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巴掌究竟该打在谁的身上
发布时间:2020-11-12 谁的脚印反思教育笔记 幼儿园中班说课稿谁吃谁 幼儿园教师该如何听课 这巴掌究竟该打在谁的身上五一节期间,有同事办喜事,妈妈特意给三岁的儿子买了一套很时尚的新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兴致勃勃地带上孩子去出席婚礼。
那孩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穿得也很时髦,同事们见了都很喜欢,纷纷逗他玩。当妈妈的听到同事的夸奖赞赏,觉得儿子给自己争了光,自然是喜在眉梢,美在心里。
婚礼是在一个挺有档次饭店举行,出席婚礼的人也很多。当母子二人听着众人的赞美之词来到了桌旁时,那孩子一看桌子上有那么多好吃的,眼睛一亮,便挣脱妈妈拉着他的手,“蹭”地一下子就爬到椅子上,整个身子往前一扑,两只胳膊那么一拢,就把满桌的糖果搂在自己的怀里,大声向周围的人宣布说:
“这统统都是我的,我谁也不让吃!”
众人听那孩子这么一嚷嚷,再看那孩子那个架势,不禁嘻笑着打趣说:“你看,这孩子真有意思。哈哈哈哈……”
说这话的人,不见得有什么恶意。小孩子,哪个不是天生地喜欢好吃的呢!如唐朝诗人卢肇的《嘲小儿》诗中说:“贪生只爱眼前珍。”宋朝王安石的《赠外孙》诗中说:“年小从他爱梨栗。”都是对小孩子贪吃持宽容谅解的态度,不要多管。
可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中,孩子这种表现,可真让妈妈丢尽了脸面。为这次参加婚礼,还特意给儿子买了新衣服,本来是要显摆显摆体面的儿子,没料到可恶的儿子很不体面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妈妈脸上实在有点儿挂不住。
只见那位妈妈瞪起眼睛,一个箭步就急忙冲了过去,一下子就把那孩子从椅子上给扯了下来,声嘶力竭地吼道:
“这孩子,怎么这么没出息!”
妈妈尴尬极了,实在是忍无可忍,当着众人的面,抡圆了大巴掌,“啪啪啪”,狠狠地朝孩子那细嫩的小屁股上,盖上了几个大手印!揍得那孩子直呜哇乱叫。
妈妈的吼声和孩子哇哇的哭声,与当时的气氛极不协调,一下子就把众人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纷纷劝说:
“小孩子不懂事,你打他干什么!”
同事们劝妈妈,哄孩子,事情这才平息了下来。那不懂事的孩子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给妈妈“现了大眼”,让妈妈下不了“台”,估计回到家也轻绕不了他。
要说那孩子可真是不给妈妈“留面子”,让谁遇上,那“火气”也得顶脑门子。
可话又说回来了,孩子在婚礼上的这种“临场表现”,恐怕不是“即兴发挥”,大概与家长平时太娇惯溺爱,惯得实在“没样儿”有直接关系。
可以想象,平时在家里,妈妈买回吃的东西,大约总是这样说:“这好吃的东西全是我宝贝的,咱们谁也不让吃!”不仅不让爷爷奶奶吃,如果爸爸“馋嘴”想吃一口,也得当着儿子的面,遭到妈妈毫不留情的拒绝和凶恶的训斥。像这种教养方式,能不给孩子养成“独霸”、“独占”、“独吞”的毛病吗?
看来,孩子在众人面前的这种表现,并不是偶然的。
要说孩子的这种表现是令人“窜火”,可我却认为为这事打孩子,这不大公平,孩子还真有点儿冤枉。
要是让我说,这巴掌打是该打,但不该打在孩子身上,而应该打在家长自己的身上。因为没有家长的错误的教养方式,孩子不会有这样的毛病,也不会给家长“现眼”。
家长应该首先“拷问”自己,对孩子不良行为的养成承担责任。
孩子做了错事,当你扬起大巴掌时,别急于落下来,先想一想:看看这巴掌究竟该“打”在谁的身上:是孩子身上,还是家长自己身上?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孩子,这一生,我究竟该给你留下些什么?
孩子,这一生,我究竟该给你留下些什么???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条新闻:母亲每天逼四岁的女儿做饭,原因感动无数人。
小小年纪的阿花会做各种家务:洗衣服、刷澡盆、打扫房间、准备去幼儿园的东西、整理衣柜、收拾自己的衣服等。
如果当初没有外公的坚持,小小的她可能已经没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了。
2001年,结束乳腺癌治疗不久的千惠,嫁给了不离不弃的男友武信吾。
2002年6月,千惠发现自己怀孕了,但要生这个孩子,极有可能乳腺癌会复发。
本来被判终身无法做母亲的千惠,并不舍得打掉孩子,但生下孩子,却要拿命来换。
终于父亲告诉她:如果觉得拿掉会后悔,那就拼命生下来吧!
2003年2岁,阿花幸运来到了人间。
妈妈千惠由衷感恩,“能和阿花相遇,证明我在这个世上活过,这个比自己还重要的孩子,是我的人生至宝。”
不幸的是,阿花9月大的时候,千惠的乳腺癌复发了。
2006年10月,她的癌细胞已经转移到了全身,连抱阿花的力气都没有…
阿花4岁生日,千惠送了一条漂亮的围裙给她。
“阿花,做饭这件事与生活息息相关,我要教你如何拿菜刀,如何做家务,学习可以放第二位,只要身体健康,能够自食其力,将来无论走到哪里,做什么,都能活下去。”
4岁的阿花,被妈妈“逼着”拿菜刀学做健康的味噌汤。
尽管阿花用刀的样子看上去相当吓人,千惠还是忍住没出声,也没伸手……
2008年,千惠在家人的陪伴下走完了生命最后一程。
在她走之前,把最宝贵的“遗产”都教给了阿花。
教她独立生活的本领,教她“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乐观人生哲学,让她认真努力地过好每一天……
妈妈走后,爸爸崩溃颓废,“看不见希望,看不见未来,不知道该怎么带孩子,每天只知道用酒来麻醉自己,晚上睡不着觉,看着妻子的遗像就会忍不住哭出来…”
面对早餐一筹莫展的爸爸,阿花践行了与妈妈的约定——每天早上做味噌汤。
阿花爸爸说,现在阿花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早上5点起床,做早饭。弹钢琴、稍微学习一会儿,然后到学校去。
2012年3月,爸爸将千惠生前的博客记录做成了一本名叫《阿花的味噌汤》的书,纪念妻子,也给阿花留下关于妈妈的美好回忆。
阿花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还被拍成了电影《阿花的味噌汤》。
“妈妈,阿花有件事我想告诉你——所有的便当我都会自己做了……妈妈,我一直记得你对我说的话,‘不说别人的坏话,不忘记微笑’。阿花有的时候也会想哭,但是想到妈妈和爸爸,阿花就不哭了。”阿花10岁时写给妈妈的信。
有人说:明天和意外不知道那个会先来?
阿花的妈妈千惠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她已经没有时间陪年幼的女儿慢慢长大,让她在一次次的摸索中去学会生活。
所以她要教孩子学会独立生存的本领。
与千惠比起来我们都是幸运的大多数,我们在万分喜悦中迎来自己的小生命,我们有足够的时间陪她一步步长大。我们总觉得人生有大把的时光,明天开始总不会晚。
但也正是由于这样,我们很少会去思考,到底该让孩子学会什么,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他才能在这个我们觉得有点难的世界好好生活下去。
但其实我们谁也无法保证自己究竟能陪孩子走多远,请允许我做出这个悲观的假设,如果真有这样一天,我希望他至少是一个这样的人:
1.独立,不论他将来在哪,不论他身边有什么样的人,都能够尊重自己的内心。
2.学习,学习是一种能力,哪怕离开课堂,我也希望他能不断充实自己。
3.爱心,最好他能对这个世界始终保持善意,心里永远都有阳光。
4.阅读,喜欢阅读的人,不论在哪儿都不会感到寂寞。
5.想象,有想象里的人生活中应该不会缺少乐趣。
6.自律,自我约束永远比他人的说教有用。
如果我们没办法一直陪在孩子身边,就尝试早点放手,孩子永远比我们想象的能干,他可以自己吃饭、自己穿衣、处理自己的问题。
如果我们没办法帮他过完一生,就尊重他的决定,相信他支持他,而不是强加自己的意愿。
龙应台一直希望自己的儿子安德烈能用功读书,“孩子,我要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孩子身上的“负面标签”,究竟是怎么被贴上的?
负面标签,让孩子挣扎一辈子。
有时候,父母或许因为生气,或许一时情急,有心或者无意的把孩子某方面缺点无限放大,说出了负面的话语。
比如“你简直就是一个笨蛋!你就是爱挑食!你性格太内向了!”等等,给孩子贴上了一个负面标签。
这些负面标签不仅影响到了孩子的感受,也影响到了孩子的行为,孩子可能真的就会禁锢到这个负面角色里,往这些负面标签的方向去成长。
怎样才能帮孩子撕去这些负面标签,帮孩子从这些负面角色里面走出来呢?
下边一组漫画也许会告诉我们最实用的技巧:
寻找机会
让孩子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
创造机会让孩子另眼看待自己
让孩子无意中听到
你对他的正面评价
以身作则
记住孩子的那些特别时刻,
择机鼓励他
当孩子又按照原来方式行事时,
表达你的感觉和期望
如果孩子依旧改不了他不好的行为时,家长也许会有点受挫,但是一定要克制自己,不要陷在坏的情绪里头。不要去强化孩子的负面行为,因为我们要做的不就是撕去孩子的负面标签吗?
帮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己确实不容易,但是,这也是身为父母最艰巨最必要的任务之一,因为如果连我们都做不到,还能指望谁呢?
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永远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力。”对孩子来讲任何时候都有成长的空间和改变的潜力,关键是父母要用心掌握技巧并积极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家长都该告诉孩子:你现在偷的懒,将来都是打脸的巴掌!
家长都该告诉孩子:你现在偷的懒,将来都是打脸的巴掌!
家长,请一定告诉你的孩子,不要抱怨读书累,如果想要在未来拥有选择的权利,想要活成更体面的自己,那么今天的努力,就是以后去看世界的路!
01
所有偷过的懒,都会变成打脸的巴掌
小学的时候练书法,周末要背着墨水瓶去老师家,瓶子没拧紧,墨水把包里的文具都染脏了,生闷气,觉得书法太讨厌,难学又惹祸,学了几天再不愿意去。
后来念高中,语文作文总拿不到理想的分数,硬着头皮问老师原因,他说“文笔不错,可惜字丑了些。”学校组织作文比赛的时候,老师甚至主动建议我,“写完找个字好看的同学帮你抄一遍,否则得奖的可能性很小。”
大二的时候考驾照,带我的教练脾气很不好,我被骂哭两次,羞辱智商N次,跟自己赌气,说过阵子再学,后来干脆就没再去驾校,如今即将毕业的我,依然没有驾照。
过年回家,我所在的小城市的出租车,春节是不开计价器的,10块钱的路程,能漫天要价地说30,不坐拉倒。家人在忙,家中有闲置的车,可是我不会开啊,我只能去拦出租车,送上门给他们宰客。
还有半途而废的游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美术,明天再背吧的单词……它们都在后来某个猝不及防的瞬间,跳出来为难我。
因果报应真的是恒久存在的真理,所有偷过的懒,都会变成打脸的巴掌。
记得蔡康永写过: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真的是这样。
02
孩子,这个社会在极严厉的惩罚不读书的人!
每当有人劝你努力读书,考个好大学,以后找个好工作的时候,你是不是嗤之以鼻?即使为了不忤逆家长做出口是心非的应允。
你心里是不是也在想: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中,大学生毕业连工作都找不到,更不用说买房买车、结婚生子的恢弘愿景了;在这个万众创业人人有机会改变自身阶层的时代中,大学生大多会把脑子读坏,连交际能力都堪忧,能有啥出息……
总之,在你的脑子里已经将读书无用奉为圭臬,将赚钱至上视为信条。甚至在网络上流传着各式各样的读书无用论段子,例如,XX初中辍学,然而他的小伙伴却最终考入了名牌大学,十年后,身为部门经理的XX,已经开始考虑到底要不要录用他名牌大学毕业的小伙伴……
一个没读过或者没怎么读过书的人凭借自身的努力,完完全全可以获取,例如曾经有个朋友考上了985,在大二的时候出去创业,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现在颇有成就,已经开了几家连锁店了。
所以他一直认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道路,不读书、不上学不一定人生就没有希望了!未来30年发展的机遇,在于你是否会玩,是否玩出个性,是否玩出实力,是否玩出创新,'玩'是非常重要的软实力!
03
努力读书,你才能选择想要的生活
就像龙应台对儿子安德烈说的:“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孩子,总有一天,你会长大,你要肩负起自己的人生。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每天埋头苦干却只能勉强维持温饱吗?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拼命硬干却只能蜗居在地下室吗?
努力读书,学习一些技能,并不一定能让你成为百万富翁,却至少可以让你能选择一份喜欢的工作,而不是被迫地让工作来选择你。
04
努力读书,你才能结交更优秀的朋友
孩子,我从来不认同一定要交有用的朋友这种功利的看法。但是不得不承认,结交一些优秀的朋友,能使你受益终生。和一群优秀的朋友来往,你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
比如责任、比如坚持、比如好习惯;和一群优秀的朋友来往,你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和一群优秀的朋友来往,你们可以一起成长、一起进步,一起变得更优秀。
然而,不努力读书,你很难结交到这些优秀的朋友。朋友圈、朋友圈,朋友都是一个圈子里的人。努力刻苦的人很难与不学无术的人成为好朋友,不是因为看不起或是配不上,而是因为两种人的价值观不同,没有共同语言,很难交流。
05
写在最后
孩子,我只是想叮嘱一句——长大之后没有儿戏,校园之外没有温室!请记住,外面的世界不会轻易原谅你!那些你曾经在学习上偷过的懒,在未来都会以另外的一种方式回赠给你,请不要因为现在短暂的安逸,而一辈子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写给所有的父母,当孩子不想学习,或者厌恶学习的时候,请记得告诉孩子,现在的努力都是以后能有更多可以选择的机会,请不要被偷过的懒,变成的打脸的巴掌!
孩子被打,究竟要不要还手?
孩子被打,还不还手?这种事在孩子的童年多多少少都会有发生过,我认为家长对待这个问题可以把它拆成两个问题来解决:第一孩子被打,为什么会被打?第二该不该还手?怎样还手?
孩子被打,为什么会被打?在这首先很多家长第一反应肯定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被打,一定是“受害者”,自己的孩子肯定没错,错的一定是“施暴者”。但是很多时候往往自己的孩子有可能有错在先,先激怒到了别人,从而使得“施暴者”把自己的孩子打了,自己的孩子成了“受害者”。所以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做家长的要先冷静下来,像文中提到的要以一个好朋友、平等的身份去和孩子说话,先对他的遭遇感到同情,慢慢的听完整件事情经过,知道为什么孩子会被打,觉得这点很重要,不然无法和孩子沟通。建立起很好的交流后就可以问清楚孩子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问题就可以很简单的找到了。觉得很多时候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律师”家长,而不是“法官”家长。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是应该顾虑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在想什么,心理又是怎样的一个状态想法,这样才可以赢得孩子的信任,还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引导他能用正确的处理接下的问题。
找到了孩子被打的原因后,接下来的问题就相对的容易一点。但是会对孩子说明,使用暴力打人始终是不对的。
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有错在先,但是后来还是成为被打的,就要引导她将自己做的不对的地方找出来,先认识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而后看她的处理方式。我一开始不会先给孩子答案,告诉她应该怎么做,先会听听她的想法,或许她的想法会更好,给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家长重在引导。最后还手,还是不还手,肯定孩子也会有了自己的答案。
如果孩子是单方面受到暴力被欺负,这个情况相对要注意了,现在很多童年受到暴力侵害的孩子,在心里多少会留下点阴影,或多或少对将来社交沟通上会有影响。面对这样的情况平复孩子的心理顾虑,提起孩子勇气很总要,再遇到这类情况时要懂得保护自己,寻求其他人的帮助。同时和孩子一起看看一些“正当防卫”的事例,到最后找不到任何帮助的情况下,是可以正当防卫来保护自己的。
最终家长不可能照顾孩子一辈子,学校老师不能看孩子一生。家长虽然不能提倡孩子被打就就要还手,但是可以教会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处理方式有很多种,使用暴力只是一种最坏的方式。还是在日常生活帮助孩子更多的学会保护自己,学会正确的辨别是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