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让孩子把话说完)有感
发布时间:2020-10-12 幼儿看故事 教育孩子笔记 幼儿园说课稿看日历儿子上网学习不好,成绩落下。女儿什么都要品牌。给哪个家长都会生气。孩子的心里虽说我们当父母的最知道,但我们做父母的往往以严教欺压孩子的心里。跟本不等孩子说完火早发出来了。当我看到(让孩子把话说完)这书中另一个情景,那个小朋友手里只有两个苹果,妈妈很渴,妈妈问孩子给不给妈妈吃,孩子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那位妈妈耐心的问孩子为什么那样做,孩子说他先看看哪个甜给妈妈吃。我看完很感动,那么小的孩子,他的心里是我们想象不到的。有时候孩子想的很好,被我们误会是错误的行为。以此伤害了孩子。有一次,晚上我让儿子去把电褥子开高档位置好把被窝暖和,儿子高高兴兴的去做了。开完后,他就在客厅玩自己的玩具,我在收拾家。过了一会,我看钟八点半了,我说儿子该上床睡觉了,他兴高采烈的去上了床,我刚进被窝觉的很热很热,我噌的一出口大叫,你为什么把电褥子开高档位置,当儿子说不是你让他弄的吗?我突然想起,哦,是我让他开的。于是我很内疚的对儿子说:“对不起,妈妈错了。”儿子说:“没关系.”看完这篇文章我深切的知道孩子的心里是需要我们做父母的耐心的听他们的心声才不能让孩子受到伤害。父母不该意味的去欺压孩子,把孩子想说的话给掠夺了。希望我的儿子能理解妈妈偶尔的严厉。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父母应把各类书籍都让孩子看看
一个孩子如果被学校划入所谓“差生”的行列,他往往会很阴郁,觉得自己完了。有的孩子甚至破罐破摔,索性放纵自己。他们的父母则是心急如火,恨铁不成钢,为了把孩子的成绩逼上去,经常教训孩子,督促他们用功,有的父母情急之时甚至会大打出手。
其实所谓的“差生”,是就学习成绩而言,这种标准本身就是有偏颇的,是早应该抛弃的用语。事实上,人各有长短,差生只是某方面差,他们绝不是一无是处。差生本已对学习无兴趣,责怪与歧视只能使他们受到更大的打击,无益于他们的进步。
面对差生,家长采取督促和逼迫他们用功的方法其效果是微乎其微的,惟有唤起孩子心中的热情才会真正地改变他们。
我们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各种各样书籍的读书环境,学校也好,家庭也好,都应该尽早为孩子创造这样的环境。
如果您所在的城市有大型图书馆,您不妨把孩子带到那儿去,不要给孩子布置什么任务,也不要指定孩子看什么书,让孩子自由地徜徉在书海中吧,孩子在那儿能找到自己最喜爱的书。
您也可以把孩子带到大书店去。有许多父母将自己的孩子带到北京西单图书大厦,让孩子买各种各样的书,当孩子大了,让孩子自己选择书。
给孩子提供多种多样的书的环境很重要,从孩子最关注、最感兴趣的书籍中您可能发现孩子的最佳才能所在。
遗憾的是在我们周围愿意为孩子提供一个各种各样的书籍的环境的父母不多,一些家长只给孩子提供教辅书,而把其他书定为“课外书”或“杂书”,限制孩子看。家长错误地认为看课外书浪费孩子时间,影响孩子学习成绩。
让孩子有自己的看法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为了使一个孩子能够成为明智的人,就必须培养他有自己的看法,而不能要他采取我们的看法。”
孩子的自信心和决断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要想让孩子早具备这种能力,父母应早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多经历一些重要的事情。作为父母,应该丢掉成年人的认识架构,以孩子的眼光来理解他们的世界,并给予适当的引导,使他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学到知识。
如果父母站在成人的立场,用成人的思维方式为孩子分析问题指明方向,告诉他们如何去做,不给孩子任何锻炼的机会,那么父母只是一个“监工”罢了。这样的教育是很难让孩子接受的,也会让孩子受到极大的伤害。
有这样一位父亲,从孩子出生后,就坚持“陪着”孩子。
当孩子与孩子玩的时候,他就看着孩子怎么玩;当孩子学习的时候,他就把电视关掉,坐在孩子旁边监督孩子学习;当孩子需要休息的时候,他就给孩子规定时间,不让孩子过多的休息。在这位父亲的努力下,孩子在班里的成绩名列前茅,成为父亲的骄傲。
但是,当孩子要参加中考之际,这位孩子却失踪了!
被找到的孩子这样回答:“爸爸对我的爱太沉重了,我感觉自己总是被他监视着,一不小心就会做得不好,我很恐惧自己考不了好成绩。”
可见,这位父亲在不知不觉中扮演了孩子的监工。他总是监督孩子的各种行为,生怕孩子做出一些不正常的行为。而这种监视却让孩子的心理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他所需要的。明智的父母只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陪伴孩子,在孩子忙于自己的事情时,则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孩子自己安排他的时间。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相处起来才会比较融洽。
对孩子严厉不是坏事,但是严厉不是不是绝对权威。孩子问题涌出来,只是海水击石,会撞出无数的浪花,如果父母能因势利导,让浪花回归大海,那一刻,是多么美丽壮观。
如果父母管得太来厉,只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出现比较严重的对抗行为。出现这样的结果是每个做父母的都不愿意看到,因此应当及早采取措施。
1)态度要冷静
面对孩子的错误要理智和冷静,切勿简单粗暴。对于处于在逆反期的孩子,面对他的无理要求和蛮横态度,一定要冷静对待,先给孩子做耐心细致地讲解,尽量让他明白是非曲直,然后作出具体处理。
2)不要总把孩子当孩子来对待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都有强烈的成人意识,独立性增强,不喜欢别人把自己再当小孩子看,所以父母要改变以往的态度,遇到遇到孩子的意见,不要对孩子的每个细枝末节都指手画脚,更不要大包大揽,而要与之商量。
3)不要盲目责怪孩子
有逆反心理的孩子,就像弹簧一样,压得越紧,弹得就越高。面对孩子的不听话,一味地批评、责怪,只能使他们走得离父母更远。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心平气和地交谈。
4)多表扬、多鼓励孩子
这是一个拉近与子女关系的好办法。因为有逆反心理的孩子普遍渴望被认同感,喜欢和那些欣赏自己的人在一起。
5)教孩子学会把握自己
可以在机会合适的时候提醒孩子,遇事要尽力克制自己,要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凸自己的个性并非是通过与他人的对抗来实现的。
6)鼓励孩子多与人交流
孤僻的孩子更容易冲动,走极端。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交朋友,与人多交流,使之在集体环境中感受到快乐,增长经验,学习处世之道。
7)有意创造和睦的家庭气氛
父母应成为孩子的好朋友,相互信任,共同享受快乐,舒缓他们内心的压力。另外,对家庭事务把孩子叫来一起商量讨论,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8)多用事实教育
事实胜于雄辩,让孩子在事实面前认识自己的过错,改正自己的过错。总的来说,对这一时期的孩子进行家教,原则上是少讲道理,多摆
事实,并且还要注意自己的态度,要适度;必要时,给孩子一个面子,让他有一个台阶下,让其有反思的余地,这样才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
把童话留给孩子
在近期播出的《爸爸出哪儿》中,每一位萌宝的爸爸都扮演了动画中的角色,用另一种方式与自己的孩子玩耍,在这些父子关系中,不得不说“傻白甜”诺一王子,面对观音姐姐时的表现,那个西游记十级学者,就算是看到了史上最奇葩的观音娘娘,还是会那样虔诚的双手合十、诚心跪拜。而当问及愿不愿意做善财童子时,但你以为他会欢天喜地的追随而去,他却给了一个360度的回旋:我怕去了之后,就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爸爸妈妈了。就像刘烨说的,孩子的世界就应该有童话,由此,你是否能够窥见到,童话对于孩子意味着什么呢?1、幻想既是孩子的特点,又是童话故事的灵魂3~6岁的孩子,是存在着泛灵心理的,他会赋予很多非生命体以生命,常会把玩具当做伙伴进行游戏、交谈。而当孩子们进入到同样的充满着幻想艺术的童话世界后,他会看到立刻喜欢上这里所有的有灵性的花草鱼虫,并将自己代进这个世界中,享受着这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美好世界。2、童话可以丰富孩子的情绪情感童年时期,是丰富孩子各种感觉、情感的最佳时期,这个时候的孩子,在童话中他可以体验到喜怒哀乐、关爱、坚强与勇敢、善良与邪恶等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了孩子,总是会或多或少的隐瞒孩子很多事情,而孩子想要健康、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对这些事情有所理解。而此时,童话就会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他可以在童话中体验到各种单纯的、复杂的感情,孩子的同理心也会在童话中得到培养。3、有些对抗,就只能在童话中解决很多人会反对那些有对抗、有战争、有血腥场面的故事,认为这些对孩子有害无利,却不知那些对抗的主角,也代表着孩子自己内心挣扎与矛盾的对象。在童话中胜利的一方,就代表着自己内心某一角色的胜利,通过这种看似幼稚的、简单的象征过程,孩子获得成长、获得勇气与智慧。4、认知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童话的力量为什么孩子们都喜欢睡前听故事呢?为什么孩子会缠着我们说各种各样的事情呢?因为那些故事,可以满足孩子认知能力发展的需要,因为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孩子可以安心的去体验那些身边所不会发生的、长大后或许会遇到的事情;孩子可以感受天马行空世界中,那些丰富多彩的奇幻感受。心存童话的孩子是善良的,不同年龄的孩子,就应该有着那个年龄所特有的故事,我们不要着急给孩子灌输所谓的知识,不用害怕孩子会深陷其中。其实,他比你更会合理的运用故事,来去自如的分辨现实与童话世界。
让孩子既听话又有主见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并且认为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把孩子听话作为评判好和坏的标准。听话的孩子固然是好孩子,但是,一味的听话而没有了自己的主见,这同样会成为孩子的“短板”,从而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
只听话,而没有主见,很容易让孩子形成“奴仆型”的性格,事事都是随风倒,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永远都是以一名追随者的角色出现。有主见,而不听话,很容让孩子形成“偏执型”的性格,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自己拿主意,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合理化建议,自我为中心,不会变通。
太听话的孩子肯定不会有主见,但是有主见的孩子未必不是一位不听话的孩子,这需要父母给予正确的引导。所以,不要事事都要求孩子听话,而是,父母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让孩子主动听话,主动的征求父母的意见。
当孩子主动听父母说话的时候,这就证明父母所说的话对孩子起到了帮助的作用,孩子按照父母说的话去做事,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和成功,那么,孩子也会在被认可的基础上,认可自己的能力,认可父母的建议,在成功带来的喜悦和鼓励之下,孩子就会敢于面对问题,勤于思考,从而心甘情愿的听父母的话。
要想让孩子有主见,父母就要多训练,孩子就要多“锻炼”。这里的锻炼并不是让孩子去跑步锻炼身体,而是,让孩子多做一些事情。有主见,就要多做事,孩子不经历一些事情,就不会思考,也就不会有自己的想法,又怎么可能会有自己的主见。
所以,在家庭环境里,父母就要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在自己做事情的过程中就会激发其自身的能力。比如带孩子去超市购物,让孩子自己去买一些日常所需用品,这都是锻炼孩子的最好契机。
家庭中的一些事情都要让孩子参与进来,不要认为孩子小,不懂事,给他说了也不管用,有的时候还添麻烦。如果不让孩子参与,他就永远不懂事,把问题抛给孩子,听听他们的想法,即便是不采纳,也能够通过让孩子参与的方式,知道孩子是如何想的,怎么看问题的,然后,再进一步去引导,以此来激发孩子的思辨能力。
父母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既听话又有主见,既能表达自己的看法,又能善于倾听,采纳别人的建议呢?
就事论事,不要延伸
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协助孩子一块去解决,千万不要因为一件事情没有处理好,又牵引出其它的问题。比如:当孩子犯了错,很多父母会把之前的陈年旧帐翻出来,认为这样才会起到“警示”的作用。
父母这样做不仅帮不到孩子,而且还会因为问题的延伸,引起孩子的反感,从而让孩子不听话,有时并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父母说的话不中听。
多听少说,不要打断
当孩子在叙述一件事的时候,父母要耐心的听完孩子所说的话,而不要从中打断,或者过早的判断,下定义。因为,很多事情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只有通过孩子的倾诉才会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倾听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接纳,父母的接纳会让孩子乐于表达,当孩子说完了自己的想法后,父母再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孩子就会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
父母的“断章取义”,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孩子也会因此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一切事情都等着父母做决定,这样的孩子又怎么能有自己的主见?
探讨征求,不要唠叨
在家庭环境里,不管孩子年龄多大,如果能够遇事就和孩子说一说,特别是关于孩子的事情,提前征求一下孩子的建议,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这种形式会激发孩子的思考,从而锻炼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父母能够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也就会自然而然的听话。
父母的唠叨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因为,唠叨会扰乱孩子的思考,不但不能够起到让孩子听话的作用,还会因为唠叨让孩子产生反感。
孩子最初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大多来源于家庭,来源于和父母日常的互动。所以,让孩子听话是有必要的,但是一定要讲究策略,因为也只有孩子听话,才能够引导孩子有自己的主见。
不要单纯的让孩子听话,因为听话未必就是优秀的孩子,也不要只让孩子有主见,如果坚持自己没有见解的主意,只能是固执己见。听话,就是能够分析利弊,善于借鉴;主见,就是有主意,更有自己的见解,听话又有主见才是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