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快乐给孩子,就是把世界给了他
发布时间:2020-11-09 教育孩子笔记 给幼儿讲故事 幼儿园老师给家长道歉 把快乐给孩子,就是把世界给了他昨天晚上上了一下QQ,碰到我的老师。我说,稿子还没写出来,因为带孩子。真是急。而且孩子老是不肯早点睡觉。老师在报社工作。他是怎么样的人呢?他不认识我的时候,给我出过一整版专版,我写的每一篇稿件,他都会亲自批阅指点。甚至他自己的投稿心得,都要和我分享。关于男女关系,他这样说:……要相信,快乐重要,但伦理同样重要。只有在一个方框内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听罢我的牢骚,他就问:“孩子不睡时,做什么?”我说:“折腾、在我身上跳啊、笑啊,发现种种有趣的事啊。”结果,我的老师说:陪他!相信我,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岁月会将他推向他人的怀抱,你会失去美好的愿望。只有当下建立亲密的深刻的记忆,你才有可能挽住一线的牵扯。你的一切并不重要,因为,你原本是要在为母之前完成的,你占用了他的时间了。我是多么的羡慕你的时光啊。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愿放弃许多别人认为有用的。其实,孩子要的是依附。多少人觉得带孩子是苦和累,忘了这是结缘。可惜,我原来真的不懂。
把快乐给孩子,就是把世界给了他。除此之外,其实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从内心说,我是多么愿意你完美地完成角色。
……
我真的觉得很有感触。是的,成为了母亲,就意味着这是最重要的一个职责,应该学会承担,更要学会享受。付出的同时,一定会有丰厚的回报。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把快乐还给童年
家庭超前教育是时下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在望子成龙的心态驱使下,许多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谓用心良苦:1岁教认字,两岁背唐诗,3岁学外语,4岁练钢琴,5岁学电脑……形形色色的学前技能培训班充斥着幼儿的日程表,孩子心仪的动物园、电影院、儿童乐园无暇光顾了,同龄人彼此之间的玩耍、接触少了。这种无视年龄、生理、心理特征和能力水平,一厢情愿地实施“超前智力开发”的做法并不可取,只会过早地让孩子背上沉重的十字架,只会扭曲心灵、压抑童真、扰乱孩子身心有序健康地发展。
研究表明,灵长类动物的脑容量、智商、情商与幼年期的玩耍量呈同步增长。据此,专家认为,给学龄前儿童创造一个无忧无虑、宽松活泼的生活环境,无疑将产生积极的远期效应。尤其是相对没有羁束的游戏和玩耍,更有利于增强幼儿的大脑发育,锻造独立的人格、健全的心理和顽强的群体生活能力,大大降低成年期精神、心理疾病的患病率。所以,专家们断言:任意剥夺孩子的玩耍时间、过度的超前教育无异于给孩子带上了心灵的镣铐,害处多多,得不偿失!
诚然,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严峻挑战,当今社会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家长们的危机感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没有必要把这种竞争过分地提前到学龄前阶段,孩子毕竟还小,其成长、成才更有着方方面面的因素,而且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唯有根据其身心的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和风细雨、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全面培养、一步一个脚印,才不乏“后劲”,才有潜能,才能“可持续发展”;急功近利,往往适得其反,现实中此类教训不少。
常言道“童心不可侮”,为了托起明天的太阳,奉劝大人们在“家庭超前教育”这个问题上,摒弃浮躁心态,多一份理性的思考,
把一个快乐无羁的童年还给孩子。
从小学就要把孩子的习惯给盯好了
曾听到一些事业有成,但学历不尽理想,或小时候不大认真念书的人说:“念书有什么用?成绩一点也不重要,看我不是好好的。”我不赞成这种说法。
的确,成绩、学历与未来的成就表现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人生的成就本来就还需要靠机遇与离开学校后的持续努力,但我认为,就培养正向人生态度的目标来看,父母亲还是应该鼓励孩子努力追求成绩表现。
读书让孩子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在孩子上初中以后,我常常跟他们分享一种观念:人的一辈子,读书是少数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事,不需要靠别人,运气的成分也很低。没有人际关系、职场、婚姻等等环境条件,你完全可以验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很容易就享受到成果,为什么不把握机会好好努力呢!
当然,追求成绩表现绝不是一味地要当第一名,更不该只重视分数高低和名次,使孩子错误放大成绩的意义与重要性。我们自己也要认清孩子的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所以我鼓励孩子追求的是“自己的最佳表现”。
“跟自己竞赛”的观念必须从小灌输,让孩子了解成绩是一种自我检验,而不是数字的追求。名次可以帮助我们知道自己的能力在人群中的落点,只要符合,甚至超越自己应有的表现就是最棒的。
不能把不喜欢念书当作借口,但努力过后发现不善于读书,是可以接受,也必须坦然面对的。我希望这种观点能一直延续,成为他们未来做事的态度,因为没有一个成年人可以永远只选自己爱做的事情做。
别让自己的态度造成孩子的压力
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女儿只在一年级拿过一次第二名,其他所有大大小小的考试,她总是班上的第一名。上中学的第一次考试,却让她第一次体会到,拿第一不再那么容易。
成绩不好,我们做父母的难免失落,但要有心理准备,才不会因为父母的态度造成孩子的压力。我自己念台大外文系,以前在一个又一个的阶段都有爬上金字塔 尖,新阶段又跌下金字塔的经验,所以一再提醒她,对自己不要有错误的期待,但眼前的挫折不表示定数,只要肯下功夫持续努力,龟兔赛跑的故事在真实世界是会 发生的。
小学低年级就得把孩子的习惯“盯”好了
我在孩子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很用心盯紧功课。我会坐在孩子旁边,陪他们念书、写作业,完成后,盯他们检查或复习,确定每天的计划都要实行。当他们有困难时,我会立刻协助他们找出解决的方法,比方说查字典或找参考书。
不过陪在旁边最重要的目的,除了利用长期的反复操作形成他们的惯性,还要让他们学会专心和时间控制。我不希望他们边写边玩,尽量帮忙约束他们集中精 神,功课写完,休息时间再好好玩。在他们小学一二年级时,每天晚餐后,我都和孩子一起到房间把功课拿出来,引导他们从当天的功课中决定出完成的先后顺序。
我要他们在一开始精神比较好的时候,先完成最难的作业(通常是数学或语文),再做其他科目,像美术劳作等放在最后面。至于才艺课的作业,我会要他们以 “周”来做计划,分配在课业完成后的空当。这样可以教给他们一种时间安排的观念,过一阵子之后,他们就会懂得如何规划自己所有的课业、才艺活动和休闲时 间。
中学生的家长不该继续当书童
孩子上中学以后,我很少像他们小学时那样,常常为了帮忙班上的事去学校,但由于长期担任家长代表,偶尔有事必须去学校时,我总是很害怕在校门口碰到一些天天到学校报到的妈妈。
其中一位别班的家长,孩子成绩很好,常常名列前茅,每次在校门口遇见,她多半正在和另外一两位妈妈讨论前一天发回来的某一张考卷。
有时她会把我叫住:“高妈妈,昨天发回来的生物考卷,第一张第九题选择题答案有问题,你知道吗?正确答案是B,可是C应该也可以。我已经帮他们查过课本和参考书,我认为……”
通常我只能一脸茫然地回说:“不知道耶,我完全没看考卷内容……”然后快步“落跑”。一方面为自己似乎是个很“混”的妈妈感到有点不好意思,另一方面也担心别人认为我装模作样。明明两个孩子成绩都不错,在家里一定严格督促,却爱在别人面前假装没管小孩。
我见过好些像这样念书比孩子更认真的父母,即使到了中学,还是天天在家管理小孩所有的功课细节,研究过滤每一张考卷。但在我看来,“盯”功课、管孩子 应该是有阶段性的,目标是帮助孩子尽快养成好的读书习惯和方法,父母不该到孩子已经初高中了,还继续当书童,孩子可能因此养成依赖性。
别动不动就说孩子叛逆,是你该放手了
孩子小学三年级以前,父母的影响力大,我们的指令和建议,孩子比较愿意听从。到了四年级,尤其是女孩子,伴随着一些青春期发育带来的生理变化,自主意识就变强了(男孩子通常会慢一点,开始的时间约在初中一年级)。
我比较记得的是,之前我给女儿什么课外书,她就读什么,但小学四年级以后,我则清楚感受到她开始有比较强烈的偏好,尤其爱读惊悚推理小说,至于她完全没兴趣的主题类别,就很难强迫她接受。
这是孩子随着生理变化学习独立自主的正常现象,家长要有心理准备调整心态做法,不应解读为“孩子变叛逆,开始不听话了”。
因此,十岁左右是一个自然转变的时间点,跟孩子之间的良性互动,在这之前就要打好基础。比如协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父母必须早早建立权威,但不 是一味地高压。待孩子习惯养成后,做家长的再依状况,一点、一点地放手,孩子会觉得父母越来越好相处,整个转移过程就可以很顺畅,不会有太多冲突。
把孩子交给幼儿园,就万事大吉了吗?
现今社会,孩子,对于父母来说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选择,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幼儿教育,各位家长往往是为了挑选一个称心的幼儿园,挖空心思,各种对比,而真正为孩子找到了一个各方面都如意的幼儿园,把孩子送入园之后,就长长出一口气,仿佛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剩下的所有问题通通交给幼儿园就可以了……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知道,幼儿教育并不是片面的全部由幼儿园完成的,幼儿园的教育是重要的一环,而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对接与配合,则显得更为重要。孩子在幼儿园学到的知识,有一个理解与消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在家庭生活中如果有父母的配合与巩固,对幼儿教师来说的一种肯定,对孩子来说是支持,对于父母本人,更是一种参与的孩子成长的一种体验,孩子在幼儿园重要的不是学习知识,而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与人交往的技巧等等看不到的东西,虽然看不到,但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却是比知识要重要千万倍的,只有掌握了这些,孩子在未来的工作、学习中才能更加得心应手,与人的交往,对待生活的态度,也会如鱼得水,所以,孩子在幼儿园时期的教育非常重要,而家长与园方的配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家园共育,则是培养与巩固孩子这一阶段教育成果的重要手段。
对于孩子来说,成长向来不会轻松,不但需要不断学习文化知识,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的待人接物方式,也是需要不但完善并充实的。在幼儿园学到的知识,只是教育的一小部分,很多知识点,对于孩子来说只是一时新鲜,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将这些只是加以拓展并运用,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介入并参与进来,将家庭生活变成课外小课堂,让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家长朋友们,您还觉得,把孩子交给幼儿园,自己就万事大吉了吗?
把孩子交给“魔鬼”
很多家长对“魔鬼”这个词颇为忌惮,其实“魔鬼”的定义在某个概念范畴里,我们理解为“磨难”。对于孩子来说,它是可怕的、恐惧的、不想去招惹的;然而对于家长来说,必须理智地认同它是无可避免的。既然是非人力可以阻拦的,不如在它到来之前,把我们的孩子锻炼成“钢筋铁骨”,足以和它抗衡。
小时候特别火的一个节目叫《正大综艺》,介绍一间学校对小学生进行死亡教育,教会孩子认识棺材、墓碑,甚至是骨灰,教他们正视死亡这件事。我父亲对这个环节反应很大,痛斥他们神经病,吓坏孩子,叫我不要继续看下去。
是的,这就是我父亲的过度保护,在我对死亡这件事情充满好奇,有求知欲望的时候,阻断了可怕真相对我的惊吓。但是这样的做法真的可以保护我一生吗?后来我出国求学,第一次直接面对死亡这个其实很常见的事情时,我的反应过度,因为它给我的惊吓大于常人,心里留下很深的阴影,这应该是父亲始料不及的。他本能地对我启用了防护罩,但是那个防护罩并没有一直随我成长,没有陪我踏出国门。
所以,当我遇到“魔鬼”的时候,它没有保护到我。
在我自己有了两个可爱的小朋友之后,我坚决地把孩子交给了我们所惧怕的“魔鬼”。大人的观念里,孩子们是可爱的、懵懂的,是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但是,家长们,当你们勇敢地放开孩子,让他们去直迎磨难的时候,他们的小宇宙爆发出来的能量,是超乎我们想象的。
原来,孩子们的能量远远大于我们所以为的。
儿子5岁的时候,机缘巧合参加录制了一个当时非常火的儿童行动类纪实节目,这个节目让我们全家都受益良多。5岁的孩子,和一个同年龄的小伙伴只身从自己从小成长的城市出发,到另一个城市寻找早已隐身好的妈妈。这两个小家伙仅仅依靠身上的一点零钱和一张讨喜的嘴巴,到处求助,一步步找到寻找妈妈的方法。那天拍摄气温高达41℃,两个孩子在烈日下步行,这是平时习惯空调的孩子们没有经历过的。经过一天的奔波周折,孩子们疲惫至极,在半夜抵达以为的目的地,才发现找错地方了。一连串的打击,孩子们没有挫败,决定找个酒店入住,第二天精神抖擞地继续寻找妈妈的踪迹。当儿子准确找到我们的藏身之地时,小脸上满是汗水、污渍,这和平时精致造型的帅小伙截然不同,但是依然帅气无比,因为自信的光芒远远超越了平时藏匿在妈妈身边的乖巧可爱。
一次旅行让儿子迅速成长,也让我坚定了“为难”他的决心。后来在他的成长轨迹里经常可以看到妈妈出的各种难题、各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身边的朋友都觉得我对儿子过于严厉,然而每次经过“为难”的洗礼,儿子的战斗指数就会精进一级,性格也就越发开朗。天生乐观的儿子开始喜欢享受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为难”,尝试在“为难”中照顾妈妈和妹妹,这些都是他日后铮铮铁骨的坚实基础。
最近和一位幼教专家策划了一场孩子们的拓展训练,非常艰苦。筹备前,我本能地开启妈妈模式,替孩子们各种担心、各种做PlanB,专家坚定地告诉我:“相信孩子,他们会回馈你更多!”事实确实如此,孩子们完成艰难训练计划的同时,也对这个过程回味无穷,对自己小宇宙爆发出来的能量非常自豪,再次验证了,“魔鬼训练”绝对是孩子成长强化的催化剂。
“魔鬼”不可怕,等到孩子长大成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的时候,小时候所谓的“魔鬼”会是他们最难忘,也是最感恩的回忆。事实上,可怕的是住在大人心里的魔鬼,因为它会影响大人对孩子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正视魔鬼,接纳并把孩子交给它,也许魔鬼和天使就是一线之间,跨越这一线距离的是我们对孩子的信任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