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孩子说的都是真话吗?

发布时间:2020-10-22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幼儿园说课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孩子说的都是真话吗?中午午休时,同事一直跟我说了许多她女儿幼儿园老师做的不好的方面,说孩子说,她跟老师说要喝水,老师没理说了,她穿的鞋子,老师说让她以后别穿了,系带子太麻烦了,整个听下来,同事对她女儿的老师是没有满意的,最好她还来了句,孩子还会说假话吗?

无论别的妈妈怎么看,我是觉得孩子是会说假话的,昨天下班回到家,跟xx一起玩儿,xx说:”我帮你带回来一个苹果,那是我自己爬到树上摘的。“我说:“哦,xx能爬到树上摘苹果了?我一会儿尝尝甜不甜!”xx爸跟我相互看了一下,xx从小性格谨慎,凡是大型玩具她玩儿起来都小心翼翼的,从来没看到过她爬树,应该是她期望自己也能像其它孩子或老师爬树上摘苹果吧!最后,xx还交待爸爸,明天去幼儿园送她时可别问老师啊,我俩更确认自己的看法了,相互笑笑,爸爸保证不问老师。

晚上带xx出去散步,回家时她要求去小卖部,最好她选了一支冷饮,她最近有点咳嗽,我犹豫了下还是给她买了,知道回到家,xx爸肯定会对让她吃冷饮稍有不满,估计xx自己也明白吧,没想到一进家门,xx爸说:"怎么天凉了,又咳嗽还吃冷饮呀?“铛马上说:”妈妈带我去买的,非让我吃!“看看,这就是不会说假话的孩子吗?幸亏我是她亲妈,要不非得让那亲爸认为后妈真不爱惜他女儿的身体呀!

同事家的女儿比xx小两个月,对于四岁多的孩子,除了她自认为做错了什么担心被训而故意说假话,且所说的这类假话大人一般是能看明白的,还会根据自己的想像说一些话,那是她根据自己所创造的情景中的对话,大人也不必一看到孩子说假话就担心孩子以后就肯定会说谎,孩子的品质就有了问题,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也就少了些焦虑。

再回到同事所说的那些问题上,她自己本身不认同老师,虽然她说她没在女儿面前说过老师的不好,她平时跟女儿说起幼儿园时肯定有表露过不信任,孩子在班上多少也会有些表露,她自己平时跟老师接触较少,便成了孩子在幼儿园表现不好,老师也一堆的问题,她时不时的考虑要不要换幼儿园,孩子又怎能去享受幼儿园的乐趣呢?

客观而辩证的看待孩子的表达,孩子有时也会按自己的想法说话并非是不信任孩子,而是了解孩子在某一阶段的规律,她所表达的或是她的某些行为,家长如果认为有问题,最好不要自己烦恼或猜测,把老师或孩子说的某个人放对立面,而是积极的沟通解决问题,这才是更重要的!yJS21.coM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听话”就是好孩子吗?


“听话”就是好孩子吗?那天我因为有事要先从婆家回来,**则和老猫次日再回,要走的时候,两三个人过来向我出主意:“叫人把**抱开,你偷偷走……”结果我非常不领情地说:“不,我要和他告别后再走。”对方非常不解:“那你怎么走得了?你儿子那么粘你,他肯定会哭啊!”我说:“没关系,就算他哭我也得和他说再见。”那几个人对望一下,满脸惊讶。

就像他们无法理解我一样,我也很难理解他们。

比如**玩沙子。在他们看来,孩子们这样玩,就要“讲”。而且现在不快点讲,“长大后成习惯了,谁也讲不听,谁讲也不怕,到时候你就知道哭了!”

老猫堂哥的大女儿,已经小学快毕业了,听说也是“不是一点点不听话”,“没有人讲得听,不敢讲,讲了就要生气。”

而堂哥的小女儿,一个三周多岁的小女孩,叫她和**一起玩,她只是有些新奇地看着**玩这玩那,却不肯参与;看到**玩任何一个玩具,她就一定要赶快拿走,于是,她也被戴上了“不听话”的帽子。

老猫的大舅妈的孙女,显得比较乖巧。我亲耳听见她的奶奶拖住试图走出去听听鞭炮响的她,说:“你要听话,不听话奶奶不要你了!”

婆婆对于我们不把**留在乡下让她带非常不满,跟老猫不服气地说:你妹妹两个儿子都是在我这里带大的,他们现在不是非常听话,又会读书?

听话与否,成为他们评价育儿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

可是,我觉得这个标准实在太可怕了。更可怕的是,在那里,大家对这个标准的认识,竟然那么整齐划一。为了成为大人眼里“听话”的人,这些孩子们放弃了自我,努力地钻到那个大人为他们设置好的套子里。如果偶尔有些孩子,比如堂哥家的大女儿,对别人的否定试图抗争,就被视为“无可救药”。他们的进步是不再崇尚打孩子,但依然信奉的“该讲的要讲”。这里所谓的“讲”,其实就是指板起面孔厉声训斥。

有很多家长对孩子“恶习”难改很是纳闷:一直有讲啊,讲不听啊!没有人注意到了在听话背后,孩子们那缺失了的安全感,更没有人想得通什么叫尊重孩子。在他们看来,孩子就是要教育,而所谓的教育,就是“讲”甚至“打”。要及时“惩罚”。

因为人微言轻,而且也不自信,所以实在不敢对他们提什么建议,只是在心里想,要“改变”这些孩子们可能也很容易,尊重他们的需求,还给他们本该拥有的自由,就足够了。

真的是好家长造就好孩子吗?


这篇文章不是要批判中国的教育制度,是要写给和我一样的父母们。为什么我们会这么焦虑呢?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相信了很多流行的谬误,自己把自己搞得太紧张、太累。

我们这一代做父母的,个个都无比焦虑。

夏天,更容易着急上火。孩子该上幼儿园的,找不到幼儿园。“幼升小”、“小升初”的规则变来变去,越变越怪异。“中考”之后,孩子就进入了上学期间最黑暗的一段时光,他们开始准备高考,家长也要陪着提心吊胆。

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中国的大学又怎么样呢?北大、清华、复旦,这算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了吧。碰巧我都去过,要问这些学校究竟怎么样?嘿嘿,这么说吧,他们的楼都盖得很壮。

这篇文章不是要批判中国的教育制度,是要写给和我一样的父母们。为什么我们会这么焦虑呢?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相信了很多流行的谬误,自己把自己搞得太紧张、太累。

好孩子是教出来的吗?

流行的观点认为,好孩子是教育出来的。意思是说,如果你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那肯定是你们当父母的过错,谁让你们不重视教育,不懂得正确的教育方法呢。

从另一个角度去领会,这种观点还意味着,只要你用心去教,你的孩子一定能成为你想让他或她成为的那个样子。你想让孩子上哈佛?赶紧买本《哈佛女孩》,你想让你的孩子成科学家?赶紧把他们送到奥数班。快,快,要不就来不及了,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一个人的成长是由什么决定的?简单地讲,一是先天的遗传,二是后天的环境,缺一不可。但是,流行的观点似乎认为,后天的环境是唯一重要的。教育的意义因此被无限夸大。这一观点的隐含假设是,孩子出生之后,就是一张“白板”,一张白纸,“好画最美的图画”。

著名心理学家平克(StevenPinker)在《白板》(TheBlankSlate)一书中谈到,因为生物学,尤其是进化论曾经被像希特勒这样的一帮狂人们滥用,如今,谈论基因的作用成了一个禁忌,似乎这样就是要鼓吹“命定论”或“种族主义”。认为后天的环境因素是唯一重要的,这明明是一种极端的观点,但却被当做中庸的主流,认为先天的遗传因素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明明是一种中庸的观点,却被当做极端的异见。

可是,你自己是知道的。难道你没有在一旁看着孩子玩耍,心中不禁惊叹:他或她多么地像我啊,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仿佛都能让你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孩子受了委屈,或是傻傻地不知所措,你的心中一阵怜惜,因为你知道,如果换成是年少的你,你会和他或她一模一样。

基因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生物学家道金斯曾经写过一本极有争议的书《自私的基因》。道金斯写了那么多的书,甚至专门写过一本跟上帝较劲的书,但到头来还是这一本影响最大—但误解也最多。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他要鼓吹“性恶论”,不,他不是说人生来是自私的,他是想告诉我们,我们的很多行为并非出于自已的意愿,而是在服从基因的指令。基因是主人,我们是仆人。

心理学家在过去数十年的大量研究表明,人与人智力或性格上的差异,至少有一半左右,是由基因决定的。如果一对双胞胎,刚出生就被分开,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他们的性格还会非常一样。即使是同在一个屋檐下,亲生孩子和养子之间的差异,几乎和大街上随便抓到的两个人之间的差异一样大。

好家长造就好孩子吗?

不过,不是还有50%的环境因素吗?至少有一半的机会,我们能够把握孩子的命运。流行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有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好家长造就好孩子。

且慢,第一,这些研究确是发现了家长行为和孩子表现之间的相关性,但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我们怎么能够证明这背后的确有因果关系呢?即便是有因果性,会不会反而是好孩子造就好家长呢?嘴甜的孩子自然得到父母的更多疼爱,不听话的孩子自然会让家长更烦躁着急。孩子的性格不同,家长的反应各异。谁是因,谁是果?

第二,这些研究其实仅仅证明了,家长的行为和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之间的相关性,家长真的知道孩子在外边究竟怎么样吗?难道这样的例子还少:家里的小霸王,到了学校里反而是个受气包,家里的闷葫芦,到了同学那里却神采飞扬?

环境确实很重要,在一定年龄之后可惜最重要的不再是家庭环境。一位特立独行的心理学家哈里斯(JudithRichHarris)写过一本书《养成假说》(TheNurtureAssumption)。她在这本书中指出,在决定孩子性格的外部环境中,同龄人的社会环境比父母提供的家庭环境重要的多。

孩子们知道,听家长的话是没有用的,他们早晚要出来混,混的好不好,不在于家长满意不满意,而在于同龄人接受不接受。一到自己的世界中,孩子们就会自动地找到自己的角色:有人是领导者,有人是追随者,有人是社交明星,有人是宅男宅女。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仿佛是预装了两套操作系统,他们会自动地在两套操作系统之间切换。家长管得严,在家自然听父母的话,但一到了学校,那言行举止就得遵守孩子间的社会规范了。那是孩子们自己的世界:

作为家长,你再上心,再有能耐,也钻不进去,帮不了孩子。你所能够做到的,无非是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让他或她能够找到和自己差不多的孩子,不会感到紧张,不会受到歧视。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什么是适宜的环境,只有孩子自己知道。在一个人人都是“牛孩儿”的环境里,你的孩子如果不够聪明上进,他会处处遭白眼。在一个全部都是乡下孩子的环境里,如果只有你的孩子是城里来的,他同样会被人嘲笑。

“培养孩子需要一个村庄”

哈里斯谈到,如果把如今流行的育儿理论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就能看出它们有多么荒诞。在传统社会中,家长对孩子的最大职责是把他们养大,吃饱穿暖,但怎么教育他们,那不是父母的责任。

非洲部落有一句谚语:“培养孩子需要一个村庄”。孩子们和孩子们玩耍,孩子们到别人家串门,这些社交的经验,对他们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贾杰德·戴蒙德(JaredDiamond)在他的新书《昨日的世界》(TheWorldUntilYesterday)中也谈到,现代社会在哪些地方需要向传统社会学习。如果说在公共卫生、防范传染病等方面现代社会要更加先进,那么在教育孩子方面,现代社会可能比传统社会还要更加蒙昧。

于是,我们就成了最焦虑的父母。教育孩子本来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如今则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父母几乎要把除了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都花在孩子身上,付出了无数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结果,却看不到一点成就。美国记者塞妮尔(JenniferSenior)在一本新书中感叹,教育孩子成了一件“有乐无趣”(Alljoyandnofun)的差事。

那我们该怎么办?难道我们应该对孩子撒手不管吗?

当然不是。孩子是你家庭中的一员,他们理当得到你的爱。但是,你爱你的丈夫或妻子的时候,你爱你的父母的时候,可曾想过要“教育”他们,“改造”他们?如果不能“教育”他们,“改造”他们,难道你就会不再爱他们?内心深处,你难道真的想按照自己的一厢情愿,而非孩子的本来性情,来“改造”自己的孩子?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都去支持“基因工程”,以后就像订午餐一样,预订出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孩子”,岂非最好?

孩子是上寄宿学校还是走读学校,母亲是专门在家带孩子还是出去工作,孩子是一岁的时候学会说话还是一岁十个月学会说话,到上小学之前会背乘法口诀表还是不会背乘法口诀表,孩子考试考了一回第一,或是考试考了一次不及格,这一切的一切,都不重要。焦虑的父母只能让孩子感到更加紧张。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你的生活也需要时间。

试试看,能不能把你一颗焦虑的心轻轻地放下,去体会那种只用眼光欣赏,不去动手改造,只提供鼓励和支持,不强加压迫和重负的父母之爱。你没有必要费心跟别人证明自己是一个好的父母,没有人比你更知道,你是爱他们的。血脉中无声地静静流淌的就是你对他们的爱,即使别人看不到,即使孩子没感觉。

孩子是在父母家里暂住的客人,总有一天,他们就会离开我们。趁着他们还在,让我们珍惜在一起的时光。你会在睡前给小宝贝讲一个童话故事,那只是因为你想要体会这种互相依偎的美妙时光,跟他或她的大脑发育,一点关系都没有。

孩子过于听话是好事吗?


孩子上了小学,开始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事父母不正确的的口语,就会让孩子产生反感,导致孩子顶嘴。其实,孩子顶嘴并不是一件坏事,做父母只要善于引导孩子,并没有什么大碍,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思维创造性,下面就带大家一快来了解一下为什么孩子会顶嘴吧。

有孩子只要妈妈叫他做点什么,总是与妈妈顶嘴:“为什么非要我做,你自己不能做吗?”妈妈说:“让你做,你就做去,啰嗦什么呀?你已经6岁了,做这点事还不愿意!”“我已经做了很多啦!我不想做,我应该每天都玩才对!”孩子大声地顶嘴,然后对妈妈理也不理,回到自己房间去了。

妈妈知道,天天跟孩子这样吵下去是没结果的,她决定下次要改变回应的方式了。

“宝贝,帮妈妈把你的脏衣服拿过来,我要洗一下。”妈妈又在喊孩子做事。“你自己不能拿吗?我正在忙着堆积木呢!”孩子回应道。“哦,是吗?那你看这样好不好,你先放下积木,我们来做个比赛。你去房间拿爸爸的衣服,我来拿你的衣服,看我们谁拿得快。如果你拿得快,妈妈就陪你一起堆积木;如果妈妈拿得快,你就陪妈妈一起洗衣服,好不好?”

孩子觉得这个方法很新鲜,以前妈妈从没这样过。

“好啊!那肯定是我拿得快!”孩子主动从一堆积木旁跑过来,要与妈妈比赛拿衣服。开始,妈妈故意比孩子慢,然后就边洗衣服边陪他玩积木;然后两个人再进行比赛,妈妈又故意比孩子快,孩子也听话地与妈妈一起洗衣服。结果一上午,妈妈虽然没洗几件衣服,可孩子却表现不错,妈妈觉得这样也值得。以后,只要孩子一顶嘴,不听话,或无理取闹,妈妈就会想办法让他和自己一起做事,并且还经常鼓励孩子,孩子也变得“合作”多了。

一说起孩子顶嘴,大概没有几个父母不唉声叹气的。这些孩子总是说一些与父母的意见或愿望相悖的话,而且大多比较情绪化,不是噎得爸爸妈妈说不出话来,就是惹爸爸妈妈生气,结果常常是搞得一家人都不痛快,弄不好,孩子还会挨打。

其实,孩子从小过于听话并不一定就是好事。过于听话的孩子常有两种情况:一是父母过于专制,喜欢用命令压制孩子,不许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另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常常过于依赖、顺从、压抑,没有自己的主见或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孩子一般会比较懦弱、退缩、自卑,做事也缺乏创造性。所以你的孩子爱顶嘴,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做父母的只要善于引导,孩子也不会无理取闹的,而且这样还能培养孩子活跃的思维及创造性。

小调查:

当孩子顶嘴时,您会怎么做?

A.非常生气,和孩子强调要听家长的话,家长说什么,孩子就该乖乖去做。

孩子从三、四起,自我意识大大增强,独立的欲望也有所提升,不想在父母地压制下生活,也不再简单地满足于追随大人。也就是在此时,父母会发现孩子不像是小时候的乖宝宝了,他们不听指挥、自行其事,经常与父母顶嘴、反着来,让人头疼不已。其实,父母应该想到,孩子顶嘴是自己没有真正地了解孩子的心,没有找到好的办法去教育孩子,不能把问题都推到了孩子的身上。建议您不要采用太生硬的方法阻止孩子顶嘴,不妨更耐心些,先对孩子表明,自己完全理解他的想法,但是他这么想是不对的,应该怎么样。不着急、委婉一点效果会更好。

B.好好和孩子讲道理,慢慢说服他,使他做家长希望他做的事。

您是很有耐心的家长,点个赞。孩子顶嘴时不能一味反驳,可以先听听他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孩子说的对,要接受孩子的建议。这会鼓励孩子积极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以及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除了耐心讲道理外,您也可以像文章中的妈妈那样,用巧妙的方法鼓励孩子和自己一起做事,这样孩子的逆反心理少了,做事更积极。

你是"会"说话的家长吗?


当你和孩子其乐融融时,你一定是和颜悦色,可当孩子不听话,把你的话当耳旁风时,你的声调难免越来越高,嗓门越来越大,一阵暴风骤雨后,孩子哭着耍起了脾气,你也板着脸,既没有取得孩子的合作,也失去了教育他的最佳机会。

所以,当你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升级时,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透过事件的表象,准确把握孩子心理,并且用语言循循善诱的家长。但是如何才能成为"会说话"的家长呢?

争分夺秒的早晨,冲突高发期

早晨,3岁的洋洋不肯起床,妈妈哄了好久也不行。眼看着就要迟到了,无论是用物质诱惑,还是讲道理,洋洋就是不为所动。于是妈妈只好硬从被窝里把洋洋抱出来,结果洋洋大哭起来。此时妈妈真的生气了,大声说:"就是因为你,妈妈每天上班都跟打仗一样,动不动就迟到!迟到要扣钱的,你知道不知道?没有钱,你还想要变形金刚玩具?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

请你深呼吸:

3岁左右的孩子还没有走出"第一反抗期"。面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的家长常常感觉心力交瘁,难免认为孩子是故意和家长对着干,带着这样的负面情绪去应对亲子关系,必然不能解决问题。于是,每天清晨的宝贵时光都被用来和孩子进行拉锯战,一天的开端是那么紧张、焦虑、不顺利!

试试这么做:

1、尽量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简短告知孩子如果他继续这么做的后果:"因为你不肯起床,让我感到很生气,这样我们两个人都会迟到。"

2、就事论事,针对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家长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无限联想、给孩子贴标签,从孩子赖床(事件)联系到孩子不懂事(个人品性)。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也不要在结尾处加上"我不喜欢你了"这类威胁的话语。

3、多利用祈使句,少用否定句,不妨尝试将语句的"你"都替代成"我"。 可以这样说:"我喜欢早晨按时起床的小朋友,你是不是按时起床的小宝贝呢?"或者:"我希望你能马上起床,我相信你也不愿意上幼儿园迟到。"

4、功夫用在平时。晚上让孩子早点睡,尽早让孩子习惯用闹钟叫醒自己而不是妈妈,让孩子知道上幼儿园迟到了,更难过的是自己而不是妈妈。

以上四条也许能在忙碌的早晨帮你降低冲突发生的概率。

吃晚饭前,妈妈说什么都没听见

4岁的苗苗从幼儿园回到家后就一直在看动画片。到吃饭时间了,妈妈叫她,结果她一动不动,妈妈提高嗓门又说了一遍,苗苗依然没动静。此时的妈妈又想用"戴高帽子的方式"让苗苗自己关掉电视,可苗苗"不接招",说:"我不饿,我要看完这集,你别管我!"于是妈妈"啪"地把电视关掉,说:"我叫你吃饭,你就像没长耳朵一样,跟你讲道理也不管用,没见过你这么不听话的孩子!"苗苗感到十分委屈,放声大哭。

请你深呼吸:

4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有了自控力,但还只是处于低级阶段;面对喜欢的事物,很少有孩子能控制住自己的行为。苗苗沉浸在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中,当然会对妈妈的话充耳不闻。那么善于批评孩子的父母会怎么做呢?那就是强制执行和事后讲道理。

试试这么做:

在提示无效后,建议用强硬执行的方式结束冲突。看着孩子的眼睛平静地说(不是用吼叫的方式):"我需要你马上关掉电视,洗手吃饭。不然,你未来三天都不可以再看电视了。"当然,前提是你真的能说到做到。若是不喜欢这种强硬的姿态,也可以选择和孩子商量,例如:"你再看10分钟电视,关掉电视洗手吃饭,吃完饭后再继续看。"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所以当你预感自己要发火时,不妨转过身冷静5分钟。也许等你再回过头来时,孩子已经明白自己的错误啦!其实,即便是小婴儿也知道哪些行为是许可的,而哪些又是被禁止的,要相信孩子。

在强制执行之后,还要和孩子讲讲道理,不过需选择时机。当孩子的情绪还停留在看电视这个节点上时,跟他大谈保护视力、动静结合、按时吃饭等道理,无疑对牛弹琴。不妨选择晚上陪伴孩子睡觉的温馨时光,跟他说说之前的事,两个人一起商量一下解决的办法。当然不要忘记告诉孩子,虽然妈妈批评了他,但他还是妈妈最爱的宝贝!

在公共场所,孩子不上台面

6岁的咚咚,爸爸利用假期给他报了一个游泳班。第一次游泳课上,咚咚有点害怕,结果最后一个下水。下了课,爸爸立刻跑过去,当着小朋友的面说:"你看你,人家一节课下来,姿势都学得差不多了,你连下水都不敢,胆子怎么那么小?"咚咚很不服气地说:"人家有的都学过了,我是第一次。"爸爸有点生气了:"那也有第一次来的,人家都会了,怎么只有你笨手笨脚的,还是教练把你拖下水的……"咚咚嘟着嘴走开了,爸爸的火一下子就起来了,"这么大点的孩子居然都不听话了,你这是什么态度?"

请你深呼吸:

6~7岁的孩子正处于自尊心发展的高峰期,而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常常在大庭广众之下谈论孩子的错误或失败,完全没有顾及孩子的自尊心。当着小朋友、老师的面批评孩子,已是亲子沟通中的大忌。

孩子畏缩,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集体活动;孩子胆怯,不能大方地表现自己;孩子内向,受了欺负也不敢吭声,类似这样的问题还可以罗列很多,也许家长要想想是不是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每个孩子的长处和发展水平都是不一样的,不必强求孩子处处都表现得优秀,这会让孩子有强烈的挫败感。

试试这么做:

用鼓励的语言而不是消极的指责来让孩子逐步提高。对于咚咚,爸爸可以说:"你今天第一次来,能带着板子游已经很棒了,要是再勇敢一点会更好!只有不怕水才能游得好,我希望下次你能做到自己下水!"作为咚咚听到爸爸这么说,是不是会更舒服呢?所以,每当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家长不妨先肯定一下孩子的长处,将原本批评的话语用鼓励的方式说出来,相信孩子更容易接受。

总结:跟孩子说话的4个要点

1、谨记对事不对人,一事一议,不要过多联想,也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2、讲道理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如果彼此都快情绪失控时,讲道理会演变成"到底应该听谁"的权威性的争执。

3、语言要明确,便于执行,例如孩子没有整理好自己的玩具时,家长不要笼统地说:"你就知道玩,你又不收拾玩具。"而要说:"我希望你能把玩具都放到盒子里面去。"

4、不要将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对比,也不应在大庭广众下批评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题目做错真的是因为粗心吗?


很多家长都听过,每当孩子考试考砸了时都会这么说,这次考试没认真,太粗心了,其实我都会做,下次一定做对。真的如孩子说的是粗心吗?其实不然,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呢?

想像这样一个场景:一个跳水运动员要参加半年后的比赛,他了解了一下基本动作,也练了几次。有那么一两次很标准,有几次有失误,不过他认为自己比赛时就能做到。比赛很快到了,他站在跳台上很紧张,结果当然失误了。离开赛场时他说:“唉,我疏忽了,主要是太紧张了。”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么想?估计你会喊起来:他练得太少了!当然会失误!甚至你会说,这个故事太荒谬了,运动员不会这样的!

所以当家长问关于孩子粗心的问题,可以这样说:没有粗心这回事。作业或者考试失误的主要原因是练得太少了,基本概念不清楚,不够熟练,准确率低。

我们判断“粗心”的标准通常是:

“简单的,不该错的,考试错了”----那就问问自己,熟练度足够吗?

“原本会做的,考试做错了”----那就问问自己,基本概念真的清楚吗?

“审题错了,不是不会做”----那再问问自己,准确率够吗?比如平时做题力求一遍作对吗?

我们常常认为,平时做过的,考试就能做出来,其实不是。为什么呢?

一、熟练度不够

所谓熟练度,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成年人,做小学一年级的计算题,每一题其实对我们来说都很简单。但是当我们在计时的情况下完成1000题,并不一定全对。如果平时经常做计算类的工作,很可能做的又快又准;如果平时疏于做简单计算的人,很可能又慢又错误百出。

解决:一道题目,反复接触至少要六次以上,并且每次都在思考,才会熟悉并产生记忆。这样才会在考试中能做对。

二、基本概念不清

还有一些题目,学生们认为自己是会做的,因为平时做对过,只是考试错了。但很可能是他们只看过1-2次,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很多概念的细节到底是什么?之间的关联是什么?可以有哪些变化?并未深究。在考试有时间限制和压力的情况下,人通常本能的选择自己大脑中最先搜素到的记忆存储,而这个记忆和认知很可能是错误和疏漏的。

所以考试订正时,这类题目,不妨再变形或者深究一下,举一反三,这时会发现同学们又疑惑或者糊涂了。所以,学过,并不等于是学会,更不等于融会贯通。

解决:试着去讲解题目,如果做到能讲解题目,表示确实理解了。通常在讲解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这也是教学相长的意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三、准确率不高

家长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打字时,你是每个词是一次输入正确,还是不断删除修改?这个也是准确率的问题。如果平时做事力求“一遍做对”,“每遍都提升”,关键时刻才有可能一次做对。这需要用心投入和沉稳,还需要刻意自我要求,反复多次后才能成为本能。如果做错了,觉得“没关系,以后还有机会”,常常会造成多次也无法做到比较好的状态。另外,准确率还和“做题量”以及“题目类型”有关。

所以如果平时单元的作业100题总要错3-5题,考试的出错率基本会翻2-3倍。而概率因素导致平时错误率越高,考试时失分率越成倍增大。因为考试时题目的类型更加宽泛和变化多端。

解决:每次做题都认真对待,提高准确率,争取会的做题,建立错题本。

好吧,我们再回到那位跳水运动员这儿----如果半年后他参加比赛,他现在就需要各项体能的训练,基本动作的反复练习--每次都要力求完美,整套动作也需要练得无比熟悉犹如本能,然后才有可能走上赛场。即使这样,也不是万无一失的。所以放弃“粗心”这样的说法吧!

放弃这个观点之后我们才有可能认真查找原因,制定训练的计划,获得真正提升。获得提升的,决不仅仅是成绩,还包括审视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策略,行动力,意志力。

相关推荐

  • 听话就是好孩子吗 乖,听妈妈(爸爸、叔叔、阿姨、老师等等)的话!” 恐怕大多数中国人都听过甚至讲过这样的话吧?而且不仅是讲,更有身体力行的,以此作为奖惩标准的。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听话”就好吗?就够了吗?该听谁的话...
    2020-12-31 阅读全文
  • “听话”就是好孩子吗? “听话”就是好孩子吗?那天我因为有事要先从婆家回来,**则和老猫次日再回,要走的时候,两三个人过来向我出主意:“叫人把**抱开,你偷偷走……”结果我非常不领情地说:“不,我要和他告别后再走。”对方非常...
    2020-12-03 阅读全文
  • 它们都是鱼吗说课稿 《它们都是鱼吗》说课稿 一、说活动设计意图 大班孩子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探究的欲望,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对科学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
    2020-04-30 阅读全文
  • 真的是好家长造就好孩子吗? 这篇文章不是要批判中国的教育制度,是要写给和我一样的父母们。为什么我们会这么焦虑呢?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相信了很多流行的谬误,自己把自己搞得太紧张、太累。 我们这一代做父母的,个个都无比焦虑。 夏天,...
    2020-12-08 阅读全文
  • 让孩子“说真话” 孩子对一切事物总是存在着好奇心,摸不透、也猜不着。 我们班有一个赵肖顽,今天上课时他突然对我说:“老师,我家有一个很大的房子,还会动呢。”我就问他说:“你怎么会知道它动呢。”他支支吾吾地说:“我就是知...
    2020-12-14 阅读全文

乖,听妈妈(爸爸、叔叔、阿姨、老师等等)的话!” 恐怕大多数中国人都听过甚至讲过这样的话吧?而且不仅是讲,更有身体力行的,以此作为奖惩标准的。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听话”就好吗?就够了吗?该听谁的话...

2020-12-31 阅读全文

“听话”就是好孩子吗?那天我因为有事要先从婆家回来,**则和老猫次日再回,要走的时候,两三个人过来向我出主意:“叫人把**抱开,你偷偷走……”结果我非常不领情地说:“不,我要和他告别后再走。”对方非常...

2020-12-03 阅读全文

《它们都是鱼吗》说课稿 一、说活动设计意图 大班孩子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探究的欲望,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对科学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

2020-04-30 阅读全文

这篇文章不是要批判中国的教育制度,是要写给和我一样的父母们。为什么我们会这么焦虑呢?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相信了很多流行的谬误,自己把自己搞得太紧张、太累。 我们这一代做父母的,个个都无比焦虑。 夏天,...

2020-12-08 阅读全文

孩子对一切事物总是存在着好奇心,摸不透、也猜不着。 我们班有一个赵肖顽,今天上课时他突然对我说:“老师,我家有一个很大的房子,还会动呢。”我就问他说:“你怎么会知道它动呢。”他支支吾吾地说:“我就是知...

2020-12-14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