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将你的孩子养成一颗豆芽菜
发布时间:2020-10-30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幼儿园说课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别将你的孩子养成一颗豆芽菜刚刚接到儿子的一个电话,大小伙子的他在电话里带着哭腔的声音传来:“妈妈,我不想参加夏令营了,脚上都磨出血泡了!你真是的,怎么能想起来让我到这里来!”儿子的话好似一根鞭子,狠狠的抽打着我的心!作为养育了这么大的儿子,我很少在我的博客里提及他,少提及并不是我不喜欢和不爱他,而是觉得孩子大了,我得顾及孩子的隐私和自尊,孩子一直不愿在我的博客里抛头露面,我也就尊重了孩子的要求。今天我决定要打破常规,在这里提及我最亲爱的儿子!十几年前,伴随着响亮的啼哭,我家的宝贝降生到人间!由于“身份“悬殊,儿子一出生就被众人捧月般的关怀着!我姐和我弟家都是生的女儿,对于这个小外孙的到来,我爸和我妈对他倾注了所有的关爱和呵护!婆家叔兄弟九个,我的儿子作为最后到来的一个传宗接代的男孙,公婆也觉得心花怒放了。再来说说俺家的腐朽男人,少年时就怀揣着生八个儿子的梦想,面对儿子的到来,无言而寓的是更多的开怀和欢欣!
果然,老公护犊子的本性在儿子身上一览无遗!孩子磕了碰了,就像挖了老公的肉肉!我也会遭到老公的训斥和怒吼!每顿饭我们夫妇同时围着儿子转,一人逗着一人喂着!孩子病了,老公比我还着急,恨不得买尽天下好药,巴不得儿子赶快好起来!后来儿子长大了,就算犯错误,老公甚至都不舍得教育孩子,在他眼里,儿子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一切!我不知道老公为什么有如此的护犊子情节,更不明白老公养儿却不知”育儿“的那颗心!
如此父亲如此的怜儿心,孩子的成长过程大家不用想就会猜到!在老公的精心培育下和溺爱下,儿子从小就体弱多病,每个月都要去医院跑好几趟!提起来当初养儿子,我现在都揪着一颗心!不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更不舍得让孩子受到什么锻炼!我记得儿子十岁前后,老公还亲自为儿子系鞋带!儿子七八岁了,老公还得把他驮在背上上楼!这样的育儿模式下,儿子变成了一颗可怜的”豆芽菜“[趣祝福 WwW.ZfW152.COM]
除了体弱多病外,肠胃从小到大就一直不好,饭吃的很少,一丁点儿的饭菜就能填饱肚子!零食什么的没断过,老公把儿子当成了可怜的一只麻雀,捧着怕掉了,含着怕化了!我很少见到像老公这样会疼孩子的男人,别人曾羡慕我有老公帮着育儿的福气!其实说起来我也是满腹的苦衷,两个人育儿观念不同,肯定会有纠纷牵扯在其中!我的育儿观念永远都败给了老公。到现在我儿子178的个头,体重都没超过120斤!除了一副骨骼支撑着身子,让人看了都有弱不禁风的感觉。
高考结束后,儿子一直保持着晚睡晚起的状态!想到儿子大学后要参加军训,这个小体格肯定会受不了!我给他报了一个夏令营班,让他提前参加军训顺便增强点体力,结果到了没一个星期,儿子就打了电话,就出现了开头揪心电话的那一幕!儿子的电话刚落,我家的老男人电话就过来,支持儿子半途而废回家来!汗,我心里此时有点恨老公了,总把孩子当成了宠物来养,把孩子变成了一颗可怜的“豆芽菜”。
面对父子俩的决定,我又能权衡什么?从小就是这样的育儿模式,我一直没有改变过,现在想扭转真的很困难!我觉得儿子跟俺家妞儿比起来,妞儿状况要比哥哥好很多,妞生下来一直由我独身带着,老公四处忙生意,没有时间顾及俺家的“小公主”,我家的小公主一直胃口儿倍棒、吃嘛嘛香!我养孩子的初衷跟老公恰恰相反,所以才让丫头如此的贪吃和体壮吧!
“护犊子”老公惜儿爱儿,不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受点罪,恨不得把心掏出来疼爱孩子!结果就养出来“豆芽“儿子。”不惜女“的我一直拿妞儿当个小猪养,蔬菜水果、荤素搭配都让妞儿吃,最后养出来一个”小肥猪“妞儿!
儿子后天就要回来了,他比别人提前一个星期回家,对于这种结果,我感到真的很无语!开学之际的军训课程,真不知道这个小子能不能坚持下去?如果再哭唧唧的,老公到时是不是也会让孩子退学呢?养儿需爱儿这个道理我都懂,但溺爱骄纵是不是也会害了孩子一生呢?尽管儿子不惹事儿不打架斗殴,一直很规矩很听话像个腼腆的女孩子,但这个小体格真的让我很头疼啊!
假如小时候不让老公参与到育儿中来,我儿子说不定会成为一个坚强的男子汉!所以,经验告诉我,如果今生再拥有第三胎的话,假如还是个小小的男子汉,我一定改变当初育儿的初衷,哪怕他成绩差点,我也会让他长成一个伟岸的男人,而不是一个弱不禁风的小男生!
这就是我养育儿子的心理历程和真实感受,违背了粗养男孩的策略,换来的是”豆芽菜“,是该喜呢?还是该忧呢?无语!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习惯养成记:小豆豆你可以再勇敢些
坚强,勇敢似乎是小男孩的代名词,但豆豆从小看起来就很胆小,看到的新事物不敢摸,不敢做,总是在逃避,发现问题之后,我就找来一大堆育儿书,人们都说第一个孩子照书养,还真是从书里找到了答案。豆妈就开始反省自己,发现平时对孩子的限制过多,比如不允许玩土,玩脏泥巴,不能从高的地方往下跳......总之有很多的不允许,而且在豆豆玩的过程中我还会在一边不时的提醒他要注意安全,显得比他还紧张,总归这一切原来是我的过多保护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还好醒悟的够及时,两岁多正时孩子探索、发现新事物的初期,从现在改变还来得及,首先从态度上慢慢转变,对豆豆放手了许多,对一些在我看来有点小危险的小游戏(比如爬高,跳远)也开始慢慢让他尝试。就发现孩子在慢慢地发生着可喜的变化,首先他会专心的做某一件事情,不会一会看看妈妈在不在身旁,之前如果发现不在了他就会哭,现在他在玩的过程中我上个卫生间他也不知道;摔倒后,以前是环顾四周找妈妈求安慰,现在看也不看爬起来继续玩,没啥事!其实想想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我们怕孩子受到伤害,而不是孩子怕,现在儿子要爬高时,我只是站在旁边看着,离得近些,在他出现危险情况的时候伸出手拉一把就行了!
记得在豆豆三岁多的时候他想玩空中探险,确实挺高的,但我不想打击他的热情,那就试试吧,办了张会员卡,没想到还没上去一看工作人员要给他穿安全装备就吓哭了,哭着说:“妈妈我不要爬了”,看着儿子受惊吓的样子,很是心疼,因为在这之前他没有体验过那种场面,心种不免有些胆怯,我理解儿子,安慰着他,不爬没关系,我们可以去玩其它的,但是工作人员拿的是用来保护你不受伤害的工具,他们没有恶意的,我没有强迫儿子,但我跟他讲清楚,消除他心里的恐惧感!那张会员卡在我钱包里静静地呆了一年多,直到今年七月份才派上用场了!
那次我带豆豆去玩,他又看见那个空中探险了,说要玩,因为那天爸爸妈妈都在场,豆豆表现得很镇定,穿戴好安全装备后还给我们摆了个很酷的POSE,走到独木桥那,他不往前走了,眼里含着泪,我看得出他有点害怕,便对着他说,哇,豆豆今天咋这么勇敢啊,都上得那么高了,妈妈伸手都抓不到豆豆了,你看,还有教练在后面保护呢!老公说:“我们小豆豆成为真正的男子汉了!加油!说完我们俩在下面给他鼓掌,豆豆看着没有那么紧张了,再回头看看还有教练在后面,就一直往前走,一直冲到了最高层,中途没喊过害怕!
总结:根据豆豆的经历,感觉大多数孩子胆小很多原因是由于大人对孩子限制过多、包办代替、过度保护造成的,其实孩子有自我保护的本能,自己感觉到危险他就会本能的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当我们经常提醒孩子这也危险,那也危险时,很容易造成孩子紧张,过度自我保护,对什么事情都怕,不敢接触,这样也就阻碍了他探索的勇气与信心!应当给孩子时间、耐心等待孩子的转变,抓住孩子某一次的细微的改变及时鼓励。
告别啃老,别把孩子养成“小白眼狼”
今日看到一则新闻,今年29岁的徐青大学毕业后一直闲在家里等吃喝,还将一名女网友带回家长期同居。面对父母劝说,他称父母有义务养自己。最近,被啃老长达7年的徐先生和朱女士夫妻将儿子诉至海淀法院,并申请强制执行赶独生子出门。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含辛茹苦把儿女拉扯大,儿女理应反哺,赡养父母。而新闻中的这个青年明显没有这个意识,丝毫不管自己和父母的未来,自私又不知感恩,活生生地成了一只成人版的"白眼狼"。
其实在声讨谴责这个青年之余,我们是不是需要想一想,造成了他今天不知感恩的白眼狼状态,他的父母有没有责任呢?我想一定是有一部分责任的。孩子是父母的翻版,是家庭教育的直接产物。无论是因为幼时被溺爱过度,还是因为父母对他不恰当作为的一再容忍,今天,这个孩子已经活脱脱被养成了小白眼狼。而父母,或许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哪件事情,哪个环节开始,使儿子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那么该如何让孩子学会感恩呢?我在这里给大家点拙见:
1.让孩子从小知道爸爸妈妈工作很辛苦,所有的东西都是来之不易的。给予孩子的所有的东西不是理所应当得的,接受了要说谢谢。
2.教育在生活点滴中。生活中的小细节都是教育,比如吃饭不能浪费,不能随手乱扔垃圾等。不要小看这些点滴,这是孩子良好品格形成的基础。
3.父母要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能做的让孩子去做,能承担并敢于承担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基石。
4.让孩子在对比中学会感恩。比如带孩子去帮助孤儿院中的孩子,或者贫困山区的孩子,让孩子体会到曾经不懂得,也没有感受过的世界。改变孩子的冷漠,从而激发孩子的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
你的孩子现在很爱你,将来呢?
昨天去做头发,理发师小妹告诉我,她家在农村,有个七岁的女儿,现在一年只回去两三次,每次也待不了几天,一直是公婆帮着带孩子,带得很好,只是她很想孩子。
我说这样扔久了,孩子怕是就跟你没感情了。
她说不会,女儿一直跟她很亲,上次回去三天,一直粘在她身边,一分钟都不肯离开。临走那天,她早上四点起床赶班车,怕惊扰孩子,小心翼翼地不敢出一点动静,但快出门时,她看到女儿用被子蒙住头,在里面抽噎着哭。估计是怕她伤心,所以拼命压抑着声音。她隔着被子都能看到女儿哭得特别厉害。
她说得眼泛红,我听得也好心酸。
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她说,留在家里赚不了几个钱,将来怕是孩子考上大学都供不起。
我特别理解她的无奈。有时候生活艰难,各方压力扑面而来,容不得你儿女情长。
可我是真心觉得,但凡有一点办法,还是不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跟ta分开。
一方面是因为她需要你,爷爷奶奶再好,也顶不了爸和妈。这是常识,不用我啰嗦。
另一方面,其实是我们常常忽略的:父母和孩子的感情,是在日夜厮守里积累起来的,没有天长日久的相依相伴,感情就会淡薄。
我上次回内蒙老家,有个邻居叔叔跟我抱怨,说他儿子也在外地工作,平时不怎么打电话,每年只在过年时回去几天,大部分时间还都是在跟同学朋友聚会,留给他们老两口的时间很少。他算了算,最近五年里,他们真正一起相处的时间,不超过十天。
“钱倒是不少给,”他说,“可我们缺的也不是钱啊。每次就是眼巴巴盼着他回来,盼着他多待几天,哪怕他躺床上睡觉呢,我们心里也踏实。”
我听了也是心酸。
但我知道这个状况背后的原因。
这个叔叔年轻时做运输生意,两口子一出发就是好几天,根本照顾不了孩子。所以,基本是儿子一生下来就交给姥姥和舅舅带了,直到小学毕业才回到他们身边。
当年的他们,也是觉得亏欠儿子,不少给他姥姥钱,给他买最好的衣服和玩具。
但是钱并不能直接换来感情啊,所以儿子跟他们一直也不是特别亲。
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局面。
我没跟他儿子交流过,但道理其实显而易见:当年我需要你们的爱,你们却给了我很多钱。现在你们需要我的爱,抱歉,我这里不多,但我对你们是感恩的,所以,也给你们很多钱。
做父母的也许委屈:我们是爱你的啊,否则我们为什么给你钱?我们拼命赚钱不也是为了让你有更好的生活吗?
但是很遗憾,你用钱来表达的爱,他感受不到,或者说,只能接收到一点点,远远不如朝朝暮暮的陪伴。
正常情况下,每个孩子生来都是爱父母的。但很多人不知道,这颗爱的种子,需要培育和浇灌,才能茁壮旺盛。
你的孩子三岁时可能特别爱你,但如果你离开ta,三十年后再回来,那你在ta眼里可能就是个陌生人。
所以,别以为ta现在特别爱你,就会一直这样爱下去。也别以为自己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离开ta,将来ta会一样爱你。
不会的。
孩子对你的爱,是在点点滴滴的日常里积累起来的:你陪ta入睡,喊ta吃饭,和ta玩游戏,给ta讲故事,教ta说话走路系鞋带,带ta认识大千世界,跟ta分享快乐悲伤,牵着ta的手回家,在ta困难时出手相助,随时随地给ta大大的拥抱……
这些事,你做一分,ta对你的爱就多一分。
这种爱的积累,无影无形,未必是你刻意而为,孩子也未必一桩桩都记得,但是不知不觉,爱已经在那里了。
而如果没有这样的积累,你们之间的感情,就会有欠缺。
上次我们初中同学聚会,酒喝得正酣,大齐接到老妈电话,说家里不知怎么停电了。
大齐说我马上回去。然后告诉我们:家里可能跳闸了,我回去拉上。
有同学说,让你老妈自己拉上不行吗,还非得你回去?
大齐说那可不放心,我妈胆小,这黑灯瞎火的。
随后就开车走人。
同学们聊起来,说别看大齐五大三粗的,对他妈超好,啥事都想着,别的老太太有啥,他妈必须有。上次他妈住院,他二十四小时在医院守着,喂水喂饭,端屎端尿,擦背洗脚,伺候得那叫一个精心。
然后就有男生说:大齐他妈对他也好啊,小时候我去他家吃饭,一盘土豆片炒肉,他爸他妈一口不动,全让我俩吃。那时候我爸从外地给我买了辆童车,大齐馋得不行,也想要,他妈牵了一头羊去我家,托我爸给他也买一辆。
我也记得,上学前班时,家长都骑自行车去接孩子,我们一放学就呼啦啦跑出来各找各妈,别的家长都扶着自行车,说快上来。只有大齐妈,总是先过去抱抱大齐,亲他一下,然后笑眯眯看着他爬上自行车后座。
后来大齐回来,我们说起这些事,他一脸茫然地摇头,一桩也不记得。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你对孩子的好,他可能全忘了,但是你做那些事情时,带给他的感动和幸福,安心和满足,都会融进他的骨子里,永远不会忘。
他是基于这些,才那么爱你,才对你那么好。
很多老人喜欢比谁家孩子孝顺、谁家的不孝顺。
其实“孝”和“不孝”也不是那么极端,有很多中间状态。
比如同样是孝顺孩子,有的可能两周回家看一次父母,有的每天都要回去。
有的会问问你缺什么需要买吗,有的你需要什么ta全知道,直接就给你买回家。
有的直接给你钱,有的不但给钱还愿意在你身上花时间。
这之间的差距,其实就在于ta有多爱你。
ta爱你三分,你家里断电,ta可能会说我忙着呢,你让邻居看看。
爱你六分,他可能耐心告诉你怎么处理。
爱你十分,就会像大齐,要立刻放下酒杯回家帮你把闸拉上。
一个人对父母好不好,好到什么程度,跟品性有关,跟所受教育有关,但最大的影响因素,是ta对你感情的浓度厚度。
而这种感情,就取决于你在他的生命里(尤其是幼少期),存了多少爱。
你存得越多,将来得到的回报肯定就越多。
所以,我特别不赞成父母跟小小的孩子分开,不赞成一味地对孩子严厉打压,不赞成三岁前就跟孩子分床睡,不赞成由老人、阿姨代替你来陪孩子讲故事、做游戏……
因为这会让你错过往孩子的感情银行里存储爱的最好机会。
孩子对父母的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风刮来的,也不是因为你生了ta给了ta一条命,而是在你跟ta日日夜夜的相处里,一分一分存下的。你今天不存,明天可能就取不出来。
所以,就算你有一万个理由离开ta,也请把“ta将来可能不够爱你”这个重大代价考虑进去,能承受,再去做。
现在人普遍能接受到基本教育,人人知道应该孝敬父母,所谓的“不孝子”越来越少。
只是,你的孩子出于基本的道德观念去孝敬你,和ta发自内心的觉得必须对你好,你的感受会截然不同。
如果ta深知该孝,却对你没什么感情,那他也许可以做到定期回家看你,但回去就一直看手机玩游戏,跟你聊不过三句话,或者只是象征性地看看,待不了十分钟就走了,如领导视察。
你可能会隐隐不满,想,你为什么不跟我聊聊天呢,为什么不关心下我的老寒腿呢。
但如果责怪ta,人家可能就觉得你烦,因为本来就跟你没话聊啊,就觉得你的老寒腿不算事儿啊。
而如果ta骨子里藏着对你的深情,可能根本不用你说,三天不去看你,ta就抓心挠肝,看到别的老人有什么,ta就特别想让你也有,听到你可能喜欢的八卦和笑话,ta就会留心记住,一进门就讲给你听。
当你老了,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哪一种呢?
是你的养育方法造成了孩子内向
生活中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安静沉默,不善交谈,缺少玩伴,只喜欢一个人玩。如果你的孩子也是这样内向不合群,那么各位爸爸妈妈们应该怎么办呢?
什么是内向?内向属于心理学上是指气质中指向性的一种,人的言语、思维和情感常指向于内者为内向。相比于外向者而言,内向者的能量多来源于自身内在世界——如思想、情绪和观念。他们善于保存精力,但他们容易受到外部世界的刺激,并体验到不舒服的“刺激太多”的感觉,由此他们需要限制自己的社会交往,以免被过分消耗。他们并不一定就是安静或孤僻的,但是他们的注意力在自己的头脑内部,他们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陶醉之中,可能缺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
内向
那么孩子的内向性格又是怎样形成的呢?除了天生内向,后天的经历也起到很大的作用。一位内向者说:“小时候,爸妈从来不鼓励我有好奇心,他们对我的问题不是嗤之以鼻,就是叫我少管闲事,做好分内的事。”家长不鼓励子女去结交朋友,或参加任何课余活动,他们认为这类活动会使儿女“分心”,对正常的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在踏入社会之前,青少年的生活圈子只限于学校及家里。在缺乏与人沟通的环境里成长的儿童,对于一般社交技巧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的,他在刚踏入社会做事时,无意之中得罪了一些人,而这些人对内向者所表现出来的反感,使他从此不敢再尝试与别人沟通,同时完全退缩入自己的个人世界。
案例
有位孩子的母亲带着儿子,在谈到自己孩子的时候很是着急。她的儿子现在快上初中了,从小就不怎么活泼,当时以为没什么,长大了就好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没有丝毫改变,却有越来越严重的态势。在学校里,老师反映他比较胆小内向,上课从不发言,和别的同学很少在一起,独来独往。家长和老师们几次谈到这个问题,也没有任何办法。通过和这个孩子的交谈,了解一下情况。原来,这个孩子从小因父母离异,生活在单亲家庭里,内心深处有种自卑感,对现在、和以后的生活很迷茫,平时和母亲又很少交流,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养成了孤僻性格。问到为什么不和其他同学说话时,他回答,“不喜欢和别人交流,我喜欢自己一个人静,不想和外界接触。”家长很担心这样下去,以后走向社会怎么办?
有些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在孩童时代缺乏社交技巧的教育和引导会对孩子的将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但更多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没有玩伴,内心还是会着急的吧?那么当你发现你的孩子是个安静内向的小孩时,你可以做些什么引导孩子逐渐变得开朗外向呢?
1制造与别人互动的情境与机会
要改善孩子的害羞内向,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功的,尤其原来个性就内向的孩子,更不容易改变。家长能做的事,就是制造各种机会与情境,让孩子必须和其他人互动,例如:客人来访时送饼干给孩子,可以请孩子先向客人道谢,并当面拆开包装,再学习分饼干给大家吃,自然与客人互动。
2周围的人要给予正向的鼓励与回馈
家长对于孩子曾经表现害羞与内向行为的事例,最好不要时常挂在嘴上,也不要在家人或友人们面前数落或嘲笑孩子,因为这种态度不但对改善孩子个性没有帮助,反而会助长孩子的害羞与内向。家长最好能在孩子表现较不害羞时,马上给予鼓励赞美,例如:友人来访送礼,当孩子会道谢,会分饼干给大家吃时,就应该即时赞美孩子,肯定他的行为,这样下次他一定会更愿意在友人面前分享食物,甚至开口说话。
3运用故事教导正确的合群观念
家长可以运用故事、将合群、有礼貌,或和别人和睦相处的故事,用图画书、DVD、CD等不同的方式,朗诵或放映给孩子欣赏,当孩子聆听故事或观赏故事画面时,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受到影响,知道和别人相处的礼节;如果故事能打动孩子,一定可以在他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以不要只用口头说教的方式,那是比较不具效果的方式。
4教导正确合宜的社会技巧并练习运用
许多孩子害羞内向是因为不知道如何与别人相处,并不是天生就害羞内向;所以如果能先教孩子社会技巧,并在幼儿园或家中演练,那么孩子会比较有自信,也就会改善内向的行为。所谓“社会技巧”就是如何与别人相处的技巧,例如:何时打招呼、何时说谢谢、对不起等。
5慎选幼儿教育机构并与老师保持联络
孩子上学前要慎选幼教机构,一般立案的幼儿园或托儿所,通常会聘用有专业素养的幼教老师,他们会用更专业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当家长比较忙碌,或者感受到孩子并不很听话,也可以拜托幼儿园或托儿所的老师帮忙,他们可以更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并给予正确的教导。家长再多方配合,相信孩子在团体生活中,会慢慢改变害羞与内向的行为。
总之,孩子的社会行为需要后天的教养来引导,害羞与内向会影响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希望家长能以平常心,制造良好社会人际互动的机会,并教导孩子社会技巧与实地演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多鼓励赞美孩子良好的表现,相信孩子良好的表现,相信在家长正确的引导下,孩子一定可以慢慢的增加自信,不再过分害羞或内向了。
将你内心的孩子活出来
很多人会做坠入悬崖的噩梦,绝望就是无尽的深渊,没有东西在下面托着你,你不知自己会坠到何处,这比死还可怕。但假若心中有了爱,坠落的梦就可以很美。据对婴儿的研究,婴儿一开始都是处于很深的绝望中,而足够的母爱可以托住他。所以,在婴儿期能获得一份高质量的母爱,是极为重要的。只是,假若你的母亲自己缺爱,那很难给你高质量的爱。假若你没有运气一开始获得足够的母爱,那么,你能否在你的生命中发现爱的存在,将爱活出来。这才是你生命的意义所在,否则,就只是轮回。特别是在恋爱关系中,是我们童年时与父母及其他重要亲人的关系模式的再一次呈现。婚姻恋爱,都是童年关系的一次轮回。恋爱时,或是两个孩子的恋爱,或是一个扮父母一个扮孩子。若是妻子扮孩子,孩子出生后,她很难好好照顾孩子,她会被吓着,一方面将孩子推给丈夫照顾,另一方面她还和孩子在丈夫这个“妈妈”那争夺爱。若是丈夫扮孩子,孩子出生后,丈夫会发现,妻子的注意力太多倾注到孩子身上,他难以接受这一点,更不用说给妻子提供好的支持环境了。于是,丈夫会寻求另一个“妈妈”,或者请自己的妈妈来,或者找一个小三,或者嫖妓。据说,妻子怀孕和刚生孩子那段时间,是丈夫最容易出轨的时候。若两个人或一人是僵硬的大人(内核是恐惧的小孩),那他们会无法忍受孩子所带来的不确定感,孩子不能讲话,不能说理,虐待和暴打都没用,你通常围绕着控制感所建立的那一套都不行,于是会导致僵硬那一方的崩溃感。对于女人,就可能是产后抑郁症;对于男人,则很容易逃到工作或其他女人那里去。要养育好孩子,必须发展出一个能力来——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孩子心灵呼应,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让你内心的那个孩子活出来。所以,很多父母都发现,孩子出生后,他们必须去学习,必须去成长,一开始很无奈,有被迫感,后来对孩子充满感激,因为孩子帮助了他们成长,让他们真的变得更好
你的孩子,想让他将来从事哪一行?
最近跟同事、同学闲聊,谈到目前的状态。当医生的,不想让孩子再行医,原因"太累";妈妈是当老师的,对子代的期望是不要再从教,原因"没劲";有做平面设计的,希望下一代不要再做设计,原因"加班多,不规律";做IT的,不希望下一代再做编程······诸如此类,这个社会貌似出现了"干一行,恨一行"的通病。
近来看《中国好声音》,几个选手得到导师转身的机会时,大多感动的痛哭流涕,问及原因,感谢父母的支持,同时感动于自己的坚持。汪峰有句百问不厌的问题:"你的梦想是什么?"选手曰:"唱歌。""到更大的舞台上歌唱。"他们确实唱的不错,有梦想的人做起什么来也都是饱含热情追求极致的。
那么,是不是现在的我们被手中的工作拖累了太多,已然忘记最初的梦想,迷迷茫茫地只是工作,吃饭,睡觉?当这种碌碌的迷茫蔓延,直至我们下一代降生的时候,又把自己经历的一切寄托在孩子身上,只要不干父母这一行都"ok"。正如这批新生代父母从小被寄予的"钢琴情结","芭蕾舞情结"。
下一代从事哪一行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貌似没有,父母们最多期盼的不过是孩子做选择的余地大一些,幸福来得更容易些。但当我们的生活在别人眼里俨然已经很幸福的时候,我们能感觉到吗?幸福的敏感度我们有吗?这种幸福的敏感度我们能传给下一代吗?
那么幸福的敏感度如何捕捉呢?挖掘你的五感,关注你的周遭,然后感谢他们吧!近日虽然阴云密布,但你能感受到三伏日难得的凉爽;北京的交通诚然拥堵,但至少我们还有安全的交通工具;工作偶尔压力很大,但至少它证明着我们的价值……
古语说的好,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你的孩子做什么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给他感受幸福的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