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须知:教育孩子的根本在于劳动
发布时间:2020-11-18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教育孩子笔记 中班孩子教育笔记 教育孩子的根本在于劳动——劳动最光荣在很多人的心里,也许劳动是卑贱的。所以在单位被要求劳动,就会心里不平衡;在家里,就会觉得自己像佣人。在整个的人生中,就觉得享受才是根本。劳动是教育的根本,更是生活的根本,每日都离不开劳动,劳动最光荣。
在群空间里的慧性教育歌曲中,有劳动最光荣这首曲子,非常美,适合小孩子学唱。
《劳动最光荣》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
花儿醒来了,鸟儿忙梳妆。
小喜鹊造新房,小蜜蜂采蜜糖。
劳动的快乐说不尽,劳动的创造最光荣。
青青的叶儿红红的花,小蝴蝶贪玩耍。
不爱劳动不学习,我们大家不学它。
要学喜鹊造新房,要学蜜蜂采蜜糖。
劳动的快乐说不尽,劳动的创造最光荣。
我以前听过海涛法师讲过一个故事:
阿难出家前是佛的堂弟,相貌英俊,身材魁伟,其妻也非常美丽。阿难随佛出家后,心中却常常想念妻子。
有一天散步,佛对阿难说:“你说你妻子美如天仙,我带你去见一见真正的天仙吧!”于是,佛以神力使阿难升上天宫,在那里,阿难见到许多仙女,美丽惊艳,超凡绝俗,远非阿难妻子可比。阿难十分惊奇,问其中一人:“你们是谁,在干什么?”仙女答道:“人间有个阿难,现在随佛陀出家,以其修行的福德死后升到天宫,我们都是他的妃子,在这里等他到来。”
阿难大喜,回到人间,立志修行,求升天上享福。
佛知道阿难的心态,随后又以神力带他到地狱参观。阿难看见地狱景象十分恐怖,酷刑惨不忍睹。此时,有夜叉在烧一口油锅,锅油鼎沸却还空着。阿难就问道:“谁会到此受刑?”夜叉说:“人间有个阿难,随佛修行,死后升天,被声色所迷,天福享尽后,堕入地狱,就到我们这里受刑!”
一日,妙妙问我说:“你说过,福享尽了就该受苦了。那是不是,苦受尽了就该享福了”。
“是啊,阴阳交替生生不息”。
我们留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福报。
劳动是创造福报的方式,享福是消耗福报的方式。
与人结善缘。但却不随意接受回馈。就叫做惜福。
所以我们的一生,看似很辛苦。因为精进学习如何造福于人,因为珍惜福报不舍得把福气用光。其实我们的快乐来自于别人尝到了你所赠予的“糖果”,满脸流露出来的欢乐。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孩子有“病”,根在家长
育儿的过程不仅是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家长自己成长的过程。有些家长虽然对自己的教育思想有一定的认识,但育儿理念中有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以下这些观念上的误区就容易导致孩子出"问题"。
把早期教育的任务仅仅理解为早期智力开发。这种想法在当前学龄前儿童家长中很普遍。幼儿期是需要进行智力的启蒙,但家长也要认识到学龄前阶段不仅是智力启蒙的大好时机,更是道德、性格发展的大好时机。错过了智力启蒙的大好时机,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错过了道德启蒙的大好时机,错过了性格发展的大好时机,则会给孩子的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轻信社会上炒作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种十分片面的教育观念。孩子是要夸奖的,但有个前提,孩子真的有值得夸奖的地方。如果孩子没有值得夸奖的地方,家长也要"无中生有""无限夸大"地夸奖,那是在"哄小孩"。因为这些弱者尚缺乏自信心,同时缺乏自我评价能力,所以需要大人"哄"。而对于正常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具备了自我评价能力,再用这种"哄"的方法教育孩子,就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依照"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观点,家长只能一味地夸奖孩子的优点,而对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一味地宽容或原谅,从不客观批评、及时指正。久而久之,在这种氛围中生活的孩子便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他们很容易产生这样的错觉:自己是个"完人"。他们一旦进入社会,便会很不适应,因为社会生活中,你有优点或长处,人们会给予肯定和表扬;有缺点或不足,便会受到否定或批评。
夸奖的确是一个好的教育方法。但即使是好的教育方法,也不能不看对象,不针对实际,不分青红皂白地滥用。好的教育方法用得过滥,也会产生副作用的。
对孩子进行培养教育,正确的方法还是该表扬就表扬,该批评就批评,要以表扬、肯定为主,批评为辅,批评时注意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人格。
当然,对于那些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或残疾孩子,可以多肯定或表扬,少些批评或否定;同样,对那些过于自信、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的孩子,就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批评得严厉一些。
过于要强将适得其反。要强是好事,但中国有句成语叫"过犹不及"。一点也不要强,不思进取,那是消极的,要不得;但过于要强,就会使自己陷入绝境。我热切地希望家长们能够解放自己,也解放自己的孩子。要不然的话,家长的"高压"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那可就后悔莫及了。
家长须知:10条育儿知识
家长须知:10条育儿知识1、孩子的问题,其实就是父母的问题;孩子问题越多,说明父母问题越多;
2、恐吓是对孩子最大、最常见的伤害。包括:不吃饭我就拿走你的糖这样“小小”的恐吓。
3、做父母需要先“消毒”,去掉心灵上的偏见等种种病毒。
4、想要怎么样的孩子,就做怎么样的父母。比如想要脾气暴躁的孩子,父母尽可由着自己性子来;想要温和的孩子,那就得做温和的父母。
5、孩子需要心理安全感,也需要环境安全感:孩子害怕过于宽敞的环境。哪怕有再好玩的玩具,他都很难真正安心。这个时候,别和孩子讲什么独立。让一个大人独自闯沙漠,他能感觉安全吗?
6、做好父母的要素之一:懂得坚持。懂得哪些情况下要坚持;懂得如何坚持。另一要素是:情绪稳定
7、孩子非常能察言观色,因此在他所能听到的范围内,绝不能随意议论他。尤其是不可以贬低他。倒是可以适当地归纳他的优点,“故意”让他听见。
8、带孩子要投入。育儿无小事。小事也可能是大事。随意是指不要有情绪焦虑,而不是可以放任。
家长须知:孩子8岁前的成长规律
孩子的成长,是否有可预测的规律?耶鲁大学格赛尔儿童发展研究所对此进行了40余年的研究,跟踪了数千位孩子的真实成长,发现人类行为的发展完全是有章可循的,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中,在动作、语言、社会行为和情绪发展各个方面的表现和特点,是完全可以准确预测的。
孩子成长中每一年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于1-8岁孩子最不可错过的、最重要且美好的时刻,以此让父母来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做出合理又合时宜的预期,特别是当孩子遇到困难和麻烦的时候,了解了这些规律,父母心理就会踏实很多,更少一些焦虑。
一岁:培养安全感不可错过
很多父母在孩子一岁时就抱着很高的期望,甚至开始对他进行各种技能和思维的训练,其实,科学实验证明,孩子在一岁半前行为和智力水平基本上和猩猩一样,太早训练并没有益处。
而父母该做的,其实是多陪孩子玩就好。这胜过任何生硬的知识,因为他在这里已经学到了更宝贵的东西,他知道自己有人疼爱,知道自己是父母最珍贵的宝贝,知道有人会帮助他,还知道这个世界的一切都那么美好。
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每天都经历着挫折和困难,小小年纪,要千方百计的做自己力量所不能达到的事情。他们特别喜欢有人在他们身边,注意他们的举动,逗他们开心,和他们说话,以及用一切最自然的方式跟他玩闹,才会有安全感和亲熟感,成长起来也才会更顺利。父母最应该做的,是耐心的包容孩子,培养起他一生的信赖感和幸福感。
两岁:培养幽默感不可错失
“幽默感”是彰显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人的幽默感起步是比较晚的。到了两岁时,孩子的幽默能力有了初步的表现,但显得很稚嫩。比如说当他看到不一致、不协调的事物时,会感觉很好笑,还会故意把夹克反过来穿,以寻找乐趣。
两岁半,则到了培养孩子幽默感的最佳时期。他离开自我的圈子,融入了人群中。别人笑的时候,他也会跟着笑。当他和成人及小朋友们在一起时,他仍会主动向成人微笑,以此作为和成人交流的方式。对另外的小伙伴,他的交流方式多半还是肢体语言,很少去讲话。孩子主动和大人说话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是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让别人注意一下他的行为、他拿的物品、他做的趣事或他完成的作品。
父母要注意拓展孩子的兴趣,增添幽默的情境,较强的幽默能力,可以为他们排除许多紧张和困扰,可以使孩子受用一生。
三岁:培养创造力不可错过
孩子的创造力萌芽发生在他三岁时,他们的创造力就来源于好奇心和活泼好动的特质,只要有合适的环境和机会启发他,潜能自然会得到最大的发挥。
让孩子去编故事、画彩笔图、揉泥巴,并给予他鼓励,是培养他创造力的好方法。可以给他讲故事时故意不讲结尾,让他自己来编;把杂志上好玩的图片剪下来,让他根据图画自己编故事等。这些做法都有助于孩子积极思考,进而开发他的想象力,尤其是增强他的逻辑观念。
还可以假设情形让他自己想象,比如在他身上又多了两只手会怎么样。把几件物品摆在他面前,先让他看一会儿,再蒙上他的眼睛,让他讲刚才看到的东西。让他动动手、动动脚,比如表演骑自行车、烤面包等也是不错的法子。
除了让他用眼睛来观察世界外,还让他用嗅觉、味觉或触觉来感知,你可以做“触觉袋”(不透明的购物袋即可),让他伸手去摸袋子里的东西,再告诉你他摸到了什么。种种花草、养养小动物,经常带他去郊游,同样也都能很好地启发孩子的创造力。
四岁:语言表达力飞速成长
语言是四岁孩子的最爱之一。他爱说话、爱韵文、喜欢说悄悄话,喜欢唱歌,甚至喜欢吼叫。喜欢把词绕来绕去,甚至还喜欢跟他的玩具说话。在遣词造句上,他们喜欢夸大,很多时候遭到父母谴责的“撒谎”,其实只不过是他想要添油加醋地夸大一下而已。
当然,有些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开窍的时间要慢一些。不过,这种从谬误到开窍的过程是孩子的成长阶段之一,父母只需好好珍惜,不必为此担心。三岁之前,请不要去纠正孩子在语言使用上的错误,否则孩子会因为害怕说错而感到焦虑,甚至会出现结巴或者干脆不肯说话的问题。你可以用正确的说法重述一遍他的话,但是,你不要特意强调孩子的错处。
四岁也是一个爱问问题的年龄。他们有着无穷无尽的“为什么”,一部分是为了渴望知道新的东西;一部分是为了好玩,瞎聊下去;还有一部分则是表达抗拒不从的意思。当然最主要还是用来求知的,所以请尽量满足他们。
四岁的孩子不仅仅喜欢问你问题,也很喜欢把他知道的消息告诉给你。他的语言已经颇为丰满,和别人的对话,不但实实在在丰富了他的生活,而且更增进了他和别人之间的交情。
五岁:亲子关系最亲昵融洽
五岁孩子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量力而行,与人相处和谐亲密。这个阶段格外爱恋妈妈,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让妈妈开心,妈妈的话对他来说就是金科玉律,来自妈妈的赞扬和肯定,对他来说非常重要。
尽管时时显得相当有自信,可是他仍然十分需要妈妈的肯定,很愿意妈妈时常在他的耳边说她有多爱他。他一方面心里笃信“我喜欢你,你也喜欢我”,另一方面却又常常去问他妈妈:“你爱不爱我?”
正因为五岁孩子认为妈妈肯定和自己心连心,所以,有时候他会误以为妈妈应该知道他的所思所想。当他跟妈妈说话的时候,常常没有足够的耐心把该说的话全都说出来,然后又倒过来生妈妈的气,因为妈妈居然没有一下子听明白他想要说什么。做妈妈的脑筋要转得足够快才行。
虽然偏爱妈妈,但这并不意味着爸爸就该受到冷遇。孩子往往也非常喜欢自己的爸爸,以爸爸为荣,喜欢有爸爸陪伴在身边。
家长须知:孩子8岁前的成长规律
六岁:内心矛盾最为突出
可能是母子之间纠葛最多的年龄,五岁的时候,妈妈是他整个世界的中心;到了六岁时,他世界的中心则变成了他自己。孩子在寻找他的中心点,随着他越来越成熟和独立,他就越发想打破旧的平衡,建立属于他自己的独立王国。
一方面喜爱妈妈、需要妈妈,离不开妈妈的挚爱与接纳;另一方面,他又渴望自己能够独立起来,因此常常又会推开妈妈,搞得不管是自己还是妈妈的日子都十分挣扎。
爸爸也很受六岁孩子的热爱,孩子不但热切地希望得到爸爸的陪伴和关注,而且一旦得到就会如获至宝。许多孩子更害怕爸爸的不认可,而不是妈妈的不认可;他更敬佩的人是爸爸,相信爸爸什么都知道。
与六岁孩子相处,爸爸需要更多的耐心,比如他们半点都输不起的“球风”或者“棋风”,常常到父母的抽屉里“偷”些小玩意的“不够诚实”。因为他们跟爸爸之间的纠葛通常都没有和妈妈那么深,往往对爸爸怀有一份敬畏之心,因此当孩子大发脾气或者母子间将要出现大麻烦的时候,爸爸登场亮相,往往能解救全家于水火。
七岁:抽象思维开始发展
这是一个以思考为特征的年龄段,在这个内向的、审慎的阶段,父母所看得见的孩子心智的运作,也许比他一生之中的任何其他阶段都要多。
开始显露抽象思维的痕迹,七岁的小学生对一个词的写法和意义开始感兴趣,而且开始喜欢用带图像的字典,他可以指出两个不同的物体有哪些相同点。他开始把思考和自己的头脑联系起来:“你必须用你的脑袋好好想想”,“我的脑子里跑出这么个想法来”。
许多七岁孩子的思维已经处于“试运行”阶段的尾声了。在“试运行”阶段,孩子认为自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而且认为任何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东西。他也会把有些事情的发生理解成跟他的意愿有关:“我想要下雨,就下雨了。”他甚至还相信物体和自然现象都会跟人一样有情绪,有思维;也会以神奇魔力来看待很多事情。
一旦到了“具体运行”阶段,也就是从七岁左右开始,孩子既可以看到物体之间的相同之处,也可以看出它们的不同之处。他能明白容器形状的改变并不会造成量的改变,也开始理解数量的意义。如果你把10个石子摆成一排,另外再把8个石子稍微拉开一点也摆成相同长度的一排,他也能分辨得出哪一排石子数量更多。
八岁:热衷思考思维活跃
虽然父母不能苛求八岁的孩子事事做到完美,然而这个时候他的表现已经相当不错了。在智力、体能和性格上,都有了很多好的改变,八岁的他呈现出阶段性和自己的风格。
在对时间的感知上,他们懂得守时,会关注和时间有关的事件;对空间位置有浓厚兴趣,变得非常喜欢地理;很喜欢阅读,阅读的重点偏重于印证他已经知道的东西;算数能力则参差不齐。
思维和语言全面发展,判断能力增强,可以运用简单的逻辑得出一定的结论,做简单的演绎推理。另一个重要的思维层面的改变是:八岁的孩子不再像过去一样相信万物有灵,现在他越来越认识到大自然的客观力量;在语言方面典型的八岁孩子十分健谈,虽然还做不到彻底的诚实,但他已经能够分得清幻想和现实。
八岁孩子能够接受死亡的概念;不再笃信圣诞老人的存在;对好坏的概念更清晰,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以父母的准许与否来判断好坏;他们虽然已经更愿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是通常来说,他的第一冲动仍然是去怪罪别人。
孩子的能力获得是一件极其自然的事情,不要奢望孩子照自己的设想发展。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孩子成长进程的快慢都各有不同,不是所有的孩子在那个年龄段“都会”或者“应该”那样。
育儿观念:家长必须重视孩子的教育
旗龙是我们班上比较听老师话的小男生,平时也喜欢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最近因为家里有事,跟着爷爷回老家待了一段时间。等再次回到幼儿园时,我发现旗龙变了,变得不再听话了,坐的时间也没有那么长了,还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如吃手指、跷二郎腿以及午饭过后不出去散步而是躲在厕所和其他小朋友打闹,当时说了管事,可一会就又恢复原。
为了让旗龙变回以前的乖宝宝,我找到了他的妈妈了解了一下情况。原来回老家的这段时间,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所以少了很多约束,爷爷又很溺爱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说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才养成了现在这些坏习惯。家长听后也很着急,询问老师现在该怎么办?通过商量,我们采取了家园共育的教育方式。
在家里,父母找爷爷交谈,让爷爷认识到这样放任下去对孩子成长的危害,然后统一战线,严格要求,做得好有奖励,做的不好则批评,再者父母不再包办所有,让孩子学会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幼儿园老师则在他的周围安排几个常规习惯好的幼儿,带动旗龙向好的方向发展,平时活动课上老师多关注他,出现问题第一时间指出来,帮助他一起改正。
经过大家一段时间的努力,旗龙又变回以前的样子了。而且变得更加懂事了。家长也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也深刻认识到孩子的教育无小事,孩子成长路上需要家长正确的引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