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等待,是示范而不是教
发布时间:2020-11-13 什么是教育笔记 幼儿园教案是怎么写 幼儿园什么是游戏 错把知识灌输当早教,总是用“教”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人们常说三岁以前是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是让孩子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心理成长最重要的时期。心理成长才是早教的重要内容,健康的心灵是一生幸福的源泉。这个时期溺爱孩子,以孩子为中心,让他吃独食,为他包办一切事物,不尊重他,轻易地提前地满足他物质的需要,而忽略他内心的感受等等,这种重物质满足轻精神滋养的方式,只能培养出一个不健康不独立的孩子。
不要教孩子,只要示范。对于不教孩子,可能很多人认为我在瞎说,这个说法在我刚刚接触之初也不理解,我经历了整整两年,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践才明白孩子真的不是“教”出来的。举个例子:当客人和小宝宝打招呼时,孩子没有回应,成人通常出于礼貌和面子,都会督促说“叫啊,怎么不叫阿姨,怎么不回答,你应该叫阿姨呀,你这孩子就是这样”等等,这样做就是教,教就会给孩子压力。如果一边教还一边指责,那更是折磨孩子。我们只要模仿孩子的口气回应即可:“阿姨,你好!”或者是“阿姨,再见!”“谢谢奶奶,我吃过了。”等等。这就是示范,而不是教。
手指灵活的孩子大约18个月就可以开始练习穿鞋子,如果孩子穿反了,大部分家长都会说:“错了错了,左右错了。”左右错了?以小宝宝的能力来说,是没有对错的,告诉他错了会给他压力,我们说话的口气会让她紧张:什么事,妈妈干吗口气这么不好?只要平静地告诉孩子:“两只鞋交换一下”。这是把正确的做法告诉他,这样就行了,不要去“教:这是左边,那是右边(孩子大脑很简单,接受正确的指令就行了,太复杂他接受不了。)”据我的经验,一两个月的提示之后,孩子就会穿鞋,而且左右不会错。【36gh.com 合同范本网】
操作玩具时,也只要示范,“宝宝,看妈妈做”,妈妈放慢速度做展示,之后,给孩子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反复调整反复操作,不要打扰他,不要在他发生一点点错误的时候喋喋不休地提示“错了错了,不是这样做”。这样孩子就失去了外部信息内化的机会。如果一切都是你教的,一旦没人教就失去方向,往往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就是在我们的教当中失去的。孩子们的专注力就是这样被我们破坏掉!我们应该做的是耐心地等待,等待他自我调整,而且一定不能批评。足够的爱和尊重,孩子甚至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2020相信孩子,耐心等待
在QQ签名上写下这句话的时候,只是我的一个美好愿望,我相信这个愿望能实现的,至于时间,我不知道是在哪一天。
这一天却真的到来了,我毫无准备。早上8点,我照例开始给小朋友默写词语。今天选取了第10课《冰花》里的6个词语,我把拼音写在了黑板上,就让小朋友开始写字了。抬头看去,小黄的速度好像也不慢,当别人写好的时候,他也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合上了默写本。我是不敢再奢望他什么了,上次也是这样,看着他很快地写完,原以为全写出来的呢,结果批出来一看,8个词语才对了2个,不过这比刚开始默写词语那会已是有了零的突破啦。拿出小黄的本子先批,字是难看了点,可没错啊,居然一个也没错!真是奇迹了!一下课我就到教室告诉小黄,今天老师要奖你朵小红花啦,这小家伙笑得眼都弯了。
放学后,我给小黄爸爸发了个短信,告知这个好消息。他爸爸说:“小家伙回来说的,我还以为他撒谎呢。诶呀,真没想到他也有这么一天啊,我都快放弃他了。”于是趁热打铁,告诉小黄爸爸要好好把握今天这样一个契机,让孩子明白要有收获就必须要努力,自然,做家长的也要付出才有回报。我也在班级里大张旗鼓地表扬一下,树立孩子的信心,双管齐下,应该有点作用的吧。老师都没放弃,做父母的怎么能放弃呢?只是做这样的父母真的很累!有时想想,要是我有这样的子女我会怎么办?只能默默等待,等待花开的日子,即使这样的日子很遥远,也要充满希望。不知谁说过这话——在孩子学步的时候我们都是那么地宽容,不急不急,慢慢来,肯定会走的。为什么当孩子跨进了校门我们就那么着急呢?急着看他的成绩,急着作出这样那样的判断。也许是现在的教育体制如此,作为执行者的我们有很多的无奈,可是想想这句话,我们还是可以再耐心一点,宽容一点。就像现在批孩子们的习字册,真的感觉进步多了。曾经以为写字最没有感觉的小何慢慢有方向了,写出的字不再一个个顶天立地。还有小刘、小郁、小雷、小凌、小王……虽然还做不到一次性过关,但动用我橡皮的次数是越来越少了。小黄的字算是最没准了,现在总算也有点模样了。一个跳绳很厉害的孩子协调能力是很强的,写字应该也不成大问题,耐心等待吧。
耐心等待孩子自然长大
“妈妈,你帮我打个结吧。”儿子将装满玩具的塑料袋推到我的面前。
接过袋子,我麻利地打了个结,然后递给儿子,但小家伙并未伸手来接,而是说:“妈妈,你教我打结好吗?”
“当然好啦。妈妈慢慢地打给你看。”说完,我用左右手各握住塑料袋的一端,随后让它们交错而过,接着将其中的一端从底下绕了一下,再抽上来用力一拉,一个结就打好了。为了让儿子看得清楚,每一个动作我都做得很慢。
“我来试一试。”看了我的演示,儿子兴奋地拎过袋子,像我一样地将塑料袋的两端交错而过,但接下来,他无论如何也不会将袋子的一端从下面绕一下再抽上来。尽管我手把手地教了他好多次,他却始终未能学会。最终,我气急败坏地吼道:“你真是个笨蛋,连个结都不会打。”
“我不是笨蛋!”儿子愤怒地对我嚷着,小脸涨得通红通红的。“我不学了!”
此后的日子里,儿子再未向我请教过打结的事情,而我也懒得再提。
前不久去书店买书,付完钱后服务员将书装在塑料袋里递给了儿子。接过袋子,儿子低头忙碌了一阵,然后举起袋子,非常骄傲地对我说:“妈妈,我会打结了!”
“真的吗?快打一个让妈妈看看。”
儿子蹲下身来,将原来的结解开。然后,就像我曾经教他的那样,让塑料袋的两端交错而过,随后一绕一抽再一拉,一个结就打好了。尽管他的动作还很笨拙,可他真的是会了。他是何时学会的?他又是如何学会的?我不得而知。但那时的我,却想起了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有开窍的时候。”这句话,是我的一位好友说的。
好友年幼时,她妈妈时常让她拎上两只瓶子去打酱油与醋,但无论妈妈怎么教,她都不能分辨那两只外表一样的瓶子。没办法,每次临走时,妈妈都要再三叮嘱她,左手拿的是酱油瓶,右手拿的是醋瓶。于是,一路上,她便心事重重地不停念叨:“左手酱油右手醋。”可有一次,待她小心地跨过路上的一条小沟时,脑子全都乱了,谁装酱油谁装醋?不知道,只能回家问妈妈……
就这样过了好久,有一天,她突然“醒”了过来,一下子就明白了分辨两只瓶子的窍门,那就是用鼻子闻一闻——酸的装醋,咸中带香的装酱油。从此,一切变得分外轻松……
原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果真有突然开窍的时候,就在一瞬间,孩子突然长大了。如此看来,对孩子我们既不要焦虑也不要失望,更不要伤害他的自尊心;作为母亲,我应当怀有足够的耐心与信心,慢慢等待他自然地长大。
网友评论:
hp_zhang:
现在整个社会的气氛都是浮躁的,所以对待孩子拔苗助长的现象比比皆是。理想就是悠悠然地看着儿子长大,可是真能做到这么超脱么?不敢想!
胖胖凡凡:
孩子还小,我们家长应该把心静下来,去倾听看看孩子真正的需要的是什么?当我们面对孩子请教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话题!
忆诺:
虽然,每位孩子的家长时间都很宝贵,但是叫子女的时候,我感觉还是得全力以赴的去教,让孩子学会更多的必要的技能和知识!
july_zhengjuan:
在现在这样拔苗助长的大环境下,家长要保护好孩子,允许她慢慢长大,也要家长因势利导的引导,家长的内心坚定并坚强,才能传达给孩子正确的信息,对家长也是一个考验啊。
舞乐飞天:
浮躁的结果是,教变成了灌。
最懂孩子的教育不是做朋友,而是……
从“棒棍底下出孝子”的时代走过,我们却好像一下进入了另一片迷茫的领地——对孩子无底线的尊重、惯着,生长出一片小霸王的森林。本文中,作者给家长们发出一个警示:可以吸取朋友间的平等意识,但是父母绝不能仅仅“和孩子做朋友”。父母本身是一种天职,给孩子的不只是尊重、更应该是教导和引领。父母在父母的位置,做好这个角色应该做的事,孩子才能真正像个孩子,懂得亲昵,懂得规矩,更懂得兼具两者的真正的爱。
我在一家餐厅的候座区排队,旁边有三个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正在聊天。他们长得都很漂亮,衣裳、鞋袜和背包显然经过精心打理,若不是时尚名牌,肯定也是设计师款式,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立刻上走秀台或登上童装目录。
孩子们聊天的内容又是什么呢?第一个男孩说:“我们家里我最大,我想看什么电视,全家人都要陪我看。”第二个女孩说:“看电视根本没什么。我妈妈说我才是我们家的大王,我想要什么,他们都要买给我,不然我就哭,他们最怕我哭了。”第三个女孩抿着嘴笑,轻声说:“那有什么了不起。”她圆亮亮的眼珠转向两个同伴,“你们敢打你爸吗?”第一个男孩说:“小时候会打啊。”第二个女孩附和的点头。第三个女孩露出胜利的微笑:“我是说,现在。我敢打我爸耳光喔。”小女孩的表情和语气使我不寒而栗,虽然只是个孩子,她已经掌握了自己的权力,她在父母身上试验并开展她的权力范围。她当然明了自己的权力是父母爱的给予,她选择回报的却是耳光──用暴力与屈辱加诸于爱她的人。
我想起妈妈说过的谚语:“两岁打娘,娘会笑;二十打娘,娘上吊。”打打闹闹,是朋友间的乐趣,却是亲子关系中的悲剧。
今日的父母亲,昨日仍是孩子时,与父母的关系往往都是紧绷的。那时的父母亲可不懂什么儿童心理学,他们服膺的父母学,是“严加管教”,或是“棒下出孝子”。昨日孩子在体罚或压抑下成长,不禁在心中勾勒未来的蓝图:“绝不打骂小孩”、“要当他们的朋友”……昨日孩子成为今日父母之后,用最尊重孩子的方式把孩子带大,内心却有着巨大的失落、焦虑与感伤:“我这么尊重他,他为什么不尊重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又一次翻开了孔子留下的“育儿经”。孔子曾说:爱护一个人,怎能不训练他,让他常常劳动呢?真心为一个人好,怎么能不规劝教导他呢?父母亲心心念念要给孩子最大的尊重,与此同时,是否思考过,自己尊重了“父母”的身分与天职吗?是的,父母,乃是一种身分,更是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承担着教养子女的任务。有些父母带着童年的创伤,为了怕伤害孩子的感觉,小心翼翼,动辄得咎,最后成了不敢拂逆儿女的“孝子”、“孝女”。
等到孩子的心性被养得骄纵、傲慢,成了家中的霸王,父母亲感到大势已去,急着揭竿起义,想要收复失土,为时已晚。父母亲的失策,不在于后来的管教失当,而在于应当管教时错失良机。爱一个孩子,不仅是尊重而已,更应该教导他,让他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给他规范和约束,让他知道,这世界并不是因他而存在的。
许多孩子在密不透风的保护下成长,功课由家教帮着做;书包由菲佣帮着背;鞋带由父母帮着系,他们从不需要为“活着”付出一点劳动力。除非父母亲可以确保孩子一生都有人服侍,否则,等到他必须为自己劳动的时候,不仅手足无措,还会有更大的怀疑与挫折。
在我创办的小学堂举办的一次夏令营里,有个被宠坏的小霸王,已经小学五年级了,却总要老师蹲下来为他系鞋带,他说在家里都是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帮他系的,自己不会系鞋带。“你真的连鞋带都不会系啊?”我问他。那孩子笑笑的看着我,眼中闪动着优越的光:“对啊。所以,你要帮我系鞋带。”“这样啊,”我俯下身,停顿三秒钟,把自己的鞋带解开,对他说:“那我来教你吧。不然,你都快要念完小学了,连鞋带都不会系,会被人家取笑的。”
孩子完全没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他只好跟着我一次又一次的学会系鞋带。当他完成了系鞋带的功课,我拍拍他的手背鼓励他:“看!你做得很好。以后,不但不用人家帮忙,还可以帮爷爷奶奶系鞋带喔。”说这句话的时候,我衷心希望,他学到的不仅是系鞋带的功课而已。
做父母还是当朋友?颜渊,孔子七十二门徒之首,曾赞叹孔子说:“仰起头来看,比想象更崇高;深入去挖掘,比想象更坚毅。眼看着在面前,忽然发觉又到了身后。老师就是这样缓慢而持续地引领着我们,用他的知识与经验开阔我的眼界,又用规范与约束使我成为谦恭有礼的人,就算我想停下脚步,却不由自主往前走……”
这段话在我读来,虽是赞叹孔子的“为师之道”,更是我理解的“父母之道”,即“引领”。孔子曾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怎么摆正自己在与孩子相处时的姿态,这值得每一个父母思考。
当我听见父母亲宣称:“我不想当孩子的父母,我想当孩子的朋友”这样的话,总是十分忧心。父母不想当父母,那么,该由谁来担负父母亲的神圣使命呢?父母亲是儿女灵魂的雕塑师;是最伟大的艺术家;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全心全意仰望与爱慕的第一个对象,假若父母不想当父母,首先辜负的就是孩子啊。怎么竟还以为这是爱孩子的表现呢?或者竟以为这是最新颖时尚的想法?
我更愿意将这种想法理解为对陪伴与自由的强调,但在我看来,父母亲是一种不能放弃的天命。在和孩子打成一片之前,父母亲应该树立起既高且深的形象,尤其是在孩子小时候。因为这个时候,除了父母之外,他们别无所有,正是父母在孩子心中建立形象的好时机。我记得自己的童年,偶尔会发生失控场面,乱打乱闹,这种时候,最渴望的,是一个能使我停止下来的大人。
当父亲或母亲攫住心跳加速、胸腔快要爆炸的我,双手捧住我的脸,注视着我的眼睛,坚定的对我说:“乖,你现在太激动了,要冷静一下。来!我们休息一下。”当他们牵着我的手,把我带到一边去“冷静”的时候,我一边喘息,一边升起一种解脱的松弛和安心。拽在我手心的那双大手,象征着权威,充满力量,又透出理解,让我心安。
前几天,我见到了我侄儿。当我钟爱的侄儿幼年时,我常喜欢跟他说:“嘿!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啊。”刚开始他很开心,渐渐的,没那么热络了,直到他念小学四年级的某一天,突然这样响应:“我们不只是朋友而已,我们是血缘之亲,你是我姑姑。”他的表情很认真,近乎严肃。
我立即收敛了笑嘻嘻的脸孔,慎重点头:“你说得很对。”孩子其实可以清楚分辨,朋友与亲人的不同,朋友与父母亲更加不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父母亲是一种天命。先把父母的天职做好,让孩子爱你、敬你,长大后的孩子会明白,父母的意义与价值,远远超越朋友。孩子对父母的爱,也将欲罢而不能了。
不是陪孩子太累,而是你的方法不对
高质量的陪伴不仅仅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父母全身心地陪着孩子玩耍,还有一种更重要却常常被我们忽略的高质量的陪伴:孩子自己玩耍,父母在一旁做自己的工作。
两种陪伴的有机结合,才最合理。
这样的陪伴不光是给孩子的,更是给父母的。
陪孩子太累?方法不对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养孩子成了大多数家庭最重的负担,一个大人往往没办法带好一个孩子。
最常见的情况是,一个全职妈妈需要配备一个老人或者保姆,两人或多人合作才有可能完成养娃这个艰巨的任务。
更为可怕的是,甭管几个人合作养娃,只要参与的人都会累得精疲力尽。
所以,我做全职妈妈时,常常会有妈妈问我:“你家保姆在哪儿请的?”
当她们得知我家没有保姆,也没有老人帮忙更没有小时工时,她们大惊失色,一脸同情的看着我说:“哎,那你不是累死了?云香你太强了,你怎么受得了?”
事实上,我并没有很累,反而每天神清气爽,该培训培训,该出书出书。
当然,如果我也按照很多人养孩子的方法:每天无时无刻不守在孩子身边陪孩子玩,好不容易孩子睡着了,妈妈赶紧做饭、洗衣、收拾屋子,活儿还没干完,娃又醒了,继续陪娃……那我确实会被累死,因为这样的妈妈别说有自己的休闲时间了,就连睡觉的时间都很难保证。
问题是,这样无时无刻的陪伴孩子,的确是孩子需要的吗?这样疲惫辛苦,毫无个人时间的妈妈心情能好吗?一个每天烦躁疲惫的母亲如何养育出平静自信的孩子?
事实上,在孩子一岁之前,的确需要妈妈经常的陪伴,但当孩子学会走路,开始自己探索世界以后,妈妈更多的是需要放手,也就是说,孩子不需要你总是陪着他玩耍!
这个观念可能会让很多父母大吃一惊:“什么?难道我们总是陪着他反而不好了?难不成把孩子放在一边不搭理他?”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概念了:高质量的陪伴。如何评判陪伴的质量高不高?什么才是真正高质量的陪伴?
边工作边陪伴
我认为陪伴质量高不高的标准就是父母和孩子在此刻的状态如何。
只要双方状态是愉快安详的,这样的陪伴就是高质量的陪伴。也就是说,高质量的陪伴,不是指父母随时待命,陪着孩子玩游戏。
事实上,在家庭中,高质量的陪伴不仅仅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父母全身心的陪着孩子玩耍,还有一种更重要却常常被我们忽略的高质量的陪伴:那就是孩子自己玩耍,父母在一旁做自己的工作。
前面一种陪伴好理解,也是很多父母努力在践行的。后面一种就让很多人费解了:父母在一边工作,让孩子自己玩耍也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
当然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所指的工作,绝对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上网、打电话应酬、看书等等,而是指那些孩子能理解能模仿的工作。
比如做家务、做手工,这些孩子能看见,也能明白并能模仿,只有这样的工作才能成为陪伴孩子时的工作。
同时,父母做工作时的状态极其重要,你是匆匆忙忙为了完成工作而工作还是享受工作本身,悠闲自在的工作?要知道,孩子吸收的不光是父母所做的事情,他更有可能吸收的是父母做事时的状态。
有人可能会不相信,因为孩子自己玩的时候往往会很专心,好像根本就注意不到妈妈在旁边做家务,这怎么会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呢?
事实上,孩子表面上好像没有注意到妈妈在做什么,但他却用灵魂在感知着这种陪伴,正如荷兰教育家伯纳德-李维胡德在《孩子成长历程——三个七年成就孩子的一生》一书中所说:“孩子对他周围环境的感知越是无意识,这种感知渗透进灵魂的就越多。”
我想很多孩子都会记得小时候父母干活时自己在旁边玩耍的场景,因为那时候的父母不匆忙,他们总是慢悠悠的,满怀欢喜地干着自己的工作,这种温馨,这种享受的状态,多年后仍能刻印在子女的脑海中,历久弥新。
我当初践行这样的陪伴纯粹是误打误撞,作为一个全职妈妈,我家没有保姆帮忙干家务,而孩子睡着时我又想写点文章。
所以只好在孩子醒着的时候,带着他一起做家务,没想到孩子居然非常喜欢,不但不会捣乱,还会经常帮忙干活,有时即使他要玩耍不干活,也总是兴高采烈的,呈现出一种满足愉悦的状态。
那时,我就疑惑,莫非孩子很喜欢我做家务?因着孩子喜欢,我也就不着急了,干起家务来更加轻松悠闲,孩子的状态也愈发好了。
后来我学习了华德福教育,才知道,原来我误打误撞的这种陪伴居然是华德福教育中极其推崇的一种陪伴方式。
华德福教育认为:
成人只是孩子生活的环境,而不是孩子生活的主导,这样的陪伴中,成人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状态非常放松、喜悦。
孩子吸收了这种状态也会非常放松喜悦,同时,成人专心做自己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种示范,光是这两点,就已经为孩子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了。
学习了这种教育理念以后,我又将韵律和节奏引入了我们的家务中,每天定时扫地拖地,周一到周五,我每天都会安排不同的家务来做,比如周一擦桌子,周二洗袜子,周三清洁玩具,周四洗鞋子,周五做面食等。
这些活动中,我很少喊豆豆来帮助,只是自己轻松的做着,有时候他会过来帮忙,有时候他会玩自己的,但无论哪一种,他的状态都是平静喜悦的。
当我真的希望他参与时,我也很少直接说,而是通过唱歌吸引他的注意力,不管是擦桌子还是洗袜子,我都为这些活动编了特定的歌曲,比如我们的《袜子歌》:“妈妈正在洗袜子,洗呀洗袜子,妈妈现在正在洗呀洗袜子!……”
我们家一天到晚歌声不断,我相信这种歌声本身也是一种陪伴,更是一种韵律和节奏,我想等豆豆长大后,他也会记得我们曾经美好的家务时光的。
当然,他更有可能记得的是那些与他有关的家务,比如洗他的衣服鞋子,比如给他做手工,比如爸爸给他做玩具。
只要父母状态好,所有的家务都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与孩子有关的家务更是一种万两黄金也换不来的超级陪伴。
那么,有了这种陪伴,还需要父母陪着孩子玩吗?
当然也要,尤其是当孩子需要你参与他游戏的时候,同样,陪伴孩子做游戏,要记住你只是一个陪伴者,一个跟随者。
不要企图通过游戏教会孩子什么,孩子自然会吸收他能吸收的一切,相反一个成人在游戏中上蹿下跳,拼命引导,表面看孩子是兴奋了,疯狂了,但实际上这不是孩子应该有的状态。
也就是说,这只是你的表演,而不是真实的生活,我们应该给予孩子的是真实的生活,我们真正应该培养的是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感受生活的能力。
两种陪伴都重要
同样,这样全身心的陪伴孩子玩耍应该和前面所说的通过工作陪伴孩子相结合,每天都有这样的陪伴,也有那样的陪伴,两者缺一不可。其重要性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父母的陪同玩耍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让亲子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话题。
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成人能常年全天候的陪着孩子玩游戏而一直保持平静喜悦的心情。
因为这不是父母真正喜欢的,父母不可能整天玩孩子的游戏而且沉迷其中,除非他还没长大,心理上就是一个三岁小孩。
第二,父母工作陪伴既是对孩子的一种陪伴,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陪伴,这种换挡可以让成人有更好的品质去和孩子相处。
就我个人而言,在孩子的陪伴下干家务是非常享受的,有过这样的享受时光,当我陪孩子玩耍时我也更能专心。
同时这也让我节省了很多时间,以便孩子睡着以后,我有足够的时间看书、写作,这种安排让我精力充沛、神清气爽。
第三,这样的陪伴是孩子真正需要的陪伴。
当父母陪孩子玩耍时,孩子能学会如何与人合作玩耍,也能从成人身上学到很多优秀的品质,当父母通过工作陪伴孩子时,孩子会学会如何独自玩耍,这是他陪伴自己的时间。
很多孩子一离开父母就无所事事,不知道干什么好,这就是父母从小没给过他机会自己玩耍的缘故。
也有人说,我的孩子如果不陪着玩,他真的不知道怎么玩啊,他会很无聊的。
好吧,孩子偶尔的无聊是必须的,正如成人一样,每个人都需要一点点无聊的时光,这样我们更能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可以说,当我们无聊的时候,其实是我们与自己的心距离最近的时候,也是我们真正独立思考的时间。
第四,从孩子的健康角度出发,这样养育的孩子才能拥有真正的自我。
当他独自玩耍时,他在发展自己的自我;当父母陪伴他玩耍时,他的自我又是放下的。
这两种陪伴相结合,孩子既有发展自我的空间,也有放下自我的时候,这才是健康的发展状况。
如果大人从来不能专心陪孩子玩,孩子的自我是一直孤独的,长大后他可能变得非常自我,只知道有自己而不知道有他人。
相反,那种大人无时无刻不陪着玩耍的孩子则很难得到自我发展的空间,因为他的自我和成人的自我是纠缠在一起的,甚至是被成人所裹挟的。
尤其是在家里,被很多大人围着的孩子,大人的自我紧紧包裹着孩子的自我,这无异于一种扼杀,所以现在我们会看到那么多没有自我的可怜的孩子!
家庭教育重在“引”而不是“教”
案例:儿子一岁七个月的时候曾经上过几个月的私立幼儿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家长会,园长问在座的爸爸妈妈们:“如果孩子在做拼图的工作,而他的动作跟我们希望的不一致,家长要怎么做?”很多家长都说:“那就告诉他这样不对,应该像妈妈这样做。”园长说:“你们都做错了!如果你想要孩子发挥最大的潜能,那么你必须清楚一点,不管孩子怎么做都是对的!你可以在一旁做示范,但一定不要干预孩子的任何动作。”
这次的家长会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更加体会到什么才是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重在“引”而不是“教”。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拥有神奇力量的天才种子,只有在适宜的环境里才会茁壮成长,这个环境就是互相尊重、规则明确、相对自由的家庭。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教出一个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而是要疏通引导、让孩子水到渠成地完成自我塑造。2-3岁时,孩子的自我意识刚刚建立,对于各种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任何事情都一定要自己尝试。在安全且不妨碍别人的前提下,对于孩子看似不合常理的要求,可以适当的给机会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不妥,然后再告诉他们什么是合理的。有一次我带儿子出去散步,外面晴空万里,他却翻出了雨鞋和雨衣,一定要穿上出门。我们都劝他说:“这些都是下雨天才会穿的,今天并没有下雨啊!”他似乎完全听不进去这些道理。我转念一想,晴天穿雨衣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让他自己去试试吧。儿子欢天喜地的全副武装出了门。在路上走了一会儿,他开始扯雨衣的帽子,于是我蹲下来问他:“你是不是有点热啊?”他点点头,我趁机告诉他只有下雨天穿雨衣才会舒服,于是他很快同意我帮他把雨衣雨鞋脱下来,还说:“我等下雨了再穿。”经过这件事以后,儿子再也不会晴天要穿雨衣了,而且他也明白了要等下雨了才能穿雨衣雨鞋。
“引”和“教”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尊重,家庭教育应该把“尊重”摆在“教育”之前,用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用“引导”来替代填鸭式的说教。当家长的都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心,我也不例外:在儿子只有4个月的时候,我就跟风买了一套杜曼闪卡,没用几天我忙起工作的事,把这套闪卡放在了一边。儿子一岁八个月后的一天,他在柜子里发现了那套卡片,觉得非常有趣,就拿出来玩。我并没有按照杜曼闪卡的使用说明书来教他,而是顺着他的方式,每天拿出一些卡片,由他来当老师教我认,然后比赛扔卡片,再把满地的卡片捡起来放好,儿子每天乐此不疲地重复这些游戏。只用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一整套百科卡片他竟然都学会了。经过这件事,我才发现,其实我们不用花费太多精力去给孩子灌输大量他暂时还不感兴趣的知识,只需要在他对某个事物产生强烈好奇心的时候,适当进行引导,让孩子在玩中学习,把学习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引导”是把主动权交还给孩子,让孩子决定他要做的事情。古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家庭教育在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的同时,也要制定好规则。从一开始就告诉孩子: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是不允许的。一旦规则定好了,全家人都要遵守它,绝对不能出现“爸爸妈妈不允许的事情,爷爷奶奶却可以”。前几天,我家就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哭闹现象,原因是我不允许边看电视边吃饭,而我母亲却想在吃饭的时候给儿子看电视。一直都很守规矩的儿子一下子就发现了家庭成员之间微妙的关系:姥姥是可以改变妈妈的决定的,并用自己的哭闹来获取姥姥的支持。最后我母亲及时改变了她的暧昧态度,跟我保持一致,才让儿子放弃了看电视的想法。事后我感叹孩子察言观色的能力,也佩服他能够审时度势及时调整策略。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社交家,家长的态度在规则建立和维护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命之水的动力是与生俱来的,只要家长掌好了舵,相信孩子一定能够从小小的帆船成长为乘风破浪的巨轮,承载着我们的希望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