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想要孩子进步,先要树立自信心
发布时间:2020-11-23 教育孩子笔记 中班孩子教育笔记 孩子挑食教育笔记育儿观念:想要孩子进步,先要树立自信心
今数学活动是最能体现孩子个体差异的,有的孩子很快就做好了,有的孩子做的比较慢,还有的孩子不会做,甚至连数字都不会写。小A就是属于连数字都不会写的孩子,恰巧,今天的操作活动中要运用到数字,这对小A来说是极大的挑战,直到所有的小朋友都做完了,小A的纸上还是干干净净,一点痕迹也没有。我和周老师都明白,他是不会而产生的不敢,于是周老师把他叫了过来。
“小A,你在家里写过数字吗?”他不做声。YJs21.cOm
“没关系,小A,妈妈交过你写么?”他点点头。
“那怎么还不会呢?”眼睛小A眼泪都要出来了,我和周老师都意识到不能在问了。但是,我们是问了多么令他害怕的话,促使孩子都流泪了呢?没有,会不会是在家里父母太急于心切,给孩子身上施加的压力太大,才是孩子害怕提起数字?
“小A,不会写不要紧,老师叫你好吗?”他点点头。
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让我和周老师两个人都无计可施。不管怎么教,他就是学不会,好像听不懂我们说的话。中班的孩子“1、2、3”反复教他,还是不能区分,这可怎么办呢?我们教了他很久,最后还是决定暂时放弃,找他妈妈好好谈谈。
第二天早上,我就和小A的妈妈说起了这件事,“老师,辛苦你们了,我家的孩子太笨,真的,我教了他1个月的数字‘1’,整整一个月,可是把数字打乱之后,他还是不认识。看到他这么笨,我就忍不住揍他,但也不好天天揍吧,毕竟是自己的孩子,也心疼啊!”听了他妈妈的话,我知道为什么小A一提数字就怕,就哭。
“小A的妈妈,你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差别,也许,你家的孩子在数学和语言能力方面不如别人,但是,你们小A的被子叠的特别整齐,自理能力特别好,你有没有在这方面夸奖过他呢?”
“这到没有。”
“对啊,不要吝啬对孩子的夸奖,你家的孩子是需要激励教育的,因为你对他的表扬实在太少,你有没有在他的面前说过‘笨死了’这种话呢?”她点点头。
“那你的儿子怎么可能会进步,你打他,骂他,只会加重他的心理负担,让他害怕学习,不肯学习,不会学习。从今天起,回家不要让孩子写数字,让他好好玩,做些孩子自己喜欢的事情,多鼓励他,表扬他,先要树立他的自信心。好吗?”
“老师,我真的要好好检讨自己,可能是我太失败了吧!”
“现在还来的及,不要觉得自己的孩子比别人懂的慢,每个孩子的发展情况各部先同,不要给孩子施加他里所不能及的事情,我们一起努力,相信,小A会有好的变化。”
现在,我和小A的妈妈在如何教育孩子方面达成了共识,相信经过我们一起努力,孩子会有好的表现,期待吧!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育儿观念:孩子要从小树立规则意识
昨天晚饭做好了,子豪在看《西游记》。我告诉他:“如果饿了就来餐厅吃饭,不饿的话就看完再吃。”他要求边看电视边吃饭,我不同意。子豪开始发脾气,后来干脆大声哭了起来,当时家里还有一个客人。我当时觉得很没有面子,其实子豪还从来没有这么不讲理的大哭大闹过,我当时真想息事宁人答应孩子算了。但是我心里有个声音告诉我:“如果这次我轻易妥协了,孩子以后会更加肆无忌惮。”我想了想还是平和但坚定地告诉他:“去餐厅吃完饭再看,或者看完再去吃饭。”然后我继续跟客人聊天,对于他的哭闹当做没看见。
没有了观众孩子也就没有了表演的欲望,最后他乖乖地去餐厅吃饭了,刚吃了两口他可能觉得自己很委屈,哭着说:“爸爸为什么就可以看电视吃饭呀?”我告诉他:“爸爸做的也不对,因为他小的时候奶奶不知道吃饭看电视对眼睛和身体不好。以后爸爸也会改的。”然后他又说:“妈妈,你做的饭我都不爱吃,连鸡蛋都没有。”我说:“你想吃鸡蛋妈妈可以做给你吃,你吃煮鸡蛋还是鸡蛋羹?”他说:“煮鸡蛋”。我煮好鸡蛋他吃完了,又开始吃米饭,一边吃一边说:“妈妈,其实今天的米饭也挺好吃的。”看来孩子雨过天晴了,可能是刚才哭得累了,他连续吃了三碗米饭。
在整个我跟孩子的对抗过程中,我家的客人始终保持旁观。我觉得这也是一位睿智的妈妈,孩子今年刚中考完,已经被外地名校提前录取,今天是带孩子来找老公咨询一些事情的。这个妈妈并没有像一般人那样去劝解孩子,表面上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别人的参与无形中会起到反作用。真的很感谢整个过程中那个客人没有参与进来,既没有劝孩子,也没有说服我。孩子其实一直在试探我的底线,最后他知道自己的哭闹没用,乖乖去吃饭了。
晚上睡觉时间到了,才发现很多事都没有干完,我问子豪:“你知道今天为什么这么晚了也没有干完自己的事情吗?”他说:“因为我耍脾气呗。”我告诉他:“因为你的哭闹,耽误了一个小时,所以我们好多游戏都没有时间玩,书也读不了了。下次还这样吗?”他摇摇头。
男孩子从小就要树立规则意识,规则一旦建立就不要轻易破坏。
育儿观念:孩子会自私,教育要引导
育儿观念:孩子会自私,教育要引导
生活中时常会听到孩子说“这凳子是我的”、“我要一个人玩汽车”等等与之类似的话。不
少人由此感叹道:“现在的孩子多自私呀!”孩子为什么会如此自私呢?有人说,人的自私
是与身俱来的;有人说,人的自私是后天习得的。究竟谁是谁非呢?看了下面的例子就能明
辨是非了。
一个小孩在吃糖,一位阿姨问:“给我吃一块好吗?”“好的”,小孩边说边大方地把糖
递给了阿姨。可当这位阿姨把糖放进嘴里时,小孩哭了。
为什么这个孩子的前后表现有如此大的反差呢?可以推测,在之前这都是成人逗孩子玩玩而
已,并不会把小孩好吃的真吃掉,而是说:“宝宝真乖,那么大方,这块糖还是宝宝自己吃
吧!”可见,人的自私是后天习得的,是由成人不正当的教育造成的。那么,如何进行正确
的教育呢?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指出:“儿童的道
德要逐渐涵养”。他还特别强调“儿童期是发展个人的最好机会。什么言语,什么习惯,什
么道德、什么能力,在儿童的时候学习最速,养成最易,发展最快。”因此,我们要抓住关
键期,创设良好的氛围,逐渐引导幼儿形成互助、合作、分享的优良品质。下面主要就陈鹤
琴教育思想来具体谈谈:
一、让孩子享受真爱。什么叫真爱呢?真爱就是“爱”与“严”相结合,严爱相济。爱
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力量,爱是崇高的,无私的,有理智的,是孩子全面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但是,爱不是溺爱,陈鹤琴反对过分溺爱而姑息迁就,他指出姑息足以发展儿童的自私心。
如有的父母总是把最好的菜留给孩子吃,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东西就让他独享。久而久之,孩
子就会习以为常,把这一切看作是应该的,一旦别人吃了、玩了、碰了他的东西,他就会不
高兴,甚至是发脾气。在他心里只有自己,根本不会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俗话说:“严是
爱,松是害”,这是千古真理,是行之有效的育孩原则。因此,对孩子要严格要求,但是严
格不等于严厉,更不等于体罚。陈鹤琴反对处处用成人的意志要求儿童,用成人的道德规范
儿童,他指出严管则会摧残儿童一切活动的倾向。如孩子不会念儿歌,老师和父母就大声训
斥,甚至数落他,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失去自信心,从而变得孤立封闭。因此
,成人必须把握好“爱”与“严”的尺度,真正做到严爱相济,互相结合,让孩子享受到真
爱。总之,既要让孩子感到师长的坚强意志,体会到师长所坚持的正确原则,在坚持原则中
又亲切又关爱。做到严中有爱,爱中寓严。
二、让孩子喜欢合群。陈鹤琴认为:“凡人都喜欢群居的,幼儿、婴儿离群独居,就要哭喊
了。2岁时就要与同伴游玩,到5-6岁,这个乐群心更加强了。”既然孩子有这样的心理特点
,成人就应创造条件让孩子的乐群心得到发展。
要孩子喜欢合群,唯一的办法是给他们创造一个群体环境,让孩子在群体活动中,品尝与玩
伴合作的各种滋味。对于2岁以前的孩子,他的玩伴主要是大人。因此,大人应多抽出时间
与孩子一起玩,做孩子游戏的伙伴。2岁以后,孩子逐渐开始和别的孩子一起玩,但是他们
都各自玩自己喜爱的游戏,偶而望望别的小朋友,可是还不会一起玩,这是孩子社会交往能
力初步发展的时期。成人要抓住孩子的这个特点,引导孩子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到3岁以后
,孩子开始喜欢同小伙伴一起玩。4岁以后,孩子之间逐渐形成了小团体,一起玩的能力增
强了。到5-6岁,孩子在一起玩的游戏中集体精神加强了,同时也形成了某种固定的交往关
系。因此,对于3岁到5、6岁的孩子,成人要采取放手政策,让孩子自己寻找伙伴,并根据
孩子的性格,从不同角度引导孩子参与群体活动,尤其是对性格孤僻的孩子更要有目的地鼓
励他进入群体生活。值得一提的是,成人不能回避孩子之间的矛盾,要教孩子学会自己解决
矛盾。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在群体活动中学会交往,在交往中学会合作与分享,让孩子体验到
与同伴合作的乐趣,促使孩子的乐群心得到发展,成为喜欢合群的孩子。
三、让孩子学会爱人。陈鹤琴指出:“一个成人的情绪表现,有许多都是由他幼小时代情绪
生活来决定的。”因此,从小让孩子学会爱人是非常必要的。爱是一种特殊的内心体验。
爱的情感和其它情感一样,都是通过后天的环境、教育以及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和发展起
来的。
1、要让孩子爱人,首先要培养孩子对父母的热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抚养者,父母为了孩
子的健康成长,历尽艰辛,付出了伟大无私的爱,孩子在这溶溶挚爱当中长大成人,便产生
对父母的依恋和热爱。父母可以结合“三八”妇女节,“五一” 劳动节等特殊的节日让
孩子体会父母的辛劳,强化孩子热爱父母的情感。父母还可以抓住具体事例进行训练,使孩
子心中有父母,有他人。比如妈妈生病了,大人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知道,妈妈哪里不舒服
,需要些什么帮助,并让他为妈妈做一些小事情。这种训练,可让孩子学会关心父母的病痛
冷暖,体会父母的喜怒哀乐。
2、要让孩子学会爱人,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孩
子不是从理智上,而是从心灵里理解别人的痛苦时,我们才能放心地说,我们在他身上培养
起了最重要的情感——对人的爱。”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可以通过文艺
作品的感染,如让孩子听雷锋小时候的故事,激发他们对雷锋的同情心及敬仰之情;也可以
通过孩子在生活中直接的观察和体验,如体验亲人患病时的痛苦,残疾人生活的诸多不便,
小昆虫小动物受伤害后的痛苦挣扎等,在这种环境的刺激下,促使孩子出现移情、同情,而
后主动地表示爱怜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3、要让孩子学会爱人,还必须创设良好的氛围,家庭成员之间、教师之间、亲子之间要互
相尊重、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要树立情感丰富健康完美的师长形象。陈鹤琴指出:“这个
模仿心,青年老年亦有的,不过儿童格外充分一些。儿童学习言语、风俗、技能等等,大大
依赖这个模仿心。”所以师长必须以身作则,发挥自己的表率作用,促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
学会爱人。
一个享受真爱,喜欢合群,懂得爱人的孩子是不会自私的,对于自私的孩子,通过这样的教
育也一定能得到改善。社会需要不自私的人,因为只有不自私的人才能和睦相处、协手共进
,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育儿观念: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育儿观念: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可偏偏孩子的幸福感越来越低,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是不少家长误读了幸福,误读了孩子。
幸福是一种主体积极的心理感受;是对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得到满足时的一种主观体验,一切与促进人身心健康成长相关的积极感受都是幸福的。由此可见,没有主体的“需要”,就不可能产生“需要得到满足时”的幸福。
试想,当食物、玩具已经多到享用不尽的时候,它还能引起孩子的幸福感吗?如果一个人已经有许多双鞋子,而没有多一条可以换洗的裤子,可我们还是不停地只给他鞋子,而不给他裤子,他会快乐吗?可见,要想提升孩子的幸福感,首先要了解孩子最需要什么。因为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既是孩子发展的过程,也是幸福感产生的过程。
就现代城市中的儿童而言,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食物、衣服和玩具,而是大量的心理需要,比如,需要被关注、需要游戏、需要信任、需要同伴(同龄或异龄)、需要自由、需要尊重、需要爱与被爱、需要分享情感、需要倾述、需要表达、需要被理解、需要舒适的环境、需要知识、需要安全感、需要老师的关心、需要锻炼、需要一定的规则、需要丰富的刺激、需要参与一定的社会性活动、需要动手、需要鼓励、需要获得成就感(需要体验成功)、需要亲近大自然、需要和谐幸福的家庭、需要获得责任感、需要感受美、需要自控、需要赞美、需要创造、需要公平、需要归属感、需要被接纳、需要偶像或权威……
可见,孩子的需要并不简单,孩子的幸福是与其精神世界、心理的成长紧密联系的,一切与孩子内在需要一致的活动都能给孩子带来幸福,反之则不然。
所以,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兴趣、需要,并为此提供适宜的条件。而现实生活中孩子内在的需要往往处于边缘化。现代家长一方面高举着要尊重孩子的旗帜,一方面又极力控制着孩子的精神世界。比如孩子自行选择的生活方式处处受到成人的种种限制,家长往往以自己的意志和想法来支配孩子,各种兴趣班、各种限制充斥着孩子的生活。我们的家长习惯于给孩子计划未来、越俎代庖,坚定地认为有他们的参与和把握,孩子未来的幸福就胜券在握,认为自己需要的,就是孩子需要的。然而,孩子与成人处在生命不同的阶段,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需要。
孩子今天的幸福将直接关系到明天的幸福,建议家长要努力做到这几个方面。一方面,给予孩子无私的爱,这是孩子获得幸福的基础。不管你有多忙,都要抽时间多陪伴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触碰到这份爱,这不仅是孩子渴望的幸福,也能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孩子、走进孩子,发现其内在的需要。另一方面,家长需要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自主,培养他的主体意识,让他有选择、决策的权利。幸福是自己对生活的主观感受,需要孩子自己去体验、去追求。如果是一个没有主动把握自己生活能力的人,何谈幸福呢?
父母要在孩子前树立威信
“现在的孩子真是越大越难管教了,你说一句,他顶你两句,好像还是他有理”“可不,现在在孩子面前很难树立父母的威信,我有时管管他,他还说,这个你不懂。听了真让人生气……”从这两位父母的烦恼中,可以透视出大多父母的烦恼。
我们不仿从父母自身找一下原因。看看哪些不正确的威信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根据调查,父母在孩子面前逐渐丧失威信的现象,在小学至初中这一阶段较为常见,父母也往往在这个时候才想起要树立威信,但实际上问题往往出在学龄前。科学研究显示,孩子在3岁以后就有了自我的意识,开始懂得拒绝,因此,如果这时你还是像以前那样教育孩子,总是满足孩子的要求,同时又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行,没有树立威信的意识,那么,日后想要再树立威信就很困难的,那时你就无法拿捏该如何对待孩子。在孩子3岁以后怎么建立威信呢,看看下面这些父母的观点。
知已知彼才能保证教育产生威信
我觉得父母的威信应该是建立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基础上的。如果父母的教育方法总是不能改善孩子的行为,那么就谈不上有什么威信。对我女儿,我用游戏方法来对待她,每次都奏效。当然对大一点的孩子不能用这样的方法,但只要多了解孩子,抓住孩子的心理进行教育,就能更多地获得成功。
严与爱结合最能树立真正的威信
我平时对女儿管得很严,哪怕是一点儿小错误也不轻易放过,但每次做过批评之后,我都想办法去安抚她,开导她,使她感受到父母是爱她的,而不会产生对父母的畏惧、抵抗心理。我认为这种严与爱相结合的教育,最能建立真正的威信。
以身作则是建立威信的关键
古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要让父母对孩子产生威信,首先父母自己要做得好。比如,要纠正孩子乱扔垃圾的坏习惯,你光靠一遍遍地说还不行,还要做给孩子看,孩子看到父母的行为自然会模仿,同时也就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要求了。想想,如果父母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却要求孩子去做,孩子怎么会来听你的?身教胜于言教,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作出榜样。
教育一致是树立威信的重要条件
我觉得教育一致,统一要求也是建立威信的重要条件,不仅父母两人之间的要求要尽可能统一,而且父母的前后教育都要一致,要善于控制自己的言行,不能一会儿高兴起来随便地逗笑孩子,一会儿心情不好又任意地打骂孩子。
树立威信,父母必须说到做到
父母常常只会强调‘威’,而忽略了‘信用’的重要性,以为哄哄小孩很正常,许多调查都显示,很多父母之所以在孩子面前不太有威信,往往就是因为不守信用。威信就是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一种信任感,这不是靠说教或者是打骂的方式能建立的,父母言而有信才是最重要的。我儿子虽然只有3岁多,但我还是恪守“言必信,行必果”的原则。这样就会使孩子感到父母是说到做到的,从而能够自觉地听从父母的指令,接受对他的要求。即要求孩子做到的事,父母首先要以身做则;答应孩子的事,一定不要落空。
少而精的管教有助树立威信
说实话,在家里孩子是我管得多,但威信却是他爸爸更高。究其原因,我想可能是我管得太多,管得太琐碎,事无巨细都免不了唠叨几句,这样孩子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反而不来听你的。而他爸爸平时很少说他,但都抓住一些主要的东西一管到底,这样反而更有效。看来要树立威信,还要管得少而精。
民主性管教是现代父母的威信所在
我认为父母的威信并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孩子对父母的绝对服从,或是父母对孩子的支配地位,而是在平等交往的基础上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一种尊重信赖的感情,从而与父母建立一种积极配合的亲密关系。要做到这点,首先就要理解、信任孩子,尽可能地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和尝试,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不能怕孩子犯错误而强制孩子按大人的意愿行事。另外,父母还不能太在乎自己的“权威”和“面子”。每个人都有可能做错事,孩子不对时应该批评教育,自己做错时也要真诚地向孩子道歉,这样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反而会使孩子更加信任你,尊重你,更愿意与你交流沟通。我觉得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威信,而孩子越大,越需要这一点。
向孩子学习会提高父母在孩子的心里的地位
因为孩子一直在学习,所以他们的想像力非常丰富,但是难免也有我们大人不懂的事,这时,我会放下架子问:‘这是为什么?’‘这是真的吗?’‘这个问题我不懂,你能告诉我吗’,这不但不会使我失去威信,反而会提高你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反之,不懂装懂或逃避回答则会使你更被动。
家庭和睦是父母建立威信的基础
我觉得,夫妻之间要互敬互爱,互谅互让。当发生矛盾或摩擦时,夫妻双方要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妥善处理。切不可大吵大闹,拳脚相向,用粗暴的方式解决矛盾,尤其是当着孩子的面。这是保持父母在孩子眼里美好形象和树立威信的基础。
不利于树立威信的教育方式
1.用高压的教育方法。父母严而无慈,经常发脾气,时常恐吓、责骂孩子。动辄体罚孩子,实施棍棒教育。使孩子整天唯唯诺诺,诚惶诚恐,经常处于恐惧不安的状态中。
2.用疏远的教育方法。父母从不主动接近孩子,总是力图使自己离孩子远一点。譬如,把孩子交给祖母或交给保姆照应而撒手不管。他们很少与孩子交流感情,孩子不了解父母的想法、爱好、兴趣等,父母也不知道孩子的需要和喜好,父母与孩子间存在着明显的鸿沟。
3.用宠爱的教育方法。父母对孩子娇纵溺爱,对其逞性和乖张脾气姑息迁就。不给他指明努力的方向,也不提出任何要求,而是有求必应,一概满足,导致孩子任性妄为,形成骄横执拗的性格。
4.用自以为是的教育方法。父母认为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面前全是正确的,是家庭的法律信条。话一出口,孩子就得绝对服从;即使是说错了,但为维护自己的所谓尊严,也要迫使孩子必须照办。同时,这种自以为是的教育方法,还往往导致父母无视孩子的正当需要,不虚心听取孩子的正确意见,有损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影响良好性格的形成。
5.用说教的教育方法。父母无视孩子是否愿听,也不管自己的语言是否恰当,在任何场合下,总是海阔天空、滔滔不绝地对孩子进行灌输,摆出一副说教者的姿态。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对这种说教产生厌倦情绪。久而久之,他们对正确的教育也会产生反感。
6.用引诱的教育方法。父母总是用爱抚和各种各样的奖赏(包括各种物质的东西)来博得孩子对自己的尊重和热爱。殊不知,一旦孩子得不到爱抚或满足不了其需要,就会对父母产生不满、愤怒和反抗的情绪,使孩子变得任性、骄横、不讲道理。
以上这几种错误的教育方法,在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形成混合型或偏颇型的状况。例如,父母平时对孩子娇惯迁就,放任自流,一旦孩子出现行为上的问题或发现其性格上的明显缺陷,如任性、娇纵、以自我为中心等,便进行训斥、责骂、甚至殴打孩子,对他施行种种限制,而当责打、限制过分于心不忍时,又对孩子百依百顺起来,取消了限制,任孩子提出种种不合理的要求,无条件地予以满足。以上这些做法,即不能建立起父母的威信,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应当加以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