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孩子装进“笼子”里
发布时间:2020-11-19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孩子幼儿园不合群怎么办 在幼儿园孩子不合群怎么办女儿已经8岁了,回想起这八年来女儿的成长之路,我略有一些感慨:不要扼杀孩子的天性。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的培养,做家长的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训练,并创造性的运用一些独特的教育方法,孩子没有学不会、做不到的。
记得女儿只有两岁时,我就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引导她自己吃饭、穿衣、穿裤子、扣纽扣。
我只帮她做一半,另一半由她自己学着去完成。
在她5岁的时候,有一次朋友来串门,看到女儿把自己的小皮鞋擦的亮亮的,惊得瞪大了眼睛,忙问:“你是怎样教育的?”我指着孩子的皮鞋说:“开始擦的时候,我总是让孩子在一边看着,替她擦一只,另一只由她自己擦。
现在这些事她自己基本上都能自理了。
”擦一只皮鞋后,再将两只皮鞋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孩子自然明白为什么要擦的道理。
而在大人擦皮鞋的过程中,孩子也可以学到擦皮鞋的方法,这里没有丝毫强迫的意思。yJs21.COm
孩子自然去模仿着去做,一切尽在不言中。
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很强的生活自理能力。
所有的孩子没有一个是天生的笨蛋和懒汉,一切都看他们背后有什么样的家长。
从孩子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开始,我就经常带着孩子出门散步,这时我便发现他对不平坦的路面特别感兴趣。
即便看到挺平常的石阶、楼梯,他总要从我的胳膊弯上溜下去,然后牵着我的手去走一走。
虽然孩子的步伐因此更加蹒跚,但她却在这种不常有的尝试中得到了在平常路上不能得到的快乐。
所以这时的我们不妨放开手,让孩子从一开始学走路时就学会失败和摔跤,只要他们能够不断地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总有一天她会明白:人的一生不可能都走在没有坡度和难度的路上,今后的几十年将要面对许许多多艰难的、不平坦的路,只要自己勇敢的去面对、去战胜它,将来就会走到人生中充满无限风光的顶峰。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能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家长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但在满足孩子愿望的同时,又把精心设计好的“笼子”把孩子给装了进去。
但你可曾想过,孩子应该天真烂漫地度过童年的时候你却把他牢牢的封闭在你为他设计好的“笼子”里,那你这只“小鸟”还能展翅飞翔吗?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不要把孩子的教育推给老师
最近报载,有父母将不听管教的孩子送去“魔鬼训练营”,隔天却接到孩子被拳打脚踢而意外死亡的消息。
即便此前孩子再不听话,再让父母操心,那一刻,接到消息的父母亲肯定是痛心疾首、追悔莫及,如果时光倒转,相信他们绝不会再将教育的责任假手他人。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然而,总有一些父母对自己的言传身教缺乏耐心和信心,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教育好孩子。于是,老师们常会听到家长这样的话:“我孩子很不听话,我们都没有办法管他,他会听老师的话,请老师多操心。”
且不论一个班级四五十个孩子,每个孩子都如此托付老师“多操心”,老师能否操心得过来,就是孩子本身也不愿意老师越俎代庖,代为履行父母的职责和义务。
曾有一个孩子,学习成绩还好,父母做生意忙得不可开交,就把他寄到老师家里。起初孩子小,听话,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叛逆,他要回家,父母却不允许,觉得自己的教育水平绝对比不上老师,而且也没时间和精力去管教孩子。于是,孩子继续留在老师家里,他用各种方法反抗老师:逃学、绝食,甚至与老师对骂……当父母亲无可奈何地把他从老师那里领回家,他再也回不到以前那种好学上进的状态了。
须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不良习惯是日积月累的,老师不是神仙,有自己的局限性,没有扭转乾坤的灵丹妙药,父母原本想要减轻自己的负担,结果只能带来更多的源源不断的烦恼。
为了遗憾不再出现,为了惨剧不再发生,为人父母,就不要把自己应尽的责任以金钱的形式转托他人了。
眼里要有孩子
一次,我们班开展区域活动。小朋友都在各活动区玩,只有宋凯在那儿趴着。我问他,为什么不去参加活动?他说不愿意玩。我对他说:“小朋友都参加活动。”他却说:“老师,我趴着行吗?”我想他是不是病了?用手摸摸他的头,不发烧。如果硬把他推到活动区,似乎违反了“尊重幼儿意愿”的原则,我该怎么办呢?
想来想去,我决定,在不违反“活动区规则”情况下,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时宋凯以大家都能接受的理由进入到“别人的区域”。这样,既能有效地保护幼儿游戏热情,又可以发挥集体的作用,让大家想办法帮助他。于是我问宋凯:“你愿意到那儿玩啊?”他光搓手指不说话。我又问小朋友:“谁愿意请宋凯到你们那儿玩?”这时,小朋友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安静得一点声音也没有。“宋凯你到我们这儿来吧,我们欢迎你。”玩娃娃家游戏的浩轩说话了。宋凯高兴的跑过去和他们玩起来。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玩得可开心了。
我觉得老师要善于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帮助他们学会调整,要做到“眼里有孩子”。
不要让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
我班有位叫崔纾涵的小朋友,从去年十一月份到今年的三月分一至没有来幼儿园,一开始的时侯我到她家去问过,家里人说她是感冒了,我便没有多想就说:“那感冒好了的时侯再到幼儿园吧!”过了年她还没有到幼儿园里来,起初我还以为她到别处上学了。有一天我在路上碰上了她的家人,我和她的家人便聊了起来:“崔纾涵到什么地方上学了,怎么没见她呀?”她妈妈说:“在家呢,没有到别处上学,”“那你们怎么不让她去上学呢”“她天天感冒,我们就没让她去学校,天暖和时我再让她去上学校,”“那好吧。“
我回来后,越想越不对劲,不行,不能让她这样。我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到她家里进行了一次家访,找她的妈妈谈了谈。到她家里后发现,到现在还让崔纾涵在屋里大小便,原因是怕她出去了感冒。
“你不能不让她去幼儿园啊?”
“天暖和了我就让她去幼儿园。”
“你不能让她天天在屋里要让她渐渐的到外面去适应外面的温度,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去适应我们的环境而不是让环境去适应我们的孩子,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一步一步的去适应,我在中央电视台听过一位儿童专家在进行讲座时,讲过这样一段话,‘要让我们的孩子去学会接触细菌’在这里我们所说的细菌其实是益生菌。”她的妈妈没有再说话,我便趁热打铁给她讲了好几位小朋友的事例。
是啊,温室里的花朵移到温室外它就会变枯萎,当今社会需要一直在温室外的花朵。
孩子你最棒
我班有这样一位叫王新胜的小朋友,无论上什么课他只会说“老师我不会”。
他刚来时我还以为他只是怕把作业弄坏了让老师生气。我鼓励他说:“弄坏了没关系,你尽管大胆的做就行。”可是他还是没有动,于是我就帮他完成了作业。
可是后来时间长了他还是这样无论什么事他都要别人代替。针对这一问题,我进行了一翻调查,原来,家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四口人就守着他这一个小孩,妈妈跟爸爸在外面上班,家里只有爷爷跟奶奶,也许是隔辈亲的原故吧,在家里就什么事都是大人给他做,连吃饭都是喂,更不要说是别的事了。
总这样不行,于是我跟我班另一位张信荣老师商量了一下对策。
“今天我班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活动”我在班里宣布。小朋友们在活动中表现的都很积极,只有王新胜他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于是我走过去鼓励他表扬他,给他作示范,他才渐渐的动起手来。刚开始时他还不会做,我就一样一样的教他做。到最后他也有了不小的进步,我还在班上表扬了他,他的脸上露出了胜利的笑脸。
我又利用放学的时间找他妈妈谈了一下,让他妈妈多看一下我们发给家长的《牵手两代》他妈妈也愿意配合我们的工作。
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我班的王新胜变了,上课不再说“老师我不会”了。上课也敢动手了,不再是以前的王新胜了。
无论哪一位家长也不要什么事也代替你的孩子,你就放手让你的孩子大胆的去做,去开创一片属于他自己的一片天。
“孩子,对不起”
今天,有一位叫王亚琦的孩子家长来找我,说他的孩子今天不愿意来幼儿园了,原因是一位小朋友抢他的东西,所以他不想来幼儿园了。我问他是谁,他说:“一位叫叫雨晨的小朋友。”因为他是我的孩子。我一向教育他不能要别人东西更不能打别人,今天是怎么了,我没有多想。我到院子里把他找来什么也没问
不要捉弄孩子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不要捉弄孩子”,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临下的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
它的目的是逗大人开心,给孩子带来羞辱,担心和失落。
豪豪是我们大一班的一名学生,长得胖乎乎的,圆头圆脑,大家都非常喜欢他。
因为豪豪长得胖,每天入园时总带来些零食补充营养。
别班的老师见到豪豪时,总是想逗一逗他,说:“豪豪叫老师,不然就拿你的饼干。
”“豪豪的玩具真好,给我吧。
”豪豪因为和这些老师比熟悉,说什么也不叫,看到老师拿他的东西,急得直哭。
每次都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叫老师。
时间久了,豪豪看到别班老师会躲到我身后,不知所措。
看到这样的的情景,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成人觉得很好玩,这是对孩子的喜爱,以为不过是逗孩子着急一下,哭一下鼻子一笑就没事了,其实这些行为都会在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伤害。
他对孩子来说毫无趣味,只会让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觉,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
所以每次有人来逗豪豪时,我总是有礼貌的制止。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坚决反对捉弄孩子,他认为和孩子玩也是德育教育,经常被捉弄的孩子会出现品德方面的缺陷,所以每次看到有大人“捉弄”豪豪时,我总会站出来“保护”豪豪。
关于“不要捉弄孩子”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不要迁就孩子
新学期开始了,孩子们似乎比以前更懂事了,他们穿戴整齐,高高兴兴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了幼儿园,接待幼儿入园时,孩子们主动的跟我打着招呼,高高兴兴地走进了教室。最后一名入园的是张靖涵小朋友,她来到幼儿园门口,哭闹着不肯入园,这时妈妈对她大声训斥,我对她进行了耐心地劝说,她很不情愿的走进了教室,整个上午闷闷不乐,下午入园时的表现仍跟早晨一样,看到这些我跟她妈妈进行了交谈,通过谈话了解到,原来寒假期间,孩子每天跟妈妈在一起,并经常提一些过分的要求,如果不满足她的要求,就会哭闹不止,所以,她妈妈尽量按她的要求做,所以造成了今天这样任性、以及对母亲的过分依恋。并且入园、离园时,还必须由妈妈接送,否则又会哭闹一场。妈妈对此感到很无奈,让我来帮助她,改变孩子这种行为。我首先指出了她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不能过分迁就孩子,只能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对于孩子不和理的要求,即使孩子哭闹也不能答应。又向她妈妈提出了要求:接送孩子的任务可以交给爷爷、奶奶。你可以放心地去工作,到晚上时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用这种短时间的分离,来打消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她妈妈表示愿意接受我的建议,改变以前的错误做法。每天我热情的接待她入园,并主动跟她打招呼,去亲近她,给她过多的关注,这样拉近了孩子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并要求其他小朋友跟她交往,和她一起分享玩具,让她感到与小朋友在一起是快乐的,在教育活动时,鼓励她回答问题,只要发现她有进步,我就及时对她进行表扬、鼓励。让她坚信自己是很棒的,这样逐渐的她又跟小朋友友好的相处了,不在依恋妈妈了。现在她又快乐起来了,每天都能高高兴兴的入园,看到她的这些进步我感到很欣慰,因为我的教育方法是正确的。
要看到孩子的进步
星星班的孩子们上中班已经两个月了,很多妈妈都很关心“我家孩子最近怎么样啊?”“能跟的上吗?”“拍球会拍了吗?”“吃饭还要老师喂吗?”“中午还是不睡觉吗?”其实孩子每天都在进步。每个孩子都是上帝牵着来到世上的小天使小精灵,他们可爱、善良。作为大人要看得到孩子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这学期旸旸中午不再像原来那样一个中午不睡觉了,而是安静的上床和伙伴们一起入睡。调皮的雅雅也文静了许多,知道和小朋友相处要谦让。果果每天中午能自己把饭菜都吃光。岳岳每天早晨来也不会眼泪汪汪,而是开心的和老师打招呼。很多小朋友在拍球上都有了零的突破,并且有很不错的成绩。其实孩子每天都在进步,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他们的进步。孩子的每一项成功都不是一下就能行的,而每天进步一点点。也许昨天拍球只能拍一两下,可是今天就能拍五六个。也许昨天画画还不敢下笔,今天就能大胆的下笔。成功是慢慢积累的,我们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每天对他说一句:宝宝,你今天真棒!
不要让孩子变笨
1、永远也赢不了的游戏如果我们让孩子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难度超出孩子现有的理解能力,但我们又不向他做任何讲解,结果孩子总是不知道该怎么玩,每次尝试都失败,那么孩子的感觉会越来越糟糕,不用别人说,他也会觉得自己很笨。
若是在孩子的生活里,他很少得到“赢”的感觉,最终,他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看起来笨头笨脑又畏手畏脚的孩子。
2、过早的知识传授一些热衷于所谓“智力开发”的父母,积极地对幼小的孩子进行读写算训练。
那些学业知识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孩子虽然也能靠鹦鹉学舌的方式死记硬背下来,但并不理解,所以往往并未能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反而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挫伤了自信。
3、大量的负面暗示有一个充满寓意的童话故事:有一位美丽的公主,从小就被一位巫婆关在一座高塔上面,每天只能见到巫婆。
巫婆每天都对她说:“你的样子丑极了,见到你的人都会感到害怕。
”公主相信了巫婆的话,怕被别人嘲笑,不敢逃走。
直到有一天,一位王子经过塔下,看到了公主那如仙的美貌,惊为天人,救出了她。
这位公主才对着镜子意识到自己原来如此的美丽。
事实上,很多父母都可能在无意间充当了“巫婆”的角色。
说孩子“真笨”是一些父母的口头禅,说起时甚至带着爱意。
可是,孩子接受到的就是“笨”的信息;有时,望子成龙的父母有意无意地拿孩子与别人相比,“你看人家丁丁多聪明!”“李阿姨的女儿都能用英语和老外对话了,她比你还小呢。
”……有时,父母在朋友、外人面前表现谦虚,“我儿子不行,很笨的。
”“这孩子很没脑子的。
”整日被淹没在如此大量的负面暗示里,孩子怎么能不真心实意地相信自己真的很笨?当孩子因为上述种种原因,深信自己的脑子很笨、学习能力很差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怀疑,结果就真的成了“学什么都学不会”的笨孩子。
二、如果你不想孩子变笨1、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孩子获得成功,体验到快乐时,大脑里会释放出“脑内吗啡”,这种化学物质会驱使孩子想重复这一经验。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
在做游戏、玩玩具、做手工、参加竞赛及做家务等等活动中,鼓励孩子大胆尝试,适当引导,让孩子可以通过一定努力品尝到胜利的喜悦。
比如,当孩子跃跃欲试想帮妈妈洗碗时,不要嫌麻烦,或是怕他打碎碗而拒绝他,不妨为他搬个高度适中的凳子,为他戴上围裙、套袖,告诉他怎样轻拿轻放,怎样冲洗干净。
当孩子洗好一只碗时,大声夸赞他干得真棒,孩子会很快乐,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对小孩子来说,各种探索都是学习的机会,那么,就让我们“为孩子找一棵矮点的苹果树,让孩子踮起脚,伸手就可以摘到苹果”。
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会让孩子信心百倍,动力十足地向下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
2、兴趣永远第一凌志军在畅销书《微软小子》里讲了个故事,朱丽叶的儿子沃伦秉性聪慧,才14岁,就已完成高中学业,可以上大学了。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中国父母都会很自豪地叙述孩子的成功,朱丽叶却并不想让儿子现在就上大学,原因是想让他更多地享受童年时光,让他做他喜欢的事情。
她与作者有如下的问答:“作为老师,你觉得成绩、兴趣、快乐童年、道德中什么对学生最重要?”“兴趣永远是第一。
没有兴趣就没有一切。
有了兴趣,伟大的成绩便随之而来。
”“那么,作为母亲,你觉得什么对孩子最重要?”“兴趣,还是兴趣。
我希望他有一个很快乐的童年。
不过,兴趣还是第一位。
有兴趣才有快乐。
”这位母亲的信念与一位前苏联的教育家异曲同工。
一次,这位教育家给学前班的孩子们上课。
他准备了一个“发言球”,一边从讲台扔出去,一边说“2+3=”,哪个孩子接到球,哪个孩子就说出答案,孩子们学得很高兴。
听课老师有的就不理解,说你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直接提问不就可以了吗?要什么“发言球”?他回答说,没有“发言球”,当然也可以提问,但是孩子们却没有了发言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已成老生常谈,却仍被很多父母熟视无睹。
如果你希望孩子越来越聪明、越学越爱学,那就把激发、呵护、提高孩子对学习活动的兴趣放到每日日程上吧。
3、告诉孩子,失败了没关系学习、活动总有胜败、输赢,怎么给予孩子评定是一门艺术。
因为孩子本身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大多数是靠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进行自我认识。
当孩子为“失败”而难过时,父母不应以怜悯的态度对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更甚至劈头盖脸地责骂孩子,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明白,失败、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人都可能碰到,勇敢、聪明的人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
允许孩子失败,也是对孩子能够成功的一种信任。
最后,让我们思考国际21世纪委员会对“最初的教育”是否成功的判断标准:看它是否“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基础”。
如果是,这种教育可以说是成功的;否则就是失败的。
不要宠坏的孩子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小心不要溺爱,下面几点建议,帮助家长不要宠坏了孩子。
一、设定简单明了的规矩
你可以这样想:如果你把话说死,不留下重新解释的空间,就可以避免以后的争论。好好琢磨琢磨下面两句话的区别:“哦,好吧,你可以吃一块饼干。”(这给你的孩子留下了无穷的希望,也许要第二块也没问题哦!)和“你可以吃一块饼干,不过,不能再要第二块。就这样。”
二、不管怎样都要坚持这些规矩
规矩就是规矩。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时候:我们对孩子说不能再吃第二块饼干,可是之后又会劝告自己其实没必要这么苛刻。这里的窍门是眼光要放长远。也许这一次吃第二块饼干确实没什么问题,可是你真的想要每次你设定了一个规矩之后就来反悔吗?如果你第一次反悔,可能以后都会反悔。
三、不要对孩子的乞求让步
这很好理解——一旦你这样做了,就等于是告诉你的孩子乞求这招儿好使,不是吗?比如,孩子不听话,哭着要孩子,很多家长心一软,就把玩具给孩子了。时间长了,孩子就知道不满足他的需求时,他就会用哭的方式来得到家长的让步。
四、让你的孩子说服你
如果你的孩子想要某样东西,而你还没想好要不要随他,那就让他给出充分的理由来吧。他想看喜欢的电视节目?如果他说他的作业都做完了,钢琴也练完了,你就完全可以放心地答应他嘛。
五、要求孩子做完家务活儿以后才可以玩
什么家务活儿都不会干,对你的孩子来说没有一点儿好处。有研究表明,能把家务做好并有责任感,有助于孩子具备应对挫折的能力。
六、不要害怕让孩子失望
我们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伤心难过,不过,有句话说得好:“你不可能总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而且也有研究表明:学会接受失望,会让你的孩子受益匪浅,他在今后的人生中会更懂得如何应对心理压力。
七、让孩子为自己想要的东西努力争取
很多专家都认为,如果想要的东西得到太容易,孩子们就会被宠坏,因为这会让他们认为自己得到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如果你的孩子想要一辆新自行车,你就可以建立一套表现好的奖励机制,让他自己一点儿一点儿地挣。
爱无止境,这样做对吗?当然不对!如果您想自己的孩子有教养,建议您为孩子制定一些基本的规则,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知道怎样做是对的,哪些行为又是不受家长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