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现怪癖和怀习惯该怨谁
发布时间:2020-11-03 幼儿园中班说课稿谁吃谁 教育孩子笔记 幼儿好习惯故事许多父母为孩子的各种坏习惯、怪现象,比如咬指甲、吮吸手指、夜惊、口吃、尿频、尿床等所困扰。父母们也想尽办法想纠正孩子,殊不知正是他们的做法促成或加重了孩子的“怪癖”。深究这些“怪癖”形成的根源,多半是由于压力性心理障碍造成的。我们不妨用一些实例和父母及老师们共同探讨其解决办法。1、咬指甲一天,正遇邻居张护士接儿子回家,她对我说:“这孩子都5岁了,还总是爱咬指甲。我和他爸都是医务工作者,对他管得够严了。可他就是不知脏净,真把人愁死了。”开了她家的门,孩子要去抓猫,妈妈狠狠地打了儿子伸出去的手,孩子立刻把缩回来的手放在嘴边,咬起了指甲,这更让妈妈抽打了几下。张护士的家不愧是卫生工作者的家庭,室内十分洁净,一尘不染。我特别注意到,孩子的玩具,不是摆在高架上,就是锁在玻璃橱里,有一些塑料积木正浸泡在消毒水盆里。孩子转了一圈儿,没找到好玩的,只好看着电视咬起了指甲……很显然,孩子咬指甲是被父母逼出来的。你这也不让摸,那也不许碰,孩子的手该放在哪里呢?人主要是通过手与外界接触,特别是孩子的手一时也闲不住,出于好奇,孩子总喜欢这儿摸摸,那儿弄弄,他需要用手来摸索认识这个世界。你限制了他的手,不仅让他养成把手放在嘴里的习惯,还封锁了孩子好奇探索的心灵。再加上父母的严厉,无疑会使孩子产生紧张、抑郁、沮丧、自卑和逆反情绪。解决孩子咬指甲的根本办法是解放他的手,占用他的手,把玩具都拿出来让他玩,让他动手摆积木、拼图、绘画、弹琴,或到户外去骑车、玩球、扔飞盘。总之不让他的手闲着,让他无暇再往嘴里放。这位妈妈真的这样做了,一段时间后,她告诉我,孩子不再咬指甲了。2、吮手指
崔女士的女儿小花这天说啥也不肯去幼儿园了,她说老师笑她,说她都4岁了,还拿手指当奶头吮,没出息!为此,崔女士跑到幼儿园,跟那位老师吵起来。老师理直气壮地说:“她把吮手指的坏习惯传染了别的孩子,不许说说吗?”正好我去送孙子,她们就叫我给评评理。我当然不客气,指出:妈妈和老师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吸吮功能是哺乳动物的本能,通过B超观察,胎儿在子宫里就有吮手的动作。所以婴儿的吮手习惯是与生俱来的,不用奇怪。问题是随着婴儿长大,这一习惯就应改掉。为什么一些较大的孩子还保留这种习惯?原因可能有:哺乳期母亲喂奶未能满足孩子吸吮欲望
,宝宝肚子虽然饱了,但心理上还未满足;母亲陪伴孩子时间太少,感到寂寞,婴儿就保持了吮手的习惯。较大的幼儿(3-4岁)还吸吮手指,是一种倒退的行为,是心理障碍的表现。当孩子焦虑和紧张时便会倒退回婴儿时期,用吸吮来满足口腔的欲望,以减少其内心的忧虑,原因多为感受不到父母爱抚;父母管教太严厉;保姆私下威胁虐待;家庭不和谐;初入幼儿园或老师欠温柔等造成。小花3岁前在家由小保姆带,妈妈一直忙得不着家,小花缺少母爱,爸爸更少管她;4岁刚上幼儿园,又遇上一位常嘲讽指责的老师,让她怎不产生胆怯畏惧的心理?出现倒退的吮手行为不足为奇。我当面给她们指出后,崔女士和老师脸都红了。这以后她们都对小花增加了关爱。几个月后,小花变得十分活泼可爱,
再也不吮手了。(WWw.dG15.COM 工作总结之家)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谁惯出了孩子的坏毛病?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要犯错,都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年幼孩子也难免会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小毛病。对于孩子的不足,很多父母都是给予严厉的责备,殊不知,孩子身上的不少缺点都是源于父母的过失。因此,为了孩子的身心发展,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该时时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系统的学习一些家教方面的知识,科学地帮助孩子克服自身的缺点。
1、孩子过分依赖别人的评价,源于父母的过度表扬或批评。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论的影响,平时喜欢无原则的表扬孩子,结果导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每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拒绝去做。同样,过度的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错时,家长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错误在哪里,从而帮助其吸收教训,改正缺点。
2、孩子固执、任性,源于父母过于民主。
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学历层次较高的,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晓之以理”,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宠坏,使其变得固执、任性、为所欲为。因此,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以理服人,而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带有强制性的教育管理仍是必不可少的。
3、孩子犯错屡教不改,源于父母滥用奖励、缺少惩罚。
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为了帮助其明辨是非,父母应该在平时养成奖惩分明的习惯。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秀才”的观念,而另一些父母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只习惯于使用奖励,从来不惩罚孩子,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孩子如果犯了错误,适度的惩罚是应该的。当然,惩罚并不专指打骂、责惩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在不适当的场所或时间滥用奖励,也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孩子在墙上乱画画,本来父母只要及时制止和教育就可以了,可有的父母偏要使用奖励的方法,“如果你不往墙上画,明天给你买个新玩具。”显然,这种方法会纵容孩子今后为了得到玩具而明知故犯。
4、孩子不服从管教,源于父母间的教育意见不统一。
由于各种原因,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分歧。聪明的父母会避开孩子单独商讨,以求在达到意见的统一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然而,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沟通而对教育子女的问题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这种现象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注意保持意见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让。因为如果孩子认同了父母某一方说了算,日后当这一方不在场时,另一方将很可能无法说服、管教孩子,从而给正常的家庭教育带来人为的障碍。
5、孩子缺乏自信,源于父母的盲目扼杀和过分保护。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像老母鸡护小鸡似的整日将子女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下,连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让他们做,甚至将子女的活动范围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内。这种过分的保护,严重干扰了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难、缺少自信、优柔寡断,甚至缺少道德情感和责任心。与此相反,有些父母则总是主观地否定孩子的言与行,喜欢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甚至用过高的成人化标准要求孩子。长此以往,就会将孩子的积极性、上进心盲目扼杀,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无能,自尊心和自信心被无情的摧毁。
孩子的坏习惯是惯出来的?
孩子的坏习惯是惯出来的?昨天下班回家,正好赶上吃饭,于是大家吃过晚饭后,我去收拾厨房洗碗,**奶奶给她洗澡,可不知一洗完就睡觉了,当时19:30分,我觉得挺奇怪的,怎么这早就睡觉了呀,一问才知道,中午是11点就睡午觉了,睡到12点多就起来了,下午没再睡,按理说这个时候睡午觉挺正常的,也难怪这么困呢?睡就睡吧,睡早点也好点,结果这个小家伙睡到晚上8点多就起来了,一起来就哭闹,正好我要出门,就带她下楼了,一想到要出去就开心起来了。
晚上11点了时,我正准备带**去睡觉,可进了房间,她就是不肯,还要跑到客厅来玩,被我制止了,可**奶奶不忍心了,又过来抱一下,这会更耍赖了,怎么都不肯去睡,结果婆婆竟然跟**说,你在床上睡吧,奶奶坐在边上看着你,**就更来劲了,更觉得要想玩了,后来我跟婆婆说,你先出去吧,她在床上听会故事就睡了,可昨晚小布叮故事机又坏了,婆婆出去后,**开始大哭,我当时想着,哭就哭一下吧,她本来就已经困了的,只是看到奶奶这么在意她,就要撒娇一下,一会就会睡的,大哭了好一阵,这时婆婆听到哭声又进来了,说要再抱出去玩会,她还不想睡的,不管我的制止,还是抱出去了,在沙发上对**又是哄又是摇的,还帮着抓头发,这样让她好睡些。不一会的功夫睡着了。
话说到这里,真的是不得不说,孩子很多时候是惯出来的,睡前哭一下又有什么呢?让她哭一下就是要让她明白,不是你所有不合理的要求,我们大人都要顺着你,对吧,可当你在教育孩子时,有人在旁边帮着孩子的话,孩子是不会听的,很简单的睡觉问题就搞得这么麻烦,经常都是睡觉没个固定时间的,我真想说,我下次再教育孩子时,你能不能不插一手呀!我知道大家都是为孩子好,可是孩子更需要从小就培养好的生活习惯!
孩子的怪动作未必是“坏习惯”
日常儿童心理卫生门诊里,经常会接诊一些反复眨眼、吸鼻、歪嘴、点头、摇头、耸肩、喉部发出咳嗽、清嗓子或骂脏话等症状的“小病员”。这些孩子大多病期持续多年,有的是因为已明显影响学习和生活,才不得已走进医院。究其原因,大多是家长对孩子出现的症状缺乏认识,普遍认为是孩子的坏习惯,故而在教育上大多采用反复指正、指责和批评的方式,试图以此改变或消除孩子的坏习惯。
殊不知,在如此教育下,孩子的坏习惯不但没有改掉,反而“怪相”越来越多,令家长十分苦恼。所以,有必要首先要告诉各位家长,你的孩子出现的以上症状并不是什么坏习惯,而是患了儿童期常见的一种神经精神疾病——儿童抽动障碍。
儿童抽动障碍,是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常见的神经精神障碍,根据抽动类型的不同组合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临床上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短暂抽动障碍;慢性抽动障碍;抽动-秽语综合征。
这些病征的主要表现,是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部位或多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其中,运动肌的抽动常见表现为:眨眼、吸鼻、歪嘴、张嘴、伸舌、点头、摇头、伸脖、耸肩、弯腰、踢腿、收腹、触摸性动作、身体旋转等。而发声抽动常见表现为哼哼、吸鼻声、咕噜声、咳嗽声、清嗓子声、动物叫声、骂脏话、模仿言语、重复言语等。
抽动-秽语综合征的表现,则是多发性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同时出现,并大多合并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多动症”,有的伴发强迫动作、强迫思维、冲动行为、攻击和自伤行为、学习困难和情绪障碍,伴发的行为症状和情绪问题可引起患儿明显的心理困扰,影响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儿童抽动障碍病因复杂,与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器质性因素,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多因素有关。如果孩子患了抽动障碍,作为家长不妨试试如下几点:
要正确理解疾病性质,正确对待患儿,不要将其视为“调皮”、“故意捣蛋”“出洋相”等而加以训斥和批评;
对患儿症状不要过分关注,更不要批评指责,虽然对一些患儿批评以后可暂时减轻症状,但过后会出现“反跳”现象而症状更加严重;
减轻心理压力,解除造成心理紧张的各种心理刺激因素,如学习压力过重、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指责、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等等;
合理安排患儿日常作息时间和活动内容,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兴奋、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看电视或打电子游戏时间过长、长时间剧烈运动等;
症状严重者,家长应和学校老师取得联系,要求同学们不可嘲笑、模仿患儿,以免造成患儿自卑、缺乏自信、退缩、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和情绪问题;
及时带患儿到医院就诊,症状严重者特别是抽动-秽语综合征,必要的药物治疗对控制抽动症状、缓解强迫、多动、冲动等合并症状以及减轻由此造成的心理问题和情绪障碍是必不可少的。
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和阅读习惯
家长朋友们:你们好!开学到现在已经有两个月过去了,在这短短的两个月里,我们开展了主题活动《我和朋友在一起》和《快快和慢慢》。《我和朋友在一起》这个主题活动主要是让孩子们体验和朋友在一起的快乐、知道自己不开心的时候怎样调整自己的情绪以及当朋友不开心的时候怎样让朋友开心起来。通过这个主题的开展,孩子们知道了生气的时候可以深呼吸,可以到外面去玩等调节情绪的方法。也知道了朋友生气的时候可以给他讲故事,把自己的玩具借他玩。《快快和慢慢》这个主题活动主要是让孩子们感知事物运动的快慢,领悟快速运动和慢速运动各自的意义,通过游戏,帮助孩子有意识的控制自己动作的组度以及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这个主题的学习,也需要家长们的配合:让孩子们看看各类比赛的慢镜头和一些人潮涌动的镜头的快镜头,体验慢镜头和快镜头的不同作用。本学期里我们重点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和阅读习惯。
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呢?9月,我园承办了县优质课评比,有不少老师抢着借我们班的小朋友,这让作为班主任的我感到无比自豪。她们为什么抢着要我们班的孩子,主要是因为我们班的孩子有好的倾听习惯,上课积极发言,聪明。孩子有好的倾听习惯能更好更快地学会知识技能,虽说我们要追求素质教育,可是高考制度在,中国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不如我们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两手抓吧!所以趁现在把孩子的倾听习惯一定要培养好。还有为什么要倡导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呢?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虽说我们不追求这些,但书中的知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有很多知识不是都能通过实践而得到的,但是读书却能让孩子更快更全面地掌握,所以,请家长们别怕麻烦,每天陪孩子读一本书吧!别忘了,一本书可以重复读哦!最后,让我们为了孩子,共同努力!中二班老师们
父母5个行为惯出孩子坏习惯
年幼孩子难免会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小毛病。对于孩子的不足,很多父母都是给予严厉的责备,殊不知,孩子身上的不少缺点都是源于父母的过失。
为了孩子的身心发展,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该时时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系统的学习一些家教方面的知识,科学地帮助孩子克服自身的缺点。
1、孩子过分依赖别人的评价,源于父母的过度表扬或批评。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论的影响,平时喜欢无原则的表扬孩子,结果导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每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拒绝去做。同样,过度的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错时,家长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错误在哪里,从而帮助其吸收教训,改正缺点。
2、孩子固执、任性,源于父母过于民主。
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学历层次较高的,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晓之以理”,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宠坏,使其变得固执、任性、为所欲为。因此,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以理服人,而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带有强制性的教育管理仍是必不可少的。
3、孩子犯错屡教不改,源于父母滥用奖励、缺少惩罚。
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为了帮助其明辨是非,父母应该在平时养成奖惩分明的习惯。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秀才”的观念,而另一些父母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只习惯于使用奖励,从来不惩罚孩子,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孩子如果犯了错误,适度的惩罚是应该的。
当然,惩罚并不专指打骂、责惩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在不适当的场所或时间滥用奖励,也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孩子在墙上乱画画,本来父母只要及时制止和教育就可以了,可有的父母偏要使用奖励的方法,“如果你不往墙上画,明天给你买个新玩具。”显然,这种方法会纵容孩子今后为了得到玩具而明知故犯。
4、孩子不服从管教,源于父母间的教育意见不统一。
由于各种原因,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分歧。聪明的父母会避开孩子单独商讨,以求在达到意见的统一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然而,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沟通而对教育子女的问题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这种现象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
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注意保持意见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让。因为如果孩子认同了父母某一方说了算,日后当这一方不在场时,另一方将很可能无法说服、管教孩子,从而给正常的家庭教育带来人为的障碍。
5、孩子缺乏自信,源于父母的盲目扼杀和过分保护。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像老母鸡护小鸡似的整日将子女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下,连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让他们做,甚至将子女的活动范围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内。这种过分的保护,严重干扰了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难、缺少自信、优柔寡断,甚至缺少道德情感和责任心。
与此相反,有些父母则总是主观地否定孩子的言与行,喜欢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甚至用过高的成人化标准要求孩子。长此以往,就会将孩子的积极性、上进心盲目扼杀,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无能,自尊心和自信心被无情的摧毁。
父母5种行为惯出孩子坏习惯
为了孩子的身心发展,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该时时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系统的学习一些家教方面的知识,科学地帮助孩子克服自身的缺点。
1、孩子过分依赖别人的评价,源于父母的过度表扬或批评。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论的影响,平时喜欢无原则的表扬孩子,结果导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每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拒绝去做。
同样,过度的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错时,家长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错误在哪里,从而帮助其吸收教训,改正缺点。
2、孩子固执、任性,源于父母过于民主。
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学历层次较高的,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晓之以理”,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宠坏,使其变得固执、任性、为所欲为。
因此,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以理服人,而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带有强制性的教育管理仍是必不可少的。
3、孩子犯错屡教不改,源于父母滥用奖励、缺少惩罚。
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为了帮助其明辨是非,父母应该在平时养成奖惩分明的习惯。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秀才”的观念,而另一些父母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只习惯于使用奖励,从来不惩罚孩子,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孩子如果犯了错误,适度的惩罚是应该的。
当然,惩罚并不专指打骂、责惩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在不适当的场所或时间滥用奖励,也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孩子在墙上乱画画,本来父母只要及时制止和教育就可以了,可有的父母偏要使用奖励的方法,“如果你不往墙上画,明天给你买个新玩具。”显然,这种方法会纵容孩子今后为了得到玩具而明知故犯。
4、孩子不服从管教,源于父母间的教育意见不统一。
由于各种原因,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分歧。聪明的父母会避开孩子单独商讨,以求在达到意见的统一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然而,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沟通而对教育子女的问题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这种现象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
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注意保持意见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让。因为如果孩子认同了父母某一方说了算,日后当这一方不在场时,另一方将很可能无法说服、管教孩子,从而给正常的家庭教育带来人为的障碍。
5、孩子缺乏自信,源于父母的盲目扼杀和过分保护。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像老母鸡护小鸡似的整日将子女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下,连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让他们做,甚至将子女的活动范围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内。这种过分的保护,严重干扰了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难、缺少自信、优柔寡断,甚至缺少道德情感和责任心。
与此相反,有些父母则总是主观地否定孩子的言与行,喜欢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甚至用过高的成人化标准要求孩子。长此以往,就会将孩子的积极性、上进心盲目扼杀,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无能,自尊心和自信心被无情的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