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得:应对孩子的“潜台词”的方法您学会了吗?
发布时间:2020-09-14 孩子上幼儿园学什么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育儿心得:应对孩子的“潜台词”的方法您学会了吗?
学习内容:应对孩子的“潜台词”的方法您学会了吗?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的?(参考《不输在家庭教育上》P6)
很多时候在面对儿子的哭闹总是束手无策,最后会很快失去耐心粗暴面对,在仔细看了《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之后才知道,很多时候,不是孩子无理取闹,而是家长没有理解孩子的潜台词。突然也意识到在处理教育小孩的一些小问题上,也蕴藏着大智慧,觉得以往自己的处理方式方法是多么的无知和可笑。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听懂孩子的潜台词,给孩子一些安慰和鼓励,才是孩子最希望的。有时候儿子很叛逆,你越是叫他去做什么,她就越是不会去做,总是说:“我不,我不。”有时候还会对我说:“你是坏爸爸,我不喜欢你了。”现在我知道了,我会笑着对儿子说:“没关系,我知道,你不要爸爸就是爱爸爸,你说不爱爸爸也是爱爸爸....”[笔墨评语网 BmRbH.cOm]
通过学习,现在当我发现儿子说一些带有潜台词的话语时,也会感到高兴,并认真理解儿子的话外音,不再用粗暴的言语简单应对,并像书中写的那样高兴地赞扬儿子:“不错,你越来越会说话了。”儿子也会很开心。
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父母一定要做个有心人,孩子随时都会有各种奇妙的表现,作为父母一定要不断鼓励他,不要将我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对于儿童教育,说实在的我是门外汉,我将不断努力学习,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合拍,创造1+1大于2的教育合力。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您教会孩子意外应急措施了吗?
有资料表明,52%以上的意外伤害发生在家里,甚至就发生在父母的眼皮底下。所以,“家即将成为儿童意外伤害的第一场所”的论断,并不是危言耸听的。
正因如此,家长很有必要教会孩子一些防范和处理意外伤害的方法。这一点,国外可能做得比较好,要不然人家也拍不出《小鬼当家》这样的影片来。
笔者有个朋友,夫妇俩带着儿子长期旅居国外。在国内的父母亲十分想念孙子。上个暑期,老人一再要求接孙子回来住一段时间。没想到就在孩子回国的第三天,朋友的父母亲家里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煤气爆炸事件,两位老人在事故中当场丧生。惟独他的孩子躲在一个沙发背后,幸免于难。
据孩子事后回忆,那天晚上,他随爷爷奶奶从亲戚家回来,一进门就闻到一股浓烈的煤气味,爷爷奶奶嘱咐他站在客厅别动,他俩一前一后进了厨房,想去关掉煤气开关,可能是爷爷眼睛不好,老半天也找不到管道煤气的开关,后来他听到奶奶叫爷爷开灯找,他一听,连忙大喊一声“不能开灯”,就钻到了沙发背后。
可是根本来不及,只听得啪的一声,一团火球和一声巨响后,整个厨房和餐厅窗户都炸飞了。事后有人问孩子,怎会知道煤气泄漏时不能开灯?他回答说,老师在课堂上教的。
还有一次,笔者接诊了一个足底被烧着的塑料袋严重烧伤的小女孩,当时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小女孩只有三四岁,来医院前她和她的表妹在堂屋的一个火盆旁烧火,她的表妹不小心把一叠塑料袋丢进了火盆,小女孩赶紧用火钳将它夹了出来。当时她的妈妈在厨房做饭,看到堂屋内有火光,就叫她把地上的火踩灭。没想到小女孩当时没穿鞋,只穿了一双尼龙袜子,本来这火不用管它也烧不着什么东西,一踩反倒粘上了她的脚板心,痛得她跛着一只脚乱跳,这一跳就像是一把扇子,扇得火越烧越旺,把整个足底烧得不成样子。
育儿心得:你真的了解孩子吗?
育儿心得:你真的了解孩子吗?
说起读书,我很是惭愧,自从生过孩子之后,我很少读过一本完整的书。今年暑假,我拿起了这本孙瑞雪老师写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平时总是觉得没有时间,有的人说还是没有沉下心来不愿意读。说句实在话,拿起书我现在真不知道从哪看起。在上大学期间,我是一个特别爱读书的好学生,当别人拿着MP4看电视剧的时候我在看书;当别人逛街时我还在看书……书没有离开过我,连图书馆的老师都给我开绿灯,书随便借,毕业之后我在亚马逊网也购了自己喜欢的书,现在我家的书架上都有好多书,但都是崭新的。
自从怀孕期间,我就特别留意关于教育孩子的书籍,每年单位订购我就会挑一些。暑假期间儿子在月儿湾游泳,在游泳馆里我忽然发现了这本书,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因为之前在电视上看过孙瑞雪老师的关于《捕捉孩子的敏感》的专题报告,我当时就非常感兴趣,本来想买那本书,但是由于时间的搁浅至今没有买回。结果被我看到了,我就赶快征求老板的同意,让他借给我,没想到看完后给我的触动这么大。
我的儿子现在有两岁一个月了,他的一些不着边际的行为令我很是无奈。有一次他往地上扔积木,我们商量好的不要再扔了,要慢慢捡起来,可是他就是不听我的话。因为我之前没有接触到这本书,我就用力的批评他,结果给他商量几次都不听我的话。无奈之下我把他关到屋里,我自己走,结果他哭了,哭的那么的伤心。我心想我的孩子到底怎么了?难道就这么不听话吗?当看到这本书时我才释然,书中写到:不要和孩子斗争,也不要和孩子较劲,因为这是一个人形成自我的起点。
有一次,我给他洗过澡之后,他怎么就不出来,一直用脚在水里打出水花,把地上弄得那都是水。当时我也是担心他,怕万一踩到水之后滑倒。我就告诉他:“妈妈抱着你出来,行不行?”他就是不出来。我于是就“暴力”解决了,可是在把他抱出来的一瞬间,他哭得跟什么似的,我很是无奈。当时的我就想:他怎么会这么不听话呢?最后还是经不住他的哭闹,我把他又放到了水里,他立马停止了哭声,继续玩儿了起来。从他的表情看出他是那么的满足,当时的我很是疑惑:玩儿水这么长时间了,难道就不觉得累吗?
还有一次,他要吃棒棒糖,我觉得棒棒糖吃多了不好。于是我趁着他不注意在棒棒糖上咬了一口,然后瞬间把那个糖纸把它包起来,让他感觉到还是原来像新的一样。他拿到棒棒糖的时候非常开心,他小心翼翼的把糖纸剥开却发现已经不是完整的,瞬间大哭,可以用崩溃来形容,而且还要打我。当时我也是很奇怪,他怎么知道里面的棒棒糖不是完整的?其实在他的心里已经有一个概念,有一个完美的棒棒糖的完美形象,不可以被破坏的,棒棒糖应该是这样的,他就不想要那样的呀。看了书中,又解除了我的疑惑。书中写道:追求完美——从审美发展到了对事物完美的追求,执拗和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总是手拉手一起走来。
沙池、水池是所有孩子的最爱,当孩子看到沙、看到水时,就会忘情地玩耍。哪怕是饮用水,都是最能让孩子立刻安静的材料。沙和水是孩子天然的玩具,是儿童创造的源泉。所以我的孩子也不例外,对水和沙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他只要到我们幼儿园或者是去外面小沙坑或者回老家,只要看到沙、看到水就走不动了。有一次我们回到老家,老家的院子比较空旷,一下车孩子看到了水管,大步流星的向前跑,打开水管就玩。我家人就说:“别让他玩儿了,把衣服弄湿了。”但是我就站在旁边,我对他们说:“没事让他玩吧,我准备的有衣服。”妹妹打趣地说:“幼儿园的老师教育方法就和我们不一样。”我会为孩子的发展,做好坚强的后盾。如果放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肯定会阻止他,但是现在因为我知道,孩子你阻止他,还不如让他尽情地快乐玩耍,你只要给他物质准备就可以了,我们不要以各种理由去约束孩子的一些行为。
作为一个母亲和教师的双重身份,从自己孩子和班上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我看到了书中的很多现象,在这里我找到了根本原因。
当然写到这里,大家也许还在迷惑到底什么是敏感期呢?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各个敏感期孩子的表现都不一样。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家长和老师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解决不到实际的问题。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特别是幼教工作者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要真正地了解孩子。
我们不知道儿童的心里到底有多少秘密,正如蒙特梭利所说,儿童的心灵是一个神秘的深渊,照料他的成人并不了解他。当我们不了解的时候,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给他们爱和自由吧。我想,以后在工作中,我一定会给班上孩子更多的爱和自由,让他们更加幸福健康地成长!
育儿心得:教孩子要用对方法
育儿心得:教孩子要用对方法
犹记得小时候调皮捣蛋不听话,得到的往往是爸妈的一顿打,屁股疼的同时还要听着爸妈的碎碎念:“让你不听话!看你还敢不敢!”一直以来,家长都在摸索着教育孩子的方式,现今,我们教育孩子,不用打骂的方式,就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打骂孩子的常见原因
有家长被问到为什么要打骂孩子的时候,很多人下意识的就会回答“孩子不听话”,作为家长,我们打骂孩子,总认为是孩子的错,却很少去用其他方式来管教孩子。
其实,不管怎么教导孩子,最终的结果又是怎样,其责任都在父母身上。正是因为父母不愿花心思用别的方式教育孩子,才会出现打骂的现象。
传统教养观念
自古以来,就有着“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传统的教养观念。在这些观念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是上对下,并没有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处的概念,而我们的父母责深受这些观念的影响。
自我情绪管理不佳
当家长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而自己的心智又没有那么成熟时,有些家长就容易把怨气发泄到孩子身上。当家长的生活无法打到自己的期望时,就会把压力放到孩子身上,一旦孩子的表现不能令家长满意,那么家长多半会打骂上前。
熟悉的成长经验
由于没有及时接受新知识,或是经验不足,所以有些家长就直接就套用原来父母的管教模式,只要不顺父母的意,就会受到这样的打骂处罚。因此,当他无法使自己的孩子照他的方式来做事或生活时,也就喜欢用最熟悉的方式管教孩子。
寻求快速方便的方法
有些家长就觉得,打骂最管用,既方便,见效又快,还懒得想别的办法,所以就会用这种方式来管教孩子。每当孩子犯错,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揍。
其实,很少有人天生就会教导孩子,也很少有父母很顺利的就能成为育儿高手,想要做一个成功的家长,就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管教孩子的方法,若你现在正在思考应该怎样对待孩子,那就一定要来看一下!
不打不骂管教孩子的妙法
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家长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
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也能比较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
吸收教育知识
社会在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那么教养方式自然也要不断进步。身为家长,就要责无旁贷地主动吸收教育新知,跳出自己的成长经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
耐心倾听孩子
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家长可以先冷静下来,尝试着多一分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
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建议家长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做成人一样给予尊重。
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跟孩子讲道理
除了平时的告诫之外,家长也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一定的道理。让孩子有同理心,让他从其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则可依孩子的年龄来选择讲解的深度,特别小的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
让孩子去体验
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那么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会“自食恶果”的滋味。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孩子将能深刻领悟到家长的教导有多么正确和重要。
同孩子做协商
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连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当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
盛怒时不管教孩子
在极度愤怒的状况下,家长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所以,当家长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的时候,建议家长暂时离开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谈谈。
修正对孩子的期望
有时家长真的太过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家长如果真的要对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不要总是拿放大镜去看待孩子的表现。
真诚对待孩子
有些家长在与孩子做沟通的时候,总是喜欢用指责或命令式的语气,这常常让孩子难以接受。所以说,在面对孩子的时候,用一颗真诚的心,尊重的心去面对,效果会更好。
育儿常识——对孩子造成影响的坏习惯,您中招了吗?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坏习惯,但是不可怕。在孩子的成长中坏习惯可能就更多了。因为他们还不了解真正意义上的对或者错。这些要靠我们来告诉他们。但是单纯的只告诉他们说:“不对!不许这样!这样是错误的!”而你呢,还会说话不算话,自己没有去遵守。父母们也许不知道,自己的这些坏习惯正在引导孩子。因为宝宝们也在“看事做事”!
坏习惯1:工作繁忙压力大,回到家看到4岁的女儿不是时候地又吵又闹,你终于忍不住大吼起来:“怎么老是哭啊哭啊!别哭了,真是个烦人精!”
提醒:一个自尊并且尊重他人的孩子,一定是先得到过成人的尊重。如果我们不给予孩子这种尊重,对孩子很粗暴,孩子也会想当然地认为别人就应该按照我说的去做,难以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坏习惯2:结婚多年,你和爱人经常为一些“为什么买鸡不买鸭”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当着女儿的面吵翻天,事后又言归于好。提醒:我们的敌对、争吵,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坏榜样。我们吵架时的神态、姿势、语气语调、用语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日后孩子在游戏时,就对着洋娃娃嫩声嫩气地骂,狠狠地打娃娃,或者对小朋友说粗话、脏话。
坏习惯3:你辛苦工作,勤俭持家,舍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可是对儿子却很大方,他要奥特曼、要超人都照给不误,也不叫他节省。你想:独生子女社会,不就是为了一个孩子吗?
提醒:我们的这种“爱”,会使孩子只懂得到,不懂付出。孩子怎么能体会到挣钱的辛苦呢?
坏习惯4: 每天你下班回到家里,总是习惯性地问女儿:“今天在幼儿园里过得怎么样?”一边问,一边就忙着做饭,整理房间,或者看报纸。
提醒:我们的行为好像在告诉孩子:我并不关心你的答案,我现在真正关心的是能不能赶紧准备好晚饭,或整理好房间、看完今天的报纸。”这种做法只能从孩子那里得到一个令人又惊又气的答案:“没什么”,“凑合”,或者“还行吧”。于是,孩子从我们身上学会敷衍别人。
坏习惯5:你儿子为争夺玩具而跟别的小朋友吵架,你罚孩子一星期不许玩玩具。几天后,你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惩罚有些过重了,可是你想:“父母言行要前后一致”,于是说服自己,不想把自己的话收回。
提醒:我们犯了错误,拒不认错,孩子也跟着一错到底。
坏习惯6:家里电视机坏了,你请儿子的舅舅来帮忙修理。到了约定的时间,舅舅却打电话说有急事来不了了。你挂断电话,对孩子和妻子抱怨:“你舅舅太不守信用了!以后再不找他帮忙了。”
提醒:责备和埋怨不仅无济于事,还给孩子做了一个坏的表率:在面对失望的时候,我们没有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只是一味责备和埋怨别人。
坏习惯7:晚饭后,女儿吵着要你给她讲故事,可你总是不停地忙着其他的事情:整理房间;回复邮件或者查看一些信息;刚要坐下讲故事,忽然又有什么事情要去处理了。
提醒:我们的行为举止使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中只有工作没有娱乐,家庭中只有家务没有游戏,为了在这个社会里生存和生活,必须一星期7天每天24小时无休止地工作。
坏习惯8:你和儿子排队在超市等着付款。一位妇女插队站在了你的前面。你要求她到后面排队去。但是她对你的话置之不理,于是你提高嗓门,与她理论,最后争吵了起来。
提醒:我们的做法对孩子进行了错误的社交技能训练,使孩子误以为吵架、谩骂乃至打架都是解决冲突的好办法。你就会经常看到孩子为了争抢玩具而与小朋友吵架或者打架。
坏习惯9:你是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成员,老师请你帮忙写几篇小文章用在园报上。可是你一直很忙,截稿前一天还不能完成这几篇文章。这时候,你打电话给老师,告诉她你病了,让她再找其他家长来写。
提醒:没有尝试就先退缩,那么,我们平时告诉孩子要“说到做到,决不食言”的光辉形象就毁于一旦,孩子学会了把许诺抛之脑后,靠撒谎而使自己轻易推脱。
坏习惯10:婚姻之路终于走到了尽头,你心中充满了对另一方的怨恨。于是你对6岁的女儿历数另一方的不是,并且告诉女儿:“爸爸/妈妈不要你了,你从此再也不要理他。”
提醒:这样做,孩子学会了恨,在达不到目的时就搞破坏,捣乱,进行报复。