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孩子的情绪
发布时间:2020-11-19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幼儿园说课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关注孩子的情绪经验分享:对孩子的关注点,应该放在情绪上。假日。我在家看电视,**过来说:妈妈,我渴了,想喝开水。我正要起身,他又说:妈妈,我自己来吧。便进了厨房。
我想着放水的橱子偏高,而且盛开水的壶子有点重,想要去看个究竟,这时,听到了“咣当……”一声。**把杯子摔碎了。
他连忙走出来对我说:妈妈,杯子被我摔破了。
我则赶紧说:嗯,没关系,你别走进去,小心被碎片割伤了。
我当时想,我不批评他并且保证他不受伤就行了。于是,把破杯子一点点地收拾好。另外找了个杯子给**喝水。
一切很快就恢复了正常。我继续看电视。**继续玩。
不过,只玩了几分钟,**忽然就停止了,哼哼唧唧,显得兴致低落,我过去了解原因,他却干脆躺在地垫上大哭起来。
这样的情景可比较少见。我一怔,忽然意识到,可能刚才那个杯子的事让他还有情绪。于是我试探着问:你是不是有点难过?他立即哭得更大声了。我又问:呆在家里没伴玩你难过,还是杯子破了,你难过?说到杯子,他哭得更凶。
那个杯子是**专用的。我以为他平时用得少对这杯子没啥感觉,不曾想会引发他这么大情绪。于是我尝试帮助他处理情绪:“可爱的杯子,对不起,我不小心把你摔碎了,我好舍不得你,没有照顾好你我感觉到我有点无能,你再也不能陪伴我了我很难过。”我又模仿杯子的口吻说:“亲爱的**,我要和你说再见啦!你知道吗,我们杯子除了用来喝水,还可以用来种花哦,现在,我就要去另外一个星球啦,这个星球上有个小王子打算用来我种一株可爱的玫瑰花,我就要去陪伴小王子和玫瑰花啦,你是一个非常可爱能干的孩子,和你在一起的时光我觉得很幸福,我不怪你,相反,我有点开心哦,因为我有了另外一个好去处,再见!祝你遇见一个和我一样可爱的杯子!”
**哭泣着,不再抗拒我抱他,慢慢平静下来了。我们一起躺在秋千上,我问他要去哪里玩吗,他说,不,我只想呆在家里。
又过了半个来小时,他才提出来说:妈妈,我们去公园玩玩吧。
去公园的路上,我问他,**,你觉得伤心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他想了想,说:苦苦的感觉。
昨天晚上他要喝开水,我用我的杯子让他喝,他说:我不用你的杯子,我要那个吸管杯。我故意问他:哦,你的专用杯呢?他说:你说哪个?那个上面画了一个可爱的人的,绿色的那个?我说是啊。他答:哦,那个杯子没有了,摔破了。我又问:啊哈,那你感觉怎么样?他说:嗯,我挺难过的。语调很平静自然。
我是个感悟丰富的人。这就很容易煽情。我也有点担心,我这么对**是不是煽情了。帮着孩子处理他的情绪,这么做只是我的一个尝试。但是,我有一个感受就是,交往、交流当中,重要的就是对对方情绪的观察与认可。把握住了对方的情绪与感受,就可以知道对方的需要,那么关系就能够良好地建立。这是比较省力又有效的办法。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关注宝宝发泄情绪的方式
导读:在面对孩子的负性情绪时,家长保持良好的情绪是关键。很多时候,虽然你的内心是爱着的孩子的,可由于你太生气了,表现出来的却是全然的否定、责备,而这会让孩子忽略你讲话的内容,而关注你的情绪。
接受孩子的负性情绪
和成人一样,孩子也有自己的烦恼,他们也会郁郁寡欢、怒不可遏、无理取闹,这很正常。作为家长,我们首先应接纳孩子的负性情绪,这也是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往往会说:“别这样,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其实,这样的表述否认了孩子的不良情绪。这种教育方式非但不会使孩子真的没有负性情绪,而且会助长孩子的压抑和否认,而这种压抑常常在孩子青春期时变成一定的神经质倾向,有些孩子还会发展出一些心理问题。事实上,孩子感受到害怕才会知道要注意安全;孩子懂得羞愧才会知道有些事情是不对的;有难过的经验,才能理解他人的悲伤。所以,家长不要总是否认孩子正常的情绪表达,更不要过分压制孩子的表达,我们应该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在有了这样的基本认识后,当面对孩子的愤怒、烦躁等不良情绪时,我们就不难冷静下来,倾听孩子的表述,先弄明白孩子的激动在哪里,痛苦在哪里。在明白了缘由之后,我们再进行正确的引导。有父母说,孩子的负性情绪有时是无理取闹,比如他到商场玩耍,看到东西一定要买,你不满足,他就大哭大闹,或者躺在地上耍赖。这里要了解的是,人的情绪变化,往往与个体需要的是否满足密切相关,包括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而人的需要会产生内驱力,这是主动积极的心理特征,意味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自己的需要。但当孩子一有需求不能满足就哭,一哭家长就满足了其要求,如此反复,孩子知道通过哭(孩子认为的努力)就可获得自己的需要,所以愈演愈烈。这些与家长平时引导的错误有关。虽然作为父母,我们要接纳孩子的全部,但这并不包括全部的缺点,该坚持时就应该坚持。当面对这种情况时,家长可以试着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进行解决,而不能因为觉得丢了面子,就打骂孩子或满足孩子的要求。也有许多家长当孩子无理取闹时,往往会认为孩子太小,以后再教育,就放过了教育的良机。事实上,当我们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教育方法时,我们可以等待,但不能因此放过孩子的缺点。我们可以事后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进行讨论,引导孩子更好地发展。
在面对孩子的负性情绪时,家长保持良好的情绪是关键。很多时候,虽然你的内心是爱着的孩子的,可由于你太生气了,表现出来的却是全然的否定、责备,而这会让孩子忽略你讲话的内容,而关注你的情绪。比如,孩子本来已经很懊恼自己考试考不好,在寻思着改进的方法,可是,你很生气,把他痛骂了一顿。这时候,孩子的注意力就会从“考试不好”转移到“妈妈在生气”上。
当然,帮助孩子管理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就是从根本上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这是因为,如果我们经过长期努力,能够让积极情绪主导孩子的心境,并进而形成其“内心世界的背景”,那么,孩子“每时每刻发生的心理事件都会受这一情绪背景的影响,使之产生与这一心境相关的色调”。而这与家长平时的表现紧密联系,有情绪良好,积极上进的家长才能培养出阳光、快乐的孩子。
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小池子:
孩子有负面情绪,我一般是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处理:
1、如果宝宝是担心、害怕,我一般会以轻松的口气告诉他不用着急,并用科学知识为他释疑,缓解他的不好情绪。如有一次,他做噩梦了,告诉我:“很可怕,别人会笑我的。”我便告诉他每个人都有可能做噩梦,这并不丢脸,做噩梦只是因为我们平日玩太累或者睡姿不好造成的,只要我们注意就可以避免,而且噩梦本身不是真实存在的,即使很可怕也没关系,因为它不是真的。有时候,我还会以感同身受的办法来消除他的担心,如我会告诉他我小时候也有类似的担心和害怕,后来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自己解决的等等。这样的办法我自认为还是管用的,并屡试不爽。
2、如果宝宝是无理取闹,我一般是冷处理,放任他自我宣泄,并且不屈服于他哭闹(不答应他的不合理要求),我会告诉他:“生气会使人变丑变老,你不是想长寿吗,这可对身体不利哦!”这样之后,他往往会自讨无趣而接受我的合理建议。
3、如果宝宝因为生病等或碰到挫折有一些小小的情绪,我则会比较宽容,给予耐心的安慰和劝告,并尽量满足他一些要求,并会选择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和游戏引导他,使他能够从负面情绪中尽快抽离出来。因为,我认为孩子和大人一样也有情绪低落的时候,我知道理解才是最重要的。
家长声音
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问题
关注情绪发泄方式
眺爸:
孩子有负性情绪是很正常的,我们应该关注他发泄情绪的方式。
1、大人处理负性情绪的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比如: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却说地不好,会让孩子学会迁怒“旁物”。
2、负性情绪宜“疏”不宜“堵”。哭闹是孩子发泄情绪的本能,如果发作前期不能控制住,不妨让孩子先宣泄一下情绪。父母要保持冷静的心态,等孩子情绪稳定点再和他讲道理,千万不要因为怕在外人面前“丢面子”而使用强制手段。
3、从不断的“较量”中让孩子明白:哭闹是达不到目的的!父母要做的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决不轻易妥协。
4、小孩子很容易分散注意力,面对孩子的哭闹,父母可以试试用冷处理+分散注意力的方式来进行疏导。注意冷处理的前提是时刻关注孩子情绪上的变化,而不能把孩子丢在一个无人看管的地方。
5、教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比如:用不理睬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教育是一个持久的过程,父母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做好榜样。
教孩子正确表达心情
zmeeting:
做家长自己平常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并把各种情绪的词教会孩子。同时,要关注孩子,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问题(生活问题反而不必太关注,让她自己折腾好了)。
那天晚上,女儿与老公玩得好好的,突然大哭起来,先是哭爸爸欺负她。哭着哭着,她突然极伤心地说:为什么我的工作总是做不好?这样我才慢慢问出来她在幼儿园受挫的事。倘若我不耐心,可能会烦她不讲理,就问不出后来的事情。所以孩子常常会有情绪压抑,如果一段时间孩子突然不想上幼儿园,或容易哭泣、发脾气,家长就要细心观察、交流,找到真正的原因。同时也告诉孩子,有不顺的事及时表达,或者把不好的情绪通过幽默的方式、运动来宣泄出去。否则,情绪会压抑,压抑多了对身体不好。
有一本“巴巴国王”系列童话,其中有一本是用童话故事教孩子认识各种情绪,建议大家看看。
我的女儿现在不但能表达情绪,还很关心我的情绪,比如最近我因为考试很焦虑,她就经常来安慰我:“妈妈,你看书还真认真,你肯定能考好的。”“妈妈,你很着急吗?那跟我一起唱歌吧:我真的很不错,我真的很不错,我真的真的很不错……”
孩子的情绪管教
孩子的情绪管教xx从上星期天就开始发烧,是莫名其妙的那种,意思是除了发烧没有别的的症状。发烧嘛,当然会让孩子比较烦躁,加上他现在还不太会说话,表达不出来,所以就常看见他会不耐烦,哭闹,尖叫,耍赖......本人其实是个急脾气,而孩子的这些cranky的表现通常会让我很不喜欢,通常我会马上阻止并训斥。但这次看在他正在生病的份上,我忍了,没教训他,而是尽量耐着心哄着。
这个莫名其妙的发烧,一烧烧了整三天。昨天中午,在饱睡了三个多小时的午觉后,xx看着就没事了,全好了(经验告诉我,孩子是不是生病从眼神就看得出来)。在一切都在慢慢恢复正常时,我发现他这个想靠着哭闹和耍赖来达到目的的本事算是练出师了。当他想要拿什么或吃什么的时候,不是像以往那样先试着跟我说他的目的并拉着我的手去帮他达到,而是用手指一指后就尖叫,表示要马上拿到,不然就很生气。当我表示“不可以”的时候,他还会撒泼、耍赖...我看见他这样的表现很不高兴,是该好好训练,好好管理他的坏习惯的时候了。
今天早上,我又听到xx的尖叫。以往孩子的这种尖叫很容易让我的脾气往上蹿,接着就横眉竖眼破口大声训斥起来。可最近我在学习圣经的时候,学习到不应该在怒气中管教孩子,发着脾气的时候管教,不仅得罪神,还达不到管教的最好效果。我当下决定按着神的教导操练操练。
我来到xx跟前对正在尖叫的他以平稳的语气说:“xx,不许尖叫!”他当然不听。我又说:“xx,你这样尖叫妈妈听不懂。你想要什么跟妈妈好好说,要用说的,不用叫的。好好说,你想要什么?”这时他听懂了,就停止了尖叫,用手指着我的手机说:“我要手机!”我说:“不可以。现在是早上,你应该先去吃早餐。”这句“不可以”刚出口,他立马毫无商量余地就开始跺脚、尖叫、赖地...我耐着性子,平静地看着他,说:“xx,不可以玩手机,不可以耍赖,要讲道理。妈妈不喜欢你胡闹。”他哪里理会,继续一边手指着手机一边撒泼。我不再说话,也不再看他,去做我该做的事。他看见我不理他,尖叫改成大哭,哭得是又大声又伤心。我看了他一眼,他也看着我,可我还是说:“不可以。”他哭得凶了。我继续不理他。在我的理念里,我是允许孩子哭闹的,孩子也需要抒发情绪,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只是哭闹不能达到目的,这是一定要让孩子清楚明白的原则。
xx这一哭,姐姐们也挺心疼,都想过来安慰安慰,但都被我阻止了,我告诉她们,弟弟这是在耍赖呢,不可以理他。忽视在孩子的管教中可以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xx的哭声,从开始的歇斯底里,慢慢变得平稳,又逐渐轻缓,最后就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哼哼...虽然整个过程持续了快一个小时,但最终是以孩子的妥协和顺服结束,那么这个管教就算是成功的。最后当然还有一个步骤是最重要的,当xx完全停止哭闹,我会马上对他说:“xx不哭了,很好,这样就乖了。xx好孩子,妈妈爱你哦!”然后抱抱、亲亲他。
我知道,今天的一次管教并不表示明天他不会再哭闹。但是我相信,只要我把这个原则和方法坚持执行,孩子就能学习到好的行为习惯。
“爱他就要管教他”这是上帝给我们做父母的教导和责任。
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
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
今天在我的第九期家庭教练班中我给家长分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关于孩子的情绪,很多家长一提起情绪,很容易想到自己和孩子的负向情绪,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从心里面是想逃避负向情绪对我们的干扰,那我再想,当孩子有了情绪会怎么办呢?
在日常的生活中,当我们家长碰到孩子的不良情绪时,我们总是很容易去阻止这种情绪的发生,因为我们认为孩子的这种负向情绪不好,比如:孩子哭泣时,我们会禁止他哭,设置威胁他,我们认为只要不哭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殊不知,这种情绪处理的结果,不但与情绪无益,甚至还会产生更大的情绪问题。
怎么办?我们先分析一下情绪为什么会产生?一个孩子产生情绪,无非是要引起别人的注意,其次,可能会表达他对某件事情的不满,第三,传递自己可能的委屈。
但不管哪种情况,对于我们家长朋友来说,你对她情绪的限制,就意味着这三种情况之一的终止,其结果,情绪并没有释放,于是下一次可能变本加厉了,所以对于孩子的情绪,张健老师最好的建议就是接纳,告诉孩子,你的情绪,爸妈在乎,只要这个信息能够有效传递,对于孩子来讲,就是一种情绪的安抚,因为他知道,你是懂她的,理解她的,于是情绪就很容易化解或转化,即会有可能从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当孩子情绪失控时
每个人都有权了解、表达自己的情绪,孩子也一样。不管什么情绪——包括愤怒——都应该表达出来。当孩子发火时,做父母的不应该压制孩子,而是要帮助孩子学习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强强在幼儿园翘首企盼爸爸的到来,一看到爸爸的身影,他就立刻扑了上去:“爸爸,爸爸,你怎么这么晚才来啊?我的冰淇淋呢?”“哦……糟糕,儿子,爸爸今天开了一天的会,下班晚了,把买冰淇淋的事忘记了。”爸爸一脸尴尬。强强听爸爸这么一说,小脸气得一下子扭曲了,跳着脚冲爸爸喊:“你早上答应给我买的,我都等了一整天了,我还告诉了奇奇,说今天我爸爸会拿着冰淇淋来接我!你是个大骗子!我讨厌你!”强强的哭闹让爸爸觉得在众目睽睽之下很没面子,于是生气地说:“闭嘴,你怎么能这样和爸爸讲话,太没大没小了!”爸爸边说边去拉强强的手,想快点离开,但强强不但不配合,还开始对爸爸又踢又踹,爸爸只好连拉带拽把他拖到车里……愤怒从何而来?人在受到伤害、感到挫败,或失望、不安时,常会发怒,这是因为我们的心灵需要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简单地说,愤怒是心灵的一种防御机制。大部分孩子都是根据自己感受到的情感,做出反射性的行为。他们在生气时,会立即发火或用攻击性的行为表达愤怒。如果不在小时候教他正确地调整自己的行为,等进入青少年时期,攻击性和暴力程度都会增强,甚至可能成为具有所谓爆发性性格的成人。盲目扼制孩子的情绪等于摧毁孩子的自信心处理3~6岁孩子的情绪,最关键的是帮助孩子识别情绪、感受情绪。首先,要搞清楚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强强因为爸爸忘记承诺而失望、挫败,进而产生愤怒。这时,帮助强强释放愤怒的最好方法就是接纳和聆听。一味地指责和说教无济于事,相反还会火上浇油,让孩子的失控愈演愈烈,甚至小小的自信心都被一点点地摧毁。当强强兴奋地冲向爸爸要冰淇淋时, 如果爸爸蹲下来——这个姿态本身就能缓解强强的情绪,这样说:“爸爸今天做了件错事,你能帮帮爸爸吗?”以便孩子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失望的事实。要给孩子时间释放情绪、体会情绪。在相对平静时,拥抱、安抚孩子,不要说:“我知道你生气的原因。”而要问:“你为什么生气?是不是爸爸忘记给你买冰淇淋,让你很失望?”得到孩子的回答后,继续问:“怎么做才会让你觉得好一点呢?”这些问话可以帮助孩子弄清自己的情绪,并给以启发,让他知道还有很多方法可以解决问题。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榜样孩子随时随地都在模仿大人,榜样的力量比口头教育大得多,想要孩子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家长的以身作则最关键。如果家长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了,还指望孩子在这方面做得多好吗?父母要注意保持冷静,不要平时教育孩子不能乱发脾气,自己遇到问题却纵容情绪肆虐。父母言行不一致会让孩子困惑:“为什么大人可以发怒,小孩却不能?为什么别人可以对我发脾气,我却不能这样对别人?”这样的双重标准,非常不可取。当然父母也不是圣人,总有失去耐心的时候,如果事后我们能意识到错误,并及时向孩子道歉,孩子就可以从中学到至关重要的一课,即大人也在努力学习如何更好地把握情绪。为了家庭的和谐和安宁,培养情绪的正能量至关重要。我们的日常行为会形成一种家庭模式,并通过我们的孩子代代相传。
请正确应对孩子的情绪
婴幼儿期是孩子情绪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此时家长往往因为孩子无缘由的闹情绪而无所适从。孩子在这段时间里不仅体验着安全、快乐、满足、亲密和依恋,同时也体验着大量的负面情绪如:愤怒、悲伤、敌意、抑郁和挫败感。而家长要做的就是识别和了解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正确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有家长这样说过“我儿子才五岁,在家里特别爱发脾气,好说歹说都不管用。每次他发脾气的时候,我总想给他一巴掌,然后将他关起来自我反省。可是又有点舍不得!”我就反问她“您知道孩子为什么发脾气吗?孩子那时的内心感受是什么?孩子想要表达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呢?”家长想了想说“屁大点孩子能为什么事,总是莫名其妙的呗!”这就反映了好多家长其实并不了解孩子闹脾气的原因和目的。孩子也不懂自己闹脾气的方式对不对,面对发脾气的孩子我们该怎办呢?
首先,家长要对孩子的情绪有正确的识别。
常有这样的情况:早晨刚刚起床,妈妈让孩子自己穿鞋,然后着急的去给孩子做早饭。结果突然听到孩子哇哇大哭,还用脚踢地上的鞋子。妈妈见了以为孩子不想穿这双鞋,就又给孩子换了一双鞋,刚刚转身孩子又发作了。气的妈妈大发脾气,严厉的训斥孩子。事后妈妈才知道,当时孩子是因为自己穿不上鞋而气的大发脾气,后来是气妈妈不明白自己的意思。所以家长要识别孩子发脾气的原因,鼓励孩子说出自己为什么发脾气,或者家长可以适当给出孩子几个选择,如问孩子“宝宝你是不想穿这双鞋还是你穿不上鞋呢?”,这样妈妈就会慢慢明白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同时家长要告诉孩子并游戏模仿愤怒是什么样子的,悲伤是什么样子的,开心是什么样子的……等到孩子学会了各种情绪,那么他在表达的时候就会正确运用了。
其次,家长要引导孩子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有时候孩子在发脾气或哭闹的时候并不是在悲伤或愤怒,他只是想要让父母关注他,知道他有什么需求。其实处于婴幼儿期的孩子对情绪没有正确的认识,家长可以试着通过游戏让孩子明白哭是伤心的时候运用的,愤怒是委屈的时候运用的……然后在了解了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后告诉孩子“宝宝,妈妈刚刚不知道你是想要干什么,以后你可以告诉妈妈,因为发脾气其实是很伤心的。”这样就可以培养孩子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学会合理的表达情绪。
最后,家长要促进孩子自我疏导与管理各种情绪的能力。
首先要让孩子知道一点,发脾气是可以的,但是发脾气的时间过久对身体有害的。然后家长要让孩子知道,不是每一件事发脾气就可以解决问题,有时候好好地表达可能会得到更好的效果。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学会是否需要发脾气。最后,我们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实孩子处理情绪的方式大多都是从父母身上学到的。比如一个人愤怒的时候喜欢砸东西,那么他的父母中往往有类似通过破坏来发泄愤怒的行为。所以家长自己合理管理自己的情绪,对于引导孩子十分重要。
总之,对于孩子总是闹情绪、发脾气的家长来说,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情绪的识别、体验和管理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将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和将来的人际关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