?的疑问句,防止扼杀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

3、不说类似“这孩子太笨了,我是看出来了,你是没好了”的话。

作用:避免一句话为孩子定性为“笨”、一定不会好了,防止扼杀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

4、不说类似“小孩子家懂什么,少问少管”的话。

作用: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参与到各种活动中来,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

5、不说类似“你不是我家的孩子,怎么这么不要强,一点都不像我”的话。

作用:避免给孩子留下家长不爱他们了、嫌弃他们的感觉,避免打击孩子的自尊心,防止孩子认为自己什么都赶不上家长,远离家长,使亲子关系恶化。

6、不说类似“我说不行就不行、不完成作业就别想玩”的话。

作用: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理解不了你是为他们好。即使是理解,他们也希望你能和蔼可亲的与他们说。避免孩子感觉家长霸道、人格上的不平等,防止亲子关系遭到破坏,避免孩子觉得你不可亲,更不可敬。

7、不说类似“孩子,爸爸、妈妈求你了,你要听话,好好学习”的话。

作用:避免把应该由孩子自己承担的学习的任务,一下子背到自己的肩上了,防止孩子产生是为家长学习的错觉,促进孩子产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8、不说类似“那来的这么多好奇心”的话。

作用:好奇心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基础,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避免打击孩子学习、探索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

9、不说类似“我打你是为你好”的话。

作用:打孩子,还是为孩子好,逻辑上就是错误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做法错误。避免让孩子产生家长爱孩子、为孩子好就要挨打的错觉,防止孩子产生“家长还是不要爱我、不要为我好”的感觉,疏远家长,惧怕家长。

10、不说类似“你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别的什么都别想”的话。

作用:在孩子的眼中,一切活动都是游戏,学习也是游戏,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这样说话无形中把学习从孩子的生活中单独提出来,变成一种非常正经的事,并赋予学习特殊的要求,使孩子的认知产生一种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学习的错觉,加大了孩子的心理压力,加大了孩子对学习的恐惧感。同时,也剥夺了孩子在做其他事情时学习知识、增长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孩子锻炼、实践的机会,更谈不上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培养孩子的情商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孩子说不该说的话该如何做?!


孩子说不该说的话该如何做?!大人的言行对小孩子来说太重要了,因为你的一句不慎之语有可能会让小家伙学到并产生不良影响呢,这是发生在我家一件真实的事呀!

早上儿子骑了一会小自行车后就嚷开了:“我要看做菜电视,我要看大锅!”我和奶奶在厨房准备早饭,**爸坐在沙发上看报纸,爷爷正好从房间里走出来,小家伙见我们大家都没吱声,就径直走到电视旁边将电视打开,拿起遥控器摇起来,小家伙现在本事强着呢,家里的电器个个都能打开,有时真令我害怕呢。电视里的画面刚出来,爷爷就逗他说:“快看,那不是大锅吗?”儿子瞅了一眼竟然对爷爷说了一句:“那哪是呀!傻笨蛋!”一语激起千层浪,但家人反应各不相同。奶奶听了哈哈大笑后说爷爷:“你没事逗孩子干什么,这下舒服了呀?!”爷爷只是嘿嘿地笑。**爸笑着说儿子:“怎么和爷爷说话呢?没礼貌!”惊讶最大的是我,我一个箭步跑过去,拉住儿子的手:“**,这是跟谁学的,怎么能这样和爷爷说话!”我几乎是很严厉地和儿子说。儿子一看这架势,不吱声了。我想此时再和儿子说什么他也不会听进去的,等今天再出去玩时我再和儿子好好谈谈这事吧。

不过反省一下,一定是我们大人说过的话才让小家伙学会的,令我们没想到的是小家伙现在用词很到位,用的场合也和切合实际,所以大人说话一定不能随口而出。后来我听**爸说,这个词他曾说过,那是和儿子玩早教机时儿子对里面的提问不好好做答老故意弄错,**爸无意中说他是个小傻笨蛋呀!此语出处终于找到,问题还是出在我们大人身上。此时我们大人听到这样的的话一定不能笑,这样他会觉得好玩而助长他继续使用,而应严厉制止,这样孩子会记住认为此话不好以后就会少用或不用了。

先别恼!你知道孩子为什么不尊重你?


有这样一类父母,跟孩子交流时习惯性的被无视,即使父母说得对也听不进去,说错了更会被驳斥甚至顶嘴,这样的父母尊严个人根本无从体现。孩子们为什么不懂得尊重父母?显然这跟父母和孩子之间日常生活中的相处方式有关,许多时候是父母自己砸了自己的招牌。父母需要平等的和孩子相处,但也要保持孩子对父母的敬畏之心。

记得自己小时候,如果哪个小屁孩不听父母话甚至敢跟顶撞父母肯定会招来一顿痛骂或皮肉之苦,只要父母朝自己一瞪眼,我立马老老实实该干啥干啥去,现如今我们当然反对父母靠武力来让孩子屈从。

可现在,我在越来越多的场合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大声跟父母说话,有的父母则更严厉训斥回应,也有的则俯首笑脸相迎,这在老人眼里大人小孩都不像话,用他们的话就是“老的没有老的样,小的没有小的样”。那么现在的孩子怎么了?问题出在哪里?难道孩子的叛逆期不讲道理是正常的?尼奇认为有一点是肯定的,孩子的成长身上有父母的影子,下面几种情形会让孩子不尊重父母:

不会接纳孩子的负情绪

从心理角度来讲,孩子发脾气是发泄他自己的不满情绪,这时候父母一定要接受孩子的情绪,哪怕孩子发脾气的理由是错误的,父母要分析孩子发脾气背后表达的需求,根据情况给予引导,借此对孩子进行是非教育。

负情绪宜“疏”不宜“堵”。哭闹是孩子发泄情绪的本能,如果发作前期不能控制住,不妨让孩子先宣泄一下情绪。父母要保持冷静的心态,等孩子情绪稳定点再和他讲道理,千万不要因为怕在外人面前“丢面子”而使用强制手段。

因为我们要学会一个耐心倾听的父母,孩子乱发脾气,是他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孩子小时候缺乏有效的情绪控制和合理的情绪表达能力。他用发脾气的行为方式来告诉父母他的不满、失望、恐惧等等,寻求父母的注意、帮助。因此最不合格的父母就是以发脾气解决孩子的发脾气。

记得女儿上幼儿园时的一个晚上,女儿与老公玩得好好的,突然大哭起来,先是哭爸爸欺负她。哭着哭着,她突然极伤心地说:为什么我的工作总是做不好?这样我才慢慢问出来她在幼儿园受挫的事。倘若我不耐心,可能会烦她不讲理,就问不出后来的事情。

一切为了孩子的观念

在中国当父母的有句老话很流行:我们活着不都是为了孩子么?因为中国人家庭观念很浓,父母无条件为孩子做一切,特别是现在一家大多就一个孩子,家庭条件也好了,只要孩子开心又不是犯大错误的事父母都可以去做,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吃一点亏。现在许多孩子的大事小情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全都包办,稍不满足就朝着大人发泄,慢慢的,就养成了孩子自我为中心,发号施令成了习惯。

父母自身问题的折射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和孩子,孩子的语言行为许多都是从模仿开始,因此如果大人的一些做法不当,很容易就能在孩子的行为折射出来。平时自己遇到不顺的时候就发脾气,夫妻间也经常吵架,遇到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就认为无理取闹,如果父母一味否定,甚至贬低、打击甚至打骂孩子,长期以来孩子认为这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唯一方式,他也就学会了。

父母经常让孩子失望

现在有的父母在孩子面前经常做一些许诺,比如:答应孩子周末假期去哪儿玩?孩子伤心难过时候或某些节日时答应给人家买好吃好玩的,但最后大人以种种理由没有去兑现承诺,这让孩子非常失望,负情绪积累就会发火表达不满。还有的父母无视孩子感受在别人面前说他们的一些毛病,或者无休止的在孩子面前拿以前错误来教育现在的错误,让孩子觉得自己全是错导致情绪的冲动。时间一长就会经常与周围的小伙伴发生冲突,不自觉的被排斥,孩子就会产生心理障碍,慢慢会觉得孤独,会使孩子的心理产生阴影。

最后来探讨下如何做一个让孩子尊重的父母?我个人总结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父母首先给孩子树立一个是非观,什么是对的什么错的,错的事情声音再大也没用。这里父母首先也以身作则,当孩子做错事情当心平气和把道理讲清楚,指出正确的方法和提醒以后该注意啥,而不是朝孩子大呼小叫,趁机跟孩子讲道理:如果爸爸妈妈对你大喊训斥你是否会更难受?你以后也不要这样对别人;如果父母做错了则认真给孩子道歉承认错误,慢慢的让孩子知道与人相处的基本规则并尊重规则,懂得尊重规则的孩子就会尊重以身作则的父母。

对孩子有些谎言不能说


2岁的彤彤特别喜欢吃糖,看见棒棒糖问是什么,奶奶干脆告诉孙女:“那不是糖,是小锤子。”

这些谎言说着省事,无形中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伤害,影响孩子的认知能力及对事情的判断能力。

李园长告诉记者,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会说一些谎言,但这些谎言首先要科学,其次要编些美丽的故事让孩子易于接受。类似于“棒棒糖是锤子”这种不科学的谎言是不能说的。

为了制止彤彤吃糖,奶奶可以讲个故事,“从前在一片大森林里,有一只漂亮的兔子,特别喜欢吃糖,吃了一个又一个,吃了一个又一个,哎哟哟,它叫了起来,原来啊,它的牙齿都没了……”

孩子天生是喜欢听故事的,在故事中把道理告诉他们是最好的,不要以为孩子小不能理解。

●这些谎不能说

家长对孩子撒谎大部分都是为了图省事,觉得谎言比讲道理更能有效、迅速地抑制孩子的一些想法、要求。李园长提醒家长,教育不能省事,有些谎言不能说。以下三种谎言,无论是在孩子的情感上,还是认知上,都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

1.情感型的谎言不能说

孩子哭得厉害,家长不应该心烦意乱随口就说:“你再哭,再哭,妈妈不要你了。”孩子会真的以为妈妈不想要他了。这样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孩子的情绪更加糟糕。

2.吓唬型的谎言不能说

晚上9点了,可是宝宝还不睡觉。家长说:“赶快睡,再不睡,大鬼小鬼就来找你了。”此时,给孩子读几个故事可能比谎言来得更有效。

3.不科学的谎言不能说

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不断认知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家长答不上来的时候,就告诉孩子不知道,查好了资料再告诉孩子,千万不能“打肿脸充胖子”,告诉孩子一些不科学的知识。

暑假不能让孩子做这几件事


暑假不能让孩子做这几件事

暑假即将来了,孩子们高兴了,家长却担忧了。这是因为孩子们暑期容易养成许多坏习惯。下面我们来看看孩子暑假坏习惯的6大排行榜吧!

--坏习惯第1名--

整天睡懒觉

偶尔睡个懒觉当然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是如果天天睡懒觉,睡到中午才起来,那就成问题了。最基本的起居作息一乱,连带着吃饭、游戏、学习……什么都跟着乱。

更糟糕的是,等到假期结束,还要恢复到早睡早起的规律作息,由于原来的生物钟已经打乱了,又需要一段时间重新调整,多折腾啊。之所以把睡懒觉列在假期坏习惯的第一位,主要是在于它昭示着假期坏习惯的最大根源:失范,就是没了规矩。

专家支招:

可以不完全按照平时的规矩来,稍稍宽松一些,偶尔做些平时不能做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假期没有规矩,而是要有“假期的规矩”。比如睡懒觉这件事,重要的不是几点起床,而是每天都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起床,而不是任由他想睡到什么时候就睡到什么时候。

--坏习惯第2名--

“狂”吃零食

对小孩子来说,吃和睡就是最大的问题。放假在家,各种零食随手可得,放假期间,父母对此也比较放松。吃多了零食,最明显的问题就是不好好吃正餐了,有的父母在这时候会生气,饭桌就变成了“战场”。

专家支招:

跟睡懒觉的问题一样,当然可以让孩子吃一点零食,这也是生活乐趣,但最好能事先商议好一个比较合理的饮食方案,比如每天可以吃一点什么东西、吃多少,别人给零食时怎么处理,等等。

--坏习惯第3名--

“宅”在家

看太多电视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活动不足,老是窝在家里,还常常伴随着吃零食的坏习惯。容易发胖不说,精神状态也不会好,常常是一副懒懒的、百无聊赖的样子。

专家支招:

周末父母有空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公园逛逛,或者安排一些体育锻炼,连逛街也算是一项“运动”。父母要上班的时候,也要请看护人多带孩子出门去玩,还可以鼓励他跟小区里同年龄的孩子一起玩,小孩子之间的追逐打闹,自有他们的乐趣,也达到了活动身体的目的。

--坏习惯第4名--

“沉迷”看电视

看电视其实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只要有更有趣的事情可做,小孩子是不会太过分迷恋电视节目的。说现在的孩子贪恋电视,更多是因为没有比它更有吸引力的事情罢了。此外如果孩子已经懂得上网,做父母的可能还会担心他“沉迷于网络”甚至“染上网瘾”。

专家支招:

看电视太多会影响视力、智力、运动量等等道理不妨都跟孩子讲讲,相比简单粗暴地“我不许你看电视”而言,这是更尊重他的方式。当然这些话可能孩子听得都腻了,因此最好的办法还是和他“谈判”,得出一个大家相对来说能够比较认可的方案,因为是他亲自参与制定的,他就会有意愿去遵守。

给孩子决定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的自由,而不是亦步亦趋地跟在他屁股后面:“不要看太多电视!”“你怎么又在上网?”简单说吧,换了是你整天被人管着,你烦不烦,又会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呢?

--坏习惯第5名--

“两面派”反斗星

说到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保姆带孩子的情况,可能会过分溺爱,一方面助长了孩子的一些坏毛病,另一方面,如果父母和这些看护人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看法、做法不一致,小孩子可是很会察言观色的,容易变成小小“两面派”。事实上这种不一致会给孩子造成混乱的感觉,对他的心理和人格成长很不利。

专家支招:

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做父母的首先要拿稳主意,然后尽量和其他看护人沟通,保持一致性。每天晚上不妨趁着一起吃饭或饭后活动的时间,开一个小小的家庭会议,把孩子在这一天里的表现说一说,大家评议评议,不带批评色彩,更不是开“批斗大会”,只是把事情都拿出来让大家知道,让一切都变得公开、透明。当然,着重表扬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是很重要的。

--坏习惯第6名--

不学习不做作业

有不少父母认为放假了就让孩子“放松放松”,不用参加兴趣班,这是很好的见解!不过,需要每天都有一定时间用来学习,不能随意间断的,即便在假期里也需要坚持。

专家支招:

事先跟孩子一起商议好大家都能认可的日程表,可以规定每天几点到几点是学习的时间,或者规定每天要有多长时间是必须用于学习的,或者每天要完成多少学习任务,但具体安排在什么时候可以相对灵活一些。

-坏习惯第7名--

耍臭脾气

作息紊乱和“宅”在家中的副作用,就是能晒到太阳的时间少了。外面天气太热,孩子足不出户,光照不足不仅不利于钙质吸收,还会引起抑郁症状。而孩子通常觉得“我辛苦了一个学期,假期就应该放松”,不仅在家为所欲为,连脾气都见长了。

专家支招:

为什么孩子学校就会遵守规矩,在家就肆无忌惮。其实是因为,家更让他有归属感和安全感。这不见得是坏事。但也需要给他建立一定的规则和秩序,这样他才能更自如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如果太过放任,反而会使他缺乏安全感,茫然不知所措。

不替孩子做决定


不替孩子做决定昨天星期一,是xx学校规定穿礼服的日子,礼服只有夏装短衣短裤。因天气转凉,睿爸担心穿得少会感冒,于是就对xx说:“今天天气冷,只穿上衣,裤子就穿长装吧!”结果xx听了很不高兴的说:“不穿我们班会被扣分的,再说我带件外套不就行了吗?”本睿爸还想说什么,被我阻止了。我对睿爸说:“孩子自己有把握,这些事你不用过多的去操心。”睿爸仍不甘心地说:“今天气温下降了好几度,万一被冻感冒了怎么办?”若真的是这样,冻一回,又何凡呢?睿爸听我这样说,就不再坚持了。

晚上下班去接xx,问他感觉今天冷吗?小家伙回道:“早上有点,下午就好了,不过这点冷算不了什么,我是男子汉了嘛!”从xx口中可以听得出,那怕真的是冷得受不了,他也会这样说。因为这是他自己的选择,不会去赖怪别人。若我和睿爸真的强行要求他穿长装,若又不巧班上真的被批评扣分了,那回来就会免了一场口舌之战。所以还是由着他点好。若真的是冻得感冒了,那下次不用我们说,他自己就知道选择穿什么。

快到家时,xx说学校要求他们买小学生记录本,放假前xx有提过,但我把这事给忘了。于是我们马上调头去文具店,到店里xx拿着一本家里也有的日记本说,就是这种了。我不解问他:“这种家里不是有吗?怎么还跑这里来买。”xx来个强求的理由,家里那本我要用的,所以学校要用的我就重买咾!行,即然这样说,那就买吧!后经店员介绍这种本子有40页,60页和80页装的,价格之间相差五毛钱。我本想建议买本60页的,因多了怕到时一学期用不完。但xx自己决意要80页,我没有出声,由他自己决定。

让我想起上次也在这买了作业记录本时,也有几款让他选,结果也是他自己决意的。后带到学校第一天就被同学拿走了,回家他伤心的好一阵,没想到第二天,他自己又把本子给找回来了。从这件事让我看到,是他自己选择的会更加珍惜。

对于孩子的决定,有时也会是错误的,但我们家长把这些错看成“小事”来历练孩子,鼓励孩子。不当着错事来批评孩子,相信孩子在以后的成长路上,更加会有主见并正确的作选择。

相关推荐

  • 育儿知识:请尊重孩子的不分享 育儿知识:请尊重孩子的不分享 “把你的玩具给小朋友玩玩吧。” 当你对孩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你知道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吗? “这是我的玩具,不给你玩!” 当孩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你知道应该怎么对待吗?” “我...
    2020-07-24 阅读全文
  • 父母不能做到事事替孩子做 家长关爱孩子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是家长一定要掌握一个度得问题,过度的关爱就是对孩子的关爱了。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家长应该怎样关爱孩子对孩子来说才是正确的。这也是为了孩子考虑的。 记得有一次孩子上少年宫...
    2021-05-11 阅读全文
  • 检讨书不尊重11篇 常言道,优秀的人都是有自己的事先计划。在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中,经常会提前准备一些需要的资料。资料包含着人类在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和研究过程中所汇集的经验。有了资料,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知不知道我们常见的幼师资料有哪些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检讨书不尊重11篇”,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
    2023-04-28 阅读全文
  • 教育孩子不能说的话 1、不说类似“学习是一件很难的事,是很痛苦的事情,必须刻苦努力”的话。 作用:人具有逃避痛苦的本能,你说学习是一件很不容易、很痛苦的事情,需要“头悬梁、锥刺骨”,就会在孩子心中留下学习是多么可怕的事,...
    2020-09-30 阅读全文
  • 尊重孩子 我们班有个小男孩,非常调皮。 日常平凡,总有小朋友告他的状。 “老师,他打我了。 ”“老师,他抢我的皮球。 ”……为此,我们不知教育了他多少次。 某一天,他和小朋友一起看图书。 开始时,他边看本身的书...
    2020-11-17 阅读全文

育儿知识:请尊重孩子的不分享 “把你的玩具给小朋友玩玩吧。” 当你对孩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你知道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吗? “这是我的玩具,不给你玩!” 当孩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你知道应该怎么对待吗?” “我...

2020-07-24 阅读全文

家长关爱孩子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是家长一定要掌握一个度得问题,过度的关爱就是对孩子的关爱了。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家长应该怎样关爱孩子对孩子来说才是正确的。这也是为了孩子考虑的。 记得有一次孩子上少年宫...

2021-05-11 阅读全文

常言道,优秀的人都是有自己的事先计划。在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中,经常会提前准备一些需要的资料。资料包含着人类在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和研究过程中所汇集的经验。有了资料,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知不知道我们常见的幼师资料有哪些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检讨书不尊重11篇”,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

2023-04-28 阅读全文

1、不说类似“学习是一件很难的事,是很痛苦的事情,必须刻苦努力”的话。 作用:人具有逃避痛苦的本能,你说学习是一件很不容易、很痛苦的事情,需要“头悬梁、锥刺骨”,就会在孩子心中留下学习是多么可怕的事,...

2020-09-30 阅读全文

我们班有个小男孩,非常调皮。 日常平凡,总有小朋友告他的状。 “老师,他打我了。 ”“老师,他抢我的皮球。 ”……为此,我们不知教育了他多少次。 某一天,他和小朋友一起看图书。 开始时,他边看本身的书...

2020-11-17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