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问题”学生
发布时间:2020-10-15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笔记 幼儿园教师存在的问题 我是幼师我骄傲的演讲稿记得刚升中班的时候,我们园卞莹雪老师告诉我,小班有个"问题"学生.一学期下来,他没和老师说过一句话,点名时也从来不会喊到,上早操就没出去过。我当时就在想哪有那么倔的孩子。新学期开始分班后,在点幼儿名字的时候,发现他被分到了我们班。我们的小主人公叫郝浩泽,果不其然。开学第一天早晨,他妈妈来送他,他哭的哇哇的,我怎么去哄他都不理;我去抱他还打我。我认识他妈妈,他妈妈说:“让这个孩子给愁死了,这可怎么办啊?”说完就把他硬塞给我。他妈走后,他还在哭,无论我怎么去劝说他,他都不理,还哭的更厉害。开学有一阵子了,他慢慢的上学时不哭了。可是点名字还是不说话,也不去上早操,时间长了,和他妈妈沟通的时候,他妈妈说在家嘴巴可溜了,在幼儿园学的什么本领都回家学给他们看,可进了幼儿园就是不说话,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我觉得浩泽一定能改变。有时候我把他叫过来和他聊天,虽然他不理我,但我觉得他在听我说话,我感觉他已经在进步。每次上课的时候,我都会夸他做的很棒,其实他坐那一动也不动,记的有一次他想去厕所,以前他都是找小朋友和我说,这一次居然自己跑过来,扭扭捏捏不说话,我问他“怎么了?”他不说话,我说“是不是想去厕所?”他点点头,我说“去吧”等他从厕所出来,我把他叫到身旁,我说“浩泽,最棒了,以后有什么事情告诉老师好么?”他点点头,他的几下点头让我好欣慰,我知道他一直在进步。有一次我点名,念出他名字后,班里很静,看到他低着头小声的说了声“到”,我故意装作没听到,我又叫他的名字,他大声的喊着“到”我表扬了他。慢慢的上早操,浩泽也跟着了,后来听他妈妈说,浩泽天天说老师夸他很棒,是最棒的,还说浩泽现在比以前变化真大。现在的浩泽,和以前比起来,变的开朗、活泼了。有时候也会和小朋友打闹,我会问他,“浩泽这样做对不对啊?”他会告诉我“老师我不对,我知道错了”现在的他做什么事情都很认真,也会大胆的去表现自己,并能和小朋友友好相处。看到他的进步自己觉得很满足,也很有自豪感。同她妈妈好几次谈话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母亲对孩子殷切的期望,还有一个母亲对孩子种种问题的担心及焦虑。像这种“问题”学生他需要的是老师的亲密接触!需要他人的亲近和抚爱!他渴望老师的口头表扬或物质上的奖励!我心里默默地说:“孩子,以后我一定会给你最好的礼物,最好的鼓励和奖励!”人是会变化的,更何况是一个孩子,因此,我相信你只要给予他们去改变自己的机会,也一定能成为人人都称赞的孩子!多给孩子一次机会,你会发现他们是如此可爱、如此的优秀!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教育随笔:我的问题很多
教育随笔:我的问题很多
在最近的一次区域活动中,教师添设了材料“交通规则我知道”,为一简单棋类游戏。而中班幼儿已经有一定的规则意识能够明白棋类游戏的规则和玩法并懂得合作和谦让。
教师请两名幼儿进区选择材料,两个孩子商量过后选择了新投放材料并开始了游戏。
首先他们经过掷色子后,一个幼儿A手执棋子出发了,“3”遇到了一个“障碍物”,标志着禁玩一次,该幼儿有点不满但没说什么。第二个幼儿B顺利躲过了所有障碍物并超过了他,两次过后已经拉开有一段距离了。再次轮到A,很不巧的是她又遇到了“障碍物”,意味着她要倒退两格。该幼儿的不满已经写在了脸上,他来回看了看棋盘,突然灵机一动说,我的是“2”应该从这里出发。他指着起点的下一格,想要避开这个“障碍物”。B没有理解A的意图,同意了他的建议。A侥幸躲过了这次的障碍物。
在一次轮到了B遇到障碍物了,B也想起了A的做法,他想要用同样的办法躲过,可是A不同意了。两个人起了争执,
教师在一旁观看并没有说话。两个孩子商量了半天没有结果,他们决定从头再出发一次,这一次他们规定了规则并严格执行,游戏的结果是B先到达了终点。
在游戏的规则设定上,教师可以给一些严格的原则,其他细小的环节可以请孩子们自己商榷决定,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
教育随笔:“我的问题很多”
研究幼儿问题意识已有半年时间了,本班幼儿有部分变化。
在最近的一次区域活动中,教师添设了材料“交通规则我知道”,为一简单棋类游戏。而中班幼儿已经有一定的规则意识能够明白棋类游戏的规则和玩法并懂得合作和谦让。
教师请两名幼儿进区选择材料,两个孩子商量过后选择了新投放材料并开始了游戏。
首先他们经过掷色子后,一个幼儿A手执棋子出发了,“3”遇到了一个“障碍物”,标志着禁玩一次,该幼儿有点不满但没说什么。第二个幼儿B顺利躲过了所有障碍物并超过了他,两次过后已经拉开有一段距离了。再次轮到A,很不巧的是她又遇到了“障碍物”,意味着她要倒退两格。该幼儿的不满已经写在了脸上,他来回看了看棋盘,突然灵机一动说,我的是“2”应该从这里出发。他指着起点的下一格,想要避开这个“障碍物”。B没有理解A的意图,同意了他的建议。A侥幸躲过了这次的障碍物。
在一次轮到了B遇到障碍物了,B也想起了A的做法,他想要用同样的办法躲过,可是A不同意了。两个人起了争执,
教师在一旁观看并没有说话。两个孩子商量了半天没有结果,他们决定从头再出发一次,这一次他们规定了规则并严格执行,游戏的结果是B先到达了终点。
在游戏的规则设定上,教师可以给一些严格的原则,其他细小的环节可以请孩子们自己商榷决定,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
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吗
雨越下越大,这时店里进来一个小学生,十三、四岁的样子,问到:“这里有公用电话吗?”“没有!”“那怎么办,三轮车也没有!”我见确实没有三轮车,就主动把电话递给了她:“用我的电话打吧!”我还没拿出来她就说:“给我,我自己打。”从我手中一把抓过小灵通:“这前面要不要加零?”“要”“小灵通我从来没打过,要按哪个?”“按一下绿色的哪个就可以了。”
电话打通了,刚说着,她可能看到了一辆三轮车,就匆匆与电话那头的妈妈再见,把电话扔给我就跑出去坐上了三轮车。
我一下子根本没有反应过来!细细回想,心里真不是滋味!我好心借电话给她,她在打得过程中
,问话很不礼貌,最后连声谢谢都没有就走了!难道现在的孩子都是这样的吗?
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吗?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呢?
真是失望透顶!
今天,正在妈妈的店里,一中学生近来拿起串珠的线就问:“这个多少钱?”“你要多少,是一卷吗?”“不是,我就去串一串珠子。”“那你就自己剪一点吧!”听我这么一说,该生赶紧拿起线卷了很长很长的一段,并且放在手里,话也没说一句就走出了店门!我心里很不舒服,我想只要一点线就算了,也不要收他们钱了,没想到一听说我不收钱就拿那么多,而且连一句起码的谢谢都没有说一句就走了,这是学生该有的行为吗?
真的很失望!
爱问问题的小男孩
1、爱问问题的小男孩
大班孩子爱学、好问、求知欲强,脑袋中充满了无数的为什么。
杜圣之小朋友是我们班非常活跃的一个小男孩,聪明、好动,总有发泄不完的精力,更是个爱问问题的小男孩。“老师,我有一个问题!”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他站立并高高的举起手臂,一脸真诚的看着我,满脸期待的等着我给他解惑,这时我总会立马回答他的问题,并积极的鼓励,然后便满意的坐下继续听。
孩子们都有对世界的探索欲望
,希望他们好学好问的习惯能继续保持,伴随一生。
2、懂事的小曼
现在社会进步了,人们的生活都好了,孩子们都养尊处优,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小曼却是一个例外。
小曼家境一般,爸妈是靠手艺吃饭的农民,收入不高,更令人揪心的是,她有个智障哥哥,生活无法自理,必须有人照顾,这样本来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在这样的家庭中,小曼特别的懂事,比同龄的孩子早熟。当别的孩子还偎依在爸妈的怀中撒娇的时候,小曼已经学习如何自理并照顾哥哥,还学会帮家里做家务,宛如一个打姑娘。小曼的妈妈曾说:“当我知道我生的是个女孩时,立马便哭着想,我的家完了!”说着泪便涌出来。现在,她对自己的家庭充满信心,因为有小曼,有这么懂事的孩子,她深信,自己的家庭会好的。
小曼加油!
看书的问题
每当看书时,总有孩子来告状。“老师,他把书撕掉了。”“老师,他把书藏起来不给我看。”整个图书角确实看上去乱七八糟的:有的撕烂了,有的全把书堆在一起,有的没了封面,有的书被藏在别的区角。
后来,我有意观察了孩子们看书时的情景,发现他们看书时如果有好看的书就一直拿着不放,有的在打书,有的看完了就直接把书丢在柜子里...地上掉了几本书,也没看见,直接就往书上踩着过去了。
孩子们为什么这样不爱惜书呢?我对我班孩子看书的情形作了分析:孩子的个人意识还是比较严重,看见自己喜欢的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看完书也不会有规矩的把书放好,看完之后也就觉得自己不需要了,和自己没多大关系了。这就削弱了孩子的责任心,问题也许就出在这里。于是,我和李老师把以前烂的书全换成了新的书,并在书上做了1到9、各种几何图形的记号。比如正方形的1、三角形的1、圆形的1、菱形的2、半圆形的2...我分别在书上和柜子上都做了这样一样的记号,那孩子们在看完书之后就能根据书上的记号在柜子上找到相同的数字和图形,这样他们就会好好的把书放回去。我还把书根据班上的人数正好放了44本,每次孩子们只能先拿一本书看,拿了之后不能再回柜子上换书看,自己的看完之后,可以拿自己的书去和别的小朋友换着看。一个星期过去了,我惊奇地发现每个孩子都特别爱惜书了,通过认数字和图形给书找家,这样他们又认识了数字和几何图形,跟别人换书看又培养了与人分享的习惯。
这虽然是件小事,但它让我体会到是要找对一套方法来培养好孩子的。
教育随笔:小学生的情绪心理问题
教育随笔:小学生的情绪心理问题
相信老师们都碰到过这样的学生,“不合群”、“孤僻”是他们的代名词。他们不愿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喜欢独处,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心眼小、爱钻牛角尖、情感脆弱,经不起批评。
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时常束手无策,家长也不知道应该如何教育。有时,他们会给整个班集体带来负面的影响,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那么如何去对待这样的孩子呢?我想结合自己的一些事例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爱,我们要用爱心去感染他。
案例:我班有一位小男孩叫小华,学习中等,他不爱参加体育运动,却喜欢下课追逐打闹;不爱参加集体活动,却喜欢带领几各同学逃课。有一天,班里学生跑来告状,说小华又欺负同学了,我主动给家长打了电话,并孩子在家的情况有所了解。原来,孩子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离婚了,父亲母亲分别再婚,都没有过多的精力管他,他和奶奶爷爷在一起的时间最长。从那以后,我每天尽可能的和孩子多交流,,并且要求孩子的父母每个周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和孩子聊聊在学校发生的事情。一个月过后,孩子的性格明显比之前开朗多了,也爱说话了,也变得有自信了。所以,家长和老师应当给孩子更多的爱,尤其是当孩子感到别人都不理解他时,如果父母、教师能够体贴关心他,站在他的立场倾听他的心声,孩子很快就会跟你亲近起来,并且改变态度。在温和、亲密的环境里,孩子孤僻、不合群的心理会逐渐消除。交流不仅是克服冷漠的良方,也是攻克一切情感障碍的武器,愿君多用之,此方最有效。
二、学习能力差的孩子,我们要多给机会多锻炼。
案例:班上还有一个孩子叫小洋。这个孩子上课爱说闲话,爱管闲事,所有科任老师都不太喜欢他。而且课间老喜欢追逐打闹,欺负比他弱的同学,大家都不喜欢和他教朋友。像这样的孩子,其实是缺乏自信,不善于表达自己情感的。平时我在课堂上给了他很多发言的机会,让他把自己内心的想法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而且让他担任了我班的值日班长,负责整个班周一的卫生。从此以后,他课间不再追逐打闹,而是认真检查卫生,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学习也有所提高。同学们慢慢的开始愿意和他交朋友,他也变得越来越优秀。
所以说,我们要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他们能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在欣赏自身价值的过程中,提高自我激励能力。
总之,不合群、孤僻的孩子都是因为种种不同的因素而导致。而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应该正确的面对,多和孩子交流,多发现问题的根源,多给孩子一些机会,多一些爱心、细心,使孩子由消极转向积极,思维由僵化变为灵活,逐步发挥自己的潜能,让他们变得更自信更活泼!
有趣的问题
“老师,新年许的愿望能实现吗?”毛毛突然跑过来问我.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就顺着问:“你许了什么新年心愿啊?”“郝乐雨许的,她想让我变成臭豆腐。老师我真的能变成臭豆腐吗?”毛毛急得连蹦带跳的,差点就哭出来了。可这么奇怪的问题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是好,就随便说了句:“只要你听话就不会变成臭豆腐的。”我刚说完她就高兴的来到郝乐雨跟前说“老师说我不会变成臭豆腐的,你那么坏才会变成臭豆腐。”郝乐雨也不高兴了“你会变成臭豆腐的,你一定会变成臭豆腐的,过年的时候我都许愿了让你变成臭豆腐。”毛毛这次真的信以为真了居然哇哇的哭了起来。“天哪,这是什么事啊这么离谱的问题都会相信”。我在心里暗暗的想。“老师,我妈妈说我只要吃了鱼眼就可以从这里看到墙的那边真的能吗?可是我都吃了好多鱼眼了怎么还看不到呢?”我还没回过神来桑凡婴又跑过来问。“那你就去问你妈妈呀”,无奈我只能这样回答,我总不能说你妈妈是在骗你吧。记得还有小朋友问“奶奶说我是从地里扒出来的妈妈却说我是从他肚子里扒出来的,老师我到底是从哪里出来的呀?”等一些奇怪但很有趣的问题弄得我只想发笑却不知道怎样回答。孩子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但由于年幼无知什么事都喜欢随着自己的想象来,不管是开心的还是不开心的,也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只会随着自己的感觉走。也许这就是孩子的乐趣吧无知却单纯的快乐着。
不成问题的问题读后感(模板4篇)
作品这本书当中的细节感动了很多人。读后感要抓住重点,写出真情实感,为您提供有关“不成问题的问题读后感”的一些必要信息编辑有准备,请认真思考以下建议或许对你的问题有所启发!
不成问题的问题读后感(篇1)
老舍的文字总是这样淡淡的不疾不徐,就那样描述人物,通过人物的神态心理来告诉你那个时代的生活故事。
我们为农场的股东着急用了这样的主任,不学无术但情商太高,把人性看个透,不管理不工作不得罪人,暗地捞钱。而真正搞事业的肯管理的新主任连老婆都背叛他。这样的事情现在社会也是普遍现象。
月牙儿中的母女为生活所迫,都成了暗娼。这篇是老舍很有名的作品,月牙儿伴随着女主长大,从埋葬父亲随母改嫁到母亲成暗娼,后抛弃了她自己生活。她在校长换人后也是无住无吃的,几次折腾回到以前的老地方也成了暗娼。最后还得养活被抛弃的母亲。社会底层妇女悲剧生活,一半是自己的原因,更多的是社会现象。当一切为了嘴巴,可以卖身上的其他器官,卖淫是最自然的。
一个扎纸物的手艺人,本应该生活不错。但时代改变,丧葬不用纸扎物品了,妻子抛弃了二个儿女跟师弟走了。为了养活家庭,他成了警察。最后儿子女婿都成了警察,最底层的警察,钱不够生活还经常受气。想着儿子和女儿命运可以改变,不再当警察,可是不能成功。这个和现在情况很大不同哦,如果一家三个警察,生活真的不愁吃喝。甚至是非富即贵。
时间是20xx年,老舍不会想到有些事情并没改变,有些事情大不一样。
不成问题的问题读后感(篇2)
起初不知道老舍写过这篇简短的小说,是在演员王传君的微博下看到的这段评语。随后去看了不成问题的问题这篇小说。
文章的开头交代了社会的大背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小说故事情节发生的场地:树华农场。
小说的主要人物:丁务源(丁主任)。
开篇大多描述了丁主任圆滑的处事方式及脑满肠肥的人物形态,老舍通过简短的文字淋漓尽致的描写了丁主任八面玲珑的形态,就算是树华农场亏钱也没有股东去直接指着这个树华管理者丁主任的脑袋去骂,也没有人直接去说,因为每个人都收到了来自自己的那一份利益,这就是所谓的没有损坏个人的利益,我就不需要去管。
树华农场就是这样在丁主任的“完美管理”下进行的,员工每日“修身养性”的工作着,等到食物成熟,需要往外面运的时候就到了,挑拣和计划的关键时候了。日子就这样过着,直到来了一位自命不凡的“大艺术家”秦妙斋的到来,他们看似友好的'相处,不过是各取所需罢了。直到一日上面对丁主任的不满加上“大艺术家”的汉奸朋友被抓,终于迎来了丁主任的死期。
新主任尤主任的到来为农场添加了一丝生机,本以为转变会从这里开始。不成想尤太太在暗地里的“偷鸡蛋”彻底的击垮了新主任的复兴之路,秦妙斋趁机股东农场的工人加上尤太太的一步步错路,将原本可以有新生机的农场和前景毁灭与萌芽之中了。
最终农场还是交到了丁主任的手里,而在农场好吃占地的秦妙斋也被赶出了农场。
这篇小说写的问题现在仍然存在,人情有时远差于对错,想要日子过得去人情占得比重是在太大了。
不成问题的问题读后感(篇3)
可怕的敷衍
读《不成问题的问题》有感
刘艳 老舍之所以为老舍,是在于(我认为的)他能把许多严肃的问题通过轻松调侃的形式呈现出来,让你在发笑之余总能咂摸出那么一点沉重来。沉重之余呢?大概总有那么几个人会对自己甚或人生重新审视、思考吧。
《不成问题的问题》就是这样的一部**。丁务源导演和丁导演是这部短篇**的核心人物。
丁主任何许人也?树华农场的主任。这位主任是个怎样的人呢——
“遇见大事,他总是斩钉截铁地下这样的结论——没有问题,绝对的!说完这一声,他便把问题放下,而闲扯些别的,使对方把忧虑与关切马上忘掉。等到对方满意地告别了,他会倒头就睡,睡三四个钟头,醒来,他把那件绝对没有问题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直到那个人又来了,他才想起原来曾经有过那么一回事,而又把对方热诚地送走。事情,照例又推在一边。及至那个人快恼了他的时候,他会用农场的出品使朋友仍然和他相好。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没有问题,因为他根本不做。”
老舍先生的文章是1943年写的。现在已经70多年了。你一定认为这样的角色离我们很远!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还能一样吗?其实不然。
教室配备的笔记本慢得跟个蜗牛似的,一张几十兆的幻灯片要拷到上面,鼠标得在那转悠半天,点哪个图标哪个图标就跟你转圈圈。总共没有很多地方。 老师a,老师b甚至老师c,老师d和老师e的文件夹充满了整个屏幕。 交通堵塞!当然是不快了!
可是你不便处置,这写着呢:勿动!
与校长谈论此事时,校长问w先生:
“这事你能解决吗?”
“没问题!”小伙子答得真叫一个脆。好了,完成了。已经解决了。你很高兴。
下周你去上课时,电脑还是那么慢。a、b、c、d、e、f、g老师的文件夹还在,绝对完好无损!你没想到,这么一个年轻人这么老土,竟然知道怎么敷衍?可是事儿明摆着:
你不敷衍工作,但你总是明显比校长强,你是一个普通的老师;人家敷衍不干事,可是人家懂得跟领导赔笑脸、跟哈巴狗似的点头哈腰,人家是执行校长。
也许你认为这只是个例子。在这个校外培训机构里有这么多人并不奇怪。那咱们就说市团委吧!市团委该正式吧?正规吧?**机构,绝对的!办事还能那样?那您就看着吧!
去年10月我家先生参加市团委组织的第一届北京青年艺术家嘉年华活动,活动前期的展览结束后经先生许可,将参展作品进行拍卖,这个我们自然乐意。虽然我们要把一部分捐给希望工程,但是没有人会拒绝名利的事情!
画居然很顺利地卖出去了,得,等着收钱吧!首先,2015年元旦,市团委终于发来短信,这幅画的付款最迟在11日就到了。得,等!
都等到2015年1月12号了,卡里的钱没少也没多。
又过了一周,还是杳无音讯。看这架势,你要不问是没人搭理这茬!得,问吧!
**打过去。是个女人接的**。她说她正在休产假。我们给办公室打**吧。办公室**是个小伙子接的,小伙子态度特别诚恳:
“哥,没问题!这周五我们一定给您把钱打上。”
周五到了,钱还是一分没有。再打**,小伙子依然是那么地热情:
“哥,没问题!下周五我们一定给您把钱打上。他们要不打,我给您打!”
又是周五,还没有。**通了,小伙子连连道歉。说是下周五一定到账。
到了下周五,钱依然是没有。
就这样也不知过了多少个周五,一直等到了2015年3月23号,举报**都打到市团委了,又过了一次周五,有一天早上开机,居然来了信息——
“钱来了!”先生兴奋坏了。
我算了算,前后72天,就为了这几千块钱,咱浪费**费就不说了,就说这团委艺术中心的这小伙子,这72天没干别的——竟应付要债的了!
看看团委怎么样?上班不干别的,竟应付要债的、给人赔不是!
说完市团委咱们再说说咱们的银行吧?拿个折子取个钱,不等个半天不算完,好不容易轮到你了,你还得重新拿单子填表去,得!又得等!
这半天你什么也做不了,这只是一个字-等待!不等?过了号还得重新排,半天白耗,你得搭上一整天!
银行这样,医院呢?无论大病小病,进去首先得献半管子血!从里到外,挨板儿查个遛够!
半天过去,你还不知道你是啥毛病呢?得,下午再来吧!什么病到了医院都是这套!
急没用!你要懂得点急救常识,你最好是先自个儿救自个儿吧!甭指着医生!
人家不着急!咱中国别的不多,有的就是人,不缺你一个!
世事如此,让你无语。
这部**最发人深省的不仅仅是塑造了丁务源这样一个不干实事、通过搞好人情关系和敷衍来解决问题的小人物,最叫你揪心的,是尤大兴这样一个积极人物的命运。
树华农场赔钱了。股东邀请你大兴。尤大兴在英国学过园艺:
“他聪明,强健,肯吃苦。作起‘实验’来,他的大手就像绣花的姑娘那么轻巧、准确、敏捷。作起用力的工作来,他又像一头牛那样强壮、耐劳。”
他可以改变树华农场的现状,也希望改变树华农场的现状。
一来到树华农场,“尤主任急切地等着丁务源办交代,交代了之后,他好通盘地计划一切。然而,丁务源进城后,他非常担心。拿一天的钱,他就干一天的活,他讨厌敷衍和拖拖拉拉。”
就是这样一个人物,末了呢?卷铺盖卷走人!人家丁主任不干事,可是人家懂得敷衍、懂得人情,人家丁主任还是丁主任!
你想改变农村地区的赔钱状况吗?工人们不欢迎!股东们也无可无不可!
反正农场也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赔钱大伙跟着一块赔!再说农场的出品人家丁主任也没少往你家拿啊!
想想尤大兴的下场,再想想你自己,你不禁有些后怕!在中国,想干点实事,真的是太难了!敷衍!无聊!中国不是因为这个差点就死了吗?
后生们啊!可不要再这样辜负好韶光啊!你知不知道你到学校来干嘛的?你到单位来干嘛的?
对,来上学的!来上班的!来办事的!来替人家解决问题的!你来这里不是为了网上购物,看大片,玩游戏!你不是也不应该是来混日子的啊!你知道吗?
为老舍鼓掌!
不成问题的问题读后感(篇4)
这几天一直读老舍的作品,感受着老舍的京味儿和带点讽刺的幽默。《不成问题的问题》取材新颖,立意深远,寄托着作家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关切,表现了老舍对民族文化的冷峻审视和对民族振兴的殷切期盼,充分体现了一代文学宗师崇高的爱国热忱和敏锐的现代文明意识。它讲述的是抗战时期在大后方某农场发生的前后管理者不同管理效果的故事,告诉人们,在中国的任何地方都是靠人情关系,而不是靠本事、靠业务、靠科学。一个人只有处事圆滑以及强大的人际背景关系,你才可以在社会上寻求一席之地,否则,一切都无能无力,这在《不成问题的问题》中表现得尤为强烈。
丁务源,丁主任,农场的实际负责人,就很好得诠释了这一点。我不得不佩服丁主任强有力的外交手段,他为什么能在农场里讨职工们的喜欢?为什么场长和股东们明知道近半年来农场赔钱德原因源自丁务源,但谁也不出声呢?丁务源有一种天生的交际笼络力,他的话仿佛是有一种魔力,他很快便能和职工交熟,使得农场里原本想辞职的职工都缴了械。随着相处时间的增长,职工们对丁主任的信任心也与日俱增。于是乎,在丁主任的纵容政策下,职工们与丁主任开始“狼狈为奸”:原有的工人再也不像原先那样实地实对地每日工作八小时工,他们自动把八小时的上班时间改为七小时,慢慢地又改为六小时,五小时……其实职工们的“堕落”并不能完全归结为丁务源的熏染和放纵,这其实是本性使然,他们的骨子里本就有这一想法,只不过是从未有人激发过他们,而丁务源只是他们的“辅助工具”而已,并不是主角。
《不成问题的问题》中让人最为同情的是尤主任,这个“寿命”不长的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