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向孩子索要“爱”
发布时间:2020-10-27 幼儿园工作总结爱孩子 教育孩子笔记 幼儿园老师向家长道歉在一个班级里,往往会有一些非常懂事、乖巧和聪明的孩子,那是不是他天生就那么好呢?不是的,经我调查和了解,关键是这些家庭的成员关系比较融洽,家庭氛围比较和谐,隔代不偏袒、溺爱孩子,能用科学、民主的方法去教育他们。蔚蔚奶奶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蔚蔚家三代同堂,奶奶主要是负责照料孩子的生活和教育(爸爸妈妈工作比较忙)。看看我们蔚蔚放学回家做的一些事情。
片断(一):放学回到家,蔚蔚走进家门,就会自己从鞋柜里找出一双小拖鞋和一双大拖鞋,小的自己穿,大的给奶奶,随后,她会把换下的鞋统一放入鞋柜,奶奶说:这是她养成已久的习惯了,孩子也知道,在获得亲人照顾的同时,也要学会付出。
片断(二):吃饭的时间到了,蔚蔚就会来帮忙。她把筷子、饭碗、调羹一一摆好,分别发放在座位上。今天奶奶烧了她最爱吃的“狮子头”,她先为爸爸妈妈奶奶夹上一个,随后才自己吃,因为她知道好东西要一起分享。奶奶说:以前她不是这样的,比较任性,现在大了,慢慢跟她讲道理懂了。
片断(三):今天晚上,奶奶安排蔚蔚为大家讲故事,因为幼儿园马上要进行“小青蛙故事赛”了。蔚蔚显得有点难为情,这时奶奶在她耳边嘀咕了一下。蔚蔚就很自觉地站在客厅中间,开始了故事讲述表演,随着情节慢慢深入,孩子进入了状态,越讲越投入,仿佛自己就是一只“丑丑龙”。
在当代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现象比较普遍。由于隔代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因此在许多家庭中,教育往往出现偏差,或是溺爱或是放纵,从而形成了孩子许多不良行为习惯。而蔚蔚奶奶这种教育方法,学会向孩子索要“爱”,让孩子在生活情景中,知道付出和收获是同等的,习惯成自然地去关心家人,同伴或别人,这种品格是非常可贵的,也是我们当代许多孩子所缺少的,同时给我一些启发:让家长影响家长,这样我们的教育辐射力度会更强,逐步转变祖辈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家教能力。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不要小瞧内向孩子,要好好爱惜他们
我们生活的周围仍然有很多人对内向气质的孩子充满偏见和焦虑。这无疑会给内向小孩与他们的父母造成困扰和压力。小育很想拥抱所有拥有内向孩子的父母,在一个充满社交焦虑的社会中,他们需要更多的勇气和智慧去认识和保护孩子独有的潜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正确认识内向小孩吧。
一、为什么会对内向的孩子有偏见?
在一个对人脉焦虑的社会中,内向因为误读而变成了一个可怕的标签,一个需要立即着手改造的个性——事实上,这份焦虑也让许多内向的孩子不仅在成长中没有发挥出气质优势,相反还无法悦纳自己的个性。事实上,社交并不只属于外向者,在对友爱、归属、关系的追求上,内向者拥有自己的优势。
请你认真寻找一下,一定会发现身边有许多内向型人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得很好,获得成功与幸福。他们往往拥有专注力,做事情认真,善于自省,有责任感、创造力、分析能力,而且还刻苦聪明。在社交方面,尤其是一对一的社交中,他们表现得很可爱:和他们聊天你会觉得舒服,因为他们不太抢话头,愿意听你说。如果有缘分成为朋友,你会发现,和他们之间的感情往往亲密、长久而且深刻。
二、理解内向小孩,消除那些因内向而生的压力
那些“高冷”和“退缩”,只不过是内向孩子独特的保护自己的方式。神经系统的敏感性让他们容易在群体活动中疲劳。这种保护就是天赋恩赐,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精力去完成其他重要的事情,去平衡外部世界和内在的感受。大人不能再因为误解而随便下断语,并以为这不需要承担什么责任——内向和外向,本就是两种不一样的气质,若进行优劣对比,实在是对双方都不公平。
三、无论是内向还是外向都是正常的气质类型
如果你也曾经被偏见洗脑,不如看看心理与脑科学研究的成果。事实上,心理研究者只是把内、外向看作气质类型分类中的一种。无论是内向还是外向都是正常的气质类型,仅仅说明两种类型的人对相同情况反应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被归结于两种人的大脑生理结构天生就存在差异。外向还是内向,无论哪一种,皆是了不起的恩赐:他们有各自擅长的事情。
育儿观念:爱孩子要学会锻炼孩子
育儿观念:爱孩子要学会锻炼孩子
俊俊是我班出了名的小帅哥。记得刚入园时,懵懂的他对我是连打带踹,还拽坏爱红主任的项链。两个月来,经过我们的爱心教育,他变成了既听话懂事又有礼貌的好孩子。
每次入园时,我都要和家长交流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和在家中的表现,以便及时发现并改掉孩子的不良习惯,更好的达到家园共育。记得有一次,骐骏的妈妈对我说:“老师,幼儿园门口那个卖糖葫芦的老大爷说我家骐骏面黄肌瘦,有这样那样的病。本来骐骏就特别爱生病,几乎每个月都得输一次液,听老大爷这么一说,我心里还很难受。我笑着说:“他是不是不好好吃饭?”“那可不,每次吃饭都是我们追着喂,到现在连筷子还不会用呢!实在不吃的时候我就把零食都给拿出来,让他挑着吃。孩子不听我们的话就听老师的,老师,您帮我说说他吧!”我很幽默的说:“必须的!
我暗想:这个年龄的孩子都能独立进餐了,俊俊也不能例外,一定要让他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于是,我和骐骏妈妈协商首先掐掉孩子的各种零食,其次,我开使了育人计划。区域活动时,我每次都把《泥球喂奇奇》的材料让他来操作。一开始,我让他用勺子来喂,等他用勺子的能力越来越熟练了渐渐地用筷子来喂,并鼓励他:骐骏真棒,能把奇奇的小肚子喂饱,奇奇需要丰富的营养长高个子,还会变得越来越聪明。那骐骏呢?是不是也要用自己的小手喂饱小肚子,这样丰富的营养才会跑到你的身上去呀!骐骏也会长高个子更帅更聪明的。骐骏眨着小眼睛看着我说:“老师,我以后一定自己吃饭,我要长高个子,要聪明。”事后,我还和奇骏有个约定,每次入园时,都要摸摸他的小肚子是不是吃饱了,只要吃饱了,就奖励一朵小红花。
其实,我觉得 爱孩子就要学会锻炼孩子,作为家长或老师,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走自己的的人生,哪怕时常摔跤,我们也只需要远远看着,在心里为他喝彩加油。
学会做父母:孩子要这样爱
为了孩子牺牲自己,损害健康,放弃事业,荒废性生活,这不是高尚,不是爱,这是因为你的生活本来就没有目标,你本来就没有事业,谈不上放弃,你们本来就不相爱,所以眼里只有孩子……
首先,父母得爱自己
不爱自己的父母,总觉得自己活错了,世道和他人亏欠自己,自己有一大堆理想债没收回来。孩子,就是用来还债的。你想,这孩子多可怜,一生下来就拿着欠条,怪不得要大哭一场。
你得接受平凡
绝大多数人是普通人,一个世代,只有几个天才。不爱自己的人,多半是因为无法接受自己的普通。这其实对自己要求太高,人生在世,活的年纪越大,越明白“自食其力”、“不给人添麻烦”,是了不起的成就。
你得自我净化
你普通,为何接受不了孩子普通?你偷懒,为何容不得孩子一点疲倦?你为何不停纠正他,让他连睡眠都不足?让他永远以为自己是失败者?
因为,你的父母就是这么对你的,人生好比一条河流,你的上流污染了,你也受影响,为了让你的下游重归清澈,你得有自净能力,你仍然按照受伤害的方法对付自己的孩子,他也得跟你一样受伤。
错误的方法不会因为重复多次就变成正确,从十米高的地方往下摔鸡蛋,每次都会破的。任何孩子受虐待,都不会开心。
你要有自己的人生
你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你和你丈夫(妻子)的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为了孩子牺牲自己,损害健康,放弃事业,荒废性生活,这不是高尚,不是爱,这是因为你的生活本来就没有目标,你本来就没有事业,谈不上放弃,你们本来就不相爱,所以眼里只有孩子。
你这是单方面强加给孩子负罪感:我爸(妈)为我牺牲太多了!
你的人生是你自己放弃的,不是孩子剥夺的。
越有自己追求的人,越不粘孩子。
讲道理
凡事有概率。是人,都得遵守基本规律,比如,三高对身体不好。
知道这两点,烦恼扫光光。不讲道理的人,最爱说这句:我不一样!我家的孩子不一样!这形成封闭小宇宙,别说观念与方法的进步,连原子弹也炸不开,只有无穷尽的焦虑与伤害了。
“孩子还是不要打得这么狠吧?”
“我家的孩子不一样!”
“孩子数学老不及格就不指望他当数学家了。”
“我家的孩子不一样!”
你的孩子是一样的,不过你这个家长是不一样的神经病。
“冷漠”一点
别太热情,别太粘。好比青春期的孩子,如果连欣赏自己身体的私密空间都没有,他只会讨厌在他身边游荡的你,即使你满心以为自己是他的知己。
父母这习惯也得从小做起,那些太“热情”的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没学会放手:他们替孩子解决一切烦恼、扫除一切障碍,建立了紧密的寄生与宿主关系。父母是没长大的孩子,孩子也是长不大的孩子,他们组成的“长不大二人组”,互相折磨、互相消耗、互相牵制。外来入侵者(不同观念的他人、女婿、儿媳),全是潜在的敌人,必须制服或消灭。
爱孩子,在今天,表面上人人会,不就给点礼物,放纵吃一顿,实际上并不容易,关键在父母得当个正常人。
真那么想让自己的孩子过得好,那就给他独立、给他自由,让他掌控自己的命运,除此以外,你保持健康,给他多留点财产,都是最实在的爱。
爱孩子,也要爱自己
问:我听说过一个观点,不会爱自己的人,也不会爱孩子。觉得挺有道理,也想好好爱自己,却发现不知道怎么爱自己。有人说,出去逛街买东西,买衣服,吃好吃的就是爱自己。可是我感觉并不准确,请问怎样做才算爱自己?
答:爱孩子先爱自己,是有这样一回事。但是凡述著文字的,凡是固定为语言的,它都是一张照片。生活是个花园,它只要固定为语言,它就是一张照片。你不能说这个照片不对,但实际上是有N多个角度。所以我想从以下几点来说说如何爱自己。
用希望、宽恕和爱的眼光去看自己
爱自己,首先是认出自己的美善,然后用希望、宽恕和爱的眼光去看自己,看他人,乃至世界。你爱一个人,认出他的话,那是很大的爱。你爱自己的话,认出自己,也是很大的爱。
什么叫认出自己呢?举个例子,当你感觉最不好的时候,你怎么看待自己。
我的一位朋友说,在陪孩子的时候,她会特别想要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时间,有一天,她打算出去看一场电影,家人说,多陪陪孩子吧。她就特别愤怒。
如果把这一切看成是自私、不负责任,就没有认出自己。
愤怒那一刻,她想起小时候在卫生间里,妈妈在外边催促她“还有几分钟就要迟到了”时的愤怒,为什么在卫生间都要被催。
在陪孩子的时候,她一定要强调自我的时间,可能是因为儿时个人时间被过多的剥夺。她现在遇到这种事,还是会情绪非常激烈,就像小时候在厕所里被催促的感觉。
如果能看到这些,她需要的就不是被评判,而是被关心。因为她的情绪动力也是爱,自主多么重要,不自主,我们还有什么价值?还有什么意义?还有什么快乐?
回到刚才说的,认出就是任何一个所谓的负面行为,所谓的负面情绪,所谓不好的状态,本质上都是对爱的诉求。这就是认出的价值,如果能够认出,就会从批判转为关心,转为接纳。
拥有独立性和完整性才是真正的爱
我可以做我自己吗?我做自己行得通吗?我可以依靠我自己吗?这取决于独立性。我会被支持吗?我会被关心吗?如果我做自己的话,他还会爱我吗?相应的,他做他自己,我可以爱他吗?这取决于对关系的信任。
当一个人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没有问题的时候,他就会自然的去尊重他人的自主性和完整性。如果他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不够,他就会有各种偏差,一种偏差就是控制别人,还有一种就是依赖别人。
很多女性,在数千年的性别文化当中,多多少少都会找一个男人依靠,然后跟那个男人在一起,希望这个男人尊重她,尊重自己的独立。但是要对方尊重你,那个钥匙还在对方那里,你本身就是在跪着乞讨。尊重自己的独立,不是向别人要平等,是自己站起来,自己和别人平等。
我们自己怎么样,完全会影响到孩子,也直接决定了我们的亲子关系。一方面,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是孩子的活教材,是影响力非常大的教材。一方面,我们的自我关系会直接决定亲子关系。比如我们刚才谈的“认出”,我认出所有负面的东西,其实是对爱的呼求,我就不会批判自己。当孩子所谓犯错,所谓逆反,所谓去打人,去破坏,我也能看到,那是他的呼求,我就不是惩罚他的行为,不是批评他的态度。这就是自我关系决定亲子关系。
一个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他对自己的态度,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
一个人的独立性足够,那么也会尊重孩子的独立和完整。
好的关系是什么样呢?没有人和我是无关的,我不为他负责,但是我还是可以关心他,我不依靠他,我不依赖他,但是我还是可以向他求助,可以和他分享。一个人的独立性足够好,就更容易和人建立好的关系,因为相互没有依赖,在一起的时候更加轻松,更加自如,更加自由,甚至更加深入。就像有时候会向一个陌生人吐露心事,这个事情跟家人,跟再好的朋友都不说,但是碰到一个陌生人就全说出来了,一下说出内心最深处的话,因为那个时候,你对他没有依赖。
重视真正的自己
爱还有一种形式是:重视。
我们都讲我们重视孩子,我们重视自己,但是我们重视的是真正的自己吗?我们重视自己的形象,其实我们是在重视别人的看法。本质上还是重视别人,我怎么表现,还能够获得对方的认可,获得对方的喜欢,引起对方的注意,才能让对方记住我,我还是重视他怎么看我。
真正重视自己的人还是很少的,真正敢于重视自己的人是很少的。这是我想要的,所以我就去做了,这真的是我喜欢的,我就去做了。如果你不喜欢,那我尊重你的不喜欢,如果你喜欢,那我也尊重你的喜欢。但是无论你怎么样,我知道我自己是怎样,然后我就去做我想做的事。自己有了这样的勇气,才有勇气尊重孩子的选择。否则,就会让孩子符合自己的秩序和价值观。这个表现就是,我认为什么重要,你就该认为什么重要,我认为什么好,你就应该接受,我认为你应该走什么样的路,你就应该走什么样的路,我认为你做什么样的选择最好,你当然就要做这样的选择。
通过爱人感受爱自己
很多人做事处于谋求的状态:我没有,你有,所以我要你给我。无论这个你,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社会。这就是谋求,感到卑微,感到无奈,因为我要看你的脸色,因为我要讨好你。它和恐惧也是相关的,害怕没有,想要更多,害怕失去。
其实我们换另一个思路,就是贡献,去给出。
每个人都有自己可以给出的,每个人可以给出的都是这个社会需要的。当我们觉得,我来这个世界不是来谋求什么,我是来贡献我自己的,我本质上没什么需求,我的身体存活是有一点需求,可是那个是很小的,是不用挂怀的,自然可以满足的。最重要的是,我有很多的贡献,我怎么把它贡献出来,这个才是真正的爱和尊严。
比如说我们去恋爱,我不是来找一个好妻子的,我是来做一个好丈夫的。你们不需要,你们有你们的幸福很好,我看着就高兴。但是如果你们需要的话,那我也很高兴,我也很愿意去做一个好老公。同理,我不是来找一个好老公的,我是来贡献一个好妻子的,贡献一个好女人的。如果你已经心有所属,我看着你高兴就很好。但是如果恰恰,我们走到彼此面前,你又需要我,那非常好。
亲子关系也一样,我不是来要一个好孩子来满足我的需求,让我觉得有面子,让我觉得有希望,让我的生活有什么改变的。我是来通过这个机遇,去贡献一个好妈妈,好爸爸。自己也有这个机会去发挥,一个人作为这个角色所能够发出的爱。
爱吸引爱,你总想让别人考虑你的需要,你就会发现大家都这么不关注我,都把我看的不重要。在人际关系当中,出于爱的活法,就是我不是去谋求爱,不是要别人满足我的需要,而是我去关注别人的需要,给别人爱。尽量去祝福对方,认出对方,感谢对方。当我们给出爱的时候,我们就在爱当中。
我们就是通过给,才知道自己给出了什么,爱就流向我们自己,我们就再次感到被爱。这不是一个世俗意义上的交换,那样就不是爱了。交换都不是爱,交换还是爱自己。我通过满足你,让你来满足我,这是世俗的交换。当然这个也不需要批判,但是它是有区分。
你给出什么就得到什么,通过给出,感到拥有。
家长要敢于向孩子说“不”
眼下,随着“421”家庭的增多,两代人对独生子女的娇宠,使得越来越多的孩子心安理得地向父母提要求,甚至承受不了半个“不”字。这种孩子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要。倘若父母拒绝他们的要求,孩子马上就变成一副无赖样,大哭大闹的有之,威胁漫骂家长的有之,甚至离家出走的也有之。而许多家长经不住孩子的纠缠哭闹,往往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使孩子从没尝过失望的滋味。家长的这种做法,其实是十分不妥的。
失望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某个时刻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东西。一个从来没听过“不”字的孩子,是不可能承受失望的感觉的,从而也造成对失望承受能力低。而对失望承受能力低实际上是一种缺陷,它会伴随出现精神痛苦和失常行为,使孩子变得脆弱、不成熟,影响孩子心理、人格正常发展,轻则让孩子的成长磕磕绊绊,有暴力倾向和染上坏毛病;重则形成孩子无休止索取的坏习惯,一旦家庭不能满足要求,甚至会走上犯罪歧途。
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把要东西的权利交给孩子,由他决定父母同意或不同意,就像给了孩子一件他不会使用的武器,这迟早会让父母后悔不已。人的欲望是没有限度的,孩子同样如此。如果对孩子的要求一味地、无节制地加以满足,只能是“欲壑难填”,最终使孩子走向贪得无厌的深渊。
对于今天的许多孩子来说,他们可谓什么都不缺,缺少的正是“失望”。家长要敢于对孩子说“不”,家长的一个“不”字破灭了孩子一些东西,但同时也建立了一些东西:划出了界限,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当然,让孩子体验失望,也不是无限度地让孩子的任何要求都得不到满足,父母要正确评价孩子的要求,判断他们要求的合理性,对于合理的要求,家长要尽力满足孩子的愿望,不能满足的,要向孩子说明原因。
孩子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个体,他们会试着去找到界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地方,应该向他们灌输适应社会环境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