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面前,别丢了做为父母的尊严
发布时间:2020-10-23 孩子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 在幼儿园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幼儿园感恩父母活动的总结 在孩子面前,别丢了做为父母的尊严“孩子不高兴了,就会来骂我,有时还会来打我,我该怎么办呢?”这是一个前来咨询的母亲跟我说的第一句话。在这样一个以孩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出现孩子对父母做出不孝的事,并不少见。想想看,在一个家庭里,孩子就是皇帝,有那么多人围着他转。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他想使唤谁就有人给他使唤,他不想见到谁,谁就会消失。被成为这样的孩子,是孩子愿意的吗?说到底就是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做为榜样的尊严。
这是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好母亲,虽然家里不是很富裕,但对于孩子的一切要求,他们都会尽力去满足。父母都是来自于农村,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到这里工作,他们希望孩子能在更好的环境中长大,能够填补他们内心里的遗憾。正是这份遗憾,他们对于孩子是百依百顺,一切都以孩子为中心,只要孩子想得到的,都会给他。物质上的不断满足,他们却忽视了孩子精神上的缺乏,以至于孩子不知道如何去尊重父母,甚至于去骂或打父母发泄情绪上的不满。这样的孩子是可怜的,这样的父母是可悲的,因为父母的尊严缺失而导致孩子的以个人为中心的,偏执的性格。
自从孩子呱呱落地,来到这个陌生而又精彩的世界,他所能看到的,能听到的,能感觉到的都是来自于父母的一言一行中。他们就像父母的反面镜子,只不过这块镜子所反射出来的却往往让父母觉得不可思议,当很多父母面对如此“霸道”的孩子时,他们渐渐地失去了在孩子面前的尊严,他们一味地去讨好孩子,哄孩子,甚至骗孩子,去印证孩子眼中所谓的“好父母”的形象,可这样的“形象”,却让孩子在完全畸形的环境中长大,甚至形成一些更为畸形的性格。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好孩子,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差孩子,造成孩子好与差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的差别。好孩子都是出自善教父母之手,差孩子都是问题父母的产物。做为一个成功的父母,并不是在物质上能给予孩子更多的,而在于能否给孩子当好一面“镜子”,让孩子看到一切善的因,结良的果,让孩子看到父母的良好的品质而形成自己的良好品质。
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在孩子面前,重新拾回自己的尊严,让孩子崇拜你们,以你们为榜样,以有这样的好父母而感到自豪,让他们去体会人世间最美好、最可贵的家庭生活。YjS21.cOM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在孩子面前,莫夸别的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年轻父母总是喜欢在自己的孩子面前随随便便夸奖别人家的孩子。如果面对十岁以下的孩子,他们的反应如何呢?
邻居一位年轻妈妈一次随随便便地说:“啊!你家小妹妹真可爱,真乖,不像我家乐乐吵吵闹闹,只会淘气,让人心烦。”在一旁的乐乐听后,瞪大了眼睛怯生生地说:“妈妈我乖。”不料妈妈却大声说:“乖什么乖,就知道淘气烦人,一边去!”过了几天,人们发现乐乐变了,天真活泼的乐乐看到妈妈回来,就躲在椅子后面不敢往前去。妈妈说:“乐乐过来亲亲妈妈!”乐乐小心翼翼地亲亲妈妈后竟然冒出一句:“妈妈我乖,你别心烦。”令所有在场的人听了都大吃一惊。
小东的爸爸请几位哥们儿来家吃饭,几杯酒下肚,几个人开始夸起谁家儿子如何如何,谁家女儿如何如何。小东的爸爸不在意地说:“我特喜欢儿子,我家小东要变成儿子,我就乐得跳楼了!”小东迅速跑到厨房,用尚不太利落的话问妈妈:“我能变成儿子吗?”妈妈说:“瞎说什么呀,不变。”小东原来睡觉很好,可妈妈不知小东为何这几天夜里总是睡不安,惊醒后好像很害怕。星期六到奶奶家,一进门没看见爸爸,小东就哭着说爸爸跳楼了,真把奶奶吓了一大跳。
待这位爸爸回来说了事情的前后经过,家人当笑话一笑了之。然而小东却很久很久都自言自语地说:“不变,不变,爸爸不跳楼。”
在孩子小小的心灵中,父母最爱自己,最疼自己,一旦他们听到父母夸奖别人家的孩子,就可能会认为父母不爱自己了,会产生很强的失落感。
一些年轻的爸爸妈妈总认为他们是孩子,什么都不懂,更谈不上什么自尊心。可从上述一些例子来看,孩子们不仅能听懂,而且还在自己心灵中产生了激烈的反应。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十分珍视自我。所以,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必须处处注意这些“小事”,否则会严重伤害自己的孩子,使孩子失去心理平衡。
在孩子面前家长别消极
三年级的小学生刘刚经常与同学闹矛盾,性格暴躁,稍不如意就大叫大嚷,拍桌子,摔书本,不愿与同学交往。最明显的一次是上美术课,他忘记带美术材料,就一个人做数学作业。美术老师批评,他不但不认错、还大叫大嚷,扰乱课堂秩序。刘刚的母亲吕女士没办法找到心理老师分析,原来这与他们常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消极的态度有关系。
□“隔离式”教育影响孩子交往观念
河北省教科所心理研究员刘风华老师介绍,9岁的刘刚从小被父母和爷爷奶奶视为掌上明珠,家里为他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奶奶担心刘刚受欺负,不愿他跟那些淘气的孩子交往,刘刚一人常常在家看书,使他很少与同龄的孩子接触。父亲由于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常常在孩子面前讲一些人与人之间不健康的关系,使他耳闻目染,小小的心灵中,就隐藏了对社会的仇视和对人的不信任感。
刘刚由于生活圈子狭小,与父母又有天然的年龄代沟,心里有什么委屈也不对父母讲,只是一个人关在小房间里发呆,或看书解闷。父母对此不但不引起警觉,还以为他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使他在孤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父母工作很忙,平时对他缺少照顾。但稍有空闲不是督促他复习功课,就是让他做试卷,而很少与他做感情上的沟通和交流。父母对教育的期望值过高,使他承受了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学习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只能把自己的兴趣、爱好深埋在内心世界。上学独来独往,课间就一个人坐在座位上摆弄小玩具,从不主动找同学玩。
□树立积极主动的“外交形象”
刘风华介绍,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焦虑和烦躁常会使一些家长产生怨言,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千万不要让这些怨言在孩子的面前无顾忌地流露出来,否则,就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使孩子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刘刚家长应该认识到要在孩子的面前宣扬社会的正面和积极面,从而培养起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孩子要与人为善,不要在小事情上斤斤计较,要有开阔的胸怀。并大大地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鼓励他走出家门,让他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当刘刚将小伙伴带回家的时候,父母不要拉长面孔,应帮他招待小客人。
对于和刘刚有类似问题的学生,当发现别人有缺点,而这些缺点又伤害了自己的时候,既不能怀恨在心,也不能就此与其断绝来往,而应该用自己的爱心,帮助那些同学改正错误,加强沟通和交流,主动化解矛盾,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从中得到快乐。
好父母就别怕孩子让你丢人
好父母就别怕孩子让你丢人在生活中,如果仔细观察,你就可以经常发现孩子让父母“丢人”的情况,特别是周围的眼光都聚集到你和孩子身上的时候,不少家长真希望地上有一个洞的。那孩子都做了什么?无非是当众哭闹了,或你说的孩子不听和执行,或说了让你下不来台的话,或和其他孩子表现不一致,或做了不符合成人道德观念的事情,等等。而最让人不可理解的是,只是自己的孩子表现的不如别人孩子“好”,有些家长就感觉丢人了!
对于这个问题,其根源何在?为什么家长非常在意孩子在外面的表现,难道就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如果孩子得到“赞许”和羡慕的眼光,就算孩子做错了,父母也是感觉挣得了脸面。而当父母觉得孩子犯错误,或得到鄙视的眼光,就不管孩子做的是否正确和恰当,立刻感觉到自己丢人了!为什么这样,其主要原因就是,家长根本就不看问题的实质,仅把孩子的表现,当成自己荣耀与耻辱的象征。
前几天,我应几个家长朋友的邀请,去参加一个儿童教育中心的体验课,有一件趣事是值得和大家分享一下的。当我掐点带着孩子赶到的时候,活动即将开始,可是场面上极其混乱。4岁左右的孩子们在教室里面大呼小叫地玩耍,当给孩子发完坐垫、老师准备开始的时候,许多孩子还不能安静下来。于是,老师开始利用“木头人”的游戏,收拢孩子,可依然有几个孩子满场飞,当然这也包括我的女儿,呵呵。
看到我女儿拿着垫子在地上玩,时不时还招呼几个认识的小朋友一起玩,老师不时地提醒孩子赶紧坐好,说老师马上要讲故事了。此时大家认为我XXX会怎么做?我当时是什么也没有做,只在旁观。而其他几位家长,按捺不住了,马上劝说自己的孩子踏实下来。而当老师真开始讲故事的时候,开头不久,所有的孩子都安静下来,能仔细听故事了。
今天在这里,我不想说老师的控制力能力问题,也不说其方法是否得体和恰当,我只想说的是:假若你也遇到这样的情况,绝大多数孩子已经听从老师的话,已经坐好的了,老师说“请小朋友安静下来”,并且老师的眼光无数次扫过你不踏实的孩子,其他家长也蔑视看你和欣赏看自己孩子的时候,你会脸红,感到丢人吗?会去强制自己孩子安静下来?还是先带孩子出门?
其实,这个问题,对于孩子而言,是非常简单的,从孩子的认知和道德上看,孩子们也是没有问题的。理论上,当一个4岁左右的孩子,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是比较拘谨的,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能在几分钟内适应。所以,孩子不是通过是相对安静和审慎,就是通过大声说话、捣乱来排泄自己的恐惧。如果带孩子去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上课,家长是应该提前半小时左右,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适应场地和结识其他孩子。
比较特殊的是,孩子遇到陌生环境,若有几个孩子是熟识的,则环境影响大为下降,孩子们反而会快速适应环境,并主动去发现、利用环境进行游戏。如果此时老师讲的没有趣味性,或想加以约束的话,孩子不仅“听”不到,还会认为这是非常好玩的事。此时家长想强行制止,是很有问题的,孩子可能变本加厉,或是影响到心情,导致后面的课几乎没有心思去听。所以,此时老师就显得很关键了,需要利用孩子最感兴趣的东西,抓住孩子的心。
说到这里,顺便说说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事例,很有意思,和大家分享一下:某男孩平时几乎不喜欢吃零食,某天看到另外一个女孩在吃零食,去要对方未给。于是这男孩就打了女孩几下,结果女孩反被其父母认为这个女孩小气,搞得男孩的父母难看死了,当着众人的面训斥男孩丢人!可问题是,这男孩的父母为什么感觉丢人?就是因为自己孩子打人,且对方孩子挨打,感觉自己没有教养好?
说实话,这男孩的父母是挺丢人的,只不过这个“人”,不是孩子丢到,是父母自己丢的。当问起男孩为什么打人,回答也简单,就是“饿了”!而男孩为什么饿,因为是男孩中午11点半吃的午饭,而事发时间是7点,孩子不饿真是见鬼了。虽然那个女孩不会分享有一定问题,但这么长的时间,男孩父母没有注意孩子需要进食,是不是问题更大呢?所以,孩子出问题了,就应该找问题的根源,而不要看表象。
孩子的所作所为,都是其天性的自然体现,成人的道德观在他们那里,是说不通的。做父母的忽视孩子的最基本需求,怎么还能要求孩子展现优良的精神?这个例子和我XXX亲自经历的实例,是很相像的,对家长而言,都是比较“丢人”的。但两个例子比较大的区别是,前者家长可以暂时旁观,因为孩子没有什么错误,而后者则必须向孩子承认错误了,说责任都是自己的,没有照顾好孩子是很丢人的事情。同时,非常重要的是,必须要求孩子向对方道歉。
所以,通过上面两个简单的例子,父母看待孩子的表现,不能是站在自己的“脸面”立场上。许多时候,家长一定要敢于“丢人”,而这种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帮助的。当家长认同孩子的情绪,很多事情就可以进行教育的了。而家长感觉“丢不起人”的时候,对自己、对自己的孩子都会失去耐心。当然,当孩子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就需要及时制止,一是防止事情进一步恶化,二是让孩子明白界线在什么地方。
不能否认,现在的父母压力比较大,自己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于是,不少就把希望寄托给孩子,给他们最好的教育,甚至从怀孕时就开始胎教,出生后进行双语教育,然后是无数的兴趣班,结果是想让孩子事事都做到最好。但这样的苛刻教育,促使孩子产生不现实的完美心理,对自我的价值心存疑惑。如果让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做事生怕自己给父母“丢人”,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心理疾病。
家长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孩子就是孩子,你不能总是用成人的视角来判断孩子。对孩子而言,成长和学习是第一位,在这个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出现成人眼中的“问题”也是非常正常的,家长不也是从这个过程中过来的吗?所以,当你看到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一定要耐心和静下心来分析原因,别担心自己已“丢人”了。否则的话,家长就被“耻辱”蒙住了眼睛,失去观察孩子背后原因的机会。
最后,我XXX稍微总结一下,当一个家长,遇到孩子让自己“丢人”的时候,其实不是坏事。一方面,很多父母感觉“丢人”,实际上是孩子的天性使然,是孩子正常和充满活力、探索的表现,也充分说明你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你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做一些预防,让孩子学会快速适应和正确应对。而另外一方面,这也可能是一个很强烈的信号,说明家长有忽视孩子的地方,或是自己教育不到位了,让你知道问题所在。(作者:XXX,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初为父母,做好孩子的“良医”
初为人父母,完全没有经验,孩子出了点问题,自然容易恐慌。但是既然有勇气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就不能遇事恐慌,天性容易恐慌的,也应该学着不要恐慌,要学会理智地思考。孩子一咳嗽感冒马上就跑医院,包一大堆药回来,其实往往不是给孩子治病,而是出于家长的懦弱和胆怯——孩子如果出了什么问题怎么办啊?其实孩子出的问题往往都很小,是家长内心的恐惧大。
做一个勇敢的、有理性、有常识的父母,对孩子终生有益。
我曾经在医院看到一个母亲,抱着七八个月大的婴儿,跟医生诉说孩子昨晚咳嗽了。我看看那婴儿,精神健旺,面目红润,但是医生照样给开输液的单子。我站在那里,似乎已经听到了婴儿被扎针时的拼命嚎哭,似乎已经看到了母亲疲惫不堪地抱着吊着盐水瓶的活泼婴儿东走西走千方百计转移他注意力避免他把针弄掉的情景。她如果敢于负一点责任,听孩子咳几声,耐心观察孩子几天,孩子可能就自愈了,何至于来此一起吃苦头。
我在悉尼的家庭医生跟我说,一般来说,孩子如果精神健旺,就不必太操心,保证他有足够的水和休息,普通的感冒咳嗽都可以自愈。只有孩子精神萎顿,出现剧烈呕吐等症状的时候,才需要立刻去见医生诊治。这也是我敢于“负责任”把恢复了精神的天泽接回家的原因。我一般不会把孩子送去医院输液,而输液后,如果病情有好转,我会要求医生给他吃药而非继续输液。我的两个孩子都对抗生素过敏,吃上一天就会腹泻,结果医生只好尽量不开抗生素,而普通的感冒,孩子难受上一两天,烧也就退了。所以,不是所有的感冒发烧都必须用抗生素。
我的阿姨在每次孩子发出第一声咳嗽后就建议我带他们去医院。我说感冒无药可治,过7天就会好,阿姨就很着急地说,可是孩子这样受罪啊。我说我不介意孩子受罪,孩子现在受点小罪,对他一辈子有好处。
现在,孩子感冒发烧我一般都不会去医院。我会准备一瓶退烧药,等到孩子的体温超过38.5℃时给他吃。在此之前,我会给他们用温湿的毛巾擦身,让水分带走孩子身体的热量,物理降温。
一次北辰重感冒,吃过退烧药后也不降温,我在黑暗中守着他,给他不间断地擦身,同时无数次地告诫自己要挺住,如果去了医院,就是输液,而深更半夜的,不能查血验证是什么样的感染……现在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休息……清晨,热度下去了,北辰起床,正常地吃饭,玩耍。
那一夜漫长,辛苦,担惊受怕,但是,值得。
带孩子看医生,一定要用脑子而非心来看待医生的诊断。你如果每次都轻易动“心”,那么你往往会被医生的某些判断和言语折腾得忐忑不安,不知所措。而如果用脑子来思考,在逻辑和因果之间做个聪明判断,幸运的话,也许你可以“救”了你自己和孩子。
在“身经百战”之后,我和先生已经懂得用怀疑的态度来思考来看待医生的种种判断,也开始懂得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来印证我们的怀疑。
去年年底的一天,北辰的学校忽然打来电话,说北辰身上起了疹子,怀疑是天花,让我们立刻带去看医生。我们风驰电掣地赶到学校,北辰单独在医疗室里玩,看上去精神很好。我们立刻舒了一口气,这可不像生病的样子。看看他身上的疹子,我觉得好熟悉,每个秋天他都是这样的,年年生天花,不可能吧,他打过天花疫苗,而且天花是生过一次,终生免疫的。
但为了让幼儿园放心,我们还是把他带到附近的地区医院。皮肤科一位懒洋洋的男大夫把北辰看了看,问有什么问题啊?我们解释说学校怀疑他有天花。大夫立刻来了精神,再看北辰脸上的几个红点,说,嗯,像是天花,一定是天花。需要隔离21天,国家政策,你们的姓名住址?我要上报。
我们问他,有没有什么方法确诊,他说,没有,只有依靠外观来判断。
回到家,我和先生立刻上网,先查看天花的各种症状,北辰完全不像,再看检测手段,足足有4种!那位男医生分明在信口雌黄。他完全不考虑,如果北辰因为他毫不负责的一句话而在家隔离21天,会对我们的生活有多么大的影响!
第二天,我们带北辰去了另一家更大的医院,先是内科主任看,左看右看,结论是感冒,湿疹。再去皮肤科看,湿疹。是不是天花呢?不是,湿疹!
杨澜:成为父母,别把劲都使在孩子身上
杨澜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她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主持人、媒体人、更是一位传媒企业家、慈善家,08年担任北京申奥的形象大使。她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位成熟稳重、事业有成的职业女性。以下这段话是她参加“第五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做的关于自己育儿心得的演讲。
作为一名职业女性,我也曾困惑于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每次收拾行李准备出差时,就觉得做了一件特别对不起孩子的事。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觉得对一个孩子而言,更重要的是看到母亲和父亲如此享受自己的工作,享受自己的人生,他们如此的充实,见到这么大的世界,带回来这么有趣的故事,而且他们能够在孩子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一些指导。你怎样去做人,你的态度、你的行为孩子都会尽收眼底。
我询问了很多在职业上很有成就的妈妈,发现她们中很多人的孩子都成长得很好,这给了我信心和答案。孩子到了一定的阶段,需要跟他最亲近的人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当孩子的思辨能力开始产生时,他更需要一个有实力的伙伴,而这个时候如果父母仅仅满足于常常“赖”在他们身边,却不能给他们思想的养料,孩子们会感到不满意。
儿子已经16岁了,开始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看到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时,也有自己的批判思想,这时候,他非常渴望一个同样有独立精神和批判思想的母亲跟他对话,此时如果只是一天到晚围着他问“你到底要吃红烧肉还是烧带鱼呢”肯定不行。
无论是常年在外忙碌的父亲,还是能够多花时间陪孩子的母亲,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看到你是一个充分享受人生的人,尤其是作为一名母亲,首先应该过非常充实和快乐的生活,让孩子们知道:这样的人生是可以做到的。
夫妻吵架在所难免,如何减少这种争吵对孩子的伤害?
有一次,我跟先生发生了非常激烈的冲突,把孩子吓着了。情绪稍微稳定后,我俩都意识到刚才自己做了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我们来到孩子的房间,单腿跪在地上,用完全平视的角度跟孩子说:“爸爸妈妈刚才做了一件非常错误的事,我们在你面前那样争吵,而且用了很不雅的语言,我们想跟你说,大人有的时候也会做出一些很愚蠢的事情,比如刚才我们做的事情就很愚蠢,我们俩真诚地向你道歉。请你原谅我们。
第一,爸爸妈妈彼此之间还是相爱的;
第二,我们不想让你受到任何的惊吓和伤害。”
提醒为人父母者,要尽量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绪。社会上存在着一些焦虑的妈妈,有的甚至会对孩子歇斯底里地咆哮。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示范”,这样的母亲让自己非常负面的东西完全不加节制地宣泄出来,虽然可能会在当时把孩子暂时压制下去,但孩子将来也会用同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无论是对朋友、同事,还是对待自己的孩子,可能都会陷入一种潜意识的习惯当中。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遗传”。
面对网络和电视,选择相信孩子
现在的孩子是电子化的一代,电视和网络对于他们犹如空气一样不可或缺。但与此同时,电子化也造成了诸如网瘾少年等问题,作为家长,如何把控孩子在电视和网络方面的使用?
鼓励孩子读书、旅行,体验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但孩子比较小的时候,都喜欢看“喜羊羊”,拦着孩子们不是办法,于是我就坐在旁边陪着孩子们看,有一天,孩子说:“妈妈,你实在太幼稚了,我实在没办法再陪你看这个了。”——孩子在电视中找不到太多适合自己看的节目,不再喜欢坐在电视机前了。
我并不认同为了减少孩子和电子产品的接触,就让家里的电视、电脑等产品全部消失,人为地进行隔绝。这会极大地影响孩子在班里的社交。这样做的结果是,当班里的孩子都在说他们热衷于看的某一个卡通片和一个游戏的时候,孩子只能无话可说。
随着孩子们步入学校,和网络的接触越来越多,学校几乎所有的功课都要在网上完成,他们还经常通过网络看一些喜欢的卡通片、电影,跟同学聊天。看到孩子一直坐在电脑前面,我也开始慌张,但我明白,如果经常问孩子到底在做什么,是对孩子的不信任。
最后,我跟孩子们达成了一个“交易”:从眼睛的保护、身体的发育、颈椎的成长以及学习等各个方面考虑,星期一到星期五不上网看无用的东西,不玩游戏;星期五晚上、星期六和星期天每天只玩一个小时。孩子同意了。
既然谈好了,就充分尊重他们的选择。看到孩子待在电脑前,虽然心里很想知道他在干什么,但我就跟自己说:“不要问他,他一定在做作业。”我选择了相信。
我坦言自己也犯过错误
儿子5岁的时候,曾逼他练钢琴。钢琴老师问儿子:你为什么要学习钢琴呢?儿子回答:是妈妈让我学的。
在学琴的4年中,儿子痛苦,我也不愉悦,“为学琴冲他歇斯底里地叫喊过”。终于有一天,儿子说:“妈妈,我想把钢琴砸了”,我意识到儿子是真的不喜欢弹钢琴,于是终止了儿子的学琴生涯。
女儿却喜欢弹钢琴。由此感叹,哪怕是同样的父母、同样的家庭,每个孩子也不尽相同,孩子的天性真的有神秘之处,必须要对此敬畏。
“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的根本是财富观
近年来,“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的说法在不少爸妈中盛行,这种说法认为,只有穷养男孩,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将来他才可担当大任;只有富养女孩,在物质上开阔其视野,在精神上丰富其思想,将来她才能见识广,有主见,一生幸福。
其实,对男孩太严苛了会让他习惯顺从权威,男孩从小过分穷养也可能让他变得惟利是图。
有一些人在成年以后走上歧途,恰恰是因为他们小的时候过于贫穷,以至于有钱高于一切从小在他思想里扎了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同样,有的家庭经济条件非常优越,把女儿娇宠到傲慢、无知的程度,殊不知,溺爱只能让女孩长大后娇纵无礼,“谁愿意娶这样的女孩进门?”
不管父母是穷还是富,孩子将来都要自己经营人生。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学会从小把钱、情感、价值、精神能够放在一个相对合理的位置上。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个理念:18岁以后,妈妈把大学的学费都交齐了,你们就自己过日子了。
接受了这样的理念,孩子们正确的财富观自然就会慢慢培养起来。
暑假的时候,儿子去博物馆实习,跟工人们一起拆木箱、钉钉子、做记录,因为是高中生,博物馆并不给他付工钱。中午在外面吃饭,班上有一些同学吃比萨,还有一些同学甚至吃更贵的寿司等,但儿子觉得自己还没有挣钱,就买一个5元的三明治吃了。
回来以后,我对儿子的行为大加表扬。我跟儿子说,你要算算,假设你刚刚大学毕业每个月可以挣多少钱,如果一顿午饭就花40元,意味着你根本养不活自己。
“穷养、富养,归根到底是一个财富的价值观的问题。”不论男孩还是女孩,最关键的是要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财富观。而过分纠结于穷养、富养问题,“往往是父母自己过于看重金钱的结果”。
海外父母面对孩子任性的做法
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一刻不停地在屋里又蹦又跳,一会儿窜到沙发上,一会儿又爬到床上,屋里被弄得凌乱不堪,他自己也浑身大汗,满脸通红;有的孩子看电视时,总爱把音量放得大大的,家里人简直无法谈话、学习和休息,谁要说他几句,他就大吵大闹,不管地上是水是泥,躺在地上又哭又叫;有的孩子常发“人来疯”,客人来了,喜欢拿着东西乱扔,一会儿投个布娃娃,一会儿又抛个小枕头,甚至能把一只拖鞋踢进一盆香喷喷的鸡汤里。
孩子的任性使父母万分头痛。面对着任性的孩子,父母们往往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劈头盖脑地一顿打骂,简单处理这令人尴尬的局面。但是过了几天,孩子的任性依然如故。那么,孩子任性该怎么办呢?
根据国外的一些行为科学家的研究,我们提出如下一些方法供父母选用。
一、强制休息片刻。
对于又蹦又跳的孩子,作为惩罚,可采取把孩子带进另一间小屋,让他脱离使之兴奋的环境,两眼冷静地审视他,强制他休息片刻。
二、转移注意力。
如果孩子爱在客人面前扔东西,不妨在屋里门上设一只尼龙靶盘,当客人来时,征得客人的同意,大家一起投掷,看谁扔得准。这样既满足了小孩的表现欲,又使孩子从游戏规则中学会约束自己,使无序的乱动迁移成有序的竞赛。
三、一个轻柔的暗示。
如果孩子正在拨弄电视机音量,你千万不要大声叫骂,不妨在他眼前做一个轻轻走动的动作,再问他:“你知道,妈妈最喜欢怎样看电视?”然后引导他把音量放小,问他:“为什么妈妈喜欢这样做?”
四、培养自我管理的意识。
任性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是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平时注意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的意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让孩子把玩完的玩具放进柜里,睡觉起床后把小枕巾盖在枕头上,久而久之,他会学会约束控制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