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心灵成长的好书
发布时间:2020-10-29 幼儿成长故事 幼儿园工作总结我的成长 幼儿园心灵美说课稿 呵护心灵成长的好书现在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可谓呕心沥血、无微不至,但遗憾的是,大家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身体方面。孩子长胖了两斤,换了颗新牙,家长都欣喜若狂,有多少人关注过孩子心灵的成长呢?很多孩子骄横、自私、冷漠、娇气的毛病,又有多少人会重视呢?身体的健康成长固然重要,但心灵的健康成长同样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在陪孩子读完“我的心灵成长书”这套画册后,这种感觉尤为强烈。《对不起》、《不关我的事》、《我可以》、《不是我做的》这几本小册子,正好提供了孩子心灵成长最重要的几种营养:懂礼貌、关爱他人、坚强勇敢和诚实守信。
以《不是我做的》为例,开篇就向我们提问:你是一个诚实的人吗?上次承认错误是在什么时候?你把责任推给了谁?
风趣可爱的画面,却在逼问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我自问是一个诚实的人,可有多少次,我也是有意无意地在推诿自己的过失呢?
诚实会增加别人的信任,而谎言则会增加自己的负担。
象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象洒墨水一样越洒越多,
象小狗一样在脚边乱叫,象苍蝇一样在耳边嗡嗡——这是作者用幽默的语言,送给我们的第一个忠告。
有时我们说谎只为炫耀,
一开始或许可以让人相信,但是当谎话被揭穿时,场面就非常尴尬了。有时我们说谎是为了逃避一些不愿意做的事情,但是,谎话一般都会发现。这是作者的第二个忠告。(wWW.dJZ525.COM 励志的句子)
承认错误,做一个诚实的人,这需要勇气。但只要迈出这一步,你就会身心轻松,坦然面对身边的人和未来的生活。作者把这些重要的思想用精致的漫画和诙谐的语言,悄悄地灌输给孩子。想起自己面对孩子的谎言,或暴跳如雷,或威逼利诱,这种教育实在是高明得太多了。
身体残疾会让人遭受痛苦,而心灵的残缺同样会危害孩子的一生。希望大家都能抽出时间,多关心孩子心灵的成长,用爱的雨露呵护他们一生的幸福。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家长呵护过头,孩子心理发育慢
家长对孩子的呵护过了头,这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应及时调整教养方式。无微不至的关照,孩子的心理就很难迅速地成长起来,甚至耽误了孩子的成长。
如果我们将孩子“心理发育慢”,看成一种自身成长的原因,这等于是找一种“客观理由”,那么就会大大影响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引导。从自然成长的角度而言,孩子生理与心理发育有或早或晚的情况。但这些情况,将孩子看成“心理发育慢”是不妥的。
1.小孩子气——孩子如果上学的年龄较其他孩子早些,一直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照应,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但是,更重要的是,孩子所表现出的“小孩子气”正是因为我们从没有把他看成“大孩子”。在各个年龄段,我们要强化孩子“长大了!”的概念。这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在生活、学习管理上,也应这样。如果我们的教养方式仍然停留在孩子五、六岁时的方式上,孩子在心理上就不会顺利“进级”。
2.学习上一点也不着急——当有人帮助我们做事情、督促我们做事情时,我们自然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孩子也是如此,您一直盯着孩子的学习,我可以想象,甚至完成作业大体您都是陪着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怎么会知道着急呢!必须放手,让孩子学着自己管理自己。不要怕孩子慢,不要怕孩子一时不知所措,像跟大人一样,讲清道理(如果遇到孩子生日时来讲,就更好),你长大了,该自己管自己了。
3.学习管就好些,不管就差些——同上条分析的原因,孩子对您的依赖心太重了!这样下去,您会有操不完的心的。
4.参加奥数培训,促于应付状态,抱怨作业多——把孩子应对学习而吃些苦,看成正常的。如果我们这样看待,并且体现在自己的言行上,孩子就不会抱怨。然而,激烈竞争的现实,一方面,我们给孩子加一些法码,而另一方面在心理上又抱怨现在的竞争,我们的矛盾心理在言行上表现出现,孩子自然也会跟我们一起抱怨,而不能把心思和进步基于在自己的主观努力和本领进步上。
5.不怯场,有礼貌。情绪不好时不管不顾——我说出来,您可能觉得有些冤枉孩子——孩子不怯场,是因为他要表现自己,有礼貌也是这样,这样他可以满足自己的“被重视”心理需求。这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一定要及时引导,引导孩子将被重视、被夸奖放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学习上,体验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实现进步和成功,进而得到大家的赞扬和重视的这种感觉,而非停留在简单的外在表现上。
6.老跟同学起磨擦——不怯场和与同学起磨擦,关键在于没有适应集体生活,心理期望着自己跟在家一样,说一不二,大家都得哄着顺着。这是孩子在家中的“地位”在集体生活的延伸所造成的结果。在家庭生活中,不能事事都依着孩子、不能事事都以孩子为中心,这样大人非常疲惫,孩子会被惯得“心理发育慢”的。
7.帮别人也能闹出不愉快——帮别人的内在心理,一方面是帮助他人,出于关爱。另一方面,则是展示自己。如果是后者较强,就会使被帮助的人产生不快。孩子帮助别人也能闹出不愉快,可能会出于这种原因。因为,心理内在的意愿,决定着帮助别人的态度,如果帮助别人时,没有给人以足够的尊重,别人是不愿意接受这种帮助的。
8.家长口气重,孩子立马就红眼圈、掉泪——这是孩子对“不长大”、仍然得到家长在他小时给予的那般关照的一种表达方式,当然,也是无法承受家长要求的表现。这仍是我们对孩子的态度所造成的。
综上所述,家长对孩子的呵护过了头,这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应及时调整教养方式。爱孩子,更要给孩子成长的心理环境,而非事务上的无微不至的关照。从家庭生活、学习作业、自我管理、游戏、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等等各个方面,来点点滴滴地强化孩子的性格与心理“长大”的理念。而这些方法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把孩子交给他自己,如果我们总是把孩子当成“娃娃”来照料,孩子的心理就很难迅速地成长起来,甚至耽误了孩子的成长。
悉心呵护幼儿的心理健康
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家长的过度保护造成的,家长们力图不让孩子受一点伤,不受一点打击。
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度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对人际关系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呢?
1.创设良好环境
幼儿园是学前教育系统的支柱,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幼儿园环境包括实物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等多层次、多侧面的内容。应按照教育目的为幼儿提供新颖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设备、材料、玩具、物品等,在调整环境时,也要经常丰富、补充和更替交换,以激发幼儿求知好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幼儿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使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个幼儿感到安全、欢乐、自尊、自信,从而获得成功。
如新小班幼儿对亲近的人有强烈的情感依恋,与之分开时,会有或多或少的分离焦虑。同时有的幼儿看到别人哭他也哭、别人笑他也笑,情绪不稳定。这时,我们会给孩子们准备一些能够吸引孩子注意力的东西,比如色彩鲜艳的毛绒玩具等等,或者在教室里贴上幼儿与家长的照片,开设多个“娃娃家”活动区等,将教室装扮成家的样子。在日常活动中经常抱一抱、摸一摸幼儿,帮幼儿穿好衣物、脱鞋子,拍着幼儿睡觉,以动作、表情等各种方式向幼儿表示亲近和爱抚,增强幼儿自身的安全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使幼儿身心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这样孩子就不会哭闹,反而会喜欢幼儿园的生活。
2.发挥游戏功能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得到良好发展。
3.积极地正面引导
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及个体差异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并认真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物质材料准备和知识准备。在教育活动中多用鼓励的方法,因人而异地指导幼儿,使幼儿表现得自信、主动。
教师要广泛搜集幼儿在幼儿园、家庭中有关的信息,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儿,客观、具体、明确地评价幼儿。如利用入园、离园、家访、开放活动等时间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情绪、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及时肯定幼儿的优点。日常活动时经常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和同伴在哪些方面有进步,对幼儿的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引导幼儿少与别人比,多与自己比,既指出他优秀的地方,又要指出他的不足。使幼儿正确地评价自我,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4.注意个别差异
每个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点,我们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个别辅导的形式,对问题突出的孩子还要和家长联系,咨询专家,进行心理治疗。
孩子的自尊心需要呵护
自尊心是作为一个有追求、有抱负、有尊严的高层次人员的一种基本素质。可是,不少家长却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伤害着孩子的自尊心。 有不少冲动型的家长,一见孩子做了什么淘气的事,便“你这个混球”,“数你不懂事”,“你就不知道干好事”等,随口而出。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马上火冒三丈,“笨蛋!就数你考得差!”“以后还会有什么出息”等难听话接踵而至,没轻没重,却不知道自己这样笼统地辱骂和否定,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的家长在孩子有了过错时,连骂带吓唬。例如,“你再不听话,不给你饭吃”,“你敢顶嘴,给我滚蛋,别回家”,“还这样打断你的腿”等等。显然,这些都是气话。实际上,饭照吃,腿也不会打断,回家晚了父母还到处找。可是不管你实际上怎么爱孩子,辱骂与吓唬孩子是一种粗暴行为。对幼儿来说,遭到辱骂会感到紧张、恐惧、没有安全感,心理上会受到很大伤害,自尊心遭到践踏,产生自卑感,由失望、对抗而渐生敌意。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心理压力大,常常惶恐不安,性格容易变得内向。当他们被家长用污言秽语责骂时,感到愤怒与厌恶,但却又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满口污言秽语,并施予他人。他们常常会对他人产生莫名的反感,待人冷漠、粗鲁而不怀好意。自暴自弃、离家出走等严重状况都可能出现。 家长的辱骂与吓唬,其威力会递减,因为你着急时声色俱厉地说:“再这样,我宰了你!”然而他真的再犯了,实际上你也对他无可奈何,结果只好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孩子慢慢摸清了家长的威胁,只是吓唬,就不再惧怕,甚至不以为然、你话说得再重,他照样与你对骂、这时家长的威信已扫地,再也无计可施。 吓唬的另一个后果是,逼着孩子说谎。有时他还不明白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只知道这样做又会遭到辱骂,于是不得不千方百计掩饰自己的过失。为了蒙混过关,就编谎话,越编越熟练,张口就来,成为习惯,长大也就难以改变了。孩子如果被骂皮了,什么都无所谓,弄到羞耻心荡然无存的地步,便很难教育了。要知道,孩子的自尊心一旦被摧毁,是很难重建的。而一旦丧失了人最宝贵的羞耻心与尊严,此人便难得再有什么成就与作为,也就难有希望了。尊敬的父母可知道,你们为发泄自己的怒气随意说出的那些带刺的话,那些侮辱性的话,会构成对孩子的精神威胁,会伤害他们的心灵,摧毁他们堂堂正正做人的勇气。
珍惜、呵护孩子的好问精神
小孩子好问是求知欲旺盛的表现
小孩子经常向家长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在逛公园时问“大树的影子,为什么比大树长呀?”坐火车时问“窗外的大树,为什么向后跑呀?”水壶里的水开了,问“为什么咕嘟咕嘟地冒泡呀?”打开冰箱问“为什么电冰箱里会结冰呀?”等等。遇到什么事都好问个“为什么”,追根寻源,弄个明白,这是孩子的天性。
在家长没有琐事缠身,或心情好有兴致的时候,一般还乐意回答孩子提出的种种问题,能耐心地给予解释和说明。而在家长心烦意乱或有事情缠身,或不知道问题答案的时候,往往很不耐烦,甚至粗暴地训斥孩子:“去去去!你怎么那么多的‘为什么’?别烦我!”无名火把孩子弄得个莫名其妙。这是很不应该的,也是很有害的。
其实,孩子好提问题,希望弄清楚“是什么”或“为什么”,这表明孩子有好奇心,兴趣广泛、浓厚,爱动脑筋思考问题,求知欲旺盛。
学问,学问,勤学好问。
常言说:学问,学问,勤学好问。只有求知欲旺盛,善于思考、好学的人,才会好问。古今中外,凡是在学业或事业上成功的人,一般都是既勤学,又好问。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经根据自己做学问的经验,提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主张,把“好问”看成是一种美德。据记载,孔子“入大(太)庙,每事问”,能身体力行,给弟子们做出好榜样。当别人讽刺他时,他还坚持认为“不知而问”是一种美德。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得意门生颜渊,不仅能做到“学而不厌”,虚心向他的老师孔子学习,并且还能做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寡”,向在学问上不如自己的人求教。因此,受到孔子的赏识和赞扬。
古今中外的学问家,都特别推崇“好问”的品质。
清朝文学家郑板桥说:“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清朝著名散文家刘开撰写过一篇专门论述好问的文章,名为《问说》。文中说:“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并且也主张:“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
要特别珍惜、精心呵护孩子的好问的精神。
好提问题是一种很好的品质。家长能耐心地、准确地回答孩子的问题,不仅可以使孩子获得知识,还会使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进而激励孩子好学、多思。家长应当鼓励孩子好问,珍惜孩子好问的精神,并且要有意识地培养好问精神。
在清朝,有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名叫戴震。他一生在许多学术领域内都很有成就,是著名的汉学家、哲学家、数学家、训诂学家、教育家。戴震并没有什么天赋的才能,开化得也比较晚。据记载,他九岁才会说话,十岁入私塾读书,是智力发展较为迟钝的孩子。然而,他的记忆力却很强,文章只读一遍,就能背诵下来。这是为什么呢?看看下面的故事,就明白了。
有一次,私塾老师讲《大学章句》这本书。老师说:“这一章叫《经》,是记载孔子的话,由他的学生曾子记录下来的;以下十章叫《传》,是曾子本人的见解,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的。”
戴震听了,有所不解。于是便问道:“老师,你这样讲,有什么根据呢?”
“这是朱熹说的呀!”老师理直气壮地说。
“老师,朱熹是什么朝代的人呀?”戴震又问。
“是南宋时期的人哪。”
“那么请问老师,孔子和曾子又是什么朝代的人呀?”
“他们二人都是周朝时期的人呀。”
“周朝和南宋,这两个朝代相隔多少年呢?”
老师屈指一算,说:“差不多有两千多年。”
“既然相隔那么多年,朱熹所说的有什么根据吗?”
戴震一连串的提问,把老师都给问住了,老师无言以对。但老师并没有生气,反而很高兴,热情地称赞他说:“你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
教育者要以豁达的心态对待孩子的好问精神
学生把老师给问住了,老师为什么不但不生气,反而赞扬学生呢?这不仅是因为戴震好问,求知欲旺,更重要的是因为戴震善于思考,思考得深刻。他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水平是很高的,没有做深入的思考,是提不出来的。戴震能提出那么多的问题,表明他不满足于“知其然”,而是还要“知其所以然”,不囫囵吞枣地死记硬背现成的结论,而要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他这种“打破砂锅纹(问)到底”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因此,受到老师的高度赞扬。
家长应当像那位私塾老师那样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即或是被孩子给问住了,也要热情鼓励孩子好问的精神,保护孩子的好问的积极性。因为孩子提出的问题能把老师和家长给“难”住了,反映孩子思考的问题有深度,这是好事。家长可不要由于被孩子给难住了,碍于自己的面子而伤害孩子。
记得我国著名桥梁学家茅以升先生,当年在唐山一个铁路学校任教时,他考学生,不固守传统的考试方法,老师出题让学生回答;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叫学生出题,由老师来回答。老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深、浅、难、易程度,给学生打分。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刻,就给打高分;提出的问题肤浅,就给打低分;如果学生提出的题把老师给难住了,就给打满分。这种别出心裁的考试方法,极大地鼓励了学生努力学习、深入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家长也要以这样的态度,可不要随意打击孩子好问的精神。家长必须明白,扼杀孩子好问的精神,很容易,一次就够;而要重新唤起孩子好问的精神,那可就难了。家长可要小心翼翼,精心呵护孩子好问的精神
父母要呵护孩子的爱心
这是一个真实的感人的故事:
瑞恩是加拿大一个普通家庭的普通男孩。6岁的小瑞恩读小学一年级时,听老师讲述非洲的生活状况:孩子们没有玩具,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药品,很多人甚至喝不上洁净的水,成千上万的人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
老师说:“我们的每一分钱都可以帮助他们:一分钱可以买一支铅笔,60分就够一个孩子两个月的医药开销,两块钱能买一条毯子,70加元(约合380元人民币)就可以帮他们挖一口井……”
瑞恩深受震惊。他想为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
不过,他的妈妈并没有直接给他这笔钱,也没有把这个想法当成小孩子头脑一时发热的冲动。妈妈对瑞恩说:“家里一时拿不出70加元。你要捐70加元是好事,但是你需要付出劳动。”妈妈让他自己来挣这笔钱,妈妈说:“孩子你要多干一些活,多承担一些家务,慢慢地积攒,积攒到一定时候,就能够有这些钱了。”瑞恩说:“好,我一定多干活。”
于是瑞恩开始承担正常家务之外的更多的事。哥哥和弟弟出去玩,他吸了两小时地毯挣了两块钱;全家人都去看电影,他留在家里擦玻璃赚到第二个两块钱;他还要一大早爬起来帮爷爷拣松果;帮邻居拣暴风雪后的树枝……
瑞恩坚持了4个月,终于攒够了70加元,交给了相关的国际组织。
然而,工作人员告诉他:“70加元只够买一个水泵,挖一口井要2000加元。”
小小年纪的瑞恩没有放弃,他开始继续努力。一年多以后,通过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他终于筹集了足够的钱,在乌干达的安格鲁小学附近捐助了一口水井。
事情至此并没有结束。因为还有更多的人喝不上干净的水,瑞恩决定攒钱买一台钻井机,以便更快地挖更多的水井,让每一个非洲人都喝上洁净的水成了瑞恩的梦想。他真的坚持了下去。
瑞恩的故事被登在了报纸上。于是,5年后,这当初是一个6岁孩子的梦想竟成为千百人参加进来的一项事业。2001年3月,一个名为“瑞恩的井”的基金会正式成立。如今,基金会筹款已达近百万加元,为非洲国家建造了30多口井。这个普通的男孩,也被评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被人称为“加拿大的灵魂”,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去爱和帮助他人。
我很感动的是瑞恩母亲的做法,她呵护与珍惜了瑞恩的爱心,使瑞恩实现了他的如此感人而美丽的梦想。
瑞恩成了名人后,他的父母也控制了很多活动,不让孩子在荣誉光环之下飘飘然,让孩子过一种正常人的生活。所以瑞恩虽然成了世界的一个小名人,但依然过着一份童真的生活。我想这就是他伟大的妈妈赋予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