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呀呀学语宝宝交流的要诀
发布时间:2020-11-03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笔记 宝宝幼儿园的游戏 幼儿园宝宝游戏宝宝1.5~3岁这一时期,他的语言能力迅速地发展着,他用各种不同的语音、词汇、短语以及简单的句子表达着自己的感受与想法。此时妈妈爸爸不失时机地与呀呀学语的宝宝保持交流十分重要,因为这不仅能促进宝宝的语言能力发展,还是日后妈妈爸爸与宝宝保持良好的沟通,分享各自感受、想法的开端。要诀一:聆听宝宝的说话刚开始说话的宝宝语言不清楚、片断化是正常的。妈妈爸爸保持安静、专注的神色倾听宝宝的表达很要紧。不要急于回答宝宝片断性的话语,妈妈爸爸处于“等待”的状态,安静的神色和绕有兴趣的表情能鼓励宝宝更有信心地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表达清晰。妈妈爸爸经常聆听宝宝说话,宝宝会逐渐知道: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时,倾听别人的话是必须的。要诀二:包容宝宝全部的情绪宝宝还不能说话时,表达自己的方式通常是哭泣或欢笑。而慢慢开始运用语言的宝宝,不能充分地把感受说出来,很容易使用以往的哭泣等形式来表达。这时妈妈爸爸需要用明确的语言鼓励宝宝描绘自己的感受,“告诉妈妈,你今天为什么不高兴?”“勇敢些,别哭,告诉爸爸你为什么哭呢?”妈妈爸爸这样做,也是帮助宝宝逐步形成一个生活习惯:向别人倾诉内心的感触,能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要诀三:了解宝宝没有说出的感受宝宝说话时,伴随着不同的情绪,会有各种肢体语言出现。例如:扭动手指,表示宝宝说话时局促不安;身体紧贴着墙根,表示宝宝很害羞,话语没有表达完内心感受。因此,观察并理解宝宝的肢体语言,适时地把自己的体贴传达给宝宝,例如:宝宝把头埋下来时,小声地对宝宝说:“妈妈知道你在陌生姐姐面前有些紧张,没关系,妈妈带你去和她们玩。”妈妈也可以时常与宝宝用肢体语言来交流,例如:撇撇嘴,表示“这么做,可不太好哦!”,宝宝在学习
沟通的“旅途”中又一次体会到了:无声的肢体语言也是和人交流的重要方式。要诀四:帮助宝宝确认感觉、想法妈妈爸爸帮助宝宝确认感觉、想法的句型如下:“关于你开心的感觉,能告诉我更多些吗?”“你说你是个好孩子,能举个例子告诉我吗?“哦,听起来你真的很高兴嘛!”“你是说你下午没有吃冰激凌,因此一直不高兴到晚上是吗?”“如果你不能养小兔,会怎么样呢?”要诀五:多使用以“我”做主语在人际沟通中,使用“我”与“你”为主语的句式来表达同一件事,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例如:这两句话“我觉得不太舒服,因为电视声音太吵了。”和“你把电视开那么大声,我觉得很不舒服了。”表述的是同一件事,前者描绘个人主观感受,后者带有责备意味。妈妈要纠正宝宝的一些行为,应尽力避免令宝宝感受责备的语言,而通过描述自己感受来令宝宝体会别人的感觉,进而调整自己的行动。要诀六:关注宝宝语病的时机宝宝努力叙述时,常会出现各种“语病”。例如:“猫猫把我捉住了。”“毛巾打外婆了。”妈妈爸爸不要立刻打断宝宝“苦心经营”的说话,而是耐心听完后,把这些生动而富有趣味的话语用
成人的方式说一遍,并非刻意地纠正宝宝的语病,而是让他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叙述方式,相互理解,才能沟通。
成人的方式说一遍,并非刻意地纠正宝宝的语病,而是让他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叙述方式,相互理解,才能沟通。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小宝宝也需要情感交流
新生宝宝天生就拥有很多能力,看、听、触觉、味觉、嗅觉、运动和模仿等等,这就使宝宝生后具有了与父母交流的可能。尽管他们暂时不会说话,可千万不要以为“宝宝什么都不懂”,从而忽视与初生宝宝的交流。如果爸爸妈妈能坚持每天与宝宝交流半小时,对宝宝日后的语言交流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呢。
常用的交流方式
在觉醒状态下与宝宝眼对眼的注视是互相交往的开始。
当新生儿看到母亲亲切的面孔时,他的眼睛不再东张西望,不再发呆或昏昏欲睡,他会极力张大眼睛,把注意力集中妈妈脸上。当妈妈抱起新生宝宝面对面注视时,妈妈可以用温柔的语言和宝宝在注视中亲切地交流,你可以和宝宝这样说话:“宝宝看到妈妈了吗?”、“宝宝笑一笑”……,这时宝宝可能会像很懂事地凝视着你,听妈妈喃喃说话。他们有时会闻到奶香,寻找奶头获得食物,有时还会张开小嘴露出短暂微笑。因为经过了胎内十个月的交往,宝宝知道妈妈是自己最可亲的对象。
在与宝宝眼对眼注视时,最佳距离为20~30㎝。妈妈还可以一边说话,一边慢慢移动自己的面部,让宝宝的头和眼球随你而转动。这个动作虽然不难,却有着重大的意义,能够锻炼宝宝的敏感性,通过经常的训练有助于宝宝的智力开发和感觉发展。
不失时机地与宝宝交谈,传递亲人的声音。
每次给宝宝喂奶、换尿布、洗澡时,妈妈都要抓紧时机与宝宝谈话。“宝宝吃奶了”、“宝宝乖”“我们现在开始洗澡咯”……,以此传递母亲的声音,增进母子间的交流。虽然宝宝不会说话,但他们天生就具有听觉能力,宝宝能感知到妈妈的语言。有的宝宝在生后感受到胎内曾听到的声音时,就会改变吸吮的速度,所以宝宝生后要尽量给他们创造一个丰富的投入感情的语言环境,利用各种机会给宝宝以丰富多彩的情感生活。在每日的照料中,喂奶、换尿布、擦脸、洗澡……每一个动作都是一个很好的语言交流的机会,妈妈要抓住这些情境,把你的爱意通过语言传递给你的小宝贝。
肌肤相亲,温柔抚触是一种爱的交流。
哺乳时尽量与宝宝肌肤相亲,使宝宝感受到妈妈的怀抱是他最安全的场所。他会安静地满足这种依恋,并形成早期记忆。吃母乳的婴儿,只要妈妈每次用固定的姿势抱他,宝宝就会主动寻找乳头。爸爸妈妈轻轻抚摸宝宝的小手,传递爱意的同时还能让宝宝感受到皮肤的触觉,还能有利于他们的抓握反射,提高宝宝的灵敏度。这对今后宝宝的经验积累,心理发展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十分有益的。
用丰富的表情刺激,让宝宝进行模仿。
宝宝出生后,对人脸表现出明显的兴趣,如果爸爸妈妈的脸在宝宝适宜的视线范围内出现,小家伙会饶有兴趣地注视。而且宝宝具有天生的模仿能力,如果这时爸爸妈妈对着他微笑,宝宝也会露出浅浅的微笑来呼应你哦,可能他们的微笑不太明显,只是嘴角稍微抽动了一下,但是这是他们在和爸妈交流呢。如果朝宝宝做眨眼睛、吐舌头之类的动作,宝宝们也会尽自己的所能来模仿呢。爸爸妈妈和宝宝的这种交流,能够促进宝宝的模仿能力,在以后的日子里,宝宝更会通过模仿这一能力,学会更多的东西。
宝宝的交流需要
哭是宝宝主动与父母交流的形式。
宝宝另一个与父母交往的重要形式是哭。新生宝宝常常爱哭,正常新生儿哭声响亮婉转,生病的宝宝哭声可以无力、高、尖、沙哑……,而且宝宝的哭有很多原因,譬如:饥饿、尿湿,不舒服等等,还有在睡前或刚睡醒时不明原因的哭闹……,细心的父母就会在与宝宝的交往中分辨出不同哭声所代表的不同要求。有人认为新生宝宝要避免多抱,而应当让他尽量躺在小床上,否则易养成要抱的习惯,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有时宝宝的哭是想主动和爸、妈亲热一下,想让爸爸妈妈抱一下,所以这时千万不要拒绝孩子。正确的做法应当把宝宝抱起来,给宝宝以安慰,并与之交流。有研究发现:抱起生后2~3天的新生儿,80%以上的宝宝会趋安静,宝宝会在与成人的交往中辨别不同的人物、语言,辨认不同的人脸、不同的表情,使之保持愉快情绪,促进宝宝的发育。
爸爸的交流很重要
新生儿的成长需要爸爸的参与。
在与宝宝的交往中,千万不要忽视爸爸的作用。爸爸和宝宝的交往风格常常不同于妈妈,妈妈可能更多地会使用语言,温柔的抚触和宝宝进行交流,爸爸则更爱在嬉玩中与宝宝交流。爸爸的拥抱能使宝宝感受到爸爸有力的臂膀是他安全的港湾;爸爸用带有胡渣的脸轻轻地亲亲宝宝,会让孩子感受到不一样的皮肤触觉;爸爸的幽默风趣通常能赢得欢笑。因此作为父亲一定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宝宝亲密接触一下,通过接触照顾宝宝,爸爸才会真正感受到宝宝和自己的亲密程度,宝宝与自己是联系在一起的,惊人的感情共鸣会渗透在父子之间。
当然还有许多与宝宝进行交流的方式,这些交流是自然真情的流露,对父母、婴儿都是一种心灵的需要。新生婴儿行为、感情的发育发展需要父母共同来关怀和诱导,所以不管是准爸爸妈妈还是新手爸爸妈妈,都要学会用心养育自己的宝宝,用自己的爱心与耐心与宝宝进行情感交流,进行早期智力开发和行为锻炼,培育出聪明和健康的宝宝。
新父母如何与宝宝感情交流
视、听、触觉和模仿是新生儿的主要行为能力。在家中新生儿和父母及长辈交往也是通过这些能力来表现和发展的。
只要你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小宝宝光临人间不久就会东张西望,眼睛还会追随红球或有色玩具上下左右移动。
生后12~14天、26~28天的新生儿,在看红球、听格格声这两项行为方面较生后2一3天的新生儿有明显长进。
生后2~3天的婴幼儿虽能看红球,但头和眼球只能在水平方向移动,到12~14天特别到26~28天时不少新生儿可随着红球转动。
如你能掌握此规律,你就可以在哺乳后抱起宝宝,眼和眼接触(最佳距离是20厘米),一边说话,一边慢慢移动面部,宝宝的头和眼球就会随着你而转动,这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意义却重大。
正如美国学者文尼柯茨博士所说:“‘最早的母亲贯注’对幼儿来说是很有帮助的,这是一个能提高敏感性的时期,在生后要持续几个星期,可以为形成你宝宝的个性、展开智力发育及感觉发展提供条件和环境。”
这样,如抓紧新生儿时期的行为锻炼(当然要循序渐进),对你宝宝的发育会有很大好处。
眼对眼的互相注视是相互交往的开始。许多妈妈反映,在宝宝注视她们时会感到很高兴,不由自主地会紧紧拥抱她们的孩子。
她们会说:“张开宝宝的眼睛,喔,宝宝是妈妈的,宝宝认识妈妈吗?”这时宝宝可能会微笑。
大约40%的母亲要花一周或更多的时间才感觉到宝宝真正是自己的。通过接触、照顾新生儿,父亲才真正感到宝宝是自己的,因此这些相互之间的交往是必需的。
父母在此时期内能强烈地感到他(她)们自己与宝宝联系在一起,惊人的感情共鸣渗透在母(父)亲与新生儿之间。
在家庭随访中,妈妈还会告诉你她那些引以为骄傲的事:当宝宝在吃奶时听到妈妈的谈话,宝宝就会停止吸吮或改变吸吮速率,表明宝宝要听妈妈说话,而别人的说话声宝宝却不理会。
与0-3个月宝宝亲子交流的方法
与0-3个月宝宝亲子交流的方法
适当的皮肤抚触
宝宝一出生时就要和他进行抚触、语言等各种形式的交流。在宝宝觉醒或和宝宝在讲悄悄话时,要配以轻轻的皮肤抚摸。
多和宝宝说话
这一时期是宝宝语言发展的自发发音阶段,是宝宝学习说话的准备阶段。说话是一种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对宝宝说话也是和他进行情感交流。当你搂抱、抚摸宝宝时,要用柔和、亲切、富于变化的语调,反复的和宝宝说话。当宝宝注视你时,要用爱抚的目光凝视他,对宝宝的微笑和咿呀学语,必须有积极的反应。
多与宝宝进行亲子交流,可以增强对宝宝视觉、听觉的刺激,丰富宝宝的情感,提高宝宝的情商,有利于宝宝健康人格的形成。
什么时间跟他做交流
家长们可能认为宝宝0-3个月什么也不知道,实际上亲子交流,不是说宝宝出来以后才做这种亲子交流,而是在你妊娠检查尿检为阳性,孕期周期28 天到32天的时候就要做亲子交流,妈妈可以经常拍拍自己的肚子,跟宝宝说话,什么都可以说,你拍拍肚子,可以告诉宝宝,宝宝妈妈现在跟你说话,在怀孕五个月的时候,拍着肚子跟宝宝说的,宝宝在里头非常高兴的告诉妈妈,妈妈我真的知道了,表现是宝宝踢你一下,这个一直做到宝宝生出来。
如何训练宝宝
宝宝刚刚离开妈妈的肚子睁开眼睛,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做一件事情,你拿一个红色的东西给宝宝看,宝宝看完了,你拿着这个红色的东西走动,宝宝的眼睛会跟随者这个红色的东西。0-3个月的时候,宝宝的感应能力非常强,可以每天换不同颜色的玩具给他看,宝宝马上就知道了。
与老师优质交流的两件法宝
一转眼,新入学的宝宝已经在幼儿园和老师相处了半个学期,已经和老师很熟悉、很亲近。可是身为上班族的你,在这几个月里和宝宝的老师认真、有效地沟通、交流过几次呢?而如果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没有协调好,就会让宝宝在幼儿园陷入窘境。二件交流法宝沟通无极限
时间限制带来无奈,但无奈不等于毫无办法。尽管时间限制了父母与宝宝老师经常面对面交流,但进入E时代,更多的交流媒介可以帮助我们来化解时间障碍。
常规法宝
移动电话、办公室电话或E-mail地址
常规法宝,类似于中的基本大路,能起到不变应万变的作用。不管遇到什么类型的老师,这一招都管用。一般,家长在宝宝的幼儿园档案上只留下家里电话。但很多双薪家庭平时都把宝宝放在长辈家里照顾。一个家里电话是显然不够的。家长应该把自己最常用的移动电话、办公室电话和E-mail地址都告诉老师和幼儿园。这样,既能防止有突发性事件时老师找不到家长的情况发生,更能让老师体会到家长与她交流沟通的渴望与诚意。
独家秘笈
动手做一本家园联系手册
其实,由长辈或者保姆接送宝宝的家长,如果不想错过早上和下午接送孩子的这段与老师交流的宝贵时间,不妨自己动手做一本家园联系手册。如果当天在家里发现宝宝有什么小问题,可以马上写下来,第二天通过长辈或保姆直接给老师。老师很乐意给家长参考建议的。
也许,有的家长在问,那我不好直接打电话吗?但是,有经验的家长知道,文字的感染力比一个电话更强。如果您的问题只是“宝宝今天碰伤胳膊,希望老师明天帮他换一下药”,那么打电话再快捷不过。
但如果家长想向老师提意见,或者在教养方法上跟老师有不同看法时,那么这本私人的家园联系手册能给老师更多思考余地,不至于让老师觉得丢面子。这样,老师也才能与您更诚恳地交流。双方的真诚才会让交流更有效。
优质交流不等于拍马屁
与宝宝老师进行优质交流,可不是让你去讨好老师。送礼物、在生活中的某些方面给老师帮助的确会让老师与你相处更好,但这样对宝宝自身发展其实没有多大意义。宝宝需要的是一个能准确判断出宝宝发展状态、并能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的老师。而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宝宝负责的老师真正需要的是,根据宝宝的成长对教学进行不断地自省和调整。如果家长一味讨好老师,老师做法出现问题时,家长也不向老师反映,那么等于间接剥夺了自己宝宝获得更合适的教育机会的权利,这与家长为了宝宝好的初衷简直是南辕北辙。
家长和老师都是宝宝发展的领路人。你和宝宝老师其实是“同一条战壕的战友”——假如我们把对宝宝的教育很形象地比作一场战争的话。真正的优质交流,正是在家长和老师完全平等的平台上才能进行的。平等的位置,平和的心态,相互交流才能更少保留,传递更多关于宝宝的信息——不论从老师口里到家长心里,还是反过来,都是成功有效的。
两种方式学会和老师闲谈
有家长会问,一碰到宝宝老师,我除了打招呼和简单询问宝宝在幼儿园的情况,我都不知道还可以和老师说什么、问什么?这里有专家给您解答:
一日活动,话题多多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安排,一般都会告诉家长。细心的家长只要每天问老师,宝宝在一个活动中的表现状况,慢慢就会了解到很多宝宝在幼儿园生活的细节。此外,家长还可以顺道向老师请教幼儿园的整体动作情况和工作安排。
安静宝宝,更需关注
与老师交流时,苦于没有话题的家长,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安静宝宝”的家长。首先很幸运的一点是,你的宝宝不是“问题宝宝”。但,这就让家长和老师由于没有“问题”可谈,而逐渐忽视交流。这样子,对安静宝宝而言是很不公平的。所以,安静宝宝的家长可以更多地询问宝宝的在身体、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家长可以主动与老师商量,“我能为这个班级做点什么”、“我能为这个幼儿园做点什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幼儿园的日常教学和活动中,这也是家长与老师的优质交流方式。
多与新生儿交流有益宝宝大脑发育
多与新生儿交流有益其大脑发育
据美联社报道,日本广岛大学的研究人员新近进行的研究显示,可能一些刚当上妈妈的女性感觉整日对着新生儿呀呀说着一些谁也听不懂的话很好笑,但实际上这样的语言交流对婴儿非常有好处,婴儿很需要与母亲进行类似的沟通来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发育以及与母亲建立更密切的关系。
研究人员试图了解新生儿对母亲说的话有何反应,这些话包括母亲日常生活中与其他成人的对话以及专门针对婴儿的呀呀学语,结果发现新生儿听到母亲的呀呀声时其大脑前部区域的神经系统变得更加活跃。
研究人员表示:“当出生不到一个月的婴儿听到针对他们的呀呀声时,他们大脑前部区域里的供氧量更大,神经细胞也更有活力。这一结果显示,母亲用饱含情感的声音与婴儿交流可以让婴儿的大脑变得更活跃,哪怕婴儿在睡觉时母亲也可以对他们呀呀说话,因为这时婴儿的大脑仍然可以对呀呀声作出反应。”
研究人员对20名刚刚出生2到9天的婴儿进行了研究,他们的平均年龄为4.4天,平均妊娠时间为38.9周,所有的婴儿看起来都很正常而且健康,听力也属正常。研究人员在每个婴儿的大脑前额两侧均贴上了红外光谱传感器,来测量流向婴儿大脑前部的血液供氧量。
在婴儿睡觉时,母亲被告之对着婴儿用适合婴儿理解的声音来朗读故事,研究人员将母亲的声音录下来,然后反复播放,之所以选择婴儿睡觉的时间是为了避免婴儿看到母亲的形象后在一定程度上本来就会引起大脑变得更加活跃。结果发现,母亲的声音能够让婴儿大脑前部的供氧量明显增加,研究人员表示,婴儿对于母亲的呀呀声如此有反应,这也是他们能够识别亲人的一种途径,同时这样做还能够促进婴儿的语言发育。
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的小儿科专家玛瑞琳·奥古斯汀表示,尽管上述研究规模不大,而且仅仅是初步的研究,但却为研究新生儿的大脑发育提供了很好的线索。她说,这项研究表明,父母应该知道“与新生儿讲话是很重要的,因为新生儿的确是在倾听,重要的是他们听到父母的声音,而不是父母到底在讲些什么”。
奥古斯汀说,父母可以只是向新生儿描述自己一天当中做了什么事情,例如“我正在给你换尿片”等等,这样的语言交流会让婴儿的大脑做出反应,帮助他们开始发育语言能力。
爸爸必须与宝宝交流才能赢得信任
令人尴尬的情况:爸爸从妈妈怀里抱过来平时难得一抱的宝宝。谁料宝宝的脸立刻“晴转雷阵雨”,一下子哭得声泪俱下。爸爸怎么也哄不住,妈妈帮着也哄不住。无奈,爸爸只有把宝宝送到妈妈怀抱,不料宝宝一到妈妈怀里就立刻笑得灿若桃花。
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婴儿对世界的认识必须通过成人这个“中介”才能实现,如果儿童不和成人交往,他的心理就不能正常发展。在婴儿的发展中,妈妈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妈妈是婴儿一切生理需要的满足者,通常也是婴儿与客观世界接触的“中间人”。而与妈妈相比,爸爸对婴儿的关注的时间明显少得可怜了。爸爸一般都把精力放在事业上,最多也不过是到婴儿的小床前去逗一逗,爸爸也很少想到抱一抱小宝宝。有时回到家里,孩子已经睡着了,爸爸只能爬在小床边仔细地端详端详。爸爸的粗心使他们主动减少了与宝宝亲近的次数。
爸爸应该这样做:
1.与妈妈一起出现在宝宝的视野中。
因为在宝宝最初成长的视野里,看到最多的是妈妈的脸。在婴儿的印象中,这张脸总是布满了温柔的微笑,“这个人”总会适时地满足她的各种各样的需要。久而久之,宝宝就对“这张脸”、“这个人”给予了全部的信任。爸爸也应从此入手,尽量多和妈妈一起逗宝宝玩。也可以尝试着在妈妈的指导下去满足一下宝宝的需要,时间长了,宝宝就会增加对爸爸的信任。
2.尽可能多抱抱宝宝。
因为只有当婴儿被成人抱着的时候,她才感觉自己是安全的,而这种安全感是她进行一切活动的必要前提。所以不论工作有多忙,下班后有多累,也别怕叫醒宝宝难以入睡带来的确烦恼,爸爸都应该一回到家就抱着宝宝,用手拍拍她,轻轻地抚摸她,和她做一些简单的游戏。这样既能使宝宝高兴,也能使爸爸在和宝宝的玩乐中放松一下疲惫的精神。经常性的身体接触会使宝宝增加对爸爸的信任。
3.多与婴儿进行“口语交流”。
任何刺激,包括动作的、声音的都能作为和婴儿进行交往的方式。婴儿听到了成人的话以后,就会产生与成人进行交流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正是婴儿学习语言的动力。爸爸的与妈妈不同的声音常常会令宝宝感到兴奋,久而久之,她会对这种声音产生亲近感,从而对发出这种声音的人产生亲近感。
总之,爸爸要得到婴儿的信任,就必须肯花一定的时间去和宝宝交流。通过身体的、语言的接触和“交流”逐渐赢得宝宝的信任,一起成为和妈妈一样的“可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